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爆炸研究综述
蒸汽爆炸的名词解释

蒸汽爆炸的名词解释蒸汽爆炸是一种因为蒸汽压力突然释放导致的爆炸现象。
在工业生产、能源供应等各个领域中,蒸汽爆炸常常被视为一种严重的安全隐患。
本文将从蒸汽爆炸的原理、危害以及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一现象。
一、蒸汽爆炸的原理蒸汽爆炸的产生通常涉及以下几个主要因素:蒸汽压力、蒸汽温度、封闭空间以及气体混合物等。
在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当蒸汽压力超过容器的承受极限时,容器无法继续承受蒸汽内部的压力,从而发生爆炸。
此外,如果蒸汽温度过高,在容器内部形成过饱和蒸汽的情况下,也会增加爆炸的风险。
最后,如果容器内还存在可燃气体混合物,如燃料蒸汽或可燃气体的泄漏,在遇到点火源的情况下,将引发爆炸。
二、蒸汽爆炸的危害蒸汽爆炸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爆炸产生的压力波可以造成结构物的破坏,导致固体或液体物体的飞溅。
其次,爆炸引发的火灾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破坏和伤害。
特别是在工业设备和石化厂等危险场所,一旦蒸汽爆炸发生,就可能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蒸汽爆炸释放出的高温和高压气体,也可能对周围的人员和环境造成二次伤害。
三、预防蒸汽爆炸的措施为了预防蒸汽爆炸,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首先,要定期维护和检查蒸汽系统的运行状况,包括蒸汽发生器、传热设备以及管道等。
及时检修和更换老化或磨损的设备部件,能够有效减少蒸汽爆炸的风险。
其次,需要重视蒸汽系统的压力控制。
在设计和运行过程中,要确保蒸汽压力控制在设定的工作范围内,避免超压情况的发生。
此外,要严格控制蒸汽系统的温度。
防止蒸汽温度超过设备的极限承受能力,避免过饱和蒸汽的形成。
另外,蒸汽系统需要完善的泄压装置。
当蒸汽压力超过设定范围时,泄压装置能够及时释放蒸汽,减少压力积聚和爆炸的风险。
最后,为了预防蒸汽爆炸,还需要对气体混合物进行监测和防范。
及时修复和处理管道泄漏问题,并安装可燃气体泄漏报警设备,能够提前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综上所述,蒸汽爆炸作为一种常见的安全隐患,给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威胁。
木质纤维素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木质纤维素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趋紧迫,使用可再生、廉价和丰富的生物质资源作为替代能源和替代化学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木质纤维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木质纤维素是由几乎所有植物组成的多糖复合物,并且它是目前最常见的可再生资源之一。
然而,木质纤维素的高度结晶、结构致密以及层间结合强度较高等特性使其难以高效地分解。
因此,为了改善木质纤维素的分解效率,预处理技术已成为研究重点之一。
在所有的预处理技术中,木质纤维素蒸汽爆破技术是最有前途的。
木质纤维素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是指将木质纤维素与水和蒸汽混合后,在高压高温条件下对其进行短时间处理,从而使木质纤维素的纤维结构产生强烈震荡和破裂,并且造成内部纤维素层的裂解和开放。
这种预处理技术摧毁了木质纤维素的晶体结构,并改变其形态,同时增加了纤维素的可进一步降解性。
到目前为止,此技术已经在多个实验条件下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研究中,发现木质纤维素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可以提高纤维素的可降解性和产物的不同程度。
一项研究表明,在使用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时,木质纤维素与降解酶三天后分解率达到70%,而没有预处理的相对分解率仅为37%。
