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一等奖4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篇8【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就句、段、篇之间的关系。
2、体会作者一家人高尚的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难点】理解: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
【教学过程】一、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在初读课文时我们对文章有了初步的理解,回忆本文主要写了什么?2、一家三人捐献角膜,你想怎样评价这一家人?用一句话概括。
3、说一个人具有怎样的品质我们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其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等也可衬托出这个人的品质。
二、打开书,让我们到文中去找一找这样的语句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哪些语句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画在书上;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最后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
交流:⑴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
理解:最珍贵:天冷时,棉衣最珍贵;最饿时,食物最珍贵;对于一个盲童什么最珍贵?棉衣,食物我们可以用金钱买到,但是对于一个盲童来说,失去光明,角膜将不能再生,而且也不能随时买到,角膜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
⑵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理解:有意义:人失去生命,他的器官将失去价值,如果将对于自己将要失去价值的器官捐赠给急需它的人,使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身上得以延续,为社会做贡献,那将是多么的有意义。
⑶父亲的话语给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使我重新认识了人生,父亲的想法与开头作者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父亲是多么的高尚。
⑷带着这样的理解把你感受最深的语句读一读。
2、多少年过去了,父亲的思想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他病重时还不忘捐赠自己的器官尤其是角膜。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找到令你感动的语句读一读,并写下你的感受。
交流:⑴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美妙。
理解:美妙高兴自豪:把别人的快乐幸福看成美妙,为她家的快乐而感到高兴,并以此为自豪,可见父亲的思想境界是多么的高尚,他是多么的有爱心。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精选8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10个。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3、对自愿死后捐献器官的高尚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活动体验,交流资料。
1、请学生都蒙上眼睛,把课桌上的学习用品整理进书包。
边做边想:假如你的眼睛失去了光明,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学生体验,纷纷说。
) 2、结合“初显身手”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师补充资料: 资料1、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
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
一方面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另一方面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
资料2、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资料3、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04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资料4、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4、交流了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5、揭示课题。
从题目中,你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说“永生”?谁的眼睛是永生的?) 6、默读课文,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大多数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收集、调查和课上的交流、感知,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 二、自主学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为什么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 再次默读课文,独立完成课后的表格练习,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1、4人小组交流自学情况,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教案

小学语文《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表达和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感受和选择。
学生能够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母爱、奉献和选择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通过无私的奉献和乐观的态度,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2.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引导,引起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和思考。
3.2 阅读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含义。
3.3 表达与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表达和交流。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写作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4.2 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永生的眼睛》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点,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理解。
6.2 互动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
6.3 情境教学法: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课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022年永生的眼睛教案5篇

2022年永生的眼睛教案5篇永生的眼睛教案篇1授课时数:2课时。
备课时间:20__年__月__日。
授课时间:20__年__月__日。
教学目标:1、认识生词6个:栩栩如生、屡次、况且、签字、移植、昔日。
学习多音字:给。
2、通过多种办法,解决不理解的词、句。
3、读课文,感知语言。
初步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4、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5、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
6、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掌握字词句。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课前准备:课件小书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名言吗?谁给大家说一句?老师也喜欢名言,送给大家三句。
(出示:毛主席说:“有的人死得重于泰山,有的人死得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谁能大声地给大家读读?(生读)相信你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三句名言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情境入课:前些天,程老师在“大宝真情互动”的电视节目中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
就在去年,34岁的电视台记者阿红因患癌症去世了,这是阿红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段宝贵的声音。
出示:“我要把自己这双眼睛,献给那些失去光明的人,让他们能够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她在清醒时留下的最后一封信里写道:“朋友,虽然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我的生命在你的眼睛里延续着,祝福你,祝你好好保护自己的眼睛。
”她的眼角膜成功的移植给了一位大学生和一位70多岁的老人。
可想而知,这两位昔日的盲人,重见光明的那一刻,将会多么兴奋。
生活将会多么美好。
这样感人的故事也发生在琳达一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
齐读课题。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永生的眼睛》这篇文章的文学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亲情的意义和价值。
1.2 教学内容简要介绍作者和文章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情感。
1.3 教学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1.4 教学步骤朗读文章,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总结,强调亲情的珍贵和意义。
第二章:亲情的重要性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理解亲情的重要性。
2.2 教学内容通过文章中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对个人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历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4 教学步骤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强调亲情对个人的重要性。
第三章:亲情的表现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亲情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
3.2 教学内容通过文章中的情节,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亲情的表现。
3.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3.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回顾文章中的亲情情节。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亲情表现的理解。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体验亲情的表现。
第四章:亲情的传递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亲情是如何在家庭中传递的。
4.2 教学内容通过文章中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亲情传递的方式。
4.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家庭作业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4 教学步骤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亲情传递的理解。
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观察和记录亲情的传递。
第五章:亲情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的体现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亲情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体现方式。
5.2 教学内容通过文章中的情节,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在生活中的体现。
5.3 教学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个人经历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回顾文章中的亲情情节。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和感受。
《永生的眼睛》的教案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通过讲述一个关于器官捐赠的故事,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宝贵,懂得珍惜生命。
(2)培养学生具有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主要内容。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懂得珍惜生命。
2. 培养学生具有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永生的眼睛》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讨论交流(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现实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生命的宝贵,懂得珍惜生命。
(2)培养学生具有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5. 总结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永生的眼睛》,写一篇关于器官捐赠的短文。
2. 调查身边人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和态度,简要总结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家庭作业:与家人分享课文《永生的眼睛》的内容,讨论器官捐赠的意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永生的眼睛》的理解程度,包括主要内容、观点和情感态度。
2.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类似现象的能力、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写作能力、调查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深度。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永生的眼睛》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感悟生命的可贵和器官捐赠的意义。
提高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分享精神。
1.2 教学内容引入器官捐赠的概念和意义。
阅读《永生的眼睛》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
讨论故事中的道德和情感问题。
第二章:教学资源与准备2.1 教学资源《永生的眼睛》故事文本或电子书。
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卡片或图片。
2.2 教学准备提前准备好故事文本或电子书。
准备相关图片或教学卡片,用于辅助教学。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通过引入器官捐赠的概念,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提问学生对器官捐赠的了解和看法。
3.2 阅读理解分发故事文本或电子书,让学生独立阅读。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适时提供帮助和解答疑问。
3.3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讨论故事情节和角色,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和情感问题,促进深入思考和感悟。
第四章:作业与评估4.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永生的眼睛》的读后感,包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与家人或朋友分享故事内容,增进对器官捐赠的认识和理解。
4.2 评估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验学生对故事情节和角色的理解。
评估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和讨论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估。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反思5.1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创作一个关于器官捐赠的小剧本,并进行表演。
邀请器官捐赠者或相关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器官捐赠的了解。
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调整教学计划和资源,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教学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
6.2 教学活动内容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故事情节进行剧本创作。
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和剧本排练。
学生进行剧本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给予评价。
《永生的眼睛》精品教案

