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很多人都知道下肢静脉血栓,其实它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对人的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许多人都是深受其苦。那么你知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吗?下肢静脉血栓的类型有哪些呢,在平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呢,想知道的朋友一起来了解一下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预防措施吧。

一、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

在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感染性损伤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

增高,也可使血凝固。避孕的药物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

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

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二、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

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

②白血栓

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

③混合血栓

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三、预防以下因素

1、饮食因素

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

2、吸烟因素

有人总结,65%~95%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吸烟史,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且时间持续长达20年以上者,其血栓病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几倍。

3、妊娠和服用避孕药因素

产后期血栓形成较产前期高出6倍,建议多采用输卵管结扎术或用避孕工具避孕为妥,这对中年以上育龄妇女尤为重要。

4、肥胖因素

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和血粘度,对预防血栓病具有重要意义。

5、体位和活动因素

长久处于某一体位少活动的人,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例如,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等以及整天长时间站着工作的警察、机床工人、教师和久病卧床病人等,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改变,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主张做些工(课)间操、散步、肢体运动,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6、创伤和手术因素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的病人,易发血栓或血栓栓塞症.因此,手术后的病人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运。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如盆腔手术后的患者,不宜采用下肢补液。

7、疾病因素

常见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因此,必须加强对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及早给予抗栓药物防治。

拓展:下肢静脉血栓的饮食护理

1、高维生素(芹菜、韭菜、粗粮、豆类)、高蛋白(肉类、鱼类、乳制品类)、高热量(牛奶、蛋糕、鸡蛋、甜食)

2、多吃优质蛋白质,如牛奶、鸡鸭(最好是野生的柴鸡)、鱼类、蛋类(蛋黄应少吃)、豆制品,少吃猪、牛、羊肉,且以瘦肉为好。

3、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如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水果、西红柿、山楂等;

4、多吃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芹菜、粗粮等,增加胃肠蠕动,避免大便干燥。有便秘的病人应多喝水,这样即可促进排便,又由于小便的增加,对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有益。

5、肥胖的病人应限制主食的摄入量,将体重降至正常或接近标准体重。一般控制在每天300克左右的主食量。如病人吃不饱可用蔬菜、豆制品补充,尽量养成吃八成饱的习惯。

6、少吃或不吃动物脂肪和动物内脏,如肥肉、肥肠、肚,因这些食品含有很高的胆固醇及饱和的脂肪酸,容易加重动脉硬化。

7、多吃富含维生素B6的豆制品、乳类、蛋类;富含维生素E的绿叶蔬菜、豆类等。

8、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过咸,最好不吃咸菜。因为吃得过咸,容易引起高血压。

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应该多吃的食物

1、洋葱

洋葱含有一种较强血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A,它能舒张血管,降低血液熟度,减少血管的压力,同时洋葱还含有二烯丙基二硫化物和含硫氨基酸,可增强纤维蛋白溶解的活性,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硬化的功能。

2、玉米

玉米含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亚油酸的含量高达60%以上。有助于人体脂肪及胆固醇的正常代谢,可以减少胆固醇在血管中的沉积,从而软化动脉血管。

3、西红柿

西红柿不仅各种维生素含量比苹果、梨高2至4倍,而且还含维生素——芦丁,它可提高机体氧化能力,消除自由基等体内垃圾,保持血管弹性,有预防血栓形成的作用。

4、海带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既能防止血拴,又有降胆固醇和脂蛋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5、茶叶

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强红细胞弹性,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经常饮茶可以软化动脉血管。

除了以上介绍的五种食物外,下肢静脉血栓患者饮食要清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与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导致血栓形成。该疾病主要发生在下肢或盆腔腹部手术后,严重创伤、急性感染、妊娠、恶性肿瘤和心脏病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小腿静脉回流压力降低、血液粘度增加、血小板增加和血液凝固增加,当血管内皮轻微损伤时,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形成血小板血栓形成,然后纤维蛋白沉着,血栓增加,使血管腔闭塞。 静脉血栓形成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传染性患者多见于急性感染,如分娩、盆腔或腹腔手术后;非传染性患者是由血瘀引起的,多见于小腿后部静脉。发病机制:由于各种原因,小腿静脉回流压降低,血液粘度和血小板增加,血液凝固增加。当血管受到轻微损伤时,可促进血小板粘附在局部形成血栓形成,然后纤维蛋白沉着增加血栓形成,导致管腔闭塞,甚至影响附近或远离静脉。 静脉血栓形成包括浅静脉血栓形成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具体症状如下: 一、浅静脉血栓形成 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或其分支经常累及,主要发生在静脉曲张的基础上。其主要特征是血栓形成部位疼痛。可以看出,浅静脉有红色、低热的索状物、触痛和周围红肿。其栓子不易脱落,一般不会引起肺动脉栓塞。此外,迁移性浅静脉血栓形成通常是癌症的提示性症状。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

