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定
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

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有氧工作能力是指身体在进行长时间、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时的耐力和适应能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氧工作能力对于保持身体健康、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工作疲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指标对于个人健康和职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心肺功能心肺功能是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心肺功能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体对氧气的摄取和利用能力,也决定了身体在长时间有氧运动中的耐力水平。
可以通过测量最大摄氧量(VO2 max)来评价心肺功能的强弱。
VO2 max是指在最大运动负荷下,身体的摄氧量的最大值,是评价人体有氧能力的最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
二、耐力和持久力耐力和持久力是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们是指身体在长时间持续运动中能够坚持的能力,也是衡量人体对长时间劳动的适应性和强度的重要标志。
耐力和持久力的评价可以通过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测试或者长时间的工作负荷来进行。
三、训练效果在评价有氧工作能力时,还要考虑到训练效果。
人体经过长期的有氧运动训练后,心肺功能、肌肉耐力和持久力等指标会有所改善,从而影响有氧工作能力的提高。
评价有氧工作能力时,需要考虑到个体的训练水平和训练效果。
四、心率恢复时间心率恢复时间也是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在有氧运动后,心率的快速下降能够反映出身体对有氧运动的适应程度。
通常情况下,有良好有氧工作能力的人,运动后的心率能够迅速回复到静息状态下的水平,而有较差有氧工作能力的人,心率恢复时间相对较长。
五、血乳酸水平血乳酸水平是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衡量标准之一。
在进行长时间、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时,人体会逐渐产生乳酸,当乳酸堆积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肌肉的工作能力。
通过测定运动后的血乳酸水平,可以评价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水平。
六、体脂率和身体质量指数评价有氧工作能力时,还需要考虑到个体的体脂率和身体质量指数(BMI)。
较高的体脂率和较高的BMI会对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这两个指标也是评价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氧工作能力指标

有氧工作能力指标有氧工作能力指标是指人体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适应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生理指标来评价一个人的有氧工作能力,这些指标包括最大摄氧量(VO2max)、心率、血压、肌肉耐力和身体成分等。
有氧工作能力不仅是体育锻炼的重点之一,也是健康生活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有氧工作能力指标,并分析对提高和评估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是最大摄氧量(VO2max),它是评价身体有氧运动能力的金标准指标。
VO2max是一个体能指标,它代表着一个人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身体最大摄氧能力的水平。
一般情况下,VO2max和一个人的年龄、性别、体重、身体成分、运动方式等因素有关。
通过定期的有氧运动,人体可以提高VO2max,从而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能和耐力。
心率和血压是评估有氧工作能力重要的生理指标。
在有氧运动过程中,心率和血压会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它们反映了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调节能力。
通过检测和监控心率和血压的变化,可以有效评判一个人对有氧运动的适应能力,也可以及时发现运动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和问题。
肌肉耐力是有氧工作能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在进行长时间、持续性的有氧运动时,肌肉耐力决定了一个人在运动中能够保持多久。
通过肌肉耐力测试和训练,可以提高肌肉的耐力水平,增强运动能力和持久力。
身体成分也是评估有氧工作能力的关键因素。
合理的体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对有氧运动的进行和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过高的体脂肪含量会增加身体负担,降低有氧运动的效果;而过低的体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也会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和运动损伤的风险。
