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二)——概括小说的情节故事情节(学生版)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情节概括+课件

【导学案七】
小说的三要素
《江上》
冯至
8.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 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舟行江上的情节:第11-13段
小说的三要素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 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 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 一般的宁静。(第11-12段)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
已 兴经?等”在杨那成里岳。 击王 掌超 大杰笑笑:道“决:正意“是帮二此助位意摆。好”功王架超, 杰想是了否想还要,我就再说唱:上“一今段日助就
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 一声太爷听端详……”
真题训练
小说的三要素
【导学案十六】【2018年全国3卷】 《微纪元(节选) 》 刘慈欣
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着陆前
心情急切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
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
才强迫自己睁开双心眼存。一丝侥幸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明辨题型:题干中有“情节”“脉络”“思路”“梳理”“概括”“ 分析”等字样
通讯员送“我”去包扎所→开端(1-24)
纯
百
“我”向新媳妇借被子→发展(25-43) 洁
合
花
小通讯员牺牲→高潮(44-57)
之 花
新媳妇献出新被子→结局(58-59)
一句话总结: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复习任务群2小说阅读任务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再嫁时,先写祥林嫂哭着喊着不肯到贺家坳去,为了抗婚,一头撞在桌角上。当她发
现贺老六是个和善的好人时,便与他一起过活,后来又有了孩子阿毛。本来可以安
安稳稳地生活下去,没成想,贺老六病死,阿毛被狼吃掉。由悲转喜继而大悲,抑扬交
错,起伏跌宕,形成多次摇摆。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采用摇摆式结构。小说从
沧州遇旧时林冲的“忍”到买刀寻敌时的“怒”到草堂交接时的“安”到雪夜报仇时的
体会
三层,让儿子知道有些东西不能丢弃;第13至14句为第
四层,告诉儿子休憩时感受田园生活的美好;第15至17
句为第五层,让儿子体会大地的仁慈和生命的延续。
二、特定角度梳理概括 例2(2022·新高考Ⅰ卷)[原文《江上》(节选)见学案13“赏析小说的叙事特 色”部分]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 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6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 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 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 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 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 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 非常好客。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 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 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小说阅读之分析故事情节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
⑦铺垫 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 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 突出文章主旨。
⑧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
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
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㈢ 小说情节的设计技巧及作用
【中间布局】(近年小说考查的重点) 情节某个阶段甚至某个点的精心安排,其作用一般有 ①与主要情节的关系:照应伏笔,使情节曲折巧妙、 连贯紧密。 ②与作品主题的关系: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思想。 ③与人物性格的关系:凸显人物性格或揭示人性的矛 盾复杂。
【结尾设计】 1.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 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 在情理之中。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②这种 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小说阅读 之分析故事情节
一、认识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来表现主题和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 织的事件,故事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 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矛盾 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 术的基础。也是整体感悟作品的起点。
㈢ 小说情节的设计技巧及作用
【开头设计】 1.设疑法(悬念法):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 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 出下文情节;②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阅读;③ 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或暗示小说的主题。
高三小说阅读专题复习课件:情节梳理、概括情节 2 枪口下的人格

