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3_1认识声现象学案无答案新版教科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3.1 认识声现象教学设计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希望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对声音有更直观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探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帮助他们建立声音现象的基本概念。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原理,以及声速的影响因素。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耳机、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实验报告单。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扬声器的工作原理,亲身体验敲击音叉产生声音的过程,探讨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3. 声音的传播:引导学生观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4. 声音的接收:让学生通过耳机听到不同距离处的声音,探讨声音接收的原理。
5. 声速的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声速与介质温度、压强等因素的关系。
6. 实践与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判断物体的位置、测量距离等。
五、活动重难点1. 重难点:声音的传播原理,尤其是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2. 难点:声速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运用声音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2. 拓展延伸: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声纳、超声波等。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对声音有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他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川省金堂县八年级物理上册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无解答新版教科版

第三章声第一节认识声现象一.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了解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
3. 知道声具有能量。
4. 知道声可以根据频率进行划分,人可发出和可听到的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
二.学法指导1.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具有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具有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参与实验探究,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三.课前导学1.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产生的。
2. 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称为声的_________。
3. 声传播的________与_________的比叫声速;声速不仅与介质的_________有关,还与介质的_______有关。
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_m/s。
4. 在物理学中,物体振动的_________与_________的比叫_________,该物理量的单位是_________,符号是Hz。
人耳的听声范围是_________,低于_________Hz的声叫次声,高于_________Hz的声叫超声。
四.合作探究学习1. 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 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五.学习检测1. 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_________体、_________体、_________体都可以振动发声。
2. 弹奏吉他时,吉他能发出优美的声音。
这个声音的发声物体是()A. 空气B. 琴弦C. 人手D. 共鸣箱3. 小华用棉花球堵住双耳,再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音叉紧贴面颊,听到了很大的声音。
一旦把音叉移开,马上就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 声音产生的原因B. 声音能否在空气中传播C. 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D. 声音能否通过固体传播。
八年级物理上册 3.1 认识声现象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

【课题】认识声现象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声速不同;3、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了解共鸣现象。
重点:理解声音产生的原因及声音的传播。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声波的产生和理解。
【预习导学】议一议1、我们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大家想过没有,物体为什么能发出声音?我们在夏天下雨打雷时能听到轰隆隆的雷声,你知道雷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吗?为什么我们有时听到的雷声很响,有时听到的很低沉?2、站在山顶上朝着山谷大喊一声,你能听到什么?是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发生这样的现象呢?想一想为什么?【合作探究】做一做1、有几位同学一起做“土电话”实验:⑴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同样的声音讲话,若连接土电话的线是棉线,听者听到的声音小,而如果改用金属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现象表明了什么?【自主学习材料】“跳跃”的声音1921年5月9日,前苏联的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
据调查,在半径70公里范围内,人们清清楚楚地听到了“轰隆轰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公里到半径160公里的范围内,人们却什么也没有听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公里以外一直到半径300公里的远方,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
这真是怪事!声音怎么会“跳”过中间这片地区呢?物理学家发现,声音有一种“怪癖”,它在空气中爱拣温度低、密度大的道路走。
当遇到温度高、密度小的空气,声音便会向上拐弯到温度较低的空气中去。
如果某一个地区,地面附近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儿温度高,那儿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一会儿拐到高空,一会儿又往下拐,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那种声音“跳”动的现象。
【学习指导】1.声音是我们了解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2.利用水波学习声波是学习物理的常用方法:类比法。
⑵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同学用手捏住线上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为什么?⑶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对方的讲话声,其原因可能是什么?2、电影《冰岛沉船》描述的是1912年一艘名叫“泰坦尼克号”的大海船跟冰山相撞的悲剧,为了避免悲剧的重演,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利用声音传播规律制成的探测装置装在船上,利用它能较早地发现冰山或暗礁的存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导学案设计(无答案):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导学案【学习目标】1. 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2. 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初步学习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预习自学1.什么是声源?什么是声音?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速度有多快?3.人耳的听声能力有哪些特点?知识点1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_________;声音是物体的___________发生的。
知识点2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凡是能够传声的物质叫____________;真空_______传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___________m/s。
知识点3 人耳的听声能力人耳的听觉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超声;_____________叫次声。
典型例题例1:在鼓面上放一个小纸团,当鼓面振动时,发现小纸团在.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同步练习:1、用手按在自行车的铃上,无论怎样用力敲打,铃声也不会发出清脆的声音,这是因为()。
A、手按在铃上,声音传不出来B、手按在铃上,铃根本不振动C、手按在铃上,影响了铃的正常振动D、手按在铃上,周围没有了介质例2:太空中,宇航员在飞船外工作时,他们之间即使靠得很近也无法直接交谈,这是因为。
同步练习:2、太阳上面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剧烈的大爆炸,但是我们却丝毫听不到这巨大的爆炸声,其原因是()A、太阳离我们太远了B、真空不能传声C、我们平时没有注意听D、以上答案都不对一、巩固训练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3.(09南昌)(多选题).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B.发出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C.课堂上听到老师的讲话声,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4.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声音在空气中比在水中传播得快B.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D.要能听到声音,必须要有声源和传播声音的物质5..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长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两下敲打的声音,原因是 ( )A.产生了回声 B.固体传声比气体快C.气体传声比固体快 D.听错了6.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发生了地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3.1认识声现象优秀教学案例

