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新竹创新发展案例研究ppt
高校与区域产业发展关系构建研究——以硅谷和台湾新竹为例

技术创新 。
舒 尔茨 指 出【,人 力 资本特 别 是专业 化人 力 资本对 一 国或 区域经 济增 长 具有重 要作用 。高校 的人才 】 ] 培 养 、科 学研 究和服 务社 会三 大 功能 ,决定 了它 是区域 教育 发展 水平 的重 要标志 ,是 区域 创 新体系 建设
的智 力源和 思想 库 ,更是 推动 区域 产业 发展 的主 导 因素 。然而在 我 国高校 对推 动 区域产业 发 展效果 并不
第2 0卷 第 2期
一 教育学
高校 与 区域产 业发展关系构 建研 究
硅谷、新竹创新发展案例研究ppt教程文件

台南科学园区
高雄港
高雄机场
成功经验之一:分阶段发展,从大规模兴建工业园区到成为世界 科技产业新城
阶段一:1980-1982
阶段二:1983-1985 阶段三:1987-1990
阶段四:1990-
发展重点
以大学为依托 的科技园
“科技引进,人才培育”, 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 业所需的尖端技术和高 级人才。
集成电路 IC(in the early 1960s)
国防工业 Military Industry (in the early 1950s)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资料来源:长城战略咨询依据“2006 index of silicon valley”整理,
4
2000
2010
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产业的心脏地 带和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象征
• 硅谷在美国是房屋价格最贵的地方之一。 • 硅谷在宽广的地方建有中心的大型店铺。 • 硅谷开通了多家公共交通线路。 • 硅谷虽然给人们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的印象很深,但是周围有很
多观光点。 • 硅谷遍布绿色。仅圣何塞(San Jose)市,市营大小公园就有 130
个以上。
专栏:硅谷一直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从1950-2010年发展路线看,创意产业、生物技术 和环保新能源产业成为近几年高速成长的新兴产业
完善的配 套服务
• 政府重视环境建设发展 • 提供园区厂商一贯化服务 • 设立的多功能展示中心
• 管理当局为城区规划了保税工业区,工业住宅区, 风景保护区等,使园区建设有条不紊的运行。
• 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 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 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是一个较 为完善的小社会。
一个不同于硅谷的发展模式 对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成功崛起的思考

维普资讯
20 0 1年 4月 ,笔 者 随 盐城 市招 商
团赴 台湾招 商 引资 ,到 台湾新竹 科 学 工业 园 区进 行 了考察 。期 间收获颇 多, 感触很 深 。通过 对新 竹科 学工业 园区的 实地 考 察和研 究后 , 笔者 感到新 竹独具 特 色的 发 展 之 路 , 美 国硅 谷 相 比 , 值 得 高新 技 术 产 与 更 业 区去 深入 学 习和认 真借 鉴 。
对 台湾 新 竹 科 学 工 业 园 区
薹 一腑
◆ 韩 正 忠
1 8 年 1 月 , 在 台 北 市 西 南 的 新 竹 县 设 立 了 90 2 台 湾 第 一 个 高 新 技 术 产 业 区 — — 新 竹 科 学 工 业 园 区 。经 过 2 多 年 的 努 力 , 竹 科 学 工 业 园 已 蜚 声 岛 0 新 外 , 身 于世 界 著名 高新 科 技 园 区行列 , 台湾 “ 跻 有 硅
占 前 3位 , 必 然 被 淘 汰 出 局 。因 此 , 谷 的 企 业 , 就 硅 危
机 意 识 普 遍 很 强 烈 。 这 种 创 新 氛 围 的 影 响 , 谷 每 受 硅
天 都 可 以 推 出几 十 项 推 动 世 界 科 技 发 展 的新 技 术 成
2 海 峡 科 技 与 产 业 / 0 2年 第 2期 8 20
境 ,在 设 计 新 竹 的 基 本 框 架 时 ,不 生 搬 硬 套 ,从 自 身 实 际 出 发 ,制 定 一 系 列 切 实 可 行 的 制 度 与 政 策 ,
从 而 创 造 出 了 发 展 科 技 的新 模 式 。
“ 府 ” 与 程 度 不 同 在 硅 谷 企 业 问 的竞 争 十 政 参
士 、 士 分 别 超 过 10 0人 、 0 0 0人 。 区 厂 商 的 硕 0 1 0 园 老板 , 士 、 士 、 士 各 占 1 。 博 硕 学 /3
从硅谷、新竹看高新技术产业区建设

业技术研究 院等分别有科学 、 工程应用技术等方面的 特长及优势 ,以及有人才培养 、 技术支援等方面的便
利 条件 和设施 ,为园 区的创 立 和发展 注入 了智力 的 源
新 技术 、开发 新产 业 。学校 内许 多课题 来 自公 司 ,研
新型电子产品和技术 的诞生地。硅谷之所以能成为世 界高新技术产业 的中心,除了历史 、经济 、社会等条 件 外 ,最 主要 的原 因还 在于 以下几 点 : 11 注重培养和珍惜 人才。硅谷许多高科 技公司的 .
