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含铜矿物
自然界中含铜矿物有200多种

铜精矿(COPPER SULPHIDE CONCENTRATE)1.概述自然界中含铜矿物有200多种,其中具有经济价值的只有十几种,最常见的铜矿是硫化铜矿,例如:黄铜矿(CuFeS2)、辉铜矿(Cu2S)、铜兰(CuS)等,目前世界上80%的铜来自此类矿石。
铜精矿是将矿石粉碎球磨后,用药剂浮选分离捕集含铜矿物,使品位大大提高,供冶炼铜用。
少数铜矿中(如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常常夹杂有孔雀石,这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色泽优美,经琢磨雕刻,可做成佩饰或项链等装饰品,属稀有宝石类,深受人们喜爱。
我国开采冶炼铜矿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时代,距今2700多年。
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古铜矿遗址,经考古发掘,已清理出从西周至西汉千余年间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式的竖井、斜井、盲井数百座,平巷百余条,以及一批春秋早期的炼铜鼓风竖炉,随同出土还有大量的用于采矿、选矿和冶炼的生产工具,在遗址旁近2平方公里的地表堆积着约40万吨以上的古代炼渣,渣样分析,其铜含量小于0.7%,它表明了我国古代采冶的规模和高超的技术水平。
我国现代化的大型炼铜采冶企业有:江西铜业有限公司、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湖北)、铜陵有色金属公司(江苏)、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甘肃)、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山西)以及云南冶炼厂、沈阳冶炼厂、葫芦岛锌厂等。
由于自采铜矿的品位和数量有限,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因而对进口铜精矿的需求日益增大,与我国有过贸易往来的铜精矿生产国有: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印尼、澳大利亚、蒙古、摩洛哥、莫桑比克、南非、波兰、秘鲁、智利、墨西哥、美国、加拿大等。
2.特性进口硫化铜精矿一般为墨绿色到黄绿色,也有灰黑色,其中时有夹杂少许兰色粉末。
铜精矿是浮选产物,粒度较细,接近干燥的铜精矿在储运过程中易扬尘散失,也不适宜远洋运输,因此生产过程中常保持10%左右的水份。
气温高时,硫化铜精矿易氧化,特别是远洋运输时间长,或在夏季交接货物时,氧化现象更为严重。
几种常见的铜矿石类型

黑铜矿(tenorite),化学式为CuO,是一种铜的氧化物,它的晶体为灰到黑色,一般为土状产在铜矿的氧化区域。
黑铜矿有一种变体呈块状。
黑铜矿呈钢灰色、铁黑色、黑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细鳞片透光呈棕色,解理中等,贝壳状断口至不平坦状断口,性脆。
细鳞片有弹性和挠性、硬度3.5~4,相对密度5.8~6.4。
熔点1026℃或1148℃。
易溶于盐酸,硝酸中,吹管焰中不熔,还原焰作用形成金属铜小球。
薄片中褐色。
二轴晶,Nm=2.63(红光)。
具明显多色性,Nm-亮褐,Ng-暗褐。
光性方位:Nm//b,Np∧a=0°±。
反射色亮灰白带黄;反射率Rm:20(红光),27.1(蓝光);双反射白到灰白。
属于斜方柱晶类;晶体呈发育的细小板状或叶片状,有时弯曲;主要单形有:平行双面a、c;斜方柱f、p、o。
辉铜矿大部分是原生硫化物氧化分解再经还原作用而成的次生矿物。
含铜成分高,是最重要的炼铜矿石。
Cu2S,Cu 79.86%,S 20.14%,一般含Ag银。
常呈致密块状见于某些铜矿床中。
也常呈烟灰状产出,是由铜的硫化矿床氧化带下渗的硫酸铜溶液交代黄铜矿、斑铜矿及其他硫化物而形成。
辉铜矿在地表易风化成赤铜矿或孔雀石、蓝铜矿。
以其暗铅灰色、低硬度和弱延展性区别于其他含铜硫化物;可以从它的颜色、硬度、易熔和易污手等特性中,加以鉴定。
见于热液成因的铜矿床中,是构成富铜贫硫矿石的主要成分,常与斑铜矿共生;外生辉铜矿见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下部。
