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探究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引言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剖宫产的比例逐年增加。
剖宫产术后患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明显增加,这对产妇及其家庭都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备受关注,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通过本文来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一、深静脉血栓概述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是指在深静脉系统发生血栓形成,常见于下肢。
其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是Virchow三联征: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成分异常、血管壁损伤。
剖宫产术后产妇容易发生DVT的原因包括:剖宫产术后产妇有3~5倍的DVT危险,剖宫产术后产生的骨骼肌活动降低、下肢静脉血流减慢、血液高凝状态明显增高,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全身性抗凝预防性治疗效果差等。
二、围产期护理干预的概念围产期指孕产妇从妊娠开始直至产后42天。
围产期护理干预是指在围产期内对孕产妇进行全面的身心健康护理,包括了孕期保健、分娩期护理以及产褥期护理。
三、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DVT的作用1. 术前评估围产期护理干预从剖宫产术前开始,通过对孕产妇患有高风险的评估,可有效筛选出高危产妇,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2. 术中预防在剖宫产手术过程中,通过将产妇的下肢抬高,采用外科手术及麻醉技术减少手术创伤对下肢静脉血液循环的影响,减少产妇术中腿部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3. 术后康复剖宫产术后,通过及时下床活动,加速产妇康复,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还可以采用下肢加压袜、活动护理等手段来帮助产妇恢复下肢的血液循环。
4. 运动锻炼在剖宫产后的康复期间,运动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5. 药物预防对于高危产妇,可以在术后进行药物预防,如使用抗凝药物等,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防治经验探讨

静脉血栓栓塞 的发生率约高 5倍 , 特别是在剖宫产 术后 。 其起 病 隐匿 , 目前患者 住院 日渐短 , 且 早期往往 忽视 , 如感 染血栓 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至肝肾 、脑肺 等重要脏器易引起脓毒血
p v hec r tv fe t o r et u i ee c . a
【 y Wo d 】P e ei d es T r o h bt C m iigt dt n hn s n et nmeii Ke rs u r r m i ae h mbh l is o bnn a ioa C ieeadw s r dc e p u s o e i r i l e n
维普资讯
一 0固囤绾国目圈回国昏
孕产 妇 下肢 深 静脉 血栓 的 综合 防治经 验探讨
周 蔺 徐 家文
( 古 蔺县中医医院 , 1 四川 古蔺 6 6 0 ) 4 5 0
( 合江县合江镇中心卫生院 , 2 四川 合江 6 6 0 ) 4 2 0
【 关键词 】产褥期疾病 血栓性静脉 炎 中西 医结合
疗效
S r e fe p r e c o l we x r m i e p v i h o u n p e p r n y i t g a e c n r l u v y o x e i n et o r e t e t d e en t r mb si u r e a tb n e r t o t o y
Z o &IXuJ w n . e at n bttc , h uL . i e 2 a D p r tfo s r s 死 t dt n l hns e i l opt u i cu t G Ln me o ei r ioa ieem dc s ilfG Ln ony u i a i C ah ao , o hn ; h u l e t cnr o Hei gtw , ei gcut ,u hu C ia 66 0 0C ia2T e bi ha h et p c l ef J n n H J n onyL Z o ,hn ,4 2 0 a o a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剖宫产率的不断增加,剖宫产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也逐渐凸显出来。
DVT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未及时干预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肺栓塞等。
如何有效预防剖宫产患者发生下肢DVT成为临床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研究旨在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患者下肢DVT的作用机制,并总结围产期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护理策略,降低剖宫产患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及其机制。
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产科手术,在手术后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肺栓塞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研究旨在通过围产期护理干预的方式,对剖宫产患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以降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通过深入研究围产期护理干预的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探讨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围产期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为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启发,为提高妇产科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保障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剖宫产术是一种常见的产前分娩方式,但其术后并发症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康复时间,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通过围产期护理干预来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围产期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下肢深静脉血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围产期护理干预措施,提高预防效果,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产妇的生活质量。
