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步检测

专题一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步检测一、选择题1.侯建新在《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一文中说:“封建的就不是专制的,封建是对专制权力的一种分散。
”据此,与文中“封建”含义相近的是( )A.宗法制B.中央集权制C.分封制D.君主专制答案 C解析分封制是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与材料“封建”意思相符,故C项正确。
2.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
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周王把子弟分封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地,这推动了周文化的传播并使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共同的文化底蕴,故A项正确。
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排除B 项;当时,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西周初年兼并无数,封建制度遂发生大变革。
分封同宗以树屏藩,授土勋旧以拓疆域。
材料表明“封建制度”()A.有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的矛盾B.推动了西周政治文化的传播C.是西周稳固统治的重要途径D.加速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答案 C解析材料主要表明的是分封制在拓疆开土方面的作用,A项错误;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未涉及文化的传播,故B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与材料中“以树屏藩”“以拓疆域”相符,故C项正确;“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汉中央集权确立,D项错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朝见成为邦交的主流。
据统计,仅见于《春秋》《左传》的朝见就有101次(如下表)。
由此可以推论(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B.变法运动促进相互朝见C.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D.远交近攻影响邦国外交答案 A解析春秋战国“诸侯互相朝见”一方面说明诸侯坐大,礼崩乐坏,另一方面说明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因此选A;《春秋》《左传》是春秋时期史书,而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B错误;材料与井田制无关,C错误;“远交近攻”与材料主旨不符,所以D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同步 同步练习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同步同步练习1.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
《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由此可以得知A.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B.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C.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D.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2.“公”是祭祀神灵时做出的保证,“誓”是一种约束性语言。
春秋盟誓参与者由周天子而诸侯而大夫,甚至国人也有参与,某些诸侯国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夷狄结盟。
这实质上表明,春秋时期A.诚信观念部分丧失B.周朝分封制趋于衰落C.夷夏之防不复存在D.中央集权制开始出现3.春秋时代盛行盟誓活动,有周王与诸侯间的盟誓、诸侯间的盟誓,也有卿大夫间的盟誓。
盟誓时往往举行庄严的仪式,杀牲歃血,宣读盟辞,并记录为盟书作为相互约束的依据。
这主要反映A.分封制的仪式发生重大变化B.诸侯争霸战争受到有效遏制C.礼乐制与等级秩序得到维护D.宗法分封制度遭到严重破坏4.有史学家认为,“汉朝的宰相是颇有实权的。
全国的政治,都以相府为总汇,…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
”上述材料反映作者主要的观点是A.汉武帝初设中朝制度起到了加强专制皇权的作用B.尚书省作为三省之一主要掌握政府行政之执行权C.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反映古代政治发展趋势D.相权的削弱是导致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的重要原因5.奥利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领地国家”和“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个一个是自己领地上的收入,一个是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无权对诸侯领地直接征税。
根据这一定义,中国古代王朝中属于“领地国家”的是A.西周B.秦朝C.唐朝D.清朝6.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7.西周立国,以封建制为支柱,政治秩序仰赖封建制来维持。
高中历史 专题一 第1课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步训练 人民版必修1

专题一第1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王”字三横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一竖代表能同时通达三者。
也就是说,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王,所以“王,天下所归往也”。
下列关于“王”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王权制度在夏朝创建B.在“皇帝”出现之前,是最高统治者的专称C.王权起源于父权社会D.神权与王权分离答案 D解析王权起源于父权社会,王权制度创建于夏朝,秦朝以后,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不再称王。
故A、B、C三项符合史实。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神权与王权结合。
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商王通过占卜决策,骨文记录了这些活动(见右图)。
这最能说明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哪一特点(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礼制的初步形成答案 A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占卜”的含义,“占”意为观察,“卜”是以火灼龟壳,以其出现的裂纹形状预测吉凶福祸。
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主宰国政,故A项正确。
B项对应的是宗法制;C项对应的是分封制;D项礼制的初步形成是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前,排除B、C、D三项。
3.《三字经》中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这反映了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出现这一现象的政治原因主要是( )A.周朝吸取商亡教训B.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C.周王善于管理国家D.西周人民安居乐业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宗法分封制的影响,注意关键词语“稳定性和延续性”,并结合史实分析各项。
4.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周王正室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答案 C解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规定,周王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卿大夫的封地也是如此。