科学合理的控制和管理身体成分对于提高和评估有氧工作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有氧工作能力指标是评价人体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志。
通过对最大摄氧量、心率、血压、肌肉耐力和身体成分等生理指标的评估,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人的有氧工作能力水平,并据此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和提高有氧运动能力的方法。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单选题(共40题)1、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要素与资源进行最优化分析与处理,是哪一选项的中心工作?()。
A.教学设计B.教学评价C.课程实施D.课程考核【答案】 A2、细胞是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单位。
其结构可分为哪三部分?()A.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C.细胞质、细胞器、细胞核D.细胞壁、细胞膜、细胞器【答案】 B3、前臂出血时,为了止血可指压的血管是( )A.锁骨下动脉B.肱动脉C.尺动脉D.桡动脉【答案】 B4、维持身体姿势的最基本反射是( )A.状态反射B.牵张反射C.肌紧张D.腱反射【答案】 C5、依据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来源,可把体育教学方法分为()。
A.教授法、学习法、直观法B.语言法、直观法、练习法。
C.学习指导法、动作练习法、一般教育法D.语言法、直观法、教授法【答案】 B6、对要求视力集中的射击运动员,在平时里应多补充()。
A.维生素CB.维生素DC.维生素AD.维生素E【答案】 C7、“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属于体育教师教学评价的()级指标。
B.三C.一D.二【答案】 C8、体重指数法(BMI)是依据体重与身高的比值来判断肥胖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是( )。
A.体重(kg)/身高(m)B.体重(kg)/身高2(m2)C.身高2(m2)/体重(kg)D.体重2(kg2)/身高(m)【答案】 B9、抗阻训练主要改善下列哪一器官的功能( )A.支气管B.骨骼肌C.胸腺D.前列腺【答案】 B10、李宁在第()届世界杯体操比赛中获得全能冠军。
A.5B.6D.8【答案】 B11、比赛前运动员出现赛前紧张的生理机制是( )A.条件反射B.压力感受性反射C.非条件反射D.化学感受性反射【答案】 A12、奥运会上金牌总数最多的项目是()。
A.田径B.滑冰C.游泳D.举重【答案】 A13、下列哪项不属于人体基本组织?()A.保护组织B.上皮组织C.结缔组织D.神经组织【答案】 A14、运动性心脏肥大主要特征表现为( )A.安稳时心率减慢,运动时最大心率增加B.安稳时心率减慢,每分输出量增大,运动时心力储备充分动员C.心脏每搏输出量不变,每分输出量明显增加D.安稳时心率减慢,每搏输出量增大,运动时心力储备充分动员【答案】 D15、在长时间跑动类的运动中,由于足底血管中的红细胞受机体机械作用而损伤可导致机体发生什么状态()A.运动性猝死B.蛋白尿C.肌肉痉挛D.晕厥【答案】 B16、师生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方式、途径和手段的总和是()。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通关提分题库(考点梳理)单选题(共40题)1、足球运动中,“两人对脚” 导致膝关节强制外翻时,极易伤及膝关节的哪条韧带?()。
A.髌韧带B.交叉韧带C.内侧副韧带D.外侧副韧带【答案】 C2、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分别反映了心肺功能和代谢水平。
在运动至力竭过程中,二者到达的顺序是()。
A.同时到达最值B.先到达最大摄氧量C.先到达乳酸“拐点”D.都不会出现【答案】 C3、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特点是()A.骨骼中有机物多、无机盐少、不易骨折、不易变形B.骨骼中有机物多、无机盐少、易骨折、易变形C.肌肉中有机物多、水分多、不易疲劳、不易恢复D.关节的灵活性好、稳固性差【答案】 D4、根据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竞赛贯彻的原则不包括()。
A.小型多样B.统一集中C.基层为主D.勤俭节约【答案】 B5、手持哑铃在做前臂屈的动作时,肱二头肌所做的工作是()A.支撑工作B.固定工作C.离心工作D.向心工作【答案】 D6、在体育课中,教师的评价具有()A.专业性、客观性和可信性B.专业性、可信性和持久性C.客观性、可信性和持久性D.专业性、客观性和持久性【答案】 A7、运动环节绕矢状轴在额状面内所进行的运动是()A.旋内旋外B.环转C.外展内收D.屈伸【答案】 C8、肌糖原储量增多时,更有利于提高哪一项目的运动成绩( )A.跳远B.中长跑C.举重D.推铅球【答案】 B9、学生领会动作技能的基本要求,形成起定向作用的动作映像,并了解具体的动作方法和活动方式,这一主要任务是在运动技能形成策略中的哪一阶段()A.认知与定向阶段B.联系形成阶段C.自动化熟练阶段D.遗忘阶段【答案】 A10、缺乏下列哪种物质,会影响视力()A.维生素AB.维生素C.维生素ED.维生素D【答案】 A11、《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属于以下哪个方面的目标?()A.运动参与B.运动技能C.身体健康D.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答案】 D12、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适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哪一时期( )A.伤后即刻B.伤后24小时C.损伤中期D.损伤晚期【答案】 A13、()年教育部在扬州召开了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开启了学校体育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新局面。
