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

现代汉语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部分】一概论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古代汉语1,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从时间上看,五四以前的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现在我们接触到的古代汉语是它三千多年来的书面语形式。
2,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2)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与口语直接联系的新的书面语言,今普通话书面形式的源头,9DC末期出现12、13DC成熟3,古代汉语学习对象:文言文(二),现代汉语1,定义: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包括普通话和方言;(广义)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狭义)1955年确定(三),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前身,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
二、普通话和方言(一),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是汉族人民在相互交往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通用语言,它是全体汉族人民间以及汉族和兄弟民族间,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交际用语。
是在同一民族内部通过长期相互交往在方言的基础上逐渐自然形成的。
(汉语方言只是为某一地区人民使用的语言,不仅在社会交际作用方面处于从属地位,而且在自身发展趋势中也是向普通话靠拢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以口耳进行交际的口头形式;共同口语形式比书面语晚出现,最晚14DC,“官话”(一种全民族公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基础上开始形成,清朝时已全国通行。
2,书面语: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书面形式;(其源头:白话文)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通行全国。
3,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由汉语拼音运动引发)使民国初年“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统一口语的读音)代替了“官话”。
(三),现代汉语七种主要方言:七种方言的划分并非地理划分,其主要依据方言的共同语音特点;方言间亲疏关系不同,闽、粤方言与共同语差别最大,其后依次是吴方言、客、赣、湘;按使用人口排列:北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闽方言》客方言》赣方言;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别:语音最突出,词汇次之,语法最小1,北方话:北京话为代表,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在汉语各方言中分布地区最广,使用人口最多,占约汉族人口总数70%包括四个次方言:(1),华北、东北方言(徐州,蚌埠)(2),西北方言(3),西南方言(4),江淮方言(长江以北,淮河以南)2,吴方言(江浙话):以苏州话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8000多万,占汉族人口8.4%,第二大方言;分布在长江以南镇江以东部分(不包括镇江)以及浙江省的大部分地区。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特点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
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言文;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文。
古代汉语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单音节词为主:古代汉语的词汇多为单音节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一个音节通常只对应一个汉字。
2. 词汇丰富:古代汉语的词汇非常丰富,包括实词、虚词、代词、量词、副词等多种词性。
其中,实词是最基本的词汇单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
3. 语序灵活: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句子成分的位置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谓语可以放在主语之前,宾语可以放在动词之前等。
4. 语法简单:古代汉语的语法比较简单,没有现代汉语中的时态、语态、语气等复杂的语法形式。
但是,古代汉语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5. 语义丰富:古代汉语的语义非常丰富,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含义。
因此,在阅读古代汉语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词义。
6. 修辞手法多样:古代汉语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总之,古代汉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语言学科,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基础。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定义古代汉民族共同语。
1 )时间范围。
古代。
下限:五四时期。
上限:远古。
语例。
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向熹):远古至夏代——远古汉语商周至两汉——上古汉语魏晋至唐宋——中古汉语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近古汉语2 )民族范围汉民族3 )语体范围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书面语: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世作家仿古作品所用的语言。
如儒家经典、诸子散文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等。
(二)古白话:六朝以后,随着民间文学的发展,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与口语相应的书面语。
如白话小说等。
(二)学科意义上的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字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三)课程意义上的古代汉语1 、性质古代汉语是文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
