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诸葛亮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简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是一直被大家所传颂和喜爱的人物,被人称为智慧的化身。
特别是蜀汉的兴衰,三国之间的每一次重大军事、政治斗争,几乎都与诸葛亮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充分显示了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在技术发明上有巧妙的构想,而且在文学素养上也无不体现着他的高尚情操。
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本文从以上四个方面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扼要的分析:一、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诸葛亮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他采取了打击豪强、任人唯贤、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等方针政策,这些方针对于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向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帮助刘备确定联孙抗曹的方案。
联孙抗曹是诸葛亮一贯的主张,所以诸葛亮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这层关系,建立起了联盟从而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初步形势。
在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从政治利益角度向孙权说出了各方面的利害关系,为联刘抗曹奠定了基础从而取得了战役胜利。
在赤壁之战以后,刘备总算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诸葛亮又开始将眼光投向了益州,益州的谋取将会进一步巩固赤壁之战后的成果。
蜀国建立之后诸葛亮做为蜀国的丞相,更是以吸引人才、团结内部、激励群臣、搞好民族关系为主要政治手段。
其中选贤任能是诸葛亮治国的首要措施,他坚决摈除用人唯亲的做法,为了招纳贤士,他在成都筑起了招贤台,广揽人才,他先后提拔了杨洪、何祗等人,当时是最受老百姓称道的。
诸葛亮也把严明法令、整顿吏治放在首位,从而获得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经过诸葛亮大力整治,蜀汉朝廷法威大振,政令严明,官吏不敢作恶,百姓人人向善,“道不拾遗,风化肃然”,从而提高了各级官吏的积极性。
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民思念他,几十年不曾稍减,史家说:犹如西周人民思念召公。
诸葛亮的品质作风,无疑在政治上产生了极其良好的作用和影响。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三国演义》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塑造出曹操、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许多不朽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诸葛亮形象的塑造非常成功。
政治上他高瞻远瞩,军事上他运筹帷幄,思想上他深谋远虑,文学上他才华横溢。
他的思想、品格、才干在今天仍为人所津津乐道。
一、志存高远自比管乐一个人如果想有所成就,那么首先应该有远大的抱负,即理想。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中原豪强并起,诸侯割据。
他经常和当时的青年才俊,如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石广元、汝南的孟公威等,交往甚密,畅谈古今,研究学问,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一次他们谈到军阀割据,董卓作乱时,诸葛亮曾尖锐地指出:像董卓、袁绍这些人和颠覆秦国的赵高、篡权窃位的王莽是一丘之貉,不消除这些家伙、国家就不得安宁。
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表达了它改变国家割据混战局面的政治抱负。
正是以这种理想为动力,才使诸葛亮成长为“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
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刘、关、张三人跟童子进诸葛草庐,至中门,刘备见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通过此联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
精炼概括了诸葛亮一生在品德操守方面追求的最高境界。
刘备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不免感慨:“此行不枉然”,而亮从出世至死,一生不慕虚荣,不求富贵,安贫乐道,朴素严谨,克己奉公,知恩必报,忠贞不二,鞠躬尽瘁,严于律己。
这些高贵的品格着实令人佩服。
“淡泊”、“宁静”从一种境界、一种要求来看,乃是一种道家清心寡欲,修身养性,顺其自然的表现,但并非消极避世,求一生安乐。
