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电风暴的认识及其临床进展
“心室电风暴”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

“心室电风暴”的临床表现和处理方法2006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和心脏性猝死预防指南》将“心室电风暴”定义为:24 h内反复发作2次或2次以上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心室纤颤(室颤)。
“心室电风暴”又称室速风暴、交感风暴JL茶酚胺风暴、埋藏式心脏除颤器(ICD)电风暴。
“电风暴”是需要紧急处理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促发因素有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急性心力衰竭、药物影响等。
器质性心脏病变是发生“电风暴”的病理基础。
现将我们的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1典型病例报告1.1病例1t患者男性,24岁,因心悸、胸闷半个月入院。
半个月前患者出现反复心悸、胸闷、腹胀,每次持续时间不等,心电图提示室速,心室率169次/mia,1年前曾有类似发作史1次。
入院查体;体温36℃,脉搏164次/rain。
呼吸频率20次/rain,血压(BP)97/70 mm Hg(1 mm Hg=0.133 kPa),面色苍白,口唇略发绀,两肺呼吸音清,心界左大,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6肋间锁骨中线外2 CITI,心率(HR)164次/rain,律齐速,心尖区舒张早期奔马律,肝脾未触及。
无水肿。
入院心电图示:室速,完全性右柬支传导阻滞伴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弥漫性室壁运动降低,心包积液,射血分数(EF)0.436。
予心律平70 mg 静脉推注后,患者出现头晕、黑朦症状,BP 64/42mmhg,持续室速或室颤。
立即给予电复律3次。
同时用胺碘酮注射液0.3 g静脉泵入维持,但出现急性左心衰,动脉血氯饱和度(SaO。
)下降至0.80,气管插管转重症监护病房(ICU)。
给予利多卡因、维拉帕米、艾司洛尔等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静脉用药,但仍以室速或室颤交替。
4 d后患者突发室颤,阿斯综合征发作,立即给予100 J非同步电复律后转为窦性心律,8 d后加用胺碘酮片剂0.2 g口服,8 h 1次}倍他乐克6.25~12.50 mg口服,每El 2次。
【医学课件大全】心室电风暴的治疗及进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 新华医院心内科 张松
心室电风暴的病因
Br ug ada 综合征 药物可能导致,如洋地黄、β受体激动剂、某些抗
心律失常药物等 先天性心脏病、急性心包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
炎等 还可见于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 Israel 等报道,置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 患者
ICD 后频繁发作室颤, 服用西洛他唑, 可使 Brugada综合征患者抬高的ST 段恢复正常, 后随访13 个月无室颤发作。
药物治疗
异丙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在抑制左室 电风暴的急性期有效,异丙肾上腺素有降 低Brugada 综合征患者抬高的ST段和抑制其 反复发作室颤的作用 。Brugada 综合征发生 电风暴时首选异丙肾上腺素 。
1997 年Tavernier 等报道1例植入ICD 的患者, 发作 室颤76 次, 电击无效,静脉注射美托洛尔成功终止 室速/室颤发作。β受体阻滞剂是目前唯一被证实 可降低心源性猝死的药物。
另外,有报道β受体阻滞剂是治疗心室电风暴最 为有效的药物( 常选用美托洛尔) 。
2006 年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与心脏性猝死预防 (ACC/AHA/ESC) 指南指出, 静注β受体阻滞剂是治 疗心室电风暴的唯一有效方法。
可能的作用机制
①β受体阻滞剂能逆转心室电风暴时的多种离子通 道的异常, 抑制Na+、Ca2+内流及K+外流
②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 能作用于交感神经中枢, 抑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 降低心率,使室颤阈值升 高60%~80%
③β受体阻滞剂具有治疗基础心脏病的作用: 如降 低心肌耗氧量, 逆转儿茶酚胺对心肌电生理方面的 不利影响,使缺血心肌保持电的稳定性; 抗RAAS 系 统的不良作用
室性心律失常风暴-修改版

如缺血性心肌细胞主要的电生理异常表现为: ①缺血早期膜电位降低和动作电位时限缩短,引起异位自