根据不同的部位和情况,可分为以下两类: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在小腿深静脉,如胫后静脉和腓静脉,多见于卧床少动的患者,常发生在手术后第二周,左下肢最常见。其特点是小腿腓肌肉疼痛和压痛,活动后疼痛严重,足背屈曲时更严重。全身症状不明显,检查时可有Homan征,即小腿伸直,足向背屈。腓肠肌内病变静脉牵引引引起疼痛,也可出现腓肠肌周径较强侧增厚5cm以上。 2、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小腿静脉血栓形成,但主要原发于髂股静脉,常见于产后,疾病突然。患肢严重弥漫性水肿、皮肤温度升高或轻微发绀、浅静脉扩张、大腿内侧疼痛难以忍受,尤其是股三角形区域。全身症状并不严重。 除了临床表现外,辅助检查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必要诊断方法。主要检查如下: 1.静脉造影本法是诊断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有意义的检查。它可以显示静脉阻塞的部位、程度、范围和侧支循环血管。 2.静脉压测量患肢静脉压升高。站立时足背静脉弓的平均压力为1。84kPa(18.8cmH20),静脉压力0.69kPa(7cmH20)。下肢静脉压略高于上肢。 3、放射性核素检查碘125记纤维蛋白原可进入局部血栓形成,增加患病部位的发射性。 4.超声血管检查正常情况下,股票、胭脂和胫骨后静脉上可以闻到血流的声音,声音随呼吸而变化,肢体远端压力时声音增强。如果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与护理科普小知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与护理科普小知 识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造成相应的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一种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深 静脉血栓最常发生在腿部静脉,但也可能发生在内脏静脉、大脑静脉和上肢静脉。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本病起病急骤,可因血栓形成或脱落而导致严重后果。急 性期患者多有明显的肿胀和疼痛,常伴有局部发热。亚急性期患者出现不同程度 的全身症状,如恶心、呕吐、头痛、发热等。慢性期患者多因深静脉血栓形成导 致肢体溃疡和组织坏死而需要截肢治疗。 一、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病因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一种多原因疾病,这些病因可能是单一的,也可能是互相 存在影响的。 血流缓慢:由于长期卧床、长时间坐着或者久站等因素引起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导致血液流速减慢。下肢静脉压升高,静脉壁损伤,血液容易在静脉内形成 瘀血凝块,形成血栓。 静脉壁损伤: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会导致肺动脉栓塞,从而引起死亡。 血液高凝状态:由于患者长期服用某些抗凝血药物或使用某些抗凝药物,如 华法林、阿司匹林等药物,容易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形成。 血管壁损伤:在进行外科手术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血管壁损伤后,使血液不易 从血管内流向外周血管,从而使血流缓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其他原因:如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恶性肿瘤等。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 起病急,患肢肿胀明显,局部皮肤温度增高,皮温可达40℃以上,并有压痛。 患肢疼痛,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疼痛不同,一般是由患侧肢体的动脉搏 动减弱或消失所致。 患侧肢体皮肤发红、温度升高。 患肢皮肤溃疡:由于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液瘀滞,静脉压力增高,血栓表面 血管破裂而致血液渗入血管腔内。或由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所致。 患肢活动障碍: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部分患者出现患肢活动障碍。 呼吸困难:患者常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出现呼吸困难及咳嗽症状。 休克: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因血流不畅可导致血栓脱落,阻塞肺动脉导致急 性肺栓塞。 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鼓励患者多活动,尤其是下肢活动。如卧床患者,定时翻身,经常按摩受压 部位,促进血液循环;下肢骨折或手术后患者,避免久坐久卧。 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接触放射线及有害物质。 避免长期服用避孕药。 指导患者卧床期间进行规律的下肢肌肉收缩运动,如踝泵运动。 对于手术后或有下肢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静脉 血栓形成的二级预防措施。抗凝是防止血液凝固的重要措施,抗凝治疗能有效地 阻止或延缓血栓形成。 长期卧床、久坐不动者应经常做深呼吸运动及按摩下肢肌肉。促进血液循环。 饮食方面:多饮水,饮食清淡,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便秘。忌烟酒及 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增加血管弹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常规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预防的常规措施 神经外二科 静脉血栓形成公认的三大因素: 1、静脉血流滞缓 2、静脉壁损伤 3、血液高凝状态。 高危人群: 1)吸烟、年龄>40岁 2)手术时间>60分钟 3)先前有DVT或肺栓塞 4)恶性肿瘤、化疗病人 5)下肢、下腹、骨盆骨科手术 6)广泛多发损伤,严重骨折 7)肥胖、静脉曲张、糖尿病 8)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 9)心衰、心梗、脑卒中 10)长时间制动、卧床者,如术后、偏瘫、截瘫病人 一.预防 长期卧床的病人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人群,故凡是手术、骨折需卧床者及产后妇女,需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其发生率。 1)卧床期间要定时更换体位,每1~2h/次,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及咳嗽。 2)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肢体的主动活动或被动活动,如膝、踝及趾关节的伸屈活动,举腿活动,必要时对小腿进行按摩,使小腿肌肉被动收缩,防止静脉血栓形成。 3)尽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4)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尤其是使用刺激性药物更要谨慎。