硬度:2.5-3,比重:5.5-5.8g/cm3,解理:平行{110} 不完全,断口:贝壳状断口,颜色:新鲜面铅灰色,风化表面黑色,常带锖色,条痕:暗灰色,透明度:不透明,光泽:金属光泽,发光性:无,其他:略具延展性,小刀刻划时不成粉末,留下光亮刻痕;为电的良导体。
孔雀石是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化学成分为Cu2(OH)2CO3,CuO 71.95%,CO219.90%,H2O 8.15%。
铜矿石以及铜矿石的不同种类

铜矿石以及铜矿石的不同种类【组图】时间:2014-09-02来源:全铜网责任编辑:小陈浏览数:943分享到:0评论文章导读:铜精矿需要经过冶炼提成,才能成为精铜及铜制品。
铜矿石的不同种类:主要有自然铜、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蓝铜矿、铜蓝、孔雀石等。
铜矿石是什么?铜矿石有哪些特点?铜矿石的不同种类有哪些呢?不同类型的铜矿石各自有哪些特点呢?我们依次来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铜矿石是什么:是铜矿中开采出来的矿石,能经过选矿成为含铜品位较高的铜精矿或者说是铜矿砂,铜精矿需要经过冶炼提成,才能成为精铜及铜制品。
铜矿石是什么我们都了解了,下面来看一下铜矿石的特点:黄铜矿是分布最广的铜矿物,是炼铜的最主要矿物原料。
中国商代或更早就已由黄铜矿等铜矿物炼铜。
黄铜矿呈黄铜色,金属光泽;粉末呈绿黑色。
摩斯硬度3.5~4,比重4.1~4.3。
常呈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产于多种类型铜矿床中。
黄铜矿在地表易风化成孔雀石和蓝铜矿。
铜矿石主要应用于冶金行业,作为冶金行业的原材料。
铜矿石的特点都清楚了,接下来我们就马上来看看铜矿石的不同种类:主要有自然铜、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蓝铜矿、铜蓝、孔雀石等。
铜矿石的种类我们知道了,我们再来看一下铜矿石的不同种类的颜色:自然铜的颜色:没有氧化过的自然铜表面为红色,具有金属光泽。
但因为氧化的原因,通常自然铜会呈棕黑色或绿色。
自然铜黄铜矿的颜色:黄铜黄色,表面常有蓝、紫褐色的斑状锖色。
绿黑色条痕。
金属光泽,不透明。
黄铜矿斑铜矿的颜色:新鲜面呈暗铜红色,风化面常呈暗紫蓝色斑状锖色,因而得名。
条痕灰黑色。
金属光泽。
斑铜矿辉铜矿的颜色:新鲜面铅灰色,风化表面黑色,常带锖色。
辉铜矿蓝铜矿的颜色:深蓝色,土状块体呈浅蓝色。
浅蓝色条痕。
晶体呈玻璃光泽,土状块体呈土状光泽。
透明至半透明。
蓝铜矿赤铜矿的颜色:红色至近于黑色,表面有时为铅灰色。
条痕为深浅不同的棕红色。
金刚光泽至半金属光泽。
赤铜矿孔雀石的颜色:有绿、孔雀绿、暗绿色等。
常见含铜矿物

常见含铜矿物
————————————————————————————————作者:
————————————————————————————————日期:
铜是一种紫红色金属,硬度2.5~3,比重8.5~9,延性和导热性强,导电性高。由于这些性质以及能与锌、铅、镍、铝和钛组合成合金的性能,铜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器、机械、车辆、船舶工业和民用器具等方面。
3.辉铜矿——化学式Cu2S,理论含铜79.86%。斜方晶系;晶体少见,通常呈烟灰状、粒状或致密块状;铅灰色,条痕暗灰,金属光泽;硬度2~3;略具延展性,以小刀刻划留下光亮的沟痕;密度5.5~5.8g/cm3。可以是内生热液成因的,也可以是外生成因。是炼铜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
4.铜蓝——化学式CuS,理论含铜66.5%。六方晶系;通常呈薄片状、被膜状或烟灰状集合体;靛蓝色,条痕灰色至黑色,金属光泽;薄片稍具弹性;硬度1.5~2;密度4.59~1.67g/cm3。铜蓝主要是外生成因,是含铜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带中最为常见的矿物。由热液形成的铜蓝极其少见。是炼铜的矿石矿物之一。
2.黑铜矿——化学式CuO,理论含铜Cu79.9%。单斜晶系,黑或灰黑色。条痕灰黑色;半金属光泽;性脆,硬度3.5,密度5.8~6.4g/cm3。主要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是含铜硫化物氧化后的产物。