律性增高和不应期缩短,易于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 ②动作电位振幅和Vmax降低以及不应期离散,引起传导性
①增强心室肌生理性和病理性具有自律性细胞4相舒张 期自动去极化起搏电流,使自律性明显增高
②增强心室肌细胞2相ICa2+内流,诱发触发激动和2相 折返性心律失常
③增强心室肌细胞1~3相IK+外流 ,使不应期缩短,易 于发生快速性心律失常
④降低心室颤动阈值。上述作用可使具有病理基础的心 脏发生电风暴。
3、电风暴的其他相关触发因素
根据Israel等报道,已植入ICD患者在3年内电风暴发 生率约25%。其诱因包括焦虑、心功能恶化、药物因素、 高速时差反应(jet-lag)等。
三、室性心律失常风暴(电风暴)的发生机制
目前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晰,至今认为与下因素相关:
器质性心 脏 病 变 是发
生电风暴的 病理基础
电风暴
1、器质性心脏病变是发生电风暴的病理基础
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适应症同Ⅰ号方。 Ⅳ号方:异丙嗪(非那根)50mg,氢化麦角碱(海德嗪)0.3~0.9mg。加入5%葡萄糖
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适用于有呼吸衰竭的病人。 Ⅴ号方:氯丙嗪(冬眠灵)5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普鲁卡因500mg。加入5% 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适用于少尿患者,对于有心率慢及心律紊乱者慎用 。 通用方:氯丙嗪(冬眠灵)50mg,异丙嗪(非那根)50mg。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
电风暴的评估和治疗

非药物治疗
医生建议患者接受导管消融和植入 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等非药物治疗。
治疗效果
经过非药物治疗,患者的电风暴得 到有效控制,未再出现心悸和晕厥 等症状,恢复了正常的运动和生活。
THANKS
感谢观看
电风暴的症状
总结词
电风暴的症状包括心悸、气短、胸痛、头晕和晕厥等。
详细描述
电风暴的症状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悸,即感觉到心脏跳动的不规则性。 其他症状可能包括气短、胸痛、头晕和晕厥等,这些症状可能会突然出现并持 续数分钟或数小时。
电风暴的病因
总结词
电风暴的常见病因包括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以及某些药物的 副作用。
电风暴的评估和治疗
• 电风暴的概述 • 电风暴的评估 • 电风暴的治疗 • 电风暴的预防 • 电风暴的案例研究
01
电风暴的概述
电风暴的定义
总结词
电风暴是指心脏电信号异常引起的心 律失常,导致心脏不规则地跳动。
详细描述
电风暴是一种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 心脏电信号的异常引起的。这些异常 的电信号会导致心脏的肌肉细胞不规 则地收缩,使心跳变得不规则。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可以减少心血管 系统的负担,降低电风暴发生的风险。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关注家族史
心电图检查是评估心脏电活动的重要 手段,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有助于早 期发现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及时采取 干预措施。
家族中有电风暴或相关心血管疾病史 的人群应特别关注自己的心脏健康状 况,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04
电风暴的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适度的运动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 游泳等,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增强 免疫力,降低电风暴发生的风险。
室速电风暴心电表现与处理

持续时间变化
室速电风暴的持续时间可逐渐 延长或缩短,这取决于患者的
病情和治疗效果。
药物影响
药物治疗对室速电风暴心电图 的影响较大,不同药物可能导
致心电图表现发生变化。
03
诊断与评估
诊断标准
室速电风暴通常指24小时内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反复发作超过3次,且需要紧急干 预。
心电图表现为连续3次以上的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且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03
用于治疗心脏收缩不同步,提高心功能。
紧急处理措施
立即就医
出现室速电风暴症状时,应立即 就医,接受紧急治疗。
心肺复苏
