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劳分析方法
疲劳分析方法范文

疲劳分析方法范文疲劳是指人体由于长时间、过度紧张的工作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身体和精神疲劳状态。
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不仅会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免疫力下降等。
因此,准确评估和分析疲劳状态对于个人和组织的健康和效率至关重要。
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疲劳状态。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疲劳分析方法:1.主观评估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赖于个体对自身疲劳状态的主观感受进行评估。
常见的主观评估方法包括疲劳问卷、疲劳量表和个体日记。
通过这些工具,个体可以描述和评估自己的疲劳水平,并记录下来。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能够直接反应个体的主观感受。
然而,主观评估方法存在着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因此需要与其他客观评估方法结合使用,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客观测量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客观测量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指标来评估疲劳状态。
常见的客观测量方法包括生理学指标、认知性能测试和行为指标。
生理学指标可以通过检测心率、血压、体温等生理参数来评估疲劳水平。
认知性能测试可以通过测量注意力、反应速度、工作记忆等认知能力来评估疲劳水平。
行为指标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个体的行为表现来评估疲劳水平。
这些客观测量方法具有客观性和客观性,但也存在着测量方法选择、标准化和设备成本等问题。
3.客观主观结合方法:总结起来,疲劳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主观评估方法、客观测量方法和客观主观结合方法。
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优点和适用范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结合使用。
在使用这些方法进行疲劳分析时,还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任务特点等因素,以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焊接接头设计中的疲劳分析和强度校核方法

焊接接头设计中的疲劳分析和强度校核方法引言:焊接接头在工程结构中广泛应用,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和可靠性。
疲劳分析和强度校核是焊接接头设计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将探讨焊接接头的疲劳分析方法和强度校核方法。
一、焊接接头的疲劳分析方法焊接接头在使用过程中会受到循环加载的作用,长期受力容易引起疲劳破坏。
因此,疲劳分析是焊接接头设计的重要一环。
1. 确定加载条件疲劳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加载条件,包括加载幅值和加载频率。
通过实际工况和使用环境,了解焊接接头在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加载情况,确定加载条件。
2. 确定应力集中区域焊接接头的应力分布通常不均匀,存在应力集中的区域。
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确定焊接接头的应力集中区域,为后续的疲劳分析提供准确的应力数据。
3. 确定疲劳寿命曲线根据焊接接头的材料和加载条件,确定疲劳寿命曲线。
疲劳寿命曲线描述了焊接接头在不同加载次数下的寿命,可以用于预测焊接接头的使用寿命。
4. 进行疲劳分析根据确定的加载条件、应力集中区域和疲劳寿命曲线,进行疲劳分析。
通过计算焊接接头在不同加载次数下的应力,与疲劳寿命曲线进行对比,判断焊接接头的疲劳寿命是否满足要求。
二、焊接接头的强度校核方法除了疲劳分析外,强度校核也是焊接接头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强度校核旨在保证焊接接头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发生塑性变形和破坏。
1. 确定加载条件强度校核的第一步是确定加载条件,包括静载和动载。
静载是指焊接接头所受到的常规静态加载,动载是指焊接接头所受到的冲击或振动加载。
2. 确定应力分布根据加载条件和焊接接头的几何形状,确定焊接接头的应力分布。
通过有限元分析等方法,计算焊接接头在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分布。
3. 确定强度校核方法根据应力分布和焊接接头的材料性能,确定强度校核方法。
常用的强度校核方法有极限强度法、应力应变法和断裂力学法等。
4. 进行强度校核根据确定的强度校核方法,进行强度校核。
通过计算焊接接头在加载条件下的应力和应变,与强度校核方法进行对比,判断焊接接头的强度是否满足要求。
结构疲劳分析的方法以及应用.

