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探究

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探究

围产期是指从女性怀孕开始到产后6周的时间段,是孕妇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高风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孕产妇并发症,如果不进行及时诊断

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肺栓塞。在围产期积极探索和应用临床防治模式,对于孕

妇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1. 高危因素筛查和评估:对于围产期孕妇进行全面的高危因素筛查和评估非常重要。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孕妇个人或家族有血栓病史、孕妇存在其他临床疾病(如高血压、糖

尿病等)、孕妇存在其他孕产期并发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对于

高危孕妇,应该密切监测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防治方案。

2. 预防措施的应用:根据孕妇的高危因素和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非

常重要。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改变孕妇的生活方式,如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长时间站立

或久坐、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等。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等。需

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监测指导进行使用,

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怀疑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妇,应该尽早进行诊断

和治疗。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测定。在诊断确认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切开术等。应积极治

疗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4. 定期随访和复查:对于已经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妇,在治疗过程中应

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通过定期的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测定,可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还应定期进行妊娠期相关检查和评估,如血压监测、糖尿病筛查等。

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包括高危因素筛查和评估、预防措施

的应用、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定期随访和复查。通过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可以更有效地预

防和治疗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障孕妇的安全和健康。

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探究

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探究 围产期是指从女性怀孕开始到产后6周的时间段,是孕妇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高风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孕产妇并发症,如果不进行及时诊断 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肺栓塞。在围产期积极探索和应用临床防治模式,对于孕 妇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1. 高危因素筛查和评估:对于围产期孕妇进行全面的高危因素筛查和评估非常重要。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孕妇个人或家族有血栓病史、孕妇存在其他临床疾病(如高血压、糖 尿病等)、孕妇存在其他孕产期并发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对于 高危孕妇,应该密切监测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防治方案。 2. 预防措施的应用:根据孕妇的高危因素和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非 常重要。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改变孕妇的生活方式,如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长时间站立 或久坐、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等。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等。需 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监测指导进行使用, 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怀疑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妇,应该尽早进行诊断 和治疗。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测定。在诊断确认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切开术等。应积极治 疗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4. 定期随访和复查:对于已经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妇,在治疗过程中应 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通过定期的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测定,可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还应定期进行妊娠期相关检查和评估,如血压监测、糖尿病筛查等。 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包括高危因素筛查和评估、预防措施 的应用、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定期随访和复查。通过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可以更有效地预 防和治疗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障孕妇的安全和健康。

2020版昆士兰临床指南“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要点解读

2020版昆士兰临床指南“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 预防”要点解读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内异常凝结形成血块或血栓并堵塞血管时所产生的系列疾病,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PE )。每1000名孕产妇大约有1~2例发生VTE,并且,妊娠晚期发病风险高于妊娠早期和中期。在发达国家,VTE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约占所有孕产妇死亡的10%。 2020年3月,昆士兰卫生组织(QLD, Queensland Health)发布了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指南。指南主要针对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提供指导建议。在2014年指南的版本上,更新了VTE 风险评估评分系统等相关内容。本文将对孕产妇VTE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部分内容进行解读。

孕产妇VTE的风险评估:孕产妇VTE的风险评估需要贯穿整个妊娠期和产褥期,即妊娠早期由经验丰富的医学团队对孕产妇进行个体化VTE评

估,制定预防计划,整个孕期需动态进行监测及风险再评估,产后或计划出院时仍需对孕产妇进行观察,针对情况,提供个体化方案,详见流程图1。不同VTE风险的产前产后血栓预防措施和疗程也各有不同,详见流程图2和3。 孕产妇VTE的预防措施 水的摄入和运动 常规告知运动和避免脱水作为孕产妇VTE 预防基本策略的重要性。机械预防 结合药物预防措施,渐进式加压袜(GCS)、防血栓栓塞袜(TED袜)和间歇性充气加压(IPC) 或序贯加压装置(SCD) 已被证实可降低非妊娠高VTE风险患者DVT 的发生率。但妊娠和产后特定相关的证据有限。 机械预防的禁忌症: 严重外周动脉疾病或溃疡; 近期接受过皮肤移植; 外周动脉旁路移植术; 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重度腿部水肿或肺水肿; 已知材料过敏; 腿部严重局部问题(如坏疽、皮炎、未治疗的感染伤口、脆弱的“棉纸”皮肤)。