在心脏骤停的情况下,应立即进行 心肺复苏,以维持生命体征。
除颤治疗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尽早进行除 颤治疗,以恢复心律。
05
预防与预后
预防策略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 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有助于降低室速电风暴的发生风
室速电风暴的心电图形态多变,每次 发作的波形可能略有差异。
持续时间较长
室速电风暴的持续时间较长,通常持 续数分钟至数小时。
可见室性融合波
在室速电风暴的心电图中,有时可见 室性融合波,这是由于不同部位的电 信号在心脏内同时传导所致。
与其他心律失常的鉴别
与房性心律失常鉴别
房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表现与室速电风暴不同,通常表现为心房 搏动过速或心房扑动等。
室速电风暴心电表现 与处理
目录
• 室速电风暴概述 • 心电图表现 • 诊断与评估 • 处理与治疗 • 预防与预后
01
室速电风暴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室速电风暴是指短时间内频繁发 作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导致 患者出现严重症状甚至猝死的临 床综合征。
电风暴:定义、分类和处理要点

性; ⑥U波异常增高或倒置加深; ⑦联律间期不等、多源、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或出现极短联律间期(~<300
ms)的室性期前收缩; ⑧室性期前收缩后伴发一过性缺血型ST—T段压低或抬高,可误诊为变异
分类(病因)
二、非器质性心脏病
2.2 精神心理障碍性疾病 在极度愤怒、恐惧、悲痛、绝望等状态时,由于儿茶酚
胺过度分泌增加,冠状动脉痉挛或阻塞、自主神经功能严 重失衡等可诱发电风暴
2.3 电解质紊乱、重度酸中毒、酗酒、甲状腺功能减退、肝 移植术后等
电风暴发生率
» 植入ICD的患者可获得详细的电风暴发生率 » MADIT-Ⅱ研究显示在一级预防患者中,植入ICD后平均随访20.6月,
分类(病因)
一、器质性心脏病
1.2 心脏解剖结构正常性心脏病 主要指原(特)发性离子 通道病等遗传性心律失常:
①原发性长QT综合征 ②原发性短QT综合征 ③Brugada 综合征 ④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⑥家族性阵发性心室颤动 ⑦家族性猝死综合征等
分类(病因)
一、器质性心脏病
处理要点
3、及时应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胺碘酮 » 另一重要的治疗药物,必要时与Beta受体阻滞剂合用 » 在急性心肌缺血的情况下,静脉内胺碘酮可能比其他抗心
律失常药物有效1
» Wolfe et al, Polymorphous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associate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Circulation 1991
4. 心脏交感神经的分布异常
电风暴研究进展

电风暴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8.0.02电风暴(electrical storm,ES),即室性心律失常风暴(ventricular arrhythmia storms)。
2014年《EHRA/HRS/APHRS 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将ES定义为“24 h内发生≥3次明确需要电复律或电除颤治疗的VT/VF”[1]本病其易引起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而需要立即电复律或电除颤等治疗。
因其病因及诱发因素多样、起病急骤、死亡率高。
近年倍受临床关注。
为近十年来新出现之定义。
1 病因及诱发因素1.1 器质性心脏病电风暴的诱发病因有很多[2],主要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急性心肌炎、急性冠动脉综合征心室肥大、心功能不全、瓣膜性心脏病、急性心包炎等,其中急性冠动脉综合征(ACS)最容易引发电风暴。
有报道显示,由急性心肌梗死引发的心率过速类患者,1天内电复律超过50次,20天内电复律超过700次。
电风暴很容易导致心脏病患者猝死,并且因预后效果差,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GISSI研究结果显示,ACS患者住院过程中,原发性室颤患者的死亡率会持续升高,特别是伴有心脏休克或心脏衰竭类患者。
继发性室颤患者疗效不佳,住院期间病死率高达40%~60%[3]。
1.2 非器质性心脏病非器質性心脏病指的是,由遗传因素引发的心率失常,主要病症类型有:原发性长、段QT综合征,家族性心室颤动、敏感性心动过速、家族性猝死症、特发性心动过速等。
然而因以上病症发生频率不高,所以,这类患者发生电风暴的概率低于器质性心脏病。