此外,通过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可以降低木质纤维素颗粒的平均直径、增加颗粒的比表面积和微孔体积,并且也有助于加快生物降解。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木质纤维素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对于不同种类的木质纤维素和不同预处理条件存在显著的影响。
例如,预处理压力、温度和处理时间等参数都与预处理效果密切相关。
在预处理温度较低的情况下,预处理时间需要增加以达到相同的效果。
而在预处理压力较低的情况下,达到相同效果可能需要增加预处理温度或预处理时间。
此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改进方法来增强木质纤维素蒸汽爆破预处理技术。
例如,在预处理过程中添加碳酸钠可以增加木质纤维素的易降解性。
另一项改进方法是在预处理前将木质纤维素与离子液体混合,这种方法可以减少预处理所需的时间,同时提高预处理效果。
蒸汽锅炉爆炸危险性分析及预防措施

蒸汽锅炉爆炸危险性分析及预防措施刘国强摘要:本文对蒸汽锅炉存在的爆炸危险性及预防措施进行了探讨。
简要叙述了锅炉爆炸机理,介绍了爆炸冲击波的破坏、伤害作用及锅炉爆炸超压的计算方法,采用TNT当量法对动力蒸汽锅炉爆炸事故后果进行了预测计算,分析了能够导致锅炉爆炸事故发生的使用管理方面的原因,并给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锅炉爆炸;危险性分析;预防措施引言动力车间有3台450-Y油气混烧锅炉,生产、450℃蒸汽,是为装置生产提供热能动力的设备,常被誉为总厂的心脏。
锅炉在正常运行时,系统中储存着大量的热能,它不仅要承受高温高压,还要承受介质侵蚀和飞灰磨损,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万一由于某些原因促使储能意外释放,就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属于具有潜在爆炸危险的重大危险源。
而且,动力车间的锅炉自投入运行已将近20个年头了,正步入设备寿命的后半期,其运行危险性尤为突出。
因此,对锅炉爆炸危险性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确保避免锅炉爆炸恶性事故的发生,显得尤为必要。
一锅炉爆炸的机理锅炉爆炸是锅炉系统中储存的大量能量意外瞬间释放,转化为机械能的现象。
在锅炉运行过程中,由于受压元件的某些部位超过了材料的极限强度,薄弱处发生断裂,或是由于炉膛燃爆导致某些锅炉受压部件损坏,使得储存在锅炉中的水及蒸气立即从破口处冲出来,发生锅炉爆炸。
此时,由于锅内压力瞬间降至外界大气压力,锅内的饱和水立即剧烈汽化、膨胀,蒸汽也随之剧烈膨胀,造成压力再次升高,破口进一步扩大。
由于从破口处冲出的汽、水有很高的速度,形成强烈的冲击波,当与空气或地面接触后,便会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锅炉腾空而起或朝反作用力的方向运动、翻滚。
锅炉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除了很少一部分消耗在撕裂钢板、将作者简介:刘国强(1971-),男,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毕业,胜利石化总厂热能工程主任师部分碎片以及与锅炉相连的汽水管道、阀门和本体抛离原地外,其余大部分能量将以冲击波的形式作用于周围环境,造成建筑物的破坏及人员伤亡。
沸腾液体扩散蒸汽爆炸的危害与应急

当装有一定压力液体的容器暴露于火源中
时,这种液体就会被加热,蒸汽压力升高, 容器内的压力增加。当压力达到安全阀设 定的压力,阀门打开,将蒸汽释放到大气 中,容器的液面下降,液体对它接触的那 部分容器壁有一定的冷却作用,但是蒸汽 却没有这种作用。当液体继续气化,被液 体冷却的储罐表面积的比例也就逐渐减少, 不一会儿,没有被冷却的储罐金属暴露于 火源,金属变热,然后爆炸。
1)快速报警、快速出警、
快速对储罐进行冷却。 按照美国石油学会(API) 的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类 型的储罐直接在火焰上烧 10~30分钟,如果没有用水 冷却,通常就会发生剧烈 爆炸。
因此消防人员在可能发生BLEVE的丙烷储罐火灾救援
时速度要快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已经拖延了较长的时 间,救援人员这时最好的行动是撤离到安全的区域。 如果对储罐的冷却跟不上,或者储罐处于火海中已经 超过20分钟,或者发现即将爆炸的前兆,即听到气体 刺耳的呼啸,罐体剧烈的抖动,都要立刻放弃救援, 撤退逃生,并加大隔离的范围。
让生活和工作更安全!
谢谢!