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的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

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的 分析及预防护理措施 【摘要】由于妊娠及产褥期的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及病理妊娠的特点,使孕产 妇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明显增加,成为 VTE 发生的高风险人群,已成为导 致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孕产妇 VTE病死 率的主要措施。本文重点探讨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高危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 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如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基础预防,机械预防,药物预防等,降低孕产妇发生VTE的概率,提高产妇安全。 【关键词】静脉血栓栓塞;孕产妇;危险因素;预防护理 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指静脉血管管腔内血液异 常凝结,形成血栓而使血管完全或部分阻塞,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包括深静脉血 栓形成(deep vein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 embolism,PE)。由于妊娠及产褥期的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及病理妊娠的特点,妊娠 期妇女随孕周增加逐渐形成的高凝状态、静脉血流瘀滞、分娩时血管壁损伤等原因,孕产妇发生 VTE 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女性。有研究显示孕产妇发生 VTE 的 可能性是同龄非妊娠期女性的 4~5 倍,是危及孕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之一[1]。 VTE现已成为可预防的孕产妇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现如今临床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医患互动和VTE早期症状不典型,低危人群仍存在发生VTE的风险,而且部分患者发病后未能引起重视及时得到救治。虽然其绝对风险较低,但 妊娠期 VTE 却是导致孕产妇发生围生期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 因此,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是降低孕产妇 VTE病死率的关键。 一、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孕产妇的生理变化特点