创业 者本 身就是 硕 士 、博 士 和专家 ,他 们 深知人 才 的 份量 。硅谷有 句 名言 :要 雇用 比你更 高 明 的人 。硅 谷
而且 小企业 往往是 由一 个 或几 个具有 开拓 精神 的工程 技 术人 员创立 ,几 年后 常 常发展 为一定 规模 的企 业 ,
各公司都非常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和再培训 ,他们知道
7
.
维普资讯
■ 斓■
或 由一 个 小 企 业 裂变 成 长 为几 个 大 企 业 , 19 97年 , 总额 达 3 6亿美 元 的风险 资 本 被用 来投 入 硅 谷 新成 立 的公 司 , 占全 美 国 风 险 资本 投 入 的 2% 。硅 谷 多 数 9 丰富 ,这 里 的清 华大 学 、交 通大 学 、中华工 学 院及工
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 国的硅谷是高新技术产业 区的 始祖。台湾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虽然起步较晚 ,但其 发 展速 度令世 人惊 叹 。笔者 应邀 有 幸先后 到过美 国的 硅 谷 和 台湾 的 新 竹 科学 工 业 园 区访 问考 察 ,收 获 甚 丰,感触颇多,他们 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科学 技术 高度 发达 的今 天 ,国与 国之 问综合 实力
硅谷、筑波和新竹三个高新区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

由于各国 地区 在经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形成了以 美国硅谷 中国 台湾 新竹和日本筑波为代表的三种高新区创 新模式 本文对这三种模式进行综合比较研究发现 以企业为中 心的 企业之间 企业与大学和研究机构 政府之间密切合作 中介机构积极参与 产学研一体化 协同发展 各种不同创新 行为主体相互激发而形成的具有知识配置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立体 式网状结构系统 能够实现创新主体间创造性的组合集成和创新 资源的有效配置 实现技 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演化
二 国际高新区创新模式的共性综述 1. 强大的区域资源整合能力
1 强大的智力资源整合能力 硅谷拥有以著名的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专 业科研机构 拥有 33 万名高层次的技术人才 其中有 6000 名自然 科学博士和工科博士 占整个加州博士人数的 1 6 新竹高新 区周围 拥有台湾电子技 术研究院等一 批高质量的大学 和科研机 构 聚集了相当一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 筑波科学城有 48 个国家 级研究机构与教育院所 拥有众多的私人研究机构 聚集了 1. 5 万 名多学科的高水平的研究人才 由于智力资源密集 人才众多 特别适合以知识密集为特征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 高新区创新模式的经济技术水平差异 1. 硅谷创新模式的经济技术水平 二战期间 在世界上各主要强国中 唯独美国经济受到战争 的破坏较小 这增加了美国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的差 距 同时 欧洲大批科技人员逃亡到美国 促进了美国科技实力 的进一步增强 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 战略 此战略要求基础科学理论研究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而基 础科学理论研究主要以大学为核心 同时 出于政治 军事考虑 又迫切需要将基础科学理论研究成果向商品化与产业化转移 为 此 美国政府及其所属相关部门一方面投入巨资用于大学的教学 和科研 或在大学建立规模巨大的工程研究中心 催育重大高技 术科研成果的出现 另一方面 运用各种手段 促进大学与产业 界技术协同创新 努力实现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同 产学研 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就开始在美国首先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不 断的完善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科技项目有 6 0%首先在美 国研究成功 7 5%在美国首先应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 就是得益 于这 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模式 2. 