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
马克思式经济危机——《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对货币魔术师和流通魔术师的批判

Ke r : c n mi rss;mo y a it y wo ds e o o c c i i ne r ss;c ru ain atss t ic l t rit o
关 于美 国经 济 危机 , 们 可 以看 到很 多 种解 我 释, 有些甚 至是相 互矛盾 的 。比如 , 罗伯 特 ・ 伦 布
HUANG Jn i
( o eeo E oo i , u a om l n esy uhu3 00 , hn ) C l g f cn mc Fj nN r a U i r t,F zo 5 0 7 C ia l s i v i A s atI eC t u f o ta E oo y( og rt f 8 7~15 ) Ma i lsdte I r ob u eieoo is bt c: t ri eoP li l cnm R u hDa 15 r nh iq ic fo 8 8 , r ds oe T 8 f or o cnm s . x c h e o g s t
S me o e e a d d c p tl te o o s s l rd cin o e ec l d t e mo e o f h m rg r e a i i c n my a i ep o u t .S me w r al h n y—at t n i u ain—a t t wh t as mp o e r ssa d cr lt i c o r ss o i it r rtd e o o c c ssa n y s o tg n r dta u e n ep ee c n mi r i s mo e h r e a d c e i b s .Max e h t a l on e u h t h r i f a i l te o o i a r mp ai l p i td o tta e c i so pt i c n - c y t s c as my Wa n fc p tl m ' o e rd cin s o e o a i i s v r o u t .T e d v lp n fta s o ta d c e i i s u n s w l a h s b ih n f as p o h e eo me t o r n p r n r d t n t me ta el s t e e t l me to r a s ma k trlt n n a i l trlt n fp o u t n h l e e u e cr u ain t r e e ai s a d c pt i e ai s o r c i ep d r d c i lt i ,b tas k a i l te o o k n n o as o d o c o me u o ma ec p t i c n my t i g o l as a a fr o y l a e o o c cie . o m f ci l c n mi r s c c s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物”与“事物”

李乾坤: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物”与“事物”对物化和事物化概念的一个文本考察“物化”(Verdinglichung)概念是二十世纪以来的批判理论中最为关键的概念之一。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山鼻祖卢卡奇,正是在其扛鼎之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理论做了进一步的阐发,从而提出了“物化”这一概念。
然而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对于物化概念的研究却因对其概念本身的一个区分而变得复杂起来——日本哲学家广松涉最早指出了我们通常所说的“物化”概念背后,是存在有两个不同的德文概念的:Verdinglichung与Versachlichung,而广松涉主张将Versachlichung,即“物象化”(同物化(Verdinglichung)概念相区别)概念作为指认马克思1845年之后所创建的新的哲学形态的概括——这也正是“物化”与“事物化”问题的缘起。
但实际上,物化和事物化两个概念明确出现在马克思文本中的次数极少,据笔者统计,这一对概念仅仅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Versachlichung出现2次)和《资本论》(Verdinglichung出现2次;Versachlichung出现4次)中出现过,所以这一问题如何在马克思的文本之中成为一个真问题的呢?换句话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如何深入展开文本的研究呢?对Verdinglichung和Versachlichung两个概念的研究,必须回到其词根物(Ding)和事物(Sache)的研究之上,明晰了物与事物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马克思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运用与把握,正是事物化和物化区别的关键所在。
然而通过对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的马克思青年时期文本的考察我们会发现,实际上在青年马克思的话语体系之中,物与事物概念几乎不占有任何地位,也就是说,在青年马克思的运思过程之中,物与事物问题并没有成为一个自觉地加以反思的概念而出现。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