正因为如此,所以诸葛亮在一生军旅生涯中。
时刻以此为戒,提倡俭朴,别无所求。
再则,他至始至终一身素缟,初出场时,“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似神仙之概”,在入世以后,虽出将入相,但他每次出战几乎都是同一装束:端坐四轮车,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拿羽扇,一幅高人逸士的形象,而不喜达官贵族的华服丝袍、金银饰物。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语文知识点】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1.谦虚谨慎,严于责已的优秀品质:诸葛亮不恃才自傲,为维护汉室天下,他做到对内实行法制,赏罚严明,对犯法人不管其地位高低,功劳大小和自己关系亲疏都要依法惩治。
2.鞠躬尽瘁,廉洁奉公的高尚情操:诸葛亮是被作为忠贞和智慧的典型来塑造的,作为封建社会理想的贤相,小说突出描写了他对刘备的忠贞,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竭忠尽智,赴汤蹈火,为蜀汉的霸业立下了巨大功勋。
3.卓越的军事、政治、外交才能:诸葛亮作为一个贤相,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辅佐刘备,为共图霸业奋斗了一生。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

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的故事。
其中,诸葛亮是一个备受人们喜爱的人物,他的形象特征也是小说中的一大亮点。
以下将从诸葛亮的智慧、谦虚谨慎的性格以及他的忠诚和奉献等方面来浅析《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特征。
首先,诸葛亮被称为“卧龙”,主要是因为他拥有超凡的智慧。
诸葛亮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才能,能够从复杂的局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他凭借智慧战胜了曹操、刘备的敌人,保护了蜀国的利益。
诸葛亮善于谋略,深谙兵法,他能够洞察敌人的心理,抓住战机,从而获得战胜的优势。
在对付曹操的时候,他发挥了自己的智慧,用火攻成功击败了曹军。
他的智谋和计策被誉为“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使得诸葛亮的形象深入人心。
其次,诸葛亮的性格十分谦虚谨慎。
他不仅有着卓越的才能,而且十分谦虚,从不以自我为中心,更加注重大局。
他在刘备北伐时,总是对自己说:“吾蜀有龙子之志,为此滑稽耳。
”他将自己与龙比喻,表示自己的才能只是微不足道的。
诸葛亮不仅谦虚,还非常谨慎。
他们在出征前,会分析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并提前做好准备。
他还非常注重细节,比如在刘备占领汉中后,就悉心安排农田水利工程,以保障粮草供应。
这种谦虚谨慎的性格使得他得到了刘备的信任和尊重。
最后,诸葛亮以忠诚和奉献为人的核心价值观。
他对刘备忠诚不二,始终以刘备的利益为重。
他劝刘备建立“仁政”,以争取民心,为了刘备的事业,他策划了不少战略,出谋划策。
他一心一意地为刘备尽心尽力,无私奉献。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派人向刘备求救,刘备不而易位的机会,但诸葛亮却选择对曹操诓骗,维护了刘备的利益。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奉献令人钦佩,也体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特征凸显了他的智慧、谦虚谨慎的性格以及他的忠诚和奉献。
他所具有的超人的智慧和计谋,谦虚谨慎的个性以及对刘备的忠诚奉献,使他成为人们敬慕的楷模。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诸葛亮的性格特点诸葛亮具备哪些性格特征1.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有着胸怀坦荡的大智慧。
2.忠贞不渝、为国为民的道德力量的代表。
3.高尚人格、超凡意志力量的表率。
在三国中,诸葛从无到有从生到死都几乎以神的身份存在,在罗贯中笔下,整个三国里,诸葛是权衡了三国势力的神灯,如果没有他似乎周瑜都不会决定北抗曹操,没有他,几乎从曹操统一北方后就没故事可写了。
不过神的身份没有改变历史,这也就不可避免的显出了一些诸葛的人性一面。
从整体来讲,诸葛是一个冷静沉着的人,从三顾茅庐时虽期待名主却又不失气度,既考验了刘备又体现了他冷静思考眼前一切的一面,又在面对曹操大军逼近的时候,劝东吴抗曹,争夺荆州九郡,坐怀不乱退魏五路大军等故事中,冷静的让任何人都比不来。
另外他是一个很会捉人心思,很能了解别人的性格,像对关羽的性格,张飞的性格,周瑜,鲁肃,司马懿等都被他抓心思抓得一愣一愣的,所以他会百战百胜。
但他又有缺点,比如对蜀国的人才运用上的过度谨慎,导致蜀国人才断层以至亡国。
诸葛亮性格走向不平凡人生说起诸葛亮的性格,但凡读过_lt;三国演义_gt;的人,大都会有一个印象:潇洒自若、临危不乱,因为他总能未卜先知、化险为夷,而且他几乎是从头笑到尾的,笑曰、冷笑诸多带笑的字眼屡见不鲜,更不用说什么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了,总之那形象,一个字:帅!可略微了解点历史的人又会觉得,真实的诸葛亮似乎没有想像中那么风流倜傥、挥洒自如,因为人们记住的是诸葛一生唯谨慎的诗句,脑子里浮现的是诸葛废寝忘食、汗流终日的工作狂形象,感慨的是他志决身歼军务劳的悲剧结局。
于是人们又会产生另一个印象:诸葛亮谨小慎微、老成持重、一板一眼、不苟言笑。