浅谈产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体会

浅谈产后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及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产后(包括剖宫产术后及阴道分娩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类型、形成原因、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我院产科2004年1月~2009年1月共5年间产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对照组,自2009年后,我院对于有静脉血栓高危因素患者采取措施:加强术前管理,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减少止血药物应用,术中仔细操作,术后补液、及早进食,双下肢按摩、应用弹力袜、加强早期活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高危患者术后24h口服肝素等。2009年1月~2014年1月共5年间产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类型、发生原因、高危因素,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结果对照组共有患者672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1例,发生率0.46%;观察组共有患者780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11例,发生率1.41例/1000。结论术前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减少止血药物应用,术中仔细操作,术后适当补液、及早进食,术后进行双下肢按摩、应用弹力袜、加强早期活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对于高危患者术后24h口服肝素,可有效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标签: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后;下肢静脉血栓;高危因素;预防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是产科手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较非孕患者明显增高,一旦发生,可能引起下肢功能障碍、肺栓塞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经济负担、严重时危及其生命,增加医患纠纷。产妇是特殊、高发人群,故在产科临床治疗工作中提高对该并发症的认识,高度警惕其危害性,对其发病高危因素进行评估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是减少此类并发症和避免医疗纠纷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我院产科2004年1月~2014年1月10年间共42例产妇产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病例,针对其发生高危因素、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措施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4年1月~2014年1月共有分娩患者(包括剖宫产及阴道分娩)14520例,产后发生静脉血栓共有42例。其中2004年1月~2009年1月共有患者6720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1例,经过预防及治疗方式改进,2009年1月~2014年1月共有产后患者7800例,下肢静脉血栓11例。 1.2方法自2009年1月后,我院加强对高危妊娠患者术前管理,进行高危因素评估,包括对术前长时间卧床患者,指导床上活动,足部运动,家属配合按摩双下肢,术前彩超了解双下肢血流情况,行心里疏导,缓解术后及产后恐惧情绪,指导产后早期活动(要求阴道分娩后患者回病房即下床活动,剖宫产术后6h床上翻身及下肢活动,术后24h下床活动),术前术后杜绝止血药物应用,对于剖宫产患者,术中仔细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对于肥胖合并内科疾病者术后回病房由家属或护工行双下肢按摩、术后6h流质饮食并鼓励双下肢活动及协助翻身,24h下床活动,并及时穿戴弹力袜,术后补液量延长至术后排气并正常进食后、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24~48h,对于高危妊娠患者血小板异常升高者术后24h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前言 妇科盆腔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其手术导致的各种并发症也是令人不堪其扰的。其中之一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于比较危险的并发症,因此,在手术围手术期,必须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预防或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本篇文档将介绍如何在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手术围手术期护理 1. 术前护理 •观察病人的情况:护士应该仔细观察病人的身体状况,包括病史、体温、血压等因素。如果病人有其他疾病或存在高风险因素,则应着重监测相关指标,并告知医生。 •教育病人:护士需要向病人介绍手术前的注意事项,应帮助病人清楚地了解手术过程、麻醉方法和手术后注意事项等。 2. 术中护理 •观察病人的神经反应、心率、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汇报医生诊治。 •维持病人的体温稳定和血糖水平的正常范围。 3. 术后护理 •护士应当密切监测病人的情况,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不良反应。例如:血压异常,发生过敏反应、心血管等并发症等。 •术后应该及时处理伤口,防止伤口感染。 •促进身体的恢复,预防疾病的复发。比如:促进大便及尿液的排泄,避免便秘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手术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非常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以避免或减轻其发生。 1. 早期康复锻炼 在手术后的早期,应该开展适当的康复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进行以下的活动: 1.早期起床活动:保证下肢经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2.活动:进行适度的小步走、活动关节、弯伸膝关节,有助于改善循环, 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适量按摩:可以在病人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对下肢进行按摩,促进血 液循环,防治血栓形成。 2. 有效预防静脉血栓的药物 对于部分高危因素,为了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我们可以使用严格控 制的治疗方案。具体而言: 1.低分子肝素或尿激酶等预防性药物: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适量的低 分子肝素或者尿激酶等药物,可以有效地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应根据病人年龄、性别、病史及手术时间等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 性药物使用。 结论 在进行盆腔手术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是一项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手 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要做出合理的护理,如采取早期康复锻炼、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以避免出现并发症,保证病人身体健康。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研究

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研究 背景 妇科恶性肿瘤是女性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手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然而,手术过程中患者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较大,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和下肢肿痛等症状。因此,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术后均需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做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 目的 本文的目的在于整理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并对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和总结。 预防和治疗策略 手术前 在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评估,包括生理和病理学因素的评估。如果患者 有明显的血栓危险因素,例如既往有血栓病史、长期静卧、超重等,应该在手术前进行药物预防。例如,华法林和肝素类药物是较常用的预防血栓的药物之一。此外,还应当运用物理手段来预防血栓,例如按摩法、弹力袜等方法。 手术中 在手术中需要尽量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带来的暴露风险。此外,在手术中 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的体位,避免术中压迫因素对下肢血流的影响。在手术中还需要做好血栓的预防措施,如肢体动脉双血栓预防、组织因子类似物等。 术后 在术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术后积极治疗,并继续进行血栓的预防措施。例如,应 当减少活动量,严密观察患者下肢的情况。在床位上活动训练,使用加压袜,按摩等方法可以有效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同时,还应该加强心理护理,以减少术后的心理压力和焦虑。 护理措施 手术前 1.指导患者了解下肢血栓危险因素和防治措施 2.每天或每班次进行评估,记录患者的下肢周径、水肿、皮温