评价标准
①具体的分析。分析和评价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 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 把自己一些猜测和没有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②客观的评价。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 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即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辨证法为基本 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 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 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在具体评价时,社会 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创 作规律),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 ②霍夫曼所谓的风度不过是在虚伪的礼貌言行中 包藏着的对法国人的傲慢与鄙视;所谓的尊严其 实是占领者的居高临下和泄愤杀人。
5.贝尔蒂对俘虏霍夫曼的态度是否值得肯定?他 该不该舍命去救胆小怕死的迈尔?请谈谈你的看 法并说明理由。(7分)
【审题指导】两问:态度?该不该?
【考点提示】
• 评价对象—— 文章的思想内容(可以是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观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含义分析】
①伟大的灵魂:贝尔蒂高尚的人格尊严、 视死如归的风度;
② “弯腰”:霍夫曼的灵魂震慑,感到羞 愧和敬畏。表现了霍夫曼复杂的人性。
存在问题
1.信息遗漏 “羞愧”、“复杂人性”
2.理解不准确 表现霍夫曼对贝尔蒂的感激。?
3.学生答案 贝尔蒂宁死不愿让人侮辱自己的尊严,不愿
失去风度,也不会因为私人恩怨去处理事情。
③由于事件的复杂性,我们在概括时,要避免前 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叙事方式(顺序、倒 叙、插叙、补叙);
④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二)梳理、概括:故事情节、情感情绪 与心理态度变化
常见切入角度: 1.中心事件 《溜索》 2.主次人物 《侯银匠》 《孔乙己》(“我”) 3.时间顺序 《山峡中》 4.情感线索 《想像》 《荷塘月色》 5.重要物象 《槐花》《项链》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梳理概括情节和线索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梳理概括情节和线索一、知识梳理情节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情节是指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如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就是构成情节的主要线索。
线索、细节和场面是构成小说故事情节的三要素。
线索是小说中连接和推动情节的具体的物、景、人和事,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有主线和副线、明线和暗线之分,小说按线索数量分为单线小说、双线小说和多线小说等。
如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线索就是项链。
细节描写是对生活中细微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是构成小说情节的最小单位,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由若干个细节描写构成一个场面。
场面描写是对一定时间与地点内众多人物活动情景的描写,由一个或几个场面构成一个情节。
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完整的故事情节显示了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
二、题型分析1.(2011年安徽卷)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5分)2.(2011年江西卷)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 概括小说故事情节试题的题干中一般有“主要情节”“脉络”“过程”等要求语。
此类试题主要有两种:一是对小说全篇情节结构脉络的梳理概括,如第1题;第二种是对小说局部情节进行梳理概括,如第2题。
三、解题技法1.同一角度,环节清楚。
在弄清情节的叙述顺序前提下,可按线索、结构、场面和人物(主人公)等角度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
无论选取哪个角度梳理情节,都要保持前后按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2.抓住要素,提取要点。
小说情节概括

2.理,就是理清小说的结构
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如《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
3.抓,就是抓住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
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如[典例]《面包》
可以按场面概括。《晚秋》也可以按照场面来概
括全文情节:第一个场面是“大学对面的网球场
旁”;第二个场面是“马路上”,在“马路上”
(2)人物角度。看主人公心理变化:期待好价——信守 约定——慷慨赠送——喜极而悲。
(3)事发空间变化角度。巴氏家空谈卖鸟笼——蒙氏家 无奈送鸟笼——球房醉酒悲欢为鸟笼。 (4)事发时间变化角度。午饭后空谈卖鸟笼——放学后 无奈送鸟笼——天黑后醉酒悲欢为鸟笼。
请你评判:
巴尔塔萨做好鸟笼送给彼贝,而彼贝的父亲蒙铁 尔却不领情、不给钱,巴尔塔萨却出于面子把鸟笼送 给了彼贝,还骗大家说赚了60比索。
专家
评卷
[答案]
• • • •
(1)妻子发现丈夫偷拿面包。 (2)丈夫撒谎掩饰。 (3)妻子替丈夫圆谎。 (4)第二天晚餐,妻子多分了面包给丈夫。
梳理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的脉络,可以从 4个角度去进行: (1)情节角度。看本文事件发展:谈卖鸟笼——拒卖鸟 笼——赠送鸟笼——醉酒为鸟笼。
及时间空间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
3、要做到:①情节发展前后环节清楚。 ②舍去细节概括情节。 ③语言简洁明了。
《面 包》沃尔夫冈•博歇尔特 2、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4分)
学 妻子醒来后发现丈夫不在,于是在厨房里发现了丈 生 夫,两个人进行了一番对话后又回房睡觉;第二天,妻 答 题 子因为消化不好,把面包多分给丈夫一片。得分:1分 失误类型:不合题干要求,不会概括 专 失分探因:本答案中考生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概述”了 家 故事,而不是“概括”故事情节。同时,没有概括出事 评 卷 件的本质,如“在厨房里发现了丈夫”“妻子因为消化 不好”等,所以只给1分。
小说 学案二小说情节类3大题型