高中历史 课时跟踪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步试题(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人民版高一必修1历

课时跟踪检测(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商朝晚期的殷墟甲骨卜辞表明,不论同一代兄弟有几人为王,只有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
”由此可以推断出商朝晚期( )A.宗法观念已大大加强B.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已成定制C.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尖锐D.王位世袭制度已经趋于衰落解析:选A 根据“商朝晚期”“……其中有子继位为王的一位最受后世的尊敬”可以得出宗法制度,故A项正确。
2.2015年4月5日,某某盐亭县嫘祖文化研究会在金鸡镇嫘祖陵景区嫘祖陵陵墓前隆重举行癸未清明节民间祭祀嫘祖活动,上千名群众参加祭祀活动。
该典礼所倡导的传统文化理念明显受到了( )A.礼乐制度的影响 B.宗法制度的影响C.世袭制度的影响 D.分封制度的影响解析:选B 典礼提倡的文化理念集中体现在“爱国、孝亲、敬长、育后”八个字上,这强调血缘纽带,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
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
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
”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C.世袭制 D.世官制解析:选B 宗法制解决贵族父子间在权力、地位、土地上的继承,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正确。
4.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解析:选B 王国维认为,兄弟之间的血缘没有父子近,所以兄弟之间不免有“争位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人们多把位置传给儿子,而不是兄弟。
由此判断,这是关于宗法制的描述。
5.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于陈(地名,今某某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
高中历史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习题人民版必修1

【师说】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习题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 ) A.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解析】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体现了从“公天下”到“家天下”,反映了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答案】 A2.“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反映出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夏朝时期的秩宗,商朝时期的卜、巫、史,西周时期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官职,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他们权力较大,这反映了夏、商、周时期实行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制度,故选C项。
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答案】 C3.商鞅一人多姓。
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商”姓来源于( )A.所任官职名 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解析】从材料中可见商鞅原叫卫鞅,受封于商地,而得姓商,故又名商鞅,说明“商”姓来源于封地。
【答案】 D4.《左传》记载:“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西周时维持这一体系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等级制 D.世袭制【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左传》这段话的含义:天子建诸侯,诸侯立卿大夫,卿立下级之卿或大夫,大夫立下级大夫或“属大夫”……那么维系这一分封“体系”的只能是宗法制。
【答案】 B5.“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
”《左传》的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周王室强大 B.郑伯不畏周王C.分封制瓦解 D.诸侯之间不和【解析】本题的解题关键是读懂材料,作为诸侯的郑伯不朝觐周王,所以周王命诸侯伐郑,说明有些诸侯不服从周王号令,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
1.1【同步练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人民)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步练习本课时制作:南宫中学陈林棉◆基础知识达标一、早期国家1.距今大约年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突出标示是的使用、的产生、的成熟、的出现和的初步形成。
2.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的方式实现。
在尧舜之后因治水有功成为最高政治领袖。
二、夏王朝3.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夏王朝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后为所灭。
三、商王朝4.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左右,最后在一战中被领导各部落击败。
数量可观的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政治特点:①商代贵族以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权和权的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来解决。
四、周王朝5.分封制①周武王将和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诸侯,如周公长子封于,召公之子封于。
后来还封商朝旧贵族微子于。
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对周天子定期并提供和。
③分封制有利于,后来由于实力变化,周天子权威逐渐衰弱,诸侯国之间出现的形势。
6.宗法制①实质:分配政治权力,②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
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
④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还对此后的中国直至今日的和产生重大影响。
重点难点探究:分封制与宗法制图二:分封方法示意图图一:西周分封形势图图三:分封和等级示意图1.根据图一、二、三,概括归纳西周分封制特点:2.分封制下的诸侯分到了什么?享有什么权利?必须履行什么义务?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的什么特点?3.你认为分封制有什么缺陷?它对西周政权起到了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的分封来治国吗?4.读图四,大宗和小宗是固定不变的吗?说明理由?图四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图五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大典图六(台湾)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5.参考图五、六并和同学讨论后回答:宗法制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分封制血缘纽带里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宗法制图七6.读图七,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有什么关系?(一)基础达标:◆当堂达标训练1.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同步练习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同步练习题1夏朝立国,开启了“家天下”局面。
