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合集下载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第二节无氧工作能力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与摄氧量(一)需氧量概念: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安静时约250ml/min(毫升/分)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二)摄氧量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安静时:200-300毫升/分。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一)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1.体温升高2.儿茶酚胺的影响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4. Ca++的作用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男子绝对值:3.0-3.5L/min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相对值:40-45ml/kg/min(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1.直接测定法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2.间接推算法①Astrand-Ryhmin列线图法。

②多元逐步回归推算最大摄氧量的方?程式。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1.氧运输系统对VOmax的影响2max的影响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3.其他因素对VO2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1)肺通气VE,吸入O2↑(2)肺换气(3)血液循环功能①Hb ↑,运输O2↑,吸入O2↑②心功能↑,循环血↑,运输O2↑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衡量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高低的指标---氧的利用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慢肌纤维百分组成高的,其有氧工作能力 或耐力成绩也较高
不同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和VO2max
双生子VO2max的对内差异
70 60 最 大 吸 氧 50 40 70 单卵双生 60 50 40 30 40 50 60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 多应用于运动员
判定心肺功能达到极限水平标准: ①心率达到本人的最高心率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③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 现平台或下降 ④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 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 竭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高,耐力运动员比非耐力运动员为高
乳酸阈
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通气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 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 为“通气阈” --一种判断机体乳 酸阈的非损伤性的 方法
乳酸阈
问题:耐力运动员 A 和 B ,二人VO2max相等,但个体 乳酸阈强度 A > B,请分析二人谁更可能在耐力项目中 取得更好成绩。
以乳酸阈评价有氧耐力优于VO2max的原因
① VO2max反映人体最大吸氧能力,而乳酸阈表示
利用VO2max的能力(VO2max可利用百分比),即 为最大有氧工作的能力。
马拉松


摄氧量 (吸氧量 /耗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安静时:每分摄氧量=每分需氧量

北体大考研运动生理学讲义(应用篇)

北体大考研运动生理学讲义(应用篇)

运动生理学应用篇第九章运动技能第一节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和生理本质一、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1. 运动技能的基本概念:人体在运动中有效地掌握和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即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大脑皮质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

2.运动技能的分类:分为闭式运动及开式运动两类。

闭式运动的特点:不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动作结构周期性重复;反馈信息来自本体感受器;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属闭式运动。

开式运动的特点: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动作结构为非周期性;反馈信息来自多种感受器, 以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 球类、击剑、摔交等对抗性项目属开式运动。

3.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根据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人随意运动的生理机理是以大脑皮质活动为基础的肌肉活动。

大脑皮质动觉细胞可与皮质所有其他中枢建立暂时性神经联系, 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其生理本质就是建立运动条件反射的过程。

人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形成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性的条件反射。

复杂性:有多个中枢参与运动条件反射的形成。

连锁性:反射活动是一连串的,具有严格的时序特征,前一个动作即后一个动作的条件刺激。

本体感受性:在动作形成的过程中,肌肉的传入冲动起重要作用。

运动动力定型: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内支配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进行排列组合, 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 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 形成了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

动力定型越巩固,动作完成越轻松自如;动力定型越建立得多,改建越容易皮质的灵活性越高。

即基本技术掌握越多,越熟练,新的运动技能掌握越快,越自如。

大脑皮质机能的可塑性:在一定条件下,新的动力定型可以代替旧的动力定型。

4.运动技能的信息传递与处理形成运动技能的信息来自体内和体外体内信息:大脑皮质视觉、听觉、躯体感觉中枢的联合区形成一般解释区,由此转移信号到运动中枢。

体外信息:教师信息传输,学生感官——神经分析综合。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摘要】循环力量训练是一种常见的训练方式,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都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循环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有氧工作能力,增强心肺功能和耐力。

循环力量训练也能有效提升个体的无氧工作能力,增大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循环力量训练与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相互促进。

在进行循环力量训练时,选择合适的训练方式和频率非常重要,以达到最佳效果。

在对循环力量训练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训练时长、强度和频率。

综合考虑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训练方向和研究重点。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循环力量训练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关系,以更深入地了解其作用机制。