3.孔雀石——化学式Cu2[CO3](OH)2,理论含铜57.4%。单斜晶系,晶体呈针状,通常呈放射状或钟乳状集合体;绿色,玻璃光泽;遇盐酸起泡;硬度3.5-4,密度3.9-4..0g/cm3。是原生含铜硫化物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经常与蓝铜矿共生。它们的出现可作为寻找原生铜矿床的标志。块大色美的孔雀石是工艺雕刻品的材料,粉末用制颜料,称石绿;亦可作中药药用,称绿青;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铜矿石利用。
黄铜矿

黄铜矿少被单独利用,偶而用作黄铁矿的代用品。
另它常参与一些彩石、砚石和玉石的组成。
目录展开结构与形态:四方晶系,a0=0.524nm,c0=1.032nm;Z=4。
晶体黄铁矿、磁黄铁矿等共走廊以及西藏高原等。
其中以江西德兴、在温度为25℃及pH=2的条件下,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I—t曲线研究了黄铜矿特殊的电化学分解行为。
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发现:电位在400~800mV(vs SHE)范围内,黄铜矿电极表面的阳极氧化反应电流很小;主要是由于生成的中间产物很难被进一步氧化分解,从而产生了钝化;当电位小于-400mV(vs SHE)时,黄铜矿阴极还原反应电流较大,晶格中的Fe3 能较快地溶解出来,产生的中间产物(铜的硫化物)在黄铜矿氧化电位下发生较强的阳极氧化分解反应,但是随后反应进一步被钝化。
黄铜矿的阴极还原反应较强烈,且对黄铜矿氧化浸出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还有中国金川白家咀子的特大型。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中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
“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申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
”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
《新唐书·食货志》又有‘青铜”、“黄铜”的称谓,分别指矿石颜色和冶炼产品,并非现在的铜锡合金与铜锌合金。
宋人洪咨夔撰《大冶赋》中又有“其为黄铜也,坑有殊名,山多众朴”,指的是火法炼制的纯铜。
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
”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铸钱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的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
氧化锌在950℃一1000℃的高温下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
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为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
黄铜矿

黄铜矿少被单独利用,偶而用作黄铁矿的代用品。
另它常参与一些彩石、砚石和玉石的组成。
目录展开结构与形态:四方晶系,a0=0.524nm,c0=1.032nm;Z=4。
晶体黄铁矿、磁黄铁矿等共走廊以及西藏高原等。
其中以江西德兴、在温度为25℃及pH=2的条件下,通过循环伏安法和恒电位I—t曲线研究了黄铜矿特殊的电化学分解行为。
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发现:电位在400~800mV(vs SHE)范围内,黄铜矿电极表面的阳极氧化反应电流很小;主要是由于生成的中间产物很难被进一步氧化分解,从而产生了钝化;当电位小于-400mV(vs SHE)时,黄铜矿阴极还原反应电流较大,晶格中的Fe3 能较快地溶解出来,产生的中间产物(铜的硫化物)在黄铜矿氧化电位下发生较强的阳极氧化分解反应,但是随后反应进一步被钝化。
黄铜矿的阴极还原反应较强烈,且对黄铜矿氧化浸出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还有中国金川白家咀子的特大型。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中国最早用黄铜铸钱开始于明嘉靖年间。