5)低脂饮食,宜清淡、忌辛辣刺激、肥腻食品。 6)保持大便通畅,多食纤维素丰富食物,如芹菜、韭菜、蜂蜜、香蕉,必要时用开塞露、麻仁软胶囊等,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影响静脉回流。 7)戒烟——烟中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8)勿使用过紧衣物:如腰带、紧张内衣,避免血液瘀滞。 9)应用弹力袜及气压治疗仪;也可以抬高双下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10)高危病人(血液呈高凝状态)应适当服用活血化瘀中药或抗凝药物。 ?(1).右旋糖酐预防作用在于: ?①削弱血小板活动,降低粘稠性; ?②改变纤维凝块结构; ?③增加血栓易溶性; ?④有扩容作用,能改善血循环。 ?可在术前和术中应用,也可在麻醉开始晨用500ml,静脉滴注,术后再用500ml,然后隔日用1次,共3次。 ?(2.)抗血小板粘聚药物 ?一般用潘生丁25mg,每日3次,肠溶阿司匹林0.3,每日3次,联合应用,效果较好。 二.下肢血栓形成的治疗 1)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四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①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如进食、大小便等,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及按摩挤压肿胀的肢体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②抬高患肢——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效果显著。 2)药物治疗观察:非手术疗法应用溶栓、抗凝、祛聚药物,它们的共同副作用都是出血,因此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注射点青紫、鼻衄、齿衄、尿血,黑便 等。注射部位一般选取腹壁皮下注射。 3)病情观察: ①观察并记录病人生命体征、神志及患肢皮温、色泽、动脉搏动的情况。

下肢静脉血栓

病因及分型 (一)静脉壁损伤:注射、刺激性药物、肿瘤 (二)静脉血液滞缓:长期卧床、术中、后、肢体固定 (三)血液高凝状态:妊娠、产后、术后、感染、避孕药。 (四)年龄、吸烟、感染、高血脂、遗传等因素 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静脉血栓按部位可分为: 1、周围型指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 2、中央型指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混合型指全下肢深静脉及其肌肉静脉丛内均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些病例起源于小腿静脉,另有些病例起源于股静脉、髂静脉。 临床表现 患侧下肢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怒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三大主要临床表现,某些严重的病例还可表现为股青肿、股白肿。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血栓脱落导致肺梗塞,严重者可导致猝死,但其发生率并不高 辅助检查 1、静脉造影是目前诊断下肢静脉血栓的标准 2、磁共振静脉成像 3、CT 4、超声多普勒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手术治疗 是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灌注血栓内的一种技术,还同时可通过导管等器械进行抽吸及清除血栓,也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患肢血液回流,从而保护了静脉瓣的功能并有效地预防了肺梗死的发生,目前逐渐成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治疗手段 护理要点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术前患者及其家属心情极为复杂,担心术中会有意外,手术不成功,术中有痛苦。尤其是对介入溶栓法缺乏了解,对接受介入治疗信心不足。因此,护士应深入病房,详细向患者介绍该治疗方法的优点,适应症,术中、术后的配合以及注意事项等。介绍手术医生的技术水平,介绍术中应用的先进仪器设备。针对患者所担心的问题给予科学的通俗易懂的解答,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将科室同类病例介绍给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 2、术前准备: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备皮,造影剂及抗生素试敏。患者术前4h禁食水,术前晚肌内注射地西泮10mg。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临床常见并发症,有导致肺栓塞的致命危险,本期我们请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神经功能重建科护士长贾彦梅为大家介绍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护理。 一、概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 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的一种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造成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有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三种。脊髓损伤、骨科手术等卧床后会在上述高危因素作用下发生血栓栓塞症。 静脉血栓栓塞症是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脊髓损伤患者围手术期卧床、肢体瘫痪是静脉血栓高危因素。在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脊髓损伤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高达81%,有文献甚至报道发生率高达100%。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DVT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小时内,故预防应尽早进行。深静脉血栓形成之后,只有少部分血栓局限于发生部位或自行消失,大部分会扩展至整个肢体深静脉主干,可引起静脉炎后综合征、水肿、压迫性溃疡、深静脉血栓复发甚至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引起心律失常、缺氧而迅速死亡。因此,应充分重视静脉血栓的风险性。 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致的整个下肢肿胀 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分型 静脉血栓分为中央型、周围型、混合型。 中央型:腘静脉以上的深静脉血栓。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等。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神经功能正常者深静脉走向压痛。此型极易发生血栓脱落而导致肺栓塞,严重威胁病人生命。 周围型:也称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后,因血栓局限,

