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及答案大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及答案大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习题及答案大汇总(网络版)(中文考研远离尘嚣QQ:1661732092)《中国古代文学》习题辅导第一章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名词解释上官体上官,指初唐诗人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上官仪贵显,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人称为上官体。

其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唐传奇唐传奇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

馆阁体馆阁体是唐代一种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诗体。

在对于诗律和诗艺的研炼发展上,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初唐四杰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士的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

简述初唐四杰在创作上的共同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一.四人的创作个性是不同的,所长也异,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律诗。

二.他们自负很高,名高而位卑。

三.他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

四.都有一种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概述初唐四杰诗歌的创作特点。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

他们的创作特点有:一.重视抒发情怀和不平之气,面向市井,写个人生活情怀,也写沧海桑田的感慨,思索人生的哲理。

二.四杰往往用七言歌行来铺叙抒情,夹以议论,篇幅可长可段,句式参差错落,工丽整练中显示出流宕和气势。

三.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对偶的整齐、声律谐调,表现感情具有稳定性,而四杰的五言律也透露出非常自负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四.四杰诗风并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不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简述陈子昂《感遇》的思想内容。

初唐诗人,对唐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他的诗歌内容有:一.他是一个政治色彩很浓的诗人,借《感遇》来恢复风雅比兴美刺的兴寄传统,使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干预现实的作用。

(完整版)(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精品文档)

(完整版)(精品)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精品文档)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一)一、选择题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1〕谢灵运;〔2〕谢脁;〔3〕沈约;〔4〕阴铿;〔5〕鲍照。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1〕多用谐音双关;〔2〕语言自然质朴;〔3〕多用五言四句形式;〔4〕感情强烈,直抒胸臆。

3、齐梁时创作流传至今的文学批评专著是:〔1〕《典论》;〔2〕《文章流别论》;〔3〕《文心雕龙》;〔4〕《诗品》。

4、“鲁公二十四友”的首领是〔1〕贾谧;〔2〕石崇;〔3〕陆机;〔4〕潘岳。

5、三国后期的士人群体主要有〔1〕建安七子;〔2〕正始名士;〔3〕竹林七贤;〔4〕竟陵八友。

6、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的观点的是〔1〕葛洪;〔2〕曹丕;〔3〕陆机;〔4〕挚虞。

7、下面哪些属于“四声八病”〔1〕猪肚;〔2〕正纽;〔3〕蜂腰;〔4〕凤尾。

8、下列作家属于建安七子的是:〔1〕阮籍;〔2〕陈琳;〔3〕阮瑀;〔4〕曹植。

二、判断正误,并简要说明你认为不正确的理由〔每题8分,共16分〕1.与南方迥然不同的北方风物使庾信的诗风发生了巨大变化。

2.由于永明体作家提倡四声八病,因而他们的诗歌创作无犯其病者。

三、默写〔每题6分,共12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2、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18分〕1、鲁迅说陶渊明的《咏荆轲》是“金刚怒目式”的作品,有何道理?2、曹植的诗歌创作前后期有何变化?3、简述南北朝民歌的不同。

五、论述题〔1题8分;2、3每题15分,共38分〕1.归纳王聚《登楼赋》各段大意和全篇中心思想,谈谈其写作特色。

2.说说“辞”的定义与“赋”的区别以及辞演变为赋的过程。

归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中心思想。

3、简述谢灵运的山水诗风格。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永明体的代表作家有〔2〕〔3〕。

2、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有〔1〕〔3〕。

3、齐梁时创作流传至今的文学批评专著是〔3〕〔4〕。

4、“鲁公二十四友”的首领是〔2〕〔4〕。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 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 总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整理总版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靠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阶段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

建安诗歌的要紧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1.政管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具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一辈子苦短的哀叹。

其造成的要紧缘故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举行诗歌创作的时,别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个儿的风格。

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具重要的特征算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XXX彩。

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一辈子,勉励自个儿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别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阶段,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刻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大方悲壮的“建安风骨”。

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XXX,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刻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阶段大别相同。

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躲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别得善终。

正始阶段的诗人,政管理想降潮,普遍浮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刻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阶段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5.docx

