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墨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墨子曾经学习过儒家思想,但是后来他认为儒家思想提倡礼术,礼多而繁琐让人觉得太过约束以至心情不悦,而且提倡厚葬,太奢侈让老百姓不富裕,长久下去会伤及民生而误事。
因此墨子才会自立一派。
墨子主张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破旧立新,因而这种实用主义也贯穿了墨家思想的始终。
它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作为其学派的总的宗旨。
在这个宗旨的指导之下,引申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主张。
一、兼爱非攻的核心思想兼爱非攻是墨子哲学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
兼爱,就是一视同仁地爱一切人,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很多人。
墨子认为爱是没有差别,没有等级的,即爱有无差等,这和儒家思想所谓的亲亲尊尊是根本对立的,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僵化和过于理想化。
但是墨子在解释兼爱的时候又会让人觉得很舒服,从现实主义来看,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我们把爱看作有差别,有等级的话,结果只会是交相恶,以仇人相对待。
另外从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意味的角度来说,类似基督教中的博爱精神。
把天看作人,是具有自己的意志的,上帝一视同仁地抚育我们,天一直在爱着人们,老天不希望看到人与人之间相互伤害,因此一心想让人们相爱相利。
墨子主张非攻,兼爱和非攻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墨子急切的想用非攻的思想来劝说各国的君主们停止战争,拯救百姓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墨子本身始终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他为了自己的主张能够为君主所采纳,除了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来论证战争的爆发是有违天命,还列举了历史上滥争滥伐最后导致的失败的例子来说明侵略战争是伤人伤己的这种实质。
墨子站在平民阶级的立场为百姓说话,即便墨子知道热衷于战争讨伐的君主们是不会采纳他的观点,即便他知道自己做的是一件明知不可为但仍然为之的事情,但他还是做了。
在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人道主义的光辉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在治国方面,墨子主张尚同、尚贤。
尚贤尚同的主张是墨子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政治地位的获得必须要有才能,没有才能不能做官,反对世袭制度。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浅析墨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一、墨子的主要思想(一)兼爱一一人道精神之阐扬。
“兼爱”是墨家最独特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墨家能够成为先秦“显学”的主要原因。
墨子的无私“兼爱”,首先是针对儒家的亲亲之“仁爱”提出的。
墨子认为,要使天下人相爱善,就要“爱人若己”。
但即便如此,墨家的兼爱并不排除现实功利的考虑。
墨子曾引进“义”的观念来解释“兼爱”,他所说的“义”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强调“义即利”。
这表达了一种义利统一的思想,其“利”并非一己一时一事之利,应是对他者、天下人有“利”,是谓“公利”。
为此,墨子常“爱人”与“利人”并提,提倡“兼而爱之,从而利之”,实现了兼爱精神和功利主义的紧密结合。
平等之爱,在“人以群分”的古代,实难以推行。
然而墨子“兼爱”思想的提出,依旧人道精神阐扬的体现。
它可以为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注入平等观念和道德理想的因素,足以为人们所珍视。
(二)非攻一一无义战争之消弧“非攻”的理论依据仍是“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战争不仅对个人有害无益,而目_对百姓大众、社会国家也是最大的不利。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
而对喜好攻伐征战、粉饰主张的国君以夏禹、商汤、周武王为例的话难,墨子说:“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
彼非所谓‘攻’,谓‘诛’也。
”(《非攻下》)由此可见,墨子反对一切劳民伤财的侵略性、非正义战争,却明白无误地提倡正义的战争。
而正义之战,就是以暴制暴、以战比战的手段。
要真正实现以战比战,墨子认为既要提倡“非攻”,也要加强军备、处理好邻国邦交关系等等。
此外,墨子倡言“非攻”,不仅只限于曰头宣传,还义无反顾地身体力行,这一点在《墨子》一《公输》、《鲁问》等篇中都有记载。
(二)尚同与尚贤一一政治伦理之建构。
墨子生活于诸侯争霸的乱世,天下“尚同”成为他的道德理想国。
