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计划————————————————————————————————作者:————————————————————————————————日期:2东西湖区2013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计划2013年我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继续以疟疾防治为重点,以《湖北省2006~2015年寄生虫病防治规划》(鄂卫办发[2006]21号)和《湖北省2010-2020年消除疟疾实施方案》(鄂卫发[2010]52号)为指南,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做好疟疾疫情控制;加强流动人员输入性疟疾病监测;加强寄防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一、疟疾防治(一)防治目标贯彻落实《湖北省寄生虫病防治2006-2015规划》,认真执行《湖北省2010-2020年消除疟疾实施方案》,切实完成中央卫生补助疟疾项目和省级财政补助寄生虫病防治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强化疫情管理,开展疟疾监测,将本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按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防治措施1、传染源控制和管理(1)疫情报告各级医疗单位和疾控部门对发现的疟疾病例填写疫情报告卡,城镇12小时,乡村24小时内实施疫情网络直报和疫情专报,报告率应达100%,其中实验室诊断疟疾病例比例应达100%。
区疾控中心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应察看本区网报的疟疾疫情,发现网报病例后(疑似疟疾、临床诊断疟疾和实验室确诊疟疾),应在24小时内进行个案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在网报疫情备注栏注明“本地感染病例”或“输入病例和输入的省、地区或国家名称”。
凡是网报的疟疾病例均要进行疟疾疫情专报,且疫情网报和专报病例数量应一致。
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在经血检疟原虫或快速检测试剂检测诊断后,先作疑似恶性疟病例报告,经市疾控中心复查血片确诊后作疫情订正。
(2)病例发现区疾控中心根据承担的血检任务制定血检计划,指导辖区医疗单位按计划完成血检任务。
寄生虫病年度工作计划

寄生虫病年度工作计划一、前言寄生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由各类寄生虫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
它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因此,我们有必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全面加强寄生虫病防控工作,为人民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生活环境。
二、分析现状1.目前全球范围内寄生虫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由于卫生条件差等原因,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我国虽然寄生虫病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是由于地广人多,现代化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3.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新的寄生虫病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需要我们加大防控力度。
三、工作目标1.提高人民群众对寄生虫病的认识,普及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2.加强农村地区的卫生环境建设,减少寄生虫病传播的可能性。
3.加大对新兴寄生虫病的研究力度,为防控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
4.完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遏制寄生虫病的传播。
四、工作内容1.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寄生虫病相关知识,提高人民群众对寄生虫病的防范意识。
通过健康知识大讲堂、宣传手册、校园宣传等多种形式,向人们传递正确的健康知识,让人们明白预防寄生虫病的重要性。
2.加强卫生环境建设,提高农村地区饮水卫生水平。
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程,提高饮水卫生水平,减少寄生虫病传播的可能性。
加大对农村卫生条件的改善力度,为防控寄生虫病创造更好的条件。
3.加大科研力度,研究新兴寄生虫病的特点和规律,开发新的防治措施。
加强对新兴寄生虫病的研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及时防控新兴寄生虫病的传播。
4.健全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派出专业人员进行防控工作。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处理,防止疾病的扩散。
五、工作措施1.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健康知识。
传染病寄生虫的预防措施

传染病寄生虫的预防措施一、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传染病寄生虫病的认识,是预防工作的首要任务。
通过健康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传染病寄生虫病的相关知识,明白预防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参与到防治工作中来。