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探析[摘要]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明确界定抽象劳动概念的适用范围,致使人们对作为商品价值实体的抽象劳动的误读或质疑一直没有停止过。
明确区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与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是准确把握抽象劳动概念的经济学本质的一种积极理论尝试,并使商品经济中的商品二重性与未来产品经济中的产品二重性获得一种新的理论解析,这对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乃至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都不无裨益。
[关键词]抽象劳动;生理学意义;经济学意义;商品二重性;产品二重性[中图分类号]170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674(2009)08-00264)5众所周知,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实现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并使之发生革命变革的关键,也是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但一直以来,对抽象劳动概念的曲解或质疑就没有停止过。
之所以如此,或许与马克思本人对抽象劳动的解释有着直接关系。
比如,马克思认为,抽象劳动是用“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理耗费来衡量的,这种生理耗费显然与具体劳动很难加以区分。
同时,马克思又认为:“在商品体的价值对象中连一个自然物质原子也没有”。
这些看似“自相矛盾”的说法,恰恰为曲解或质疑劳动价值论的学者们提供了“口实”。
可见,厘清马克思对抽象劳动概念的相关论述并阐明其经济学本质,既是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与劳动价值论的时代要求,也为澄清学术界对价值本质理解上的分歧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一、马克思“抽象劳动”概念的文本考察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商品、价值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克服了斯密、李嘉图等人只是简单地把价值归结为劳动,把价值量归结为劳动量,而没有研究价值“实体”本身或价值的“质”的方面的缺陷,第一次批判地证明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质,揭示了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本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暂时性,从而实现了整个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革命。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及当代价值作者:刘慧慧来源:《西部学刊》2022年第12期摘要: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人,劳动为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历史的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他在总结和继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以及赫斯等人的异化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才是人类应该从事的劳动,将劳动纳入唯物史观领域,劳动价值论也应运而生。
马克思劳动思想的当代价值:(一)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坚持以劳动者为主体;(二)坚持按劳分配,着力解决好分配问题;(三)加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步伐;(四)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梦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劳动;异化劳动;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中图分类号:A81;C9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2-0039-04引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新梳理马克思的思想史,尤其是马克思的劳动思想史,有助于我们从马克思的文本中找到相关的现实启示。
一、马克思早期劳动思想形成的嬗变过程(一)中学作文: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观早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就表述过“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选择观,认为人有选择从事某种职业的权利和自由,而且尽管职业的选择可依每个人的意愿而所有不同,但在理性指导下的、经过人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才是合理的。
马克思青年时期就萌发出的崇高价值观和职业选择观无疑具有丰厚的哲学意蕴,他考虑到了职业选择背后涉及的分工问题和劳动尊严问题。
换句话说,分工带来的职业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说,能够脚踏实地投入工作、不好高骛远,真正想着为人类谋福利的工作就是值得尊敬的,每个人也能在这种有尊严的职业中获得体面又幸福的人生价值。
(二)博士论文:“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篇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他的原子偏斜运动实现了“纯粹的自为存在和不依赖于直接定在的独立性”,表明人的自由意志的存在。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

简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二重性;劳动价值论;政治经济学论文摘要: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首先发现并论证的。
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马克思在扬弃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观点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起点和枢纽,是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一环。
一、劳动二重性学说克服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从1蒲式耳谷物=1盎司白银公式中找到了商品价值是由等量劳动计量的规律,指出商品价值量同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他说:“如果发现了新的更丰富的银矿,因而获得2盎司白银和以前获得1盎司白银同样容易,那么,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现在的谷物1蒲式耳售价10先令,和以前1蒲式耳售价5先令,同样低廉。
但他又说“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
尽管“配第已经意识到他的发现的重要性及其在具体应用上的困难。
因此,为了达到某些具体的目的,他也试走另一条道路”,即“必须找出土地和劳动之间的自然的等同关系,以便价值可以随意‘在二者之一,或者更好是在这二者之中’表现出来”。
结果,配第认为,“一个成年人平均一天的食物,而不是一天的劳动,乃是衡量价值的共同尺度”,这样,配第在价值探讨中就走人了迷途。
其根本原因是配第混同了创造价值的劳动和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他把生产金银的劳动看做是直接生产交换价值的,把其他劳动看做是生产使用价值的。
亚当・斯密为了回答“什么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换言之,构成一切商品真实价值的,究竟是什么?”他从劳动分工出发,认为“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或娱乐品。
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得须给予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
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

