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概念精耕细作试题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复习历史知识要点必修2第一单元

2020高考复习历史知识要点必修2第一单元

2020高考复习历史知识要点必修2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3.中国农村产业结构的特点中国有着丰富有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农业经济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重要问题:农业起源的三大特点:一是由采集产生了原始农业;二是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三是以种植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结合。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一)耕作工具1.西周及其以前,耕作工具以耒、耜为主。

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这一时期,人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逐步成为主要农具。

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铁器开始在农业生产中运用。

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铁农具逐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这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3.唐代,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曲辕犁的三个优点:①曲辕和犁槃的出现,淘汰了犁衡,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②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③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历史1 精耕细作

历史1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1)借用牛力耕田。

(2)生产工具和劳动技术的不断提高:汉代发明犁壁,还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代出现曲辕犁;明清引进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

(3)水利工程的完善和灌溉工具的发明,使人们不断克服自然条件的限制,追求农业的高产。

(4)自耕农经济:在小块土地上,靠精细的劳作和高投入增加亩产量,是精耕细作发展的主要动力。

2形成条件(1)生产工具改进(铁犁牛耕)(2)技术进步(3)水利设施逐渐完善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改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3历史发展⒈春秋至秦汉特征:精耕细作开始表现:①春秋时期出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垄作法②汉代赵过推行代田法,能防风抗旱;出现区田法,强化精耕细作技术。

③汉代农学著作《氾胜之书》反映了农作物从耕种到收获全过程的规律④汉代发明了耧车⑤耕作制度以连年种植制为主,有些地方实行休耕制,出现两年三熟制⒉魏晋南北朝特征: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表现:①北魏《齐民要术》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②江南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有较大进步⒊隋唐特征: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表现:①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术②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的精耕细作⒋宋元特征: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表现:①北方旱地出现中耕农具耧锄②江南推广水旱轮作的稻麦复种制,经济中心南移③农作物品种交流非常广泛⒌明清特征: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表现:①北方两年三熟制和三年四熟制,南方长江流域发展多种形式一年两熟制②大量农作物新品种被培育出来③由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⑤出现《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等农学著作中国古代主要的耕作方式由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自然经济与小农经济所谓自然经济,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市场交换需要,而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如氏族、封建庄园、农民家庭)本身需要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七单元第13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七单元第13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栏目 导引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栏目 导引
解析:选A。本题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②③分别是从 农民的积极性(私田之下的农民积极劳 作)、赋税制度(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 税)、家用动力的变化(原来用于祭祀的 牛用于耕地)三个方面说明了铁农具的 使用对社会的影响,A项正确。④指官 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 关系,排除。故选A项。
栏目 导引
4.水利技术的进步 (1)灌溉工具: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_翻__车__、_筒__车__等。 (2)水利设施: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 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 等。汉代组织治理黄河。坎儿井是_西__域__ 地方特色工程。
栏目 导引
5.耕作方式的进步 (1)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 大规模_简__单__协__作__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产生。 ①经营方式:以_家__庭_为单位经营农业。 与_家__庭__手__工__业__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 的主要经营方式。
栏目 导引
(3)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私 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明中叶以后占 据手工业主导地位,出现了_雇__佣_劳 动关系。
栏目 导引
【归纳概括】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 本特点 (1) 从 经 济 构 成 的 角 度 看 , 我 国 古 代 农 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 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 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栏目 导引
②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 要承担者,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 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模块2第6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讲义模块2第6单元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框图概览·线索归纳]————————————【认读导引】一大主题: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演变。

两大形态:分散的小农经济模式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经济形态。

三大线索: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经济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政策;以官营手工业为核心的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及与之相关的商业政策。

四个重点: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及重农政策;手工业经营形态及成就;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抑商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与缓慢发展。

第12讲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享誉世界的手工业田园风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耕作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刀耕火种①距今一万多年以前,原始农业已存在,耕作方式为“刀耕火种”。

②距今八九千年前,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收成较好,但地力仍很有限。

③刀耕火种和耜耕,都实行集体耕作,人们经常迁徙流动,生活非常艰苦。

④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农业生产转变为使用金属农具的传统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2)铁犁牛耕①原因a.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与牛耕相结合,形成新的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b.施肥与灌溉的新发展,修建了郑国渠、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还发明了桔槔。

②影响a.铁犁牛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的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完全变成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由粗放耕作走向了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归氏族公社集体所有,属于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①性质: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②内容a.土地归国王所有,国王把王畿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

受田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不得买卖和转让,并须向国王缴纳一定的贡赋。

b.井田制分为公田和私田。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①原因a.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b.以改革变法的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地位: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高中历史知识点题库 067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高中历史知识点题库 067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答案:D解析:A、B、C三项基本上属于原始农业的范畴。

题干评注: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问题评注: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2.《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段话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春秋时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B.私田主人的土地私有权得到承认C.私田数量急剧增加D.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答案:D解析:反映的实质是封建生产方式更能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因而更进步。

题干评注: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问题评注: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

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3.我国农业生产由“刀耕火种”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后,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是A.石斧、石锛B.骨耜、石耜C.青铜农具D.铁铲、铁犁答案:B解析:A、C、D分别属于“刀耕火种”阶段和商周、春秋时期。

题干评注: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问题评注: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导形式和发展方向。

我国早在沟洫农业时期,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即已孕育,秦汉以后逐渐成型,并不断扩展和提高。