筑波创新模式的经济技术水平 二战结束时 日本基础理论研究较为薄弱 为追赶欧美 采 取了一条由 模仿创新 走向 自主创新 的技术创新战略 重 点引进欧美重大创新技术 在此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 这种只注 意 技术引进忽视 基础研究的 急 功近利的短期行 为 必然导致 技术萧条 3. 新竹创新模式的经济技术水平 台湾当局效法美国的做法 于 1 9 80 年底在新竹设立了高新 区 以引进外国新兴尖端技术 然而 1980 年代以前的台湾 其主 要工业技术基本停留在模仿和抄袭外来技术的阶段 不仅技术缺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产业园区案例

建造了一大批标准厂房、员工住宅、实验中学、大型公园、绿地等设施。经过 几年的建设,土地开发的基建工程已达到预期目标,但因为“高科技企业特区”形 象的树立需要一段时间,因此园区企业数目的增长速度较慢。
企业:为尽早让园区成长起来,园区管理部门对入区厂商审核与管理比较宽松,
园区产业构成
在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通讯、 光电、精密机械、生物科技等六 大领域内,集成电路、电脑及周 边是支柱产业
µ Ä ¼ Ö ª ç Ô ©Ü ß 24.3% ¼ ³ µ  ¯ É ç « 56.9% ¾ à » Ð « Ü ú µ Í Ñ 0.7% ¨¶ 8.5% ¹ µ â ç 9.4% É Î ¿ ¼ ú ï Æ 0.2%
第二高速公路通过
南北电气化铁路贯穿 台湾西部发Biblioteka 进程规划演变科学工业园
形成时间
规 模
科学城
1986年计划,1993年通过
1996年近期目标在新竹市内; 2116年远期目标包括12个乡 镇共776平方公里; 四大功能 科技、居住、社教、娱乐 四大组成(近期目标) 大园区 大学城 香山山城 历史古迹城
除上述院校与国家实验室外,新竹地区附近还有中央大学理学院、中原理 工学院、中华工学院、中正理工学院、中山科学研究院、食品工业技术研究 所、中国玻璃工业研究所、交通部电讯研究所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数量 仅次于台北和台中两市。
辅助功能区
香山山城:新竹青草湖附近,占地500公顷,规划为可供1.5万人
術產業租用,21.3公頃供非生物科技產業使用
32公頃土地予國家衛生研究院 8.7公頃土地予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
铜锣基地
硅谷、新竹及香港科技园经验启示

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及香港科技园成功经验对珠海创新发展的启示与借鉴扶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新时期珠海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美国硅谷、台湾新竹、香港科技园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高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特点和成功经验,为珠海在新一轮大发展中实现创新引领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及香港科技园的创新特点美国硅谷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和活力的高科技园区,集结了包括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一批知名企业。
硅谷所在的加州地区经济独立计算,全世界排第八位。
硅谷的主要特点是风投资本活跃,各种类型的风险投资强势催化企业发展壮大。
硅谷是现代风险投资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风险投资中心,风险投资成为硅谷成长的“发动机”。
美国风险投资规模已占世界风险投资的一半以上,而硅谷地区吸引了全美约35%的风险资本,美国大约50%的风险投资基金都设在硅谷,风险投资和硅谷地区的发展形成了一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机制。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台湾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拉动了台湾经济的转型与快速腾飞。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是全球唯一成功翻版硅谷的科学园。