墨子认为,为了实现天下“尚同”,消除混乱状态,就要由天子颁布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这就是道德和法律,诸侯国君通过卿大夫和乡镇里长加以执行。
浅析墨子“义利观”及其现实意义

的争论为代表。
1 . 儒家之 “ 义”
摘
要 :墨子 的 “ 义利观 ”一直备受争
自己的利益 。正是因为人有私利 ,所以 才能做 好 自己的本职工作 ,社会才会有
条不紊的运行 。这里也必须指出 ,墨子 所 说的个人之利是通过 自己的劳动获得 的 ,而不是损害别人利益得到 的。
2 . 他 人之 利
儒家 “ 义”的提出者是孔子 , “ 义 以为上”是儒家的价值原 则。在儒家 的 观点里 ,“ 义” 和“ 利” 是割裂开来的 , 两 者不能兼得。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对于
议 ,有人认为 墨子是一个 纯粹的功利主
义者 ,并就 此对墨子提 出批判。本文对
此观 点提 出质 疑,通过分析 墨子学说 中 对 “ 利”的阐释 ,得 出墨子思想 中 “ 利”
他人之利 的重要性不小于个人之利 。只 有肯定他人之利 才能尊重别人 的劳动 , 使 人 与人 之 间 的关 系更 加 和谐 友好 ,
言 “ 利 ” ,其 出发点是担心一味追求个
人 、各家 、各 国自己的利益 ,而伤害 、
2 . 墨子之 “ 义”
才能不做 出损害他人利益 的事情 ,从而 牺牲他人 、 他家 、他 国的利益 。
墨子对 “ 义”进 行了定义 , 说 “ 义,
“ 他人 之利”以外 ,还有一个更高层的 “ 利” ,也就是墨子言 “ 利”的最高层
墨 子 思 想里 “ 利 ” 的 内容 包括 物
质丰富与政治安定两个方面 。 从“ 利” 的 面—— 天下之 “ 利” 。之前讲到他人之 获得 者来看 , “ 利 ”又可 以进一 步分 为 利是个人之利的前提和基础 ,那么 ,天 定 “ 义” ,认为两者是相互联 系而 不是
墨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东省滕州墨⼦纪念馆前墨⼦的雕塑。
墨⼦(约公元前468-前376),中国先秦春秋末战国初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
据《韩⾮⼦》、《庄⼦》等中的著述,墨学在先秦时代与儒学并称“显学”。
墨⼦虽然曾经向儒家学习过,但是后来他认为儒家学说繁琐不容易实⾏,儒家所主张的厚葬会浪费钱财从⽽使得⽼百姓贫穷,儒家所主张的长时间为死去的⼈服丧容易伤害到活着的⼈的⾝体,也会妨碍⼈们做事,于是反对儒家所主张的周代的礼制⽂化,⽽推崇原始社会末期尧舜禹的主张,提出节⽤、节葬、⾮乐等观点来治理社会。
与孔⼦的理想在于构建贵族精英政治不同,出⽣平民的墨⼦是⼩⼿⼯业者的代表,基于中下层民众的利益,提出了与今天时代精神更相契合的思想学说。
兼爱:⼈际、国际关系中的互利互惠 墨⼦思想的核⼼主张是兼爱互利。
所谓兼爱就是提倡⽆差别的爱,即君⾂之间、⽗⼦之间、兄弟之间、国与国之间都不能互相损害,⽽应该互爱互利。
墨⼦认为,天下的盗贼、战争等社会乱象,都是因为相互之间不兼爱所导致的。
因此,要实现天下⼤治,必须提倡视⼈之国若视其国,视⼈之家若视其家,视⼈之亲若其亲,视⼈之⾝若其⾝。
尤其要强调的是,处理社会关系必须按照强不执弱、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原则来进⾏。
⽽且,在墨家看来,兼爱不能只停留在⼝头上,必须体现在实际的⽣活中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即做对对⽅有好处的事。
《墨⼦·经上》说:“义,利也。
”义可以通过利来体现。
墨家强调义,但这种义⼜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利来实现。
墨⼦的兼爱与孔⼦的仁爱是有区别的。
孔⼦谈爱时不谈利,仁爱作为⼀种理想,其君⼦所能达到的⾼点与兼爱所强调的内涵并⽆⼆致。
但问题是,在现实中,修成君⼦的⼈鲜少。
此外,仁爱从⾎缘出发,建⽴在亲情之上,尽管在以⼩农经济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社会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是在以商业活动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与启蒙思想所倡导的博爱精神总是隔着⼀层捅不破的纸。
墨⼦提出的兼爱,其核⼼内涵是平等精神,旨在打破⾎亲伦理的局限,坚持贵族与平民、⼤国与⼩国之间都是平等的,正是这种平等精神,折射出了墨⼦思想中的整体观念。
墨子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墨子的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邢文蕴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09期摘要:墨子的伦理思想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其兼相爱、交相利、尚同、尚贤,节用、节葬的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直至今天,其中的某些思想仍可作为我国道德建设的有益资源;墨子的道德实践精神,更是鼓舞着一代代中国人为践行自己的道德准则而不懈奋斗。
关键词:墨子伦理思想道德实践现代价值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享有圣名的思想家。
他所创立的墨家学派是当时唯一能与儒家思想分庭抗礼的学派,正如韩非子所评价的那样:“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