3.事故案例1:1978年7月11日,西班牙当地时间中午12:
35分,肇事槽车满载23.5t液化气丙烷有炼厂出发。 14:30分槽车行经圣卡罗迪那的休闲露营区道路时突然 发生爆炸,爆炸所产生的火焰及热辐射瞬间笼罩整个 营区,范围半径达到125米,肇事车辆被炸成6段,事 故共造成100人以上当场死亡,182人被烧伤,其中 50%以上为三度烧伤,最后伤亡人数为282人,其中死 亡215人。
1)严格按照规范设计、规范施工和规范运行。
2)加强员工培训,严格控制超压、撞击、受热等可能
性,控制储罐的总容量处于低位。 3)要确保装置内的消防喷淋保护系统动作可靠且处于 正常状态。它对防止沸腾液体扩展为蒸汽爆炸的产生 起到重要的遏制作用。
蒸汽爆破技术概述

概述1.1.1蒸汽爆破技术的特点蒸汽爆破预处理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的预处理方法。
原料用蒸汽加热至180-235℃,维压一定时间,在突然减压喷放时,产生二次蒸汽,体积猛增,受机械力的作用,其固体物料结构被破坏。
蒸汽爆破法技术最早始于1926年,当时为间歇法生产,主要是用于生产人造纤维板。
从70年代开始,此项技术也被广泛用于动物饲料的生产和从木材纤维中提取乙醇和特殊化学品。
80年代后,此项技术有很大的发展,使用领域也逐步扩大,出现了连续蒸汽爆破法生产技术及设备,即加拿大Stake Technology公司开发的连续蒸汽爆破法工艺及设备,并产生许多专利。
80年代后期,Stake Technology 公司,将此项技术应用于制浆造纸领域,它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共同研究,首先对杨木、后对许多非木材纤维原料进行了大量的蒸汽爆破试验,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开发研制了蒸汽爆破制浆技术和设备,并在制浆废液用于生产动物饲料技术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
蒸汽爆破的几个优点可归纳如下:(1)可应用于各种植物生物质,预处理条件容易调节控制。
(2)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纤维素三种组分会在三个不同的流程中分离,分别为水溶组分、碱溶组分和碱不溶组分。
(3)纤维素的酶解转化率可达到理论最大值。
(4)经过蒸汽处理后的木质素仍能够用于其他化学产品的转化。
(5)半纤维素产生的糖可以被全利用,转化为液体燃料。
(6)汽爆过程中产生的发酵抑制物可通过控制汽爆条件而大大降低。
该预处理方法适用于硬木、软木、农业废弃物,如蔗渣、麦草、稻草、玉米秸杆和其他非纤维素原料等各种植物生物质,而且正在这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汽爆的缺点是:原料经汽爆后相对密度降低,体积增大,产生的发酵抑制物需要水洗去除。
1.1.2蒸汽爆破技术的主要内容蒸汽爆破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研究内容也不断扩大。
蒸汽爆破技术的实施要有相应的配套设备,因此蒸汽爆破设备的研发是该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性质相似的原料可通用相同的设备,对某些特殊的原料则需要特殊的汽爆设备。
爆炸模型的研究进展

爆炸模型的研究进展爆炸是一种极为迅速的物理或化学的能量释放过程。
在此过程中,体系内的物质以极快的速度把其内部所含有的能量释放出来,转变成机械功、光和热等能量形态。
所以一旦失控,发生爆炸事故,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爆炸发生破坏作用的根本原因是构成爆炸的体系内存有高压气体或在爆炸瞬间生成的高温高压气体或蒸汽的骤然膨胀。
爆炸体系和它周围的介质之间发生急剧的压力突变是爆炸的最重要特征,这种压力突跃变化也是产生爆炸破坏作用的直接原因。
按照爆炸的性质不同,爆炸可分为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和核爆炸,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爆炸模型。
