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七)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2.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唯心主义的主要错误是()A.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B.主张物质和意识都是世界的本原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抹煞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4.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静止,是指运动的()A.必要准备B.外在表现C.一种特殊状态D.一种必然结果5.相对静止是指()A.事物绝对不动B.事物永恒不变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6.任何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A.主观反映B.歪曲反映C.虚幻反映D.正确反映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的一切变化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一种()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朴素辩证法观点C.相对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
这是一种()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10.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11.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血必要的条件,在目前不能实现的可能性,属于()A.较差的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12.下列选项中,属于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是()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4.概念.判断.推理是()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5.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A.伟人之言B.吾人之心C.众人意见D.社会实践16.在真理观上坚持辩证法,就必须承认()A.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B.真理既是正确的,又包含错误因素C.真理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多样性D.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7.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钥匙,应当从()A.阶级斗争发展史中去寻找B.生产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C.地理环境变迁史中去寻找D.政治制度演变史中去寻找1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19.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会形态是()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消灭了的社会C.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20.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的是()A.阶级性B.继承性C.社会性D.主观性21.否认主体选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属于()A.非决定论B.辩证决定论C.机械决定论D.唯心主义决定论22.在经济社会形态的范围内,有两种基本的划分方法,它们是()A.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划分法B.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划分法C.进步社会和落后社会划分法D.五种社会形态和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23.历史人物分为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含完整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述题题库1、谈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实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就是事物之间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过程,它体现着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③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所以,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④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
4、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五)论述

(2)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五、论述题
(一)
1、运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
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3)坚持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事物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新事物代替战胜旧事物,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时候都不要被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
③要做到从实际出发,首先,必须从调查研究入手。深入实际,到群众中去作调查,掌握大量的、真实的、第一手材料。材料一定要多,个别的少量的材料,不足以反映全面的情况。材料一定要真实,因为虚假的材料不仅不反映实际情况,甚至造成假象,使认识脱离实际。要第一手材料,因为第一手材料是从事实直接得来的,同实际最贴近,反映实际也最深刻。其次,对于收集来的材料还要作认真的研究,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进一步确定材料的真伪和价值;其二是从材料中引出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和方法来,以便去指导人们的实践,从而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最后,要深入实际,做调查研究,还必须克服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哲学原理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给人们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条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题库

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二者还相互转化。
在一定场合下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下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战略方针的重要哲学依据。
首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以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
承认矛盾普遍性就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走自己的路,按中国的国情办事。
我国是一个有十二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大国,生产力水平低,科学文化比较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体制改革,从而把我国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强国。
最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原理,既反对经验主义,又反对教条主义。
2.试用质量互变规律原理说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远大的革命目标与脚踏实地的工作结合起来的必要性。
(1)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都从量变开始,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突破度的界限,引起事物的质变。
没有一定量变的积累,质变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任何事物量变都是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必然突破事物的度,引起事物的质变。
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圄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只有质变才能把量变的成果体现出来,巩固下来。
只有质变才能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才能有事物的发展。
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最终也会为旧质的框框所局限而陷于停滞。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述题

答:在复杂的矛盾体系中,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1)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并且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作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也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6.试述辩证否定观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业中可以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所以,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2)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私有权垄断是指农业中的有限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占有后,别人无法再去拥有对土地这种生产资料的私有权,从而形成了对土地的私有权垄断。第一,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第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7..试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点与差别
(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①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劳动者共同所有,并为社会公共的利益服务和使用。②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③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④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⑤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大差别: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②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③社会主义社会存公有制范围内的个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按需分配原则。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归于消亡,劳动具有完全直接的社会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涮节。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劳动还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⑥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同内还长期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同家仍须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⑦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彤态和道德观念,但仍
马原07-08试卷及参考答案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22010013)期末考试试题(A卷)答题要求:1.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按要求答题的,责任考生自负。
2.答题纸与试卷一同交回,否则酌情扣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2、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C.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D.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C.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D.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4、列宁说:“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与之作斗争的奴隶,是革命家。
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奴隶地位而过着默默无言、浑浑噩噩、忍气吞声的奴隶生活的奴隶,是十足的奴隶。
对奴隶生活的各种好处津津乐道并对和善的好主人感激不尽以至垂涎欲滴的奴隶是奴才,是无耻之徒。
”这三种奴隶的思想意识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由于( )A.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B.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C.人的社会意识中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D.人的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5、毛泽东指示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既不能厚古薄今,又不能崇洋媚外。
毛泽东的思想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A.事物的发展的方向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原理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联系的环节的原理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原理6、“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
”这是( )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7、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马原理部分简答论述题

