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哥特式教堂

法国哥特式教堂
法国哥特式教堂

法国哥特式教堂

法国哥特式教堂概况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早期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在1130年前后诞生于法国巴黎附近的法兰西岛。确切地说,这种风格诞生于法兰西岛的圣丹尼大修道院教堂,这座教堂是在修道院院长苏杰的主持下重建的一座教堂,它也被认为是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图1)。

图1 圣丹尼大修道院教堂

苏杰对中世纪哥特式教堂的出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对光线的追求。他对基督教堂所应体现的美给出了新的观点。第一,他认为教堂建筑应强调和谐的布局;第二,应体现“上帝之光”。首先,和谐是指完美的数学比例,它体现出上帝创造这个世界的神圣法则;其次,他将上帝理解为“超越一切本质的光”,将上帝的美视为一种属性,认为上帝像太阳一样具有光的性质,世界万物都是神的放射。这种对上帝之光的美感的推崇,直接导致哥特式教堂中才会玻璃窗的发展,也间接影响到对其他中世纪艺术品的审美。

哥特式的新结构使得这种采光的需求得以实现,最重要的结构体系是尖拱(pointed arch)和肋架拱顶(rib vault),到了12世纪末,建筑师们常以飞扶垛(flying buttresses)环绕教堂主体室外,以支持中堂的拱顶结构。

法国早期哥特式建筑是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图2),整个建筑统一、严谨、单纯,整体感强,这种对结构整一性的追求大大损失了对光线的摄取,从而使这做早期哥特式建筑的室内显得有些昏暗,而不像盛期哥特式那样明亮。

图2巴黎圣母院图3玫瑰花玻璃窗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塞纳河中的斯德岛上,始建于1163年,有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法王路易第七奠基,经过182年之久的陆续营造,约1345年最终完成,整座天主教堂会用石头雕琢砌成,其平面为罗马十字拱形。巴黎圣母院正门建筑分为三层,顶上对称地并列着两座钟楼。其尖顶发券从底层引导着视线向上飞升。下层上部的檐壁上雕了一长串浮雕像,被称为“国王画廊”。第二层的中央是一个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它将两座钟楼及立面统一为整体。整个立面布满向上的垂直线条和尖券门。在十字形交叉点的顶面上建友一高耸的小尖塔,保持了整个建筑形式的稳定。

教堂内部的中心是约127米长的中厅,东边是环形的歌坛和圣坛。合唱台有双层回廊与侧廊相通。尽管中央厅底部粗大的支柱和侧廊中的十字交叉拱还有着罗马式的影响,但狭长的空间比例、骨架券的运用和中厅内高升的视觉效果,都体现了鲜明的哥特式风格。在中央大厅与侧廊中雕刻的数量很少、闪闪发光的宝石般的彩色镶嵌玻璃窗占有重要地位,使内部空间形成了恍惚的宗教境界。(图3)

盛期哥特式教堂

到了哥特式教堂盛期的时候,哥特式建筑已经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以尖券、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飞扶壁、彩绘玻璃等构成建筑的形象和结构要素。其直升的线条、奇特的空间推移、透过彩绘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创造了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强烈的向上升腾和充满理想的感受。

盛期哥特式教堂采用了一整套的结构体系:

①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结构。它发展了罗马式的十字拱,十字拱被做成骨架式的,拱了,既

节省了材料,又使侧推力随之减少。骨架券使各种形状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顶覆盖,许多关于拱顶

的技术困难也得到了解决。顶减轻

②用独立的飞券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角抵住其侧推力,飞券落

脚在侧廊外侧横向的墙垛上,拱顶的侧推力直接转移到墙上。这样,侧廊的拱顶不必负担中厅

拱顶的侧推力,可以降低高度、扩大中厅的侧高窗,而且外墙也因为卸去荷载而可以自由的开窗,使整个教堂近似于框架式的结构。

③使用二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尖券和尖拱的侧推力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可以使不同跨度的

券和拱一样高、进度一样深,容易造出整齐、单纯、统一的空间。此外,在华盖、壁龛等一些地

方以尖券代替圆券,也获得了悦目的一体化的装饰效果。

新的结构技术大大方便了教堂的开创照明。哥特式教堂的窗子课占满支柱之间的整个面积,几乎没有墙面。当时还不能生产纯净的透明玻璃,却能生产各种含有杂质的彩色玻璃。受到拜占庭教堂的玻璃马赛克的启发,心灵手巧的工匠们用彩色玻璃在整个窗子上镶嵌一幅幅的图画。这些画都以新约故事为内容,作为“不识字人的圣经”。这种在窗格中的单线图案和彩色