多数症状较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症状与血栓形成时间一致。此型会发生Homan征:神经功能正常者足背屈时牵拉腓肠肌引起疼痛;脊髓损伤患者则疼痛缺乏。 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均有血栓形成,可以由周围型扩展而来,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始被发现。 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 三、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 静脉血栓的预防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按照血栓发生的程度可采取一般性预防、机械性预防和药物性预防;三种预防措施可单独应用,也可联合应用。 一般性预防措施 (1)提高防治意识,对患者和陪护人员进行宣教。 (2)手术操作规范,减少静脉内膜损伤。 (3)正确使用止血带。 (4)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 (5)围手术期适度补液,避免血液浓缩。避免在下肢过多穿刺和输液。 (6)卧床期间应定时变化体位,抬高患侧肢体,避免膝下垫枕及过度屈髋。 (7)卧床期间未固定的肢体和瘫痪肢体应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以改善血液循环。 机械性预防措施 (1)瘫痪肢体穿戴逐级加压弹力袜。 (2)腓肠肌按摩,间歇充气加压泵,足底静脉泵治疗。 除了皮肤清洁处理之外,逐级加压弹力袜需要全天候地穿戴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预防措施 很多人都知道下肢静脉血栓,其实它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对人的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许多人都是深受其苦。那么你知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吗?下肢静脉血栓的类型有哪些呢,在平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呢,想知道的朋友一起来了解一下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预防措施吧。 一、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 在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感染性损伤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

增高,也可使血凝固。避孕的药物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 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 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二、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 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 ②白血栓 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 ③混合血栓 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三、预防以下因素 1、饮食因素 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 2、吸烟因素

静脉血栓

下肢静脉血栓 一概述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能在体表到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 1、血流淤滞状态 由于久病卧床,外伤或骨折,较大的手术,妊娠,分娩,长途乘车或飞机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的静坐及下蹲等可使血流缓慢,淤滞,促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血液高凝状态 如创伤,手术后,大面积烧伤,妊娠,产后等均可使血小板增高,黏附性增强,易形成血栓。 3、静脉壁损伤 静脉壁受到任何因素的影响,常见有机械性损伤,感染性和化学性损伤时,会使静脉内膜下基膜和结缔组织中的胶原暴露,血小板随后黏附其上,发生聚集,并释放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同时在血小板凝血酶的作用下加重血小板的聚集,有利于形成血栓。 4、其他因素 如年龄,肥胖及抗活化蛋白C等。 三常见症状:局部感疼痛、行走时加剧、患肢肿胀、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 1.患肢肿胀这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后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张力高,呈非凹陷性水肿。皮色泛红,皮温较健侧高。肿胀严重时,皮

