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合集下载

浅谈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谈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浅谈质量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摘要:质量的好坏是我们对产品的基本要求之一,为保证产品质量达到一定的使用要求,这就需要对产品质量进行管理。

质量管理需要有相应的质量体系标准认证,它是通过质量体系中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等来实现质量方针、目标及职责等全部活动。

质量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对质量管理的控制往往很难把握。

关键词:质量管理现状前景1 质量管理及其发展历程质量管理是指通过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开展,一般情况下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内容。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质量水平的高低体现了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质量问题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它对于改善企业业务流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显著作用。

1.1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质量管理是由精益生产发展而来的,自二十世纪以来,人类跨入了以加工机械化、经营规模化、资本垄断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时代,在过去整整的一个世纪中,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历程。

首先,检验质量管理阶段。

在生产力的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本世纪初企业管理走向了科学化的发展方向,质量管理也走向规范化。

其主要表现是设立直属厂长领导的专职的质量检验部门,例如如质量检验科来负责全厂的检验工作,并由它派出专职的检验员从事生产过程的检验把关。

这种方法对于大批量的生产方式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其次,统计质量管理阶段。

由美国休哈特博士为主的统计质量管理方法得到了重视和应用。

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数理统计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到质量管理之中去,提出质量管理不仅需要事后把关,更需要事先预防。

在通过对生产过程使用控制图等方法加以监控,从而达到预防和降低废次品出现的目的,同时对产品抽检的标准和方法也作了科学的规定。

最后,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一、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状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意识到食品质量安全重于泰山,企业靠市场,市场靠商品,商品靠质量,以质量站稳市场,以质量开拓市场,并将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食品企业中来。

当前我国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发展并不平衡,出现了两极分化。

经济效益较好的食品企业,质量管理已初步实现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而效益滑坡的食品企业,疲于应付生存危机,质量工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控现象。

具体来说,目前我国食品生产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质量意识淡薄在不少食品企业中,无论是管理层还是员工,对食品质量和食品质量管理的认识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

比如对产品质量的内涵、质量控制内容认识不足。

一些食品企业的管理层认为产品质量是质量保证部门的事,过多地依赖质量检验。

在许多食品企业,质量的重要性未能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当质量与其他指标如产量、销售额发生冲突时,质量往往成为牺牲品。

加强食品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企业实际出发,解决制约质量管理的根本性问题。

食品企业首先要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质量意识,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手段,完善各项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监督,以法治代替人治,积极提高员工积极性并全面参与质量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食品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断改进,企业效益不断提升。

2.未能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粗放的原料生产方式制约质量管理。

由于食品生产加工的原料大量来源于千家万户粗放型操作,而非集约化生产的原料基地,生产产业化程度较低,即便现在时髦的公司+农户形式,也难以避免粗放型原料生产带来的各种安全弊病。

粗放的生产管理、相对落后的生产技术以及多种原料来源,造成原料安全质量的不一致性,农药、兽药残留、寄生虫以及物理性异物等食品安全危害,都可能随着原料进入食品加工过程。

对食品卫生与安全问题追溯性差。

在劳动密集型食品加工方式下,如果不对员工的个人卫生状况进行严格管理,细菌很容易通过这些员工的呼吸、唾液和创口污染正在加工中的食品。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

现代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

国际市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求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这就导致了各国的市场日益对外开放,国际市场不断扩大,全球性的竞争更趋激烈。

现实环境揭示了一个简单的真理:质量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商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构成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实质内容。

为了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人类对质量管理科学的研究和人类的质量管理活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过程,随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由于人类质量观念的不断更新,也导致了质量管理新的发展。

现代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发展趋势:一、全面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社会化趋势在“传统”质量观念中,质量一词主要是指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也主要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产成品、半成品等进行检验,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

而现代质量观念认为质量是指全面质量,其含义首先表现在: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的概念,即企业必须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质量。

企业的产成品质量、半成品和零部件质量、原材料质量、工艺工序质量、工作和服务质量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质量管理应该是整个企业全体人员的总体行为。

全面质量的第二层含义是,人们对质量的认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传统观念强调,产品质量就是要符合标准所规定的各项技术指标,而并不重视用户的实际需要和满意程度。

如今,先进国家和企业对自己产品的要求,已不局限于符合质量标准。

他们认为,即便符合质量标准,只要用户还不满意,就不是“完美”的高质量商品,“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正体现了这种现代质量价值观。

进入90年代后,日本逐渐兴起的CS经营战略也是当代质量观的表现。

“CS”是英文“Customer Satisfaction”的缩写,意即顾客满意度。

CS经营战略要求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的满意度为指针,从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的观点来定义消费者需求,并以此为据开发产品。

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比较

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比较

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比较一、概述质量管理是一种以提供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为目的的体系。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质量管理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就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进行比较。

二、国内质量管理研究现状在中国,质量管理研究起步较晚,但已经逐步发展。

国内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

实证研究主要关注质量管理系统的实际运作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过程等问题。

而理论研究主要关注质量管理的理论框架和模型,探讨质量管理的内在关系和实现路径等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质量管理方面的研究重点逐渐从传统的质量控制向全面性的质量管理转变。

质量管理模型的研究也逐步多样化,如《ISO9001》标准、六西格玛、LEAN等模型的推广和应用,这些模型对中国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质量管理的实证研究多在制造业领域进行,较少涉及服务领域研究。

三、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国外的质量管理研究历史较长,研究范围也较广。

质量管理的相关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美国企业家指出“百分之百的一词其实意味着失败”,提出了质量管理的概念和原则。