玻璃相结合,特别富有建筑装饰效果。

哥特式教堂的才会玻璃窗花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

窗子首先由石头的窗棂分成一些不大的格子,这些格子本

身就是很好的图案。在每一个格子中用工字型断面的铅条

盘成各种形状,组成画面,再镶小块的彩色玻璃。因此,

在彩色玻璃窗花中,不仅玻璃的色彩和构图是重要的,铅

条的单线构图也是重要的。这种窗格中的单线图案好彩色

玻璃的结合,特别富有建筑装饰效果。

画面构图复杂,往往是圣经连环画,各种形象因而都

不大,玻璃的分块也较小,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特别富丽

多彩。同时,这样的装饰手法还能保持窗子色彩的大面积统一,他们的基本色调都是看色。到13世纪,彩色窗子的基本色调变成深红色,后来又变成紫色。图4 玻璃花窗哥特式盛期也随之到来,哥特式开始建筑走向成熟。亚眠大教堂(图6)是成熟期哥特式教主的伟大杰作,特别以中央大厅闻名。亚眠大教堂的内部设计到达了哥特式建筑辉煌的顶点,所有的罗马式的痕迹全部消失。起高度是宽的3倍,垂直线成为绝对控制的要素。柱子作为成簇的圆柱形的一体化构成物,在内部直达天窗,并分成拱顶的肋条,引导人的视线和心灵升向天空,振奋飞感情在高耸的空间形式中产生。

图5 法国夏特尔主教堂图6 法国亚眠大教堂

晚期哥特式教堂

(1)辐射式

13世界中叶以后,哥特式的建筑更为轻盈,拱肋变得更细并且雕刻有线脚,教堂里面变得更为丰富,玻璃花床=窗更为精美,飞扶垛上也装饰有透雕的纹样,雕有花边的尖塔直指天空,丰富的装饰逐渐发展为一种“辐射式”建筑,这种流行于13世纪的法国哥特式建筑风格,开始的时候主要指法国哥特式教堂上流行的巨型玫瑰花窗中的放射状辐条,后来泛指这种玻璃窗的风格相一致的建筑风格。辐射式建筑的特征是无节制地将花窗格运用于开口处、窗户以及建筑结构上,使建筑产生一种玲珑剔透的装饰效果。

建于1243~1248年的巴黎宫廷礼拜堂(图7),是路易九世时期的建筑,这座双层教堂为典型的辐射式建筑,同时也是哥特式想垂直式建筑大战的一个重要阶段的代表。其精美的花窗扩展到了整个墙壁,建筑空间几乎为彩色玻璃所包围,而没有整块和大面积的墙壁,礼拜堂内部有一种华丽而神秘的宗教氛围,这正是辐射式建筑的特点。

图7 巴黎宫廷礼拜堂

(2)火焰式

火焰式建筑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最后发展阶段,所谓“火焰式”(Flamboyant style)是指哥特花窗中由两条双反曲线构成的向上飞腾的火焰形装饰图案,这风格从14世纪下半叶发展起来,一直持续到16世纪,起特点是将巨大的拱券、拱肋和柱子连为一体,在室内外的拱券和墙面、塔尖上采用火焰形状的装饰。

火焰式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13世纪晚期的英国哥特式中的盛饰式建筑,但总体而言,火焰式是十三四世纪欧洲大陆哥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法国的北部有大量火焰式建筑流行,其中最典型的是鲁昂的圣马可卢教堂。

图8 圣马克卢教堂

哥特式建筑的出现,是建筑文化发展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标志着人类艺术表达的水平和建筑物的构筑水品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其成就足以同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艺术相媲美。哥特式建筑创造了新的建筑形制和结构体系,丰富了造型艺术的表现语言,是人类建筑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哥特式建筑以其灵动、轻巧的结构和绚丽的花窗装饰,创造出一个圣神、瑰丽的精神世界,以其华美而辉煌的乐章结束了中世纪神学领域的建筑艺术发展史。

历史河流奔腾不息,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如何面对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建筑学的挑战?我看到了法国几代建筑师们的努力。他们变革中拾遗。我们不应沉溺于新世纪的阳光,正如我们不能躲藏在从前惬意的记忆中。我们必须能够鼓起勇气面对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现在——建筑中既有变化中的机遇,也不缺乏历史经历的沉重。无论登峰造极的古典建筑,精美绝伦、高潮迭起的现代建筑,该激动的,我们也激动了;该惊喜的,我们也惊喜了。然而在法国,在那些气势恢宏、技艺精湛的现代建筑面前,我们又一次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一种难以描述的震撼。是的,在法国,传统与现代不再是矛盾的双方,而是和平共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了一席文化和艺术的流动的盛宴。法国人浪漫的情调在这流动的盛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建筑,才是这盛宴的关键。现代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思维也更活跃,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很就的将来,我们依然怀念优秀的前代建筑,却也创造着更大的建筑奇迹,而法国的哥特式教堂,仍以其独特的魅力,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熠熠生辉!

