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阅读附答案
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李峤《中秋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中秋夜李峤圆魂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诗人借助中秋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诗歌分析。
中秋之夜,月色明亮,但也有些地方可能正是刮风下雨的时候,利用同一时间的不同天气,表明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一样的道理。
作品鉴赏这首诗借咏中秋的月亮,表明世上万物不可能完全一样,存在着千差万别。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意思是此时此地“圆魄”(明月)当空,又怎见得此时彼地(“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呢?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
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人人“皆言”的未见得就是真理。
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不断深化、发展的,一种认识的正确与否,并不取决于持这种认识的人数的多寡,即便对人人“皆言”为是的,也要敢于怀疑,不断深入地探索。
其二,认识问题最忌以此代彼,以偏代全,以对局部、片面的现象描述替代对整体或本质的探求。
见到此时此地皓月当空而想象四海皆同,便正是以此代彼、以偏概全。
这首五言绝句,写此地有月光,彼地有风雨,意在风雨,而非赏月。
李峤其人曾三度任职宰相,对政坛的风云变幻自然十分敏感——高空中一轮明月照射大地,众人都说今夜各处的月光都一样明亮;可是谁能晓得千里之外,无雨骤风狂?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
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阳关曲中秋月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中秋月夜云尽月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漂泊生活的感叹,下面是这首诗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参考!阳关曲中秋月作者: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题目: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次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3、用“玉盘”来喻明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名诗?4、“转”字赋予了中秋月的特点是什么?5、诗的三、四两句构成了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案:1、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2、并非多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3、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4、“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5、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 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苏轼《中秋月》比较阅读答案及赏析

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苏轼《中秋月》比较阅读答案及赏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苏轼《中秋月》比较阅读答案及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答案(1)白诗:抒发了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表达了应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及时享受快乐的思想。
(2)昔年与今年的对比: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赏析诗歌题目的中心语“望月”,是叙述也是行为,其修饰语时间“八月十五日夜”和地点“湓亭”,它限定了望月的特定环境时,还突出“望”的动作,又强化“望”之月的圆盘貌。
显然是这个“望”月引发了诗人情怀。
其实,诗人就是在特定空间面对这个特定时间的月亮引发的人生感慨,诗歌首颔联正是诗人关照月亮的思考。
从逻辑上应该“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抬头望月,触想到“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的月下之景,诗歌却从对面飞来着笔昔年往事,描绘出一幅中秋月明、曲江池畔、朝廷盛会欢饮图。
诗歌起笔不同反响,召唤其昔日的觥筹交错、夜夜欢歌的情形,只有这样颔联的今年贬谪的“湓浦沙头水馆前”的失落。
繁华的过去越明朗,对照今日的凄冷就越有感觉,以此造成的昔今悬殊反差,犹如从天堂掉入地狱的悲苦感。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与《中秋月》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与《中秋月》阅读答案对比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就《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这首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1.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闷(抑郁、惆怅、失落等)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中秋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景未卜的感叹。
2.诗中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
具体表现为:①地点对比。
去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湓江边度过。
②情景对比。
欢乐之景与冷清之景对比。
③情感对比。
乐情与哀情的对比:昔之乐游,今之苦叹;昔之欢快,今之愁苦。
《山中与元九书》《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邯郸冬至夜思家》阅读答案及全诗注释赏析白居易《山枇杷花二首(其二)》阅读答案及解析白居易《杨柳枝词》阅读答案及赏析《邯郸冬至夜思家》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阅读答案白居易《庾楼晓望》阅读答案及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中秋月对比阅读答案附赏析白居易《三游洞序》阅读答案附翻译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阅读答案附翻译江楼夕望招客阅读答案附赏析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阅读答案附赏析白居易传旧唐书阅读答案翻译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并序(白居易)草(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白居易)问刘十九(白居易)后宫词(白居易)琴茶白居易阅读答案赏析白居易名句,白居易的诗全集,哪个朝代,著作秋居书怀(白居易)村居苦寒(白居易)白牡丹和钱学士作(白居易)村居卧病三首(白居易)微之就拜尚书居易续除刑部因书贺意兼咏离怀(白居易)白居易简介八骏图(白居易)爱咏诗(白居易)忆江南(白居易)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中秋月》阅读附答案「篇一」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5、(1)请写出“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分)(2)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5、⑴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2)抒发了作者与弟弟相聚后不久又不得不离别,不知以后何时才能再相聚的哀伤与感慨。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篇二」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请写出“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分)答案:晚霞渐渐消逝,深秋的寒气笼罩夜晚,袭人肌体,天上的'星斗随着夜色加深逐渐旋转,银盘似的圆月也无声的移动。
(2)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案:抒发了作者与弟弟相聚后不久又不得不离别,不知以后何时才能再相聚的哀伤与感慨。
【阅读拓展】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篇三」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原文:阳关曲中秋月作者: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题: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次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3、用“玉盘”来喻明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名诗?4、“转”字赋予了中秋月的特点是什么?5、诗的三、四两句构成了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题答案:1、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2、并非多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3、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4、“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5、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 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

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阅读答案原文:阳关曲中秋月作者: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中秋月阅读题:1、本诗题目是“中秋月”,但作者却从“暮云”提笔,有什么好处?2、“银汉”原本是无声的,作者说“银汉无声”是不是多次一笔?谈谈你的理由。
3、用“玉盘”来喻明月容易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两句名诗?4、“转”字赋予了中秋月的特点是什么?5、诗的三、四两句构成了对仗,一否定一疑问,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题答案:1、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
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
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2、并非多次一笔,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
“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
3、易让人联想到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4、“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
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5、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
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
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
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
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 离扰”。
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
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
“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
“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
2019-2020部编人教版小学六语下《3 古诗三首》类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类文阅读-3 古诗三首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解释词语:
银汉:
玉盘:
2.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A.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翻译诗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写一首你知道的描写中秋的古诗吧。
答案:1.银河月亮 2. A 3.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4.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上元夜
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1.解释词语。
莫:彻:
闻:闲:
2.古诗所描写的节日是()
A.除夕夜
B.中秋节
C.元宵节
D.端午节
3.诗中表现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的词语是。
4.诗中的两个问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古诗的后两句所呈现的情景。
答案:1.不要整,通看悠闲 2. C 3. 且莫催 4.连用两个问句,不仅将因景色迷人,令人不得不前往的意思表达得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
5.元宵夜,没有哪一家人看见月亮还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月》阅读附答案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这首诗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
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
弟弟苏辙共度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
1.这首诗四句话中与《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高度一致的一句话是。
(1分)
2.请用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的优美意境。
(3分)
3.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
参考答案:
1.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中秋之夜,天色渐晚,暮云像知人事一样早早地散去,露出了十五的圆月。
明月当空,月色如水,让人感觉到清寒之气。
在这寂廖广阔的宇宙中,明月慢慢地转动着她玉盘一样的身影,仿佛在告诉我们,时间就这样一点点地流逝着。
3.这首诗写法上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兄弟手足之情。
本文来源于语文网,语文网有全面的语文知识,欢迎大家继续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