“黄铜”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东方朔所撰的《申异经·中荒经》:“西北有宫,黄铜为墙,题日地皇之宫。
”这种“黄铜”指的是何种铜合金,待考。
《新唐书·食货志》又有‘青铜”、“黄铜”的称谓,分别指矿石颜色和冶炼产品,并非现在的铜锡合金与铜锌合金。
宋人洪咨夔撰《大冶赋》中又有“其为黄铜也,坑有殊名,山多众朴”,指的是火法炼制的纯铜。
黄铜一词专指铜锌合金,则始于明代,其记载见于《明会典》:“嘉靖中则例,通宝钱六百万文,合用二火黄铜四万七千二百七十二斤……。
”通过对明代铜钱成分的分析,发现《明会典》中所说的铸钱种真正意义上的黄铜的出现较其它几种铜合金晚很多,这是因为黄铜中金属锌的获得比较困难。
氧化锌在950℃一1000℃的高温下才能较快地被还原成金属锌,而液态锌在906℃时已经沸腾,所以还原得到的金属锌以蒸气状存在。
在冷却时反应逆转,蒸气锌为炉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锌,因此要得到金属锌必须有特殊的冷凝装置。
cu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1. Cu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铜(Cu)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元素,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多种形式。
以下是Cu在自然界中的几种主要存在形式:1.1. 金属铜金属铜是最常见的Cu存在形式,它以固体的形式存在。
金属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此在电力传输、电子设备、建筑和制造业中广泛使用。
金属铜可以通过矿石的提取和冶炼过程获得。
1.2. 矿石Cu也以矿石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矿石是指含有铜和其他金属的矿物,如黄铜矿(chalcopyrite)、辉铜矿(chalcocite)和赤铁矿(cuprite)。
这些矿石通常需要经过采矿和冶炼过程,才能提取出纯铜。
1.3. 铜盐Cu还以盐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铜盐可以是无机盐,如硫酸铜(CuSO4)、氯化铜(CuCl2)和硝酸铜(Cu(NO3)2),也可以是有机盐,如乙酸铜(Cu(CH3COO)2)。
铜盐在农业、化学实验和医药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1.4. 铜矿物Cu以矿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矿物是指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固体物质。
一些常见的铜矿物包括黄铜矿、辉铜矿、赤铁矿、绿帘石(malachite)和硫铜矿(covellite)。
这些矿物常常以可见的形式出现在地壳中的矿床中。
1.5. 生物体中的铜铜还存在于生物体中,包括植物和动物。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铜离子并运输到各个组织中,起到一些重要的生理作用。
动物体内的铜主要存在于肝脏、肌肉和血液中,它是一些酶的必需成分,参与多种生化反应。
1.6. 化合物中的铜Cu也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元素以确定的比例组成的化学物质。
例如,铜氧化物(CuO)和硫化铜(CuS)是常见的Cu化合物。
总结起来,Cu在自然界中以金属铜、矿石、铜盐、铜矿物、生物体中的铜和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这些不同的存在形式赋予了铜广泛的应用价值和重要性。
铜矿石哪里多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铜矿石哪里多黄铜矿是最主要的铜矿石矿物,一般由Cu、Fe、S 三种元素组成。
物理性质表现为黄铜矿呈黄铜黄色,表面畅游蓝、紫褐色的斑状色。
绿黑色条痕。
有金属光泽、不透明、解理不完全,硬度3-4,性脆,相对密度4.1-4.3。