作为一个建筑师,建筑便是他的生命,只有实现了建筑的价值,才能实现建筑师的生命意义,在未来的道路上,我将牢记这一点,让建筑涤荡生命,让生命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参考文献:《外国建筑史(十九世纪末叶以前)》(第四版)陈志华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外国建筑艺术史》张夫也肇文兵滕晓铂著湖南大学出版社

《西方建筑的意义》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著李路珂欧阳恬之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法国哥特式教堂

法国哥特式教堂 法国哥特式教堂概况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 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早期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在1130年前后诞生于法国巴黎附近的法兰西岛。确切地说,这种风格诞生于法兰西岛的圣丹尼大修道院教堂,这座教堂是在修道院院长苏杰的主持下重建的一座教堂,它也被认为是第一座哥特式教堂(图1)。 图1 圣丹尼大修道院教堂

美国的五个象征物

美国的五个象征物 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式》,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称为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美国人还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 自由女神像 自由女神像自从自由女神像于1886年屹立于纽约湾起,它一直是对新到达的移民美国梦的许诺。 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坐落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附近的自由岛,是美国重要的观光景点。自由女神像重45万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整座铜像以120钢铁为骨架,80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是由建筑师约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艾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艾菲尔设计制作的。据说塑像美丽的手臂来源于艺术家的妻子,而其沧桑刚毅的脸则取材于艺术家的母亲。

象征二: 芭比娃娃 玩偶王后芭比娃娃几乎是所有女孩,甚至成年女性心仪的玩偶。 创作芭比的灵感来源于美国一家玩具公司合作创始人handler夫妇的女儿芭芭拉,他们在一个德国的成人用性感洋娃娃的基础上于1959年推出了一个体面地道的美国娃娃芭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handler夫妇的女儿喜爱芭比,但他们的儿子ken却讨厌它。 第一批芭比娃娃是在日本制造的,参展的名目是“芭比少女的榜样”。但出乎露丝意料的是,“芭比”并没有被抢购一空,而是遭到了玩具经销商的冷遇。毕竟她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一种冒险,经销商不愿意这样做,只是勉为其难地进了寥寥几个。

但市场证明了露丝的判断是正确的,摆在经销商货架角落里的“芭比”受到了孩子们热烈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买这种清新可喜的玩具,尤其是小女孩,对此更是极为热衷,第一年就卖出了35万个。 象征三: 《美国哥特式》也许不那么出名,但画像中老屋上的哥特式窗户,尤其是那个农夫庄重的表情,还有那个长脖子的妻子使画家于1930年一夜成名。该幅画表现了美国农民庄重的自豪感。 象征四; 野牛镍币1911年,由美国著名艺术家詹姆斯厄尔弗雷泽开始设计,1913-1938年间成产的一种硬币。也是艺术家对美国西部开发的牺牲品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纪念。镍币上的野牛和印第安人都以真实的原型进行创作。弗雷泽在创作野牛画像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大草原上已不再有四出现散漫步的野牛,只好到纽约中央公园的动物园里素描一只年迈的野牛,两年后,这只野牛以仅100美元出售,然后被宰杀取肉制皮,牛角也被制成了墙饰品。野牛镍币是当今

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风格

————————————————————————————————作者: ————————————————————————————————日期:

哥特式风格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在15世纪,人们普遍带有着文艺复兴的观念,希望回到古典时代。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如:巴黎圣母院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 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砌过分的建筑。 ?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 洛可可式建筑风格于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