”(《韩非子·显学》)由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特殊原因,墨子的思想在秦汉以后逐渐被儒家思想所淹没,其在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方面的许多精华未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和整理。
今天我们重视墨子的思想,特别是墨子的伦理道德思想,将其时代价值发掘出来,这对于现代中国的道德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墨子的核心道德观:“兼相爱、交相利”“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用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是墨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认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生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中》)就是说,人们之间的相互争斗、相互怨恨,都是由于不相爱造成的。
于是他提出用“兼相爱,交相利”的方法来改变这种状况,“兼”就是相互、彼此的意思,与“别”相对。
“兼爱”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贵贱,无差等地互相爱,视人若己。
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墨子·尚贤下》)对朋友要做到“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
”(《墨子·兼爱下》)墨子讲“爱”,常常与“利”联系在一起,认为“爱利不相为内外”(《墨子·经说下》),在他看来,“兼爱”之所以正确可行,正因为“兼爱”能兴天下之利,“姑尝本原若众利之所自生,此胡自生?此自恶人、贼人生与?即必曰:‘非然也。
论墨学核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墨学核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
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墨学核心思想——“兼爱”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研究其核心思想,对当代中国乃至世界在很多方面仍然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墨学核心思想的形成背景墨学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该思想的创立者是墨子,名翟(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诸侯国相互征伐,战祸不断。
旧的道德体系被打破,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形成,诸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各自不同的治国方针,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儒家宣传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而出生于贫民阶层的墨子则提出与儒家思想不同的观点,即“兼爱”、“尚贤”、“尚同”等思想。
“兼爱”思想是其理论的核心,其它理论都是围绕这一思想展开。
墨子“兼爱”思想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墨学核心思想内容的解读墨子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墨子·兼爱上》),主张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并指出战祸不断的根源也是由于人们之间的不相爱引起的,避免战争也要推行“兼爱”思想,把其兼爱思想用于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方面。
墨子“兼爱”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平等性。
墨子的“兼爱”思想,不同于儒家的“仁爱”思想。
我们可以从“兼”这个字的解说来看其含义。
许慎在《说文解字》解释“兼”为“并也。
从又持秝。
兼持二禾,秉持一禾”。
据此,我们知道“兼”含有平等之意,那么“兼爱”就有平等之爱的意思。
墨子认为无论是贵族还是奴隶,他们都是人,应该得到别人的爱,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尚贤》),这与儒家“仁爱”的“君臣”、“父子”等级森严的之爱形成鲜明对比。
墨家“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关键词 ]墨 家 义
价值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6 1 15 2 1 ) 1 0 2 0 17 —9 1 ( 0 0 0 — 1 3— 4
[ 中图分类号 ] 8 B 2—0 9
在传 统道德 规 范体 系 中, 义” 仅 次 于诸德 之 纲“ ” “ 是 仁 的一 个 重 要 范 畴 。义 在 传 统 伦 理 思 想 史 中 的 地 位 , 日常 生 在 活 和 民 间文 化 中被 广 泛 认 可 的 程 度 , 乎 不 让 于 仁 。但 是 , 几