在政治制度上体现为()A.国家大事由占卜决定B.分封制C.实行禅让制D.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解析】选D。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A是决策方式;B实行于西周;C出现于原始社会。
2.商代统治者凡政治事务都要通过店下进行决策,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神权与王权结合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权力的高度集中D.以宗族关系为基础【解析】选A。
由题干信息“占卜进行决策”可以看出王权与神权相结合,正确答案选A。
3.)金文中的“封”字写作,“邦字写作#,意为植树为帜,划定疆界。
其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内外服制C分封制D.郡县制【解析】选C。
结合题干和所学知识,分封制即“封邦建国”的意思,周王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巩固周王统治,故选择C。
4.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
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解析】选B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分析材料,周公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因为他们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其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故选B。
师专用【深化点拨】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通过层层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森严的等级秩序:“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5.(2016·云南学业水平测试)《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BA.财产B.血缘C.信仰D.地域【解析】选B。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选择B符合题意。
2019-2020年高一人民版历史必修一1.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课后同步练习卷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选择题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天子诸侯的传承,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之所以不用这个方法来替代,是因为容易发生争执,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表明嫡长子继承制( )A.是理想的权力继承制度 B.意在避免出现权力纷争C.有利于选拔优秀继承人 D.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2.王国维说:“兄弟之亲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间常不免有争位之事”,“夫舍弟而传子者,所以息争也”。
请判断他是在论述下列哪一制度的由来( )A.以举荐贤能为核心的禅让制B.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C.“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D.以同姓亲族为主体的分封制3.《殷周制度论》中有:“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这段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B.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C.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4.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一些异族贵族群体的墓葬同西周贵族墓葬相比,墓地在墓向、墓葬形制、葬式以及殉葬习俗等方面存在较多相似之处。
这表明当时( )A.墓葬制度凸显了贵族特权 B.分封体制巩固了中央集权C.宗法制保障了政权的稳定 D.礼乐制度传播了西周文化5.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据此可知,分封制( )A.利于通过地缘政治加强统治B.是典型殷人血缘政治的延续C.加强了西周的中央集权制度D.是西周时期的官僚体制创新6.《史记》载:武王“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
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
”据此并结合所学推断,“师尚父”的封国是( )A.燕国 B.鲁国C.宋国 D.齐国7.王玉哲在《中华远古史》中讲到,“商汤前后,夏、商、周是三个大小不同的民族并立,它们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后人所想象的那种君臣隶属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同步练习本课时制作:南宫中学陈林棉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一、早期国家1.距今大约年前,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迈入早期国家起源的历史阶段,突出标示是的使用、的产生、的成熟、的出现和的初步形成。
2.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的方式实现。
在尧舜之后因治水有功成为最高政治领袖。
二、夏王朝3.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的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夏王朝维持了四百余年的统治后为所灭。
三、商王朝4.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左右,最后在一战中被领导各部落击败。
数量可观的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政治特点:①商代贵族以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②权和权的密切结合,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来解决。
四、周王朝5.分封制①周武王将和分封于各地,使他们成为诸侯,如周公长子封于,召公之子封于。
后来还封商朝旧贵族微子于。
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对周天子定期并提供和。
③分封制有利于,后来由于实力变化,周天子权威逐渐衰弱,诸侯国之间出现的形势。
6.宗法制①实质:分配政治权力,②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③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的大宗,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则为大宗。
由于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
④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还对此后的中国直至今日的和产生重大影响。
重点难点探究:分封制与宗法制图二:分封方法示意图图一:西周分封形势图 图三:分封和等级示意图1.根据图一、二、三,概括归纳西周分封制特点:2.分封制下的诸侯分到了什么?享有什么权利?必须履行什么义务?这说明了当时政治的什么特点?3.你认为分封制有什么缺陷?它对西周政权起到了什么作用?后世的统治者可以仿效西周的分封来治国吗?4.读图四,大宗和小宗是固定不变的吗?说明理由?图四 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图五 山西洪洞大槐树祭祖大典 图六 (台湾)蒋孝严抵达桂林祭祖5.参考图五、六并和同学讨论后回答:宗法制有哪些积极和消极影响?分封制血缘纽带(里)政治制度方面的表现(表)宗法制图七6.读图七,宗法制与分封制之间有什么关系?(一)基础达标:1.先秦时期的社会管理者通过对节庆时间、场合、仪式的安排等有意或无意地对治下百姓进行管理和教化。