肤可出现水疱。随血栓部位的不同,肿胀部位也有差异。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整个患侧肢体肿胀明显;而小腿静脉丛血栓形成的病人,肿胀仅局限在小腿;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两下肢均出现肿胀。血栓如起始于髂-股静脉,则早期即出现大腿肿胀。如起于小腿静脉丛,逐渐延伸至髂-股静脉,则先出现小腿肿,再累及大腿。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之后逐渐消退。消退时先表现为组织张力减弱,再表现为患肢周径逐步缩小,但很难转为正常,除非血栓早期被完全清除。血栓形成后期,虽然部分静脉已再通,但由于静脉瓣膜功能已被破坏,患肢静脉压仍较高,其表现类似于原发性下肢瓣膜功能不全。 2.疼痛和压痛疼痛的原因主要有2方面:①血栓在静脉内引起炎症反应,使患肢局部产生持续性疼痛。②血栓堵塞静脉,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胀痛,直立时疼痛加重。压痛主要局限在静脉血栓产生炎症反应的部位,如股静脉行径或小腿处。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征阳性。由于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检查时用力不宜过大。 3.浅静脉曲张浅静脉曲张属于代偿性反应,当主干静脉堵塞后,下肢静脉血通过浅静脉回流,浅静脉代偿性扩张。因此浅静脉曲张在急性期一般不明显,是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一个表现。 4.股青肿下肢DVT广泛累及肌肉内静脉丛时,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阻塞,组织张力极度增高,致使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甚至坏死。临床上表现为疼痛剧烈,患肢皮肤发亮,伴有水疱或血疱,皮色呈青紫色,称为疼痛性股青肿。常伴有动脉痉挛,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进而发生高度循环障碍。病人全身反应强烈,伴有高热、神萎,易出现休克表现及下肢湿性坏疽。 5.股白肿当下肢深静脉急性栓塞时,下肢水肿在数小时内达到最高程度,肿胀呈可凹性及高张力,阻塞主要发生在股静脉系统内。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风险因素包括长时间卧床、手术后、体积过大的肿瘤、长时间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怀孕等。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长期接受激素治疗的患者、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病率也较高。了解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对预防其发 生有重要意义。 1. 长时间卧床 长时间卧床不动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卧床状态下,体位改变 不频繁,缺乏运动刺激,导致下肢肌肉活动减少,拍打静脉回流顺利性下降,从而形成下 肢深静脉血栓。因此,在卧床状态下的病人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活动,如进行简单的 肌肉锻炼、活动腿部、改变体位等方式,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外,长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坐着工作也会导致肌肉长时间收缩,引起下肢静脉血流减慢,也可能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2. 手术后 手术后的患者由于需要卧床休息以及手术前的压力等因素,特别容易出现下肢深静脉 血栓。在一些高危人群中,例如已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既往史、正在接受激素治疗或使用 口服避孕药等,需要特别增强预防措施。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是手术后重要的一环, 包括早期活动和使用肌肉泵增强器,如弹性袜等。 3. 肿瘤 肿瘤患者长期卧床、放疗和化疗等治疗过程使得血管壁发生损害,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同时,恶性肿瘤分泌的凝血酶原活化物等化学物质,也可能刺激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因此,长期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特别容易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要特别谨慎,进行血栓 形成的专门筛查和防止措施。 4. 长途旅行 长途旅行常常需要乘坐飞机或长途汽车,时间较长,座位空间较狭小,无法活动,静 脉回流受阻,从而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出现。因此,旅游前,特别是对于乘坐飞机或 长途汽车旅游的人群来说,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穿着紧身的弹性袜,适当活动、食物 多样性等,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尽管存在多种因素,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可以预防的。掌握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 法和特点,对于高危人群的早期发现和干预,将有助于降低发生率和死亡率。因此,公众 和医护人员需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有更深入的了解,以预防和降低发病率。

静脉血栓症状、并发症、检查诊断、临床治疗、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静脉血栓症状、并发症、检查诊断、临床治疗、预防护理及健康宣教 概念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病变主要累及下肢浅表静脉或下肢深静脉,常表现为发热、患肢肿痛,部分患者在体表有压痛的条索状物,常继发脱屑、瘙痒、色素沉着、湿疹及溃疡形成等。 病因 1.静脉血流滞缓。手术过程中的长时间仰卧,肢体制动或偏瘫卧床,或长途乘车等,均可引起静脉血流滞缓,一直被认为是引起的因素。全麻、感染或其他增加下肢静脉容量和减少静脉血流的因素都可起静脉血流滞缓,血栓即可在静脉瓣膜尖部和肌肉静脉窦内形成。另外,解剖因素也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由于静脉血流滞缓,血液淤滞于静脉内,淤滞的血小板促进凝血酶的产生和释放。积累的凝血酶损伤血管壁内膜,导致5-羟色胺和组胺的释放,进而血栓形成。 2.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不同程度地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

