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合集下载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太极修炼内功,温养“精、气、神”打太极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式,但是要打好太极你还要学着点。

修炼内功就是涵养“精、气、神”太极拳的内功,实际就是武术的“精、气,神”。

从传统医学来讲,“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

除了培养”精,气、神”外,练习太极拳还要练胆,要培养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如果为了健身练习太极拳,那么只培养“精、气、神”就可以了。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培养自己的”精、气、神”呢?王宗岳、武禹襄等老前辈们的拳论对此论述得非常清楚。

总结这些历代太极拳大师们的论述,结合自己的练拳经验,我认为练习太极拳修炼内功,大体上要做到以下五点。

大师经验之谈!五点要素炼内功第一要素:心静不胡思乱想,武禹襄说:“身虽动,心贵静。

”李亦畲的《五字诀》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心静”,所谓“心不静,意不专”。

心静以后,神意才能专注,练拳才能从容不迫,体态自然。

第二要素:意专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

用意就是用心的意思。

《十三势歌诀》说:“式式存心揆用意”,也是意专的意思。

只有心静、意专,练拳时才能精力集中,目的明确。

第三要素:神舒精神要舒展、舒畅。

武禹襄说:“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就是讲精神要集中,外表要平静,不能剑拔弩张。

这也就是要求蓄神——把精神涵养好。

练拳时既不能精神涣散,也不能精神过于紧张,以至于到剑拔弩张的程度。

所以,要神舒体静,神意舒展,也就是精神集,同时神气又要舒展舒适。

第四要素:气畅呼吸要舒畅。

太极拳要求养气,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

练拳要”以气运身,务令顺遂”;“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这里的气不是呼吸之气,而是中医讲的内气。

内气运行要顺遂流畅,发于丹田,达于四梢。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身体舒畅,呼吸细长慢匀,同时还要腹部放松,气沉丹田。

所以歌诀说:“腹内松静气腾然”。

这是锻炼内功的法门。

按照中医学讲,人体一呼一吸,心肾相交,水火相济,这样,就会产生内气。

所以腹部松静后,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时,在丹田就会产生“气腾然”的感觉。

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劲

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劲

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劲太极拳的内劲和发劲太极拳的劲力密要如下:劲与力之区别:劲无形而力有形,劲沉而力浮,劲聚而力散,劲由筋而达于四肢可发可放,力由骨阻于肩背而不能发。

太极拳尚巧劲而不用拙力,呆力愈大者,巧劲愈小。

螺旋劲、抽丝劲、麻花劲,如千年枯藤,不易拆毁,即引即发,蓄发相变,即用巧劲之谓。

太极拳的八种劲别,由锻炼拳路得来,现分述如下:1、掤劲:练太极拳,全身无一处无掤劲。

劲分防御和攻击两方面,掤乃有弹性之劲,如蓄气于球内,此按彼起,令力不得下落,但必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此就防御方面言之。

在攻击方面说,如未掤之先,想发人应往后向下用引劲诱之,使敌劲出,焦点显露,借其力而发之。

看敌不用气力,无由假借,即不能发。

掤乃用单手或双手向前向上激出之劲,掤之地点,以人之活节或结构处为最易得势,使人不能滑脱。

2、捋劲:凡人掤挤我时,用捋劲以舒散其力,使人力腾散,不得复聚。

用捋劲时,一手掌缘沾其腕,一手肱部沾人臂外面,捋至己身左右,边补其他发劲之不足,使人跌至己身后,未捋之先,故忌用掤劲时到己胸口前,使人抵挡,一变即捋。

捋之方向,以弧线为好,捋发之时,必坐腰松胯而转腰,捋发之际必须借人之力,如已过则势尽不能发,未到尚难得势不能使人前俯,更不能移动其重心,重心不动,不能倾倒,掤劲居于人手下面,而向圈外,捋劲系居于人手上而向圈内,由腰旋转以变掤,谓之逆抽丝,由掤旋转而变捋,谓之顺抽丝。