说它是基础课,因为它所讲授的知识和技能,是本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今后在学业上进行深造所必备的文化功底。
说它是工具课,是由它的教学目的决定的,它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籍的能力。
这种能力就如同掌握一种工具,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就能用它去进行处理,去发掘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宝藏。
2 、古汉语教学的目的尽可能较系统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我国古籍的能力。
3 、古汉语教学的内容教学对象:本体意义上的古代汉语,侧重其中上古时期的文言。
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基本理论,即语言知识部分。
二是客观材料,即文选部分。
三是常用词。
4 、教材参考教材: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许嘉璐《古代汉语》5 、时间及内容安排6 、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一)满足精神上文化需求好奇心——认知需求。
熊猫-猫熊人;婚(二)满足现实语言生活的需要1 、言语交际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其基本建构与古汉语一脉相承。
学习古汉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现代汉语,减少语病。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广义的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个是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言;另一个是六朝以后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白话。
狭义的的古代汉语书面语就是指文言。
二、小学:文字、音韵、训诂三、工具书: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1)《康熙字典》:成书于清朝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共收47035字,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流传两百多年,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体例是先音后义。
2)《中华大字典》是继康熙字典后的第二部大字典。
3)《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辞书。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
《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是一部综合性辞书,所收对象除了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4)《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
《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汉字,1500多万字。
《汉语大辞典》偏重收集汉语的古今复音词语,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后来又《新华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总结了汉代训诂学家对经传文字的训释,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求本义的字典,是研究先秦典籍中字义词义必备的工具书,贡献:1.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代的篆文、籀文、古文及其说解,是认识先秦两汉时的碑刻、铭文,进而研究金文、甲骨文的桥梁。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

古代汉语常用词典前言古代汉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词典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方便查阅古代常用词语的工具书,力求词条解释准确、简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收词原则1. 以《论语》、《诗经》、《尚书》、《周易》等经典著作为主要词源。
2. 参考其他重要古代文献,如《左传》、《史记》、《hanshu》等。
3. 收录常用的古代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等。
4. 对于同音异义词,分别列出。
词条示例1. 仁【读音】rén【义项】1.好善、有爱心。
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礼记·大学》)2.爱护、怜惜。
如"老老孰能无仁心。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2. 义【读音】yì【义项】1.正当、正义。
如"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礼记·曲礼》)2.应该做的事。
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语·卫灵公》)3. 礼【读音】lǐ【义项】1.礼节、规矩。
如"礼之用,和为贵。
"(《礼记·曲礼》)2.祭祀、祭品。
如"礼云礼云,玉帛云之。
"(《诗经·小雅·白华之什》) 4. 智【读音】zhì【义项】1.聪明智慧。
如"智者乐天知命,小人昧于天命。
"(《论语·尧曰》)2.有学问、有知识。
如"其曲有至词,其民好是纪。
"(《诗经·小雅·都人士》)5. 勇【读音】yǒng【义项】1.勇敢、勇猛。
如"勇往无惧,无恐于物。
"(《左传·僖公二十九年》)2.力量、力气。
如"有虞氏,无勇力。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一般把汉语的历史发展分成四期:第一期,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第二期,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第三期,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第四期,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古代汉语作为历史语言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既然现代汉语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所形成的、汉民族通用的、口语与书面基本一致的语言,古代汉语应当囊括第一期到第三期的汉语。