具体措施包括:1.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画、折页、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2. 把传染病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和自我防护意识。
3. 对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开展针对性强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
二、严格卫生管理传染病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因此,加强卫生管理,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1. 加强粪便、水源、环境等方面的管理,防止寄生虫卵的传播和滋生。
2. 严格食品卫生监管,杜绝寄生虫病原体通过食物传播。
3. 加强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工作,防止在医疗服务过程中交叉感染。
4. 加强对宠物、家畜等动物的管理,防止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的传播。
三、个人防护1. 注意手卫生,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尤其是在接触可能含有寄生虫卵的物品后。
2. 避免生食或未煮熟的食物,尤其是淡水鱼类、贝类等水产品。
3. 做好个人防护,穿着长袖衣物,避免暴露皮肤,以防寄生虫叮咬。
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发现疾病及时就医。
四、监测与控制建立健全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监测与控制体系,对预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传染病寄生虫病病例。
2. 对传染病寄生虫病高发地区进行重点监控,实施针对性防控措施。
3. 定期对重点人群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4. 对传染病寄生虫病患者实行规范化的治疗和管理,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传染病寄生虫病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严格卫生管理、个人防护以及监测与控制等措施,我们有望降低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在我国,传染病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始终受到高度重视。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为做好我县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根据《省~2015年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卫办发[]21号)和〈省~2020年消除疟疾实施方案》(卫发[]52号)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我县今年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以消除疟疾为重点,扎实展开本地疟疾和输进性疟疾的监测工作,认真实施年中心补助疟疾项目。
继续展开慢性丝虫病照料工作,努力改善慢性丝虫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目标继续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防治原则,狠抓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重点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的落实,展开以对诊断为疟疾、疑似疟疾和不明缘由发热病人(简称三热病人)血检为主要手段的疟疾监测,加强活动人口的管理,周密控制输进性恶性疟疾在我县的发生,加强健康教育,广泛宣传寄生病防治知识,进步广大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巩固我县基本消灭的疟疾防治成果,确保实现省卫生厅下达给我县2014年到达消除疟疾的目标。
二、工作任务1、疫情控制与报告县CDC要对发现的现症病人和疑似病人进行医治,医治率到达100%,规范医治率应到达95%以上。
对发现的疟疾疫情要进行个案调查,并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率应到达100%。
2、发热病人血检在全县各医疗单位设立发热门诊,全年展开血检工作,完玉成年血检任务800人,其中:县医院150人、中医院150人、洋坪卫生院、荷花卫生院、茅坪卫生院、花林卫生院、旧县卫生院、河口卫生院各80人;仁爱医院20人。
各医疗单位要做好门诊发热病人登记和发热病人血检登记工作,登记项目要齐全。
3、中心补助疟疾项目全县在完成800例发热病人血检的同时,由各医疗单位对自愿服药的疑似疟疾病人推荐到县CDC进行免费化疗。
4、输进性疟疾监测各乡镇要建立活动人口档案,把握活动人口情况,加强活动人口疟疾的主、被动监测,特别要加强对境外高疟区回国职员的血检和登记工作,建立信息平台,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
5、健康教育CDC要加强全县疟疾防治职员培训班工作,以进步全县疟防职员监测、诊断、医治和管理报告技术,并在4月26日全国疟疾日进行一次有效的宣传活动。
寄生虫预防工作方案

寄生虫预防工作方案引言。
寄生虫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它们可以寄生在人体内,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因此,预防寄生虫感染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寄生虫预防的工作方案,帮助大家了解如何有效预防寄生虫感染。
一、加强卫生教育,提高公众意识。
首先,加强卫生教育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公众需要了解寄生虫感染的途径和危害,以及如何预防寄生虫感染。