园区GDP约占台湾地区的10%左右,台积电、联华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在此成长,成功地将台湾地区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
新竹园区的主要特点是园区建设发展由政府强势主导,政府不仅是园区的整体组织和管理者,而且是园区开发与经营的直接参与者。
政府是新竹科学园创新环境建设的主导力量,专责园区的各项开发建设及管理工作。
台湾当局在园区内提供规划完备的设施和厂房,并以低廉的价格出租给厂商。
在新竹园区创新网络中,政府设置了大量的科技奖项和科技基金,主要采用无偿与低息的方式激励园区企业加大R&D的投入和产品创新。
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业界深刻认识到,香港要从以加工、贸易为主转变为依靠科技提供高增值服务为主。
硅谷、新竹发展模式之异同

文/ 姚 芳
厚、 人才济济 , 特别注重新理论 、 新结构 、 新 构 、非盈利机构和小企业拥有利用联邦 资
工艺的研究与开发 ,而且与企业共 同建立 助 发明的知识产 权 ( 拜杜法 案 ( ah 《 By— 美 国硅 谷 ( icn V ly) 世 界 上 研究所 , 同研究新 技术 、 Si ae 是 lo l 共 开发新 产 品 , 彼 D l A t 》) oe c) 等等 。 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 区 ,也是 当今 世界上 此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他们 的这种亲密 最重要且最具创新能力 和活力 的高科技园 合作 , 不仅有助于科研成果 的迅速转 化 , 而
独 特 的 硅 谷 文 化
硅谷作为高科技 的集 聚中心 ,具有勇 区。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虽成立时间不 长, 且也有利 于为企业 培训技 术和管 理人才 , 于创业 、 宽容失败 、 尚竞争 、 于合作 的 崇 乐 但被人们誉为 当今世界科学 园的成 功典 范 达 到 双 赢 的结 果 。 为 重要 的 是 , 多 大 学 独特文化。 更 许 在硅谷 , 几乎每一个人都具有勇 之一 , 并被视为信息技术 时代 的一个奇迹。 和科研机构人员直 接投 资兴办企业 。据估 于创业 、 于 冒险 、 断进取 的独特思维方 敢 不
与传统企业相 比 ,高新 技术企业 更具 集聚着如惠普 、 英特尔 、 虎等世 界知名高 府 引导 支持的有机结合 。如早期政府通过 风 险} 雅 生和挑 战性。硅谷内的高新 技术企业 新技术跨 国公 司。 在经济全球化 的推动下 , 顾 客身份而不是组 织者身份进 行的 国防采 之所 以能成功孵化 、 培育和发展 , 中一个 其
计 ,硅谷 内 6 %至 7 %的企业是斯坦福大 式 。 “ 败 是 成 功 之 母 ”、 失 败 对 人 的 发 0 0 失 “ 学的教师和学生创办 的。硅谷 目前一半 的 展 是一 种宝贵财 富”的理念 已成 为硅谷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功经验之一:分阶段发展,从大规模兴建工业园区到成为世界 科技产业新城
阶段一:1980-1982
以大学为依托 的科技园 “科技引进,人才培育”, 引进发展技术密集型工 业所需的尖端技术和高 级人才。
阶段二:1983-1985 高新产业城
科技生根,市场拓展. 重点是对引进技术的消 化和创新大力发展材料 与零件的供应,增加产 品市场竞争力。
旧金山 奥克兰
帕洛阿托 圣克拉拉
圣何塞
成功因素之一:品牌的集聚效应、政府对创新性技术的支持及金 融资助,为硅谷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品牌:
• 硅谷依托的斯坦福大学是一所诞生了八位诺贝尔奖科学家的大学。
利用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扩散效应,将新理论、新技术、技术人 才、风险资本、商业模式导入到产业领域。 • • 世界500 家公司中,有20家以上的公司总部设在硅谷。 硅谷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知名品牌。
创新服务Innovative services (in Early 21 Century) 英特网 Internet( in the mid 1990s)
通信、软件communication/software industry (late 1980s – early 1990s) 个人电脑 PC(in the early 1970s)