有氧耐力的评定

有氧耐力的评定
有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评定有氧耐力的方法有很多,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定距离的计时位移运动,如1500米至10000米跑、400米至3000米游泳、100公里至200公里自行车、5000米至10000米划船等。
还有定时计距离的12分钟跑等。
影响有氧耐力的生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肺的通气功能:肺的通气量越大,吸入体内的氧气量就越多,在体育锻炼中采用深呼吸的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呼吸效率,增加肺的有效气体交换量。
2. 血液的载氧能力:吸入肺内的氧气是通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运送到各组织细胞的,在生理范围内,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其携带氧气的能力就越强。
如果人体中血红蛋白含量下降10%,就会明显影响有氧耐力。
3. 心脏的射血能力:心脏的射血能力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单位时间内,心脏射出的血量越多,运送氧气的能力越强。
体育锻炼中影响心脏射血量的主要因素是
心肌收缩力量和心室容积的大小,体育锻炼时,心脏收缩力量越大,心脏的射血能力就越强。
4. 骨骼肌体的代谢能力:肌组织的有氧代谢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有氧代谢酶活性高,利用氧气的能力强,表现为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高。
而肌组织的有氧代谢能力与肌纤维类型密切相关,肌肉中红肌纤维多,有氧代谢能力就好。
评定有氧耐力时可以综合采用上述运动项目和方法来客观评价受试者的有氧耐力水平。
具体可结合运动实际,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要求综合选定具有代表性及简便易行的指标。
同时也要注意这些生理因素对有氧耐力的影响。
06 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定

氧的源泉,而心泵功能的增强是保 证肌肉血流量激增的重要前提。 最大吸氧量与最大心输出量密切相 关,最大心输出量愈大,其最大吸 氧量也愈大。
24 《人体生理学》
系统耐力训练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系统耐力训练,使左心室容积增加,
心肌收缩能力加强,从而使每搏输 出量增加。 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使静息心率降低, 从而使其可动用的心率贮备增加。 两者结合,使有训练者所能达到的 最大心输出量明显增高,最大吸氧 量因而增加。
27 《人体生理学》
三、最大吸氧量与耐力运动成绩
研究表明,耐力跑的成绩与最大吸
氧量密切相关。最大吸氧量增加是 提高耐力运动成绩的重要生理基础。 耐力运动成绩虽与最大吸氧量有密 切关系,但并不是完全由最大吸氧 量所决定的。最大吸氧量只是取得 耐力运动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
28 《人体生理学》
13 《人体生理学》
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影响因素
运动后过量氧耗
体温增高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 皮质激素的作用
儿茶酚胺的影响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Ca+的作用
14 《人体生理学》
恢复期的吸氧量大于运动中的氧亏 原因:运动时激活了肌细胞线粒体
氧化酶的活性,使代谢增强,在运 动结束之后的一定时间内,一些生 理、生化指标并未很快地恢复到安 静水平。
25 《人体生理学》
(二)决定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
★肌细胞有氧代谢能力 ★肌肉中毛细血管密度 ★肌肉血流量等
26 《人体生理学》
训练对于外周机制的影响
◆耐力训练使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更
强,可使快肌纤维的代谢特性在一定程 度上向慢肌纤维转变。 ◆耐力训练可导致肌肉中毛细血管与肌纤 维的比率增大,使动脉和静脉的口径增 粗,为肌肉血流量增大创造条件。 ◆系统耐力训练还可使肌细胞内线粒体数 量和体积增加,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强。
有氧工作能力

(二)最大摄氧量的测量
1 直接测量法
实验室条件下,受试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 增负荷运动实验测定其摄氧量。 运动要求: ①进行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募集全身肌肉质量的50%, 如跑步、蹬自行车、划船等; ②不受受试者体型、力量速度素质及运动技巧限制; ③运动时间能充分调动呼吸心脏机能(6-12分); ④受试者运动耐受性良好,运动过程有心电监控。