一般认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文书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另—是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前一种,我们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高等院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文言而不包括古白话。
这是由文言的特点决定的。
文言是与先秦口语—致的书面语,人类的口头语言,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和人们思维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过了几百年、上千年或更长的—段时间,汉语的口头语不论在语法上还是词汇上、语音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在长期的吉代社会里,口语虽然发生了变化,书面语却一直在模仿儒家经典使用的先秦文献语言。
把这种模仿的语言规定为正统的书面语言,在政治领域和传统教育中,凡提笔属文,仍要保持先秦文献语言的语法和词汇,这便形成了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的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叫做言文脱节。
这样,我们便可以认识文言的两大特点:第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
不论是哪个方言区的人,都不可能把自己的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法带进这种文言;而且,文言既是目治的书面语,汉字又不是拼音文字,那么,方音的差异就更不会影响人们用文言来交流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绍几本常用字典辞书1、《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2、《辞源》、《辞海》3、《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4、《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5、《说文解字》、《经籍籑诂》6、《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词通解》7、《诗词曲语辞汇释》、《诗词曲语辞例释》(1)《康熙字典》:作者:清张玉书、陈延敬等奉敕撰。
成书时间: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
成书情况:在明梅赝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两部字书的基础上增订而成。
编排方式:用部首排列法,共收字47035个,分214个部首。
按照部首笔画的多少,分别归入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地支命名。
其214部首按笔画分布有如下号角:一二子中三丑寅四卯辰巳五午未六在申未七在酉八九戌部余亥存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清王引之曾作《字典考证》,纠正了其中引书错误达二千五百八十八条。
一九八一年,王力著《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订出五千二百个字的错误音读。
《中华大字典》:作者: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出版时间:191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编排方式:部首排列法,共收字48000多,比《康熙字典》多收一些近代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
评价:它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上整理、增删、修订而成,取舍不一定都很允当。
两部辞书可参照使用。
2、《辞源》、《辞海》《辞源》:成书于公元1915年,1979年到1983年修订。
全书分为一、二、三、四四个分册。
它是一本专门的古代汉语词典。
在解释时比较注意探索词义的来源,一般引用古代书证,有的还介绍了可以参考的书,词典使用繁体字进行编排的。
《辞海》:成书于公元1936年,1980年修订。
最近又再次修订。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本。
它是一本综合性的词典,注重于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上的百科词语。
解释时简单通俗,而且,它使用简化字编排,大大地方便了现代的读者。
3、《汉语大字典》主编:徐中舒、李格非、赵振铎等出版社:从1986年起由四川辞书出版社和湖北辞书出版社陆续出版,共八卷,至1990年全部出齐。
其后又分别于1992、1995、2001年出版了缩印本、三卷本和四卷本。
编排体例:全书按部首编排,其部首以《康熙字典》214部为基础,删并了14部,故为200部。
共收列古今单字五万六千左右,是迄今为止单字最多的汉语字典。
释字体例:《汉语大字典》对单字的说解一般包括解形、注音、释义、引证思想。
在字形方面,于楷书单字条目下收列了能够反映形体演变关系的、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和隶书形体,并简要说明其结构的演变。
在字音方面,它对所收列的楷书单字尽可能地注出了现代读音,并收列了中古的反切,标注了上古的韵部。
在字义方面,它不仅注重收列常用字的常用义,而且注意考释常用字的生僻义和生僻字的义项,还适当地收录了复音词中的词素义。
其《前言》说:“它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注意汲取今人的新成果。
它注重形音义的密切配合,尽可能历史地、正确地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汉语大词典》编者:由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福建省五省一市组成的有关专业工作者共同编写。
由罗竹凤主编。
出版: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体例:单字也按部首排列,部首同《汉语大字典》相同,也是200部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评价: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文词典。
4、《新华字典》编纂:新华辞书社编纂,魏建功主持,商务印书馆出版。
评价: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
编纂体例:字音上,用普通话注音,同时还照顾了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读音,对古代汉语的注音,往往以“二音”等形式来处理。
字义上,比较注意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部字典毕竟是一本现代汉语的字典,它所收的古字、古义是非常有限的,学习时还必须借助其他字典或者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吕叔湘、丁声树先后任主编。
性质: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
评价:这是一部释义精确、久享盛誉的规范型字典。
有助于通过现代的精确释义去理解它的古义。
《古汉语常用字典》编纂: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
出版:商务印书馆,共四版,其第四版所收古汉语常用字已增加到六千四百多个。