成功经验之四:政府作为新竹创新建设的主导力量,不断致力构 建及完善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结合
提供公共资源和优惠政策
税 务 / 资金 •合格总部免征所得税;高科技、 制造业、技术服务企业可 5 年 免税;战略性的产业,其利润 的20%免税,其余以10%征收 •提供低息贷款 •政府入股高科技及研发项目可 达49% •提供完备的厂房并廉价出租 •大力培养研发人才,研究人员 年均增长近10%
•台湾一流的高科技公司都在硅 谷设有积极活动的研究实验室或 设计公司,据统计园区已有64家 厂商在海外(主要是硅谷)设立 据点或研究机构。
当局研 究所
政府 研发
土地 人才 产业
企业 研发
私人高技 术公司
•鼓励发展积体电路、电脑及周 边、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等 6大高科技产业 •研发质检设备在 2 年内加速折 旧;研发或培训支出占投资30 %的可抵扣所得税
园区选定具有战略意义 和发展前景的六大高科 技领域,形成以集成电 路和电脑为支柱的产业 格局,提高产业高科技 含量。
园区做了全面规划, 对引进的项目进行严 格的选择控制并提出 一系列要求提出办成 亚洲“硅谷”的目标。
园区向外扩张,城市 环保,交通日益改善。 促进技术化资源合作, 加强研发本地化进程。 形成具有发展潜力的 产业聚集带。
• 外部近邻公共资源:“中央”大学、中山科技研究院、中正理工学院、“交通部”
电信研究所,还有许多机械、电子、石化等企业,可以与园内的工业相互配合。
有效的转化与鼓 励机制
•加强人才聚集 :就地取材与引人入园相结合。 •鼓励厂商开拓市场:管理局每年提供“创新产品奖”、“研发成效奖”与“创新 技术研究发展奖助计划” 。
成功经验之二: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形成巨大的综 合效应,促使大量的企业和人才入住
合理的土 地规划
• 城区 770 公顷的土地,主要规划为工业
区、住宅休闲区、及学校区。 • 工业区提供土地及厂房,厂商可视需要 租用现成的标准厂房或租用土地自建厂房, 土地租期可长达 20 年,区内水电供应、 网络设备、污水处理设备及污水净化再利 用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 管理当局为城区规划了保税工业区,工业住宅区, 风景保护区等,使园区建设有条不紊的运行。 • 工业区、住宅区、休闲区,建有国际水平的标准 厂房、高级公寓、娱乐中心、实验学校等设施, 还有诊所、邮局、海关、银行和车站,是一个较 为完善的小社会。 • 随时注意厂商的需求,提供切实的服务是管理局 一贯服务宗旨。
台南科学园区 新竹科学 工业园 竹南 台中港 中正机场 台北 基隆港
•
人才优势:新竹科技园科学人才集中,台湾两所著名 的工科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都设立在此, 新竹市成为全岛年平均收入最高的城市,硕士博士人 口比例也占全台之冠
高雄港 高雄机场
•
发展目标:新竹市加速各项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将新 竹县/市、竹南整合为一座 “新竹科学城”。
研发产品、探索软件 开发和服务
硅谷开通了多家公共交通线路。
硅谷虽然给人们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地的印象很深,但是周围有很 多观光点。 硅谷遍布绿色。仅圣何塞(San Jose)市,市营大小公园就有 130 个以上。
专栏:硅谷一直引领新兴产业发展,从1950-2010年发展路线看,创意产业、生物技术和 环保新能源产业成为近几年高速成长的新兴产业
5
新竹科学工业园是台湾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科技产业的心脏地 带和科技产业发展水平的象征
• 1980年12月15日设立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是台湾第 一个科学园区,园区规划面积2100公顷,由工业区、 台湾交通大学、商业区、住宅区和园林区组成,主要 基地面积 632 公顷。 • 区位:新竹科学工业园位于,距台北只有70公里,距 桃园国际机场约5O分钟,距基隆港、台中港约2小时 车程,而且岛上的纵贯铁路和南北高速公路都经过此 地,交通十分方便。
大学 政府
鼓励、支持和资助创新活动
鼓励 创新 •台湾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奉行支 持多种成分进入任何技术开发的 政策,坚持鼓励新的竞争者,以 对现有企业产生压力。 •目前台湾政府投入的研发资金, 占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科研经费 的86%。历年来园区研发费用占 营业额的比例约为5%~7%。 •96 年工研院的研究经费 10 亿美 元,其中 1/3 来自与园区企业间 和约关系和联合开发项目。