浅析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和意义

浅析哥特式教堂的风格和意义 经过了这些日子的学习,我对建筑概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由于我在xxx大学选择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所以我选择了这门选修课——建筑概论与赏析,它与我的专业是有很大联系的。 关于建筑,我们知道:建筑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在如今社会呢,各种因素都与人类的建筑活动密切相关。社会在发展,建筑也在发展和进步。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建筑都有他各自的建筑风格和文化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去体味的。对于一个建筑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结构,材料和建筑过程,我们还应该感性地去看待它,去了解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 针对这门课,我想论述一下“哥特式大教堂”——西方的一种很伟大也很普遍的建筑风格。 1、哥特式教堂的起源 先说一下它的起源吧。西方文化幸运的在各个时代都能开创出政治、经济、哲学及艺术上辉煌的高潮就如20世纪初现代物理学的推进,17世纪音乐及艺术的发展以及15世纪文艺复兴的蓬勃发展。12世纪时的法国就曾完美地聚合创造出哥特式大教堂,可以说是建筑领域里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一开始仅是对罗马式建筑进行适度但实际的改进,而这些早期哥特时期的教堂成功地演变为13世纪哥特式盛期的结构以及其后15世纪“辐射式”及16世纪“火焰式”等充满激情的教堂。没有任何一种建筑样式像哥特式建筑那样快速又广泛地扩展。 2、哥特式教堂的文化、政治意义 当然,就哥特式教堂会在那个时候在法国兴起,也有它一定的文化、政治等上的意义。当时经过阿拉伯人转译后的希腊哲理最终传入西方文化的中心,一种全新的氛围——探究真理的自由风气,在卓越的宗教思想和重视实效的对人类及自然的探究之间的平衡——导致哥特式教堂出现了。身为那个新时代的一份子,会以一种值得探究的态度审视其自身以及周围世界,同时又不失去对宗教的深刻笃信,而对于周遭可见世界的理解则成为理解伟大上帝更好的途径。这些教堂也反映了这种新精神。另一方面,哥特式教堂庄严巨大的结构象征了新的幸福生活,并反映出世俗的财务充分满足宗教目的的繁荣景象。

论文--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引言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 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

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哥特音乐流派众多。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

美国文化五大特征

自由女神像,芭比娃娃,《美国哥特式》,野牛镍币和山姆大叔称为美国文化的五大象征。 自从自由女神像于1886年屹立于纽约湾起,它一直是对新到达的移民美国梦的许诺。该塑像是由一位法国艺术家为庆祝美国独立和美法联盟而设计的,据说塑像美丽的手臂来源于艺术家的妻子,而其沧桑刚毅的脸则取材于艺术家的母亲。 玩偶王后芭比娃娃几乎是所有女孩,甚至成年女性心仪的玩偶。 创作芭比的灵感来源于美国一家玩具公司合作创始人handler夫妇的女儿芭芭拉,他们在一个德国的成人用性感洋娃娃的基础上于1959年推出了一个体面地道的美国娃娃芭比。具有讽刺意义的是,handler夫妇的女儿喜爱芭比,但他们的儿子ken却讨厌它。 《美国哥特式》也许不那么出名,但画像中老屋上的哥特式窗户,尤其是那个农夫庄重的表情,还有那个长脖子的妻子使画家于1930年一夜成名。该幅画表现了美国农民庄重的自豪感。 野牛镍币在1913年至1938年发行,是著名的艺术家james earle fraser对美国西部开发的牺牲品——野牛和印第安人的纪念。镍币上的野牛和印第安人都以真实的原型进行创作。 山姆大叔——美国人的别名,是一个大高个,白头发,留一小撮白胡子,身着深蓝色外套,头顶星星点缀的高帽的形象。 在美国独立革命时期,一个叫sam wilson的诚实勤奋的年轻人负责检测供应给美国军队的肉,检测后的肉给印上ea-sa的标记,ea代表肉品公司名,us代表产地美国。后来,us被公司的一个职员故意译为山姆大叔;从此,山姆大叔的名字就在士兵中传开了。在一战和二战时期,艺术家montgomery flagg把自己的形象当成山姆大叔画在征兵海报上,山姆大叔的形象从此获得了持久的地位。 自由女神源于英国的赠送,它代表的时美国的信仰之一“自由” 芭比娃娃起源该是好莱坞,美国的历史不长,能在文化上征服别人的不多,而芭比娃娃做的很好,这符合美国人的征服内涵。 至于哥特式,我一直把它理解为建筑风格,而对美国哥特式不甚了了。 野牛镍币是纪念开发西部的历史,整个美国现在最富庶的地带。 山姆大叔就更不用说了,那是源自华盛顿时期的立国战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环境塑造人”当一种"环境"经过长时间而不变的时候就成为了一种传统,人类一直在"创造"并一直在接受。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哥特式教堂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期末考试论述作业答卷 浅谈哥特式教堂 摘要 在欧洲历史上,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被称为“中世纪”。中世纪据说是最黑暗的时代,那个时候教会掌控人们的生活,要求“灭人欲”,思想禁锢严重,黑死病爆发,十字军东征等都给这中世纪蒙上了阴郁的色调。 然而,正如埃及人因为对法老的崇拜而建立起了金字塔,中世纪对宗教的极端崇拜则催生了教堂史上的一大瑰宝——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十三世纪的巴黎。其中当属哥特式教堂最为闻名。据说,由于内部的高大宽敞,参观者会感到无形的压力,人类的渺小以及上帝的伟大。 最早接触哥特式教堂应该是通过电视电影,记得当初看哈利波特,被霍格华兹魔法学校里面的走廊深深吸引,后来才知道取景地就是哥特式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再后来看的《达芬奇密码》,拍摄地之一的林肯大教堂居然也是哥特式教堂。潜移默化之中,哥特式教堂的尖拱券,小尖塔,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当然这些专业名词是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已