其实这两种印象都走了极端。
那么真实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性格呢?他随和吗?他严厉吗?他风趣吗?我们不禁想要了解。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那么是什么样的性格决定了诸葛亮的命运从而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呢?从他童年说起吧。
任何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却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几乎处于神化状态,在文学作品中,诸葛亮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还可以借天时地利人和呼风唤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很相似,都是作者通过一个角色来表达文化思想的引子,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理解通过整本书表达出来,但我们想要得到更深的理解就必须全面分析文本中的形象,掌握作者的深刻意图,理解更多的思想智慧。
一、忠诚的代表《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书中近半文字都涉及诸葛亮,仅诸葛亮个人描写就有三十多回,占到全书的1/4,我们可以看到全书虽然人物众多,但是对于诸葛亮的人物描写却非常多,描绘出一个栩栩如生的诸葛亮,一个始终如一的忠臣代表。
诸葛亮身上最大的亮点就是忠诚,忠心君主、忠心国家。
忠君体现在诸葛亮对刘备的追随上,诸葛亮的代表作《隆中对》,其中体现最多的便是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多年来始终如一、不离不弃,体现出的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情怀。
刘备善待诸葛亮,三顾茅庐才请得其出山,诸葛亮亦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在刘备死后又尽心辅佐刘禅,白帝托孤后,诸葛亮的忠君思想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他费心费力地辅佐刘禅,把自己的一生贡献在国事上,北伐之前还竭尽全力地嘱托刘禅要处理好国事。
《出师表》一文中把蜀国的治理之道和臣子的任用描写得非常详细,并一直劝诫刘禅不要妄自菲薄,做事一定要依法依理而行、内外统一,希望可以壮大蜀国,完成刘备的遗愿。
不论发生什么事,诸葛亮始终坚持的都是最初跟随刘备的初心——匡扶汉室。
诸葛亮之所以肯出山帮助刘备,笔者认为他有一个目标——匡扶汉室,而且一辈子都为这个目标而奔走。
为了完成匡扶汉室的愿望,他一生竭尽全力、视死如归,诸葛亮一直都把自己的生死放在蜀国的安危之后,为蜀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刘备在世时,无论发生任何事,诸葛亮都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刘备死后又尽心尽力辅佐刘禅,一直把匡复汉室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而坚持,即便是最后病逝于五丈原,他也是死在了战场上,为自己的目标而牺牲。
诸葛亮的人物特征

诸葛亮的人物特征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深思熟虑和谋略过人而著称,被誉为“千古之奇才”。
首先,诸葛亮的人物特征之一是聪明才智。
他自幼聪颖过人,才智出众。
据《资治通鉴》记载,他在年仅16岁时就已经通晓《易经》,并能独立撰写论文。
此外,他还涉猎了天文、地理、历史、兵法等各个领域,并对这些知识有着透彻的理解。
他的博学多才以及超凡智慧,使他在政治和军事事务上有独到的见解和决策能力。
其次,诸葛亮的人物特征之二是深思熟虑和谋略过人。
他对于治国安邦和战争策略都有着深入研究,善于预见问题的发生和解决。
在他执政期间,他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和,使蜀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他主张安抚百姓、勤俭治国、提倡农业生产等,使得蜀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在对外战争方面,他善于运用兵谋,让蜀国在对抗曹魏和孙吴的战争中屡战屡胜,保证了蜀国的安全和繁荣。
此外,诸葛亮的人物特征之三是为人谦和和勤奋。
尽管他才华出众,位高权重,却一直保持着谦和的态度。
他常常与士人共同交流,并虚怀若谷,不以自己的才华傲慢自大。
同时,他勤奋刻苦,为国家的繁荣不辞辛劳。
据记载,他每天只睡三四个时辰,其余时间都用来治理国家和研读兵法。
他深知为官救国的责任和使命,从不懈怠,以高度负责和勤勉的工作态度,为蜀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诸葛亮的人物特征之四是具有远见卓识和高尚的品德。
他具有很强的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能够深刻地把握当时的大势,并且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
他的品德高尚,深受民众的爱戴,他对百姓和士人都非常关心,经常为他们着想。
他主张以德治国,以公正和仁爱为准则,深得人民的拥护和尊敬。
总结起来,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聪明才智、深思熟虑和谋略过人让他成为了历史上杰出的人物。
