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_无氧工作能力)

合集下载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min时血乳酸>100mg.dl-1(儿童≥80mg.dl-1、老年人>
60 mg.dl-1);⑷参与运动的肌肉必须占有全身肌肉块的 50-60%。 特点:数据可靠,重复性好,但必须要有相应的设备
运动生理学
33
2、间接推算法
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吸氧量与心率成线性关系,通过测
定亚极量运动时的心率或功率来推算最大吸氧量。 (1)Astrand-Ryhming列线图法 ①台阶试验 ②自行车功量计运动测验
第十二章
有氧和无氧运动能力
2
运动是人体的行为之一
从系统和发展的观点来看,人类的行为
(behavior)是大脑功能活动的表现,是人 为了适应社会环境而发展演化的外部活动, 是维持个体、种系生存繁衍所作的全部反 应。 简言之,人的行为是大脑的功能,是内部 生理、心理需要导致的外现活动,更是对 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2)电脑自行车测功计(Monark839E)测验
(3) Fox台阶测验
运动生理学
34
运动生理学
35
(三)决定最大吸氧的机制
人体供 氧能力
中央机制
心泵功能 心输 出量
最高心率
最大搏出量
(氧脉搏)
循环血量和血红蛋白总量与氧的运载量 线粒体数量、密 肌肉的摄氧能力 度、内膜的表面 积和氧化酶活性
最大吸 氧量运动生理学 Nhomakorabea16
上世纪20年代初,希尔(Hill;AV)提出了氧债的概念。 梅耶霍夫(1931)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 认为运动后恢复期内的过量氧耗就是用于偿还运动过程中 的氧亏,因此把它称之为氧债。 (1) 氧债的组成:乳酸氧债和非乳酸氧债。 非乳酸氧债(25% ) 乳酸氧债(75 %) ATP--PCr 糖原无氧酵解生成的乳酸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第二节无氧工作能力第一节概述一、需氧量与摄氧量(一)需氧量概念: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量。

安静时约250ml/min(毫升/分)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二)摄氧量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摄氧量。

安静时:200-300毫升/分。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一)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1.体温升高2.儿茶酚胺的影响3.磷酸肌酸的再合成4. Ca++的作用5.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第二节有氧工作能力一、最大摄氧量(一)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及正常值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

男子绝对值:3.0-3.5L/min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相对值:40-45ml/kg/min(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1.直接测定法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2.间接推算法①Astrand-Ryhmin列线图法。

②多元逐步回归推算最大摄氧量的方?程式。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1.氧运输系统对VOmax的影响2max的影响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3.其他因素对VO2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1)肺通气VE,吸入O2↑(2)肺换气(3)血液循环功能①Hb ↑,运输O2↑,吸入O2↑②心功能↑,循环血↑,运输O2↑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衡量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高低的指标---氧的利用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慢肌纤维百分组成高的,其有氧工作能力 或耐力成绩也较高
不同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和VO2max
双生子VO2max的对内差异
70 60 最 大 吸 氧 50 40 70 单卵双生 60 50 40 30 40 50 60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 多应用于运动员
判定心肺功能达到极限水平标准: ①心率达到本人的最高心率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③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 现平台或下降 ④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 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 竭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高,耐力运动员比非耐力运动员为高
乳酸阈
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通气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 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 为“通气阈” --一种判断机体乳 酸阈的非损伤性的 方法
乳酸阈
问题:耐力运动员 A 和 B ,二人VO2max相等,但个体 乳酸阈强度 A > B,请分析二人谁更可能在耐力项目中 取得更好成绩。
以乳酸阈评价有氧耐力优于VO2max的原因
① VO2max反映人体最大吸氧能力,而乳酸阈表示
利用VO2max的能力(VO2max可利用百分比),即 为最大有氧工作的能力。
马拉松


摄氧量 (吸氧量 /耗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安静时:每分摄氧量=每分需氧量

运动生理学习题13

运动生理学习题13

第十三章有氧运动能力〔一〕填空题1.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成年人在安静时所需要的氧量大约每分钟毫升。