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探究

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探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学对孕产妇的关注和保护越来越完善,但是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孕产妇围产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它不仅会导致妇女本人的身体不适,甚至会对胎儿产生负面影响。
探究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至关重要。
1. 生理因素:孕妇在妊娠期间,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改变、子宫增大等生理因素,可以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
特别是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压迫髂静脉和下腔静脉,加重了静脉回流受阻的风险。
2. 病理因素:孕妇在围产期内,如果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或者因为长期卧床、长时间坐姿等因素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也容易促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3. 荷尔蒙因素:孕妇的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导致血液凝固功能增强,同时也会影响血液的凝结和纤溶机制,从而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孕妇在围产期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时,常常伴随一些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表现包括:下肢肿胀、发红、发热、疼痛等症状。
一些孕妇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等全身症状。
在分娩后,出现下腹部或骨盆区疼痛、肿胀明显的患肢以及触痛等表现,也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1. 科学的饮食:孕妇在围产期内,要根据医生的建议科学进食,尽量避免高盐、高脂食物,同时保持适量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体内血液的凝固功能。
2. 积极预防法:在围产期内,孕妇要积极参加产前检查和孕产期康复指导,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身体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 合理锻炼:孕妇在围产期内,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产前瑜伽等。
合理的运动能够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4. 积极治疗:一旦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症状,孕妇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
一般的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疗法等,有需要时,还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27-0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孕产妇在围产期由于腹腔压力加大,行动迟缓,羊水粘稠度增高,多脂饮食,饮水过少、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等诸多因素,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
极少数孕产妇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造成急性肺栓塞,死亡率极高。
应加强孕产妇的围产期健康保健护理,减少dvt发生,保障孕产妇的安全。
静脉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主要包括三个相关因素,即virchow 提出的三要素:①血管壁损伤;②血流缓慢;③血液高凝状态。
virchow提出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相关因素,至今仍被各国学者所公认。
完整的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一旦静脉壁受到损伤,释放促凝物质,即导致血小板聚集,在此基础上导致血栓形成。
内膜损伤又可释放凝血因子ⅲ及其他组织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凝血酶原被激活,继而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以及各种血细胞共同形成血栓。
孕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机械性损伤、感染性损伤因素的存在,可导致静脉收缩和静脉壁的内膜损伤,从而导致dvt的发生。
多年来认为妊娠是一种高凝状态。
纤维蛋白生成增加,纤溶活性下降,凝血因子ⅱ、ⅶ、ⅷ和ⅹ水平均增加,游离蛋白s水平降低,常见有对活化蛋白c的获得性抵抗。
无并发症的妊娠伴有明显的激活止血过程,表现为凝血激活标志物(如凝血酶原片段f1+2和d-二聚体)水平升高。
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到最高峰,体内雌三醇总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多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大量增加,加重了血液高凝状态,目的是使产后胎盘剥离面迅速止血,但这种变化也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机会[2]。
孕产妇无论是剖宫产还是自然分娩,机体均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凝血酶原、使血液凝固增加,手术造成的失血,脱水也可导致血液浓缩。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探究

围产期护理干预对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探究目的:观察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作用。
方法:随机选择2018.3-2019.3期间于本院行剖腹产的134例产妇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病例单双号将其分为护理A组(常规护理)与护理B组(围产期护理干预),每组各67例。
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B组的下肢肿胀及DVT发生率分别为19.40%、5.26%均显著低于护理A组41.79%、17.91%(P0.05)。
结论: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腹产DVT 具有积极影响作用,可有效降低下肢肿胀及DVT发生率。
