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人教版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做守法公民 5.1 法不可违

课堂小结
法不可违
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无小事
民事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 行政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
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不同违法行为的常见表现 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当堂练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四条规定:“任
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干涉、盗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
姓名权或者名称权。”这直接体现了法律( C ) A.告知我们可以做什么
当堂练习
4.(2020•济南)在我们身边,有的人实施了一些行为,却
自以为只是犯了小错,全然不知已经违法。违法无小事,下
列需要我们警惕的违法行为有( D )
①班里有个唱歌好的同学,大家都叫她“小百灵” 这是一种“雅
号”,不是违
②在私家车的后视镜上,悬挂妨碍视线的玩偶
法行为
③被同学透露个人隐私,忍无可忍殴打同学
民事违法行为 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 为。(如:欠债不还)
行政违法行为 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受到行政处分或行 政处罚的行为。(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 为。(如:故意杀人的行为)
知识讲解
材料
三类违法行为的不同点:
对社会的 危害程度
行政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04 影楼私自将别人的照片放大并展出
民事违法行为
知识讲解
三类违法行为的相同点:
1 都有社会危害性。 2 都是违法行为。 3 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知识讲解
重点: 辨析:有人认为:“违法必定犯罪,犯罪不一定 违法。”这个观点对吗?请说明理由。
观点错误。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都违反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但二者之间又有明确的界限,违法行为根据其对社会的危害 程度不同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因此违法行为包 括犯罪行为,违法不一定犯罪,而犯罪一定违法。
新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2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法不可违》优质课教案_5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框“法不可违”由“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违法的类别等内容。
为下一框起铺垫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第一目:“违法无小事”。
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法。
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及填写表格说明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主要介绍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通过身边的生活小事帮助学生认识到一般违法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比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的发展趋势,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3)认识身边的违法行为,遵章守法。
2、能力目标:(1)能认识法律的作用,明确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区分三大违法行为。
(3)知道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4)能够判断辨别身边的违法活动与行为,自觉遵章守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不违法这一底线意识,增强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
(2)明确什么是违法行为,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3)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为什么法不可违。
教学难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知识点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公民》第五课做守法公民1、法律的作用?(1)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准绳。
(2)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最严重的一种违法行为,是犯罪。
二者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违法的种类一览表3、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等行为都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政违法行为。
(2)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的义务,都是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4、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遵章守法,怎么做?(1)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5 、刑法的作用、内容: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犯罪的定义、基本特征: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7、遇到侵害,依法求助,有什么途径?(1)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援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服务机构来维护合法权益。
(3)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
8、诉讼的作用、类型:(1)诉讼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最有效的手段。
生活中常用的法律

生活中常用的法律
标题,交通法规与安全驾驶。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交通法规是我们必须遵守的重要规定。
无论是行人还是驾
驶员,遵守交通法规是维护交通秩序和保障安全的基本要求。
尤其是在驾驶车辆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做到安全驾驶。
首先,遵守交通信号灯是我们最基本的义务。
红灯停,绿灯行,黄灯警示。
这
是我们在驾驶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无论是行驶在城市道路还是高速公路上,都必须严格遵守交通信号灯的指示,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其次,遵守限速规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道路的限速标志是根据道路条件和
安全考虑而设定的,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这些限速规定,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特别是在雨雪天气或者夜间行驶时,更应该减速慢行,提高警惕,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此外,保持车距也是安全驾驶的重要原则。
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时,我们应该保
持与前车的安全距离,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有足够的时间刹车或者避让。
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后,酒后驾驶是绝对不能容忍的行为。
酒后驾驶不仅是违法行为,更是对自
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极大威胁。
喝酒后绝对不要开车,可以选择打车或者让朋友代驾,以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总之,交通法规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遵守交通法规是每个公民的
责任和义务。
只有做到安全驾驶,才能有效地维护交通秩序,保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希望每个人都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共同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五课知识点。
知识点总结:一、法治的概念1.法治是指国家依法行政、公众依法履行义务、公民依法享受权益的国家治理方式。
2.法治的核心是以法律为基础、以法治国,通过法律的普遍适用和严格执行,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实现公平正义。
二、法治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地位、财富、性别、种族等都应平等受法律保护。
2.公正原则:司法机关独立公正,依法审判、平等对待,保障司法公正。
3.公开透明原则:法律的制定和司法的过程应公开透明,让公民了解和参与。
4.稳定原则:法律应稳定,不能频繁变动,以保障社会秩序和公民权益的稳定。
三、法治的价值和意义1.维护社会秩序:通过法律的制定和严格执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2.保护公民权益: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财产、人权等各种合法权益。
3.实现公平正义:法律通过公平的程序和判决保障社会各方的公正权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4.促进社会进步:法治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稳定和公平竞争的环境,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我国法制建设1.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我国法制建设经历了较长的历史进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在加强法治保障、提高立法质量、完善司法制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2.我国的法律体系:我国法律体系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宪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最高法律,法律是具体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
3.我国的法治实践:我国通过积极推进法治建设,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司法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来促进法治实践。
五、我们应该怎样做1.自觉遵守法律:作为公民,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不违法乱纪,尊重法律,依法行事。
2.维护公共利益:法律不仅保护个人权益,也要求我们考虑公共利益,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3.提高法律意识:我们应该提高法律意识,了解法律,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素质,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学法懂法,做守法的公民——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

学法懂法,做守法的公民——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教学解读发表时间:2019-07-23T11:44:43.520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作者:李梦瑶[导读]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应运而生。
本文围绕笔者对该课的解读:引导中学生以学习违法行为及其分类(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应运而生。
本文围绕笔者对该课的解读:引导中学生以学习违法行为及其分类、了解犯罪及如何预防犯罪、增强法治观念、依法维权等内容开展教学。
同时笔者也对如何帮助中学生学法懂法,做守法的公民提出自己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依法治国;初中生;教学建议部编《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遵守社会规则”为主题,立足于新时代我国要深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目标,积极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论述,教学目的是引导初中生理解社会规则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学会在社会生活中讲道德、做守法的公民。
第二单元包括三课的内容,分别是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和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
其中第五课共有三框内容,每框包含两目,第一、二框要讲解的理论性的知识点较多,也较难理解,建议分别安排两个课时,在讲解的过程中多注意真实案例的引用。
第三框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在前两框的铺垫下建议安排一个课时。
下文中将围绕着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的内容进行具体的讲述。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23张ppt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
1、以上行为属于何种类型的违法行为?民事违Leabharlann 行为2、应当受到何种处罚?
