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优秀教案

【 - 话题作文】【篇一】柳永词两首优秀教案《柳永词两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一、导入,介绍作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读、背,感悟词的美。
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细读探究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
“形胜” “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
“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

必修4《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理解并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和《望海潮·东南形胜》两首词。
1.3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及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对词的朗读、分析,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2.2运用比较法,分析两首词的异同,深入理解柳永的词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柳永词中的忧愁、孤独与豪放,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2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并背诵两首词。
1.2分析词的表现手法及情感表达。
2.教学难点:2.1理解柳永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2掌握词的基本特点及鉴赏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1.2引导学生关注柳永的词风特点。
2.词的朗读与感知2.1学生自读两首词,注意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味。
2.2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柳永词的音乐美。
3.词的分析与理解3.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3.1.1分析上片写景部分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1.2分析下片抒情部分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离愁别绪。
3.2分析《望海潮·东南形胜》3.2.1分析上片写景部分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2.2分析下片抒情部分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豪放情怀。
4.比较分析4.1对比两首词的异同,分析柳永的词风特点。
5.实践与拓展5.1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词进行背诵和鉴赏。
5.2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6.课堂小结6.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学习和欣赏柳永的词。
四、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两首词。
2.深入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了解其词风特点。
3.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柳永词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了柳永的词风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在实践与拓展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尝试创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可编辑】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教材第五单元“宋词”,具体章节为“柳永词两首”,详细内容为《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柳永词的文学特点,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词的了解,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提升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柳永词的情感表达及艺术特色。
重点: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意、意境及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文学名篇》第五单元“宋词”相关内容、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宋词的音乐美。
2. 新课导入: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柳永词的好奇心。
3.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两首柳永词,感受词的韵味,理解词意。
4. 例题讲解: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词牌、韵律、意境等,解读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柳永的词风,创作一首词,并进行分享。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雨霖铃·寒蝉凄切》:词牌、词意、意境、艺术特色《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词牌、词意、意境、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情感表达,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鉴赏文章。
2. 答案提示:关注柳永词的韵律、意境、情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难点是否突破。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柳永词作品,了解更多的宋词作家及其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二必修四,具体内容包括《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这两首词是柳永的代表作,既展现了柳永的才华,又体现了宋代词人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柳永词两首》的基本内容、词牌特点以及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柳永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柳永词两首》的基本内容、词牌特点及艺术特色。
难点: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随后,提出问题:“你们对柳永了解多少?”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对柳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诗词朗读:让学生朗读《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详细讲解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词牌特点及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意境。
5.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柳永的其他作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另一首柳永的词,巩固课堂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情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1)《雨霖铃·寒蝉凄切》(2)《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3)柳永词牌特点(4)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的意象、情感。
(2)比较柳永与其他词人的创作风格,谈谈你的看法。
2. 答案:(1)意象:《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意象有寒蝉、长亭、骤雨等;《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中的意象有潇潇暮雨、江天、芳草等。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

《柳永词》教学设计《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柳永词二首》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柳永词两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柳永词的基本特点,认识词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柳永的词,使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2.1 柳永词的艺术特色2.2 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三、教学难点3.1 柳永词中的修辞手法3.2 古代词人的生活背景对词作的影响四、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5.1 教师准备:对柳永的生平及其词作有深入的了解,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源。
5.2 学生准备:预习两首词,对宋代词有一定的认识。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2.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宋代词的特点。
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对《雨霖铃·寒蝉凄切》进行逐句解析,讲解生词和句意。
2. 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拟声、比喻等。
三、对比分析(20分钟)1. 将《雨霖铃·寒蝉凄切》与《夜雪临砌》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
2. 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探讨柳永在创作中的心境变化。
四、小组讨论(15分钟)1. 学生分小组,讨论两首词各自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柳永的创作特点。
2. 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柳永词的特点及其在宋代词坛的地位。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柳永词,进行深入分析和鉴赏。
六、课后作业反馈(课后)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2. 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六、教学评价6.1 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6.2 学生能够分析并比较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6.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鉴赏。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唐宋词欣赏”第12课《柳永词两首》。
内容包括《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柳永词的特点,体会其词境之美。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理解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2. 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两首词,理解并把握词中的意象、意境。
3. 通过对两首词的欣赏与品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意象、意境,体会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词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词人的情感,培养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教材、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杭州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有哪些诗人赞美过这里的景色?”由此引出柳永及其词《望海潮》。
2. 朗读:让学生朗读《望海潮》,注意词的节奏、韵律,感受词的音乐美。
3. 讲解:(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在词坛的地位。
4. 例题讲解:以《望海潮》为例,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讲解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理解词人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意境,体会词人的离愁别绪。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望海潮》和《雨霖铃》。
(2)写一篇关于柳永词的欣赏短文。
六、板书设计1. 《柳永词两首》2. 内容:(1)柳永简介(2)词作特点(3)意象、意境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望海潮》和《雨霖铃》。
(2)以“我心中的柳永词”为题,写一篇欣赏短文。
2. 答案:(1)见教材。
(2)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柳永词的特点,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柳永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柳永的词风。
《柳永词两首》教案