2.成年人安静时的和相同,大约每分钟250毫升,说明即使在安静状态下都需要摄取适宜的氧,以满足机体的能量代谢所需。

3.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虽然总需氧量少,但是每分需氧量大。

例如100米赛跑时的需氧量每分钟可达升,而跑时的需氧量却为每分钟2~3.5升。

4.人体在运动中出现稳定状态,说明此时运动中满足,但是在运动开始阶段也会出现氧亏。

这是由于运动初期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等因素所致。

5.短距离跑的运动工程运动强度、持续时间短,虽然总需氧量,但每分钟需氧量却。

6.长距离跑的运动工程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长,虽然每分需氧量,但总需氧量却。

7.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入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称为吸氧量,也可以称为或。

8.氧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运动初期、的消耗以及人体的氧运输系统的生理惰性,氧运输系统的功能不能立即提高到与运动的需要而形成的。

9.在运动中即使吸氧量需氧量,机体出现稳定状态,在运动开始阶段也会出现。

10.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氧亏表现在运动初期,是运动时的和之间出现的差异。

11.运动后恢复期的吸氧量与运动中的不相等,运动后恢复期的并不是完全只用于归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归还运动结束后,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水平所消耗的氧。

12.在剧烈运动后恢复期中,除归还在运动初期分解供能欠的一局部氧亏外,还应归还由供能所欠下的氧亏。

13.运动后过量氧耗不仅用于归还所欠下的氧,而且还要用于归还运动后所消耗的氧。

14.运动后、浓度的变化以及升高的影响,均为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影响因素。

15.运动后过量氧耗的生理作用为归还的氧亏,以及在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量。

16.最大摄氧量反映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和的能力到达本人的极限水平。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

运动生理学课后思考题-王瑞元、苏全生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第一章绪论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2、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目前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有哪些?4、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人体生理机能是如何调节的?6、人体生理机能调节的控制是如何实现的?第二章骨骼肌肌能1、试述骨骼肌肌纤维的收缩原理。

2、试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原理。

3、试述在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是如何传导的。

4、试述神经-肌肉接头处动作电位是如何进行传递的。

5、骨骼肌有几种收缩形式?它们各自有什么生理学特点?6、为什么在最大用力收缩时离心收缩产生的张力比向心收缩大?7、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8、骨骼肌肌纤维类型是如何划分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学、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特征是什么?9、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0、运动时不同类型肌纤维是如何被动员的?11、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类型组成有什么影响?12、试述肌电图在体育科研中有何意义。

第三章血液1、试述血液的组成与功能。

2、何为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意义。

3、试述血液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4、何谓红细胞流变性?影响因素有哪些?试述运动对红细胞流变性的影响。

5、试述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6、如何应用红血蛋白指标指导科学训练?第四章循环机能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

2、分析从身体立体到卧位后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及其调节过程。

3、试述心动周期过程中,左心室内压力、容积改变和瓣膜开闭情况。

4、试述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的变化情况。

5、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6、反应心血管机能状态的指标有哪些?第五章呼吸机能1、呼吸是由那三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呼吸形式有几种?运动过程中如何随技术动作的变化而改变呼吸形式?3、胸内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漫的呼吸(尤其注重深呼吸)比浅快的呼吸效果要好?5、试述肺通气的技能指标测定意义和评定方法。