1.3 ICD植入ICD植入术主要用于心脏除颤类患者中[4],它能有效防止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引发的猝死现象,1980年,ICD技术首次应用于临床中,获得显著效果。
进过30多年的临床使用证明,ICD植入术已已应用于超过20万例心脏猝死患者,救治心室颤动引发的猝死患者的成功率超过98%,已成为治疗心脏猝死患者的最佳方式。
2020年ICD植入后电风暴的临床处理进展(全文)

2020年ICD植入后电风暴的临床处理进展(全文)电风暴是指24小时内发生至少3次或以上明确的室性心动过速(VT)和/或心室颤动(VF),导致ICD干预(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和/或放电)或检测为持续性VT(≥30s)。
有些作者在定义电风暴时,将VT/VF发作的间歇期设置为5min。
电风暴是一个严重的临床事件,在ICD二级预防的患者中,电风暴的发生率为10%-40%,而一级预防患者电风暴的发生率约为4%,电风暴发生后48h内院内死亡率可高达14%。
一、电风暴的发生率、诱发因素以及发生基质二级预防的ICD植入患者,其电风暴的发生率约为10%-40%,而一级预防患者电风暴的发生率低于二级预防患者,约为4%。
电风暴发生的时间窗在二级预防患者为4-9个月,而在一级预防患者约为11个月。
电风暴的发生是由于致心律失常基质以及自主神经张力和心肌细胞环境的急性改变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尚未证实存在可重复性的独立性的预测因子。
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药物治疗的改变或依从性差、心力衰竭的恶化、手术后早期、情绪应激、酒精摄入过多、电解质紊乱以及心肌缺血。
但SHIELD试验结果表明,148例电风暴病例仅有13%有明确诱因,大多数病例发生电风暴无明显诱因。
电风暴的心律失常类型80%以上是单形性VT,小部分为多形性VT或VF,尤其见于心肌缺血。
ICD植入时的心律失常类型与电风暴的心律失常类型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Verma等证实因VT植入ICD的患者,64%的电风暴由VT所致,因VF植入ICD的患者,45%的电风暴由VF所致。
了解心律失常类型有助于治疗策略的选择。
二.电风暴的预后以及临床意义发生电风暴的患者虽经积极的治疗,仍有较高的死亡率。
电风暴是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总死亡的相对风险在一级预防患者以及二级预防患者分别增加7.4倍和2.4倍。
电风暴的患者非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高于无电风暴的患者,且与无电风暴的患者相比,电风暴的患者更易出现缺血相关的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7·
具有自身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改良起搏技术,这也给生 理起搏研究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预见,未来几 年起搏领域将会有新的、大的变革,从多个范围及层面 显示出其重要学术价值及巨大的临床意义,进而为临 床带来更加理想的起搏模式。
[6] Healey JS,Toff WD,Lamas GA,et al.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with atrialbased pacing compared with ventricular pacing: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using individual patient data[J]. Circulation,2006 ,114( 1) : 11-17.
[16] 陈泗林,林纯莹,刘 烈,等.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 用研究[J]. 中国 : 206-208.
[17] 林纯莹,陈泗林,蔡清媚.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置入起搏器对患者生活质量 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12( 30) : 5907-5910.
[参 考 文 献 ]
[1] Charles RK,Stuart JC,Hoshiar A,et al. Canadian trial of physiological pacing effects during long term follow up[J]. Circulation ,2004 ,109: 357-363.
Abstract: In the last few years awareness of ventricular electrical storms has increased. The clinical onset of ventricular electrical storms is dangerous and has a high mortality rate. This article reviews recent cases of these electrical storms.