结构疲劳分析的方法以及应用目前,对结构进行疲劳分析主要有两种途径:1)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直接对结构进行疲劳分析,最终求得结构的疲劳寿命;2)根据不同的疲劳工况,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计算出结构应力的变化,然后将其与利用规范计算出的许用疲劳应力相比较,看是否满足要求。
对于前者,最为关键的是定义输入载荷谱或应力谱,而当结构的工况相对较为复杂时,载荷谱或应力谱的定义过程就相当于后者的前期处理过程;同时,客户一般会在协议中指定结构设计计算时必须参考的标准规范,所以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建议结构疲劳计算时采用后者的方法。
根据标准规范对结构进行疲劳分析时一般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疲劳载荷的确定结构所承受的载荷可以分为三种:1)基本载荷,主要指设备在正常工作情况下通常出现的载荷(如结构自重、物料载荷、永久性动载等);2)附加载荷,主要指设备运行或停止时可能断续出现的载荷(如设备工作风载、摩擦阻力、运行阻力、非永久性动载等);3)特殊载荷,是指在设备工作和非工作状态时不应产生,但又无法避免的载荷(如非工作风载、结构碰撞、地震载荷等)。
疲劳计算时只需考虑基本载荷,而且对于物料载荷或其它的基本载荷,有的标准规范中还规定了疲劳计算时载荷的缩小系数。
2.循环次数的确定同一结构,所考虑的疲劳载荷不同时,其循环次数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疲劳载荷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
例如,对于堆取料机来说,考虑物料载荷的扰动影响时是指传送皮带上物料的有无,而考虑永久性动载的扰动影响时则是指设备在工作过程中的正常启、制动,即便是同一结构的同一载荷,针对不同的工作工艺流程,其循环次数也是不同的。
所以,设备的工作工艺流程是不同载荷循环次数计算的决定性因素。
当载荷的循环次数确定后,首先应该判断其对结构的循环扰动作用是否足够多,当循环次数N≤103(104)(低周疲劳)时,无需对结构进行疲劳校核。
3.构件焊接形式的选择工程中的钢结构多为焊接结构,构件的疲劳强度除取决于结构使用的材料外,还与接头的形状和制造方法密切相关。
疲劳分析方法比较

疲劳分析方法比较疲劳分析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安全和健康管理方法,用于评估员工的身体状况和工作过程中的疲劳程度。
疲劳分析方法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可以使用,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疲劳分析方法,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1.主观评估方法主观评估方法是一种直接询问员工关于他们对疲劳程度的主观感觉的方法。
这可以通过面谈、问卷调查或一般的讨论进行。
主观评估方法有一些优点,比如可以快速获取员工的感觉和反馈。
然而,主观评估方法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受到员工主观意愿的影响,可能会有一些信息偏差。
2.客观评估方法客观评估方法是一种通过测量员工身体指标和心理表现来评估疲劳程度的方法。
这可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以及评估员工的注意力、反应时间等心理表现。
客观评估方法的优点是可以提供更客观、准确的评估结果。
然而,客观评估方法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和专业的设备,且需要培训员工使用。
3.主客观相结合评估方法主客观相结合评估方法是一种综合考虑员工主观感受和客观指标的评估方法。
这可以通过将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的结果进行对比和综合来实现。
主客观相结合评估方法可以克服主观评估和客观评估方法各自的局限性,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评估结果。
然而,主客观相结合评估方法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4.工作负荷分析方法工作负荷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评估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和压力来评估疲劳程度的方法。
这可以包括评估工作环境的物理和心理压力因素,以及评估工作任务的要求和负荷水平。
工作负荷分析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帮助识别和减轻员工在工作中所面临的疲劳风险。
然而,工作负荷分析方法可能需要对工作环境和任务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在选择疲劳分析方法时,组织应根据其需求和资源来选择适合的方法。
一般来说,主客观相结合评估方法是比较全面和准确的方法,但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对于一些简单、快捷的疲劳分析,主观评估方法可能更合适。
此外,要确保疲劳分析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以进行多次评估和比较,以验证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疲劳程度分析报告范文