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5.docx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五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装⋯⋯⋯⋯⋯⋯⋯⋯⋯⋯⋯⋯ ⋯⋯⋯⋯⋯⋯考科目:古代文学考方式:考卷型:卷学院:延安大学西安新学院:言文学班:学期:2008到2009学年第二学期一、填空题(每小空 1 分, 20× 1= 20)1、《哀江南赋》2、左思3、田园诗、咏怀诗4、《白马篇》5、《文赋》6、谢灵运,鲍照,颜延之7、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8、王绩,《野望》9、《春江花月夜》10、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11、《秋兴八首》12、《长恨歌》,《琵琶行》13、《莺莺传》二、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 4× 5= 20 分)1、永明体:这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形成的、讲究声韵格律和对偶用典的新诗体,也称新体诗,代表作家是沈约、谢眺等“竟陵八友”。

这种新体诗促进了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为唐代近体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初唐四杰:这是对初唐诗坛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四位诗人的誉称,他们对齐梁以来的绮靡诗风深感不满,决心革除积弊,扭转时风。

他们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内容,抒写了真实感情,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对形式主义起到扫荡作用。

3、山水田园诗派:这是盛唐诗坛一个以描写山水风光田园情趣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重要诗歌流派,诗风清新流丽,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

代表作家是王维、孟浩然,也称“王孟诗派”,他们的诗歌创作,把我国山水田园诗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郊寒岛瘦:这是苏轼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孟郊一生贫寒,他的诗歌反映社会的冷酷,透露出浓重的寒意。

贾岛一生坎坷,诗多求仕不遇之慨,生涩瘦硬。

三、默写(每小题 5 分, 3× 5=15 分)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3年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课程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13年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课程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A
5、四十岁。《白马篇》,后期的代表诗作是《赠白马王彪》。
6、谢朓。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名字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正始文学:正始时期,忧叹,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2、文章四友:在初唐诗坛上,有四个人被时人称为“文章四友”,他们是: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其中苏味道和李峤又以苏李并称。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课程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系部:文传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考试科目: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A卷)
出题人:贺严
适用对象:汉语言专业普通本科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市井,塞漠。
2、《龟虽寿》。
3、曹操的《观沧海》。
4、曹丕;《文赋》;《文心雕龙》;《昭明文选》;《玉台新咏》
3、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歌题材、意境、艺术。
4、太康体:太康年间的诗风,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5、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思想内容关注社会民生,抒写自己的怀抱,艺术风格刚健有力。
6、大历十才子: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
三、述(每小题15分,共30分)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精简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标准试题及答案精简版整理人:王宰相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一.填空题:(15分)1. 鲧禹治水的神话记载在典籍《山海经》中。

2. “《春秋》三传”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3. 按音乐标准,把《诗经》三百零五篇划分为风、雅、颂三类。

4. 关于《诗经》的编集,有所谓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5. 中国古代第一篇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6. 中国古代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7. 记载战国史实又分国记事的史书是《战国策》。

8. 被人称为“八斗”之才的诗人是曹植。

9. 正始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和嵇康。

10. “三曹”是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

11. 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

左思的辞赋,名气最大的是《三都赋》,洛阳纸贵。

12.谢朓的创作主张是“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他是永明体的旗帜,是齐梁诗坛的“首杰”和“冠冕”。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4.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15. 汉赋分为骚体赋和散体大赋。

骚体赋上与屈原一脉相承。

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服鸟赋》。

还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东汉初期冯衍的《显志赋》,东汉后期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二.名词解释:(20分)1.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 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

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考试题-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题库及答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考试题-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题库及答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练习题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成科,成为个人抒发怀抱的行为,发射出夺目的光彩,成为“文学的自觉”时代。

建安时期战乱的现实,人命危浅,经学束缚的解除,使个性得以张扬,于是,叹生命之短促,人生之多艰,悲凉慷慨,刚健清新,便成为建安文学的主要风貌。

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全国的局面,但维持时间极短。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重在哲理思索的玄言诗,之后是东晋的山水田园诗,均在探讨人生的价值。

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为我国律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百余年,诗歌艺术无论是题材,还是形式和艺术手法的探讨上,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各种文体发展得相当完备,而且还出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骈体文。

这一时期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也得到很大发展,产生了如《文心雕龙》、《诗品》等文学理论巨著。

基本知识1.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

2.建安时期,为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3.建安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创作高潮,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4.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蠫、应NB75B *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5.曹操(155 —220),字孟德,沛国谯人。