铜矿石的资源丰富,分布也比较广,铜矿石哪里多呢?下面由我们矿权交易网专家给你细细讲解关于这方面的信息。
铜矿石哪里多之东北地区。
辽宁的桓仁铜矿(中型)、清原红透山铜锌矿(铜中型、锌大型)、华铜铜矿(中型);吉林的红旗岭铜镍矿(中型)、赤柏松铜镍矿(中型);黑龙江的多宝山铜钼矿(大型)、弓棚子铜锌矿(中型)、翠宏山铁铜矿(大型) 等。
铜矿石哪里多之华北地区。
山西中条山铜矿(大型)、河北的寿王坟铜矿(中型)、小寺沟铜钼矿(中型)、涞源铜矿(中型);内蒙古的霍各乞铜铅锌矿(大型)、炭窑口铜铅锌矿(中型)、莲花山铜矿(中型)、白乃庙铜矿(中型)、大井铜锡多金属矿(中型)、乌努格吐山铜钼矿(大型)等。
铜矿石哪里多之华东地区。
江西的德兴铜矿田(含铜厂超大型、富家坞大型、朱砂红中型)、银山铅锌铜矿(大型)、武山铜矿(大型)、城门山铜矿(大型)、永平铜矿(大型)、东乡铜矿(中型)等;安徽的铜陵铜矿集中区(铜官山、狮子山、大团山、冬瓜山、新桥、凤凰山)以及贵池、安庆等地铜矿;江苏的安基山铜矿(中型) 等;浙江的西裘铜矿(中型)等;福建的紫金山铜金矿(大型)等;山东的王家庄铜矿(中型)等。
铜矿石哪里多之中南地区。
湖北的铜录山(大型)、石头咀(中型)、铜山口(中型)、桃花咀(中型)、黄石铁山(大型)、丰山洞(大型)、鸡笼山(中型)等铜矿;湖南的七宝山铜铅锌矿(中型);广东的石铜矿(大型)、大宝山铁铜矿(大型)、玉水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是一种紫红色金属,硬度2.5~3,比重8.5~9,延性和导热性强,导电性高。
由于这些性质以及能与锌、铅、镍、铝和钛组合成合金的性能,铜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器、机械、车辆、船舶工业和民用器具等方面。
在自然界中出现的含铜矿物约有280多种,其中16种具有工业意义。
第一大类——自然铜1、自然铜——化学式Cu,理论含铜量100%,但常含银和金等。
等轴晶系;晶体呈立方体,但少见;一般呈树枝状、片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铜红色,表面易氧化成褐黑色;条痕呈光亮的铜红色;金属光泽;硬度2.5~3;具强延展性;断口呈锯齿状;为电和热的良导体;密度8.5~8.9g/cm3(如图片1)。
自然铜常见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内,一般是铜的硫化物转变为氧化物时的中间产物;热液成因的原生自然铜常呈浸染状见于一些热液矿床中;含铜砂岩中亦常有自然铜产出,大量积聚时可作铜矿石利用。
第二大类——铜的硫化物1.黄铜矿——化学式CuFeS2,理论含铜34.56%。
四方晶系;晶体呈四方双锥或四方四面体,但很少见;经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黄铜色,表面常因氧化而呈暗黄或斑状锖色,条痕绿黑色;硬度3~4;密度4.1~4.3g/cm3。
主要产于铜镍硫化物矿床、斑岩铜矿、矽卡岩铜矿以及某些沉积成因(包括火山沉积成因)的层状铜矿中。
在风化作用下,黄铜矿转变为易溶于水的硫酸铜,后者当与含碳酸根的溶液作用时便形成孔雀石、蓝铜矿。
它是炼铜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
2、斑铜矿——化学式Cu5FeS4,理论含铜63.33%。
等轴晶系;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新鲜断口呈铜红色,表面因氧化而呈蓝紫斑状的锖色,因而得名,条痕灰黑色;硬度3;密度4.9~5.0g/cm3。
斑铜矿在许多铜矿床广泛分布。
内生成因的斑铜矿常含有显微片状黄铜矿的包裹体,为固溶体离溶的产物;次生斑铜矿形成于铜矿床的次生富集带。
是炼铜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
3.辉铜矿——化学式Cu2S,理论含铜79.86%。
斜方晶系;晶体少见,通常呈烟灰状、粒状或致密块状;铅灰色,条痕暗灰,金属光泽;硬度2~3;略具延展性,以小刀刻划留下光亮的沟痕;密度5.5~5.8g/cm3。
可以是内生热液成因的,也可以是外生成因。
是炼铜的主要矿石矿物之一。
4.铜蓝——化学式CuS,理论含铜66.5%。
六方晶系;通常呈薄片状、被膜状或烟灰状集合体;靛蓝色,条痕灰色至黑色,金属光泽;薄片稍具弹性;硬度1.5~2;密度4.59~1.67g/cm3。
铜蓝主要是外生成因,是含铜硫化物矿床次生富集带中最为常见的矿物。
由热液形成的铜蓝极其少见。
