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全部有序化学变化的总称。
它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两个方面。
异化过程:生物体不断地将体内的自身物质进行分解,并把所分解的产物排出体外,同时释放能量供应机体生命活动需要的过程。
兴奋:生理学中将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表现称之为兴奋。
抑制活动:可兴奋组织由活体状态转变为相对静止状态,或是兴奋性由强变弱的活动。
应激性: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 所发生的反应。
适应性:生物体对所处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
神经体液调节: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不断有反馈信息返回输入给控制部分,并改变它的活动。
前馈控制系统:是受控部分的输出变量不发出反馈信息,监测装置检测到干扰信息后发出前馈信息,直接作用于控制部分,调整控制信息以对抗干扰信息对受控部分的作用,从而使输出变量保持稳定。
第二章肌肉三联管:由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的结构单位称三联体,它是把肌细胞膜的电位变化和细胞内的收缩过程耦联起来的关键部位。
亦称三联体。
静息电位:安静时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内-外+)。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以传播的电位变化。
运动终板:运动神经元轴突末梢与肌纤维间的一种化学突触结构。
离子学说:(1) 细胞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浓度不同(2) 细胞膜选择通透性(3) K+在浓度差推动下外流的结果→内 -外+.滑行学说: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横桥的带动下,向暗带中央(M线)滑行的结果。
最后肌节缩短。
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总结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绪论名词:1,人体生理学: 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它包括同化和异化过程兴奋性:是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5、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6:适应性:是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生殖稳态4、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
7、体液调节:由内分泌线分泌的化学物质,通过血液运输至靶器官,对其活动起到控制作用,这种形式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和细胞在不依赖外来的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发生的适应性反应过程。
9、生物节律:生命体在维持生命活动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外,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成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如何用生理学观点指导运动实践)填空: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新陈代谢、应激性、兴奋性、适应性、生殖)五方面的基本特征.2.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3.(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特征(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物体的活动也将结束.4.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兴奋的各种环境变化称为(刺激性)5.可兴奋组织有两种基本的生理活动过程,分别是(兴奋和抑制)6.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_(应激性)7.生物节律分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判断:1.人进入高原长期居住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显着增多。
是人体对环境变化适应的结果。
(对)2.生殖是通过两性的交配实现的。
(错)3.细胞外液是人体生存的外环境(错)4.神经调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对)5.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准确,体液调节的特点一般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对)思考题:*****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第一章:骨骼肌机能、名词:肌小节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运动单位:是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运动性单位、紧张性运动单位)填空:1.人体内的肌肉组织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VO2max的影响
衡量肌肉利用氧的能力高低的指标---氧的利用率
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主要与慢肌纤维的百分比及其代谢特点有关 慢肌纤维百分组成高的,其有氧工作能力 或耐力成绩也较高
不同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和VO2max
双生子VO2max的对内差异
70 60 最 大 吸 氧 50 40 70 单卵双生 60 50 40 30 40 50 60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 多应用于运动员
判定心肺功能达到极限水平标准: ①心率达到本人的最高心率 ②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l.15 ③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 现平台或下降 ④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 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精疲力 竭
最大摄氧量(VO2max )
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高,耐力运动员比非耐力运动员为高
乳酸阈
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1.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2.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通气阈
--在渐增负荷运动中, 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 为“通气阈” --一种判断机体乳 酸阈的非损伤性的 方法
乳酸阈
问题:耐力运动员 A 和 B ,二人VO2max相等,但个体 乳酸阈强度 A > B,请分析二人谁更可能在耐力项目中 取得更好成绩。
以乳酸阈评价有氧耐力优于VO2max的原因
① VO2max反映人体最大吸氧能力,而乳酸阈表示
利用VO2max的能力(VO2max可利用百分比),即 为最大有氧工作的能力。
马拉松
概
述
