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之形态的差异对比综述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是通过绘制、涂抹等手段在画布、纸张等媒介上塑造形象和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
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审美理念、艺术技法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绘画的差异进行探讨。
一、表现形式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往往强调画面的整体性和留白的美感。
中国绘画笔法多样,常见的有写意、工笔、泼墨等绘画风格。
中国传统绘画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画面常常通过色彩、构图等手段在留白中表现出一种意境美。
中国绘画注重留白和意境的表达,这与中国人的审美情感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而在西方绘画中,尤其是在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以及印象主义等流派中,画面的写实性更加重要。
西方的绘画风格强调逼真的写实效果,追求光影透视的表现和画面中的细节刻画。
西方绘画也注重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情感表达,画面中的形象往往更具个性化和情感化。
可以看出,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追求意境美和整体性美,强调留白和笔墨的运用;而西方绘画则重视逼真的写实效果和人物情感的表现。
二、审美理念中西方绘画的审美理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审美情感,强调画面中的意境和气韵。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常常有“意境”、“气韵”、“神韵”等词语,这些词语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常常被提及。
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美感和心灵的净化,因此中国传统绘画也表现出一种内敛、含蓄的审美情感。
三、艺术技法中西方绘画在艺术技法的运用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以毛笔、水墨、颜料等传统材料为主要工具,通过工笔、写意、泼墨等不同的绘画风格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气韵。
中国传统绘画更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象的表达,强调笔墨和墨色的运用对画面的影响。
而西方绘画主要通过调色盘、画笔和画布等材料来实现画面的创作,西方绘画更加注重色彩和形式的表现,对调色、明暗、透视等技法要求较高。
西方绘画中还有油画、水彩、素描等不同的绘画技法,每一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特点。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中西绘画的差异可以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技法、题材、审美观念等。
本文将主要从绘画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方面来谈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一、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表现手法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笔墨的写意和意境的表现,强调“虚实相生”、“意境意味”等概念,重视留白和意蕴。
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物象的写实表现,在色彩、线条、光影等方面表现出细腻、精细和真实感。
例如,在花鸟画方面,中式花鸟画更注重对花鸟精神境界的表现,通常采用写意手法,墨线墨点交织,以恰到好处的单纯形式、朴实的含义,表达生命与自然的奥妙;而在西式花鸟画中,常常采用水彩、油画等色彩鲜艳的媒介,追求真实感,通过精细的线条勾勒出花鸟真实的形态和气息。
二、艺术风格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式绘画注重意境和超脱,强调“气、神、韵、骨”的表现,特别是山水画,更强调画面中的“意象”,融入了大量诗文、典故、历史等元素,让观者感受到其内在的精神追求;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个性化的表现,艺术家以个人的手法和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尤其是现代艺术,更多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思想、风尚等。
三、题材中西绘画的题材也有所区别。
中式绘画的题材以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为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强调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而西方绘画则更偏爱描绘历史、神话和宗教等题材,更加注重人类和自然的冲突和交错。
尽管在现代绘画中,题材已经逐渐深化和多元化,但中西绘画的题材差异仍然较为明显。
总之,中西绘画的差异体现在多个方面,不同的绘画文化也都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风格特点,每种绘画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欣赏和学习。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方绘画在风格、技术及表现形式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的绘画传统和审美观念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因此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审美观念和技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揭示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历史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背景和内涵。