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上大学后,有机会去一睹离我最近的一座哥特式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教堂虽小,五脏俱全,彩色玻璃窗,繁复的尖拱,尖峭嶙峋的外观令人目眩! 一、名称的由来 “哥特人”是指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代指野蛮人。 在15世纪时,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旨在振兴古罗马文化,认为古罗马文化为正统,而哥特式建筑又曾经取代罗马艺术在中世纪风靡一时,所以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 然而,不管这个代称的含义是如何“野蛮”,哥特式教堂仍然如同它的发音一般优雅美丽,魅力难掩。事实上,现在鲜有人真正了解哥特式原本的含义,特别是后来的哥特小说,哥特服装的兴起,更让人忘记了其本来含义,而把它与黑暗、奇异、古怪联系到一起。但是不管怎样,哥特式建筑这个词却无疑是令人向往的。 二、教堂结构的变化 1.突破传统 传统的罗马式教堂给人的印象是结实稳重,不可动摇,从而来体现教会的权威。而哥特式教堂则正相反,它用的是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

哥特式建筑赏析

中国矿业大学 China university of mine and technology 现代设计艺术结课论文 题目:哥特式建筑赏析 姓名:周盛林 学号:02100820 专业:工程力学10-1 时间:2011.05.03

哥特式建筑赏析 【论文摘要】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使其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论文关键词】 哥特式建筑背景风格装饰塑造作品地位成就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宪英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艺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多种流派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交融,共同组成了中世纪灿烂辉煌的艺术发展史。而哥特艺术作为中世纪欧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西方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的佼佼者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理所应当的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建筑风格,凸现出来。它广泛的流行于13到15世纪的欧洲,成为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在原因。哥特建筑是哥特艺术的核心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世纪历史视觉上的呈现。研究哥特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不仅对于深入认识欧洲的宗教传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由于关于此问题方面的研究,国学者的著述实属有限,在中文的出版物中很难寻找到直接的学术参考,故下面的综述主要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辅之国期刊中可见的短暂论述资料。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世纪的地位 在建筑史的普遍意义中,“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一千年左右,而历史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但正如志毅指出的:“在人们看来是一个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建筑艺术方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世界艺术史·建筑卷》(志毅著,东方出版社,2003.2,第73页) 的确,“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

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它充满诗意与结构的奇异之花正是在中世纪充满复杂因素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萌芽、发展、繁荣的。 “哥特”作为具有标记性的一个词语,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也是较为复杂的。 《哥不论是在哥特式艺术还是在哥特式建筑的概念上至今都还没有足够明确的解释。 特建筑》一书曾在开篇中提到,“它没有准确限定的历史时段或地理围。它的形式、技术以及造型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们往往随着所处的时间与地域而变化。”《哥特建筑》({法}路易·格罗德次基著,吕舟,洪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5页)在书中,格罗德茨基拿之与“卡特琳娜艺术”的概念相比较,便足以见得“哥特”概念的模糊性。“哥特”一词最初是由16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家瓦萨里提出的。如格罗德茨基所说:“15世纪和16世纪的意大利作家用这个概念来说明西欧艺术与建筑相对于文艺复兴而言的如同一幕野蛮的序曲。”可见,“哥特”及其所代表的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使用之时,带有明显的贬义意味。不过是“处于衰落的古典文明与他们自己所处的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之间产生的“野蛮”建筑。”《哥特艺术——辉煌的视像》({美}迈克尔·卡米尔著,颖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9页)就像热尔曼·巴赞所说的,“哥特式“一词是”日耳曼“或条顿(文艺 《艺术史》(热尔曼·巴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用以贬低中世纪艺术的用词)的法语同义词。 赞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其实,“哥特式”起源于生活在波罗地海和黑海一带的游牧民族哥特族,他们是中世纪初期入侵欧洲“蛮族”的主要力量。这也是当17世纪再次提起这一词语时还是带有挥之不去的“轻蔑含义”的根源所在,“从种族和历史的角度以贬抑的态度诠释了一个异族的时代。”关于这一点,格罗德茨基又指出可以参考莫里哀的诗歌“……哥特装饰无聊的趣味,一个无知时代令人作呕的畸形怪物,由野蛮的狂潮造就……”。

