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合集下载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

第12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第12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的学习,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学习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学习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堂导入:、你知道西汉共经历了多少个皇帝吗?最为有名的有哪些?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2、以电视剧《汉武大帝》导入。

3、利用导入框汉高祖宴群臣的故事——设置疑问导入新。

(怎样治理天下?)你认为汉高祖的话有没有道理?有道理!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就是因为深得人心,知才善用,才打败项羽。

但是,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汉高祖建立汉朝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汉朝统治者是怎样进行统治的?这节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12“大一统的汉朝”。

自主学习:(用1分钟的时间阅读本,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一、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政策:原因: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2文景之治措施: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结果: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二、汉武帝的大一统:、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措施:①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②思想上,&nt;&nt;&nt;&nt;&nt;&nt;&nt;&nt;&nt;_______________ ____3、结果: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开始进入__________________三、东汉的统治、西汉灭亡于__________年。

2、东汉建立于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建立者__________。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1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1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课题:《大一统的汉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汉初统治者采取比较宽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文景之治的含义、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上采取的措施、光武帝时出现的“光武中兴”的局面。

同时对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也要做一些了解。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本课主要是从政治角度讲述了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因为本课重点在于讲“兴”。

而汉武帝在经济政治思想上都让汉朝达到了顶峰。

由此我们确定本课的重点子目是“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大一统”的含义,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观点。

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这些在认识上是有些难度的,内容上比较抽象,不变学生理解。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谈话法、讲解法、讨论法等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将本属于学生的课堂交还到他们手中。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景法导入新课教师:现在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中有同学看过《大汉天子》这部电视剧吗?就是由著名演员黄晓明主演的。

学生:看过(没有)教师:好,我听到有同学看过的,有没看过的,没看过也没关系,现在呢,我就请大家欣赏一段视,来自《大汉天子》的片头曲,这首歌叫《守业更比创业难》请大家认真看,然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中)教师:好不好看?视频中气势恢宏的场面,是不是似乎能让我们身临其境,回到大汉朝,感受那份士气如宏呢。

学生:是。

教师: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历史上称之为“西汉”。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汉朝的建立及其历史意义。

2.掌握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汉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已学知识,提问:秦朝的建立及其意义。

(2)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之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哪个朝代?这个朝代有哪些特点?2.汉朝的建立(1)介绍汉朝的建立者刘邦及其背景。

(2)讲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及其意义。

3.汉朝的政治制度(1)讲述汉朝的政治制度特点,如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

(2)分析汉朝政治制度对国家治理的影响。

4.汉朝的经济发展(1)介绍汉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2)分析汉朝经济发展对国家繁荣的影响。

5.汉朝的文化成就(1)讲述汉朝的文化成就,如儒家学说、辞赋、书法等。

(2)分析汉朝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课时1.汉朝的对外交往(1)介绍汉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与匈奴的和战、与西域的交流等。

(2)分析汉朝对外交往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2.汉朝的衰落(1)讲述汉朝的衰落过程,如王莽篡汉、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等。

(2)分析汉朝衰落的原因。

3.汉朝的历史意义(2)分析汉朝对后世的影响,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等。

4.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思考:汉朝的历史经验对当代有何启示?四、作业布置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熟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汉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成就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大一统国家的发展过程。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教学效果良好。

4.不足之处:在讲解汉朝政治制度时,可能过于详细,导致部分学生理解困难。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范文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范文

《大一统汉朝》教学设计范文篇一: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课程标准】1、了解“文景之治”;2、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3、评价汉武帝。

【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的是汉朝初期的统治措施,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与表现,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

为了教学的连贯性,西汉的建立与东汉的统治两个内容也补充到教学中。

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到历史,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

