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合集下载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
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
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
也。
──《庄子•盗跖篇》
开始定居,种植业出现。原始农业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中国原始农业并不是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 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中国农耕经 济最早在哪些地区形成规模?结合课本,指出它 们分别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1、农业材质的变革:
原始农 业时期
夏 商周
春秋
农具
石斧、 石铲等
耒耜 青铜 农具
铁农具
原料
石、木 骨、蚌 木石 青铜

特点 影响
粗糙
简单
——
粗糙
——
简单
质软 贵重
难以推广
使深耕成为
坚硬锋利 可能,大大
轻便
提高了生产

石器 时代
青铜 时代
铁器 时代
2 农用动力的变革
人力——畜力——自然力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技术,使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古代重要水利工程: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两汉时期,东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坎儿井
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西域: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 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学案北师大版必修2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战国时期。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4)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3)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一: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图二: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材料中两幅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二《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是我国古代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思考(1)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2)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易混易错](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于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课文知识点解析全析提示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的农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这一时期的农业被称为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业经济发展而来的。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都起源于驯化。

早期人类在采集的实践中,发现一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知道按期采集它的果实、根、茎充饥;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这些植物的方法;在植物的栽培中,不断淘汰不满意的物种,保留一些优质品种,使这些品种不断优化。

我国原始农业是从多个中心起源而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2.早期农业格局: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摇篮。

北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以旱地作物粟和半地穴式房屋为标志,南方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遗址,以湿地作物水稻和干栏式建筑为标志。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方与北方在各自的传播和扩展中相互交融。

想一想: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解答:气候不同。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3.畜牧业的产生:我国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

当时的主要作物有黍、稷、麦、稻、豆等,习称“五谷”,据甲骨文和诗经的记载,这些在我国商周时期都已经种植。

随着农业的发展,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野生动物带回家中饲养,逐渐发现有些动物可以饲养成对人类有用的家畜,比如耕作的牛、拉车的马等。

这就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早期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马、牛、羊、鸡、狗、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艰辛历程。

黄河流域因干旱而种植黍、粟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因湿润而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了我国旱地和水田两大耕作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改造和更新。

精耕细作和小农经济是一些新型农业模式的代表,正在逐步普及和推广。

本文将分析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探讨其优缺点及发展方向,并列举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精耕细作的优点与不足2.1 优点精耕细作是一种在有限土地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产出效率的模式,通过科技进步和精细管理,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增加产出,提升生产效益。

同时,这种模式避免了杂草、病虫害等问题的出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使其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带来更高的收益。

2.2 不足精耕细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对于个体农民而言,这种模式难以操作。

此外,这种模式过于依赖化肥和农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

再加上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也会使得人工成本上升,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三、小农经济的优点与不足3.1 优点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农户为单位,倡导自给自足和小规模组织的生产方式。

这种模式具有保护农民自主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增加农村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优点。

另外,小农经济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2 不足小农经济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面对批发商和超市的强势地位,农民们难以获得更高的价格。

此外,小农经济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层,容易出现管理混乱、无法规范化和品质不稳定等问题。

小农经济也存在着技术水平不够高、市场观念落后、单纯从事小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等问题。

四、传统农业的改造4.1 环保农业的推广环保农业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它的推广可以降低土地和环境的污染,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金融扶贫、农村产业振兴和农产品消费升级。

4.2 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即加强科技创新,以便在有限耕地上提高产量和品质,并进一步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高效益和农民收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课件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课件
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的一种经济形态。
2.条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生产 力的发展); 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3.特点:
材料: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
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
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綑布缪,此其分
事也。”
— 的特点?
课文基础知识梳理
含义
精 耕
条件


特点

地位
的 传

评价



扩大耕地面积 提高复种指数 技术革新 选育良种 利用农时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 ·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犁壁
犁评
犁铲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
翻车的模型
唐朝筒车
水 车
?
请欣赏名曲《夫妻双双把家还》
歌你曲耕里田来唱我的织“布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我挑挑水水来来你你浇浇园园。”反映的是我国 古寒代窑什虽破么能样避的风农雨业, 经济形式?
夫妻恩爱小苦也农甜。经济
第二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中国农 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含义: 小农经济指以个体家庭为基本生产单
3.耕作方式:男耕女织。
时空连线: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 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 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 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 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思路提示: 1.精耕细作与现代农业科学相结合; 2.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 3.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4.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摘要】精耕细作是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本文首先介绍了精耕细作的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接着详细阐述了精耕细作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并分析了它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指出了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它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并强调了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精耕细作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农业起源、农业文明、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影响、重要性、未来发展、可持续农业。