1.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图,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2.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
4.讲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如介质、温度等,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传播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掌握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并理解它们的影响因素。
2.能够运用所学的声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回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超声波、声纳等,并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如雷声、音乐演奏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又能传播多远?”等,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为讲授新知识做铺垫。
3.总结上节课所学内容,如光的传播,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声音的传播,为新课的讲授做好过渡。
4.多元化教学评价:本节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注重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步。
5.教学内容的延伸与拓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声音在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教师还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发现。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3.1认识声现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3章第1节“认识声现象”。
本节课主要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声音的特征。
具体内容包括:1.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介绍声音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的传播,以及声音传播的速度。
3. 声音的特征: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建立对声音现象的基本认识。
2.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2.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锣鼓等)。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发对声音现象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展示声音的传播,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如何在空气中传播。
4.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
5. 课堂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声音现象,并进行讨论。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的传播空气、液体、固体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解释声音如何在空气、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 举例说明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别。
4.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减少卧室内的噪音污染?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导入、实验演示和课堂互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八年级上册物理《3.1认识声现象》导学案(无答案)

例6:关于声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回声的传播速度小于原声的传播速度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物体振动得越快,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无关
例7:玻璃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鱼缸上沿,金鱼立即受惊,这时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途径是()
A.鱼缸-空气-水-鱼B.空气-水-鱼C.鱼缸-水-鱼D.水-鱼
A.蝴蝶翅膀弱,声音小B.蝴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低于20次,超出人的听觉范围
C.蝴蝶翅膀振动时不会发出声音D.蚊子的数量多,蝴蝶数量少
[随堂练习]
1.同学们上音乐课时,优美的琴声来自振动,悠扬的歌声传得很远是通过传播的。
2.“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其中涉及的声源分别是、、,这些声音是通过以的形式传入耳内的。
课后反思
批阅时间
学习过程(含前置性作业、课堂学习、随堂练习、提升性作业等)
[前置性作业]
1、自然界中常见的物体可分为、、三态。
2、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往返一次就振动一次。
[课堂学习]
题型一:声音的产生
例1: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设计了以下几个实验,你认为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A.把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去一些后,玻璃罩内的闹钟的铃声明显减小
3.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B.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C.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4.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在这首诗中“路人借问”时,该儿童“摇招手”“不应人”“怕得鱼惊”的原因是
3.1认识声现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发声频率
听觉频率
四、能力提升
14.声音在以下几种介质中传播的传播速度是如下表,关于声音传播速度说法错误的是( )
物质 空气(15℃) 空气(25℃) 煤油(25℃) 软木 钢(棒) 铁(棒)
声速 m/s
340
346
1324
500
3750
5200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B.温度不同时,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也不同 C.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都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 D.一般来讲,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15.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间叉,观察到泡沫塑料球被弹开,这一现象不能说明( ) A.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B.声音能够传递能量
(3)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_______m/s. (三)声音传递的内容
9.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 10.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 (四)人耳的听声能力
1/6
11.在物理学中,物体在___________________叫频率.频率的单位是:_____,简称_____,符号为 _____.
大象
20000
10000
120000
1000 蝙蝠 120000
452
1800
15
狗
50000
发声频率
听觉频率
5/6
参考答案 1.C;2.A;3.C;4.C;5.B;6.A;7.D; 8.振动、空气; 9.振动、能量; 10.变小、介质; 11.信息、空气; 12.振动、能量; 13.振动、大象; 14.C; 15.C; 16.B;
室,说明声波可以传递_________(选填“信息”或“能量”),声波是通过_________传到同学们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认识声现象
学习目标:
1. 知道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声的传播必需依靠介质。
声具有能量。
2.知道声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3.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
学习重难点:
重点:声音的产生难点:声波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速度计算式:
二.自主导学
(一)声源
观察:发声体在振动
学生自学课本36页内容,思考:
(1)把一条塑料薄膜拉紧,放在嘴边吹,当发出声音时,嘴唇会感觉薄膜在。
(2)把手指放到正在播放音乐的收音机扬声器上,手会感觉扬声器在。
(3)嘴中啊啊啊时,用手指触摸喉头,感觉到声带在。
(4)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
(5)优美的笛声来自于笛管内空气柱的。
(6)青蛙“呱呱”的叫声是由于它的鸣囊在。
通过上面的事例,我们知道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
补充:转换法:对于发声时,振动不明显的现象比如敲击桌面发声,虽然没看到桌面的振动,但可用实验进行演示。
将纸屑放在桌面上,可从纸屑是否被弹起判断桌面是否在振动;将悬挂的泡沫塑料小球接触音叉,观察音叉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将桌面、音叉的振动转换为纸或小球的运动情况。
纸或小球是为了将发声体的微小振动放大)
叫做声源
振动停止发声停止,声音存在。
及时练习(1)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物理学角度看.钟声”是由钟的_____ _所产生的.