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
答: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B、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19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第二,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上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
答:(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4、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指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马克思原理论述题

马克思原理论述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体系。
它的核心观点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主张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反映的过程,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尖锐,这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主张实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建立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每一个社会形态中,都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阶级斗争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的阶级,具有历史使命去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的自由和平等得到了根本保障,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优化也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战略。
无产阶级革命要通过强大的革命组织和政党来实现,通过武装斗争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行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总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理论,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和社会变革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民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参考 07.1
说明:一般论述题字数要求均在 300字以上,请各位学员根据具体题目酌情再
添加内容,越详细越好!以下答案仅供参考。
(任课老师
1、如何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把握这一原理对于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物质
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但意识并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对物质有反作用,
这种反作用又称之为意识的能动作用。
两者密切联系。
把握这一原理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 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
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就必须深入实际,通
过调查研究,了解实情,把握实情。
所以,调查研究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条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实事求是是和解放思想紧密相联的。
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而解放思想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防止和克服主观主义,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实际;提高主体素质;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
2、如何理解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答: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各有自己的特点。
主要矛盾是指某一时期、某一范围内, 在复杂的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次要矛盾又称非主要矛盾, 是指某一时期、某一范围内, 在复杂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
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这种共
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内在统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从我国
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这是
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完整体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不能从本本出发,必须从实
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模式,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走自
己的路,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全面地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进行全面系统的而不是片面零碎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作出科学的概括。
实践证明,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真理” 。
4、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
文化有何重要意义?
答: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在前进的过程中,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环节。
任何现实存在的东西,
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出来的。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任何新
事物都不是凭空出现的, 而是从旧事物发展来的。
在否定中包含着肯定。
辩证否定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 我们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
将它区分为精华和糟粕两个部分, 吸取其精华,抛弃其糟
粕,既不能一概否定,搞历史虚无主义,也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搞复古主义。
对于
国外文化也要采取分析的
方法和批判的态度,决不能闭关锁国,一概排斥,但也不要照抄照搬,盲目引进。
要结合我国国情、正确处理好
学习与创新、吸收与改造的关系。
总之,我们对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科学的分析方法,从实际出发,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5、试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真理的绝对性,通常也称作绝对真理,它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
指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进一步接近和逼近。
真理的相对性, 通常又称作相对真理, 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
它也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指任何真理都是依赖于主体、依赖于人和人的主观形式,都是运用语言和逻辑对客观对象所作的正确反映。
第二,指每一真理都具有近似的、不完善的性质,都是对
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和有限程度上所作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虽然是相互区别的, 但
又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笥是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包含的;第二,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向绝对不断转化的无限过程;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同样都是错误的。
绝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有相对性, 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
相对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真
理有绝对性,抹煞了马克思主义的旺盛生命力(本段可有选择的部分回答。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因而,
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一百多年实践检验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 我们必须坚持,
对它的种种怀疑和反对都是缺乏根据的, 因而是错误的。
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许多具体观点、
具体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作出的,它们并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
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的,有的则应该根据条件的变化得到不断的修正。
因此,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客观真理, 也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活生生的学说,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
提下,不断地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上,我们只有把坚持和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说所具有的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回答现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并根据新的实践作出新的科学结论。
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把握这一原理对于我们现阶段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本身不是绝对独立的,而是最终由社会存在所决定; 在社会存在庙宇的限制范围之内,
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历史, 有自身特殊的发展规律。
首先表现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其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在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
再次,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还表现在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上; 最后,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也表现在它的变化往往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而先进的社会意识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见社会存在的变化的某种趋势。
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需要无产阶级政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长期的、自学的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
事业,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
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必须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战略方针,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同时要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具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要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而且要做到常抓不懈。
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把握这一原理有何现实意义?
答: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一,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正如毛泽东所说:“人
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由此产生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群众路线对于无产阶级执政党来说, 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面临着执政的考验。
进一步解决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的问题, 最终过好权力关,
是我们党和党的每一个成员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的最
本质、最根本的课题。
第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
如何
真正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学过好金钱关,抵制“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影响,这对全党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考验。
第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我们党面临着反对 “和平演变”的考验。
这 “三关”
直接关系到政治生命和社会主义前途。
因此,
为了经受住这些考验,将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 无产阶级
政党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必须认真学习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必须一切从
人民的利益出发,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加强廉政建设,克服官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