摄氧量 (吸氧量 /耗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量 安静时:每分摄氧量=每分需氧量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身体素质测试题及答案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身体素质测试题及答案总计: 6 大题,37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下面哪种感觉与人体的平衡能力关系不大:A.位觉B.本体感受C.视觉D.触觉和压觉2.协调性是人体多项身体素质或机能与运动技能结合的综合表现,其生理学基础涉及到哪些系统或器官机能水平和彼此间的协作与配合:A.感知觉、骨骼肌和内脏器官的协调作用B.感知觉、骨骼肌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C.感知觉、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D.骨骼肌、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3.在运动后的恢复期,各器官的功能水平并不能立即恢复到安静状态,此时机体所消耗的氧量可称之为:A.氧亏B.运动后过量氧耗C.摄氧量D.需氧量4.人体通常每平方厘米肌肉横断面积上,在最大用力条件下能产生多大的肌力:A.1~2kgB.3~8kgC.10~15kgD.16~20kg5.肌肉工作所表现的各种能力称为身体素质,其中哪种素质通常称为基础素质:A.力量B.速度C.灵敏D.柔韧6.负荷训练可引起肌肉肥大,其机制主要与哪一因素的改变有关:A.肌纤维增粗B.毛细血管增加C.肌红蛋白增多D.肌糖原含量增加7.一次大负荷训练后,引起肌肉疼痛最明显的练习方法是:A.等张练习B.等长练习C.等速练习D.超等长练习8.速度素质主要的供能系统是:A.乳酸能系统B.ATP-CP系统C.有氧系统D.无氧供能系统9.通过适当的负荷训练可以使肌肉的体积和力量得到明显的增长,其主要的原因是:A.肌肉中肌糖原贮备量增多B.肌肉中收缩蛋白含量增多C.肌肉中ATP贮量增多D.肌肉中调节蛋白含量增多10.短跑运动员骨骼肌中,哪一种酶的活性最高:A.乳酸脱氢酶B.琥珀酸脱氢酸C.苹果酸脱氢酶D.丙酮酸脱氢酶二、填空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
)11.长跑运动的特点是运动强度()、持续时间长、每分需氧量()、总需氧量多。
12.力量训练的超负荷原则,不是指超过本人的(),而是指不断超过本人()的负荷。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章节

运动生理学可出问答题的章节(王瑞元2002年)重点章节1、3、10非重点章节6、8、9、12、13、16(9、12见论述题章节)运动生理学研究任务: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1、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当动作电位延神经纤维传到轴突末梢时,引起轴突末梢处的接头前膜上的钙离子通道开放,在钙离子的作用下,突触小泡将乙酰胆碱释放到接头间隙。
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到达接头后膜后和接头后膜上的特异性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因其接头后膜上的钠、钾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结果使接头后膜处的膜电位幅度减小,产生终板电位。
当终板电位达到一定幅度时,可引发肌细胞膜产生动作电位,从而使骨骼肌细胞产生兴奋。
2、肌丝肌丝滑行学说在调节因素的作用下,肌小节中的细肌丝在粗肌丝的带动下向A带中央滑行,相邻的Z线相互靠近,使肌小节长度变短,导致肌原纤维肌纤维以致整块肌肉的收缩。
3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1.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
2.三联管处钙离子释放并与肌钙蛋白结合引起肌丝滑行;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滑行。
3.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
运动生理学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氧运输系统的影响
血红蛋白含量与循环机能 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肌纤维的类型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因素 训练因素
通过长时间耐力训练能够部分提高,但幅度不 大
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在运动实践中 的意义
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体温升高 儿茶酚胺的影响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Ca2+的作用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概念 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 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 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也称 为最大吸氧量(maximal oxygen intake)或最大耗氧 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记为:VO2max, 表示方法:绝对值和相对值。
平均无氧功率:将6个5秒钟车轮转的圈数相 加除以6。其能量来源于ATP、CP及无氧糖酵 解。
➢恒定负荷试验
受试者在相应的运动器械上维持恒定功率负荷的运 动,直至不能维持为止。
“无氧跑速试验”:即要求受试者在20%坡度的跑 步机上以约13km/h的速度跑步,以受试者能够维 持运动的时间长短来判定无氧做功能力。
➢ 个体乳酸阈: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提出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 乳酸阈测定 ➢ 通气阈测定
乳酸阈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 持续训练法 ➢ 乳酸强度训练法 ➢ 间歇训练法 ➢ 高原训练法
单招生理学考试大纲

说明:1、如果课程采用平时分阶段考试、期中与期末结合考试或采用多种方法组成的综合性考试,需在备注栏内写明各部分考试所占分数的合成比例与方法。
2、本表一式两份,随试卷归档、教师所在院系各一份。
菏泽学院运动生理学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信息
名称:运动生理学
编号:
性质:闭卷
学时:64
学分:4
适用专业
民族传统体育单招
考试时间(分钟):110
卷面总分:100
考试方式
1.闭卷2.开卷3.上机4.综述5.论文6.设计7.其它(1)
考试方法
1.笔试2.口试3.实际操作4.其它(1)
试卷来源
1.试题库2.试卷库3.校内统一命题4.校外教师命题5.任课教师命题(5)
试题难易度
1.较容易(40)% 2.中等难度(50)% 3.较大难度(10)%
编
题
计
划
题类
量型
内%
容
客观
试题
理解
分析
综合
应用
提高
扩展
合计
第一章:绪论、骨骼肌机能
3
5
7
15
第二章:血液
5
5
第三章:循环机能
6பைடு நூலகம்
6
第四章:呼吸机能
2
6
8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
8
8
第六章:肾脏机能
4
4
第七章:内分泌机能
2
2
第八章:感觉与神经机能
6
6
第九章:运动技能
10
10
第十章: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3
10
13
生理各章节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绪论一.必背概念: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二.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热点即考点)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第一章骨骼肌机能一.必背概念: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二.重点问题1.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2.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3.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节,必背)4.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第二章血液一.必背概念: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二.重点问题1.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2.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
A机能评定B运动选材C监控运动量第三章循环机能一.必背概念: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二.重点问题1.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3.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4.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5.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B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6.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可出综合题)第四章呼吸机能一.必背概念: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二.重点问题1.氧解离曲线的特点、影响因素及生理意义。