2、如左图所示,在教室里,小明敲响音叉时,与音叉的叉股接触的乒乓球会_____ __,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的物体在_____ ___,这里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对于声音的产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振动停止后,发声体仍能发声
B.只有固体的振动才能发声
C.一切振动的物体都能发声
D.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声
(二)声的传播
1、自学37页,与水波相比较体会声波。
完成如下描述:
当鼓面时,空气中就形成的波动,以鼓面为向远处向传播。
这样的振动传播的过程形成了声波
2、观察: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通电后我们可以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用抽气机从钟罩内往外抽气这时会发现听到的声音会逐
渐;停止抽气,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钟罩内,我们听到的铃声会逐渐。
(变大、变小、不变)
实验说明:声波必须借助某种物质才能传播,凡是能够传播声波的物质我们称为声的。
空气、水、大地、木头及钢铁等都是声的介质。
观察分析P38三幅图及上面实验
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
3、活动:会跳舞的烛焰
静止的烛焰舞动起来,说明它获得了。
这些能量是由发出,经传播而来的。
即声音具有。
及时练习(2)
4、某演员正在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产生的;某同学用抽气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了,这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传声.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
5、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_______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而产生的。
(三)声传播的速度
自学教材P39声速表,分析比较
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 m/s。
声音在固体中的声速最,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
总结:声速与和有关。
及时练习(3)
6、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7、古代的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的是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的速度比空气快
(四)人的发声和听声能力
自学教材P39
人的声带,可以发出声音;传入人耳,触动骨膜,则会产生听觉,使我们听到声音。
补充:声波是声源的振动在空气等介质中的传播。
振动的传播,实质是能量的传播,就像小石子在水面激起水波,水波使小纸片上下运动。
因为声波有能量,所以声波传入耳中会使耳膜振动,我们就感觉到了声音。
物体与叫做频率
频率的单位是,符号是。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叫做次声;
叫做超声
8、下列关于声音产生和传播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三.合作探究
9、将一只通电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玻璃罩内,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将会发现。
(2)如果把空气又逐渐地通入玻璃罩内,将会发现。
(3)此实验说明了。
10、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__________.
四.学以致用
11、1999年8月17凌晨,在土耳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致使一万多人丧生.有关人士指出:地震发生后缺乏必要的自救知识,是使丧生人数增多的一个原因,以下关于被埋在废墟下的人自救措施中正确的是()
A.大声呼救
B.静下来等待营救人员来营救
C.用硬物敲击预制板或墙壁,向营救人员求救
D.见缝就钻,说不定从废墟中能爬出来
五.自主作业
(一)基础题
12、音乐会上正演奏小提琴《梁山伯与祝英台》,优美的音乐是由于琴弦的______产生的,这动人的乐曲是通过_____传到观众的耳朵里的。
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13、系好白毛巾、舞起红绸带、敲响红腰鼓…安塞腰鼓队是国庆庆典群众游行方阵中唯一的京外队伍,鼓声是由于鼓面产生的,然后通过传播到现场观众耳朵的.登上月球的两宇航员不借助无线电听不到对方的讲话,这是由于___ ____。
14、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人耳能听到各种频率的声音
C、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声音不能在水中传播
15、在相同的温度下,声音在下列物质中的传播速度由大到小排列的顺序是( )
A.空气、水、铜 B.铜、空气、水
C.水、铜、空气 D.铜、水、空气
16、对声现象有如下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声速在各种介质中都不变
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C.空气是一种传播声音的介质
D.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的
(二)能力提升
17、古诗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古代,人们常用撞钟报时,人们发现: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仍“余音未绝”.分析其原因是( )
A.大钟的回音 B.大钟在继续振动
C.人的听觉有“暂留”的缘故
D.大钟虽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
18、甲同学在一根足够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
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三)拓展延伸
19、小晶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________ _.(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他们改用细金属丝连“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_______ ___.
(3)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_______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