有氧运动能力

有氧运动能力

跑1分钟休息4分钟的5次间歇 快跑后血乳酸浓度的变化
2.乳酸耐受能力
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 性而获得。 在训练中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 训练时以血乳酸在 l2mmol/L 左右为宜。然
后在重复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以刺 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缓 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2)模拟高原训练
目前常用到的模拟高原训练法主要有: 低压舱技术、配置低氧混合气的方法、常压 低氧环境、高住低训、低住高练、间歇性低 氧训练、低压睡袋等多种方式。
(3)我国高原训练的研究特点
①围绕重要赛事(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 的攻关研究; ②开展模拟高原训练的研究; ③重视开展国内与境外高原训练的学术交流 (如2009年中国多巴国际高原体育训练与健 康学术交流会等); ④一些院校、科研所等开展的有关高原训练 的机制实验研究,如研究生论文等。
(二)缓冲和消除乳酸的能力
(三)脑细胞耐受乳酸的能力
(四)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
二、力量爆发型磷酸原系 统测试与评价
动力学检测:通常采用在最大无氧状态下 进行全力运动负荷或定量负荷试验以测定 机体的无氧做功能力; 生理学检测:通过剧烈运动时测得的最大 血乳酸水平和氧亏积累等指标来间接反映 无氧能力的大小。 (一)无氧功率 (二)恒定负荷试验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二、无氧耐力
(一)无氧耐力能力的生理基础 肌肉糖无氧酵解供能能力 缓冲乳酸的能力 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力 (二)糖无氧酵解系统能力的测评 温盖特(Wingate)无氧测验 运动中的血乳酸浓度
三、促进无氧能力的训练
(一)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摘要】循环力量训练是提高身体力量和耐力的一种有效训练方法,在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包括提高心肺功能、增加氧气摄取量和提升耐力表现。

循环力量训练对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涉及增强肌肉力量、提高爆发力和增加肌肉耐力。

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整体影响是促进身体综合素质的提升,提高运动表现和减少运动受伤的风险。

循环力量训练在运动训练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个体提升他们的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

【关键词】循环力量训练、有氧工作能力、无氧工作能力、影响、研究、整体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深入了解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需要先了解背景知识。

有氧工作能力指的是人体在氧气供应充足的情况下,通过有氧代谢产生能量的能力,通常用来描述长时间、低强度的运动能力。

而无氧工作能力则是指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的能力,适用于短时间、高强度的运动。

循环力量训练是一种通过负重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的训练方法,通常包括重量训练和循环训练结合的形式。

研究背景中,有关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工作能力的影响,之前的研究表明,循环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提高肌肉的氧摄取能力,从而提高有氧工作能力。

而关于循环力量训练对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虽然研究相对较少,但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循环力量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对乳酸的耐受力,延缓疲劳,可能对无氧工作能力有积极影响。

深入探讨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将有助于理解和优化训练方法,提高运动表现和健康水平。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究循环力量训练对个体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验证循环力量训练对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的促进作用,进一步了解循环力量训练对身体能力以及运动表现的提升有何影响。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 响• 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
氧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 织所利用(或吸入)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 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 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 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且氧 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
递增强度负荷运动时血乳酸的测定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的关系
•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都可以用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 能力。
•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
• 乳酸阈则反映了递增负荷运动时刚引起乳酸堆积时所 需要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 两者反映的是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 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
乳酸阈是衡量有氧能力的另一重 要指标,而且生理机制与最大摄氧量 不同,对无氧能力研究的历史虽然没 有有氧能力历史那么长,测定和评价 的方法也有限,但在运动实践中的应 用也非常广泛。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 (一)持续训练法 • (二)乳酸阈训练法 • (三)间歇训练法 • (四)高原训练法
(一)持续训练法
• 包括:ATP-CP分解供能(非乳酸能) 糖元氧酵解供能(乳酸能)
一、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
• (一)能源物质的贮备 l.ATP和CP的含量 2.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 (二)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 过程的代谢能力
• (三)最大氧亏积累
二、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 动力学检测:通常采用在最大无氧状态下 进行全力运动负荷或定量负荷试验以测定 机体的无氧做功能力;
• 概念: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 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 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氧利用率:每100ml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 织所利用(或吸入)氧的百分率称为氧利用 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维类型 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②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慢肌纤维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分布, 肌纤维中的线粒体数量多、体积大且氧 化酶活性高,肌红蛋白含量也较高。 ∴有利于增加慢肌纤维的摄氧能力。
三、无氧阈
• 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负荷的运动中, 供能由有氧代谢为主向无氧代谢为主的 转折点。
• 乳酸阈 • 通气阈 • 心率无氧阈
乳酸阈
•概念:
在渐增负荷运动 中,血乳酸浓度 随运动负荷的递 增而增加,当运 动强度达到某一 负荷时,血乳酸 出现急剧增加的 那一点(乳酸拐 点)称为“乳酸 阈” 。
运动强度及持续时间与需氧量的关系
运动 项目 强 度 (米 /秒 ) 持续 时间 10”-20” 1’-4’ 8’-29’ >2小时 需氧量/ 分 (升) 40 8.5-25 4.5-6.5 2-3.5 总需 氧量 (升) 7-14 19-50 50-150 >500