民事责任
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
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2018年9月27日上午,米脂县 “4· 27”故意杀人案罪犯赵泽伟在陕西省米脂县被执行 死刑。赵泽伟因工作、生活不顺而心生怨恨,并迁怒无辜, 蓄意报复曾经就读初中的在读学生,在公共场所持刀疯狂 捅刺,致21名中学生死伤,其中,9人死亡、4人重伤、 7人轻伤、1人轻微伤。
在社会交往中,我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要尊重 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怎样遵章守纪?
1、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 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辨是非,增强守法 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既 要尊重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 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课堂小结
1、以上行为属于何种类型的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2、应当受到何种处罚?
刑罚处罚
探究与分享p47
1、镜头一、二、三分别属于哪一类 违法行为?
2、为什么?
根据违反的法律划分
违 法 行 为
1、民事违法行为
(民法通则、经济法、消费者
权益保护法、婚姻法……)
2、行政违法行为
(治安管理处法、环境保护法、 税法、未成年人保护法……)
3、刑事违法行为
(刑法、刑事诉讼法)
违反刑刑事法律规 范的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
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
严重违法行为(犯罪)
践行法——守法、用法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法律常识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保护自己的
权益,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以下是一些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比如言论自由和人身安全。
在言论自
由方面,我们有权利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是也要注意不要侵犯他人的权益。
在人身安全方面,我们要尊重他人的人身权利,不得进行暴力行为或者侵犯他人的人身权利。
其次,我们要了解一些关于合同和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常识。
在签订合同时,我
们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在合同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在消费者权益方面,我们要知道自己的权利,比如有权利要求退货或者维修,有权利拒绝不合格的产品和服务。
另外,我们还要了解一些关于交通和环境保护的法律常识。
在交通方面,我们
要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交通信号和行人权利,不得酒后驾车或者超速行驶。
在环境保护方面,我们要爱护环境,不得随意乱扔垃圾,不得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环境资源。
总之,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
的权益,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遵守法律,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
希望大家能够重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证程序
救济程序
被处罚人对治安管理处罚决定不服 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 行政诉讼 。
一起回顾 一、社会保险的种类包括? 二、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算工伤吗? 三、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有哪些?
19
一起回顾 一、社会保险的种类包括? 社会保险的种类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种。
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施行:2006年3月1日起 。 ◆内容:对社会而言,弘扬高尚的道德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增进社会文明, 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5
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
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适用
(一)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治安警告
最轻的处罚
治安罚款
比较普遍的处罚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节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四节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
到小结页
2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
本节课主要知识点: 一、什么是治安管理处罚法 二、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和 适用 三、几种常见的违反治安管 理的行为和处罚
四、治安处罚的程序
3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
活动导入
阅读教材149-150页的活动导入案 例,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行为是 违法的?
4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一、什么是治理安管理处罚法
◆概念:治安管理处罚法是调整公安机关实施治安管理处罚过程中所发生的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二节 道路交通安全法
四、几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及处罚规定
(一)对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行为的处罚 处罚: “酒驾”:暂扣 6 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处 1000 以上 2000 以下罚款 ……P 160 “醉驾”:由公安机关约束至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 刑事责任……P160
讨论:上述案例中宋某的儿子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哪些规定?