西方绘画源自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受到基督教和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传统。
在西方绘画中,人文主义思想对于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家追求形式的完美和个性的表达,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再现和对人性的探索。
而中方绘画则源自中国古代的书画传统,受到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强调墨韵和意境,注重表现内在精神世界和对自然的感悟,追求意蕴的表达和墨韵的升华。
二、绘画技法的差异中西方绘画的技法手段各具特色。
西方绘画以油画、水彩、素描等为主要技法,强调色彩的运用和透视构图,注重细节的表现和光影效果的渲染。
而中国绘画则以水墨、国画和工笔画为主要技法,讲究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变化,偏重于意境的抒发和气韵的营造,强调形神兼备和神韵飘逸。
中西方绘画的技法手段的不同源于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民族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中西方绘画在历史、审美观念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源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也反映了人类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也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失,新的绘画风格和形式也必将催生出来。
希望通过对中西绘画差异的思考和分析,能够对当代绘画创作和传承起到一定的启发和参考作用。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表现手法、审美观念以及题材选择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对中西绘画之差异进行浅析的详细内容。
一、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1.视觉表现手法:中西绘画在视觉表现手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注重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表现来塑造形象,强调物象与人心的内在联系。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透视构图、色彩运用和光影效果等,追求更贴近物象真实表现的效果。
2.表现主体的差异:中西绘画对于主体的选择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选择寓意深远、抽象而有诗意的表现主题,如山水、花鸟等。
而西方绘画则更多地以人物为主题,注重描绘人物表情、动作和心理状态。
3.意象与象征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意象与象征的运用上也有差异。
在中国绘画中,常使用诸如松树、竹子、莲花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来表达深远的哲理和情感。
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通过具体的物象来传递信息和观点,例如使用具有特定寓意的花卉、动物等。
二、审美观念的差异1.审美价值观的不同:中西绘画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强调以抒发情感、表达内心感受为主要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观念”,追求以观众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为中心,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价值。
2.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有一定差异。
中国绘画偏向于写意和韵味,注重通过简洁的笔墨和造型来表达情感与意境;而西方绘画则偏向于写实和细致,注重通过细腻的技术手法和准确的细节塑造来展现世界的真实与多样性。
三、题材选择的差异1.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关注重点:中西绘画在题材选择上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强调对自然和人文的独特感悟;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描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来体现艺术家的思考和观点。
2.社会与个体的关注焦点:中西绘画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关注焦点也存在差异。
中国绘画往往关注社会整体和集体,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与责任;而西方绘画则更关注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的情感表达。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

浅析中西绘画之差异中西方绘画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两个亮丽明珠,它们在表现形式、意义传达、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进行浅析,探讨中西绘画之间的差异。