掤捋两劲,随便倒换。

捋为蓄之动用居多,掤为发之功用居多,掤捋倒换,劲效显著。

3、挤劲:挤乃补助掤不够之劲,多用于双手互相交叉,亦可谓之左右手的合劲。

挤生于人捋时,我顺势将力前升、屈臂,将另一手粘其腕部而挤之,挤亦可用于人靠之后,但挤不可用于臂之力,必须用腰腿劲加以意气身体,勿向前俯,免倾重心,挤用双手,防御固,而变化多,攻守兼备,须双手俱有掤劲,如车轮之功用,旋转自如,变化自灵,挤可用于捋人之后,顺势加以挤劲,使其倾倒,可谓捋挤不分。

4、按劲:以一手或双手向下沉按,使对方之足跟浮起。

太极拳运动中的经脉内气运行规律

太极拳运动中的经脉内气运行规律

54
研究 刚柔太极
如肺拳运动中的经脉运行 特点
根据十二经脉运行规律,太极拳 运动中的经络运行也表现出如下特 点。
(一)经脉气血是在丹田内气的 引导、催动下,通过动作来实现加速 运行的
丹田是人体内的发动机,是内气 之源,十二经脉就像人体中的水管, 气血在内气的催动下,在水管里流淌。 如,当内气沿手太阴肺经流动时,就 像这条水管的阀门被打开,一股水从 丹田缓慢地流向胸部,再流落到肩、 上臂;当上臂充满水后,肘受水的重 量往下沉,继而肘关节被打开,水继 续流去前臂;待前臂也充满了水后, 腕关节也被打开,水流向手掌;虎口 打开后,水最终流到指尖。
(五)太极拳行功走架时的经脉 气血运行具有一定的规律
一般来说,它和太极拳动作中的 开合、虚实、动静相对应。如动作开 的时候,手三阴经和足三阳经中的气 血被催动加速运行;动作合的时候, 手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中的气血被催动 加速运行。
三、二十四式太极拳部分动作 经脉内气运行路线分析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也叫简化太 极拳,是国家体委于 1956 年组织太极 拳专家汲取杨式太极拳之精华编串而 成的,是目前我国最为流行的太极拳 套路。本文打破门户之分,在传统杨 式太极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运用其 他太极拳派显著特点对其部分动作中 主要内气和经脉运行进行阐释。图中 虚线代表经脉内气运行线路。
一、经络运行的规律
经络是联系人体脏腑和体表以及 全身各部的纽带,是人体气血运行的 通道。人体最重要的经络是十二经脉 和任督二脉,它们的运行有一定的规 律。
(一)十二经脉的运行方向规律 手三阴经循行的起点是从胸部 始,经脯(上臂内侧肌肉)臂走向手 指端;手三阳经从手指端循臂而上行 于头面部;足三阳经,从头面部下行, 经躯干和下肢而止于足趾间;足三阴 经,从足趾间上行而止于胸腹部。“手 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 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 阴,从足走腹”,这是对十二经脉走 向规律的高度概括。 (二)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阴经与阳经交接,即阴经与阳经 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 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手少阴心 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交接,手 厥阴心包经由掌中至无名指端与手少 阳三焦经相交接。 阳经与阳经交接,即同名的手足 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如手足阳明经

太极拳‘内’与‘外’之分

太极拳‘内’与‘外’之分

太极拳‘内’与‘外’之分“内劲”是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常见的重要概念。

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也相应出现了“内劲”和“外劲”的概念。

什么是“内幼”?什么是“外劲”?太极拳界的许多拳家从不同角度多有阐述。

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通过练内功而激发出的一种潜能”;有的说太极拳“内劲”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下,肌肉群收缩与伸展、紧张与放松的变化所产生的强有力的弹性力”;有的说“太极内劲的实质是意气结合、神气合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给我们正确理解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带来较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它们的本质进一步探索,以加深我们对武术传统劲力理论的理解,指导练拳实践。