对于本节课涉及到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在理解上有写难度。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2、通过学习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3、通过分析材料,培养学生分析利用材料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借助视频,学会正确评价人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比秦朝与汉朝的兴衰,统治措施,做到以史为鉴;2、引导学生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的鼎盛,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重点和难点】1、汉武帝“大一统”2、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师:上课之前老师先邀请同学们观看一段视频(成语故事,夜郎自大);师:故事中的夜郎国非常的自大,他所面对的西汉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朝是怎样走向强盛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大汉雄风,追寻汉朝统治者的圆梦之路!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新课学习:一、金戈铁马大汉梦——西汉建立师: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借我一双慧眼,让我把这世界看的清清楚楚,老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一双慧眼,请你慧眼识英雄,猜猜他是谁?给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猜人物——汉高祖刘邦。

师:刘邦经过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楚汉战争打败项羽在公元前202年建立大汉王朝。

但是刘邦实现了大汉梦,却面临残酷的现实。

请同学们阅读材料,思考,汉初面临着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第十二课、大一统的汉朝一、教课目的:知识方面: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成立的时间、开国皇帝、国都;汉高祖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举措;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汉武帝的用人政策;“推恩令”;盐铁专营,五铢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

经过对“光武中兴”的认识,培育学生剖析、概括的能力。

能力方面:经过认识外戚宦官专权的原由和影响,黄巾起义的经过、特色,培育学生利用历史资料剖析社会问题的技术。

经过指引学生思虑“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何要推行养精蓄锐政策汉初养精蓄锐政策举措的实行与文景之治场面出现的关系”培育学生剖析问题的能力。

经过了解汉武帝用人政策、创办太学的做法等,认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后代封建统治思想的影响。

经过比较秦代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 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论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观点。

经过学生回答光武中兴的背景、举措、成效,培育学生的综合剖析能力。

经过学生阅读理解黄巾军预知,使学生认识到黄巾起义的有组织有准备的特色,培育剖析历史古文资料的技术。

思想方面:经过对汉初推行养精蓄锐政策的原由的学习,培育学生形成历史唯心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因此获得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进下,因为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勤劳奋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一致是国家富强的先决条件。

经过本课的教课以,使学生认识到汉武帝的大一统是西汉富强的极点,同时要认识到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说明国家在政治上的一致是实现富强的重要原由。

对待汉武帝要辩证地认识:他作为一个封建帝王,确是雄才大概,更难得的是他有勇气认可错误。

光武中兴的出现说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清明的政策对社会发展的踊跃作用。

同时反应出人民生产踊跃性的提升所产生的巨大的生产力。

外戚宦官专权、黄巾起义使我们看到我国封建社会不但有绚烂的一面,但也有君主专制带来的腐败、落伍的一面。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教学设计)【教学思路设计】本课主要是讲述两汉兴衰的历史脉络,教材侧重讲的是西汉,讲两汉的大一统,简要讲述了东汉的发展历程(东汉内容设置为自学内容,要求学生按自读提示课下完成)。

通过竞猜活动导入,设置问题情境,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模拟表演,让学生了解汉初的社会状况和文景之治的背景;通过对比文景之治和秦朝的暴政,更好地体会汉兴秦亡;通过对比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过,正确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多媒体展示,再现历史场景,寓乐寓教寓学;设置典型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是怎样灭亡的,为什么?西汉是怎样建立的?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朝究竟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二、文景之治角色扮演师:请一组同学扮演西汉初年的两位农民,通过对话反映出他们当时的生活情况,社会经济情况。

生:表演(反映出牲畜奇缺、生活困难、经济萧条、社会残破)师:面对如此残破萧条的社会经济情况,汉初的统治者该怎么办?怎样才能让人民过上安定富裕的生活,怎样才能让汉朝江山长保?请同学们为汉朝统治者献计献策,分组讨论后回答。

生:讨论师:(提示:寻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暴政、战争、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回忆战国时期的秦国经济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生:(小组代表)回答: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努力耕种的农民、注意施行仁政等。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汉初的统治者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耕,注重“以德化民”,除此以外,他们还提倡节俭。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案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学案教案

