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五年级
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操作要点
1.探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1.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
2.提供实验器材:3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替)
3.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结果,准确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4.整理器材
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实验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如回形针、铁钉、盐水、人体等;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如橡皮、木头、纯净水等。
实验内容:检测暗盒里的电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探测暗盒里的电路
实验器材:电路暗盒、电池、电池盒、灯座、小电珠、导线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3.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
1.预测:哪些液体能导电?
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液体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电路留出的两根检测线都放入液体中,通过小电珠的亮与灭来判断液体的导电性能。
3.学生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结果。
4、检测人体的导电性
1.介绍验电球。
2.用验电球检测人体的导电性:用两只手分别接触验电球的两个触点来判断人体的导电性能。
3.实验总结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内容: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4、看月亮
实验器材:月相盒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报告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培训1、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实验器材:蜡烛、三张小孔纸我的猜测: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步骤:1、给老师讲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实验所需材料名称。
2、打开手电筒(或点燃蜡烛),放好纸屏,两手各拿一张有孔的纸板。
3、边实验,边给老师讲你的发现。
(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4、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秋季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题评分标准学校年级班级时间实验课题: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2、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器材:平面镜及支架我的猜测: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步骤:1、给老师讲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把这些材料组装好并进行实验。
3、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通过镜面,能看到其它物体;镜子里的像和物体左右相反;等)4、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像和物体左右相反,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结论: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秋季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题评分标准学校年级班级时间实验课题: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器材:凸透镜我的猜测: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步骤: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3、做凸透镜放大的实验。
(把凸透镜对着要观察的物体,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物体适当的放大。
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题评分标准学校年级班级时间实验课题:凸透镜的放大作用实验器材:凸透镜我的猜测:凸透镜有聚光作用步骤: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3、做凸透镜聚光的实验。
(把凸透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能看到很亮的光点)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2022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总结

2022年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总结在2022年的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中,我们进行了多个有趣的实验,通过实践探索,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以下是对这些实验的总结:实验1:水的沸点这个实验我们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探究了水的沸点。
我们首先将水倒入锅中,然后加热,观察到水开始冒出气泡,最后沸腾。
我们进行了多次实验,发现水的沸点约为100摄氏度。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了解到了水的沸点与环境气压有关。
实验2:植物的生长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探究了植物的生长过程。
我们将种子分别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如阳光、水和土壤。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我们发现只有在同时具备阳光、水和土壤的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
这个实验让我们了解到了植物的基本需求。
实验3:物体的浮力通过这个实验,我们研究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我们选择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将它们分别放入水中,并观察它们的浮沉情况。
我们发现,物体的浮力与其体积有关,体积越大的物体浮力越大。
同时,我们还了解到了浮力与物体所处液体的密度也有关系。
实验4:电流的通路这个实验中,我们研究了电流的通路。
我们通过搭建简单的电路,将电池、导线和灯泡连接起来。
我们观察到,只有当电路通路畅通,电流才能通过导线,使灯泡亮起来。
这个实验让我们了解到了电流的传导原理。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
我们将继续努力,在科学实验中探索更多有趣的现象,为我们的科学学习增添更多乐趣。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践活动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践活动(五年级上册)
1.用手电筒模拟太阳的位置变化,同时观察影子的变化规律。
2.画一画不同日子里月亮的不同形状,并指出什么是上弦月、蛾眉
月、满月、新月、凸月等。
3.有些动物白天活动,夜晚休息;有些动物白天休息,夜晚活动。
至少各举2例说明。
4.用什么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小孔成像实验,手电筒和三张小孔纸板实验……)
5.照照镜子里的你,照照镜子里的文字,用镜子对着光,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6.把一根直的吸管或铅笔插进水中,从上面看、从侧面看水中的吸管或铅笔,你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7.用凸透镜、凹透镜玩一玩,如让阳光透过透镜,用透镜看看文字或物体,把透镜对着窗户,调节距离观察影像,会从中知道两种透镜的哪些特点?