②制定有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4 乳酸阈和VO2max的关系
共同:都可评定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 区别: ①VO2max主要反映了人体最大摄取运输氧的能力,乳酸阈 则反映机体利用氧的能力;前者主要取决于心肺功能,后 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能力。 ②VO2max受遗传因素制约较大,通过系统训练提高的可能 性较小;乳酸阈受遗传因素制约较小,训练可大幅提高。
实验:有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分析
有氧工作: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 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 氧供应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 氧工作的关键因素。 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是单位时间内机体 的最大摄氧水平(最大摄氧量)及氧利用率(无氧 阈)。
一、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心率
氧脉搏 最大氧利用率 最大CO2利用率 氧耗量/体表面积 呼出氧浓度 呼出气CO2浓度 氧当量 CO2当量
2.间接推算法 ① Astrand-Ryhmin 列 线图法 台阶高度 男子:40厘米 女子:33厘米 登台阶的频率为22.5
次/分
总时间是5分钟 记录负荷后第一个10 秒的心率。
② cooper实验 通过计算全力12分钟跑的距离推算最大摄氧量。 VO2max(ml/kg.min)=(d12 -505)/45 d12为12分钟跑的in VO2 ml/min VCO2 ml/min VO2kg/ml/min RER Ti Ttot
有氧工作能力及其训练

概念:? 两方面的能力:运氧能力和用氧能力。
一、运氧能力:(呼吸、循环、血液)
(一)呼吸 体现在 通气量 和 换气量 能满足需要。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 是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实现 肺通气的结构包括呼吸道、肺泡、胸廓和胸 膜腔等。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泡的通道,肺 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而胸廓的节律性运动 即呼吸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肌的 舒缩活动,使胸腔容积产生变化,造成肺内 压与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导致气体进出于 肺。如何合理进行呼吸运动,对提高肺通气 效率、满足肌肉活动的需要和更好地完成体 育动作是极为重要的。
气体交换(Gas Exchange)包括肺泡与血液之间,以及血液与组 织细胞之间O2和CO2的交换。前者称为肺换气,后者称组织换气。 两种换气都通过扩散的方式来实现,所遵循的物理原则是相同 的。肺换气是通过呼吸膜、组织换气是通过毛细血管壁和组织 细胞膜进行的,这些生物膜均很薄,通透性较好,能充许O2和 CO2等气体分子自由通过。 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 体 交 换 的 动 力 是 分 压 差 ( Difference of partial pressure)。所谓分压是指混合气中各组成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它可用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乘以各组成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 容积百分比来求得。例如,在标准状态下,1个大气压为 101.33kPa(760mmHg),其中O2的容积百分比约为20.96%,故 PO2 为101.33×20.96%=21.24kPa(159mmHg);CO2的容积百 分比为 0.04 %,则 PCO2 为 0.04kPa(0.30mmHg)。在人体肺泡 内、血液和组织中 PO2 和 PCO2 并不相同(表 6-2 ),它们彼此间 存在着一定的分压差,于是气体就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 地方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对值:即个体每分最大吸氧量,以 L· min-1为单位 相对值:每kg体重的最大吸氧量,以 ml· kg-1· min-1为单位
17 《人体生理学》
逐级递增负荷运动中吸氧量变化
18 《人体生理学》
最大吸氧量的正常值
★健康青年男子最大吸氧量为 2.5-3.5L· min-1或50-55ml· kg-1· min-1, 同龄女子最大吸氧量底于男子。 ★儿童少年最大吸氧量随年龄增长而 增加。 ★最大吸氧量递减的状况受体育锻炼 的影响。
13 《人体生理学》
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影响因素
运动后过量氧耗
体温增高
甲状腺素和肾上腺 皮质激素的作用
儿茶酚胺的影响 磷酸肌酸的再合成
Ca+的作用
14 《人体生理学》
恢复期的吸氧量大于运动中的氧亏 原因:运动时激活了肌细胞线粒体
氧化酶的活性,使代谢增强,在运 动结束之后的一定时间内,一些生 理、生化指标并未很快地恢复到安 静水平。
19 《人体生理学》
运动员最大吸氧量值