3.给予患者药物预防,如华法林、肝素类等。 4.运用物理手段预防,如加压袜、按摩法等。 手术中 1.用正确的体位保护下肢,减少术中压迫 2.记录患者的术中输液状态和情况 3.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缓解焦虑 4.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体温等生命体征 术后 1.监测术后患者的下肢血管情况 2.根据患者情况制定运动方案,促进患者下肢血流、防止形成血栓 3.定期更换加压袜,以保证其质量,防止加压不足 4.加强患者营养,增强患者免疫力 结论 在妇科恶性肿瘤围手术期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研究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和不同的手术环节,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治疗策略,并在护理工作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物理和药物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同时,在术后护理工作中,我们需要加强患者的营养和心理护理,给予患者最全面的关爱,帮助其尽快恢复健康。

2021年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专家共识(第二部分)全文

2021年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专家共 识(第二部分)全文 三、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预防 问题7:妊娠期及产褥期VTE 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推荐及共识】 7-1 高危因素的动态评估是预防妊娠期及产褥期VTE 发生的重要手段。(证据等级:专家共识) 7-2 健康宣教、物理方法是预防妊娠期及产褥期VTE 的首选。(证据等级:专家共识) 7-3 妊娠期及产褥期有VTE 高危因素的孕产妇应合理应用预防性抗凝药物。(证据等级:专家共识) VTE风险因素的评估是预防的关键,与非孕期相比,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危险因素更多、更复杂。尽管目前针对孕产妇的风险评估策略还未得到有效验证,但仍建议对每个孕产妇进行VTE高危因素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不同的预防策略,以减少DVT和PE的发生,降低因VTE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和不良妊娠结局[6]。在此要特别强调,妊娠期及产褥期是一个相对长的时期,随着妊娠的进展以及分娩后进入产褥期,VTE的风险也会随着孕产妇的生理改

变和病理状况发生变化。因此,应对VTE的风险进行动态评估,推荐在以下几个节点进行评估:首次产前检查、出现新的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时、住院期间、分娩后[24]。 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是预防VTE的有效措施之一,宣教内容包括告知孕产妇合理膳食、规律开展孕期运动、避免脱水、避免长时间卧床或制动、鼓励术后早期活动、识别VTE的风险因素和早症状等。 以下几种物理方法可作为VTE的预防措施和辅助治疗手段[25]:(1)足背屈; (2)防血栓梯度加压弹力袜:适用于产前或产褥期可以自由活动的孕产妇,或接受药物抗凝的同时穿戴梯度加压弹力袜; (3)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或足底静脉泵:适用于长时间卧床制动的孕产妇,存在VTE高危因素尤其是剖宫产术的产妇,建议至少使用至产后第2天,对于不适宜穿梯度加压弹力袜的产妇可以考虑整夜使用。 但若合并严重外周动脉疾病或溃疡、近期皮肤移植、外周动脉旁路移植术、充血性心力衰竭引起的重度腿部水肿或肺水肿、对已知材料或产品过敏、严重腿部局部疾病(如坏疽、皮炎、未治疗的感染切口、脆弱的“纸样”皮肤)等情况时,不适宜用上述物理方法。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识(全文)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预防与治疗专家共 识(全文) 目录 一、前言 二、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诊断 三、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的评估及预防 四、附件:GRADE分级标准 一、前言 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是围手术期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和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多见于骨科、妇产科、血管外科和胸外科手术患者,以骨科手术最为常见。我国每年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全膝关节置换术和髋部周围骨折手术等骨科大手术的数百万病例中,有近50%患者形成DVT,其中20%出现有症状的肺栓塞(pulmonaary embolism,PE)。美国1988年调查结果提示大约17%的孕产妇死亡是由于静脉血栓栓塞所致;另外,大面积烧伤等也是诱发DVT的高危因素。因此,对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及早诊断,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不仅可以降低发生PE的风险,降低患者死亡率,还可有效地减少医疗费用。