3.血液高凝状态。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血液高凝状态的最常见原因。术中或术后因组织损伤引起血小板凝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症状 1.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虽然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但有时常被漏诊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小腿部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Homans征可阳性浅静脉压常属正常。 2.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体征为在内收肌管部位,腘窝部和小腿深部均有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常出现轻度水肿患肢静脉压较健侧升高2-3倍,Homans征阳性或阴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绝大多数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但有时原发于髂股静脉或髂静脉产后妇女骨盆骨折盆腔手术和晚期癌肿病人易发生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多2-3倍,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偶尔也可能由于左髂总静脉与下腔静脉交界处存在先天性网状畸形。 并发症 1.出血:对于出血性并发症,应指导病人自我观察及预防,如牙龈出血鼻腔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出现黑便等,嘱病人不用硬尖物剔牙挖鼻孔耳道,勿用力咳嗽以免引起咯血;选用软毛牙刷刷牙,动作轻柔,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创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以免食物损伤消化道,多次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肺栓塞:肺栓塞是指肺动脉或其分支被栓子阻塞所引起的一个病理过程。其诊断率低误诊率和病死率高。80%—90%的肺栓塞栓子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尤其是在溶栓治疗过程中栓子脱落的几率更高,大的栓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与预防 静脉血栓(DVT)是临床常见疾病,尤其是长期制动的患者。这不仅给患者及 家属带来痛苦,而且也严重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康复治疗的进程,甚至危及生命。下面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关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与预防: 一、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 1、静脉血栓: 有23%~26%的急性下肢静脉血栓病人既往有过静脉血栓病史,且这些新形成的血 栓往往来自原来病变的静脉,研究发现,复发的下肢静脉血栓病人血液常呈高凝 状态。 2、外伤因素: 创伤死亡的尸体解剖发现62%~65%的死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由于创伤可能导 致下肢骨折,脊髓损伤,静脉血管损伤及需要手术治疗等,使创伤病人容易发生 下肢静脉血栓,另外机体创伤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也促使血栓形成。 3、手术创伤: 手术后DVT高发病率显示手术是下肢静脉血栓重要的易患因素,病人的年龄,手 术种类,创伤大小,手术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等都影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其 中手术类型尤为重要,普外科手术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在19%左右,神经 外科手术在24%左右,而股骨骨折,髋关节成形术,膝关节成形术则分别高达48%,51%和61%,手术中用核素扫描已能发现约有半数病人在下肢有125I标记的 纤维蛋白原沉积,其余的在术后3~5天均能发现纤维蛋白原沉积,但这并不表 明下肢静脉血栓术后马上发生。 4、血流缓慢 有些人本身患有一些疾病,就需要卧床休息,或者是手术过程中所起的生理性反应,术后肢体制动、呈久坐状态或血管受压狭窄,都会引起肢体血流缓慢。血流 缓慢会导致其在瓣膜窦内形成涡流,瓣膜局部缺氧就会造成白细胞粘附因子发达,从而促成血栓的形成。 5、血管损伤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方法