夏商周三代的岁时节庆一脉相承,在人们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人产生了共同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体验。
由此可见,先秦节庆( )A.束缚了百姓的思想及其生活B.提升了人们的族群认同C.宣示了夏商周政权的合法性D.娱乐性取代了教化功能2.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
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A.有利于扩大西周的统治范围B.推动了行政管理模式的进步C.形成了强大的家族凝聚力D.淡化了世袭血缘贵族的统治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B.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C.建立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D.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4.“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
”这说明分封制( )A.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B.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C.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5.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
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材料表明( )A.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6.据《左传》记载,春秋后期鲁国大夫季孙氏的家臣阳虎独掌权柄后,标榜要替鲁国国君整肃跋扈的大夫,此举不仅得不到知礼之士的赞成,反而受到批评。
因为此举( )A.挑战了宗法制度 B.损害了大夫利益C.冲击了天子权威 D.不符合周礼规定7.商代的统治者在封赏贵族时,往往会冠以相应名号。
例如,血缘相近而辈分低者称为“子”;辈分高或年长者称为“公”、“伯”;负责边境地区警戒安全任务者称为“侯”、“卫”;在畿内主要负责垦殖者称为“男”、“甸(田)”。
这说明商代( ) A.宗法分封制形成中B.贵族爵位等级萌芽C.统治秩序尚未稳固 D.神权色彩比较浓厚8.商汤以夏桀“弃捐在帝之恩刑,推蹶它王之法籍”,方以“有夏多罪,天命殛(杀死)之”为词进行征伐;周武王伐纣也以纣“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作为兴兵的理由之一。
这些做法反映了当时( )A.以不行宗法作为开战说辞B.王朝更替须得到先祖支持C.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形成D.统治者利用尊祖崇礼观念9.下面两幅图主要反映了( )A.宗法制度遭到了很大破坏B.由分裂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C.分封制度产生了双重影响D.分封制的崩溃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0.学者冯天瑜说:“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
”此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分封制强化了血缘宗法关系B.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C.分封制保证了周灭商的成功D.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11.(2016·淄博模拟)“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即周的宗盟,除了同姓外还有异姓,异姓列在同姓之后。
异姓纳入周的宗盟( )A.破坏了宗法制的原则B.加强了周王室的统治力量C.丰富和发展了分封制D.有利于周王的集权统治12.商周时期的“王”是各部落拥戴的“共主”,形成的是家(卿)—国(诸侯)—天下的政治体系。
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纷纷推行郡县制,并以君主直接任免官吏的方式来管理行政与地方事务。
这反映了( )A.等级制度更加森严B.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变C.部落联盟向国家权威转变D.血缘组织向领土国家转变(二)材料题:13.材料一孔姓族属历经千年,繁衍日盛,元朝孔氏第54代衍圣公孔思晦始用辈字,并定第55代为“克”,明太祖朱元璋先后赐给孔氏十字作为行辈字,从56代起排,此后孔氏族人不准随便取名。
从明初至1919年订定的行辈字共计50字50辈,依次为: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材料二罗斯福家族在美国有超过300年的历史,其历代名人有:艾萨克·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富兰克林·D·罗斯福、艾略特·罗斯福、小富兰克林·D·罗斯福、苏珊·罗斯福。
对比材料一、二,提取两项关于中西方姓氏文化差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柳宗元《封建论》摘录天地果无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生人果有初乎?吾不得而知之也。
然则孰为近?曰:有初为近。
孰明之?由封建而明之也。
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而莫能去之。
盖非不欲去之也,势不可也。
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不初,无以有封建。
封建,非圣人意也。
彼其初与万物皆生,草木榛榛,鹿豕狉狉,人不能搏噬,而且无毛羽,莫克自奉自卫。
荀卿有言:“必将假物以为用者也。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焉。
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
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
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
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
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
自天子至于里胥,其德在人者死,必求其嗣而奉之。
故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夫尧、舜、禹、汤之事远矣,及有周而甚详。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伐凡伯、诛苌弘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
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
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
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
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或者曰:“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适其俗,修其理,施化易也。
守宰者,苟其心,思迁其秩而已,何能理乎?”余又非之。
周之事迹,断可见矣:列侯骄盈,黩货事戎,大凡乱国多,理国寡,侯伯不得变其政,天子不得变其君,私土子人者,百不有一。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秦之事迹,亦断可见矣:有理人之制,而不委郡邑,是矣。
有理人之臣,而不使守宰,是矣。
郡邑不得正其制,守宰不得行其理。
酷刑苦役,而万人侧目。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宰,不制其侯王。
侯王虽乱,不可变也,国人虽病,不可除也;及夫大逆不道,然后掩捕而迁之,勒兵而夷之耳。
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刻于民者,无如之何,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
何以言之?且汉知孟舒于田叔,得魏尚于冯唐,闻黄霸之明审,睹汲黯之简靖,拜之可也,复其位可也,卧而委之以辑一方可也。
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