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作者:苏晓珍来源:《市场观察》2018年第11期摘要: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核心内容,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和实质。
它是对马克思所处的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与工人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专门论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过程,是人们对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实践应用,体现了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当代价值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两大发现之一。
剩余价值论作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在其《资本论》撰写的最初稿件——《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①中首次得到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它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完成了对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革命性更替。
它使得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财产占有方式,以及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都得到了科学解释,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由此发展起来。
一、剩余价值虽然威廉·汤普逊、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学者都对“剩余价值”概念进行过研究,但是,由于其自身的资产阶级局限性,这些学者并未探寻到剩余价值的本质和产生根源。
马克思批判道,古典政治经济学差那么一点就能接触到剩余价值的本来面目了,只是它没有将这种观点自觉表述出来。
“只要古典政治经济学附着在资产阶级的皮上,它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②”在《手稿》的撰写中,马克思首先运用了“剩余价值”一词,准确地解释了“剩余价值”的含义。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③。
按照交换价值的一般概念来讲,剩余价值指的是工人阶级通过生产劳动物化到产品中的劳动时间即劳动量超过了资本家原本投资到生产中的资本各个组成部分所内含的劳动量,这种情况“只有当物化在劳动价格中的劳动小于用这种物化劳动所购买的活劳动时间时才是可能的”③。
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马克思坚持站在工人无产阶级立场上,长期以唯物史观视阈审视各类经济现象,在批判的前提下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最终创立了自己的科学的剩余价值论。
资本的逻辑与概念的逻辑--马克思《大纲》与黑格尔《小逻辑》关系的一种新解读

20世纪以来西方对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学术思想关系的解释表现为两种截然相反的倾向:去黑格尔化和重新黑格尔化。
a 去黑格尔化的最主要代表是阿尔都塞,他通过强调马克思思想中的“认识论断裂”b 而试图否定后期马克思受到黑格尔的影响;晚近的柯亨试图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剥离出来,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不是一种思辨解释,而是对历史的“更精确”的理解。
c 重新黑格尔化的早期代表包括卢卡奇、马尔库塞、施密特等。
最近以克里斯多夫·阿瑟(C.J.Arthur )和托尼·史密斯(T.Smith )为代表的“新辩证法”派或“新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旗帜鲜明地倡导重新转向辩证法,但这种辩证法不是要重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之间的联系,而是要重建黑格尔的逻辑学与马克思的资本理论之间的方法论关联。
d*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方法论问题再研究——基于黑格尔《逻辑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双重视域”(GD19CZX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陈伟,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广东 肇庆,526061)。
a [美]诺曼·莱文:《马克思主义与恩格斯主义中的黑格尔》,臧峰宇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页。
b [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14-17页。
c [英] G ·A ·柯亨:《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第28-29页。
d [英]克里斯多夫·约翰·阿瑟:《新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资本论〉》,高飞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3页。
2020年第6期资本的逻辑与概念的逻辑——马克思《大纲》与黑格尔《小逻辑》关系的一种新解读*陈 伟[摘 要] “新辩证法”派的阿瑟试图根据黑格尔的逻辑学来重建马克思的价值形式辩证法,他认为在货币—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和存在—本质—概念的思维形式之间存在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
政治经济学提纲一商品和货币怎样理解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

政治经济学提纲一商品和货币1.怎样理解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
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不同的具体劳动生产出不同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另一方面,生产商品的劳动又是抽象的人类劳动,即撇开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
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
综上所述,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由于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既具有私人劳动的性质,又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因而具有社会劳动的性质,是社会劳动。
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
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
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商品和劳
动二重性的论述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提出了商品
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该书是世界著名的学术著作,也是影响深远的
政治经济学理论作品。
马克思认为商品和劳动二重性反映出资本主义
社会的本质,即商品是以劳动力的形式转化成其他商品的形式,而劳
动力则被视作商品。
1、商品的本质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本质是劳动,他指出,劳动不能直接产生经济财富,而是通过一种间接的过程转化成商品,即劳动可以产生有价值的商品,但本质上它仍然是劳动。
商品本质上是通过社会劳动而产生的,劳动
是商品本质的内涵,商品不能脱离劳动而存在。
2、劳动的二重性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产生商品的力量,也是
被视作商品的物质形式。
劳动的二重性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特殊的结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不仅是产生商品本质的力量,同时也可
以被购买和出售,是一种被商品反映的物质形式。
劳动本质上是一种
劳动能力,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成为一种被商品用来交换的物质
媒介。
3、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循环,劳动力将转
化成商品,而商品将转化成劳动力。
商品的使用价值因而得到了实现。
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是唯一的财富来源,以及产生商品的动力。
因此,劳动力与商品之间的循环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即以劳动力为
基础,商品又作为表达形式。
综上所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中对
商品和劳动二重性的论述展现出其观点,即商品的本质是劳动,劳动
有二重性,劳动力和商品之间存在物质循环。
马克思的理论揭示了资
本主义社会特殊的结构,同时也为其他学术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