3大一统的汉朝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大一统场面是如何形成的,培育初步看法剖析问题的能力。

不单是西汉富强的极点,也是中国封面,它关于一致的多民族国家的稳固用。

学习过程课型新讲课主备人李秀荣执教人审查人备课、19时间上课、25时间二次备课学习过程(二)合作研究(1)西汉成立后,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经济局势这类场面是前方所学内容思虑)(2)面对这类局势,汉初几代皇帝采纳了哪些举措获得了2.阅读 77-78 页“汉武帝的大一统”一目,思虑:( 1)汉武帝是如何逐渐削弱诸侯国权力的达到如何(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谁提出来的汉武帝建议你如何理解汉武帝的这一举措(可在组内议论)(3、)阅读 78-79 页小字,认识东汉的统治。

3、老师精讲的问题:汉武帝为促使和稳固大一统场面采纳了哪些举措意义如(三)拓展创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增强思想统治,在当,记录分数。

作为二次备课的依照。

、谁成立的、国都79达成以下内容___.___,社会比较平定,百姓富饶起来。

历史上称议,命令同意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成立需要;与秦始皇在思想方面的举措加以比较,有何异同(组内四)系统总结 1 、知识建构:文景之治汉武帝的背景、举措、表现举措2、概括:学习封建统治的稳固,一般应从哪几方面下手客观原由:景帝后期的经济繁华原由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就是把 ____家学说作为议推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长安举办_________,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_成立东汉,定都____.刘秀就是_________.明政治期间.固了大一统场面(本节课波及政治上、思想上的)淄川二中初一级部主观原由:汉武帝雄才大概,善用人材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削弱诸侯国实力,诸侯国越分越举措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期间,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五)达成同步训练(六)预习14 课教后记:历史导教案。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一历史《大一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文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历史课程应使学⽣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格。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希望⼤家喜欢! 初⼀历史《⼤⼀统的汉朝》教学教案范⽂⼀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景→汉武→光武→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理解汉初统治者⾯临的遗留问题,解决的过程,产⽣的功效 掌握汉武帝“⼤⼀统”的政策、措施及其历史作⽤ 过程与⽅法: 阅读资料→理解⼤意→逻辑思维→得出结论(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认识汉武帝的⼤⼀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第⼀个⿍盛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主要从政治⾓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由于时间跨度⼤(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本课重点:“汉武帝的⼤⼀统”。

本课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学设计思路 引导学⽣结合图⽚和⽂字资料分析史实,完成教学。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结构和过程 复习导⼊: 1.楚汉战争的最后结果如何? (启发学⽣回答:刘邦最终打败项⽻,在公元前202年,定都长安,建⽴汉朝。

刘邦就是汉⾼祖。

) 2.刘邦为什么能够得到胜利? (指导学⽣观看61页“导⼊框”,结合上⼀课知识回答:善于⽤⼈,爱惜百姓,审时度势,灵活应变等。

) 过渡讲解:俗话说“得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当年汉⾼祖⾯临的也是这种情况。

请看61-62页“⽂景之治”的内容。

第12课⼤⼀统的汉朝 ⼀、⽂景之治 西汉初年,国家极度贫困。

长期战争导致经济凋敝。

《汉书⾷货志》记载:“民失作业,⽽⼤饥馑。

……⼈相⾷,死者过半。

⾃天⼦不能具醇驷,⽽将相或乘⽜车。

”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刘邦,⾯对现实,应采取什么办法? ⽂帝景帝⼜采取哪些措施? ⽂帝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欲图长治久安。

休养⽣息政策因⽽得以出台并顺利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一统的汉朝教案
教与学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西汉的兴衰,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政策和政治及思想上的措施,记住汉武帝时期是西汉的鼎盛时期。

2、过程与方法
自学和分组讨论“汉武帝的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提高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与学的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文景之治
教与学的难点: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教与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
方案一:阅读本导入框内的故事,将注意力带入西汉建立庆功宴的喜庆氛围。