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一般为4-6L· min-1。 世界优秀耐力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男 子可高达7.4L· min-1(94ml· kg-1· min-1), 女子可达4.5L· min-1(74ml· kg-1· min-1)。 我国中长跑运动员一般低于中非国家中 长跑运动员,约为70~75ml· kg-1· min-1。
27 《人体生理学》
三、最大吸氧量与耐力运动成绩
研究表明,耐力跑的成绩与最大吸
氧量密切相关。最大吸氧量增加是 提高耐力运动成绩的重要生理基础。 耐力运动成绩虽与最大吸氧量有密 切关系,但并不是完全由最大吸氧 量所决定的。最大吸氧量只是取得 耐力运动优异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
20 《人体生理学》
最大吸氧量与遗传
早期研究认为,个体间最大吸氧量
的差异在93%的程度上归因于遗传。 后来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的影响 力明显底于早期报道的程度,但仍 有显著性意义。 归纳估计,最大吸氧量在25-50%的 程度上为遗传因素所决定。
21 《人体生理学》
二、决定最大吸氧量的生理机制
25 《人体生理学》
(二)决定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
★肌细胞有氧代谢能力 ★肌肉中毛细血管密度 ★肌肉血流量等
26 《人体生理学》
训练对于外周机制的影响
◆耐力训练使慢肌纤维的有氧代谢能力更
强,可使快肌纤维的代谢特性在一定程 度上向慢肌纤维转变。 ◆耐力训练可导致肌肉中毛细血管与肌纤 维的比率增大,使动脉和静脉的口径增 粗,为肌肉血流量增大创造条件。 ◆系统耐力训练还可使肌细胞内线粒体数 量和体积增加,线粒体氧化酶活性增强。
充足的血液供应是肌肉摄取、利用
氧的源泉,而心泵功能的增强是保 证肌肉血流量激增的重要前提。 最大吸氧量与最大心输出量密切相 关,最大心输出量愈大,其最大吸 氧量也愈大。
24 《人体生理学》
系统耐力训练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系统耐力训练,使左心室容积增加,
心肌收缩能力加强,从而使每搏输 出量增加。 系统的耐力训练可使静息心率降低, 从而使其可动用的心率贮备增加。 两者结合,使有训练者所能达到的 最大心输出量明显增高,最大吸氧 量因而增加。
3 《人体生理学》
一、需氧量与吸氧量(VO2 )
★需氧量指机体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 需的氧量,成年人安静时需氧量约 为250ml· min-1。 ★吸氧量是每分钟机体实际吸入的氧 量,既每分吸氧量。 ★耗氧量指机体单位时间内实际消耗 或利用的氧量。
4 《人体生理学》
运动与需氧量与吸氧量的关系
◎运动时需氧量随运动强度而变化, 并受运动持续时间影响 ◎运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总需氧 量少,每分需氧量却大,反之亦然 ◎运动时吸氧量增加,且在一定范围 内与运动强度呈正比
第六章 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定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与运动中氧的供 需相关的生理学现象及评定有氧工作能 力的主要生理指标。
1 《人体生理学》
第一节 运动中氧的供需 第二节 最一节 运动中氧的供需
一、需氧量与吸氧量(VO2 ) 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8 《人体生理学》
训练和无训练者 VO2 之间的差异
训练
未训练
运动时间
9 《人体生理学》
氧债
●经典的氧债学说将运动后恢复期内
的过量氧耗称为氧债,认为氧债用于 偿还运动中所欠下的氧------氧亏。 ●实际上,运动后恢复期的氧耗量, 不仅用于偿还氧亏,而且还用于偿还 使机体恢复到运动前安静时的额外的 耗氧量。 ●大多数学者认为,应以运动后过量 氧耗的概念代替“氧债学说”。
5 《人体生理学》
二、氧亏与运动后过量氧耗
氧亏
氧债
运动后过量氧耗
6 《人体生理学》
氧亏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需氧量与吸氧量
之间的差异称为氧亏。 人在进行持续时间短、强度大的运动 中出现的氧亏。 低强度运动时,在运动开始阶段也会 出现。
7 《人体生理学》
氧亏
氧亏
稳定阶段
运动时间
根据Fink原理:
吸氧量=心率×每搏量×动静脉氧差 既:决定最大吸氧量的因素主要取 决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摄取、 利用氧的能力。
22 《人体生理学》
通常将心脏的泵血功能称为 决定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而 把肌肉摄取、利用氧的能力称为 决定最大吸氧量的外周机制。
23 《人体生理学》
(一)决定最大吸氧量的中央机制
15 《人体生理学》
第二节 最大吸氧量
定义:最大吸氧量(VO2max)指人
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力竭 性运动中,当心泵功能和肌肉利用 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 位时间内(通常以min计)所能摄取 的氧量。
16 《人体生理学》
一、最大吸氧量的表示方法和正常值
最大吸氧量的表示方法有两类:
10 《人体生理学》
适量运动和大负荷运动的氧亏和氧债 a轻量运动,b大负荷运动
11 《人体生理学》
运动后乳酸恢复情况
12 《人体生理学》
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
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
但机体的吸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 安静时水平,而是先快后慢地恢复。 运动结束后恢复期的总吸氧量多于 安静状态下相等时间的总吸氧量, 其超出部分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