美国五大象征

Statue of Liberty设计者: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 1874~1884 由钢和铜构成高46米(加基座为93米)重229吨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自由女神像在美国的象征:举世闻名的自由女神像,高高地耸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象征着美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也象征着美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女神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1776.7.4”字样。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象征暴政统治已被推翻。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送给我你那些疲乏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遗弃的可怜的人群你那无家可归饱经风波的人们一齐送给我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Barbie全名:芭比密里森罗伯兹 Barbie Millicent Roberts 星座:双鱼座露丝·汉德勒是世界玩具市场上畅销最久的玩具——“芭比娃娃”的创立者,后创建了美泰玩具公司,是美国最成功的女性企业家之一。芭比娃娃(Barbie)是20世纪最广为人知及最畅销的玩偶,由Ruth Handler发明,于1959年3月9日举办的美国国际玩具展览会(American International Toy Fair)上首次曝光。芭比玩偶由美泰儿公司拥有及生产。芭比娃娃及其它相关配件是以一比六的比例制作,此比例为娃娃屋模型的最大号,也称为playscale。现在,“芭比”娃娃已经销往世界上150多个国家,总销售额超过10亿元。该产品被拍成一系列影视作品及周边产品,还改编了一系列小游戏。American Gothic《American Gothic1930年,76.2x63.5cm,板油彩,芝加哥艺术学院,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格兰特·伍德,Grant Wood,1892-1942年,美国参展并获得了铜奖和300美元的奖励。1930年8月,伍德在Iowa(美国爱荷华州)南部的一个小镇看到一所颇具哥特式风格的房子,它建于1880年代,有五个房间。此建筑物的紧凑和坚实的设计,尤其是阁楼上的哥特式窗户,给伍德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想象着一个农夫和他的女儿站在房子前面,然后拍下这个房子的照片带回了他的工作室。他请他62岁的牙医和他30岁的妹妹作为画中人物的模特,并让他们穿上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衣服。虽然在画中两人是站在一块的,但实际上这两个人物是在不同的场合下完成的。男人的眼睛直直地向前平视,双唇紧闭,黄瘦的脸上表情十分严肃,鼻梁上一丝不苟地架着圆圆的眼镜。他沾满泥巴的手里拿着一个叉,它既代表了在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年代,农民们勤劳耕作的精神,也象征着在19世纪男权社会中,不容置疑的男性权威和力量。从构图上来看,这个叉与人物椭圆形的脸和人物身后哥特式窗户的线条相呼应。站在他身边的女人一副典型的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装扮,从发型到服饰,甚至到表情,都让人联想起简·爱。同男人一样,女人的表情也不苟言笑,只因那个年代的女性以严谨、矜持、勤劳、克己为美德。她略微站在男人身后,眼睛看向男人,有点“唯他是听”的意味。Buffalo Nickel 1911年,由美国著名艺术家詹姆斯厄尔弗雷泽(James Earl Fraser)开始设计,1913-1938年间成产的一种硬币美国传统硬币上刻画的主要是美国政府的杰出人物,其中大多数是著名的历届总统。野牛镍币,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将在美国为拓居而进行的西进运动中遭破坏几近灭绝的两种形象----美国野牛以及土著印第安人印为纪念。Uncle Sam 山姆大叔被用来代指“美国”或“美国政府”,主要在美国、英国,尤其是在新闻界中使用较多。最令人难忘的山姆大叔画像,是由画家詹姆斯·蒙哥马利·弗拉格创作的,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画了很多著名的征兵招贴画。山姆大叔的形象是:高个子,白头发,下巴上有一小撮白胡子,身着深蓝色外套,头戴一顶高帽,上有星星点缀。这模样其实就是弗拉格的自画像。山姆大叔”这一绰号产生于1812年美英战争时期(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纽约州的洛伊城有一位肉类包装商,名叫塞缪尔·威尔逊。他诚实能干,富于创业精神,在当地很有威信,人们亲切地叫他“山姆大叔”。战争期间,他担任纽约州和新泽西州的军需检验员,负责在供应军队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1812年1月,纽约州长带领一些人前往其加工厂参观,看到牛肉桶上盖有E.A.—U.S.的标记,便问是何意思。工人回答,E.A.是一个军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国的缩写。凑巧的是,“山姆大叔”的缩写也是U.S.,所以一个工人开玩笑地说,U.S.就是“山姆大叔”(Uncle Sam)。这件趣事传开后,“山姆大叔”名声大振。人们把那些军需食品都称为“山姆大叔”送来的食物。独立战争后,政治漫画里开始出现了一个名叫"山姆大叔"的人物。他的原型是一个早期漫画人物,名叫“乔纳森大哥”,此人在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非常出名。渐渐地,山姆大叔取代了乔纳森大哥,成了最受美国人欢迎的象征。美国人还把“山姆大叔”诚实可靠、吃苦耐劳以及爱国主义的精神视为自己民族的骄傲和共有的品质。从此这个绰号便不胫而走。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出现过“山姆大叔”号召美国青年当兵的宣