中 长

跑 跑
9.8
8.9-6.8 6.3-5.8 5
马拉松
(二)摄氧量
• 概念:单位时间内,机体从肺泡气体中获取 的氧量或者全身各组织器官从毛细血管分。
• 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每分需氧量 成比例增加,摄氧量能否满足需氧量,取决 于运动项目的特点。在持续时间短且强度大 的运动中以及低强度运动的开始阶段,摄氧 量均不能满足需氧量而出现氧的亏欠。
(二)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最大乳酸训练 • 练习强度和密 度要大,间歇 时间要短。练 习时间一般应 大于30秒,以 1-2分钟为宜。
跑1分钟休息4分钟的5次间歇 快跑后血乳酸浓度的变化
2.乳酸耐受能力
• 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 性而获得。 • 在训练中要求血乳酸达到较高水平。
3.温盖特(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 实验过程: (1)测定受试者身高、体重、肺活量及皮脂 厚度。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荷, 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蹬踏圈 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入下面公 式,单位是瓦特(Watt)。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前车 轮周长*阻力*6.11。 • 能量来源于ATP及CP的分解
空 气
呼 吸 道
肺 泡
O2
CO2
肺 毛 细 血 管
气体运输
肺通气与换气的机能是影响人体 吸氧能力的因素之一。 血红蛋白 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VO2max密切相 关。 心脏的泵血机能及每搏输出量 的大小是决定VO2max的重要因素。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 ①肌组织从血液摄取氧的能力
(一)持续训练法
• 概念:指强度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 地进行训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 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 练习时间:5分钟→20-30分钟以上。 • 良好影响:能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均衡 性和机能稳定性,改善参与运动的有关中枢 间的协调关系,并能提高心肺功能及VO2max, 引起慢肌纤维出现选择性肥大,肌红蛋白也 有所增加。
相对值:50-55ml/kg/min
女子绝对值:2.0-2.5L/min
相对值:40-45ml/kg/min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
• 1.直接测定法 通常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 械上进行逐级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判定标准:
①心率达到本人的最高心率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以运动负荷 时做功量(W) 或运动强度为 横坐标,血乳 酸浓度为纵坐 标作图,将乳 酸急剧增加的 拐点对应的血 乳酸浓度确定 为乳酸阈。
递增强度负荷运动时血乳酸的测定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的关系