学校、社区和医疗机构可以开展相关的卫生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此外,媒体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向公众传播相关知识,提高公众对寄生虫感染的认识,促进公众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二、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减少寄生虫传播。
其次,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措施。
寄生虫的传播与环境卫生密切相关,脏乱差的环境容易滋生和传播寄生虫。
因此,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需要加强对环境卫生的管理,保持环境清洁、整洁,减少寄生虫的滋生和传播。
此外,对于易受寄生虫感染的地区,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环境卫生管理措施,如定期清理垃圾、消毒水源等,有效减少寄生虫的传播。
三、加强食品安全管理,防止食源性寄生虫感染。
食品是寄生虫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是预防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关键。
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需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食品的卫生安全。
同时,公众也需要注意食品的卫生安全,选择新鲜、干净的食品,避免食用生熟不明的食品,避免食用生肉和生鱼等易受寄生虫污染的食品,以减少食源性寄生虫感染的风险。
四、加强个人卫生保健,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个人卫生保健是预防寄生虫感染的基本措施。
个人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定期洗澡、保持身体清洁等,减少寄生虫的感染途径。
此外,对于易受寄生虫感染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和免疫力较弱的人群,还可以采取一些特殊的个人卫生保健措施,如定期进行体检、加强营养、避免接触寄生虫感染源等,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及时诊断和治疗。
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

寄生虫病防治实施方案寄生虫病是由寄生于人体内的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疟疾等多种病原体。
这类疾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地区,寄生虫病的流行率较高。
因此,为了保障人们的健康,必须积极采取措施,防治寄生虫病。
一、寄生虫病传播机制及危害分析1. 传播机制寄生虫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包括接触感染、食物污染、蚊虫叮咬等。
其中,血吸虫病主要通过接触含寄生虫卵的水传播;钩端螺旋体病则主要通过赤螨传播;疟疾则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
2. 危害分析寄生虫病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威胁,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危害身体健康:寄生虫病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贫血、消瘦、脱发等症状,大大影响着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2)妨碍经济发展:一些寄生虫病主要发生在农村和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人们通常都从事农业等劳动,在患病状态下,他们的劳动能力明显下降,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
(3)造成社会负担:寄生虫病的发生不仅会给个人带来痛苦,还会增加社会的医疗负担和消费支出。
二、寄生虫病防治措施1. 环境清洁寄生虫病的发生和传播与环境卫生密切相关,因此,加强环境清洁是防治寄生虫病的最基本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垃圾分类处理,定期清理垃圾;(2)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保持地面平整,清洁污水;(3)改进个人饮用水卫生,保持水源清洁,定期进行消毒。
2. 流行病学监测流行病学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病的重要手段。
通过实施流行病学监测,可以了解寄生虫病的流行状况和变化,及时发现和控制病例的发生。
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全国寄生虫病流行病学监测网,加强监测数据收集和分析研究;(2)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加大寄生虫病疫情的宣传力度。
3.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寄生虫病的主要手段,通过接种可以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力,防止寄生虫的感染。
目前,已经开发出一些寄生虫病疫苗,如血吸虫病疫苗、疟疾疫苗等。
2008~2015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及建议

2008~2015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及建议寄生虫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1-3]。
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在省级传染病防治专项经费中划拨寄生虫病防治资金,保证防治工作开展。
标签:寄生虫病;防治;建议作为寄生虫病防治起步较晚的省份,深知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自2008年开展寄生虫病监测工作以来,我省针对技术力量薄弱的现状,因地制宜的采取一系列培训措施,包括举办省级培训班、现场督导与培训相结合、举办寄生虫病防治术竞赛,以赛带训、积极参加国家培训班等方式带动全省各级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寄生虫病防治技术知识与实践能力,2008-2015年间,我省共计举办省级寄生虫病专业培训班12次,培训610人次,覆盖全省全部市(州)、县(市、区)。