是炼铜的矿石矿物之一。
5.方黄铜矿——化学式CuFe2S3,理论含铜量28.6%。
斜方晶系,晶体常为拉长的扁平棱柱体,有时形成V型双晶或放射状六连晶或片状集合体,块状少见;铜黄色,条痕黑色,金属光泽,不透明;解理不完全,断口贝壳状,具纵向条纹;摩氏硬度3.5 ~4,比重4.1g/cm3。
常与黄铜矿、石英、自然金、菱铁矿、方解石、黄铁矿、磁黄铁矿、及其他铜硫化物共生。
为次要的少见铜矿物。
6.黝铜矿——化学式Cu12Sb4S13,理论含铜Cu45.77%。
与砷黝铜矿Cu12As4S13构成类质同象系列。
一般所见的黝铜矿均含有一定数量的砷黝铜矿分子。
等轴晶系,晶体呈四面体,但通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钢灰至铁黑色,新鲜断口呈黝黑色,条痕与颜色相同;半金属光泽;硬度3~4,密度4.4~5.1g/cm3。
见于各种成因的含铜热液矿床中,常与其他含铜矿物一起作为铜矿石利用。
7.硫砷铜矿——化学式Cu3AsS4,理论含铜48.3%。
斜方晶系,晶体常呈柱体,但通常呈块状或致密粒状集合体;钢灰至铁黑色,条痕灰黑色,金属光泽;硬度3.5,密度4.4~4.5g/cm3。
主要见于中温热液铜矿床中,与黄铜矿、黝铜矿等共生。
富集时可作炼铜的矿石。
第三大类——铜的氧化物1.赤铜矿——化学式Cu2O,理论含铜88.82%。
等轴晶系;晶体呈细小八面体,有时呈针状或毛发状称为针赤铜矿,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或土状;暗红色,条痕褐红色;金刚光泽或半金属光泽;硬度3.5~4,密度6g/cm3。
形成于外生条件下,主要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是含铜硫化物氧化后的产物。
可作为铜矿石利用。
2.黑铜矿——化学式CuO,理论含铜Cu79.9%。
单斜晶系,黑或灰黑色。
条痕灰黑色;半金属光泽;性脆,硬度3.5,密度5.8~6.4g/cm3。
主要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是含铜硫化物氧化后的产物。
3.孔雀石——化学式Cu2[CO3](OH)2,理论含铜57.4%。
单斜晶系,晶体呈针状,通常呈放射状或钟乳状集合体;绿色,玻璃光泽;遇盐酸起泡;硬度3.5-4,密度3.9-4..0g/cm3。
是原生含铜硫化物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经常与蓝铜矿共生。
它们的出现可作为寻找原生铜矿床的标志。
块大色美的孔雀石是工艺雕刻品的材料,粉末用制颜料,称石绿;亦可作中药药用,称绿青;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铜矿石利用。
4.蓝铜矿——化学式Cu3[CO3]2(OH)2,理论含铜Cu55.2%。
单斜晶系,晶体呈短柱状或厚板状,集合体通常呈粒状、块状或放射状,以及土状或皮壳状;深蓝色,土状或皮壳状者淡蓝色;玻璃光泽;遇盐酸起泡;硬度3.5~4,密度3.7~3.9g/cm3。
是原生含铜硫化物氧化后所形成的次生矿物,产于含铜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经常与孔雀石共生。
它们的出现可作为寻找原生铜矿床的标志。
粉末用制蓝色颜料,称石青。
药用,称扁青。
大量聚积时可作为铜矿石利用。
5.硅孔雀石——化学式( Cu ,Al ) 2 H 2 Si 2 O 5 (OH) 4· nH 2 O 。
隐晶质或胶状集合体,呈钟乳状、皮壳状、土状;绿色、浅蓝绿色,含杂质时可变成褐色、黑色;蜡状光泽,具陶瓷状外观者呈玻璃光泽,土状者则呈土状光泽。
硬度2~4,密度2.0 ~2.4g/cm3。
硅孔雀石为一种次生的含铜矿物,主要产在含铜矿床的氧化带中,常与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自然铜共生,此外,也常和玉髓相伴一起出现,为部分蓝色或绿色玉髓的重要内含物。
可提炼铜,但更多的被用作宝石。
6.水胆矾——化学式Cu4SO4(OH)6。
晶体属单斜晶系;单晶为短柱至针状、透明至半透明晶体,有时亦呈板状、肾状或纤维状集合体;颜色为翠绿色、黑绿色甚至为全黑,淡绿色条痕;具有玻璃至珍珠光泽;硬度3.5~4,有一个方向的良好解理,属于易脆矿物,断口多呈参差状,比重3.5~4g/cm3。
水胆矾是一种次生矿物,常生于铜矿床上部的氧化带中。
7.氯铜矿——化学式Cu2Cl(OH)3。
三方晶系,晶体呈短柱状;绿至蓝绿色,条痕绿色;玻璃光泽;解理平行鞭面体完全,硬度5,密度3.28-3.35g/cm3。