二、深静脉血栓/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诊断 (一)定义 静脉血栓栓塞(VE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常见于骨科大手术后。下肢近端(腘静脉或其之近侧部位)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DVT可降低发生PTE的风险。 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和呼吸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包括PTE、脂肪栓塞、羊水栓塞和空气栓塞等。其中PTE为PE的最常类型,通常所说的PE即指PTE。围手术期的PTE多见于静脉系统的栓子脱落,偶见心房纤颤者心房栓子脱落,是围手术期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诊断 可根据其临床表现,结合物理、化验检查,做出较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下肢DVT主要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患侧肢体皮肤颜色变紫变暗。腓静脉型DVT多无临床症状,约40%~50%有症状者血栓向近端延展。近端DVT患者出现患肢疼痛、肿胀等症状,其中近一半发生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肺栓塞。 PE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栓子的大不小和肺循环状态,清醒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突发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呼吸困难多为靠近肺门中心部的PE 引起,胸痛一般是远端栓子刺激胸膜所致,晕厥是因脑动脉供血减少、心律

产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

产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 护理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阐述产科血栓形成的基本概念和和理论基础后,总结了产科深静脉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就该病症的未来护理方向以及手段做出了详细的解释与说明,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控制此类病症做出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静脉血栓;相关因素;护理措施 1 绪论 探讨产妇在产后出现产科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出有效的抑制措施,为之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2 概念及理论基础 深静脉血栓形成:也被称为是DVT,患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体内的血液在深静脉处出现了不正常凝结的情况,在没有及时得到关注与解决的情况下,就会出现静脉回流障碍性病症。一般来说这种症状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以出现在患者的下肢部分为主,在血栓脱落的情况下,还有很大概率导致肺栓塞的出现。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sis bolism,VTE):该病症主要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是前文中提到的DVT,第二就是所谓的脉栓塞,也就是PTE。对于大部分暂时无法完全恢复身体机能的孕产妇来说,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就很有可能加重发病率与死亡率。且不可否认的是,在对大量的孕产妇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其发生VTE的概率要明显高于常人,所以孕产妇在种种艺术的作用下,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概率要更大,面临的生命威胁也更多。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如若想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孕产妇的生命安全,必须要做的就是对深静脉血栓做出全面的研究与分析,及早发现,尽快治疗,帮助孕产妇顺利度过危险期。

3 产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不孕不育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社会对此的包容度也在逐渐提高,不再将这一部分群体视为异类。但在此情况下,不孕夫妇的就医率却在不断提升。社会观念的转变促进辅助生殖技术需求进一步扩大,在不孕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全球辅助生殖产业发展迅猛,辅助生殖技术用官方话术来说就是人们常听到的试管婴儿,具体来说就是以人工授精为原理,借助胚胎移植的相关技术,为不孕夫妇提供无需生育就可以拥有孩子的机会。但也正是因为这一行为有一定的风险,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产妇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功能,在此情况下也就会出现明显的血栓问题。 妊娠期凝血四项的变化:孕妇在处于一个不同进行妊娠时期的时候,其生理过程所发生变化的程度以及不同。机体在不同状态下,对血栓起到的预防效果是有一定差异的,也就是说在身体不同状态下,出现深静脉血栓之后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对于孕产妇来说,凝血四项主要包括前文中提到的PT之外,还包括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凝血酶原时间(PT):表示的就是将组织凝血活酶和钙离子加入到本身血小板不足的血浆当中,此时就会出现更长的血浆凝固时间,这一时间能够直观地反应出凝血因子的活性。对凝血酶原时间进行测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检查患者的凝血系统是否可以正常工作,在没有怀孕的人群中,PT的正常参考范围是11-15秒,然而,怀孕后,随着孕龄的增加,凝血酶原时间逐渐缩短和减少,有研究表明,正常对照组发生DIC的风险是当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增加。 APTT表示的就是测定活化部分拧学时间的数据,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凝血活性,一般来说这一数据应当处于30s左右,最多不超过37s。通过大量的实践表明,在妊娠早期的女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著变化,数值变化不大在妊娠中期,直到妊娠晚期APTT水平再次下降,表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偏低,注意身体可能处于高凝状态,在此期间,孕产妇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相比于妊娠期前增加,所以对于妊娠期的孕产妇来说,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的概率相对来说会更大一些。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及预防 静脉血栓栓塞症(VET)是指血液静脉在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深静脉血栓塞形成(DVT)是指血液在 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所致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肺运动血栓栓塞症(PE)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 支所致的肺循环功能障碍性疾病。 DVT形成机制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静脉血流滞缓是 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手术中脊髓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其次,静脉壁的损伤也是DVT形成的原因之一,包括化学性损伤、机械性损 伤和感染性损伤。第三,血液高凝状态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