8.用三棱镜或其他方法,制造彩虹,并说说其中的道理。
9.拿一个小灯泡,或电灯泡,说说它的构造。
10.做一个简单电路,使小灯泡发光。
11.认识不同的磁铁,说出不同磁铁的名称,以及两极名称。
12.磁铁有哪些性质?用什么实验来验证?至少做三种实验。
(如吸铁、磁性传递、指示方向、磁力大小、同极相斥、磁化……)
13.做一个简单的电磁铁,并说说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14.分别测量自己在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3分钟后,3种状态下1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你能发现什么?
15.用气球或其他方法,测测自己的肺活量,并说说一个人的肺活量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16.测量1分钟的心跳与脉搏次数,看看能发现什么?
17.举1例说明哪些是观察到的事实?哪些是解释?
18.拿一种模型,进行演示,并说说模型起什么作用?。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苏教版科学实验:观察动植物细胞动植物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通过观察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组成和生命的本质。
在这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显微镜观察某些常见动植物的细胞,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实验材料:1. 鲜竹叶、洋葱片2. 显微镜3. 李氏液(苏教版生物教材附带)4. 显微镜载玻片和盖玻片5. 镊子、刀片实验步骤:1. 将鲜竹叶取下数片,放入李氏液中浸泡10分钟,取出后用镊子将叶片上的叶表皮剥离,并将其放置在载玻片上。
2. 将载玻片上的叶表皮切割成适当大小,用刀片切割成细胞片。
3. 在载玻片上加入一滴李氏液并盖上盖玻片。
4. 将装有细胞片的载玻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片夹上,并将显微镜调节到适当放大倍数。
5. 通过调节焦距和光亮度,观察叶表皮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特点,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6. 重复上述步骤,观察洋葱片的细胞结构,并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记录表:样本名称:鲜竹叶细胞结构:由多个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绿色色素体。
样本名称:洋葱片细胞结构:由多个长方形细胞构成,细胞内含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细胞核。
实验结果与讨论: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
一个显著的共同点是,它们都由多个细胞组成。
每个细胞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基本结构。
在鲜竹叶的表皮细胞中,我们观察到这些细胞呈方形,且密集排列。
细胞内还含有绿色色素体,这是由于叶绿素的存在。
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物质,它使植物能够吸收阳光能量并转化为化学能。
而洋葱片的细胞则呈长方形,细胞排列较为整齐。
我们还观察到细胞核的存在,细胞核含有遗传物质DNA,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决定细胞的生长和功能。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对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也认识到细胞是生物界中最基本的单位,是构成生物体的基础。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生物的奥秘。
结论:通过观察鲜竹叶和洋葱片的细胞结构,我们发现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它们具有不同的形态特点和功能。
小学五年级的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doc

路2.把小电珠装入灯座,注意装小电珠时不要太用力。
3.用导线把电池盒、小灯座、开关连接起来,并留出检测线,注意所用导线两头的绝缘层一定要事先剥去。
4.检测电路的通电情况。
2.检测物品的1.预测:哪些物体能导电?