我国的精耕细作农业,是以精耕、细管、良种、重肥等综合措施和高土地利用率为手段,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攻方向的劳动集约型农业。

无论从农艺方面或产量方面都达到世界古代农业的最高水平。

4.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A.使用铁器和牛耕B.商业繁荣,城市兴起C.鲁国按亩收税D.商鞅变法答案:C解析:奴隶制瓦解是社会性质的变化,其主要标志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

题干评注: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问题评注: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5.下列为牛耕推广提供可能的一项革新技术是A.铁铧犁的发明B.牛鼻环的使用C.犁壁的安装D.“二牛抬杠”的牛耕方式答案:C解析:没有安装犁壁以前,牛耕需要牛和人力相对多,不利于推广。

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71

202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27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农业的起源1.形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2.区域: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

3.格局:中国古代农业形成了北粟南稻的格局。

4.特点:中国古代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存在着地域差别。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

人们主要使用骨制、木制、石制农具。

2.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铁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农业耕作方式进入铁犁牛耕阶段。

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了曲辕犁,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我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中国古代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6.特点:借助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春秋战国:修建了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著名的水利工程。

2.西汉:兴建了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3.治理黄河:历代政府重视对黄河的治理,典型的如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西域地区还出现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坎儿井。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产生(1)条件: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2)经营方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又一个特点。

(3)进步性: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4)局限性①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使它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课文知识点解析全析提示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的农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这一时期的农业被称为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业经济发展而来的。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都起源于驯化。

早期人类在采集的实践中,发现一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知道按期采集它的果实、根、茎充饥;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这些植物的方法;在植物的栽培中,不断淘汰不满意的物种,保留一些优质品种,使这些品种不断优化。

我国原始农业是从多个中心起源而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2.早期农业格局: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摇篮。

北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以旱地作物粟和半地穴式房屋为标志,南方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遗址,以湿地作物水稻和干栏式建筑为标志。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方与北方在各自的传播和扩展中相互交融。

想一想: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解答:气候不同。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3.畜牧业的产生:我国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

当时的主要作物有黍、稷、麦、稻、豆等,习称“五谷”,据甲骨文和诗经的记载,这些在我国商周时期都已经种植。

随着农业的发展,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野生动物带回家中饲养,逐渐发现有些动物可以饲养成对人类有用的家畜,比如耕作的牛、拉车的马等。

这就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早期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马、牛、羊、鸡、狗、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艰辛历程。

黄河流域因干旱而种植黍、粟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因湿润而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了我国旱地和水田两大耕作技术体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识记+史论解读+命题热点+跟踪演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识记+史论解读+命题热点+跟踪演

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古代中国农业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

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

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

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程标准]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发达的古代农业[轻巧识记]1.小农经济2.古代农业[概念阐释]1.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2.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辨析比较]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并不是同一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易误指正] “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

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概念精耕细作试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是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在限定的田地里对庄稼作物的精心耕植,也就使得作物的产量增加,也是在这种模式之下,中国的农业技术在古代也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

这个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工具,二是耕作技术,三是水利技术。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1.《汉书·食货志》认为,“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

”东汉王充提出了“勉致人工,以助地力”。

南宋陈旁认为,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可使土地更加精熟肥美,这反映了古代农业
A.需要大量劳力 B.适时增加肥力C.提倡精耕细作 D.善于积累经验
2.“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
3.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圳(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4.“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常见的有“耕”(用犁松土)、“耘”(田地除草)、“耦”(两人或两牛并耕)、“耧”(播种工具)等等。

通过这些汉字可以了解古代中国的
A.重农抑商政策
B.农业生产技术
C.土地私有制度
D.农业管理方式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形成时期。

下面关于小农经济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A. 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B.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C. 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普及
D.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6.战国《吕氏春秋•任地》载:“上田弃亩(垄),下田弃甽(沟);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虫类);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生产已经懂得精耕细作
C.水利灌溉推动农业迅速发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7.《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铁犁牛耕 D.自给自足
8.“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这是一种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的栽培方法。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
A.广种薄收B.精耕细作 C.少种多收 D.男耕女织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谈到了勤奋、肥力、依旧不同的土壤耕地,而没有增加劳动力的阐释,故A项排除;题干中阐释肥力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表述不全面,故B项排除;由“勤谨,则亩益”、“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对待不同土壤只要对症下药”等得出提高产量需要人的勤劳、肥力、合理利用土地等,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积累经验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2.B
【解析】试题解析:
分析材料“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可知,材料体现了农民从事多种多样的农业劳动,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C、D都与材料无关,所以应选B。

3.B
【解析】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4.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耒”是传说中神农发明的农具,人们约定俗成地将“耒”作为与农具有关的字的部首。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故B正确。

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A排除。

这些汉字也没有反映土地私有制度,故C排除。

材料也无法体现农业管理方式,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生产技术
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生产关系的变化,这是由于生产力的变化造成的,而铁犁牛耕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不属于生产力进步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属于土地制度变更,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明显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史实,排除。

故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
6.B
【解析】
试题解析:材料中原文论述了如何耕作土地,如何种植农作物,描述了我国战国时期垄作法的耕作模式和优点,是精耕细作的表现,结合史实可以知道 B 项表述正确,符合材料涵义。

A项内容出现在汉代,C、D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

7.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

“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B项正确。

AD是小农经济的特点;C是生产工具的使用,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8.B
【解析】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耕经济的特点,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题目中的信息“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本题应选B项;题目中未涉及广种薄收、少种多收和男耕女织,故排除A、C、D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