6.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7.曹操多用乐府旧题,叙汉末实事。

8.杜甫“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等,都是沿着曹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实方向发展的。

9.曹丕(187 —226),字子桓,曹操次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10.曹丕对七言诗发展有重大贡献。

他的《燕歌行》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11.曹植(192 —232),字子建。

12.以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为界,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13.曹植前期诗歌多抒发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就是通过写一个青年英雄的机智勇敢英勇卫国的精神,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18)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为丰富是()。

A.《山海经》B. 《诗经》C.《楚辞》D. 《乐府诗集》2、“女娲造人”是解释()的神话故事。

A.宇宙起源B.人类起源C.自然现象D.社会现象3、“精卫填海”是反映()的神话故事。

A.中华民族始祖B.人类与自然斗争C.宇宙起源D.自然现象4、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A.《山海经》B. 《诗经》C.《楚辞》D. 《乐府诗集》5、《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

A.国风B.小雅C.大雅D. 颂6、《诗经》中的西周王畿之乐称为()。

A.国风B.小雅C.大雅D. 颂7、《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

A.四言B.五言C.杂言D.七言8、《卫风·氓》表现的是()。

A.寡妇的悲剧命运B.男子对淑女的追慕C.弃妇的悲剧命运D.妻子对丈夫的思念9、《论语》是一部()。

A.纪传体史书B.长篇论文C.杂记D.语录体著作10、《逍遥游》的作者是()。

A.孔子B.孟子C庄子 D.荀子11、《齐物论》的作者是()。

A.孔子B.孟子C庄子 D.荀子12、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言记事的文字,是()。

A.甲骨卜辞B.《尚书》C.《左传》D.《春秋》13、我国第一部记言记事文字的总集是()。

A.甲骨卜辞B.《尚书》C.《春秋》D.《左传》14、《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思想,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

A.“仁”B.“义”C.“礼”D.“智”15、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价()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A.《老子》B.《庄子》C.《孟子》D.《韩非子》16.“楚辞”的本意是()。

A.一部诗歌总集的名字B.楚地的歌辞C.诗歌题材D.屈原的作品17、屈原之后最有成就的楚辞作家是()。

A.唐勒B.景差C.宋玉D.淮南小山18、《九歌》共()。

A.9篇B.10篇C.11篇D.12篇19、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的屈原的长诗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尊重原版,答案仅供参考,勿依赖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文学史期末考试答案整理(总版)1. 建安诗歌的特征。

建安文学是指从汉末建安元年起始到曹魏前期,指曹氏三祖时期的文学,其中诗歌的成就最高,乐府诗向文人诗转化,五言诗达到了成熟,开启了文人诗的时代,并建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美典范。

建安诗歌的主要特点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1. 政治理想的高扬是当世文人的写作特点之一;东汉末年的动乱,使当时的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当时文人的共同追求。

2.其次一个建安诗歌的主题是人生苦短的哀叹。

其造成的主要原因同为社会的动乱及造成的生灵涂炭的结果;3.建安诗歌的特征还包含了强烈的个性表现,在进行诗歌创作的时,不肯效法前贤或同辈,多为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的风格。

如曹操诗的古直悲凉,气韵雄沉,曹丕诗的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的“骨气奇高,辞藻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等等。

4.其次建安诗歌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

又由于建安诗人处于时代和个人的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都敢于正视苦难的社会与人生,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声名的积极向上的特征。

2.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的异同。

建安七子时期,处于曹魏政权创立之期,同样也是鼎盛之期,文士也是政权的把握者,此时的诗风是把咏叹世事哀坚和建功立业的渴望结合在一起,一三曹为中心形成了慷慨悲壮的“建安风骨”。

而曹魏后期,政局混乱,曹芳、曹髦等皇帝既荒淫无度又昏庸无能,司马懿父子掌握了政权,废曹芳,弑曹髦,大肆诛杀异己。

此时文人的处境和命运与建安时期大不相同。

许多文人被司马氏杀害,或者逃避司马的统治却也大部分不得善终。

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诗歌的风格也就与建安时期迥异了,反应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从诗人构成来看,建安时期的写作生力军为三曹和建安七子,而正始时期是由竹林七贤构成主体。