导电性能2.用检测电路分别检测物品的导电性能:将检测物品分
到看清彩虹为止。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此实验也可直接用三棱镜代替,更具可操作性。1、在室外阳光下平稳放置三棱镜;2、轻轻转动三棱镜,使光线投射到室内或暗处的走廊墙壁上;3、观察光的颜色。)
2.合成彩色光1.指导学生在圆纸片上用水彩笔画出等份的七种颜色。
实验2.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制成一个陀螺。
实验结论: 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
实验序号:10
实验内容: 判别导体和绝缘体(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导体和绝缘体
实验器材:
电池、电池盒、开关、小电珠、灯座、导线若干、检测物体(剪刀、铅笔、回形针、橡
皮、塑料圆珠笔等)、检测液体(自然水、纯净水、盐水)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操作要点
实验类型: 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1.介绍月相盒
操作要点
1.小电筒代表太阳;
2.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
3.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
2.观察月相盒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
中月相变化
2.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
2.研究不同透1.用不同透镜观察物体,然后比较观察现象;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2024新苏
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完整版)(2024新苏教版)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长度
实验目的
1. 学习使用直尺、卷尺等工具进行物体的长度测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原理
1. 长度是物体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可用长度单位(如米、厘米、毫米等)来表示。
2. 直尺、卷尺等工具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实验材料与工具
1. 直尺
2. 卷尺
3. 铅笔
4. 实验记录表
5. 实验对象(如书本、桌子等)
实验步骤
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实验对象。
2. 组长负责记录实验数据,其他组员进行测量。
3. 使用直尺或卷尺,测量实验对象的长度。
4. 将测量数据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5. 各组互相交流实验结果,分析测量数据的准确性。
实验注意事项
1. 测量时,直尺或卷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放置。
2. 测量过程中,要保持直尺或卷尺的稳定性,避免晃动。
3. 测量数据要准确,避免误差。
实验拓展
1. 尝试使用其他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如毫米、分米等。
2. 探讨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
实验评价
1. 实验报告(30%)
2. 实验操作准确性(30%)
3. 实验数据记录完整性(20%)
4. 实验拓展思考(20%)
实验报告模板。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五年级科学苏教版上册实验报告单实验器材:月相盒、手电筒、黑色卡纸、白色卡纸、剪刀、胶水实验类型:学生操作实验步骤1.制作月相盒2.观察月相变化3.实验总结4.整理器材操作要点1.制作月相盒:用黑色卡纸和白色卡纸制作月亮的不同形状,用胶水粘在月相盒内部的圆形轨道上。
2.观察月相变化:用手电筒照射月相盒,观察月相的变化。
3.学生交流实验结果,讨论月相变化的原因。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月相的变化是因为月球绕地球运动,太阳照射在月球上的位置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实验步骤:1.让学生将平面镜放在桌子上,用橡皮支撑起来;2.让学生将画有五角星的记录纸放在平面镜前方,调整位置使得五角星能够通过平面镜反射到墙上;3.让学生将印有文字的记录纸放在平面镜后方,调整位置使得文字能够通过平面镜反射到墙上;4.让学生观察反射出的图像,总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结论:平面镜能够将物体的图像反射出来,图像与物体左右对称,但是上下颠倒。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棱镜,观察出现的七种颜色;3、记录实验现象并交流讨论。
)2.合成彩色光操作要点1.提供实验器材:白色圆纸片、铁钉、彩笔。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将铁钉插入圆纸片中心,使其竖直放置;在圆纸片的四周分别画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圆圈;将彩笔在铁钉上来回摩擦,直到出现白色的光点。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合成彩色光的原理。
3.滤光实验操作要点1.提供实验器材:手电筒、红黄蓝三色玻璃纸。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将手电筒打开,照射在白色墙上;分别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遮住手电筒前面的光源;观察出现的颜色变化。
3.学生分组实验,边实验边记录。
4.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滤光实验的原理。
实验结论:太阳光是由七种单色光组成的;合成彩色光的原理是三种颜色的光混合;不同颜色的光通过滤光纸会发生颜色变化。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整理器材,保持实验环境整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要操作
1.观察不同透镜的特点
1.提供两种不同的透镜。2.观察、比较两种不同透镜的特点。
研究不同透镜的2.作用
实验步骤
点要操作探究光在空气中1. Nhomakorabea传播路线
预测:光在空气中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1.张小孔板、手电筒(手电筒不可用激光笔代32.提供实验器材:替)设计实验方案:用手电筒横向照射小孔,从第三个小孔看手电3.筒的光来判断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4.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在较暗的光线下效果较好)5.交流实验现象,小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2.交流实验方法
1.讨论:你准备怎样来玩镜子?2.交流实验方法、教师适时重点引导;闭起一只眼睛照镜子观察现象;不断变化镜子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直立两面镜子,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星的缝隙间“行走”;借助镜子读文字;
3.实验研究
学生分组“玩”镜子;1.学生边“玩”镜子边记录实验现象2.