1蒸气云爆炸后果预测模型蒸气云爆炸后果的预测模型主要有树枝模型、物理模型和关系模型,其中关系模型比较方便应用从而得以广泛使用。
关系模型主要有TNT当量模型、多能法、Baker - Strehlow模型等。
1. 1 TNT当量模型蒸气云爆炸的能量用TNT当量描述,即将参与爆炸的可燃气体释放的能量折合为能释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药的量,这样就可以利用有关TNT 爆炸效应的实验数据预测蒸气云爆炸效应。
对于蒸气云,TNT当量模型的计算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蒸气云中可燃气体的质量。
比如,可以通过爆炸上、下限的等浓度线来确定可燃蒸气云的边界。
(2) 将可燃气体的质量与气体单位质量的燃烧热相乘,可得到蒸气云爆炸总的燃烧热。
(3) 总的燃烧热乘以一个当量系数得到实际的燃烧热,然后将这个实际的燃烧热除以TNT的燃烧热,就得到了TNT当量:式中,W TNT为可燃气体的TNT当量,kg; W f为蒸气云中可燃气体的质量,kg; a 为可燃气云的当量系数(一般取值为0. 01~0. 1 ,统计平均值为0. 04); Q f为可燃气体的燃烧热,MJ/ kg; Q TNT为TNT的爆炸热,一般取值为4.52 MJ / kg。
对于超压引起的伤害半径的计算可根据下式进行:式中, R 为伤害半径,m; Z 为比例距离,m/kg1/3;W TNT为可燃气体的TNT 当量,kg。
蒸汽爆破工艺概念澄清

蒸汽爆破工艺概念澄清(鹤壁市汽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58000)关键词:蒸汽爆破热喷放挤压膨化连续汽爆白酒酿造淀粉加工第一部分理论概念一、爆的物理概爆的物理概念为:能量在短时间突发性全部释放完毕。
在化学反应、核反应以及物理减压过程,衡量其突发性的表征之一便是看其在能量释放时是否伴有“炸响”声即伴随冲击波产生,其反应过程在毫秒级时间内完成。
比如鞭炮装以少量火药便可将本体炸碎,同时伴随有清脆而响亮的鞭炮声。
烟花尽管装药量比鞭炮多,但由于火药能量释放是长时间依次释放形式,故不能将本体炸碎。
因此,无论是炸药还是压力容器所产生的爆破,只有具备了突发性炸响声,可产生爆破冲击波才属于物理意义上的真正的爆破。
与此不同,一些通过打开快放阀门,使容器内压力迅速降低的减压过程由于没有产生毫秒级冲击波,参与反应物料是依次按前后顺序从高压向低压反应释放平衡,故不会产生剧烈的炸响声,减压过程远未达到毫秒级将全部容器内物料降为常压,均不具备爆破及蒸汽爆碎的必备条件。
这些做功过程由于时间较长,不产生瞬间大功率,也就无法达到爆破所预期的物理化学效果。
如果将快速打开与容器相连阀门的过程,定义为蒸汽爆破或定义为蒸汽爆破的另一种形式,则将会引起大规模改写目前世界各国教科书中关于“爆”的公认物理学定义。
如果将每一次快速打开阀门的操作均称为爆破过程,则将会引起生活或生产中对阀门操作的概念恐惧与误解;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与工业生产中经常会遇到操作各类阀门。
如果利用一个压力容器加个阀门的设备进行生物质预处理时,将名为汽爆,实为热喷放所取得的所谓科研成果,称为是汽爆科研成果,则犹如羊头与狗肉的关系。
如果将一个压力容器加个阀门的设备称为“汽爆机”或“蒸汽爆破机的另一种形式”,则未免显得荒唐而滑稽。
如果使用一个压力容器加个阀门的设备做出的结果冒充汽爆结果,则涉嫌学术造假。
一个压力容器加个阀门的设备只能做有关热喷放状态的结果,但绝对做不出有关汽爆的结果。
蒸汽锅炉爆炸原因分析

蒸汽锅炉爆炸原因分析锅炉是生产水蒸气和高温水的设备,由于它能提供动力和热能。
随着生产的发展,锅炉设备日益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工业的各个部门,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热工设备之一。
锅炉既是工业中常见的设备,又是具有潜在爆炸危险的特殊设备。
锅炉在正常运行时,系统中储存着大量的热能,它不仅要承受高温高压,还要承受介质侵蚀和飞灰磨损,工作环境比较恶劣。