三曹及七子是曹魏时的政权中心,同时也构成了当时政治与文化的中心;而竹林七贤是处于一个和司马氏背离的对立位,七贤基本上处于政治的边缘地域。

这是两个时代诗人不同的本质所在,也造成了两个时期诗风的风格变化。

建安的诗风慷慨悲凉,却不是对政权的不满,而是一种积极向上,昂扬慷慨的建功立业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对于人生苦短的哀叹,还有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的主题。

而正始颇多感慨之词,抒发个人忧愤。

而从历史文化背景来看,建安时期的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还有从两汉时期儒家一统刚刚走过的思想解放;正始玄学与魏晋风度是与司马氏标榜的“名教”抗衡的产物。

在建安时期,由于思想解放,写作风格颇为“通脱”,像曹操《短歌行》采用了乐府古题写时,为曹操的代表作之一。

竹林七贤之一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是其政治感慨的记录。

这些诗抒发感慨,充满了苦闷、孤独的情绪,其诗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如“悬车在西南,羲和将欲倾。

流光耀四海,忽忽至夕冥。

朝为咸池辉,蒙汜受其荣。

”总体的创作基调沉郁,不同于曹操的慷慨激扬。

正始时期盛行的玄学、饮酒、魏晋风度从时间上来看都可以看做是建安时期的延续,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曹操的游仙诗能够看出他追求更高人生价值的体现,而阮籍写游仙,赞美神仙隐逸,只是一种消遣苦闷的方式,没有曹操的积极向上。

虽阮籍诗中也有描述自己的壮志的,但其诗风格曲折隐晦,不似曹操其实直抒胸臆,作诗亦不敢直言,这就是因为建安诗人与正式诗人所处的不同的历史大环境不同所造成的。

其次还有写诗的意象不同,所以曹操于阮籍的诗歌是体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貌,也就是建安与正始的不同所在。

[答案2]答:建安诗歌与正史诗歌主要的区别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从社会时期背景上来看:两者的文化成因是不同的,建安诗歌建立在战乱不断的纷争社会,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政失根本、豪强并起。

社会的变革,政治的动荡,也带来了学术、文化思潮的变化。

曹操用人唯才是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但是正始诗歌建立在司马氏集团高压的恐怖政治之下由原来的动荡不安转为黑暗恐怖的政治高压。

而且在此时玄学盛行,不同于建安时期法、名、道家都盛行。

②从内容上来看:建安诗歌真实反映民生疾苦,抒发壮志豪情;正始诗歌揭露现实,抒发愤懑。

建安诗歌要么以叙事为主,所描写的是与现实关联非常大的现状或者以浪漫主义抒情为主;但是从正史文学开始,人们开始将这两者联合起来来写现实生活。

③从审美取向上来看:建安时期多元共生的文化背景展现了士人慷慨悲凉的心态,以儒为主,名、法、纵横、兵家多远并存的文化体现出作为文化主题的士人积极奋进的心态。

正史诗歌审美取向一是以玄远为美。

④从语言上来看:建安诗歌明白晓畅;正始诗歌曲折隐晦、寄托遥深。

这主要与当时的宗教观念相关,在正始时期玄学盛行,文人们写的东西大多都很空洞,在形式上面很讲究,从而导致在内容上显得难以理解,这也是内容空乏的体现。

【同】建安诗歌与正始诗歌始终有相同的审关趣味的指向: 慷慨。

即在文章中激荡着悲凉忧伤的感情, 或具有悲忧色彩的情绪律动。

如王粲的《七哀诗》、阮籍相关《咏怀》诗等。

3、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的比较。

陶渊明结束了一个时代,谢灵运开启了一个时代。

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高峰。

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

陶渊明和谢灵运诗歌艺术的不同,不仅是他们个人的差异,也是时代造成的差异。

1.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主要是写意,摹写物象只占从属的地位。

在谢诗里,山姿水态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陶诗里互相交融的情景,在谢诗里割裂了。

谢灵运讲究炼字,喜用骈句,注意色彩的对比和构图的和谐。

2.其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是从陶到谢的又一转变。

陶诗语言的好处是在平淡的外表下含蓄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他常在抒情写景之中,用朴素的语言阐说人生的哲理,给读者以启示。

他的诗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反映着他的世界观,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表现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人生的奥秘和意义,认真思索和实践的结晶。