浅谈美国文化印象

浅谈美国文化象征 通过学习北美概论,我了解到了很多有关美国的文化知识,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国文化象征的介绍一课,从中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美国的文化思想。美国的五大文化象征,分别是庄重的自由女神像,很萌很可爱的芭比娃娃,很特别的美国哥特式,有沉重纪念意义的野牛镍币和非常有趣的山姆大叔。 谈到美国,从脑海中跳出的往往是那位于纽约自由岛上,穿着古希腊式服装手擎火炬的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的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它是由由法国人捐款并历时十年完成的。现在自由女神像已经成为美国的一大象征。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它已经经过一百二十七年的风霜雨雪,自然的腐蚀让它变成了绿色,但是我感觉绿色的自由女神像更加鲜活,具有很强的灵动性。神奇的是自由女神像的头冠上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五大洋的七道光芒。 自由女神像在国际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现在的自由女神像已有了很多种形象版本。它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许多国家、地区也有了自由女神像的复制品或衍生品。如美国拉斯维加斯、美国关岛、法国巴黎、法国阿尔萨斯、日本东京、中国北京和中国深圳都有自由女神像。可见其形象已被大多数国家所欣赏,其崇尚民主、向往自由的精神也随之传播于世界各地。 伴随着我们走过的童年时代的芭比娃娃也是美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它是20世纪最畅销最广为人知且畅销最久的玩偶,这个大眼睛长头发的芭比娃娃是好多女孩的心爱之物。能够设计出如此可爱的芭比的是在充满爱的家庭中长大的有一颗纯洁童心的露丝。 受孩子们所喜爱的玩具一旦在市场站稳脚跟,与它相关的系列游戏,影视,甚至芭比的男友肯也随之畅销。芭比在孩子的世界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快乐。 美国哥特式是一位名叫格兰特伍德的画家,历时两个月完成的一幅油画。画中人物完全是作者的想象。该创意来源于1930年8月,伍德在一个小镇上看到的一所哥特式风格的房子。伍德非常喜欢阁楼上的哥特式窗户,就拍了下来,并让他62岁的牙医和他30岁的妹妹做模特完成了这幅作品。有趣的是画中的两位是在不同场合下完成的,不是一起画出的。在芝加哥的艺术展览上,这幅画曾备受争议,最终取得铜牌。人们也对这幅画的内涵很感兴趣,并做了大量的猜测。但伍德只是指明该画有讽刺因素,却未点明讽刺对象。后随着伍德离世,这更成为一个谜。而我感觉没有真正答案未必不是好事。这可以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不断地更新思想。而美国的哥特式也变成了美国的一种文化风格。美国的哥特式电影,哥特式建筑也很受大家喜爱。哥特式真正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代表。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

哥特式建筑的由来及简介 在介绍欧洲建筑或城市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哥特式建筑或其风格建筑的介绍,那到底什么是哥特式建筑?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哥特式这一建筑风格。 中世纪的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但“哥特式”(Gothic)一词的来源颇难说清,因为“哥特”本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之名称。哥特人自1世纪起开始南迁,并定居多瑙河地区,但在其后漫长的岁月中并未发展出这种“子高水落石出平”的艺术风格。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在其给教皇利奥十世的信中首先用到“哥特式”一词,借以批评文艺复兴之前中欧及北欧的建筑样式,即把“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从而将凡是从网尔卑斯山以北传来的东西都称之为“哥特式”的。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评论家乔尔乔欧·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遂沿用至今。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式建筑最先出现在12世纪上半叶的法国北部。巴黎之北的圣丹尼修道院院长苏热尔在1140至1144年组织了其修院教堂唱诗坛的重建工作,他率先提出教堂建筑要表现光、高、数这三个理想。建筑师按此要求而试探在建堂中采用向高处延伸,增大窗户和改变比例的方法,其体现出的建筑风格乃哥特式艺术之首创。从此,这一风格在欧洲各地得到广泛采用。而在英国,法国建筑师威廉于1174年开始按哥特式风格设计坎特伯雷大教堂。体现同一风格的英国教堂还有建于1220年的索斯伯—里大教堂和建于1245年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英国建筑师创造了“垂直式”风格,以加强哥特式教堂垂直上升,高耸入云的效果。在法国,哥特式建筑得到普遍的推崇和好评。当时巴黎已取代罗马而成为中世纪天主教世界的中心,而天主教信仰的虔敬气氛,教会权力的至高无上,以及中世纪经院哲学所强调的通过理智的探索,通过复杂而精微的思考去得到天主的感召等因素,都在高大、明快、奢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神学意境和审美情趣中得以表述和体现,所以这种艺术风格深受法国人的青睐。法国哥特式建筑设计的成熟标志乃是始建于1163年的巴黎圣母院。此外,1215年重建的夏特大教堂,建于1220年的亚眠大教堂和建于1225年的兰斯大教堂都是欧洲哥特式教堂的典范。法国人在其建筑艺术中创造了由三层同心圆组成的圆花窗和“火焰式”窗饰,这样,当外界的光线从玻璃窗花中透入时,能使教堂内闪烁绚丽夺目,飘忽不定的神秘光彩。而其创立的教堂尖塔上之透雕棱饰,则更加丰富了哥特式建筑宏伟华丽,优雅飘逸之姿。这