他为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郑振铎在《三国志演义的演化》中说:“一部《三国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
”显然,诸葛亮是罗贯中所着力塑造的中心人物。
小说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无所不能的人物,带着浓厚的传奇色彩。
其形象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忠君尽义、鞠躬尽瘁诸葛亮是蜀汉忠臣,也是千古忠君的典型。
无论对先君刘备还是后主刘禅,他都忠心耿耿。
诸葛亮之忠心,处处可见。
他自己曾言: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儒有君子小人之别。
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道出了自己的耿耿忠心。
他受刘备三顾之恩,“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
在三国所有“顾命”大臣中,诸葛亮的担子最重,困难最多。
为了克服各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的局面,寻找发展的出路,诸葛亮日夜思索,绞尽脑汁,施展计谋。
他对各方面工作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
除全面担负全国的军政事务外,他还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校簿书,流汗竟日”。
诸葛亮不怕劳苦和染上疾病,亲自领兵南征,深入不毛之地。
在他领兵出发前,王连诚恳地劝谏说:“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
”诸葛亮认为平定南中,事关重要,不考虑个人安危,没有接受这一劝阻。
在长期北伐过程中,诸葛亮更是日理万机、兢兢业业,终于积劳成疾,最后病死于军中。
可谓“鞠躬尽瘁”。
诸葛亮的一生忠于国家的统一事业,义于高尚纯净的友谊,忠得一心不贰不掺半点杂质。
二.神机妙算、智慧超群在诸葛亮身上,除了忠、义集于一身外,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一个“谋”字上面。
诸葛亮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超群出众,已演化为智慧的化身。
这首先体现在其用兵为政,注重谋略上。
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既能理政,又能带兵打仗,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可“兵不钝而利可全”。
统摄全局,审敌情,料敌势,识进取之缓急。
临阵对敌,能运奇谋,出奇兵。
如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诸亮人物形象(罗胜2011级汉语言文学(师)1班 0)[摘要]三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三国演义》正是描写这一时期历史的长篇历史小说。
这部小说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诸亮就是其中之一。
诸亮深谙韬略,通权知变,可谓当世之奇才。
它的高风亮节的高尚品质受世人赞叹,作者耗费笔墨把他描写成了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然而诸亮深陷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忠君思想,伦理观念在他心中已经根深蒂固,当时厚重的传统文化氛围也塑造了一个没有用他的智慧做出明智的选择,是心甘情愿地戴着道德楷模的桂冠走上传统文化祭坛的一个对最高道德追寻的诸亮。
他生与“命”,“数”相争,忠于蜀政权,独撑危局,呕心沥血,直至累死,这恰恰是他悲剧命运的最大特色。
在这个悲剧性冲突之中,忠贞报国,德才兼备的重臣竟不能完成其为之奋斗的事业,这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沉痛,这也是“英血空劳销笔筒,运不兴亦枉然”的遗恨!诸亮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
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
[关键词]:《三国演义》诸亮德才兼备忠贞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亮为后人树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典,是多谋善断,集文治武功于一体的“智慧”的化身,具有清正廉明的“政治”风,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
他是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型,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其光辉人物形象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淡泊名利,静以修身诸亮是“俭以养德”之典。
诸亮一生崇尚节俭,并以此来治国。
身为宰辅、“相父”,专决朝政十余年,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力求死后“不使有余帛,外有赢财”,死时又遗命薄葬,他就是这样清清白白地飘然而去,简简单单地长眠在青山之中,其俭约实在罕见。
终其一生,如其所言,清正廉洁,字字浩然,垂千古。