一、“内”和“外”的划分要弄清什么是“内劲”或“外劲”,首先必须对传统武术理论中“内”和“外”的划分有个正确的认识。

过去,由于受中同传统文化的影响,武术界把人体的“筋骨皮”等有形的东西当成了外在的东西,把“精气神”等无形的东西当成了内在的东西,对人体进行总体划分,于是有了“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或“外练筋骨皮,内练精气神”的说法。

纵观某些著名拳家的阐述,他们对“内劲”和“外劲”的划分,完全是建立在这种人体划分基础之上的。

这是我们正确理解武术界“?劲”和“外劲”的划分,以及它们的本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离开了这个前提和基础,必然造成逻辑、理论上的含混不清。

太极拳界的某些举家,单讲“内劲”,不讲”外劲”,理论观点含混不清,把“外劲”的东西讲成了“内劲”的东西,或把“内劲”的东西讲成“外劲”的东西,实际上是对这种内、外划分的前提缺乏认识所致。

二、“内劲”和“外劲”的本质明确了内、外划分的前提,运用人体力学的知识,结合一些太极前辈对“内劲”和“外劲”开发运用的途径、方法和特征等做出的阐述,我们可以对“内劲”和“外劲”的本质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下面,我们对太极宗师杨澄甫的“内劲”和“外劲”的观点,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杨澄甫在(太极拳术十要)中说,练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习练,则得真正内劲”,“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

怎样认识人体经络与太极拳内功的关系

怎样认识人体经络与太极拳内功的关系

怎样认识人体经络与太极拳内功的关系?由于太极拳要求内气应由内到外,力由脊发,起于命门,达于四梢,所以12经脉的井穴(四肢末端)就格外重要,锻炼中(尤其是初练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至少一年)不仅要记住它们的名称,而且要记清其位置,这样才不至于概念模糊。

这些井穴是:手太阴井穴“少商”,位于大拇指指甲盖内上角旁;手阳明井穴“商阳”,位于食指指甲盖内上角旁;手厥阴井穴“中冲”,位于中指指端正中;手少阳井穴“关冲”,位于无名指指甲盖外上角旁;手少阴井穴“少泽”,位于小指指甲盖内上角旁;手太阳井穴“少冲”,位于小指指甲盖外上角旁;足太阴井穴“隐白”,位于大趾甲盖内上角旁;足厥阴井穴“大敦”,位于大趾甲盖外上角旁;足阳明井穴“历兑”,位于二趾甲盖外上角旁;足少阴井穴“涌泉”,位于足心;足少阳井穴“窍阴”,位于足四趾甲盖外上角旁;足太阳井穴“至阴”,位于足小趾甲盖外上角旁。

锻炼内功时,内气由命门发出,经脊背(经筋结点——劲源),由“大椎”穴向四肢末梢催去,达于上述几个穴位,并在意念上,把内气(实是内劲)由此发出去,此即为开。

与此同时,命门发出之气,有一股真气横压向“神阙”穴,即灌向下“丹田”(在命门与神阙二穴连线的中点处),此即为“气沉丹田”。

与此相反,由上述井穴吸气,顺原路返回命门,即为内气之“合”,此时前后丹田(后丹田即命门)充满内气,亦为“气沉田丹”。

总之,无论是吸、还是呼,都要保持气不上浮,即不要气冲胸膈。

以此观之,太极拳要求的内劲节节贯穿,从大的方面可以理解为各关节的节节贯穿,而细化之后则不然,它是内劲(内气的滋生物)在经脉上各个穴位之间节节贯穿,进行着信息的传递、传感,直达各经脉井穴。

这只能是意识流动、传感的结果,即脑电波反映的结果;是致精、致微物质——气的反映结果,亦即“意到气到劲也到”。

太极拳内功,除了要训练12正经之气之外,还不可忽视“奇经”的经气训练。

按中医经络理论,“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是最重要的“奇经”,它们分别是“阴脉之海”和“阳脉之海”。

太极拳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

太极拳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

太极拳的劲别、劲源、劲路、劲点
欢迎来到微信公众平台太极拳贴吧,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请分享给朋友吧!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是太极拳练习的必经过程。