《柳永词两首》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词赋》中的《柳永词两首》,包括《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 《望海潮》: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品味词中的意象、意境,分析其表现手法。
2. 《雨霖铃》:深入解读词中的情感表达,探讨词人如何运用声律、对仗等技巧抒发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望海潮》和《雨霖铃》两首词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词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望海潮》中的意象、意境分析,《雨霖铃》中的情感表达。
2. 教学重点:柳永词的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讲解:(1)介绍柳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解读《望海潮》:分析词中的意象、意境,探讨其表现手法。
(3)解读《雨霖铃》: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探讨其声律、对仗等技巧。
3. 例题讲解:(1)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及其作用。
(2)阐述《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并进行交流讨论。
六、板书设计1. 《望海潮》:意象、意境、表现手法2. 《雨霖铃》:情感、声律、对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望海潮》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谈谈《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及其原因。
2. 答案:(1)意象:《望海潮》中的意象有潮水、长云、孤鹜等。
作用:通过意象描绘出一幅壮丽的画面,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情感变化:《雨霖铃》中的情感变化从离愁别绪到思念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韵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望海潮》一、导入,介绍作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屯田。
他一生在仕途上抑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于世。
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望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
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了称颂祝愿。
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
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
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
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读、背,感悟词的美。
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囊,归去凤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三、细读探究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上片重在写杭州形势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
“形胜”“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
“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
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越争霸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以及“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选取了画桥、翠幕、珠玑、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
“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
春日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
“风帘”,挡风的帘子。
“翠幕”,绿色的帷幕。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
“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
虽说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
“市列珠玑”,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
“市”,指贸易的场所。
“户盈罗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
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竟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
“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
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重湖。
“叠巘”,重叠的山峰。
“重湖叠巘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
“清嘉”,是清新,秀丽的意思。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
“桂子”,桂花。
这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巘”相呼应。
“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
这八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下了联想的余地。
接下去,词人换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
“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
“泛”,指声音的飘扬。
“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
“钓叟”,钓鱼的老翁。
“莲娃”,采莲的少女。
这几句写西湖游赏之乐。
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
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的太平景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没有到过的同学引用一些诗歌文章,说说想象中的杭州之美。
三.体悟艺术特色: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西湖与钱塘胜景便展现在读者面前。
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
写法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
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
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
“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
“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
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
《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
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附:有关离别的诗词。
1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2杂曲歌辞•古离别赵微明违别未几日,一日如三秋。
犹疑望可见,日日上高楼。
惟见分手处,白苹满芳洲。
寸心宁死别,不忍生离愁3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别董大作者: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5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送别感赋作者:刘絮窗理罢云鬟展转思,池塘正值梦回时。
近来诗句如春柳,只向东风赠别离。
7.忆王孙秋江送别,集古句作者:辛弃疾登山临水送将归悲莫悲兮生别离不用登临怨落晖昔人非惟有年年秋雁飞第二课时,学习《《雨霖铃》》一、导入:《望海潮》,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豪放词,铺叙夸张的赞美。
下面我们就学习柳永婉约词代表《雨霖铃》。
二、整体感知,思考:全词抒写了怎样的情感?以什么为线索?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三、自主赏析1、你能读出上下片描写内容的不同吗?——上片写景纪别,下片述怀。
2、抓住关键词,分析情与景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上片写长亭送别的情景。
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秋天出现的蝉叫“寒蝉”,声音凄凉悲切(柳永《引驾行》“蝉嘶败柳长堤暮”)。
长亭,送别之意。
骤雨初歇,暗示该出发了。
这一句展开了一个凄凉的氛围,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
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客船却不断“催发”。
心理矛盾,欲饮“无绪”,欲留不得。
由此可窥见留恋之情深。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生动、细腻的动作描写,是无形的别情得到了具体的落实。
情人离别,本应语多,可是此时反“无语凝噎”。
悲痛已极,有话也说不出来,唯闻哽咽之声而已。
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相互之间的柔情蜜意与此刻的难舍难分。
所以无需说什么,结果也只有什么都不说了。
只是默默握手,两两相对,泪眼相看。
“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句写得深情款款,缠绵悱恻。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别时景色,叠字“去去”给人以漫漫长旅无限延续之感,与情人相距也越来越远。
波涛千里,楚天广阔。
这一景象本来境界阔大,颇有点豪放的意味。
可是加上“烟”和“沉沉的暮霭”又给壮阔的景色蒙上了一层阴影,衬托出行人黯然神伤的不尽愁绪。
同样写楚地江天,辛弃疾“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一个“清”字,一个“无际”写出了天空辽阔高旷,江水流向天际,秋色无边。
不但境界阔大,气象雄伟,而且衬托出作者视野之宽,眼底江山与心头抱负,融合无间。
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有一己之愁推广到一般,写出离人的普遍心态。
明知离人皆不免受情感的困扰,但词人就是不能解脱。
“冷落”既指气温也指心情。
相比苏轼就洒脱旷达的多,如“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杨柳”“残月”象征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