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态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 下肢DVT的类型包括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型。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摸到其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预防在先,加强评估,及时处理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DVT首先要正确评估病人,评估对象包括大手术后、各种卧床病人。评估内容包括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评估测量双下肢大、小腿同一部位周径,了解患肢色泽、温度、感觉、脉搏强度,了解有无肺栓塞症状;询问患者已卧床时间,如入院时已卧床一段时间,需经相关检查确诊是否发生DVT,无DVT者,采取预防措施,已形成深静脉血栓者,执行DVT护理措施。DVT的辅助检查包括血浆D二聚体、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静脉造影、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

预防血栓系列之预防手段之机械预防

预防血栓系列之预防手段之机械预 防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机械预防 使用机械方法预防VTE发生的原理: 促使静脉血流加速, 减少下肢静脉血液瘀滞。机械性方法可减少部分患者发生 DVT的危险, 但疗效逊于抗凝药物,其最大优势在于没有出血并发症。这些设备应尽可能在双腿应用,且一直持续到可以开始使用药物预防为止。单独使用机械性预防措施仅适用于合并凝血异常疾病、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极高危患者单独应用疗效差,推荐与有效的抗凝治疗联合应用。 中国物理抗栓现状 1、无统一标准,各医院摸索进行 2、IPC预防收费时间一般按照部位短时间(一般20min)收费 现有血栓预防机械的使用 现阶段,院内采取的主要有间歇式充气压力泵(血栓泵)、“空气波治疗仪”、足底静脉泵、和分级加压弹力袜等。

那么在血栓预防的机械领域,我们该怎么选择呢?其实,在2018年的血栓预防指南中,已经明确提出的机器的选择问题。 机械预防:对于VTE风险高,但是存在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风险的患者可给予机械预防,包括间歇充气加压泵、分级加压弹力袜和足底静脉泵。[1] [1]摘自《2018版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第六部分VTE预防措施。 一 间歇式充气加压泵(IPC、血栓泵): 1、工作原理: ? 血栓泵是通过模拟腿部腓肠肌泵和足底泵的作用来达到促进血液回流、激活凝血酶原来达到预防DVT的目的的。 ? 使血流速度增加240%。 ? 可增加全身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机械刺激使得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酶原。 2、作用 3、使用时长 ——按照CHEST ACCP 2009 指南,血栓泵术后需要使用至少18小时 ——按照NICE 指南,血栓泵术后连续使用72小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预防

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与预防 作者:何晓利戚春歌周雪梅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23期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07~2010年共5例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精心护理,并总结其预防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治疗与护理,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产后管理,重在预防。 【关键词】下肢静脉血栓;产后;护理;预防 作者单位:467099河南省平顶山煤业集团总医院妇产科下肢静脉血栓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产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日渐增多。它所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对产妇的健康和生命构成威胁,由于该病治疗困难,周期长,费用高,其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回顾我院2007~2010发生的5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323岁,均为足月妊娠。初产妇4例,经产妇1例;经阴道分娩2例,剖宫产3例;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右下肢静脉血栓形成1例;既往患下肢静脉曲张一例,,合并妊高症1例;全部病例于产后9 h~3 d出现程度不同的患侧肢体疼痛、局部肿胀,压痛明显,站立和活动时胀痛加剧,活动受限,皮肤颜色正常。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静脉管腔内无血流信号,静脉加压后血管腔无塌陷,明确为下肢浅静脉血栓形成。 12治疗方法均采用保守治疗方法,予以红花注射液15 ml加入葡萄糖液500 ml中静脉滴注,1∕d(因患者担心出血多而拒绝使用肝素治疗),局部予以硫酸镁湿敷。应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红花味辛、性温,气香行散,入血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实验研究表明:红花黄色素显著地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对ADP已聚集的血小板也有非常明显的解聚作用,表明其明显的抗凝作用;对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的通透量增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13结果全部病例于治疗的3~7 d疼痛明显缓解,3~10 d局部肿块明显缩小,压痛缓解,住院时间5~20 d。随访1~2月,全部治愈。无明显并发症发生。 2护理