何谓懂劲?首先要弄懂太极拳劲力的特征、组成、源泉、种类(劲别)及劲力运行的枢纽,以及每个拳式、动作中劲点所在及其变化。

只有把每个拳式动作中的劲源、劲路、劲别、劲点的变化搞清楚,练拳时才会越练越充实.一式可以多用,一动可以多劲,劲力可以变化多端.奥妙无穷。

打拳行功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弄明白每个动作起点到落点的劲路和劲点变化.即弄清楚每招每式动作中的劲点所在.以及这个劲点在整个动作运行中的变化。

否则.练一辈子太极拳仍是空架子。

太极拳的劲分为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劲,传统太极拳每式、每动都有鲜明的技击含义,劲点、劲路都十分清楚,掌握这些劲路、劲点及其变化,在推手和散打中也大有作为。

劲起于脚。

脚蹬地.借助大地的反弹力而形成人体力的主要根源。

劲路如同电子器械之电路,不论这个动作走上弧、下弧、里弧、外弧,还是走圆圈、S线,都要弄清每个过节中劲路的变化。

每个动作运行中往往包括若干个劲点,粗看只是走了一个弧线.但其实内含丰富多变的劲点.如果不注意就会丢掉一个劲点。

要把拳打得非常精到.就必须弄清每个动作中的劲点所在.以及劲点在路线中的多种变化.太极贴吧
乐而不疲的宣传太极!
觉性灵明力无边,一粒金丹上指尖;
动静刚柔谁作主,金钟转处是真诠。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缠丝劲运转的经络路线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缠丝劲运转的经络路线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缠丝劲运转的经络路线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太极网一、对太极拳内劲的初步认识太极拳内劲的形成,在开始修炼阶段要通过放松等手段,结合意念、内气等因素综合磨炼而成。

内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内劲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而忽略了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让我们来了解下人体结构在内劲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呢?可以肯定地说,内劲是一种肌肉力。

任何人体的劲力是离不开肌肉力而无故产生出来的,不管你有多少内气,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动身体,就必须用肌肉力。

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太极拳的先辈们就直教导我们要练气,要用意不用力呢?其实这是练功的过程,练气或练意,都是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体的肌肉力。

这就是太极拳创造出来的奥秘,练太极拳就是要从练气、练意开始。

很显然,内劲一定是肌肉力在“气”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

陈式太极拳中就有通过丹田内气的运转来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的。

但是也有其他的训练方式,比如杨式太极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体上的各种气圈、气球等来进行内劲的训练。

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练出内劲,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台方式呢?原来,意识通过人的神经和内气,可达到调整矶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协调变化,就产生了各种的勤力。

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或意念,通过特定的意识,可以使肌肉产生某种变化。

然而单单认识到这点是很不够的,因为人们会产生一种假象,以为在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有内劲的产生,圆此练拳.用拳都不能离开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内劲。

而真实的情况是,内劲一旦形成,已经随时可以出现,就说明肌肉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时就再无需什么意念和所谓的导引内气来生成内劲了。

二、对太极拳内劲的机体结构认识那么,当内劲已经随时可以出现时,肌肉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当今人们可能很想通过现代的生理学或解剖学来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学或解剖学还不具备准确破解这种现象的能力。

太极科学化之内劲的奥秘(转)

太极科学化之内劲的奥秘(转)

太极科学化之内劲的奥秘(转)凡学过太极拳或读过太极拳文章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词最迷人,最神秘,使用频率也最高,这个词就是"内劲"! 何为"内劲"?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同。

现在我们看看当代一些武术名家对"内劲"的论述。

"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作"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认为是从母胎中秉承下来的;在针灸和气功疗法中,至今沿用此说。

武术家们把这种气叫做"中气""内气""内劲"等,认为练到有了此气出现并掌握此气,功夫才算"到家"(沈家祯、顾留馨《陈式太极拳》第5 页,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 年12 月第1 版,1952 年第4 次印刷)。