一、历史渊源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绘画传统,包括了古代艺术家们对形态的探索和对人物肖像的表现。
中方绘画则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绘画传统,包括了对山水、花鸟、人物等的表现。
两者在历史渊源上具有明显的区别,这也决定了两者在表现形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意义传达中西绘画在意义传达上存在着重要的差异。
西方绘画更强调作品的个性表达和思想内涵,艺术家们常常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念。
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仅是一幅肖像画,更是艺术家对生活、美的理解和追求。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享受,艺术家们常常通过对自然、历史、文化等元素的表现,来传递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和体会。
如唐代的山水画家王维,《鸟栖图》表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三、表现形式中西绘画在表现形式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绘画更注重透视、立体感和光影的表现,画家们常常通过色彩的运用和线条的勾勒来打造出真实、栩栩如生的形象。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艺术的笔墨和意境,画家们常常通过墨迹的渗透和用笔的运用来展现作品的气韵和情趣。
两者在表现手法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也体现了两者在审美观念和艺术追求上的不同。
四、审美取向中西绘画在审美取向上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写实性和视觉冲击力,画家们追求表现形式的真实和生动。
而中方绘画更注重作品的意境和情感,画家们追求通过作品表现出一种虚幻、超脱的境界。
两者在审美取向上的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中西绘画在历史渊源、意义传达、表现形式和审美取向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这种差异不仅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丰富多彩,更体现了中西方艺术家们在审美追求和艺术表现上的不同。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绘画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将会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发展,也将会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更丰富的体验和享受。
中国与西方绘的比较与对照

中国与西方绘的比较与对照中国与西方绘画的比较与对照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组合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和情感。
中国与西方是两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他们在绘画方面有许多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本文将对中国与西方绘画进行比较与对照,探究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一、题材与主题中国绘画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为主题。
比如山水画强调景物与人的和谐,以表达自然与人类相融合的理念。
中国绘画注重传承和表达中国文化的精髓,凸显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
而西方绘画的题材和主题则更加广泛。
艺术家可以选择任何他们感兴趣的主题进行表达。
西方绘画注重个体观念和自我表达,例如印象派强调色彩和光线的表现,表达艺术家对环境和个人印象的理解。
二、表现手法与技巧中国绘画注重笔墨和构图的表达。
传统的中国画法通过鸟瞰或虚实结合的方式来表现画面的深度和透视。
绘画家使用毛笔和墨汁,以一笔一划的方式来描绘物体的形态。
中国绘画把重点放在意象的营造上,追求形神兼备的审美效果。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写实和细节的表现。
西方绘画使用各种不同的绘画媒介,包括油画、铅笔和水彩等,以呈现物体的真实细节。
对于西方绘画家来说,通过色彩和线条的细致表现,能够更好地传达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三、审美观念与精神意义中国绘画强调“气韵生动”和“意境”的追求。
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画面中的元素和笔墨的运用来表达诗意和哲学意蕴。
中国绘画追求超脱尘俗的审美,把重点放在情感和思想上。
中国绘画的目标是通过作品唤起观众的联想和情感共鸣。
西方绘画则更加注重艺术家个人的情感和视觉体验。
西方绘画强调艺术家和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试图唤起观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西方绘画在审美上更加多元化,追求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的精神。
结语中国与西方绘画在题材、表现手法和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
中国绘画着重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意境和表意性;西方绘画则更强调艺术家个人的表达和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决定了绘画风格的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