【关键词】循环力量训练、有氧工作能力、无氧工作能力、训练方式、训练频率、效果评估、关联、综合影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结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循环力量训练是一种结合了重量训练和有氧训练的训练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体育锻炼和健身训练中。

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是人体在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运动时所需要的两种不同的能力。

有氧工作能力是指人体在进行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时所需要的能力,如长跑、游泳等;而无氧工作能力则是指人体在进行高强度、短时间内的运动时所需要的能力,如举重、短跑等。

目前,有关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有限。

一些早期的研究表明,循环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从而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目前对于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最佳的训练方式和频率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究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分析循环力量训练与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之间的关联,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对循环力量训练的效果评估,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循环力量训练在提高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为训练者选择最适合的训练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生理各章节重点

生理各章节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绪论一.必背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二.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热点即考点)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必背概念: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二.重点问题1.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2.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3.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节,必背)4.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第二章血液一.必背概念: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二.重点问题1.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2.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

A机能评定B运动选材C监控运动量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必背概念: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二.重点问题1.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3.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4.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5.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B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可出综合题)第四章呼吸机能一.必背概念: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二.重点问题1.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影响因素及生理意义。

2.运动时合理呼吸和合理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必背概念: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二.重点问题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2.三个能源系统的功能特点及结合专项应用。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
男子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 ➢法1.直接测定法
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 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 量。
判定标准:
①心率达180次/分(儿少达200次/分)
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与需氧量的关系
运动项目
强度 (米/秒)
持续时间
需氧量/分 (升)
短跑
9.8
10”-20”
40
总需氧量 (升)
7-14
中跑
8.9-6.8
1’-4’
8.5-25
19-50
长跑
6.3-5.8 8’-29’
4.5-6.5
50-150
马拉松
5
>2小时
2-3.5
>500
(二)摄氧量
➢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 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波动范围: 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 观和准确地反 映机体有氧工 作能力的高低
(二)乳酸阈的测定
➢方1.乳法酸阈测定
➢ 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 运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 得其血乳酸值。
以运动负荷 时做功量(W) 或运动强度为 横坐标,血乳 酸浓度为纵坐 标作图,将乳 酸急剧增加的 拐点对应的血 乳酸浓度确定 为乳酸阈。
➢运动员可达到60%-70%VO2max强度, 而优秀的耐力专项运动员(马拉松、滑 雪)可以85%VO2max强度进行长时间 运动。
(3)训练因素
➢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 VO2max比较

考研《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考研《体育综合》考试大纲

财经大学2023年体育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体育综合》(346)科目自行命题考试大纲一、考核目标研究生入学初试是选拔优秀人才的主要环节,为了贯彻教育部“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和按需招生”的方针,根据《西南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命题细则》及本学科特点制定本大纲。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知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内化成自己实际工作的能力。