是铜硫化物的氧化产物,见于铜矿床的氧化带,又称透视石。
8.五水硫酸铜——化学式CuSO₄·5H₂O,含水量36%。
三斜晶系;晶体作板状或短柱状,通常为致密块状、钟乳状、被膜状、肾状,有时具纤维状;颜色为天蓝、蓝色,有时微带浅绿;条痕无色或带浅蓝;玻璃光泽,半透明至透明;性极脆,断口贝壳状,硬度2.5,密度2.1~2.3g/cm3。
常产于铜矿的次生氧化带中。
9.绿松石——化学式Cu(Al,Fe)6(PO4)4(OH)8·4H2O。
三斜晶系,隐晶质;多呈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绿色、带绿的苍白色,含铜的氧化物时呈蓝色,含铁的氧化物时呈绿色,条痕白色或绿色;抛光面为油脂玻璃光泽,断口上为油脂暗淡光泽;通常呈现致密块状、肾状、钟乳状、皮壳状等集合体;摩氏硬度为5~6,密度2.4~1.9g/cm3;绿松石是铜和铝的磷酸盐矿物集合体,为从含矿热液中沉淀而形成,多被用作宝石。
赤铜矿(Cuprite)氧化亚铜(Cu2O)的矿物。
虽含铜量高达88.82%,但因分布少,只作为次要的铜矿石利用。
晶体属等轴晶系的氧化物矿物,无解理。
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或土状。
新鲜面洋红色,光泽为金刚光泽或半金属光泽,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即呈暗红色而光泽暗淡,条痕棕红色。
断口贝壳状或不规则状。
莫氏硬度3.5~4.0,比重6.14。
有时可作宝石,但易碎。
产于铜矿床氧化带中,常与自然铜、孔雀石、蓝铜矿、硅孔雀石、褐铁矿共生。
斑铜矿斑铜矿为铜和铁的硫化物(Cu5FeS4)矿物,含铜量63.3%,提炼铜的主要矿物原料之一。
为四方晶系,其高温变体为等轴晶系,称等轴斑铜矿。
表面易氧化呈蓝紫斑状的锖色,因而得名。
新鲜断面呈暗铜红色,金属光泽,莫氏硬度3,比重4.9~5.0。
常呈致密块状或分散粒状见于各种类型的铜矿床中,并常与黄铜矿共生。
也形成于铜矿床的次生富集带,但不稳定,而被次生辉铜矿和铜蓝置换;在地表易风化成孔雀石和蓝铜矿。
内生成因的斑铜矿常含有显微片状黄铜矿的包裹体,为固溶体分解的产物。
黄铜矿CuFeS2,Cu34.56%,Fe30.52%,S34.92%。
为炼铜的主要原料。
经常呈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黄铜色,表面常因氧化而呈金黄或红紫等锖色;条痕绿黑色。
硬度3—4。
比重 4.1—4.3 。
它和黄铁矿相像,但是硬度不如黄铁矿,黄铁矿的硬度是6-6.5;它和金类似,但是硬度比金高,也比金脆,金的硬度是 2.5-3;它和黄铁矿一样,在野外很容易被误会为黄金,因此被称为愚人金(Fool's Gold)。
黄铜矿分布很广,可在各种条件下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岩浆型:在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铜镍硫化物或钒钛磁铁矿床中,形成的温度较高,与磁黄铁矿、镍黄铁矿密切共生;接触交代型:黄铜矿经常充填交代石榴子石或透灰矿等矿物,与磁铁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等共生。
在风化作用下,黄铜矿转变为易溶于水的硫酸铜,后者当与含碳酸的溶液作用时便形成孔雀石、蓝铜矿;与原生的硫化铜矿物作用,可形成次生斑铜矿、辉铜矿和铜蓝,形成铜的次生富集。
黄铁矿黄铁矿因其浅黄铜的颜色和明亮的金属光泽,常被误认为是黄金,故又称为“愚人金”。
化学成分是FeS2,常有完好的晶形,呈立方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
立方体晶面上有与晶棱平行的条纹,各晶面上的条纹相互垂直。
集合体呈致密块状、粒状或结核状。
浅黄(铜黄)色,条痕绿黑色,强金属光泽,不透明,无解理,参差状断口。
摩氏硬度较大,达6-6.5,小刀刻不动。
比重4.9―5.2。
在地表条件下易风化为褐铁矿。
辉铜矿(Chalcocite)分子式为Cu2S(Cu79.86%,S20.14%,常含银),是炼铜主要的矿砂,因为铜占它的成分比例很高(67%的原子是铜原子,几乎占了80%的重量),而且很容易就可以把铜和硫分开。
晶形呈假六方形的短柱状或厚板状,通常呈致密块状、粉末状、烟灰状。
暗铅灰色。
条痕暗灰色。
金属光泽。
硬度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