一旦某些原因促使储能意外释放,就会造成财产损失以至人员伤亡。
近年来,我国锅炉爆炸的事故屡有发生,给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带来了较大影响。
本文通过科学客观的检测手段,对爆炸后的蒸汽锅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查找出产生爆炸的根本原因,为今后蒸汽锅炉的失效分析提供技术思路。
1 案情资料XXXX年XX月XX日,某厂内发生爆炸,爆炸的锅炉造成三个车间坍塌。
为查明真相,某地公安局委托我单位对前述事项进行物证鉴定,我单位受理了此鉴定。
2 分析过程2.1 现场调查现场调查时,发现涉案锅炉的横水管、炉胆有变形(见图1所示)。
现场涉案锅炉的分汽包有4个阀门,进气阀门处于开启状态。
涉案锅炉的安全阀采用弹簧式安全阀,安全阀与锅炉本体连接管道断裂,脱离锅炉本体。
涉案锅炉蒸汽阀门與本体断裂分离(见图2所示)。
涉案锅炉炉胆变形呈向中心凹陷状态,锅炉本体在投煤门圈(与炉胆、锅壳焊接处)内外两侧处发生开裂,裂纹成环状,外侧长度约20cm,内侧开裂长度约30cm。
涉案锅炉底座无固定螺栓。
投煤门圈上缺失炉盖。
与涉案锅炉连接的蒸汽出口阀、安全阀、进水管排污管、水位计引出管的连接管路均在事故后与涉案锅炉断裂脱离(见图3所示)。
2.2 涉案锅炉成分分析依据GB/T 4336-2002《碳素钢和中低合金钢多元素含量的测定火花放电原子发射光谱法(常规法)》对涉案锅炉本体、横水管所用材质进行成分分析,其成分见表1、表2所示:通过对涉案锅炉本体、横管化学成分分析可知,涉案锅炉本体材料为Q235,横管材料为20#钢,符合图纸技术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汽爆炸现象国际研究综述宫厚军1,2,熊万玉2,闫晓2,黄彦平2(1.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2.中核集团核反应堆热工水力技术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摘要:蒸汽爆炸是严重事故条件下安全分析的关注点,蒸汽爆炸的巨大威力可能威胁反应堆压力容器、安全壳的完整性以及安全壳内部与安全相关设备的可用性。
在过去的20多年内,研究人员专注于蒸汽爆炸程序的开发与验证,以及在全尺寸真实事故条件下的应用。
程序开发和验证所需的数据由大多由JRC-Ispra 的FARO和KROTOS实验、KAERI的TROI实验、德国FZK的PREMIX实验以及JAERI的MJB系列实验提供。
本文是已经完成的蒸汽爆炸研究工作的综述,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结论以及遗留问题。
关键词:蒸汽爆炸,反应堆,严重事故1 引言轻水反应堆在严重事故条件下,含有燃料的堆内熔融物可能会与冷却剂直接接触发生燃料-冷却剂反应(fuel-coolant interaction, FCI)。
当大量熔融物与冷却水接触后,熔融物在极端时间内将自身储存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却水,冷却水在熔融物表面剧烈沸腾,当热量传递的时间尺度远小于系统的压力释放时间尺度时,压力在局部骤增,热能转换为机械能,巨大的动能冲击周围构件。
根据熔融物的迁移过程,熔融物落入压力容器下封头引起的蒸汽爆炸称为堆内蒸汽爆炸,熔融物落入堆腔引起的蒸汽爆炸称为堆外蒸汽爆炸。
堆内蒸汽爆炸产生的巨大能量可能会破坏压力容器的完整性,早期的研究认为爆炸的冲击严重威胁上封头紧固螺栓,更为严重的情况是上封头如一枚高速运动的弹头击穿安全壳,第三道安全屏障遭到破坏,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这种情形下的安全壳失效称为α-mode失效。
德国FZK最早进行了BERDA实验[1-2]以研究α-mode失效的假设是否成立,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与反应堆原型比例为1:10,部分构件材料与原型完全相同,部分构件材料为替代金属以模拟高温条件下的原型构件材料属性。