疲劳程度分析报告范文
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和研究,以下是对疲劳程度进行分析的报告:
1.疲劳现象的普遍性分析:
我们对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样本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疲劳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约8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经常或经常感到疲劳,而只有约2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很少感到疲劳。
2.影响疲劳程度的因素分析:
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导致疲劳的可能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因素包括工作时间过长、睡眠质量不佳、工作压力大、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等。
这些因素通常会相互作用,导致疲劳程度的加剧。
3.不同职业和年龄段的疲劳程度分析:
我们对样本进行了职业和年龄段的分组,以了解不同群体的疲劳程度。
结果显示,某些职业,如医护人员、运输业从业人员等,更容易感到疲劳。
此外,年龄在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人群也普遍感到更疲劳。
4.疲劳对工作绩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疲劳对个人的工作绩效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调查显示,疲劳程度较低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好的生活品质,相比之下,疲劳程度较高的人常常出现工作效能低下、身体抵抗力下降等问题。
5.疲劳程度的管理和预防建议:
为了管理和预防疲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减轻工作压力,通过调整工作方式和分工来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计划合理的饮食和适量的运动。
综上所述,疲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影响着个人的工作绩效和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预防疲劳,人们需要关注导致疲劳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睡眠质量、减轻工作压力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这将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
疲劳分析方法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在结构件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方面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重点讲解了结构件寿命疲劳分析方法中的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应力应变场强度法四大方法的估算原理。
疲劳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分支,自Wohler将疲劳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至今,疲劳研究仍有方兴未艾之势,材料疲劳的真正机理与对其的科学描述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是疲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疲劳研究史可以看到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的研究伴随着整个历史。
金属疲劳的最初研究是一位德国矿业工程帅风W.A.J.A1bert在1829年前后完成的。
他对用铁制作的矿山升降机链条进行了反复加载试验,以校验其可靠性。
1843年,英国铁路工程师W.J.M.Rankine对疲劳断裂的不同特征有了认识,并注意到机器部件存在应力集中的危险性。
1852年-1869年期间,Wohler对疲劳破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发现由钢制作的车轴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其强度人大低于它们的静载强度,提出利用S-N 曲线来描述疲劳行为的方法,并是提出了疲劳“耐久极限”这个概念。
1874年,德国工程师H.Gerber开始研究疲劳设计方法,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Goodman讨论了类似的问题。
1910年,O.H.Basquin提出了描述金属S-N曲线的经验规律,指出:应力对疲劳循环数的双对数图在很大的应力范围内表现为线性关系。
Bairstow通过多级循环试验和测量滞后回线,给出了有关形变滞后的研究结果,并指出形变滞后与疲劳破坏的关系。