1. 引言1.1 农业的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农业活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东地区,随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类发现种植谷物、果树和蔬菜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驯化猎物以获得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

农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逐渐实现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粮食的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贸易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开启了农耕文明的篇章。

通过对土地的耕作和动植物的驯化,人类逐渐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农业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农业文明的发展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实现了社会分工和城市化,形成了农业文明。

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文明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农业的起源,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方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编辑课件
1
精耕细作: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 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 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
1、形成条件: (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特点: (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自给自足。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编辑课件
11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方面: (2)排灌方面: (3)施肥方面: 4、选育良种 5、科学掌握农时
三、影响
编辑课件
12
编辑课件
3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形成条件: 2、特点: 3、评价: (1)利: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
积极性;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发展。 (2)弊:力量薄弱,生产规模小;成为 中国封建社会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 因。
编辑课件
4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方面:
编辑课件
5
犁评
犁铲
犁箭
唐朝的曲辕犁——中国的耕犁技术相当完善
编辑课件
6
机架牵引
种子箱
排种管
输种管
开沟器 耧车:西汉发明的播种工具,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耕地面积扩大 2、提高土地利用率 3、提高土地生产率 (1)耕作方面: (2)排灌方面:
编辑课件
8
灌溉工具
曹魏的翻车
曹魏的翻车
唐朝的筒车
宋朝的高转筒车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素材

高中历史热门阅读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素材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国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

从主导方面和开展方向看,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文明持续而不间断的开展奠定了重要根底。

一、用“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理解精耕细作的形成“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体表达为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的“三才〔材或统〕〞论。

在古人的心目中,天、地、人是组成大千世界和宇宙的相互联系的三种主要材料或系统,这是一种宇宙模式,以考察世间一切事物。

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稼〔或物〕、人诸因素相互作用所组成的整体,中国传统农学和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建立在对“天〞“地〞“稼〔或物〕〞“人〞诸因素认识和利用的根底上的。

天人相参、天人相协是它的灵魂和精髓。

中国古代人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农业生产的运作必须与气候季节变化的节奏保持一致,“不违农时〞“勿失农时〞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被定位为“顺时宣气,阜蕃庶物〞〔?汉书·货殖传?语〕,并逐步形成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的综合运用物候、天象、气象、节气等多种手段的指时体系。