编排体例: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先释本义,然后列引申义,假借义,并引例句帮助理解。
对用例中的有关词语随文作了注释,释义中指明了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等。
后附《难字表》,收2600多字,只注音、释义,不举例。
评价:这是初学古汉语者的一部较好的工具书。
《王力古汉语字典》作者:王力先生主编、唐作藩、郭锡良等编著出版:中华书局2000年版。
编排:全书共收古汉语常用字12500多个,同时酌收了一些双音词,以联绵字为主,数千没有拼音检表。
特点:(1)扩大词义的概括性。
(2)僻义归入备考栏。
(3)树立历史观点。
(4)注意词义的时代。
(5)注明联绵字。
(6)在每部的前面先写一篇部首总论。
(7)辨析同义词。
(8)列举一些同源字。
5、《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者:东汉许慎(字叔重)成书年代: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性质:解释汉字本义的字典重要性: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专著,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说文解字》信息《说文》汉字总数:正篆9353个+重文1163个总篇数:正文14篇+叙目1篇现存版本:今存宋初徐铉校定本,每卷分上下,共三十卷。
编排体例:许慎依“六书”的原则,按文字形体及偏旁结构,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把九千多字分别列入540个部首中,对后世检字法有深远的影响。
a、《说文》把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在这个部首之下。
如“李、松、杨、桃”等在木部。
b、又把形体相似或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如“人、从、比、北”;C、同部首的字又尽量把意义相近的字放在一起,如“言部”的“讪、讥、诬、诽、谤”。
这样,540部首就分为若干大类,成为有一定系统的部首体系。
释字体例:先列小篆的形体,然后进行解说,先说字义,后释形体结构。
如:“奉,承也。
从手廾,丰声。
”凡是部首的字最后注明“凡×之属皆从×。
”如“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凡男之属皆从男。
”主要价值:a、创立六书理论;b、创立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书的体例;c、保存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义,便为释读甲金古文提供了依据;d、保存了先秦的词义和汉代的训诂资料;e、保存了古音资料;f、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的资料。
“说文四大家”历代研究说文的人很多,清代有“说文四大家”,他们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其中段、朱两家影响最大。
《经籍籑诂》作者:清代阮元主编成书时间:清嘉庆三年(1798)性质: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解释相同或相近的放在一起。
编排体例:韵目排列法,按当时作诗通用的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每一韵为一卷,共分一百零六卷。
世界书局影印本《经籍籑诂》的前面附有笔画索引。
6、虚词专著:《经传释词》《词诠》《古书虚词通解》作者:清王引之(公元1766—1834)著。
性质: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出版时间:初刻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
编排体例:是按古声母的顺序排列的。
《词诠》作者:近人杨树达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初版,共十卷。
性质:是一部专门解释古汉语虚词的词典,编排体例:用注音字母编排,书前附有“部首目录”,一九五四年中华书局用原版重印时在术后增附了汉语拼音索引。
释词体例:是先指出词性。
其次释义,最后举例。
主要特点:释义准确,引例得当,给每个词都表明了词性,便于初学,是一部很严谨的专著。
《古书虚词通解》作者:南开大学解惠全、崔永琳、郑天一编著出版:2008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概况:汇集元卢以纬《助语辞》、清代袁仁林《虚字说》、刘淇《助字辨略》、王引之《经传释词》、吴昌莹《经词衍释》、近人杨树达《词诠》、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等七部虚词著作的全部词条和训解内容,逐词逐义项归纳,精选例句,重新编排。
评价:对研究古汉语虚词和汉语语法史来说,是一部丰富而系统的重要资料对阅读古书来说,是现今收词最多、训释最全的一部虚词词典。
7、《诗词曲语词汇释》作者:近人张相著。
出版:中华书局1957年出版。
内容:此书汇集唐宋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中的特殊用语。
全书汇集单字和短语,标目537个,附图六百多个,分条八百多。
凡字词有两个以上意义的,都以一义作一项,各举数例,细辨其大同小异,说明情味、语意之不同。
编排体例:本书编排无明显规则,大约虚词在前,实词殿后,逐条随便比次。
书后有“语辞笔画索引”,可供查找使用。
此书既能帮助读诗词曲的人了解这些特殊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供研究语文和编辑词典的人们作参考。
《诗词曲语词例释》作者:王锳性质:是继张相《诗词曲语词汇释》而作的一种对唐宋以来的诗词曲中的疑难词语进行考释的工具书,具有《汇释》补遗的性质。
出版:中华书局1980年初版,2005年初版第二次增订本。
补充:1、《尔雅》:成书时间:汉代。
性质:它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提供了先秦古书里的原始解释,成为一部“释古今之异名,通方俗之殊语”的工具书。
重要性:我国第一部词典。
编排体例:全书按分类排列,把同义词归为一类,分成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九篇。
评价:这是一部释义的训诂词典。
对了解古代社会历史情况、古代天文地理以至古物情况都有帮助。
它在我国语义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但它对材料的分类较原始,有很大局限性,而且词义解释有的过于笼统。
2、《释名》:刘熙编,成书于东汉末年,是我国第一部用声训方法探求名源的词典,也是一部百科名词的词典。
共二十七篇,它是根据字义编纂的,但解释词义完全采取音训的办法。
编者编这部书的目的在于探讨各种名称得名的由来,书名就表现了其旨趣。
这部书不同于以往的书,只给字词下个简单的定义;而是在释义之后,进一步指出这个词得名的原因。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代的语音和方言,了解古书中的词义和事物。
缺点是有些解释有所穿凿附会。
清人毕沅撰有《释名疏证》,阐释《释名》的内容,纠正其缺失,可参考。
3、《联绵字典》:符定一编撰,北京京华印书局1934年出版,这是一部解释六朝以前古书上双音词的大型词典,有词,有词组。
在编排上按照词的第一个音节的书写形式,依照字形的部从关系,分部编排。
前有叙例,声纽表,韵部表、部首,后有跋尾、附录和部首式的字典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