• • •

乳酸阈和最大摄氧量都可以用以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 能力。 最大摄氧量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摄取的最大氧量, 乳酸阈则反映了递增负荷运动时刚引起乳酸堆积时所 需要的最大摄氧量利用率。 两者反映的是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 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 许多研究已经证明,通过系统训练能够提高最大摄氧 量的可能性较小,它主要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而乳酸 阈受遗传因素的制约较少,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 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无氧阈。显然,以最大摄氧量来 评定人体的最大有氧能力是有限的,乳酸阈的提高作 为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在实践中的意义将更大。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乳酸阈是衡量有氧能力的另一重 要指标,而且生理机制与最大摄氧量 不同,对无氧能力研究的历史虽然没 有有氧能力历史那么长,测定和评价 的方法也有限,但在运动实践中的应 用也非常广泛。
三、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 (一)持续训练法
• (二)乳酸阈训练法 • (三)间歇训练法 • (四)高原训练法
800米游泳成绩与VO2 max相关系数为0.75; 5000米跑成绩与VO2 max相关系数为0.81。 • 2.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 3.作为选材的生理指标
(四)最大摄氧量平台 • 1. 与 800—3000 米跑的成绩显著相关,但是 与最大吸氧量无显著相关。
• 2.反应有氧运动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 无氧做功能力与400米跑成绩有较好的相关性。 (三)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检测 • 最大氧亏积累和最大血乳酸水平
三、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 (一)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
• 方法:采用无氧低乳酸的训练
• 原则:
①最大速度或最大练习时间不超过10秒; ②休息间歇不能短于30秒,以60秒或90秒的效 果更好; ③成组练习后,组间的练习不能短于3-4分钟, 因为ATP、CP的恢复至少需要3-4分钟。
(一)无氧功率
• 概念: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在无氧条件 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 1.萨扎特(Sargent)纵跳试验法
P=无氧功率 W=体重 H=纵跳高度 • 方法简便易行,但精确性较差。
2.玛加利亚跑楼梯(或跨登台阶)试验法
玛加利亚-卡拉门跑楼梯动力试验法
计算方法:
无氧功率评分标准
③结束后第二分钟血乳酸大于100ml/100mg
④参与运动的肌肉占全身肌肉的50-60%
2.间接推算法
• 指受试者进行亚极 量运动时,根据其 心率、摄氧量或达 到某一定量心率的 做功量等数值推算 或 预 测 出 VO2max 。 • 台阶高度 男子:40厘米 女子:33厘米 • 登台阶的频率为 22.5次/分 • 总时间是5分钟
二、氧亏与过量氧耗 (一)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 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 (二)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态耗氧量水 平的额外耗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
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1.体温升高 运动使体温升高,而运动后恢复期体温 不可能立即下降到安静水平,肌肉的代谢和 肌肉温度仍继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体 温升高lº C时,体内的代谢率可增加13%。 2.儿茶酚胺的影响 运动使儿茶酚胺增加。如去甲肾上腺素 促进细胞膜上的 Na 、 K 泵活动加强,因而消 耗一定的氧。
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式 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 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
“个体乳酸阈”:
• 个体在渐增负荷中的乳酸拐点
波动范围: 1.4-7.5mmol/L 意义:更能客 观和准确地反 映机体有氧工 作能力的高低
(二)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乳酸阈测定 • 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 运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 得其血乳酸值。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 加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解。
(二)恒定负荷试验
• 受试者在相应的运动器械上维持恒定功率负荷 的运动,直至不能维持为止。 • “无氧跑速试验”:即要求受试者在20%坡度的 跑步机上以约13km/h的速度跑步,以受试者能 够维持运动的时间长短来判定无氧做功能力。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 (1)遗传因素 VO2max的遗传度为93.5% • (2)年龄、性别因素
最大 摄氧 量的 年龄、 性别 变化
(3)训练因素
• 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的 VO2max比较 • 左图女子 右图男子
(四)VO2max与有氧耐力的关系 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 1.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 指标 --- 耐力项目的运动成绩与 VO2max 之间 高度相关。
(三)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 2.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 3.其他因素对VO2max的影响
1.氧运输系统对VO2max的影响
肺 静 脉 左 心 动 脉 毛 O2 细 血 CO2 管 肺 动 脉 右 心 静 脉 内呼吸 外呼吸 组 织 细 胞
(三)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
• • •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VO2max和L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 指标。 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 骼肌的代谢水平。 系统训练对VO2max提高较小,它受遗传因素 的影响较大。 系统训练对LT提高较大。显然,乳酸阈值 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 的指标。
(三)间歇训练法
• 指在两次练习之间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 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
• 要求:练习的距离、强度及每次练习的间歇时间有
严格的规定
• 特点:
1.完成的总工作量大 2.对心肺机能的影响大
• (四)高原训练法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 概念: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
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 训练时以血乳酸在 l2mmol/L 左右为宜。然 后在重复训练时维持在这一水平上,以刺 激身体对这一血乳酸水平的适应,提高缓 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