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 方法 摘要:目的: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的探讨。深 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 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血管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静脉血栓多发生在下肢,本文选择近几年期刊发 表的相关文献资料,就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方法进行综述。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因素;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患者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下肢肿胀、肢体浅表或深层静脉曲张、伴或不伴下肢肿胀等,若 治疗不当可能诱发肺栓塞。国内报道指出,80%~90%肺栓塞的栓子来源于DVT[1]。因此,临床应重视对患者DVT的预防与治疗。 1.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DVT形成常见的危险因素有手术、创伤、卧床、下肢瘫痪、恶 性肿瘤、肿瘤治疗(激素、化疗等)、既往静脉血栓病史、高龄、肥胖、中心静脉 置管等。 1.1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弹性变差,同时高龄的患者多伴有糖尿病、 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2],在高血糖及高血脂等的作用下,会发生不同程度的 血管病变,身体各项机能衰弱或肢体功能障碍使人的活动度减少,致使血流缓慢,也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1.2体重指数肥胖是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肥胖的患者 (BMI≥30Kg/m2) 增加了2倍的血栓风险。肥胖可导致血脂异常,静脉血流速度 减慢,血液成高凝状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1.3恶性肿瘤癌症患者发生VTE是一般人群的4倍[3],肿瘤破坏机体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平衡[4],从而使机体处于易栓状态。而恶性肿瘤的患者往往需 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来进行化疗药物的输注[5],这两种因素又增加了DVT的风险。 1.4手术与创伤手术患者术前需要禁饮食,机体血容量减少,血液黏度增高,术中全身麻醉,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时间长且术中易造成血管损伤,术后卧 床导致血流淤滞,均为DVT形成的高危因素。 1.5高危疾病除恶性肿瘤外,静脉血栓病史、心脏病、脑血管病、慢性阻塞 性肺疾病、严重的肺部疾病、重症感染也是DVT形成的高危疾病[6]。 1.6长期卧床各种原因导致的肢体功能障碍,使得机体无法自由活动,依赖 轮椅或长期卧床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不仅如此,正常人久坐久站,下肢静脉 回流受阻,也有很大的血栓风险。 1.7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尤其对于重症患者以及 血液透析、血液灌流治疗的患者来说非常重要。静脉置管必然带来静脉血管损伤,激活体内的凝血系统,血小板黏附聚集,同时置管肢体活动度减少,血液回流减慢,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 2.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2.1基础预防: 2.1.1保持患者营养平衡和内环境稳定,预防血液浓缩: 多饮水、适当补液、避免脱水,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营养。 2.1.2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血脂。 2.1.3规范静脉穿刺技术,尽量避免深静脉穿刺和下肢静脉穿刺输液,避免 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减少静脉壁损伤。 2.2物理预防气压治疗仪: 从足、小腿、大腿序贯加压,增加下肢血流速度,促进血液回流,临床多为足底、小腿联合气囊加压泵。除肢体重症感染未得到有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进展

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进展 概述 随着治疗手段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患者的妇科恶性肿瘤可以通过手术进 行治疗,但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成为了一个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因此,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进行探讨,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价值。 原因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术中因素 术中操作时间过长、术中出血量过多、麻醉造成的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因素均可 能增加患者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2. 术后因素 术后卧床时间过长、体位不当、下肢肌肉不活动、生化因素的改变等因素均可 导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3. 患者因素 特别是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年龄、肥胖、局部恶性肿瘤、癌症治疗等因素,有较高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预防 为了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应该采取以下措施对患者进行预防和治疗: 1. 术后尽早行活动 手术后应尽早行活动,增加下肢肌肉的收缩,促进静脉回流,增强血管弹性, 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2. 应注意体位和压力 在患者卧床休息时,应注意床的高度和患者的体位,保持下肢稍高于心脏水平,同时避免长时间的同一体位,以免体位不良加重术后静脉血液滞留、增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3. 对高危人群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 特别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应该注意对其进行高危监测和有效预防治疗。 4. 应用抗凝药物 对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患者,可以采用一些抗凝药物来降低血栓的风险。 5. 宣教 对患者和家庭进行宣教,提醒注意自我保护,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结论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术前和术后给患者提供 有效的预防和措施十分重要。尤其对于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应该注意其危险因素,提前预防。综上,完善的治疗方案和高质量的术后护理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 LT

在某一个体常是以某一危险因素为主,也常有其他因素的参与,因而分析主要危险因素至关重要。成年人发生DVT要具备2个危险因素,而儿童则往往要具备4个以上的危险因素。Oger 等[10]报道65岁以上,以前曾有静脉血栓史;高危情况(最近3个月内有外科手术史或下肢外伤史);恶性肿瘤以及静脉曲张等5个因子是影响DVT发生的独立变量。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相关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完整的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一旦静脉壁受到损伤,释放促凝物质,使血小板聚集,在此基础上导致血栓形成。内膜损伤又可释放凝血因子III 及其他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酶原被激活,继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以及各种血细胞共同形成血栓。任何原因对下肢深静脉的热损伤(如手术中局部渗血,用热盐水纱布的加压)、机械性损伤(如术中的牵拉、压迫)、感染性损伤(如术后深静脉旁的软组织感染)都会造成静脉内膜的损伤。临床上常见的术中静脉损伤,挤压、静脉注射刺激性的药物如高渗性液体、某些抗癌药、抗生素等,在同一静脉处反复穿刺,静

