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过渡课以本为一依托教材感知考点教学案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4——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文言文是一个必考的难点。
因此,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是我们高考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走马观花法走马观花法是一种快速浏览的方法,对于长篇阅读尤为适用。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注意段首、段末。
文言文大多数是以“某某者”、“某某曰”等语句为段首,以“故”、“是以”等语句作为段末,对于这些常用语句的分辨,读者需特别留意。
2、分析程式。
程式即组织结构、思路进展的轮廓。
文言文的程式大多呈现两种情况:一是“起-承-转-合”四部分式的结构,即开篇先引出归纳性的开头,然后简述背景及现象;接着扣住中心思想,叙述事例,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做出总结,点破文章主旨;二是“点-线-面”三层结构,即正文呈现明确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之前必须提出明确的主题,总论直接给出主旨。
3、留意关键词。
文言文中的关键词常常在篇尾出现,而读者在浏览时往往会忽视。
因此,掌握关键词的位置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和思想。
二、断句分析法文言文的句子常常非常长,段内逗号和顿号的使用较少,因此将文言文断句是我们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的关键。
断句有利于我们理解句子成分及语言表达的意图,也有助于我们准确区分和把握句子的语气、情感色彩、修辞手法和文章意旨等方面的特点。
三、品读名句文言文篇章中常常有一些经典的名句或警句,通过品读这些名句,不仅可以增进我们对文章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
在品读名句时,可结合古诗词学、古代文化常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品读更为深入,增强文化内涵。
四、比较法比较法指的是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西方文学等进行比较研究。
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用法、魅力和现代汉语的异同点。
比较法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先阅读一段文言文,然后再对同一主题、同一语气、同一修辞手法的现代汉语进行对比,尤其是阅读有关西方文学名著的译本,可以更清晰地比较两种语言的表现方式差异。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教案 苏教版

专题讲评教案四文言文阅读教学目标1.归纳文言文阅读中出现的错误类型,分析原因,反馈矫正。
2.突破难点,掌握快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学会规范答题,归纳解题的技巧方法,学会拓展运用。
教学方法1.学生自我纠错,提出疑难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集中重点突破。
3.基本步骤:对答案、改差错——提问题、找疑难——析问题、找规律——善积累、巧迁移。
第一步:发放答案,对照自查。
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
第二步:引导学生研讨题目,提出文本中词句理解上的障碍以及答题中所存在的困惑。
第三步:结合文本与学生存在的问题,集中讲解疑难,归纳规律方法。
第四步:进行当堂巩固训练。
积累相关知识点,在运用中巩固,锻炼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检查完成情况,针对性评析。
(一)检查文言实词虚词题试卷题号错误答案实词虚词语句误解正解A 竟子夫竟立竟然最终一,1D 谢不如谢遣门徒致谢谢绝C 更乃更荐之更加改变二,1D 多陆喜、陆抗二人谁多之多余优秀B 让人让其留物要求责备三,1C 间间私谓其友曰偷偷有时A 输愿输家财半助边输掉捐献四,1C 报于是上久不报式报答答复五,1 A 致仕以太子少傅致仕去做官退休续表试卷题号错误答案实词虚词语句误解正解突然,一,1 A 卒卒然遇之士卒仓促A 归始归赵氏回嫁二,1B 市亦复脱衣市易(到)市场购买三,1 B 俟以俟大一统之君靠等待四,1 D 易岂易哉交换容易五,1 B 包坏堤防、包陵谷包围淹没[试题情况分析]1.涉及的内容不止一词多义,同时还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2.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语文课本中出现过。
[出现问题分析]1.实词积累得不够。
如对“善”“谢”“卒”理解错误。
2.古文化常识缺乏。
如对“致仕”“典”理解错误。
3.不善于利用已知部分推知未知部分。
[针对性指导]1.运用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去直接判断。
(1)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如“过阳明子而论学”的“过”。
(2)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