哥特式建筑英文翻译

专业英语翻译第十篇—— Further Reading (1): Gothic Architecture 深入阅读(1):哥特式建筑 建筑091班 Gothic architecture is a style of architecture which flourished during the high and late medieval period. It evolved from Romanesque architecture and was succeeded by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的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是从罗马建筑演变发展而来,并且成功地发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建筑。 Originating in 12th-century France and lasting into the 16th century, Gothic architecture was known during the period as “the French Style”, with the term Gothic first appearing during the latter part of the Renaissance as a stylistic insult. Its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include the pointed arch, the ribbed vault and the flying buttress. 哥特式建筑发展于12世纪的法国并且持续到第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此期间被称为“法国式”,哥特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文艺复兴后期并且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哥特式建筑的特点包括有尖券、骨架券和飞扶壁。 Gothic architecture is most familiar as the architecture of many of the great cathedrals, abbeys and parish churches of Europe. It is also the architecture of many castles, palaces, town halls, universities, and to a less prominent extent, private dwellings. 哥德式建筑最常见于欧洲著名的大教堂、修道院和教区教堂。同时,这种建筑风格也应用到了许多城堡、宫殿、城镇的会堂、大学以及尺度较小的私人住宅。 It is in the great churches and cathedrals and in a number of civic buildings that the Gothic style was expressed most powerfully, its characteristics lending themselves to appeal to the emotions. A great number of ecclesiastical buildings remain from this period, of which even the smallest are often structures of architectural distinction while many of the larger churches are considered priceless works of art and are listed with UNESCO as World Heritage Sites. For this reason a study of Gothic architecture is largely a study of cathedrals and churches.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比较 哥特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德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 而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文艺复兴建筑是15-19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建筑风格,有时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在理论上以文艺复兴思潮为基础;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建筑风格,提倡复兴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形式,特别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圆形拱券,以穹隆为中心的建筑形体等。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15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带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最富盛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

哥特式服装风格解析

哥特式服装风格解析 原创陆佳佳 2012-7-16

一、哥特式艺术风格概述 公元12世纪以来,由于建筑技术的精进,造就了大量哥特式教堂的诞生,其中最著名的就属巴黎的圣母院大教堂(NotreDame)。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哥特式艺术风格成为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当然,哥特式风格也不仅止于建筑,诸如雕刻、玻璃制品、装饰品和彩缯图稿等等,都深受影响,这类艺术创作从12世纪中到16世纪初一直绵延不断。在服装产业方面。城市的发展使西欧服饰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衣服和材料复杂化了,妇女也开始参与服装业有关的各种行业。分工细了起来,出现了花边装饰、发饰制作、裁剪和成衣、毛皮缝纫、皮带扣和饰针制作、染色业、鞋类加工和手套制作等等专业部门。服饰也开始趋向更为复杂和精细。文艺复兴时期为了区分中世纪时期(MiddleAges:公元5~公元15世纪)的艺术风格,公元12~公元15世纪的这个时代被称为“哥特时代(GothicAge)”。 中世纪欧洲在12至15世纪达到鼎盛,其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其思想、文化和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艺术风格,通常被称为“哥特式”风格。 Gothic作为名词,只能指称哥特式建筑和哥特式字体。但作为形容词加在艺术或时装之前,就可以指称哥特式艺术或哥特式时装。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中,这个词在时装报刊上出现的频率也非常之局。哥特式艺术是一种浪漫型的艺术。所以,哥特式时装可视为当下正流行的新浪漫主义时装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服装界,哥特式这个词更多地被学院派人士所引用。

二、哥特式服饰诠释 哥特式服饰是指受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服装文化。哥特服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