何为"内劲"?神气合一而已。

随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炼虚合道,神气藕合为协同有序,内劲渐纯。

故内劲是习者身心有序协调达致中和时,肌体产生的一种潜能。

内劲无声、无嗅、无形无迹,无一定处所,惟有求中和以致神气合一,方可得之。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诊真》第16 页)凡是配合呼吸和全身统一的用力都能称为劲,弛时呼气为内劲,一张一弛轮换而行,一内一外互为其根,可见决无外劲脱离内劲,也无内劲脱离外劲。

关键是起作用的是哪一种劲。

用内劲作发劲的称为内家拳,用外劲作为发劲的称为外家拳。

(王培生《太极拳的健身和技击作用》第150 页)此外,还有人认为"内劲"是"阴阳混合"之气,是一种"生物电",甚至有人认为是"人体的特殊功能"。

总之,说法各异,莫衷一是。

要解开这个"秘",首先必须对人体运动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解剖学知识告诉我们,肌肉收缩产生动力,牵引骨杠杆,绕关节运动轴进行各种转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多读、常思、渗透、体悟——王术忠)
一、对太极拳内劲的初步认识
太极拳内劲的形成,在开始修炼阶段要通过放松等手段,结合意念、内气等因素综合磨炼而成。

内劲的形成,是因为人体的筋骨、肌肉等结构产生了一系列变化,这种微小的变化不易被察觉所以许多人就误以为内劲仅仅是一种用力的感觉,而忽略了内劲的产生是人体结构微观上发生变化的结果。

让我们来了解下人体结构在内劲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什么是太极拳的内劲呢?可以肯定地说,内劲是一种肌肉力。

任何人体的劲力是离不开肌肉力而无故产生出来的,不管你有多少内气,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动身体,就必须用肌肉力。

那么为什么自古以来太极拳的先辈们就直教导我们要练气,要用意不用力呢?其实这是练功的过程,练气或练意,都是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体的肌肉力。

这就是太极拳创造出来的奥秘,练太极拳就是要从练气、练意开始。

很显然,内劲一定是肌肉力在“气”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种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间常把这种力叫作“丹田力”。

陈式太极拳中就有通过丹田内气的运转来练习太极拳的内劲的。

但是也有其他的训练方式,比如杨式太极拳有的就是利用意念身体上的各种气圈、气球等来进行内劲的训练。

为什么这样就可以练出内劲,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台方式呢?原来,意识通过人的神经和内气,可达到调整矶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协调变化,就产生了各种的勤力。

在这里,最重要的就是意识或意念,通过特定的意识,可以使肌肉产生某种变化。

然而单单认识到这点是很不够的,因为人们会产生一种假象,以为在太极拳运动的过程中,只有意识的参与,才能有内劲的产生,圆此练拳.用拳都不能离开意念,没有意念就没有内劲。

而真实的情况是,内劲一旦形成,已经随时可以出现,就说明肌肉已经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时就再无需什么意念和所谓的导引内气来生成内劲了。

二、对太极拳内劲的机体结构认识
那么,当内劲已经随时可以出现时,肌肉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当今人们可能很想通过现代的生理学或解剖学来看到这样的变化,但是很可惜,目前的生理学或解剖学还不具备准确破解这种现象的能力。

但是我们如果用构建于中国传统的医学与武术理论体系之上的经络理论,不必借助各种的仪器,而是直接通过对人体自身进行各种试验与观寮来解释这些内劲,将有可能得到比较台理的认识。

譬如:太极拳中最重要的一种肌肉用力方式就是“节节贯穿”,很多技术都是建立在这“节节贯穿”之中的,这是老一辈武术家自身人体试验的总结。

这“节节贯穿”是如何贯穿的呢?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肢体像老蛇那样蠕动,就是节节贯穿了。