《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共3篇《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1《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人教版教案设计)概述: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汉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文言文语言的复杂性,学习文言文对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和语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因此,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条件之一。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水平,增强文化良渊。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馈四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熟悉文言文的结构和语言规律。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用法,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文言文的特点及其阅读的技巧:语言结构、表达方式、字义理解、翻译技巧等。
2.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材料:《史记》、《左传》、《论语》等。
3.文言文的鉴赏和思考:通过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感受文字之美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
三、教学方法:1.针对文言文阅读的复杂性和难度,采用“师生互动”、“因材施教”等多种方法。
2.通过讲解、演示、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3.将文言文阅读融入到生活练习中,如阅读名人名言、经典诗词等,扩展文化视野。
四、教学反馈:1.采用实时问答、小组讨论等多种反馈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想法。
2.针对学生不同成绩水平,量身定制习题,加强练习,提高答题能力。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受和思考,提高自学和合作能力。
总结:文言文阅读虽然难度较大,但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文言文阅读技能,提高文化素养和语文修养,同时也为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教师们可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真正把语文课教好文言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修养和提高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教学,学生不仅可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和方法,还可以进一步提高鉴赏和思考能力。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精选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园教案、小学教案、初中教案、高中教案、作文大全、励志故事、演讲致辞、诗词诗句、口号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kindergarten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junior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high school lesson plans, essays, inspirational stories, speeches, poems, slogan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设计文言文整体阅读【教学内容】文言文整体阅读【知识讲解】一、《教学大纲》解读高中阶段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有独立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语文高考一轮教案范文模板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句式、句式变换和断句技巧。
3. 文言文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教学难点: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辨析和运用。
2. 文言文句式、句式变换和断句技巧的灵活运用。
3. 文言文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的深度。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
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文言文阅读技巧。
二、新课讲解1. 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举例讲解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文言文句式、句式变换和断句技巧- 介绍文言文句式、句式变换和断句技巧。
-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3. 文言文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 分析文言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主旨。
-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提高内容理解和主旨把握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老师选取部分练习题进行讲解,纠正学生易错点。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文言文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概括、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在课堂练习环节,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纠正易错点。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1学会整体阅读导学案(教师版)

2021高考一轮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1.学会整体阅读导学案(教师版)训练目标:一、了解高考的考查要求;二、明确文言文阅读步骤,即读文之“要诀”;三、通过阅读训练,初步学会读懂文言文。
学习过程:【导入学习】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部分所列“理解”的5个考点和“分析综合”的3个考点,主要针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规定如下: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自主学习】1.题型稳中有变。
分析综合题、翻译题,自2009年一直沿用至今,没有变化。
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试题有了微调,删去2013年及以前的信息筛选题,增设了断句题,而且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
2014年及以前均设有一道考查文言实词的单选题,至2015年后替换为一道文化知识题,仍是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查。
近三年各题题型及其针对的考点保持一致。
2018年与2019年《考试说明》题型示例均出现了实词考查单选题,说明这个考点依然要重点复习。
2.“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
选文是课本外的,但答案却能在课本内找到。
断句题、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皆体现出这一特点。
3.始终坚持“浅易”原则。
“浅易”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选文基本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2007年至2018年,全国卷中《宋史》选文9篇、《明史》选文6篇、《旧唐书》选文2篇、《新唐书》选文1篇、《北史》选文2篇、《宋书》选文3篇、《后汉书》选文3篇、《新五代史》选文1篇、《晋书》选文1篇。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 文言整体阅读 教案

一轮复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之整体阅读
【课型】复习课【课时安排】 1 【授课时间】【学习目标】
【实现路径】
拓展性目标实现路径课前:复习文言知识。
课中:
梳理点拨——方法指导——讲练结合——反馈落实——归纳积累
挑战性目标
实现路径
讲练结合
教学流程教学活动二次备课一、
考情纵览
二、
明确任务指导自学
第一课时
1.文言知识
文言文阅读主要涉及的知识有: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
复习备考的知识积累主要包括□01文言实词、□02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
就一般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而言,文言实词最为重要。
因为文言实词的积累是读懂文言文的前提;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则大多是读懂文言文的结果。
2.文体知识
三读,借助题目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
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参见“再读”辅助理解人物的第一件事)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辅助理解人物的第二件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一)教案