2020年昆士兰临床指南解读: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全文)

2020年昆士兰临床指南解读: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 (全文)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可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孕产妇因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在妊娠期及产褥期发生VTE的风险较非妊娠期显著增加[1]。近年来,随着孕产妇高龄、肥胖、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等风险因素增加,VTE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2-4]。 昆士兰卫生组织(Queensland Health)在2014年发布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指南(简称旧版指南)[5],并于2020年3月对该指南进行了更新(简称新版指南)。本文针对该指南的主要更新内容进行解读。 01、VTE风险因素评估 正确评估VTE的风险因素有助于临床医师识别高危孕产妇,从而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妊娠期和产褥期VTE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旧版指南中,高风险因素的识别仅以既往VTE病史或VTE 家族史为基础,其他风险因素分为社会人口学、个人病史和妊娠相关风险因素3大类。新版指南对高风险因素内容进行了较大改动,对其他风险因素的内容和评估方式也进行了更新。增加和修改后的风险因素包括。

1.1 高风险因素 1.1.1 妊娠前药物应用妊娠前因任何原因使用抗凝药物、既往VTE史合并易栓症高风险、无诱因的VTE复发≥2次、本次妊娠期合并VTE,存在任意1项者即为高风险。 1.1.2 病史与手术无关的既往VTE史、有诱因的VTE复发≥2次、活动性自身免疫或炎性疾病、合并症(如癌症、肾病综合征、心力衰竭、镰状细胞病和1型糖尿病合并肾病),存在任意1项者即为高风险。 1.1.3 易栓症妊娠期和产褥期VTE患者中有20%~50%存在易栓症[6]。对于有易栓症的女性而言,如合并家族VTE史,发生VTE的风险将增加2~4倍[7]。新版指南将易栓症作为独立高风险因素,对易栓症的风险等级划分和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描述。新版指南中易栓症高风险包括以下任意一项:>1个实验室指标提示易栓症、抗磷脂综合征、抗凝血酶缺乏、莱顿第Ⅴ因子(F ⅤL)纯合突变、凝血酶原纯合突变、FⅤL/凝血酶原突变杂合子、蛋白C缺乏、蛋白S缺乏;易栓症低风险包括以下任意1项:FⅤL杂合突变、凝血酶原杂合突变、抗磷脂抗体阳性[8]。 1.1.4 其他妊娠期间住院、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早孕期)、妊娠期和产褥期进行手术、严重妊娠剧吐或需要静脉补液的脱水,存在任意1项者即为高风险。 1.2 其他风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旧版指南根据风险因素的个数界定不同风险的孕产妇,新版指南在修改风险因素的同时,采用风