脉内留置导管、静脉置管的各种有创性操作等。这些情况能引起静脉收缩和内膜损伤。导致管壁内弹力板断裂,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并网罗各种血细胞而形成血栓,Yanazak等[11]报道在综合医院住院期间死于PE的患者中,75%是因为慢性病如中风、恶性肿瘤、心肌梗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部感染者,其肢体活动减少,血流缓慢是主要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旅行持续在6小时,尤其是较长时间睡觉者,由于下肢静脉血液的滞缓,使静脉血栓性疾病增加5倍左右。恶性肿瘤、外伤或麻醉、手术、卒中等使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下降。将患者推向血液高凝状态,继而发生血栓形成。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术前运动量已明显减少,甚至卧床,加之心肺功能下降,使下肢血流处于相对缓滞状态,在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时还会因制动、麻醉、止血带的使用,对深静脉的挤压,进一步加重大血液淤滞,从而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12]。胸部、腹部、盆腔,下肢等较大手术等应激状态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凝血酶原、使血液凝固增加,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也可导致血液浓缩。同时患者的自身因素如高龄、

深静脉血栓成因分析与预防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成因分析与预防护理措施 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常见且十分危险的并发症之一,若未及时发现和治疗,将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重者造成肺栓塞,甚至引起死亡。 由此可见,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系统、有效的风险评估工具可指导我们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为此,小护将一种有效的风险评估工具分享给大家~ 什么是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临床病理状态。 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以下肢及盆腔部位的髂外静脉、股静脉、腘静脉、胫后静脉最常见。 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高龄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患者;有严重外伤及各种创伤型手术患者;各种原因所致长期卧床及肢体瘫痪的患者;既往有下肢静脉曲张、DVT病

史的患者;吸烟、肥胖、口服避孕药等都是深静脉血栓的高危患者,对这类患者需充分做好评估。 如何对DVT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 在临床工作过程中,对DVT的有效预防非常重要,Caprini评估表在国际上已被广泛的用于风险预测和指导预防性护理工作。 应用Caprini评估量表分级,该量表包含40个不同的危险因素,每个危险因素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为1~5分,根据累积分数将患者发生DVT的风险分为低危0~1分、中危2分、高危3~4分、极高危5分。

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 根据评估表对患者进行评分,然后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一、基础预防措施 1、保持适当的体位,经能自主坐和站的患者,鼓励多坐、多站,不能独立做和站的患者,需摇高床头。 2、卧床期间定时变换体位,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避免膝下垫枕使髋部过屈曲,影响回流。 3、每班交班观察下肢肢体情况,观察左右径大小,皮肤温度、颜色、有无下肢的疼痛等。 4、避免腿部碰撞挤压,注意保暖。禁止吸烟,以免尼古丁刺激血管收缩。 5、避免下肢患肢穿刺,选择静脉的小分支,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用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

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下肢静脉血栓是指在下肢深静脉内形成的血块。长时间的坐卧不动、 长时间的久坐、血液黏稠度增加、静脉血管壁受损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下肢 静脉血栓的形成。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严重时会引发肺 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为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 防措施。 首先,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适量的 运动可以提高下肢肌肉收缩和放松的频率,促进下肢的血液循环。推荐每 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左右。此外,可以通过踮脚尖、提膝、抬腿等简单的下肢运动来促进血液循环。 其次,正确使用静脉血栓预防药物也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对于高危人群,包括年龄较大、长时间久坐、严重肥胖、刚刚接受手术等 人群,可以考虑使用预防性的抗凝药物。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血液凝固,预 防血栓的形成。但是使用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随意滥用。 此外,合理调整生活和工作习惯也可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长 时间久坐、站立不动都会增加下肢血液淤积的风险。因此,应尽量避免长 时间的久坐或站立,每隔一段时间就可以活动一下下肢,让血液循环畅通。对于需要长时间久坐的人群,如长途飞机乘客、长时间坐办公室的人群, 可以使用腿部支撑、穿着弹力袜来帮助血液循环。 此外,注意控制体重也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之一、肥胖会 增加下肢负重,使得静脉血液回流困难,血液容易淤积。因此,保持适当 的体重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量的运动来控制体重。另

外,应尽量避免穿着过紧的衣物,尤其是长时间穿着紧身裤,以免压迫下 肢静脉。 最后,避免吸烟和饮酒也可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烟草中的尼 古丁和酒精都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循环变差。因此,吸烟和饮酒应 尽量戒除或限制。此外,还应避免穿着过紧的鞋子,选择适合自己的鞋子,避免形成足部静脉血栓。 综上所述,下肢静脉血栓是一个常见的血管疾病,但通过采取一系列 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其发生。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正确使用静脉 血栓预防药物、合理调整生活和工作习惯、控制体重、避免吸烟和饮酒, 都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重要手段。同时,也需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下肢静脉血栓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