新课教学44分钟赂秦国。
“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
例:曹公,豺虎也。
曹操是豺狼猛虎。
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第二课时六、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1、保留法(留):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师说》)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屈原列传》)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过秦论》)⑤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执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五人墓碑记》)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见识浅陋,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
“卑鄙”一词古今汉语都常用,但词义已转移,所以译文用“地位低微、见识浅陋”来替换它。
“顾”今天不常用,译文用“探望”29分钟来替换。
对古今意义相同,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翻译时要换成现代通俗的词语。
如:④齐师伐我。
这句中的“师”,要换成“军队”;“伐”,要换成“攻打”。
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中的“吾”,要换成“我”;“尝”,要换成“曾经”;“终”,要换成“整”;“思”,要换成“想”;“须臾”,要换成“一会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高考试题,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测试题目出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这里“课外”的含义一般指“选材”是学生没学过的,题目是没做过的;“课内”的含义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指测试的知识是学生“课内”学过的,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学过的知识加以推断。
高考全国三套文言文试题素材均选取了“二十四史”中成书最早的《史记》,且都是考生熟知的历史人物,体现了对教材知识的迁移。
可见学好课本,巩固文言基础,是关键。
这就要求同学们用好本书的配套用书《再读教材》,掌握好课本文言文基础知识。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一文是一篇涵盖全部文言基础知识的课文,同学在复习考点之前,练习一下,以期在复习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用“/”给下面文章断句,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
赵
一、文言文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B.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C.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D.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解析A项,“详”同“佯”;B项,“质”同“锧”;C项,“案”同“按”。
答案D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仅仅)
B.臣等不肖,请.辞去(请求)
C.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解析B项,请:请允许。
答案B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错误!
B.错误!
C.错误!
D.错误!
解析C项,且:连词,况且。
A项,因:1介词,趁机;2介词,通过。
B项,引:1动词,延请;2动词,掉转。
D项,幸:1宠幸;2副词,幸而。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璧有瑕,请指示
王
..
B.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复攻赵
C.明年
..
殊甚
D.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
..
解析D项,“恐惧”,古今义都是“害怕”。
A项,“指示”,古义,指出来给人看;今义,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B项,“亲戚”,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C项,“明年”,古义,指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答案D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宁许以负.秦曲
A.我见相如,必辱.之
B.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毕礼而归.之
D.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解析C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A项,辱,无词类活用,羞辱;B项,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D项,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答案C
6.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3何以知之4求人可使报秦者5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⑥而君幸于赵王⑦拜送书于庭
A.15/2⑥/3/4/⑦ B.13/2⑥/4/5/⑦
C.123/4⑥/5/⑦ D.15/2/4⑥/3⑦
解析15为判断句,2⑥为被动句,3为宾语前置句,4为定语后置句,⑦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A
二、文言文高考题型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召有司案图”中的“有司”是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
B.“九宾”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指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C.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
文中“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D.“斋戒”是古代的一种礼仪,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前沐浴更衣、洁身清心,以示虔诚。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C项,“赵惠文王十六年”采用的是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答案C
8.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蔺相如虽然不是大将,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士。
相如奉璧入秦,秦王得璧后,相如观察到秦王无意偿城后,不畏强秦,巧妙取回和氏璧,并怒斥秦王。
在秦赵会于渑池时,相如无惧秦王,为赵王挽回了颜面。
B.蔺相如熟知历史,有辩才。
秦王斋戒五日后见相如,相如旁征博引,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王,秦王心服口服,放相如归赵。
C.蔺相如明于事理,有见识。
相如在奉璧出使秦国时,清晰地认识到秦王最终无意给赵国城池,采用种种措施而完璧归赵。
D.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的良臣。
渑池会之后,赵王认为相如功大,拜其为上卿,廉颇不服,扬言见相如时要当面羞辱他,但相如却以大局为重,避廉颇而不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说服秦王,秦王心服口服,放相如归赵”错,由课文中的“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等句可知,秦王并非被说得心服口服,而是无可奈何。
答案B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5分)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左右:身边的人,指秦王身边的侍从。
刃:名词作动词,杀。
叱:呵斥。
靡:退却。
(2)顾:只是,不过。
徒:只,仅仅。
以:因为。
答案(1)(秦王身边的)侍从想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呵斥他们,(秦王身边的)侍从都被吓退了。
(2)只是我想,强大的秦国不敢轻易进攻赵国的原因,只是因为赵国有我们两个人在。
10.“完璧归赵”中的蔺相如为何能够“向死而生”?(3分)
答案1赵举国上下的支持和期待。
2蔺相如智勇双全。
3秦王短视傲慢,理亏在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