1 规划执行情况2007年省疾控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成立,根据卫生部印发的《2006-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要求,着手起草了《吉林省肝吸虫病防治方案(2008-2010年)》、《吉林省肝吸虫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吉林省肝吸虫病基线调查方案》和《吉林省土源性线虫监测方案》等。
2008年,寄生虫病所克服了突发事件的干扰,努力宣传吉林省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工作的迫切性,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正式启动了吉林省肝吸虫病的防治和土源性线虫病的监测工作。
当年共计监测筛查8246人,查出土源性线虫阳性212人,感染率2.57%,肝吸虫阳性218人,感染率2.64%。
2009年,全省有39个县市区开展了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筛查工作,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国家项目经费支持,靠本省力量开展大规模监测筛查的省份。
得到国内专家的高度赞许。
当年共计监测筛查56434人,查出土源性线虫阳性1288人,感染率2.28%,肝吸虫阳性8422人,感染率14.92%。
2010年,寄生虫病所将有限的工作经费分给各个重点市(州)、县(市、区)疾控中心,但无法满足群众的免费药物驱虫需求,为突破这个工作瓶颈,借鉴国内成功经验,提出了依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开展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设想,并在扶余县试点取得了成功经验。
寄生虫防治年度工作计划

寄生虫防治年度工作计划一、背景寄生虫是指依赖于其他生物体的寄主进行生存、繁殖和生长的生物。
这些寄生虫会给人体和动物体系带来严重的威胁,引起许多疾病。
针对寄生虫的防治工作是保障公共卫生和保护动物健康的重要环节。
由于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寄生虫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因此,建立一年度的寄生虫防治工作计划,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寄生虫传播,保障公共卫生和动物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总体目标制定寄生虫防治年度工作计划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加强寄生虫防治工作,形成有力的防治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水平,保护动物健康。
三、具体工作内容1. 调研分析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寄主动植物种类、寄生虫种类和传播特点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了解寄生虫传播的机制和规律,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2. 预防控制(1)制定寄生虫防治工作手册,对各类寄生虫的病因病理、传播途径和防治方法进行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寄生虫病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寄生虫防治工作,如农村地区、流动人口和儿童等,开展寄生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3)对重点单位和场所(如养殖场、学校、医院等)进行定期的寄生虫病防治检查和宣传教育,确保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符合卫生标准。
3. 技术创新(1)研发寄生虫防治新技术和新产品,提高寄生虫防治的效率和质量。
(2)加强对抗药性监测,防止寄生虫对药物产生抗药性,推广使用具有低毒性、高效性的新型驱虫药物。
4. 组织协调(1)建立寄生虫防治工作联络机制,加强各地寄生虫防治工作的联动和协作,形成合力。
(2)加强对各级医疗和卫生机构的指导和监督,提高寄生虫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5. 资金保障加强对寄生虫防治工作的经费保障和物资保障,确保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稳步推进。
四、实施计划1. 明确责任制定寄生虫防治工作的责任分工和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湖区2013年寄生虫病防治工作计划
2013年我区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继续以疟疾防治为重点,以《湖北省2006~2015年寄生虫病防治规划》(鄂卫办发[2006]21号)和《湖北省2010-2020年消除疟疾实施方案》(鄂卫发[2010]52号)为指南,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做好
疟疾疫情控制;加强流动人员输入性疟疾病监测;加强寄防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一、疟疾防治
(一)防治目标
贯彻落实《湖北省寄生虫病防治2006-2015规划》,认真执行《湖北省2010-2020年消除疟疾实施方案》,切实完成中央卫生补助疟疾项目和省级财政
补助寄生虫病防治项目的各项工作任务,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强化疫情管理,开展疟疾监测,将本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按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二)防治措施