地〔土壤、地形等〕是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

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要综合运用耕作、施肥和灌溉等措施,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古人认为,人和自然是协调而不是对抗的关系,并把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那么作为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循的原那么,同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根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根底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如明代马一龙所辑的?农说?中就有“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战国时期,《墨子》中说:“农夫早出 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黍,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紝,多治麻丝葛绪 捆布緌,此其分事也。”这一记载不能说 明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 ) A.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而应运而生 B.生产规模狭小且性别分工简单 C.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C、手工业的进步
D、赋税制度的变化
2、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 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主,主要是因为
A、统治者的雄才大略 B、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C、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D、中国“民本思想”和“农本思想”的 影响
7、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耕作方法,这种方法是( ) A.垄作法 B.代田法 C.区田法 D.精耕细作法 8、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B.耜耕 C.石器助耕 D.铁犁牛耕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进步 B、土地制度的变化
B
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 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C.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D.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3.谚语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总结。下列 谚语能够反映我国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特 点的是( ) A.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B.黄牛过河各顾各 C.苗儿出得齐,丰收不用提 D.小满芝麻芒种谷
筒车
高转筒车
时期 战国 汉朝 曹魏 唐朝 宋朝 明清
工程或工具 都江堰 漕运、白渠、龙首渠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B.地主经济 C.封建庄园经济 D.封建国有制下的经济 6、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 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②生产的目的主要 是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和交纳赋税 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全部自己生产 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沉重的徭役,农民时刻面临贫困、 破产流亡的威胁
不足
生产工具 耕作技术
农作物
水利灌溉
原始农业 石刀、石斧刀耕火种 南稻北粟 耒耜、青铜 排水、沤肥 五谷等 春秋战国 铁农具、牛耕 垄作法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耦犁、犁壁 代田法、一年一熟
商、周
都江堰
漕渠、白渠、 龙首渠
耕耙耱、耕耙 曲辕犁 一年两熟、 一年三熟
排 兴修水利工程;发明翻车、筒车等 灌 提水工具 施 肥
翻车的模型
水 车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3.提高土地生产率
西汉 耧犁(将……合二为一) 农 耕 具 唐 曲辕犁(便于……) 宋元 改进辕犁(进一步……) 作 耕作 技术 日益提高。中耕(……除草墒保技术)
排 灌 施 肥
兴修水利工程;发明翻车、筒车等 提水工具 商周懂使用粪肥和绿肥……明清已 达……注意合理用肥
2、精耕细作的体现 开始使用铁、牛 1) 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 西汉: 耦犁、犁壁、耧车 隋唐: 曲辕犁、犁评 2) 耕作技术
垄作法、代田法、 耕耙耱、耕耙技术 一年一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都江堰、漕渠、白 水利工程: 渠、龙首渠等 灌溉工具: 翻车、筒车、高转筒 车、风力水车等
3) 水利灌溉
宋朝 明清
翻车 筒车 高转筒车 风力水车
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主要耕作方法——铁犁牛耕 2.主要生产特点——精耕细作
3.土地制度的基本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
4.主要组织方式——男耕女织 (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都江堰 造福千秋
李冰父子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 都江堰。 (余秋雨)
第二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小农经济指以个体家庭为主要单位, 农业经营规模不大的一种经济形态。 最本质特征是: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小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 1.条件 (1)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战国时期 2.时间: 3.特点: (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 自给自足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性质: 始终占据……推动者…… 5.地位和作用: 6.评价: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 请您思考 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 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 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 一系列技术措施。 精耕细作的基本要求是在遵守 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 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扩大耕地面积 (1)目的: 发展农业生产 (2)措施: ①垦殖平原地带; ②开垦丘陵山区、湖边低地和 滨海滩涂 2.提高复种指数 3.提高土地生产率 4.创造科学育种方法 5.掌握农时,巧用农时,不违农时 6.精耕细作农业的影响
西汉 耧犁(将……合二为一) 农 耕 具 唐 曲辕犁(便于……) 宋元 作 耕作 技术
排 灌 施 肥
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东汉· 牛耕图画像石 (甘肃嘉峪关市出土)
犁壁
犁评
犁箭
犁铲
唐朝的曲辕犁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3.提高土地生产率
西汉 耧犁(将……合二为一) 农 耕 具 唐 曲辕犁(便于……) 宋元 改进辕犁(进一步……) 作 耕作 技术 日益提高。中耕(……除草墒保技术)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时期 秦朝 6世纪 中国 《齐民要术》 国别与出处 收获量与 播种量之比 10倍或十几倍 粟:24-200倍 麦:44-200倍 4-5倍 3倍
公元前27年罗马时代 476年 《克洛米拉农书》 13世纪 英国 《亨利农书》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4.创造科学育种方法 育种:惠选法、株选法 花卉、林木:扦插、嫁接 5.掌握农时,巧用农时,不违农时 6.精耕细作农业的影响 (1)……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2)……奠定了……深厚根基。
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是分散的, 且生产出来的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 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 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小农 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 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问题:它有哪些特点? 2、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个体、分散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目的为生活和交税——自给自足
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小农经济形成条件: 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4、小农经济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优点
生活较稳定,有生产积极性;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有利于农业.条件: 2.时间: 3.特点: 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性质: 始终占据……推动者…… 5.地位和作用: 6.评价: ①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积极性: ②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①力量薄弱,分工简单,很难 (2)局限性: 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和 交换经济的发展;③后来成为 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
区分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 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 小农经济最本质的 自然经济 属性是家庭经营, 经营规模狭小;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又是小 农经济的重要组成 自耕农经济 部分。
三者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1、“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 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 A.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B.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代 田 法
西汉赵过推行 的一种适应北方旱 作地区的耕作方法。 在同一地块上的田 垄隔年代换﹐所以 称作代田法。
筒车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分 组 讨 论
第一、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 些特点? 第二、小农经济形成与发展的条 件有哪些? 第三、小农经济哪些优点和不足?
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
1、含义: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1.扩大耕地面积 2.提高复种指数 (1)方式:间作、套种、轮作复种 (2)影响: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耧车(汉代)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3.提高土地生产率
西汉 耧犁(将……合二为一) 农 耕 具 唐 宋元 作 耕作 技术
排 灌 施 肥
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 3.提高土地生产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