BERDA实验证实:之前上封头及紧固螺栓可接受冲击能量的估计过于保守,从而堆内蒸汽爆炸引起的上封头脱离而导致安全壳失效的假设是不成立的。
因此在1995年NRC召开的第二次SERG (Steam Explosion Review Group)会议上关闭了安全壳α-mode失效的研究,研究重点转为堆内蒸汽爆炸对压力容器下封头早期失效和堆外蒸汽爆炸危害的研究。
图1 BERDA实验示意图国际上关于蒸汽爆炸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开展机理性实验,研究蒸汽爆炸机理和热能转化为冲击动能的比例(也称能量转化系数),然后应用实验获取的机理认识和数据进行程序开发,并最终将程序应用到全尺寸反应堆的安全分析。
2 实验研究为了获得蒸汽爆炸的机理性认识,国际上开展了FARO、KROTOS、TROI、PREMIX、ALPHA 等著名实验项目。
2.1 FARO/KROTOS项目FARO/KROTOS项目是由JRC-Ispra发起的国际合作项目[3],图2为FARO与KROTOS试验装置。
FARO实验目的是模拟反应堆发生严重事故时,真实条件下大质量熔融物与水的接触反应,实验材料与堆芯熔融物基本相同,UO2、ZrO2、Zr、SS按一定比例配比,虽然质量比实际堆芯熔融物质量小两个数量级,但是比其他类似实验仍高出一个量级。
FARO的水池深度达到2m,系统压力最高10MPa,实验获取数据包括注射熔融物在水中的破裂分布形式、能量释放曲线、碎片形状、水池底部热负荷以及金属锆氧化等重要信息,能够反应出熔融物在水中所经历过程的主要现象。
为了认识蒸汽爆炸机理,在FARO实验之后开展了小规模的KROTOS基础实验[4]。
实验材料为多种模拟金属,例如金属锡、Al2O3、UO2、ZrO2等,质量范围为1-10kg,温度为3300K,反应区域压力2.5MPa。
a. FARO实验装置b. KROTOS实验装置图2 FARO与KROTOS试验装置示意图2.2 TROI实验韩国原子能研究院1997年开始组织TROI(Testfor Real cOrium Interaction with water)实验[5-6],装置如图3所示。
金属材料为UO2、ZrO2、Zr、SS的混合物,如今韩国继续在TROI上进行实验,实验结果也成为程序开发与验证的重要依据。
图3 TROI实验装置示意图2.3 PREMIX与ECO实验图4 PREMIX与ECO实验装置示意图PEXMIX、ECO实验是在德国FZK开展的,如图4所示,其目的为研究蒸汽爆炸的整个过程,并获得能量转化比,为分析程序提供可靠数据,减少不必要的保守估计。
两个实验中,堆芯熔融物模拟材料大部分为氧化铝,温度高达2600K。
2.4 ALPHA-MJB实验为研究金属喷射物在水中的分裂、破碎机理,日本原子能研究院在ALPHA项目框架下开展了MJB系列实验[7-8],装置如图5所示。
熔融物材料为低熔点的铅铋合金,反应水池体积为83cm×83cm×3000cm。
图5 ALPHA-MJB实验装置示意图2.5 上海交大细粒化实验目前,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内唯一开展过蒸汽爆炸机理实验研究的单位,建立了如图6所示的实验装置,用于研究高温金属液滴在水中运动及细粒化现象[9-10]。
图6 上海交大细粒化实验装置示意图实验中选用了纯锡(99%纯度)、铅锡合金(50%锡)、纯铅(99%纯度)3种金属或合金粉末作为实验材料,通过此装置研究了熔融液滴与水作用后的实验产物形状,高温金属球在水中的运动曲线,熔融液滴细粒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熔融液滴的下落高度对细粒化过程的影响不大;水温和材料悟性对细粒化过程影响很大;熔融液滴初始温度是一个敏感参数,在400~500℃之间发生细粒化的效果最明显。
3 机理认识经过30年的研究,对蒸汽爆炸的机理有了深刻的认识,普遍将蒸汽爆炸过程分为4个阶段[11-12],分别是预混合、触发、传播、爆炸。
3.1预混合当熔融物落入水中之后会破碎成毫米级到厘米级大小的颗粒,释放热量,产生蒸汽,生成熔融物-水-蒸汽的混合物,因为这个过程在蒸汽爆炸之前,所以在蒸汽爆炸术语中称为预混合(premixing)。
图7为实验中拍摄到的预混合景象,在预混合阶段,熔融物的释热受到包裹蒸汽的低导热率限制,熔融物颗粒外部为固体表层,内部为高温液体。