论中西绘画艺术之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包括风格特点、艺术表现手法、文化背景等多个方面。
下面从一些典型的角度出发,简单说明一下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之处。
一、造型表现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最大差异在于造型的表现方式。
西方的绘画注重的是物象的严谨细致,尤其是对形体、色彩、细节的表现比较突出,而中国画则更注重心灵的抒发,笔墨的变化、墨色的浓淡、线条的润泽、空白的留白都是画家所借助的技巧手法,以达到对画面情感境界的准确表达。
所以说,中国画气韵生动,意象独特;西方画注重写实,精细入微。
二、审美取向的差异中国文化注重内在的心灵世界,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深厚、朴实、含义丰富的审美境界,中国画家尤其擅长通过线条、墨色、笔墨的巧妙运用,展现出自己的审美情趣,视觉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而西方画却更加追求视觉造型上的直观冲击力,强调视觉形式的协调、对比、配合,讲究装饰效果、状态表达,争取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
三、构图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在构图方面的差异也比较明显。
中国画常常采用“三扇画法”,即将画面分成三部分,上、中、下,以相对简单的横竖线条、墨色与色彩相互搭配。
西方绘画则更强调构图比例的合理,追求构图效果的严谨,这样才更能展现出作品的整体美感,更加符合西方审美标准。
四、艺术追求的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对于艺术追求上的差异也非常明显,中国画认为艺术的根源在于“自然”,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通过心灵对自然之美的感悟。
而西方画则注重艺术的现代化、前卫化,强调艺术发展的时代意义,更多的是将艺术的价值、意义与现代社会的时代背景相结合。
总之,中西方绘画艺术之间的差异,不仅反映了艺术的不同发展方向,更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两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应该互相借鉴和融合,共同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

从绘画作品试论中西绘画的差异一、艺术风格的差异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为:1.欧洲绘画以透视为基础,追求写实主义,强调视觉效果和色彩变化。
而中国绘画注重以形传神,强调形象的表现,运用线条勾勒轮廓,追求神韵和气韵。
2.欧洲绘画多用油画,使用色彩对比和光影效果制造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中国绘画使用水墨,强调笔墨与意境相辅相成,营造独特的意境韵味。
3.欧洲绘画有着明确的表现主题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追求个性化和自由创作;而中国绘画更侧重于强调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注重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沉淀。
二、表现主题的差异1.欧洲绘画注重以人类为中心的表现方式,探讨人性、情感、道德和哲学等问题,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深度;而中国绘画更注重于描绘自然万物,强调精神内涵和凝练的文化价值。
2.欧洲画家常常描绘历史和宗教场景,追求真实的史实和宗教信仰的表达;而中国绘画强调阳刚之气和阴柔之美的平衡,追求意境上的表达和精神上的感悟。
3.欧洲绘画注重表现形式,追求真实的写实效果和艺术风格,带有浓厚的艺术性质;而中国绘画更多地追求表现主题的内涵和意蕴,注重绘画所传达文化价值。
三、技术手法的差异中西绘画在技术手法上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为:1.欧洲绘画的油画技法源于中世纪的半贵重金属磨成颜料,使用含油质料的画布和油的混合物作为绘画媒介,形成了它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而中国绘画的水墨技法,则源于汉唐时期,以水和墨为基本媒介,运用快描、写景等技法,表现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2.欧洲绘画注重暗示和表现,并运用色彩对比和光影效果创造冲击力和立体感;而中国绘画则追求以线条为基础,以线条勾勒形体、表现神态、描绘气韵。
3.欧洲绘画注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选择,考虑颜料的光泽、透明度和比重等;而中国绘画注重创作过程和表现手法,强调笔墨吐纳、运用神态和意境的把握。
综上所述,中西绘画在艺术风格、表现主题和技术手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内在特点和审美观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绘画形态的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差异是历史性的。
地处四海之间的“九洲”,被称为东方华夏文明中心;而西方文明中心,则是环绕与地中海周围的古代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
东西方这两个文明的特性受到他们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决定,有各自的民族性和经济体制。
东方华夏文明中心,地理特征上正好与地中海相反,是“海中地”的形式。
它像花束一样,以华夏的中原文明为中心,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
并且这种局面长久持续,从未中断,乃形成一个艺术正统。
同时它又具有强大的张力和吸引力,在美术上既给其他的美术形态以影响,又广泛吸收外来营养,融汇成自己的血肉来完善自身。
主要是在自身的体格和系统上,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着自我的更新和发展演化的进程。
这种发展行程使中国画自成体系,具有着与西方绘画截然不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种姓。