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加以表现的。

和陶渊明那种启示性的语言不同,谢灵运的诗歌语言是写实性的。

4、什么是永明体?定型之后的唐代近体诗与永明体的区别?【永明体】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在佛经翻译的过程中,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沈约、谢脁等诗人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结合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讲究“四声”“八病”等,以规范诗的声韵,增强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

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

代表作家有沈约、谢脁等。

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当时为了与过去的非格律诗加以区别,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排律三种。

【区别】永明体与近体诗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永明体讲求声律,用韵相当考究,其主要表现为押平声韵者居多,押本韵很严,至于通于通韵,很多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

第二,永明体诗的篇幅已大大缩短,句式渐趋于定型,以五言四句、五言八句为主,也有一些是五言十句的。

而唐近体多写五言七言绝句或律诗第三,在永明体重讲求写作技巧,讲求骈偶、对仗,律句已大量出现,有些典故很自然地融入诗中,而在近体诗即为格律诗是必须讲究声律的。

第四,永明体革除了刘宋时元嘉体诗痴重板滞的风气,追求流转圆美和通俗易懂的诗风,而近体诗的风格多变,使唐代诗歌集为大成。

第五,相对与永明体,近体诗更讲求诗首尾的完整性,讲求构思的巧妙,追求诗的意境,写景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

5、如何评价宫体诗?【答案1】答:宫体诗: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

“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

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

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

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1)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声律。

文辞华美,音律流转,圆润跳脱。

(2)内容受佛教影响,士人的心态影响着文学创作的方向,而佛、释、道三教合流的趋势在六朝曾深深地影响着士人的思想乃至行为,尤其是佛教西来对于文化的影响更是如此(3)宫体诗的形成发展自有其因,单就文学方面而言,它是六朝文学由雅趋俗趋势下的新产物,由玄言而山水再到咏物诗,“力渐柔而采渐缛”文学渐入性情声色,形式愈加流畅优美。

再加上六朝乐舞发达,民歌盛传至上层社会,引起士人纷纷仿习,宫体渐成。

总体作用:1.开拓了诗歌的题材。

诗歌要表现严肃的话题,这是历代文人的共识,也是宫体诗之所以屡遭诟病的原因之一。

而宫体诗又为后人开辟了一条新路,诗可以用来表现一些生活化的东西,甚至是女性的人体美一类纯形式美的题材。

2.增加了诗的表现内容。

诗可以用来刻画人物。

宫体诗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诗歌除了言志抒情外,还可以刻画人物,描写人物形象。

3. 审美意识的变化导致对女性外在美的重视。

在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和诗歌艺术的进步方面,南朝宫体诗对女性外在美的大胆刻画具有积极的作用,它促成了人们对诗形式美的重视和自觉追求,它开拓了新的审美领域。

批判:宫体诗的情调流于轻艳,诗风比较柔靡缓弱。

【答案2】答:宫体诗是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

“宫体”既指一种描写宫廷生活的诗体,又指在宫廷所形成的一种诗风,始于简文帝萧纲。

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

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

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

【宫体诗的主要特征】:1、宫体诗的两大主题女人与咏物。

宫体诗人写女人的形态、卧具、内衣、体液、味道,写得精细繁缛,写得风情万种。

在宫体诗之前的诗歌中较少注重人物形象刻画的作品,而宫体诗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成为宫体诗的显着特征,也是宫体诗对于诗歌发展的贡献。

2、追求幽怨怅惘的悲剧情氛。

例如《闲情赋》里放弃了美女对男性的诱惑的传统写法,而强化了男性对美色的渴慕,强化了男性求之不得的怅惘,作者始终怀有无限的敬畏感之中,甚至具有一种自卑心理,以仰视的角度来描绘美人的美丽和各种美姿,表现其至高无上的神圣与神秘。

但是,宫体诗用诗的形式反映生命的痛感和人生的悲慨,反映情感与追求的失败。

3、追求轻艳惊彩的美学效果。

比如《闲情赋》与宫体诗在美学上都追求轻艳惊彩的美学效果,这种美学效果的因素有三点,一是多以美人为写作对象;二是多藻声绘色的精微刻画;三是缠绵宛转的情感抒发。

宫体诗巩固和发展了“永明新体”的业绩,五言诗由长篇走向短制,对我国诗歌之格律与艺术表现手法,做了许多大胆且很有价值的尝试,为格律诗的成熟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