2.运动时合理呼吸和合理憋气第五章物质与能量代谢一.必背概念: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基础代谢(率)、食物热价、氧热价、呼吸商、代谢当量二.重点问题1.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2.三个能源系统的功能特点及结合专项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氧运输系统的影响
血红蛋白含量与循环机能 肌肉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肌纤维的类型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因素 训练因素
通过长时间耐力训练能够部分提高,但幅度不 大
最大摄氧量与有氧耐力的关系及在运动实践中 的意义
➢ 作为评定心肺功能和有氧工作能力的客观指标 ➢ 作为选材的生理基础 ➢ 作为制定运动强度的依据
应用价值较高,但受限于测定的复杂性。
乳酸阈(lactate threshold)
乳酸阈与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 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
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 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的那一点(乳酸 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 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了机体内的代谢方 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 点或转折点。
➢ 个体乳酸阈:
由于个体存在差异,提出个体乳酸阈的概念
乳酸阈的测定方法
➢ 乳酸阈测定 ➢ 通气阈测定
乳酸阈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评定有氧工作能力 ➢ 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 持续训练法 ➢ 乳酸强度训练法 ➢ 间歇训练法 ➢ 高原训练法
第三节 无氧工作能力
第十章 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概述 有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
第一节 概述
需氧量与摄氧量 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需氧量与摄氧量
需氧量 需氧量是指人体为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 量。通常以每分钟为单位计算,正常成人安静时 需氧量约为250ml/min。
摄氧量 单位时间内,机体摄取并被实际消耗或利用的氧 量。有时把摄氧量也称为吸氧量(oxygen intake) 和耗氧量(oxygen consumption)。通常以每分 钟为单位计量摄氧量。
计算公式P= 4.9xWxH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准确性较差。 ➢ 马加利亚(Margarita)跑楼梯试验法
➢马加利亚(Margarita)跑楼梯试验法
计算方法:
能够较准确反映ATP-CP的供能能力,但不太适合年幼和 部分妇女和老年人
➢ 温盖特(Wingate)无氧功率试验
实验过程:
(1)测定受试者身高、体重、肺活量及皮脂 厚度。
影响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
体温升高 儿茶酚胺的影响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Ca2+的作用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第二节 有氧工作能力
最大摄氧量 乳酸阈 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概念 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 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 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也称 为最大吸氧量(maximal oxygen intake)或最大耗氧 量(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记为:VO2max, 表示方法:绝对值和相对值。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测试与评价 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
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
无氧工作能力: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 量进行运动的能力。一切短时间、高功率运动均已此 供能。
生理基础 ➢ 能源物质的储备
ATP和CP的含量 一般人体每千克肌肉中含ATP和CP在15-25毫克。大 约能够维持10秒钟以内。
(2)让受试者以0.075千克/净千克体重负 荷,以最快速度全力蹬车30秒,同时记录 蹬踏圈数和心率,并将每5秒的蹬车数代 入下面公式,单位是瓦特(Watt)。
其他型号的功率自行车则采用:
最大无氧功率(第一个5秒)=5秒最大蹬车圈数* 前车轮周长*阻力*6.11。
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两种评价方式: 通过最大无氧状态下运动员进行全力运动负荷
或定量负荷试验。 通过测定机体剧烈运动时,最大血乳酸水平和
氧亏积累等指标来间接反映。
无氧功率
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的 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测定方法 ➢ 萨扎特(Sargent )纵跳试验法
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的活性 ➢ 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代谢过程中酶的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 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调节等
➢ 最大氧亏的积累 氧亏:剧烈运动时,需氧量大大超过摄氧量,肌 肉通过无氧代谢产生能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
最大氧亏积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 成该项运动的理论需氧量与实际需氧量的差值。 是衡量无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Saltin等提出最 大氧亏积累是目前检测无氧工作能力的最有效方 法。
如:我国成年男子为3.0-3.5L/min,相对值为5055ml/kg/min。 女子为2.0-2.5L/min,相对值为40-45ml/kg/min.
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
测定方法 ✓ 直接法:常用跑台、功率自行车和台阶试验 ✓ 间接推算法:常用Astrand-Ryhmin列线法
直接测定Vo2max的判定标准 心率达180次/分钟(少儿达200次/分钟) 呼吸商(RQ)达到或接近1.15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 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的
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并受运动持 续时间的影响。
运动时总需氧量的计算:
总需氧量=(运动时每分钟摄氧量+恢复期每分 钟摄氧量-安静时每分钟摄氧量)x(运动时间 +恢复时间)
氧亏和运动后过量氧耗
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 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oxygen deficit)。 大强度运动时和低强度运动开始阶段均产生氧亏。 运动后过量氧耗(exercise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 EPOC) 运动结束后,机体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 安静的水平,这种运动后恢复期高水平代谢的机体 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