应用: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问题进行正确的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体育学原理、职能及方法在体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考试主要范围第一篇运动训练学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一)竞技体育释义(二)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三)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四)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一)运动训练释义(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一)运动训练学释义(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三)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四)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一)运动成绩释义(二)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一)竞技能力释义(二)竞技能力的构成(三)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四)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第三章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一)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二)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一)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二)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三)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一)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三)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一)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二)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一)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二)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三)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五)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一)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二)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三)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二)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一)运动训练方法概述(二)运动训练方法体系(三)运动训练手段概述(四)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一)重复训练法(二)间歇训练法(三)持续训练法(四)变换训练法(五)循环训练法(六)比赛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三)固定组合练习手段(四)变异组合练习手段第五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训练释义(二)运动员体能的构成(三)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最大力量的训练(三)快速力量的训练(四)爆发力的训练(五)相对力量的训练(六)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三)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三)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第六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一)运动技术释义(二)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第七章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的定义(二)竞技战术的构成(三)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一)分解和完整战术训练方法(二)程序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四)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一)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二)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第八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一)意念训练法(二)诱导训练法(三)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一)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二)使用表象放松法和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三)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四)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五)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一)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二)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三)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第九章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一)运动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三)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一)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二)制定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负荷特点(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五)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六)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七)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八)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年度训练计划(一)年度训练中的周期安排(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模式四、周训练计划(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和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的计划与组织(四)恢复周的计划与组织五、课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种类(二)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三)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四)训练课的结构(五)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十章运动队伍管理一、运动队伍管理的主要任务与组织实施要求(一)运动队管理的主要任务(二)运动队管理工作中必须处理好的各种关系二、教练员与运动员(一)教练员(二)运动员第二篇学校体育学第一章学校体育概论一、学校体育发展简况(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学校体育与学生体质发展(二)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三)学校体育与学生社会适应四、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一)学校体育的结构(二)学校体育的功能(三)学校体育的目标第二章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一)体育课程的概念(二)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一)体育课程的目标(二)体育课程的内容三、体育课程的实施(一)课程实施的取向(二)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四、体育课程的评价(一)对学生的评价(二)对教师的评价(三)对课程建设的评价五、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一)历史经验(二)改革趋势第三章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的特点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一)构成要素(二)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三、体育教学目标(一)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二)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四、体育教学过程(一)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二)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三)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体育教学原则五、体育教学方法(一)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二)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三)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四)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五)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六、体育教学计划(一)体育教学计划的概念与构成(二)学年教学计划(三)学期教学计划(四)单元教学计划(五)课时计划七、体育教学实施(一)体育教学常规(二)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四)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第四章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和特点(一)课余体育的地位(二)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的功能与价值(一)课余体育的功能(二)课余体育的价值三、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和原则(一)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第五章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概念(二)学校体育管理机构与职能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与原则(一)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二)学校体育管理的原则三、学校体育管理的内容四、学校体育管理法律法规(一)学校体育管理相关法律(二)学校体育管理相关行政法规(三)中央相关文件第六章体育教师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一)体育教师的地位(二)体育教师的作用二、体育教师的工作特点三、体育教师的条件与职责(一)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二)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第三篇运动生理学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二、生命的基本特征三、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肌肉收缩的原理二、肌肉收缩的形式三、骨骼肌不同收缩形式的比较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五、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及代谢特征六、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七、肌电的研究与应用第二章血液一、血液概述二、血液的功能三、渗透压和酸碱度四、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二、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第四章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二、气体的交换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四、呼吸运动的调节五、运动时的合理呼吸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三、脂肪代谢与运动四、蛋白质代谢与运动五、水的代谢六、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第六章肾脏机能一、运动性蛋白尿二、运动性血尿第七章内分泌机能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三、兴奋剂及其危害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一、视觉器官二、听觉与位觉三、本体感觉四、肌肉运动的神经调控第九章运动技能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一)运动技能的概念和分类(二)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三)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能量代谢有关的几个概念二、有氧工作能力三、无氧工作能力第十一章身体素质一、身体素质概述二、力量素质三、速度素质四、耐力素质五、灵敏与柔韧素质第十二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三、稳定工作状态四、运动性疲劳五、恢复过程第十三章特殊环境与运动能力一、高原环境与运动二、热环境与运动第十四章运动机能的生理学评定一、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二、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三、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四、运动结束后恢复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第十五章儿童少年生长发育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三、参考书目1.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编.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全国联考体育综合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5.2.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5.张瑞林主编.体育管理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四、其他相关内容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大学生身体发育、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研究