《 墨经》 : 义 , 也 ”( 说 “ 利 《经 上》 , 义 , ; 义 , ” )“ 利 不 害 ( 大取》 。如果说 法天解 决 了义 的合 法性 问题 , 么兴 利 的现实 内容 。
墨 子 正 处 在 中 国“ 利 之辩 ” 义 的开 端 和 第 一 个 高 潮 时 期 。 当时 有 “ 以 为 上 ” 义 的儒 家 重 义 轻 利 观 , 义 利 双 弃 ” 道 家 “ 的 超 义 利 观 等 。 而 墨 家 的 义 利 观 可 以概 括 为 “ 义 兴 利 ” 也 就 贵 ,
墨 家 义 " 想 及 其 当 代 价 值 “ 思
霍 国栋
( 国人民大学 中 哲学 院 , 京 北 107 ) 0 8 2
[ 摘
要] 义是墨 家学说 的伦 理 总则和精 神 实质 , 爱、 攻等道德 原 则是 义这一上 位概念 下的具 体原 兼 非
则 。 义 在 墨 家思 想 体 系 中具 有 法 天 、 利 、 公 的 内在 特 征 。 法 天 明 义 思 想 和 儒 学 的道 统 精 神 共 同 孕 育 了后 兴 举
墨子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新探

墨子义利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价值新探摘要:墨子提倡最多数人的利益,并把逐利看作人的本性使然。
“利”是其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义”则是判定逐利是否合理的方式和途径。
若人人互助,修睦讲信,那么彼此均可受益。
由此看出,墨子义利之下的和谐社会思想不仅与中国的“和文化”一脉相承,更是暗合了现代和谐社会的本质——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
因此要构建现代和谐社会,需借鉴墨子义利观,调整利益关系,这在改革开放后道德日趋滑坡的当今社会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25-04一、和谐社会思想解读(一)“和谐社会”引古溯源“和谐”思想在中国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中可谓独领风骚数千年,它引领着中国文化从青铜时代走过百家争鸣、走过唐宋明清,一直走到了21世纪的现在。
和谐,由“和”、“谐”二字组成。
“和,相■也”[1]126。
“和”意为人人有饭吃,社稷方可安康,这也是近现代意义上民生思想兴起的重要渊源之一。
而“谐”字拆开后是言与皆,意指人人广开言论、谈话自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已高度概括了和谐的原意。
和谐社会是人类自古而今追索的一个永不磨灭的话题,不管是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2]8、“以和邦国,以谐万民”[3]1245,还是古时道家倡导的中庸思想,无论是上古七国争雄时代流传下的那家喻户晓的将相和故事,还是北京天坛、故宫的设计构想,都承载着各个层面和谐的含义: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又反映出远古质朴的先民们对大同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
《国语·郑语》中曾记载西周太史伯把“和”作为治国准则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夫如是,和之至也”[4]4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义利观及其当代价值山东重诺律师事务所崔志光【摘要】墨子是战国时期享有盛名的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墨家,是当时唯一可以与儒家相抗衡的学派,与儒家学说被称为“儒墨显学”。
墨子的义利观独具特色,他把义利统一起来,把二者看作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本文首先对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进行了介绍,其次将墨子的义利观和儒家、法家的义利观、西方功利主义作了比较,又分析了墨子义利观的优点和不足,最后论述了墨子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墨子;义利观;当代价值Mo’s view of morality and interes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s 【abstract】Mo is the renowned thinker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he founded the Mohist, which was the only School to compete with the Confucian . The Mohist and the Confucian are known as "prominent Confucianism and Mohist Theory". Mo’s view of morality and interest is unique, Mo integrates morality with interest,and rega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th as means and ends. Firstly,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s view of morality and