1929年B.P.Haigh研究缺口敏感性。
1937年H.Neuber指出缺口根部区域内的平均应力比峰值应力更能代表受载的严重程度。
1945年M.A.Miner 在J.V.Palmgren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疲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L.F.Coffin和S.S.Manson各自独立提出了塑性应变幅和疲劳寿命之间的经验关系,即Coffin—Manson公式,随后形成了局部应力应变法。
有限元法进行疲劳分析

展望
01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值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有限元法在疲劳分析中 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
02
未来疲劳分析的研究将更加注重实验验证和理论建模的结合,以提高 预测精度和可靠性。
03
针对复杂结构和材料的疲劳性能研究将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各种工程 应用的需求。
04
疲劳分析将与优化设计、可靠性分析和损伤容限设计等相结合,为产 品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持。
有限元法进行疲劳分析
目录
• 引言 • 有限元法基础 • 疲劳分析基础 • 基于有限元法的疲劳分析 • 有限元法进行疲劳分析的案例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疲劳分析的重要性
01
疲劳分析是产品寿命预测的关键 环节,有助于提前发现潜在的疲 劳断裂风险,避免产品在服役过 程中发生意外断裂。
02
通过疲劳分析,可以优化产品设 计,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降低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
02 有限元法基础
有限元法简介
有限元法是一种数值分析方法, 用于解决各种复杂的工程问题, 如结构分析、热传导、流体动力
学等。
它通过将连续的物理系统离散化 为有限个小的单元,并对这些单 元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整个系
统的近似求解。
有限元法广泛应用于工程设计、 产品开发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结构应力分析
通过有限元法计算结构的应力分布。
疲劳裂纹扩展模拟
引入裂纹扩展模型,模拟裂纹在结构中的扩 展过程。
应力集中区域识别
找出结构中的应力集中区域,这些区域往往 是疲劳裂纹萌生的地方。
结构疲劳寿命评估
结合材料的疲劳性能参数和裂纹扩展规律, 评估结构的疲劳寿命。
05 有限元法进行疲劳分析的 案例
疲劳分析的各种方法

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很多。
按疲劳裂纹形成寿命预测的基本假定和控制参数,可分为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一应变法、能量法、场强法等。
2.4.1.1名义应力法名义应力法是以结构的名义应力为试验和寿命估算的基础,采用雨流法取出一个个相互独立、互不相关的应力循环,结合材料的S -N曲线,按线性累积损伤理论估算结构疲劳寿命的一种方法。
基本假定:对任一构件(或结构细节或元件),只要应力集中系数K T相同,载荷谱相同,它们的寿命则相同。
此法中名义应力为控制参数。
该方法考虑到了载荷顺序和残余应力的影响,简单易行。
但该种方法有两个主要的不足之处:一是因其在弹性范围内研究疲劳问题,没有考虑缺口根部的局部塑性变形的影响,在计算有应力集中存在的结构疲劳寿命时,计算误差较大;二是标准试样和结构之间的等效关系的确定十分困难,这是由于这种关系与结构的几何形状、加载方式和结构的大小、材料等因素有关。
正是因为上述缺陷,使名义应力法预测疲劳裂纹的形成能力较低,且该种方法需求得在不同的应力比R和不同的应力集中因子K T下的S-N曲线,而获得这些材料数据需要大量的经费。
因而名义应力法只适用于计算应力水平较低的高周疲劳和无缺口结构的疲劳寿命。
近年来,名义应力法也在不断的发展中,相继出现了应力严重系数法(S. ST)、有效应力法、额定系数法(DRF)等。
2.1.2.2局部应力一应变法局部应力一应变法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结构的名义应力历程,借助于局部应力-应变法分析缺口处的局部应力。
再根据缺口处的局部应力,结合构件的S-N曲线、材料的循环。
一曲线、E -N曲线及线性累积损伤理论,估算结构的疲劳寿命。
基本假定:若一个构件的危险部位(点)的应力一应变历程与一个光滑小试件的应力一应变历程相同,则寿命相同。
此法中局部应力一应变是控制参数。
局部应力一应变法主要用于解决高应变的低周疲劳和带缺口结构的疲劳寿命问题。
该方法的特点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分析、计算将结构上的名义应力转化为缺口处的局部应力和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在结构件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方面国内外的发展状况,重点讲解了结构件寿命疲劳分析方法中的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应力应变场强度法四大方法的估算原理。