很明显,这种认识只着眼于最易观察到的大块肌肉群所做的同种运动,因此是很粗糙的。

实际上,“节节贯穿”最重要的特征是,整个人体的各个肌群,在进行很精细的肌肉运动,因此必须存在一种精确的肌肉结构,能在同时间里互相联系互相挤调作用。

这种能使身体在不同的各种情况下随时做到“节节贯穿”的肌肉结构是什么呢?是全身肌肉在通过锻炼后产生的条有明确线路,能明确感受到的筋状感肌肉,民间就称之为“筋”。

在有些拳种的理论中,也说到“筋”的出现。

但是据说这种“筋”是看得见的,而且很大,很粗,那么这肯定不是我这里所说的“筋”了。

太极拳练出的这种“筋”,是与经络的走向有关的.它的“筋”路。

很多与经络的路线差不多,就是说经络参与了这种“筋”的产生(如图1所示,身体两条的“筋”的路线圈)。

可以明确地说,这“筋”不是我们解剖学中的“筋”,而是一种肌肉感,一种磨练出来的,高度协调的,有一定线路的肌肉作用力形成的线路,给人的感觉就是条筋或多条筋在同时用力。

不同的劲力,有不同的“筋”。

因此要练出各种筋来,是不容易的,要百练才能成“筋”。

如果错误地理解成是解剖中的“筋”,你就发生了偏差,那么这根“筋”就无法体会到。

而且这种“筋”在身体中的存在不是条或几条,而是密布身体,功夫越浑,这样的“筋”就越多.越精细.越微小,控制身体的作用就越大,最后出现的如图2所示的身体结构。

从图中可以看出身体上已经形成了从头到脚很多的肌肉“筋线”,这些筋线可以看作是弓箭的弦,个个可以发力,传统太极拳理论中所说的“身体备五弓”的说法,只是个大体上的说法。

真正应该是身体“处处备弓”,也就是“何处碰到何处发力”,这就是太极拳真正内劲的一个重要特征。

上述只是太极拳的一个纵方向上的筋线,这是不够的,还育横方向上的筋线,
如图3所示。

这些筋都是人体经过不断练习后产生出来的,是光靠单的方法练习得不到的,
它是通过练气、练意练肌肉等方式下,互相作用产生的结果。

因此,“筋”是由肌
肉统一协调作用而产生的力量定向作用的感觉,即“筋”是由肌肉力组成的,虽
不可见,但可感觉得到。

如果从细胞的角度来理解,这些筋就是肌细胞电荷有序
排列的结果,使神经细胞能够控制定向的肌肉收缩。

要产生如此精细的肌肉运动
方式,没有经过正确的、艰苦的磨练是达不到效果的。

所以说内劲的人体结构上
的变化是微观的,是经络血气上的变化,是细胞电荷的变化,是肌肉协调用力调
整的变化。

在这过程中,你的肌腱,骨骼关节,韧带等在肌肉力的作用下,一定
会也会发生一些看不到的微调,虽然看不出,但是有些现象是可以感觉得到的。

三、从“筋”看内劲的技击运用效果
有了对“筋”的概念认识,我们就会明白太极拳训练中强调“不用力”的真
实意义。

太极拳实际运用是要靠这种“不用力”百练而来的“筋”来实现技击的。

而且用“筋”来进行搏击,就会给人不要用多大力的感觉,感觉很轻松,这时也
不妨称之“不用力”了。

这种“筋”显然变化多端,可大可小,可柔可刚,可散
可聚,可圆可方,上下变化,左右逢源。

只有具备这样的“筋”,才能在各种的场合中运用出各种劲力.才能在快速的搏击中做到“引进落空”、“粘沾连随”,也就是说这种由纵向和横向组成的“筋“的网络中,在每个点上都能发出各种劲力来。

关于这种“筋”,有一点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即这些筋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僵死的、固定的,它可以通过对对手劲力变化的感知,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因此我们说的“筋”.如果用“活筋”来描述则更准确。

当你具备了这些“活筋”,你会发现你在练太极拳各家门派的各种动作,做各种发力时,都能运用自如,终于就会体会到各家门派只是道路不同,形式不同,而目的一样,这个目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就在人体这种“筋”的构建上,寻“筋”的路径是多样的,不在什么门派,什么形式。

只要是适应你自身的环境与特点,就是最好的路。

也许,在以往的太极拳理论中,并没有这样关于“筋”的阐述。

本文只是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是思维方式上的某种变化。

在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换一个角度进行思维,太极拳的各种经典理论有可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