思考: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如果你是汉高祖,你会怎么做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探究一下西汉的历史。

方案二:显示电视剧《汉武大帝》片段,说明:上堂我
们学习了《秦王扫六和》一,认识了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历史上和他并称的帝王就是富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今天,我们将步入西汉的历史。

也可以利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的“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通过学生回答秦皇、汉武及他们的历史功绩导入新。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自学要求:依据下列问题自读文,勾画重点知识,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2、文帝和景帝采取了哪些措施发展经济?这些措施实施后,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3、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4、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汉武帝能实现大一统的客观及主观条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㈠生生合作: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自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

(3分钟)
㈡师生合作:共同探究解决本的重点难点问题。

对于本
的重点知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在学生看书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或)让学生分类(政治、思想等)明确答案,并给予学生3分钟的记忆巩固时间。

、回忆一下前一中的秦始皇陵,对比汉文帝对修自己陵墓的要求,你觉得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再对比一下他们在位时的作为,说说你的看法。

【引导】要联系前面所学知识综合分析:①引导学生把汉文帝与秦始皇进行比较,引出“成由奢,败由奢”。

②要说明“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仁德,政德。

③通过引导分析,应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一个认识:分析历史问题要“让史实说话”,论从史出。

2、汉武帝实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大一统。

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引导】“大一统”在《辞海》中解释为:“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统一于周天子。

后世因称封建王朝能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汉武帝时期,政治上一统于皇帝,思想上一统于儒家思想。

此外,汉武帝在经济上、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从而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大一统”的含义并非单纯指领土上的“统一”,它还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包括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此处应该提示学生联系董仲舒的主张理解大一统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联系并思考:比较一下,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我国历史上谁的功劳大?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共同形成答案。

【引导】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比较问题。

评价历史人物要抓住其事迹一分为二的去进行,既要肯定其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

A秦皇和汉武在历史上都是有功有过,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丰功伟绩。

此处可延伸至:比较秦汉在地方和思想上的不同措施。

此处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对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和归纳。

五、反思总结,能力提升:
利用板书小结本内容,巩固基础知识:
整个西汉的历史,好比一场登山接力赛。

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笑到最后,创建了西汉王朝,跑了第一棒,之后,汉文帝跑了第三棒,并且成绩斐然,和他的继承者景帝共同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文景之治。

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把西汉的统治推向鼎盛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

盛极而衰,到公元8年,西汉被外戚王莽篡权,西汉灭亡。

不久,起义军推翻其政权,刘秀建立东汉。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㈠知识再现:
、西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第一个盛世局面,
史称“________”。

2、西汉鼎盛时期在位的皇帝是______。

他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了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______。

㈡精挑细选:
3、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汉武帝时
D光武帝时
4、实行过分封制的朝代是(

A商、西汉
B西周、秦
商、秦
D西周、西汉
㈢综合运用:
、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的诗词中把“秦皇汉武”相提并论,你能否结合我们评价秦始皇的方法查阅资料,也给汉武帝一个全面的评价?
七、教、学后记:
本节内容中的大一统不好理解,通过讲解知识,再配上图示解释,使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记忆,讲过程中注意让学生书写:主父偃、董仲舒。

上时间应让学生多读重点知识并加以背诵,另外上要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附:问题和练习答案
二、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一片荒凉景象。

原因是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2、文景之治是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

文景之治使汉朝迅速发展起来。

3、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4、作用: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六、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文景之治
2、汉武帝,太学
3、B
4、D
、综合题: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他通过在政治、经济、思想文
化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西汉出现了大一统的局
面,加强了中央集权,西汉进入
鼎盛时期。

不过在其统治期间也曾连年征战,大兴土木,造成财力困乏,激起多处农民
起义。

但他晚年悬崖勒马,宣布“罪己诏”,除去暴政,使西汉王朝转危为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