使中国画不但具有了系统丰厚的文化内涵,更形成了极度成熟而又完美的形式。
在西方文明的生态圈中,西方文化主要是由希腊文明和希伯来(基督教)文明作为强大的精神动源而运作的。
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以其不同的精神取向代表着西方人既有时相合又截然对峙的精神追求。
它们分别体现为西方艺术的两大美学价值和精神主体,影响并规范西方美术形态的发展与变化。
一文化结构和审美特征的差异中国文明有着持久而统一的学术以及道德正统,这就是儒家和道家。
儒道作为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一实一虚,一进一退,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民族心里结构,和文化种姓特征。
禅宗作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自汉末佛教东传以来经过了本民族文化的渗透和融合,经过了大大的改造和简化之后,其追求生命解脱,彻悟存在本体的哲理倾向,早已融进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血脉之中,进而形成了“三教混一”“三位一体”的文化格局,并塑造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基本美学价值,使中国画不论在价值学还是在形态学方面,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长期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而“志与道,据与德,依与仁,游与艺”,儒家认为“艺”是调剂身心,抒情达意的手段,而非致力以求的人生目标,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道”轻“器”的价值观。
另一方面,儒家儒家又认可绘画的政治教化功能。
这便是与孔子“文以载道”的思想相一致的。
这种从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出发艺术观,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为目的的偏向写实的一脉。
正是儒家这种对绘画既欣赏又警惕,既压制又利用的艺术观,致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一方面过多注重道德伦理,使绘画依附于观念和文学,另一方面,又密切了画家人品与画品的相互联系,促使画家品格和知识的综合修养,强化了中国画精神性的文化内涵。
除受儒家思想的价值规约外,道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更大,更具体,也更深刻。
在道家看来,人生最重要的莫过于要有一种“逍遥游”的精神,因而,不但在作画的态度上要求“解衣般薄”,无拘无束;而且在作画的目的上也是为了“进技于道”“得养生焉”。
老子与庄子所倡导的那种不拘与形,不碍与物的目的自由超然的精神境界,是传统中国画的所追求和体现出的最显著的艺术精神和价值追求。
道家的这一自由理想,重过程轻结果的游戏状态和主体精神,更成就了文人画之高蹈绝俗,淡泊超迈的艺术境界。
这也使中国画很大程度地在价值学上产生对儒家艺术观念的离心力而渐趋于摆脱政治教化的钳制,更多地导向对境界,笔墨趣味等的追求,呈现为重意境而轻描绘,重写意而轻造型,重笔墨而轻色彩的审美特征。
在中国画的思想体系和价值结构中,尤其是山水画中,与禅宗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禅宗作为中国化的佛教,它为中国提供了“冲淡”和“禅味”的美学价值。
禅宗的“冲淡”有别于道家的“虚静”“空灵”,而是选择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景象传达对立于日常感受而具有一种空幻意味的存在感受,这一佛学的主题。
王维“辋川绝句”,倪瓒“逸笔草草”的简笔山水正是“冲淡”美学价值的典范。
它们是虚又实,是动还静,有中有无,色中即空。
“禅味”即是对“空幻”与“彻悟”两级极端对立的统一,而产生对人生最极大的热情与执着,即悲悯众生又欣喜觉悟的复杂情感和最高禅悦。
这形成中国画意境中独特的审美超越境界。
封建的文人士大夫们所追求和向往的,也便是这种“意出尘外”“意象超忽”的山水画意境:深山明净、绝世遗尘,玩味于山野,优游于林下,为了追求艺术意境的更加宁静、更加荒寒的气氛,而体现“出世”“超尘”的思想。
这种价值追求,结合到画家的艺术实践,便表现为崇尚艺术形式上的单纯、朴素、清旷、澹逸、荒寒、简括等倾向。
南朝宗炳、王微为代表的,融合了道家与释家的艺术观,为此后的中国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美学依据。
此种审美观和艺术想象力,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而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构相交融渗透而融为一体了。
西方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构成了与中国艺术截然不同的瑰丽景观。
遵循着与东方艺术不尽一致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不同的美学特色。
她拥有着独特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心理。
西方艺术的源头起于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文明主客二分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这就是理性的、逻辑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认为人是理智的,独立思考的主体,自然对象则是无生命的客体,主体能够通过理性的思考、观察和测量,最终去认识和把握客观变化的规律,从而去征服自然对象。
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希腊人注重人自身的智慧和力量,他们热情歌颂和弘扬人自身的美质,在人体艺术中宏观宇宙的秩序——变化、和谐、均衡、丰盛。
理想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强调理性和法则,追求静默的伟大,优美的单纯,使审美趣味表现为寓多样于统一之中,寓变化于单纯之中,奠定了西方古典艺术的基础,为西方艺术的发展确立了一个理想而完美的模式。