研发
海外 当局研究所、大学和私 研 发 人高技术公司在当局统 机构 管下的“三角模式”
成功经验之五:新竹科学园区合理的开发建设时序
开发建设时序: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产业形成带动房地产业发展——园区发 展成熟并向外部辐射输出
起步期 1960‟s 1970‟s 发展期 1980‟s 高科技标准化生产主导阶段 企业数量增长迅速;跨国 公司和外国资本投资占很 大比重 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园区 的研发总经费数量少、增 长慢;截止到1985年,园 区完成二期共3.77平方公 里的土地开发 1990‟s 成熟期 2000„s 力图研发活动为主的 阶段 民营企业开始外移其 制造中心,对外进行 投资
大规模基建,制定优惠政策 阶段 活 动 主 体 活动的主体是政府,只有 少数企业或科研机构进驻 园区
研发与生产平分秋色阶段 民间资本开始大举进入园区。 政府不再是唯一先进技术资源 的代理者与主要资本引导者 园区创业环境极大改善,政府支持 大量研发经费,部分研发项目取得 巨大成功;至1998年,园区已完成 原有规划的三期共6.05平方公里土 地开发,1999年在邻县苗栗征收 4.71平方公里土地进行四期开发 跨国公司影响力削弱,其对台策略 改变,不再以寻求廉价劳动力与相 关优惠政策为主,而是重点寻求与 当地技术合作、加强本地化进程等。 园区内已成熟的技术与资金也开始 输出国外,进行各种跨国联盟合作
园 区 建 设
政府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于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积极颁布一系列 优惠政策
园区土地、厂房已 经达到饱和状态
企 业
为尽早让园区成长起来, 园区管理部门对入区厂商 审核与管理比较宽松,所 以开始几年入驻园区的部 分企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 的高科技公司
核心高科技产业形成;90 年代,微电子关联产业集 中了大量资本与劳动力, 成为区域制造业中的占绝 对优势的主力,其它工业 部门衰退
集成电路 IC(in the early 1960s) 国防工业 Military Industry (in the early 1950s)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资料来源:长城战略咨询依据“2006 index of silicon valley”整理,
政府支持:
• 美国国防部在 50年代将军需市场全部半导体产品的 70%放在了硅谷 进行生产,而国防部和宇航局都为最具创新性的技术付出高价,即 进行风险投资。它们对硅谷公司的研究与开发带来金融支持。
成功因素之二:研究型大学与本地企业间联合起来,对技术人员 进行教育与培训,使其成为硅谷持续发展的核心源动力
•
成功因素之三:良好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环境是硅 谷稳定发展的保障
产业相关基础设施:
•
硅谷存在许多企业孵化机构,圣何塞市,以前以外国企业专用、软 件企业专用,设立了女性企业家培育软件、E商务交流中心、以及由 民间企业设立的非营利组织等。
生活相关基础设施:
• • • • • •
硅谷具有全美最理想的气候,早中晚的温差虽然较大,但是全年有 近300天为晴天。 硅谷在美国是房屋价格最贵的地方之一。 硅谷在宽广的地方建有中心的大型店铺。
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南端的狭长地带,是美国和全世界高新技 术产业的象征
American Silicon Valley
• 地理区位:位于旧金山湾南端、圣何塞市以北的狭长地带,距 旧金山市区50英里。 • 规模:总面积 3800多平方公里。核心地带南北长 48 公里,东 西宽16公里,面积有800平方公里,其中圣何塞又是硅谷的中心, 人口243万(2005年)。 • 交通状况:区域公路有 17 、 85 、 87 、 237 等;高等级公路有 101国道和州际公路 280、680、880;5座跨海大桥连接旧金山 海湾;距离较近的机场有旧金山、圣何塞、奥克兰等国际机场。 • 入住企业:集中近7000多家高新技术公司,是美国微电子业的 摇篮和创新基地,因大量的半导体公司而得名硅谷。
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经营者
•
截止2004年,硅谷从业人员人均附加价值(销售收入减去商品采 购及原材料采购费、外包加工费等“外部采购费用”后的金额) 的平均值为22.4万 US$ / 人・年,是美国全国平均8.6万 US$ 的 2.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