大学生身体发育、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研究

3 长沙交通 学院体 育教 学部 . . 湖南 长沙 40 7 ; 4 南华太学体育教学部, 10 6 湖南 衡 阳 4 10 ) 2 0 1

要: 在身体发 育、 有氧和无氧工作 能力噩休育行 为三方 面就湖南省文 、 、 、 农五 大类专 业二、 理 工 医、 四年级
男女学 生进行 了比较研究。结果表 明。 在身体发 育上 . 期南省四年级 男、 女学生的身高 、 重均 高于二年级 学生 ; 体 有 氧工作能 力不论 男、 四年级 学生均明显低于二 年级 学生 , 生尤为明显; 女 女 无氧 工作能力 不论 男、 。 女 四年级 学生和 二年级学 生无 明显差异。这些成果 , 对了解体 育考j 窘内容和修 改体 育教学计划都 有一 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 身体发 育; 有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 ; 育锻炼 体
了四所学校 五个 专 业 的四年级 学 生 36名 ( 3 男女 生 各 18 6
择 晶 0L5,, 长人湖 师大 体学 大 体教 部授 士 导 。 作简 : 11 ' 湖 沙 , 范 学 育 院学 育学 教 , 生 师 者 介0 ̄9) 霎羿孙 2一 南 2 (9. 洪 8男 南 硕
维普资讯
场的跑道上进行 , 要求受试者 听到起跑 命令后 , 在规定 的 l 2 分钟内, 尽力跑出最长 的距离 。当听 到终止 信号后 , 为原 变 地跑步并记住跑点 位置 . 然后 以 1 为 单位 , 7 1 记录 J 钟所 2分
跑的距离 ( 不足 I 的台去不记) m 。
为 了解受试者对 I 2丹钟跑 这一负荷 的适 应状况 , l 在 2 分钟跑 的当天及跑后的第一 天清晨 起床前 测定受 试者 的基 础心率( 通称 晨脉 ) 。并在 l 2分钟跑 后立刻 用 B r og自感用 力度量表测定受试 者的 自感用力度 ( R ) P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萨扎特(Sargent)纵跳试验法
P=无氧功率 W=体重 H=纵跳高度
2.玛加利亚跑楼梯(或跨登台阶)试验法
计算方法:
无氧功率评分标准
3.温盖特(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计算方法: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 前车轮周长*阻力*6.11。
响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1)肺通气 VE,吸入O2↑
(2)肺换气 (3)血液循环功能
① Hb ↑,运输O2↑,吸入O2↑ ②心功能↑,循环血↑,运输O2↑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 VO2max的影响
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 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 关。
2.乳酸耐受能力
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 活性而获得。 训练时以血乳酸在l2mmol/L左右为宜。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概念: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 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包括: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 糖无氧酵解供能(乳酸能)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一)能源物质的贮备
l.ATP和CP的含量 2.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二)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 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包括参与代谢过程的酶活性、神经与激素 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 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协调等。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加 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解。
(二)恒定负荷试验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最大氧亏积累和最大血乳酸水平
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一)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方法: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
(二)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最大乳酸训练 练习强度和密度要大,间歇时间要 短。练习时间一般应大于30秒,以 1-2分钟为宜。 血乳酸:12-20 mmol/L 最高值31.1mmol/L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一、最大摄氧量 (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 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
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 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 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男子绝对值:3.0-3.5L/min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三)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 应用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一)持续训练法 (二)乳酸阈训练法 (三)间歇训练法 (四)高原训练法
(一)持续训练法
概念: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 歇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 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个体在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
波动范围: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 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
(二)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1.乳酸阈测定
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 集每一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 垂或指尖末梢血)测得其血乳酸值。
2.通气阈测定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 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
(三)最大氧亏积累
是衡量机体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
二、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动力学检测: 生理学检测:通过剧烈运动时测得的
最大血乳酸水平和氧亏积累等指标 来间接反映无氧能力的大小。 (一)无氧功率 (二)恒定负荷试验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一)无氧功率
概念: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 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第二节 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 述
一、需氧量与摄氧量 (一)需氧量 概念: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
需要的氧量。 安静时约250ml/min(毫升/分)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 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二)摄氧量
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 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 响
(1)遗传因素 VO2max的遗传度为93.5%
(2)年龄、性别因素 男子:18-20岁达峰值 女子:14-16岁达峰值
(3)训练因素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 员的VO2max比较
图为女子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 员的VO2max比 较
图为男子
(四)VO2max与有氧耐力的关系 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安静时:200-300毫升/分。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
(一)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 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 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 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 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体温升高 2.儿茶酚胺的影响 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4. Ca++的作用 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练习时间:5分钟→20-30分钟以上。
(二)乳酸阈强度训练法
具体应用乳酸阈指导训练时,常采用乳 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
(三)间歇训练法
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 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 休息。
特点: 1.完成的总工作量大 2.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四)高原训练法
细胞的血红蛋白数量及总血容量↑
1.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 的客观指标
2.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3.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二、乳酸阈
概念: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 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 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 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 。
它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 标之一。
“个体乳酸阈”: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 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 验测定其摄氧量。
2.间接推算法
• ① Astrand-Ryhmin列线图法。 • ②多元逐步回归推算最大摄氧量的方 • 程式。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