审清设问,知道考什么
(1)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分析。
(3)在人称运用上有什么特点?有何效果? (4)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6)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
(3)人物心理、情感变化线索。如 2011 年江西卷小说 阅读《晚秋》就是以瓦萨卡的心理变化为线索,找出有关 瓦萨卡心理活动的地方,情节就很清楚了。
(二)情节梳理答题模板
情节(事件)=何时+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 说明:①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何人”“做何 事”不能省略;②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相互交错;③ 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5)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 之处。
(6)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变化过 程”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产生的,考查概括人物的 心理变化过程,暗含考查梳理小说情节)
理清思路,明确怎么答
(一)梳理情节 4 种常用方法
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按 (1)按基本 小说的叙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 脉络梳理 端、发展、高潮、结局”的脉络进
理清思路,明确怎么答
(一)情节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类别
特点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 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 第一人称 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 (有限视角) 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 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 发感情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全知视角)
严格来说,第二人称算不上一 种叙述视角。第二人称拉近了 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 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 于感情交流
第二讲 赏析故事情节-2024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全国通用)

• 大体可以分为制造波澜技巧和情节严密技巧两 大类。
1、制造波澜技巧
名称
释义
作用
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
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
抑扬
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
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
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 设置在开头,引领下文,引人
主线:以主人公为线索。 副线:以其他人物为线索。
1、分析线索方法与技巧
• 把握小说线索的关键点有两个: •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 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出 “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 ⑤时空缀“线”。 •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 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 第二步:定角度,析运用。
• 分析情节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找准切入角度,根 据不同角度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分析时,言之 有据是关键,要善于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逐层 进行阐释,不蔓不枝,力求分析到位,如有必要, 可列举条目。
• 第三步:简概括,说效果。
• 对情节手法的分析要扣住效果,主要分析对小 说主题、人物、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分析时概括 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要学会根据采分点作答。
•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 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二可巧妙安排 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 物形象。
• 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形象、深 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 分析线索是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与叙事特征的主 要思考方向。
练习:小说线索
(二)情节(结构)模式
模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阅读(二)——概括小说的情节
【预习案】
一、阅读《核按钮》第112页“考点透视”,建立以下概念:
1.小说的阅读,一般都是从入手,而概括小说情节又须从
入手,这就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又要注意。
2.最常见的概括故事情节的提问方式,,。
二、阅读《核按钮》第113页《面包》,读懂文本。
【探究案】
一只鸟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
盲眼老头是遛鸟的,鸟儿好漂亮,有一个特别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
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并不爱鸟。
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几乎没有一点儿兴趣。
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
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
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
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
”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
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
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
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失望。
一次次失望,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
他病了。
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
老头虽然不舍得,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
病也当下轻了许多。
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
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
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
”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
我把鸟放了。
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
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
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唯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
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
我现在已退下来了。
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
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
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
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地,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
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
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
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
照片上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
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
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是那样的相像。
他不知道,照片上的那个后生真的就是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文本解读:
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无法回避自己职业生涯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失误,千方百计得到那只名叫“阿捷”的鸟,最后又放了它,以此减轻良心的煎熬。
类题指导:
(1)概括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
(2)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概括。
(3)要有完整叙述角度,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4)若故事复杂、涉及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相互交错,要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做到前后贯通。
【训练案】
阅读《巧合》,并完成习题。
《巧合》
①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刘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
刘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
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刘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
刘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
刘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
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教师的刘老师还是知道的。
刘老师象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②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刘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
刘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③并非没有一点难处。
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刘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
但一想到因自己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刘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
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刘老师动了一番脑筋。
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
即便如此,刘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
到那天,把课私下调到一二节先上掉,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④重阳节如期而至,刘老师依计而行。
下午四点多钟,刘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
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
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
刘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刘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
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
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
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
没有人出头收人情钱,找人代礼都困难。
⑤刘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
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
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刘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
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
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
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的电话。
校长哼了几声后便走到门外。
再进来的时候,校长一把拉着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⑥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
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
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
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
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刘老师,而刘老师最难找。
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
刘老师想起了名叫秋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
心中一热,可两眼犯难。
刘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⑦刘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
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刘老师敬酒。
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刘老师敬酒。
刘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⑧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
刘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
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
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
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刘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
刘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
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1、文本解读:
(1)刘老师父亲、校长夫人、书记千金都在重阳节过生日。
因为巧合,主人公只得舍弃父亲的生日。
这篇微型小说反映人们普遍趋炎附势、极力巴结领导的社会现象,突出在官本位社会中人身不由己的主题。
(2)小说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用意?(4分)
2.完成下列题目
(1)小说结尾处,刘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