1、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1)疫情报告
各级医疗单位和疾控部门对发现的疟疾病例填写疫情报告卡,城镇12小时,乡村24小时内实施疫情网络直报和疫情专报,报告率应达100%,其中实验室诊断疟疾病例比例应达100%。
区疾控中心疫情管理人员每天应察看本区网报的疟疾疫情,发现网报病例后(疑似疟疾、临床诊断疟疾和实验室确诊疟疾),应在24小时内进行个案病例流行病学调查,填写个案调查表,在网报疫情备注栏注明“本地感染病例”或“输
入病例和输入的省、地区或国家名称”。
凡是网报的疟疾病例均要进行疟疾疫情
专报,且疫情网报和专报病例数量应一致。
输入性恶性疟病例在经血检疟原虫或
快速检测试剂检测诊断后,先作疑似恶性疟病例报告,经市疾控中心复查血片确诊后作疫情订正。
(2)病例发现
区疾控中心根据承担的血检任务制定血检计划,指导辖区医疗单位按计划完成血检任务。
各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及社区服务中心疟原虫镜检站,应全年开展
“三热”(临床诊断疟疾、疑似疟疾、不明原因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或快速诊
断试剂检测。
对所有网报疟疾病例均应采血镜检疟原虫,并制作滤纸血膜(20微升/滴)。
检验室保留全部阳性、阴性血片和滤纸血膜,认真填写血检登记,每
月28日前向区疾控中心上报当月血检报表。
区疾控中心疟原虫镜检中心,应设
专人负责疟原虫镜检,开展镜检质控和疟原虫血片复核等工作,每月5日前向市疾控中心血研所上报全区上月血检报表。
(疟原虫镜检中心及镜检站的设置、管
理要求详见《湖北省疟原虫镜检中心和镜检站管理方案》)。
各区根据不同流行类型完成发热病人血检任务,二类疟区(发病率在1/万以下),年血检人数不低于总人口数的1%,三类疟区(连续3年无当地病例),年血检人数不低于总人口数的2‰。
(3)病例复核及镜检血片复查区疾控镜检中心负责对所辖各级医疗单位
疟原虫镜检人员镜检质量的督导检查,对医疗机构网报的疟疾病例、疑似疟疾
24小时内进行血片复核,每季度对所辖医疗机构镜检阴性血片复核5%,登记复查结果。
每季度将抽检阴性血片的10%和所有阳性血片送市疾控中心复查,市疾
控中心每季度将复查的全部阳性血片和复查阴性血片的20%送省疾控中心复核。
市疾控中心将不定期开展全市镜检督导考核,考核结果进行全市通报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
(4)传染源管理
发现的间日疟、卵形疟、三日疟现症病人均应采用氯喹、伯氨喹八日疗法,
恶性疟现症病人采用青蒿素类复方药进行规范治疗,现症病人的正规治疗率应达100%。
按照《湖北省消除疟疾技术方案(试行)》(鄂疾控传发[2011]91号)文件的要求,对疟疾现症病人治疗、疟史及重点人群休治及流行季节疟疾疫点重点
人群(病人家属、四邻或自然村居民)预防性治疗时,均应实施村医全程督导服药,确保治疗质量。
严格掌握扩大人群休治和重点人群预防性治疗的对象,下达知情健康处方,对患有心、肝、肾疾病和有禁忌症的人群不予休治和预防性治疗,同时注意药物副反应的处理。
(5)疫点调查和处理
区疾控中心对本地和输入的所有疟疾病例均应开展主动调查,调查率应达100%,搜索残存的传染源。
流行季节发生的本地和输入疟疾病例,应开展疫点处置,灭蚊覆盖率和病家及四邻人群扩大治疗率均应达90%以上,以清除可能的传染源。
同时开展疫点疟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个人防护。
2、输入性疟疾防控
按照省卫生厅、湖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境外输入性疟疾防治管理》(鄂卫发[2010]40号)和省疾控中心《湖北省输入性疟疾管理技术
方案》(鄂疾控传发[2011]4号)的要求,开展流动人员输入性疟疾的主、被动
监测,做好出境人员个人保护和入境人员血检筛查及预防性抗疟治疗。
各单位以掌握本地赴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流动人员信息为基础,以回归人员和输入疟疾患者为线索,开展主动调查、人群筛查和信息交流,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输入疟疾病人,减少恶性疟重症病例,阻止二代病例发生。
对输入性重症恶性疟在抗恶性疟治疗的同时要及时进行救治,杜绝死亡病例的发生,所有恶性疟在治疗后的第一、三个月各进行一次追踪随访,若有复燃及时抗疟治疗。
3、健康教育
区疾控要结合4月26日“全国疟疾日”和本地实际,,采用电视、广播、报纸、黑板报、墙体标语、设立宣传点等方式开展疟防知识和消除疟疾目的、意义
的宣传。
各乡镇医疗单位应张贴疟防知识宣传画,向居民发放疟防知识宣传单,
使本地居民疟防知识知晓率达70%以上,提高居民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参与疟防工作,确保各项防疟措施落到实处。
4、消除疟疾痕迹资料的收集和保存
区疾控在疟疾防治工作中按照《湖北省消除疟疾技术方案(试行)》要求,保留痕迹资料,及时收集整理消除疟疾有关资料,建立消除疟疾工作专项资料档案,按照消除疟疾考核时间做好考核验收准备。
5、加强疟原虫镜检技能及疟疾防治知识培训
举办各级疟原虫镜检技能及疟疾防治知识培训班,提高全区疟疾防治和疟原虫检测技术水平,满足防治工作的需要。
区疾控中心对区级医疗单位及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镜检人员和临床医生进行疟原虫镜检技能、疟防知识培训,培训率应达100%;乡镇卫生院对村医进行疟防知识培训,培训率应达100%。
建立各级培训档案资料以便考核备查。
6、加强各级督导检查
区疾控中心应加强对疟疾防治和其他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督导和检查,及时掌握基层工作情况,参与各项防治措施的实施,发现和解决疟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乡镇、村落实好疟疾防治的各项活动。
东西湖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3月22日
附件:东西湖区2013年各单位血检任务一览表单位1-4月5-10月11-12月合计东西湖区人民医院10 64 6 80 长青街办事处10 64 6 80 新沟镇办事处10 48 2 60 走马岭办事处10 64 6 80 径河办事处10 48 2 60 东山办事处10 56 4 70 柏泉办事处10 64 6 80 慈惠办事处10 48 2 60 金银湖街办事处10 64 6 80 将军路办事处10 64 6 80 常青花园10 48 2 60 吴家山社区10 48 2 60 辛安渡办事处10 48 2 60 合计130 728 52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