称室速风暴、交感风暴、儿茶酚胺风暴、植入型心律转 复除颤器( ICD) 电风暴。电风暴,是由于心室电活动 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最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 性猝死的重要机制。2004 年已有人提出这个概念[1], 2006 年 ACC / AHA / ESC 《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 源性猝死预防指南》[2]首次对 VES 做出明确的定义: 24 h内自发≥2 次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 过速和 / 或心室颤动,间隔窦性心律,通常需要电转复 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3]。2009 年 EHRA / HRS 《室性心律失常导管消融治疗》专家共识: 室性心 动过速风暴指 24 h 内自发的持续室性心动过速≥3 次,需要紧急干预治疗。ICD 电风暴: 目前对 ICD 电风 暴尚缺乏公认的定义,多数作者定义为 24 h 之内发生 ≥3 次需要 ICD 干预的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事 件,是植入 ICD 后特有的现象。心室电风暴主要见于 心肌梗死及植入 ICD 后,多发生于冬春季节。临床报 道,在心室电风暴中,患者可反复发作,韩瑞娟等电除 颤 100 余次,成功救助 1 例病人。 2 原因
FAN Xiao-xia1 ,LIU Yin2 ,LIU Wei-jun2 ,LI Lin2
( 1. Qinghai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Qinghai 810000,China; 2. Cardiology Department,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hai University
[7] Ovsyshcher IE. Toward physiological pacing: optimization of cardiac hemodynamics by AV delay adjustment [J] .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1997,20 ( 4 pt 1) ) : 861-865.
,Qinghai 810000,China)
文章编号: 1004-3934( 2011) 02-0257-03
中图分类号: R541. 7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 3969 / j. issn. 1004-3934. 2011. 02. 035
摘要: 近年来,对于心室电风暴的认识及报道愈来愈多。其临床发病凶险,病死率高。现就近几年的报道做一综述。 关键词: 电风暴; 心室; 室性心动过速; 电复律
[14] Tantengco MVT,Thomas RL,Karpawich PP.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after long-term right ventricular apical pacing in the young[J]. J Am Coll Cardiol, 2001,37: 2093.
[10] Michael O,Sweeney MD,Frits W. A new paradigm for physiologic pacing [J]. JACC,2006,17: 282-288.
[11] Gerd F,Daniel G,Jacques V,et al. Use of a new cardiac pacing mode designed to eliminate unnecessary ventricular paing[J]. Europace,2006,8: 96101.
[12] Guy P,Gerard L,Remi N,et al. AAI safe R limits ventricular pacing in unselected patients[J]. PACE,2007,30: S66-S70.
[13] Nielsen JC,Bottcher M,Nielsen TT,et al. Regional myocardial blood low in patients with sick sinus syndrome randomized to long term single chamber atrial or dual chamber pacing effect of pacing mode and rate [J]. J Am Coll Cardiol,2000,35( 6) : 1453-1461.
[9] Davy JM,Victor J,Mabo P,et al. Determining optimal dual-chamber algorithm to favor spontaneous AV conduction: preliminary results of the Save R Study [J]. Heart Rhythm,2005,2: 323.
[18] 郭继鸿.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 [J]. 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0,4: 225-228. [19] Pachon MJC,Alboronoz RN,Pachon MEI,et al. Right ventricular bifocal
stimulation in treatment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 with heart failure[J ]. Prog Biomed Res,1999,4: 254-262. [20] Skanes AC,Krahn AD,Yee R,et al. Progression to chronic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pacing: the Canadian Trial of Physiologic Pacing . CTOPP Investigators [J]. J Am Coll Cardiol,2001,38: 167. [21] Wilkoff BL,Cook JR,Epstein AE,et al. Dual chamber pacing or ventricular backup pacing in patients with an implantable defibrillator: the Dual Chamber and VVI Implant able Defibrillator ( DAVD) Trial[J]. JAMA,2002,288: 3115. [22] Abraham WT,Fisher WG,Smith AL,et al.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J]. N Engl J Med,2002,346: 1845-1853.
Key words: electrical storm; ventricle;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electrical conversion
1 定义
心室电风暴( ventricular electrical storm,VES) 又
·258·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1 年 3 月第 32 卷第 2 期 Adv Cardiovasc Dis,March 2011,Vol. 32,No. 2
[15] Flevari P,Leftheriotis D,Fountoulaki K,et al. Long-term nonoutflow septal versus apical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relation to left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J]. Pacing Clin Electrophysiol,2009 ,32( 3) : 354-362.
[5] Wiateceka G,Wilczecke R,Lewlcka E,et al. Advantages and controversies regarding physiologic electrostimulation of heart in sinus node disease [J]. Pol Tyg Lek,1995,50: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