疲劳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研究分支,自Wohler将疲劳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至今,疲劳研究仍有方兴未艾之势,材料疲劳的真正机理与对其的科学描述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是疲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从疲劳研究史可以看到疲劳寿命分析方法的研究伴随着整个历史。
金属疲劳的最初研究是一位德国矿业工程帅风W.A.J.A1bert在1829年前后完成的。
他对用铁制作的矿山升降机链条进行了反复加载试验,以校验其可靠性。
1843年,英国铁路工程师W.J.M.Rankine对疲劳断裂的不同特征有了认识,并注意到机器部件存在应力集中的危险性。
1852年-1869年期间,Wohler对疲劳破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发现由钢制作的车轴在循环载荷作用下,其强度人大低于它们的静载强度,提出利用S-N曲线来描述疲劳行为的方法,并是提出了疲劳“耐久极限”这个概念。
1874年,德国工程师H.Gerber开始研究疲劳设计方法,提出了考虑平均应力影响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
Goodman讨论了类似的问题。
1910年,O.H.Basquin提出了描述金属S-N曲线的经验规律,指出:应力对疲劳循环数的双对数图在很大的应力范围内表现为线性关系。
Bairstow通过多级循环试验和测量滞后回线,给出了有关形变滞后的研究结果,并指出形变滞后与疲劳破坏的关系。
1929年B.P.Haigh研究缺口敏感性。
1937年H.Neuber 指出缺口根部区域内的平均应力比峰值应力更能代表受载的严重程度。
1945年M.A.Miner在J.V.Palmgren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疲劳线性累积损伤理论。
L.F.Coffin和S.S.Manson各自独立提出了塑性应变幅和疲劳寿命之间的经验关系,即Coffin—Manson公式,随后形成了局部应力应变法。
中国在疲劳寿命的分析方面起步比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浙江大学的彭禹,郝志勇针对运动机构部件多轴疲劳载荷历程提取以及在真实工作环境下的疲劳寿命等问题,以发动机曲轴部件为例,提出了一种以有限元方法,动力学仿真分析以及疲劳分析为基础的联合仿真多轴疲劳寿命预测方法;吉林大学的范平清,薛海英,谭庆昌利用PRO/E,MSC/NASTRAN,MSC/FATIGUE软件对MB-1新型客车转向架构架进行了疲劳寿命分析,同时给出了疲劳寿命分布的云纹图;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王成龙,张治应用MSC/FATIGUE,结合疲劳台架实验,对汽车安全零件-控制臂进行了疲劳分析等等。
疲劳寿命计算方法发展也伴随着其他学科领域的发展。
1 疲劳寿命及其方法简介1.1 疲劳及疲劳寿命1.1.1 疲劳定义及分类疲劳用来表达材料在循环载荷作用下的损伤和破坏。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64年发表的报告《金属疲劳试验的一般原理》中对疲劳所做的定义是:“金属材料在应力或应变的反复作用下所发生的性能变化叫做疲劳”这一描述也普遍适用于非金属材料。
对疲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在常温下工作的结构和机械的疲劳破坏取决于外载的大小。
从微观上看,疲劳裂纹的萌生都与局部微观塑性有关,但从宏观上看,在循环应力水平较低时,弹性应变起主导作用,此时疲劳寿命较长,称为应力疲劳或高周疲劳;在循环加力水平较高时,塑性应变起主导作用,此时疲劳寿命较短,称为应变疲劳或低周疲劳。
不同的外部载荷造成不同的疲劳破坏形式,由此可以将疲劳分为:机械疲劳-仅由外加应力或应变波动造成的疲劳失效;蠕变疲劳-循环载荷同高温联合作用引起的疲劳失效;热机械疲劳-循环载荷和循环温度同时作用引起的疲劳失效;腐蚀疲劳-在存在侵蚀性化学介质或致脆介质的环境中施加循环载荷引起的疲劳失效;滑动接触疲劳和滚动接触疲劳-载荷的反复作用与材料间的滑动和滚动接触相结合分别产生的疲劳失效:微动疲劳-脉动应力与表面间的来回相对运动和摩擦滑动共同作用产生的疲劳失效。
机器和结构部件的失效大多数是由于发生上述某一种疲劳过程造成的。
1.1.2 疲劳寿命疲劳寿命是指结构或机械直至破坏所作用的循环载荷的次数或时间。
所谓疲劳破坏或疲劳失效的定义或准则是多种多样的。
从疲劳损伤发展过程看,有二阶段疲劳寿命模型、三阶段疲劳寿命模型和多阶段疲劳寿命模型。
二阶段模型将疲劳寿命分为裂纹形成a为和裂纹扩展(图1所示):结构或材料从受载开始到裂纹达到某一给定的裂纹长度止的循环次数称为裂纹形成寿命,此后裂纹扩展到临界裂纹长度cr a 为止的循环次数称为裂纹扩展寿命;从疲劳寿命预测的角度看,这一给定的裂纹长度与预测所采用的寿命性能曲线有关。
三阶段模型认为疲劳损伤过程由无裂纹、小裂纹和大裂纹三个阶段组成(图2所示),其中:msU a 为小裂纹的上限尺寸,msL a 为小裂纹的下限尺寸,0a 为工程裂纹尺寸;上述各裂纹尺寸与材料和外载有关。
多阶段模型将小裂纹阶段细分为三个阶段:微观小裂纹,物理小裂纹和结构小裂纹〔图3所示),其中:1p a 为塑性驻留区形成尺寸,1ms a 为微观结构小裂纹尺寸,1ps a 为物理小裂纹尺寸,1a 为线弹性断裂力学可应用的最小裂纹长度。
上述模型中各阶段疲劳寿命之和称为疲劳全寿命。
除上述三个模型外,还有不少模型研究了各个阶段的分界点。
图1 两阶段疲劳寿命模型图2 三阶段疲劳破坏模型图3 多阶段疲劳寿命模型1.2 确定疲劳寿命的方法简介确定结构和机械疲劳寿命的方法主要有两类:实验法和实验分析法。