《永生的眼睛》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掌握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命的可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培养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
2.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眼角膜捐献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划分段落,概括各段内容。
找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理解其含义。
3.课堂讨论课文讲述了哪些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4.教师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如何把握课文主题。
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经历。
引导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实践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7.课后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命感悟的短文。
为眼角膜捐献者写一封感谢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教师讲解、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将所学应用于生活,践行课文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1.导入展示眼角膜捐献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眼角膜捐献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学生圈出生字词,查字典理解其意思。
引导学生划分段落,概括各段内容。
3.课堂讨论课文讲述了哪些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课文中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4.教师讲解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句子,如:“永生”的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含义?5.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生的眼睛》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 认识6 个生字。
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 学习作者一家人正确对待死亡,自愿死后捐献器官,为他人造福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课前准备:
1. 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写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3. 小调查:问问你身边的人们,他们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他们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吗,为什么?
教学过程:
一、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 诗歌引入,铺垫情感。
出示诗歌:《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
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通过流水的闪烁,宛如水底的珍珠。
2. 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
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永生的眼睛》。
3.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前的导读,看看文中的人物是怎样对待眼睛的?
二、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正确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 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相机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理解生词的意思。
突如其来不由自主不假思索
不顾一切栩栩如生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重见天日夺眶而出
笼罩流淌呵护悲哀捐赠
痛快遵从骄傲自豪角膜
居然平静给予恢复照顾
3. 轮读完课文后,交流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
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
赞美了他们
高尚的情操。
)
4、结合有关的句子说一说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并在书上写下你的体会。
5. 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让学生画出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a. 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生读句子,谈感受。
你是以怎样的语气来读这番话
的?(平静)
你为什么用平静的语气读这番话,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这些话的?
出示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假如是你,你会这么做吗?
b. 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当你们得
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说这些话时的心理是什么样的?
c. 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
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先指名读一读,再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d.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老师也可范读。
6. 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
(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
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
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
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
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7. 交流完感受后带着自己的感受反复朗读。
8. 假如你们就是重见光明的人,知道为你们捐赠眼角膜的人是温迪,你最想跟温迪还有她外公一家人说些什么呢? 将想说的话写下来,用心写!
9. 学生写话,展示作品。
三、赏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 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 交流感想: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
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小结: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那么我们那些可怜的盲人就不会在黑暗中度过他们的一生了。
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双永生的眼睛。
四、课外拓展,实践活动:
1、同学们快速阅读下面的资料:
(投影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 万因角膜病
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 例角膜移植手术,数
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 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 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
2019 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
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
不幸的是,每天有16 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资料三:
(1) 邓小平爷爷逝世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 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
明……
(3) 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19 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2. 看了这些资料,心中有什么话要说? 引导学生谈一谈对器官移植的看法: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
小结: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这么小就懂得感动与关爱。
这不禁使我想到多年以后,你们当中一定会有人主动捐献出自己的器官。
因为你们已经同琳达一家人一样深深的懂
得了生命的意义。
我们再来用心的朗读一次父亲那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吧
3. 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4. 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板书设计
18 永生的眼睛
关爱生命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