interest. Secondly,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Mo's view of morality and interest with Confucianism, Legalism's view of morality and interest and Western utilitarian. The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merits and weaknesses of Mo’s view of morality and interest. Finally,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ontemporary values of .Mo’s morality and interest.【key words】mo; view of morality and interest; contemporary values墨子的伦理思想与其政治思想融为一体,以“兼爱”说为中心和标志,并在义利观上,既“贵义”又“尚利”,在先秦诸子中首先举起了功利主义的旗帜。
笔者试对墨子的义利观作如下探讨:一、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含义和特点【作者简介】崔志光(1979—),男,山东省青岛市人,青岛科技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义利观在墨子思想中的伦理学意义,首先是个何为至善的问题,也就是道德价值问题。
与儒家学说在道德价值观的范围内把义与利对立起来不同,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达到利的手段。
墨子所指的利,是“天下之利”、“他人之利”。
墨子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是对以礼为道德价值标准的传统观念的否定,实质上是破坏了周礼在道德领域中的主宰地位,体现了道德观念的革命变革,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
同时,墨子既肯定“利人”、“利天下”为至善的标准;又倡导“贵义”,维护了道德原则的尊严。
这在理论上有很大合理性。
此外,墨子还认为,义是天下可贵“良宝”,义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可以利人,利天下。
只有可以利民者,才是天下之“良宝”,而义可以利民,故曰义天下之“良宝”。
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墨子提出了“天下莫贵于义”的命题。
[1]这个义,就其具体形式而言,即指“圣王之法”的“兼爱”原则,当然包括“忠”、“惠”、“孝”、“慈”等道德规范。
二、墨子义利观与儒家、法家义利观的比较(一)与孔孟“重义轻利,先义后利”道德论的比较在《论语》中,有孔子“罕言利”的评价,也有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寓于利”的记载。
后人缘于这两段文字,得出对孔子义利观的认识和评价,就是“重义轻利”。
孟子的义利观则是“去利怀义”,孟子认为,“怀利”与“怀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方针。
如果以利己作为决定自己行为和处理人伦关系的方针,那就必然会废弃仁义,其结果将致于亡国。
反之,如果“去利怀义”,以仁义为行为方针,那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以仁义相处,即可保社稷而王天下。
孟子在义利观中所要去的“利”,是指个人私利,私欲,为了“去利”,即使是国家的大利,也不可以公开提倡。
孟子不曰“利”,而提倡“仁义”,其目的在于实现“王天下”之大利。
[2]而墨子的义利观则承认人有利己心,但是他没有把至善的标准归于个人利益的满足,而是给了“利人”、“利天下”的目的和功效。
在肯定功利的同时,墨子并没有否定道德原则的作用,而是充分肯定了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利益所决定的,但一经产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存在价值,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它代表着一定的阶级、集团、民族、社会的整体利益,并在实践中沉淀成稳定的价值信仰,成为人们所共同遵守的规范,起着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
墨子的思想,既“尚利”,又“贵义”,既强调了功利目的,又不否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达到了利与义的统一。
可见,墨子所谓的利,是“他人之利和天下之利”,孔子、孟子所说的利,是“私利、小人之利”,对利的不同理解,是导致墨子和孔孟义利观不同的原因。
孔孟将义和利对立起来,认为应当“重义轻利”、“去利怀义“,墨子却将义和利统一起来,认为义可以利人、利天下,利是义的内容和目的。
(二)与韩非子否定道德作用的极端功利主义的比较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自为”人性论,“自为”这一概念,意即替自己打算,也就是为己、利己。
而且,韩非子不给“自为”心以道德评价,不对“自为”心持否定态度,并认为人的这种利己本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即只能“因”之,而不能“化”之。
这就是对道德教化的否定,从而在道德论上走向“以法代德,不务德而务法”的非道德主义,否定“仁义德教”,提倡“以法为教”。