相较于国内,国外的质量管理研究更注重质量文化、质量标准和服务领域。

其实证研究涵盖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领域,在制造业领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控制,包括完整性、度量、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等方面;在服务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外部服务的质量控制,包括可接受性、安全、有效性和效率等方面。

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方面,美国的学者较早提出并提供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型,例如DEMING模型、 Juran模型等。

这些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质量管理思想的普及和应用。

与国内相比,国外的质量管理研究的应用和普及程度更高,并且更加注重企业自我管理和质量文化的培育,这些均能加快质量管理理论的转化与应用。

四、结论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的比较表明,质量管理的研究重心在于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并且整体上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两个领域。

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

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摘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相关法律法规为线索,研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在30年来的发展历程,其次总结目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现有监督模式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对传统工程质量监督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创建新型工程质量监督模式,最后对新型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的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工程质量管理;历程;现状分析一、工程质量管理的简要历程质量管理下的定义是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使其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工程质量管理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质量检验阶段。

十九世纪以前,质量管理主要是依靠操作者的手艺和经验把关,故有人称之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二十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以泰罗“科学管理”为代表的“管理运动”,强调工长在保证质量方面的作用,有人称之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司规模日益扩大,检验这一职能又由工长转移给专职的检验人员,有人称之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这一方式一直持续到二战初期。

第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这一阶段质量管理的手段是利用数理统计原理,预防产生废品并检验成品的质量。

质量的职能在方式上由专职检验人员转移给专业的质量控制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承担。

这标志着将事后检验的观念改变为预防质量事故的发生并预先加以预防的观念。

但是由于该阶段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忽视管理工作,使得人们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

同时,由于数理统计方法理论深奥,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质量管理统计方法的普及推广。

第三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经理菲根堡姆,1961年他出版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

该书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全体人员的责任,解决质量问题不能仅限于产品制造过程,在产品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中都需要进行质量管理,并且解决质量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不仅限于检验和数理的统计方法。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趋势文献综述

质量管理发展方向和趋势研究综述学生: XX指导老师:XXX摘要:搞好质量管理是提高企业形象和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本文拟对质量管理的涵义、发展历程及动向进行论述。

同时,也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质量管理改进新趋势的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质量管理;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改进新趋势。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y management and trendsStudent:XXTutor:XXAbstract: Do a good job in quality management is the key to improve the image and competitiveness of a enterprise. Based on amounts of former works in this field, this paper discuss some main issues about the meaning of quality management,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Meanwhile, the paper have a summary of 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s well as the suggestion of some future researches in this field.Keywords Quality Management:;Development history;the new trend of improvement引言:飞利浦电器公司总裁蒂默宣称:质量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反映了质量与社会、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质量已成为了效率、完美、合理和进步的同义词,“生活质量”的提出把质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1]。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发展质量管理从产生到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人类历史上自有商品生产以来,就开始了以商品的成品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

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我们可以将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质量检验阶段质量检验阶段从18世纪中叶欧洲革命开始,直到19世纪3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

当时,人们对质量管理的理解还只限于质量的检验,检验工作是质量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把关,对已完成了的全部产品进行事后的、百分之百的检验。

而由谁来执行检验这一职能则有一个变化过程。

初期的检验由工人自己进行,工人依靠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故有人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

其后,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科学管理”提出了在人员中进行科学分工的要求,并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质量管理的责任就由操作者转移到了工长,有人称为“工长的质量管理”。

后来,由于公司规模的扩大,这一职能又有工长转移到专职检验人员,由专职检验部门实施质量检验,有人称为“检验员的质量管理”。

质量检验是在成品中挑选出废品,以保证出厂产品质量,这确实可以保证产品质量,但这种事后检验把关,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控制的作用,废品已成事实,很难补救;且百分之百的检验,增加检验费用。

随着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大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样做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而且缺乏系统的观念,责任不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容易扯皮,推卸责任。

(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但在战后才得以传播和广泛应用。

其主要特点是应用数理统计原理和抽样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以预防不良质量产品的出现,即进行事前的、预防性的生产过程控制。

早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和质量管理专家就注意到事后质量检验的弱点,尝试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来解决这一问题。

例如,美国的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提出了控制和预防缺陷的概念,并发明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到质量管理中。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摘要】:建筑工程质量是决定建筑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 质量的优劣, 直接影响工程建成后的应用。

工程建设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建设施工单位的信誉和效益,更是与人们的生活、工作休戚相关。

工程建设质量管理是参建各方工作的重点, 也是参建各方共同的职责。

本文结合我国建设发展的具体情况, 阐述了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体现了工程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中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和作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问题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我国的建筑业的发展也很迅猛,很快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日益增多,也在不断地满足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建筑工程为人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同时,某些建筑工程也出现了质量方面的问题。

在实际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一)工程质量管理的概况广义的工程质量管理,泛指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其管理的范围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的全过程。

一般意义的质量管理,指的是工程施工阶段的管理。

专家认为它从系统理论出发,把工程质量形成的过程作为整体,世界上许多国家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以正确的设计文件为依据,结合专业技术、经营管理和数理统计,建立一整套施工质量保证体系,才能投入生产和交付使用,用最经济的手段,只有合乎质量标准,科学的方法,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投资大,建成符合标准、用户满意的工程项目。

工程项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要求把质量问题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工程质量好与坏,以预防为主,手续完整。

并以全过程多环节致力于质量的提高。

这就是要把工程质量管理的重点,以事后检查把关为主变为预防、改正为主,组织施工要制定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找出来,发动全员、全过程、多部门参加,依靠科学理论、程序、方法,参加施工人员均不应发生重大伤亡事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