13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
三、几种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四)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行为的处罚 煽动:指以激起民族之间的仇恨、歧视为目的,公然以语言、文字等方式 诱惑、鼓动群众的行为。 民族仇恨:指基于民族的来源、历史、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民族间 的相互敌对、仇视状态。
20
一起回顾
二、上下班途中发生交通事故算工吗? 三、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 有哪些? 治安警告 治安罚款 行政拘留 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21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二节 道路交通安全法
一、什么是道路交通安全法 二、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目的、 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是指编造火灾、水灾、地质灾害以及其他危险情况
和传染病传播的情况以及有违法犯罪行为发生或明知是虚假的险情、疫情、 警情,向有关部门报告的行为,该项行为在主观上是出于故意,是为了扰乱
社会公共秩序而谎报险情、疫情、警情。
处罚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 秩序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
处罚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8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
案例链接
2007年6月14日,尹某的女婿张某驾驶摩托车在昆曲 (昆明至曲靖)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死亡,肇事者逃逸。 事故发生后,尹某等死者亲友多次到昆曲交警大队询问破 案情况,并要求补偿丧葬费。遭到拒绝后,7月12日12时 30分,3名被告人组织亲友数十人将一口空棺木用马车推 到昆曲高速公路47公里处,将棺材置于道路中央并悬挂白 布标语,将昆曲高速公路堵塞1小时40分,致使通过该路 段的车辆不能正常通行。
四、几种严重的交通违法行为及处 罚规定
22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二节 道路交通安全法
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日 趋严峻,道路交通事故特别是群死群伤 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给国家财产和 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害。 2008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65 204起,造成73 484人死亡、304 919 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101亿元。其中, 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1 290起,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道路交通 事故250起,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 大道路交通事故29起,同比增加3起。 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为4 3。交通 事故仍然是各类事故中的“头号杀手”。 讨论:请结合实际谈谈遵守道路交通安 全法的重要意义。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第一节治安管理处罚法 加强道德修养
案例链接 2009年7月16日4时许,孔某拨打“110”谎报称,岱山县长涂镇 “红老大酒店”很多房间未进行住宿登记,要求派出所前来检查;两 分钟后,柳某也拿起孙某手机拨打“110”,谎报称“红老大酒店”411 房间有人正在吸毒,要求派出所迅速赶来。派出所接到“110”指令后, 迅速出警赶赴现场,经民警对酒店相关房间的检查,未发现报警情况。 警方经深入调查取证,弄清了事实的真相:孔某和柳某系本地人,16 日4时许,两人因住宿问题与“红老大酒店”总台领班发生争吵而怀恨 在心,便产生了谎报警情“整一整”酒店的念头。 讨论:孔某、柳某的行为违反什么规定?该受到什么处罚?
10
第七课
法律规范 公共生活的导向
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
案例链接
2009年5月13日晚12点左右,四川省南部县某乡小学校工黄某
在酒后看见该县电视台滚动播放的启事(5月9日乘坐川R161××
大客车从成都回南部的旅客通告)和全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 相关报道后,致电县疾控中心,谎称自己与徐某(全国首例甲型 H1N1流感患者包某同机者)同乘川R161××号车时有过接触, 自己有发热、咳嗽、咽痛等症状。 讨论:案中徐某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该如何处理?
适用范围:所有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 的单位和个人。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二节 道路交通安全法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一)道路通行规则 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行人应该在人行道内行走, 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二)交通事故处理规则 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该立即停车,保护现场; 造成人身伤亡:车辆驾驶人应该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 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又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 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 的,应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先撤离 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
民族歧视:指基于民族的来源、历史、风俗习惯等的不同,民族间的相互 排斥、限制、损害民族平等地位的状况。
处罚规定: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的行为,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1 000元以下罚款。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
三、几种常见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
(五)对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行政 执法机关依法办案行为的处罚 影响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行为: 一是伪造、隐匿、毁灭证据; 二是提供虚假证言; 三是谎报案情。 处罚规定:对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提供虚假证言、谎报案情,影响 行政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行为,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 500元以下罚款。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二节 道路交通安全法
三、道路交通安全法的主要内容
(三)交通事故的民事赔偿责任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 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1. 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 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2.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 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但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 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 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10% 的赔偿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 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第一节治安管理处罚法 加强道德修养
案例链接 2007年1月2日晚,宋某酒后驾驶其儿子的一辆“哈飞”小型汽车, 行至达州市通川区街心花园时,与廖某驾驶的“富康”出租车发生交通 事故。宋某的儿子得知情况后,随即驾驶某公司的一辆“奥迪”轿车赶 到现场。宋某的儿子身着交通制服,要求廖某出示驾驶证,并对其殴打, 引起围观群众激愤,致现场交通堵塞。宋某的儿子见状,不顾周围群众 的安全,驾驶“奥迪”车撞伤孙勇等7人,逃离现场,致1人轻伤,4人 轻微伤。
16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治安一般程序
调查
规定了告知权利、表明身份、回避等程序
决定
执行
第五课
公共生活中常见的法律规范
第一节 治安管理处罚法
四、治安处罚的程序
(二)听政程序和救济程序 听证前提:公安机关作出吊销许可证 以及处2 000元以上罚款的治安管理 处罚决定前,应当告知违法行为人有 权要求举行听证。 听证时效:应当在公安机关告知其享 有要求举行听证权后的3日内提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