在诸亮大力提倡和以身作则的影响下,蜀汉形成了以节俭为荣、奢华为耻的社会舆论和社会风气,很多蜀汉官员都做到了居官清廉,不尚奢华。
如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1]。
”费伟“家不积财。
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2]。
”诸亮后来位极人臣,在治国理政、戎马倥偬的百忙之中,从没忘掉治家和对后辈的教育,在齐家上他同样要求他的子们养成节俭的习气,从而以成大器。
他不以财产遗子,却留下了《与兄谨言子乔书》、《与兄谨言子瞻书》、《诫子书》、《又诫子书》、《诫外甥书》等一批精神财富,以告诫后辈。
其教育子女的佳作《诫子书》千古流芳:“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这段话谆谆教诲,给后辈留下了“澹泊致学,俭以养德”,“养心莫善于寡欲”的修身治性思想,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二、神机妙算,智谋无双在民间,常听到这样一些俗言口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事后诸葛亮”。
可见,在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葛亮的大名联系着“智慧”、“聪明”。
诸葛亮因此被誉为“智慧的化身”。
诸葛亮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的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据《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记载:“(亮)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
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
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4]十四岁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家乡琅邪阳都,辗转来到刘表控制的荆州。
十七岁时诸葛玄病卒。
尽管年未弱冠,与刘表、蔡瑁都有亲戚关系,但他怀有伟大志向,不屈于权贵,带着弟弟诸葛均隐居隆中,一面躬耕陇亩,一面关注天下大事,研究治国用兵之道,长达十年之久。
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大势,为刘备制定了取荆州、夺西川、成鼎足、图中原四个阶段性战略目标,诸葛亮可谓是一位“国际形势的预言家”。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
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三顾茅庐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他受到刘备的“三顾”之恩而弃隐入仕,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自己的宏图远志。
更让人佩服的是他放弃了依靠权势,依靠强者的原则,把命运押在一个屡遭挫折寄人篱下的落魄将军刘备身上,他这种大胆的选择,也体现了胸怀大志的诸葛亮的卓越远见和胆量。
首先在军事上。
未出茅庐,三分天下;征南之役, 确定了“攻心”战略;北伐中原,有鉴于魏国的实力,则采取了稳定局势,平定后方,逐步打击敌人的方针。
在战术的运用上更是灵活多变,有鬼神莫测之机。
从出山到病逝五丈原,一共27个春秋,中间经历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数以百计的战斗,凭着他的忠心和智慧,在很多情况下,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变劣势为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博望烧屯,初试锋芒。
赤壁之战,诸葛亮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说周瑜”使东吴集团下决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又巧调鲁肃,使他为其所用,避过了周瑜一次又一次的谋害。
蜀汉政权建立后,他更是南征北讨,每一次战斗,都使诸葛亮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即使是在失街亭这样的大败之后,“空城计”又使诸葛亮的智慧在这失误之中更显得超乎寻常。
此外,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草船借箭”、“借东风”、“安居平五路”以及制造“木牛流马”、死前布置的锦囊妙计等等,都表现他的“智”。
这些虽有艺术夸张,故事的虚构,但也说明了他的确足智多谋,为同时代的兵谋家所望尘莫及。
下面我主要说一下其中几个例子。
赤壁大战前夕,周瑜欲借十日造十万支箭杀诸葛亮,而诸葛亮草船借箭完成了任务,之后周瑜又多次设计要害诸葛亮,可都被其一一躲过。
在周瑜万事具备,只欠东风时,诸葛亮又在七星坛借来东风,从而有了火烧赤壁的一段佳话。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为借箭“借”了东风。
《孙子兵法》里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这可谓是古往今来的战争的总结。
诸葛亮了解曹操的为人,借箭时料定曹操不会派兵出来,就故意让士兵擂鼓呐喊,让曹操放箭,结果向曹军借到了十万支箭。
这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真是料事如神。
诸葛亮的这种有远见的政治才略,超长的聪明才智实为让世人佩服。