可见,韩非子的观点,否定道义,强调为己、利己,是一种极端的功利主义。
[3]比较墨子与韩非子的义利观可以看出,二者都强调利,但利的内容却有很大差别,墨子提倡的利是“他人之利,天下之利”,韩非子主张的利是“个人之利”;墨子认为“义利统一”,强调道义的作用,韩非子却否定道义,以法代德。
由此看出,墨子的义利观与韩非子的义利观都具有功利主义色彩,与韩非子的利己主义观点不同,墨子的义利观强调利他人、利国家,强调无私奉献,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三、与西方功利主义的比较西方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众所周知是英国思想家边沁和密尔。
英国是近代资产阶级功利主义思想的摇篮,功利主义在当时英国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中都有影响。
边沁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提出功利主义理论的人。
边沁的功利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苦乐原理、效果论和功利原理。
边沁认为人生目的在于趋乐避苦,由这一标准出发,进而便可以得到一个评价一切事物和一切行为的好坏标准:有助于产生快乐的行为和事物便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这便是功利原则。
快乐的大小在于计算出的快乐总量,如果快乐的总值较大,则差额表示行动与之有关个人利益的、好的总倾向,如果痛苦的总值较大,则差额表示其坏的总倾向。
如果能在最大程度上给最大多数人带来快乐,就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密尔作为功利主义伦理学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边沁的伦理学思想,而且修正和发展其理论,使得功利主义伦理学理论更加丰富。
他在1863年发表的《功利主义》一书标志着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最高点。
[4]墨子和边沁分别是中国和西方历史上首位功利主义思想家,其功利主义尽管在内在根据和外在依据方面不尽相同,即在内在根据差异方面墨子的义利观基础是“天志",边沁的义利观根据是“人性";在外在根据方面墨子体现出利人不利己的整体道德追求,边沁体现了个体幸福为基础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西方功利主义逐渐倾向于除了使“个人利益最大化"之外,还应当考虑幸福普及的人数,尽量追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点和墨子功利观更加相似了,不过由于中西方文化“整体”与“个体",“道德”和“人性”的巨大差异,所以即使谈到博爱、互助之类观点的时候,边沁功利主义的根本落脚点还是个人利益——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和不可侵犯。
所以墨子功利观如果仅仅是谈个人的行为的时候,那么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和边沁功利主义还有相似之处,但是一旦谈到价值的内在根据和行为指向,那么就马上和边沁功利主义大相径庭了。
然而,同是功利主义者,二者也存在着相同之处:强调效果的重要性。
在功利主义者看来,利益、幸福、善这三个概念是同义的:凡是能增进当事者幸福的行为就是应予以赞成的。
他们直接用功利原则来规定行为,行为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而行为的对象就是那些能产生幸福、快乐的外物即利益。
他们把道德视为人们依经验进行审慎权衡后产生的行为选择,道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获得幸福的最佳手段。
从墨子的《兼爱》中可以看出判断言行的标准必须“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他强调了“事”、“实"、“利"的作用而不是空泛的谈道德说教,这本身就具有功利主义的色彩。
墨子在考察行为的时候也强调了效果的重要性,在评价人们的道德行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是否有爱人之心、爱人之志,更重要的是要看他在实际效果上是否“利君”、“利臣"、“利父”、“利子",甚至使“万民被其利”。
从以上可以看出墨子和边沁相通之处,即二者都强调了“效果”的重要性。
四、对墨子义利观的评价分析(一)墨子义利观的来源——兼爱原则墨子把“兼爱”原则展开为“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
一是视人若己,爱人若爱己。
他在指出“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时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他还说:要“爱人若爱其身”。
二是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
墨子以孝子尽孝道为例,指出:“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
后期墨家概括为:“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兼”体现了墨子讲“爱人”的根本特点,就儒墨对立而言,墨子的“兼爱”固然不同于儒家的“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