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研究

围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研究蒋蕾;李聪;郁瑞平;陈铎;翟红卫 【摘要】目的研究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对具有深静脉血栓(DVT)高危因素孕产 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住院有DVT高危因素的择期剖宫产的孕 妇150例和正常妊娠择期剖宫产的孕妇50例.随机分为干预1组、干预2组、对 照1组及对照2组,每组50例.干预1组在术前3~5 d(术前24 h停药)和术后24 h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1次/d,疗程3~5 d;干预2组于术后24 h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100 U皮下注射,1次/d,疗程3~5 d,对照1组和对照2组均不进行预防性抗凝.4组分别于术前及用药3 d后检测PLT、PT、APTT、FIB、D-Dimer、TXB2、vW值.比较治疗组及对照组术前及术后血栓前状态参数,比较4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结果干预1组和干预2组用药3 d后的D-Dimer、FIB值均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干预1组和干预2组用药 3 d后的PLT、PT、APTT值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组和干预2组TXB2、vWF的浓度明显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干预1组与干预2组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1组2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2组1例患者.患者术后出现单侧或双侧小腿明显肿胀,患侧腓肠肌有明显压痛,彩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影像,根据临床表现予以确诊.干预1组和干预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干预1组与干预2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干预2组发生产后出血2例,对照1组发生产后出血2例,对照2组发生产后出血1例.干预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改善孕产妇的血栓前状态,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在手术前和术后均使用低分子肝素与仅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性抗凝治

VTE防治基础知识

VTE防治基础知识 一、定义及相关概念 1.静脉血栓栓塞症(VTE) 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两者相互关联,是VTE在不同部位和不同阶段的两种临床表现形式。 2.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多见于下肢深静脉。 3.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 是指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导致的肺循 环和呼吸功能障碍,是导致住院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VTE临床表现 随发生的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 1.肢体浅静脉血栓部位有疼痛、红肿和压痛,急性炎症反复发作后,病变静脉可闭塞或成条索状。常见于下肢的大小隐静脉及其属支。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包括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可表现为小腿疼痛、压痛及轻度水肿。后者起病急、有发热、局部呈持续性疼痛伴压痛、受累静脉呈条索状、下肢明显水肿、皮肤紧张发亮、胫后动脉搏动消失。 3.肺动脉栓塞是VTE最严重的表现,其临床表现悬殊,临床症状轻重主要决定于血管堵塞的多少、发生速度和心肺的基础状态,轻者仅累及2~3

个肺段,可无任何症状;重者15~16个肺段,可发生休克或猝死。 三、VTE的危险因素 四、VTE常用辅助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 2.DVT相关影像学检查:多普勒加压静脉超声(DCVUS)、下肢深静脉核素显影(RDC)、CT静脉造影(CTV)、磁共振静脉造影(MRV)、X线静脉造影(CV); 3.PTE相关影像学检查: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磁共振肺动脉造影(MRPA)、肺动脉造影(PAA)。 五、VTE预防措施 (一)警示标识:评估高危或极高危患者放置VTE高风险警示标识。 (二)环境:保持病室安静、整洁,空气清新,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精神

深静脉血栓防治手册(供护理人员)

南通市肿瘤医院 深静脉血栓护理指导手册 (供护理人员使用) 目录 第一部分静脉血栓栓塞症概述 一、定义 二、危险因素 三、分险评估 第二部分下肢深静脉血栓 一、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 二、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第三部分肺栓塞 一、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二、肺栓塞的预防及护理 第四部分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一、出血的预防与护理 二、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预防与护理 第五部分 DVT护理质量标准 附录1踝泵运动流程 附录2 低分子肝素注射的护理操作技术 附录3空气压力治疗仪操作流程 附录4下肢周径测量操作流程 附录5 循序减压弹力袜的操作流程

第一部分静脉血栓栓塞症概述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近代出现的新概念,它包括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栓塞(PE),PE 和DVT被认为是同种疾病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VTE的发生率高,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院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对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干预,不仅可以降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减轻患者痛苦,还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因此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工作内容。 一、定义 1、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堵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2、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可发生于全身各部分静脉,以下肢深静脉为多。可以无症状或出现局部疼痛、压痛和远端肢体水肿。发生腘静脉以上部位的近端DVT是肺栓塞血栓栓子的主要来源。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发生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 3、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PTE)、脂肪栓塞综合征、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肺血栓栓塞症是肺栓塞最常见的类型,是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的以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和病理生理特征的疾病,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胸痛,大面积PTE可发生低血压、休克甚至猝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