关于诸葛亮<隆中对>一文,我相当之敬佩诸葛亮高瞻远瞩的能力,对事态的发展与谋划,无一不让人叹为观止.精妙之处,不一而足!他在治国上不仅高瞻远瞩,用兵有道,而且追求务实,勤政为民。
刘备在夷陵之战中遭到惨败后次年托孤于诸葛亮,在羞愤与悔恨中病逝。
诸葛亮用他的勇气和智慧承担起了维系蜀汉国运的历史使命。
他坚持“和”、“抚”方针和“攻心为上”的原则,迅速平定南中地区,处理好了各民族间的关系,屡次北伐,对强大的曹魏保持了进攻的态势。
用他的智慧创制了令人称奇的“木牛流马”和“八阵图”。
其次表现在政治上。
诸葛亮将儒家学说所主张的仁德施之于民,又将法家之法用于治国治军。
他继承了儒家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暴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民本思想,同时又根据动乱的社会现实辅之以法治,“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
强不侵弱,风化肃然”[5]。
诸葛亮治蜀期间,始终贯彻他的民本思想,重用贤能,开源节流,轻徭薄赋,务农植谷,推广生产技术,因而出现了国用足、民财阜、人口旺的景象,蜀国的国风、官风、民风在三国中皆属上乘。
将一个国空治理得如此井井有条,岂不令人惊叹!诸葛亮的“智慧”还表现在在为人处世上。
诸葛亮有自己独特做人的技巧,显出了一个成熟的智者风度。
他把“淡泊明志、宁静致远”[6]当作人生的座右铭,一生不为名利的缰绳所捆绑,不为庸俗下流的欲望所纠缠,而是静心养性,能屈能伸,深谋远虑,高瞻远瞩。
在人际关系上,诸葛亮可谓织网好手,他能把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处理得左右逢源,这为他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三、忠贞不二,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这是诸葛亮《后出师表》中的一句话,也是诸葛亮一生表现的概括。
当时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真心真意的请诸葛亮出来相助,甚至于泪沾袍袖,衣襟尽湿。
诸葛亮深受感动,而且像刘备这样的“仁君”是符合诸葛亮择君标准的,于是诸葛亮决定出山,效犬马之劳,从此开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征程。
在以后两人接触中,诸葛亮意识自己没有选错明君,刘备对他言听计从,给予他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
对于刘备的“知遇之恩”是足以让诸葛亮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诸葛亮报答知遇之恩的思想动机越发坚决是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开始的。
第八十五回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君才二倍曹丕,必能定邦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泣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自此,诸葛亮担子更重了,忧虑更大了,为了克服各个方面的困难,改变蜀国不利局面,寻找发展出路,他日夜思索,兢兢业业,终日操劳,不得休息。
除了全面担负全国的军事政务外,还亲自组织兴修水利、桥梁、道路、驿站等工程;亲自过问养蚕、织棉、煮盐、冶铁、铸铁生产;亲自设计、监制木牛、流马;亲自检查兵器创制……。
他大事小事都抓“躬自投薄书”,[8]流汗竟日,接着七擒孟获,六出祁山。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这种“知遇之恩”的具体表现,即使辅佐的后主刘禅无能昏庸,而且不时阻止他的事业,但诸葛亮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改变对刘备“知遇之恩”而是更感忧虑,怕辜负刘备的遗嘱,不顾自身的健康,日夜操劳。
最令人感动,凄惋的是诸葛亮死五丈原,也是“知遇之恩”的升华。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同时也包含着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直到以身殉职的可贵品质,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9]对诸葛亮为国家事业忠心耿耿,奋斗不息的精神给予崇敬,并抒发了对一个未完成事业的贤相惋惜之情,诸葛亮的为“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形成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
总结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使“英雄泪满襟”,就是千万读者也已以泪洗面,真真切切的为罗贯中所塑造的诸葛亮的悲剧形象所感动“悲剧人物灾祸如果要引起同情,他就必须本身是有丰富内容意蕴和美好的品质。
他德、才、智兼备,他真诚、勤勉、开明、智慧,总之,本文展示的诸葛亮那高尚的人格力量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蕴。
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于事业心的品质无不为世人怀念,他的形象在文学史上将永远闪耀着光辉。
参考文献:[1]陈寿:《三国志·蜀书》卷39《董和传》,中华书局,1959年12月,第10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