3.实验总结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求)
(五年级实验目的: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太阳和影子课题:实验器材: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记录纸(标有方向)、温度计、钟表、笔、指南针(最好要有)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点要操作
1.明确观测任务
本次观测,涉及影子、气温、时间的记录,而且历时一天,大约方将会使一天的观测流于如果任务不明、至8次数据,要收集7形式,所以让学生明确观测任务尤为重要:每一节下课,在记录纸上画出小标杆的影子;1.用温度计测出当时的温度,并在影子旁标上当时的温度和时2.间;
2.模拟昼夜变化
由西向东转动地球、在地球仪上某一个国家插上人物模型;2、1仪;(地球仪与投影的距离不能太近,要让投影仪射出的光“包、缓慢转动地球仪,边转动边观测;围”地球;)3
实验总结3.
根据观测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
整理器材4.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实验目的: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4、看月亮课题:实验器材:月相盒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点要操作
组装模拟装置1.
组装模拟装置并介绍:手电筒代表太阳,竹篾代表太阳运动的1.轨迹,小标杆代表地球上能产生影子的物体。
2.探究太阳运动过
观察: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1.
21
/ 1
程中影子的变化
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的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2.
实验总结3.
发现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规律。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3.实验总结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线。
整理器材4.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目的:研究镜子成像的特点(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照镜子2课题:
21
/ 3
实验器材:平面镜、记录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点作要操
1.提供实验材料
提供实验器材及辅助材料:平面镜(每位同学一块)、辅助材料——橡皮、画有一颗五角星的记录纸、印有一段文字的记录纸。
3.学生观测
1、学生分组观测,并记录观测结果;2、学生整理观测数据;
4实验总结
分析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学生交流观测数据,长,温度变化由低→高→低。至短再至
实验结论:一天中,影子变化由长实验目的: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五年上册第一单元)、太阳和影子课题:1实验器材:手电筒、竹篾(或铁丝)、小标杆(大头针竖直插在橡皮上)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4.整理器材实验结论:一个月中月相变化:弦月→蛾眉月。实验目的:光的直线传播1、光的行进课题:实验一:小孔板(钻有小孔的纸板或木板)、手电筒实验器材:实验二: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的纸、铝箔纸(也可不用)、胶水、钉子(大头针)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实验步骤
点操作要
1.介绍月相盒
1.小电筒代表太阳;盒中间的乒乓球代表月球;2.月相盒周围的小孔代表一个月中在不同时候看月相;3.
观察月相盒中月2.相变化
1.学生连续观察月相盒中月相变化,注意时间变化;边观察边记录观察结果;2.
3.观察总结
展示学生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一个月中月相变化。
21
/ 2
2.明确观测方法
记录纸上的方向要与实地的东、南、西、北一致;1.每一次观测,小标杆都要放在记录纸黑色圆点上;(为了方便2.学生的观测,建议记录纸的中间标上黑色圆点)记录影子时,可用“●”或“▲”在影子末端作下标志即可;3.(先画一圆点,记录全部结束后再连线。)4.观测气温时,应把温度计放在太阳晒不到的地方测量;5、学生在观察时要明确分工;
。交流实验现象,准确描述镜子成像的特点
整理器材4.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两块直立镜子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实验结论:光路是可逆的;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镜子与物体角度不同,所成像的方向也不同。
实验目的:研究不同透镜的特点和作用(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3、研究透镜课题:实验器材:凸透镜、凹透镜、白纸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做一个小孔成像2.的模拟实验
介绍制作材料:长方形纸盒、剪刀(或美工刀)、一张半透明1.的纸、铝箔纸、胶水、钉子(大头针)。、演示并指导制作方法:2在纸盒底部割出一个小窗;在纸盒的另一头用透明纸蒙住;用铝箔纸把小窗盖上,并用钉子(大头针)小心地在小窗中心钻一个孔;学生分组制作。3.指导学生观察:将有小窗的一面朝向窗户,前后移动纸盒,直4.至能在纸上看到清晰的影像为止。5、分析小孔成像的原因。
4.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反之影子越长。
实验目的:模拟昼夜变化(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3、昼夜交替课题:实验器材:投影仪(或手电筒)、地球仪、人物模型实验类型:教师演示
实验步骤
点作要操
1.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
1.讨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又在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明确地球仪转动的方向:由西向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