预混合物类似于油-空气的混合物,当油气混合物温度升高时就会引起爆炸。
同样,当预混合物中局部区域的熔融物出现细粒化,细粒化反应会迅速大范围传播,此时熔融物与水的接触面积骤增,水的汽化加剧,产生爆炸。
细粒化现象类似传统爆炸中的剧烈化学反应。
预混合物是不同物质,不同相态的组合,对蒸汽爆炸的热力学过程有重要影响。
经过实验验证,任何偏离最佳比例的预混合物对蒸汽爆炸的触发都有阻碍作用,即使触发,也会对爆炸起到缓解作用。
在预混合过程中,对一个封闭系统,温度、压力的变化取决于熔融物的坠落速率。
蒸汽爆炸未发生时,熔融物聚集在底部形成粒子床,在衰变热的作用下可能会形成液态金属池。
三哩岛事故中,20吨熔融物聚集在下封头形成粒子床,压力升高2MPa,但未发生蒸汽爆炸。
KROTOS实验发现,不同组分的金属材料形成的预混合区大小有所不同,氧化铝的预混合区占据了整个反应水池截面,真实熔融物的预混合区更集中围绕熔融物下落中心线,而且氧化铝颗粒的平均直径为10mm,熔融物颗粒的平均直径为2mm。
通过KROTOS与FARO的对比,说明预混合过程中熔融物颗粒的大小与金属材料、组分及液态金属释放速率相关。
图7 金属熔融物与水反应的预混合过程3.2触发预混合区的稳定性取决于包裹熔融物颗粒的蒸汽膜的稳定性。
当局部的蒸汽膜脱落,液态金属与水直接接触,可能会引发局部的熔融物细粒化,细粒化加剧并在几毫秒的时间内传播到整个混合物区,系统会急剧升压,局部压力可达几十MPa。
把引起细粒化的初始事件成为触发,触发可能来自内部(熔融物触底),也可能来自外部(震荡)。
实际上,在实验中观察到的蒸汽爆炸,触发几乎全部是来源于熔融物触底。
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是很充分,但可以肯定的是沸腾机理发生改变(膜态沸腾转变为核态沸腾)会造成局部的压力脉动,能够触发蒸汽爆炸。
实验中发现在不锈钢底部安装热塑料衬垫能够明显抑制蒸汽爆炸,从而说明沸腾机理改变是蒸汽爆炸的触发事件。
轻微改变金属熔融物组分,例如从共晶变为非共晶,或者在预混合区内添加惰性气体都能阻止蒸汽爆炸的发生。
在FARO与KROTOS使用非共晶材料,实验中并没有发现明显的蒸汽爆炸,但在TROI实验中使用共晶的70% UO2与30%ZrO2混合物,更容易产生蒸汽爆炸。
三哩岛事故中未发生蒸汽爆炸的原因推测为不具备触发条件,熔融物在下封头内与水接触时,压力大于100巴,过大的蒸汽体积份额,不凝性气体氢气的产生以及非共晶的熔融物都因素起到了抑制出发的作用。
3.3传播蒸汽膜塌缩会造成熔融物细粒化及液态金属与水的直接接触传热这一现象已得到公认,这个过程称为热裂,首先影响到几个熔融物颗粒,然后波及临近的颗粒,层层向外传播。
如果混合物金属颗粒的密度足够大,空泡份额比较低,传播的速度会迅速增加,甚至达到超音速。
熔融物的能量释放维持一个冲击波,波前沿以准稳态穿过整个混合物区域。
普遍认为,单独依靠热裂作用是不能产生冲击波的,而是波在前进过程中,热力裂变被动力裂变所替代或补充,而动力裂变是由液态金属颗粒与冷却水的运动速度不同引起的。
对于反应堆压力容器的尺度,传播过程几毫秒就可完成。
熔融物的性质在几个方面影响到传播过程。
熔融物颗粒外部的固体包层能够阻止冲击波引起的细粒化,显著减小参与爆炸的液态金属量。
近期的研究表明,氧化铝与真实熔融物的辐射性质不同(氧化铝半透明,熔融物不透明),对液体金属的表面固化有影响[13-14]。
通过分析爆炸与未爆炸实验的颗粒,发现氧化铝的化学性质能够强化爆炸过程中的能量释放。
在TROI实验中,共晶与非共晶熔融物组分在蒸汽爆炸时表现出了不同的力能学,共晶的70%UO2与30%ZrO2的爆炸效率大于78%UO2与22%ZrO2的爆炸效率,起原因归结于后者的浆状区域的粘性更大,对细粒化是一种阻碍[15]。
3.4爆炸目前为止,所有计算蒸汽爆炸的程序均不能对上述物理化学现象直接建模,一般基于两种概念,一是微作用(micro-interaction),二是非平衡传热。
程序中关于细粒化、能量释放、传热系数、触发事件、能量分配等参数都需要作为输入,这些参数直接决定给定预混合物的爆炸能量。
图8为SERENA-1成员应用不同程序计算出的堆外蒸汽爆炸对墙壁的冲击[16],计算结果具有很大的发散性,从中等破坏水平变化到严重破坏水平,而且依赖于堆腔的结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