实验分析法也称为科学疲劳寿命分析法。
确定疲劳寿命的实验法完全依赖于实验,是最传统的方法。
他直接通过与实际情况相同或相似的试验来获取所需要的疲劳数据。
这种方法虽然可靠,但是在设计阶段,或结构件太复杂、太昂贵时,以及在实际情况的类别数量太庞大的情况下,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从工作周期上来说,它都是不大可行的。
由于工程结构、外载荷和环境差异,使得实验结果不具有通用性。
确定疲劳寿命的分析法是依据材料的疲劳性能,对照结构所受到的载荷历程,按分析模型来确定结构的疲劳寿命。
伴随着疲劳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人员不断地探索着能更好地预测结构和机械疲劳寿命的疲劳寿命分析方法。
任何一个疲劳寿命分析方法都包含有三部分的内容:①材料疲劳行为的描述;②循环载荷下结构的响应;②疲劳累积损伤法则(图4所示)。
图4 疲劳寿命分析按照计算疲劳损伤参量的不同可以将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分为:名义应力法、局部应力应变法、应力应变场强度法、能量法、损伤力学法、功率谱密度法等。
在工程实践中比较实用的是前三种方法。
疲劳寿命分析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有限元分析的发展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产品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借助这一方法可以比较不同方案的疲劳寿命品质的优劣,可以校核产品的疲劳寿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还可以进行抗疲劳设计。
在产品试验前,通过疲劳分析可以确定疲劳危险部位,以确定疲劳试验过程中监控的关键部位。
应根据结构件受循环载荷的应力水平高低和所掌握的材料疲劳性能数据、曲线来适当选择分析方法。
由于实际结构件所承受的循环载荷通常是变幅的,因此在选取了适当的疲劳分析方法后,寿命估算大体需要三个步骤:(1)由工程方法或数值分析方法计算结构件危险部位的应力应变范围(变幅);(2)由应力应变范围根据材料疲劳性能数据、曲线获得对应的疲劳寿命;(3)利用累积损伤理论,计算整个载荷谱的疲劳损伤,进而获得结构件的安全寿命。
2 名义应力法名义应力法是最早形成的抗疲劳设计方法,它以材料或零件的S-N曲线为基础,对照试件或结构疲劳危险部位的应力集中系数和名义应力,结合疲劳损伤累积理论,校核疲劳强度或计算疲劳寿命。
K相同,载荷名义应力法假定:对于相同材料制成的任意构件,只要应力集中系数TK为谱相同。
其模型如图5所示。
这一分析方法中名义应力和应力集中系数为控制参数。
图5中T 为加在试件上的名义应力。
应力集中系数,nom图5 名义应力法的基本假设(三试件疲劳寿命相同)2.1 名义应力法估算结构疲劳寿命的步骤名义应力法估算结构疲劳寿命的步骤如图6所示:图6 名义应力法疲劳寿命估算的步骤(1)确定结构件中的疲劳危险部位;K;(2)求出危险部位的名义应力和应力集中系数T(3)根据载荷谱确定危险部位的名义应力谱;(4)应力插值法求出当前应力集中系数和应力水平下的S-N曲线。
(5)应用疲劳损伤累积理论,求出危险部位的疲劳寿命。
2.2 材料性能数据名义应力法计算疲劳寿命所需的材料性能数据是:对于有限寿命分析,需要各种TK 下的材料的S-N 曲线或等寿命曲线;对于无限寿命设计,需要各种T K 下材料的疲劳极限图。
尽管目前已积累了大量的S-N 曲线,但是实际结构和载荷是复杂的,新材料在不断产生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因此现有的S-N 曲线是远远不够的。
根据名义应力和应力集中系数T K 查S-N 曲线通常都要进行多次插值计算。
首要插值得到当前T K 下的S-N 曲线族(如图7),然后插值得到当前平均应力m S 或应力比R 下的S-N 曲线族(如图8所示),最后插值求得当前a S 或max S 下的疲劳寿命。
在工程实践中,由于某些试验数据点因样本小而偏离正常值,使得插值结果不稳定,甚至不可用。
为保证插值计算的稳定性,可采用下面方法进行多项式插值计算。
图7 不同T K 下的S-N 曲线图8 不同m S 下的S-N 曲线根据S-N 曲线的形状,采用多项式插值其次数不宜高于2次。
为使插值结果比较稳定,先选取插值点0x 附近n 个实验数据点拟合多项式,求出多项式的系数,然后求出插值点0x 处的值。
一般35n ≤≤,插值多项式为02201212[1]a y a a x a x xx a a ⎧⎫⎪⎪=++=⎨⎬⎪⎪⎩⎭ (1)对于n 个实验数据点(i x ,i y ),按式(1)有:211102222122111n n n y x x a y x x a a y x x ⎡⎤⎧⎫⎧⎫⎢⎥⎪⎪⎪⎪⎪⎪⎢⎥=⎨⎬⎨⎬⎢⎥⎪⎪⎪⎪⎢⎥⎩⎭⎪⎪⎢⎥⎩⎭⎣⎦M MM M (2) 或记作: Y XA = (3)式中{}012TA a a a =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系数A :1T T A X X X Y -⎡⎤=⎣⎦ (4) 将插值点0x 和系数A 带入式(2),就可得到所要的插值结果。
因为S-N 曲线在半对数坐标系上较好地符合二次曲线,所以当i y 代表疲劳寿命时,要先对实验数据求对数,然后再插值。
2.3 名义应力法的种类在名义应力法的发展中,除了传统的名义应力法外,还出现应力严重系数(SSF)法、有效应力法、细节额定系数法(DRF)等。
SSF法是针对航空结构紧固件疲劳问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抗疲劳设计方法,在航空结构的抗疲劳设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