在经历了文艺复兴的完善和丰富之后,这一理性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发展为依据科学性达到忠于客观的真实的特征,艺术力求真实地模仿和再现自然,讲究造型的准确,这便是理性指导下的科学性在艺术中的体现。
理性精神,比例和谐来自于希腊美学的遗产,而对于“光”和“色彩”的重视,则是源于希伯来文明基督教美学价值的一大贡献。
在基督教哲学思想中,超绝的上帝及其永恒、绝对的美无法用形质加以把握,导致基督教把“光”当作上帝的隐喻和象征,“光”隐喻了上帝及其永恒、绝对的美。
“光”便成了基督教最高美学价值的形象体现。
对于“光彩”和“辉煌”的重视,则成了基督教美学价值的新贡献。
正因为光和色彩在基督教文化中首先象征了上帝的神圣力量,故而西方人一直有意识地把对光和色彩的科学研究作为一桩伟大的事业,一方面,它导致科学的光学和色彩学的诞生——如发现光的色谱、颜色的光学性质——并且成为美术创作实践和美术的发展动力之一;另一方面,上帝之光普照下的万物而呈现的万千美丽形状的变化、以及物体吸收和反射光线所呈现的绚烂色彩的微妙景象,也为西方美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当凡·艾克发现可以用油溶解和调和颜料而被誉为“油画之父”时,这种新的技法被大力用于表现外物闪烁迷人的光泽和色彩,和表现对象的不同质地具有惊人的逼真感。
这一技法和透视法一起,成为近代油画两大成就。
与西方人对光的探索是密不可分的。
也正是基督教美学价值在西方美术中的体现。
二、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的差异确切地讲,“中国画”这一概念的正式成立,大约形成于上个世纪之初,即清末民初,在当时为了与精神内涵和表现形式的舶来品像区别,因而以一种简明易识的种姓名称来对其作为标识,此后,中国的传统绘画便以“中国画”这一特定的概念来加以称谓,并且约定俗成。
虽然难免有不尽准确之处,然而它对所涵盖的具体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可适用对象,却是明确的。
它便是肇始于中国本土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毛笔和宣纸,绢帛作为主要工具材料和物质媒介手段,以笔墨作为造型元素,强调精神性文化内涵,致力与以形写神,以神写意的的绘画形式。
很明显,“中国画”这一名称的出现,是近现代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构成了中国画文化特征的和艺术本质的的基本要素从物质性的规定、形态学的区分、以及从价值学的规定,它主要涵盖着以下三个方面:1、特定的媒介:笔、墨、纸、砚和绢素;2:特定的语言形式: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以及水墨等不同技法,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变化来描绘物象和经营布局,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屏障、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等;3:特定的精神性文化内涵: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造意境,达到以形写神,气韵生动,与书法篆刻有着相互影响的血缘关系等。
具体划分,从科目上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鸟等科,,从技法形式上分,有工笔、写意、勾勒、设色、水墨等,设色又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降等几种。
从表现手法上,运用线条和水墨为基本造型手段,以勾、皴、点、染、擦的笔法;和焦、浓、重、淡、清的墨法运用,体现出阴阳、向背、虚实、疏密等语言特征,从而表现和描绘物象。
从构图章法上,中国画的空间意识是一种自由流动式的空间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视点,从而可以将不同的时间、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对象同时组合在画幅中。
这种迥异于西方焦点透视的散点透视法,或称为多视点透视法,虽然在科学性方面可以商榷,但却是筑基于包括《周易》和堪舆学在内的中国人特有的民族文化和审美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山水画在“经营位置”上的理论依据。
从宗炳的“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到沈括的“以大观小法”;从郭熙的“三远”到王原祁的“龙脉开合起伏”,“积小块而成大块”,都一脉相承地记载了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对自然的独特的关照方式和构图原理。
虽然这其中有疏体和密体之分,横展与书览之别,以及上留天位、下留地位的全景山水与“一角”“半边”式的局部截取,和诸如争让、宾主、险夷、推位、曲直、纵伸、藏露、穿插、呼应等诸多讲究。
但其“天地一开一合,万物成形成象”和“步步移,步步看”的内在原理与基本规律却是一致的。
毋庸置疑,中国山水画的这种特殊的构图方式,在一定程度有些削弱和限制了其再现自然方面的逼真性,然而它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理想和俯仰观察的关照方式,也为中国山水画在倾吐胸襟,展示笔墨趣味上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笔墨作为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和一项主要的审美内容,在中国画体格和形态系统中,无疑是关键的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说,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核心。
尤其是到了后期,对于书法性笔墨的强调和依赖,几乎侵蚀了中国画中致力于造型功能的绘画性因素。
诸如“书画同名而异体”(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须知书画本来同”(元代赵孟頫),“士人作画,当以草隶奇字之法为之”(明代董其昌《画旨》),“文人之画不在蹊径,而在笔墨”(陈继儒《》)。
之类的宣言和说教,被画家们当作至律,身体力行,明清以降,这种缘于工具材质相同,性理相通的,对书法有特殊偏好,为了扬长避短,回避与功力深厚的画院画家在造型方面正面交锋而另辟的门径,不但极大地丰富了文人画家的表现手段,弥补了文人画家在基础技能方面的不足,还成为了一种可以单独欣赏,单独评判的审美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