【关键词】剖腹产;下肢深静脉血栓;围产期;护理干预剖腹产是临床产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分娩方式,近年来,随着临床剖腹产率持续上升,术后各类并发症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其中下肢深靜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行走困难及下肢肿胀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肺栓塞情况,危及其生命安全。
因此,如何有效避免剖腹产术后的DVT情况一直是临床的研究重点,本文就此观察围产期护理干预对预防剖腹产DVT的作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于本院行剖腹产的134例产妇当作研究对象,并根据病例单双号将其分为护理A组(常规护理)与护理B组(围产期护理干预),每组各67例。
护理A组:年龄25-37岁,平均年龄(28.53±2.56)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13±0.54)周,初产妇31例,经产妇36例。
护理B组:年龄24-39岁,平均年龄(29.05±2.42)岁,孕周39-41周,平均孕周(39.52±0.34)周,初产妇32例,经产妇35例。
两组的年龄、孕周及产次等临床资料基本一致(P0.05)。
1.2 方法护理A组采取常规护理,如:术前讲解注意事项、术后给予心电监护、指导去枕平卧、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等。
孕产妇围生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新疆医学 XINJIANG MEDICAL JOURNAL
Vol.51 No.2 February.2021
·文献综述·
孕产妇围生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1新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乌鲁木齐 830001)
卜汤等,每日 3~5 次,每次约 200 ml,排便后进普 示脚踝锻炼结合深呼吸时,股静脉平均峰值血流
食,少量多餐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30]。孕产妇在围 速度最大,表明脚踝锻炼结合深呼吸有助于防止
生期要禁止食用维生素 K 或避免食用含有维生素 病人深静脉血栓形成。纪范英等 提 [39] 出妊娠后期
K 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等,避免促进孕 每日起床前应先做活动脚部运动,从脚趾到脚掌再
从临床工作经验中发现大部分患者在深静脉 血栓发病起初只是感觉腿脚发麻双下肢局部感 到 沉重,双侧 肢体 大 小 不 等 、行 走 困 难 。 而 研 究 表
明[5],在血栓进一步发展后孕产妇会出现下肢肿胀、 疼痛,在肿胀到一定程度后肢体远端供血不足可 发生急性情况的骨筋膜室综合征。同时行走时感 到下肢加重,限制日常生活行动,色素沉着、湿疹、 浅静脉曲张等症状也将进而出现。严重者若出现 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脱落的栓子随着回流的静 脉血移动到自身不能通过的狭窄之处不断凝集, 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造成肺动脉栓塞[6]。且有研 究显示[7],在死亡的孕产妇中约 15%的孕产妇死于 肺栓塞。若孕产妇有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脱落的栓 子由右心室移动到左心室,可发生脑栓塞。由此可 见孕产妇围生期深静脉血栓对孕产妇的危害至关 重要,因此对孕产妇围生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势 在必行。 2 影响因素 2.1 个人因素
浅探预防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浅探预防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摘要:孕产妇在怀孕后期,尤其是围产期由于腹腔压力加大,行动迟缓,羊水粘稠度增高,多脂饮食,饮水过少等诸多因素,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极少数孕产妇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脱落,造成急性肺栓塞,死亡率极高。
为了加强孕产妇的围产期健康保健护理,减少意外事故发生,对孕产妇及医院方面都大有益处。
关键词: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孕产妇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主要是腹腔压力持续增大,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流速度缓慢,饮水少,高脂饮食及妊娠中晚期羊水黏稠度增高,尤其是长期卧床等原因。
1 造成急性肺栓塞的机制由于先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分娩后造成腹腔压力突然变小,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而造成急性肺栓塞。
2 预防及护理办法几年来我院采取以下几方面来防止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由此造成的肺栓塞。
勤走动,避免肺栓塞孕产妇能走动的,尽量鼓励走动。
勤走动,使静脉血液流通,血流速度加快可避免肺栓塞的发生。
多饮水,少食高脂食物鼓励孕产妇多饮水,少食高脂食物。
多饮水,可冲淡血液,血液黏稠,减少肺栓塞。
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新鲜水果、蔬菜会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水分,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可减少肺栓塞的发生。
低糖低盐饮食防止妊娠子痫。
怀孕中晚期及分娩期做踝关节曲直活动,每天3~5次,每次15min。
通过下肢运动可使小腿后群肌肉收缩,压迫下肢深静脉,促使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
对于能行走的孕产妇采用来回走动的方法,对于刚刚分娩的产妇采用踝关节曲直活动的方法效果较好。
3 讨论孕产妇在怀孕期间及分娩前后易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是怀孕中晚期由于腹腔压力持续增大,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加之饮水较少,高脂饮食等诸多因素,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容易,首先观察下肢肿胀情况,小腿腹有无压痛,再做一个下肢深静脉彩超。
明确诊断没有问题,关键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探究
围产期是指从女性怀孕开始到产后6周的时间段,是孕妇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
高风险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孕产妇并发症,如果不进行及时诊断
和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肺栓塞。
在围产期积极探索和应用临床防治模式,对于孕
妇的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1. 高危因素筛查和评估:对于围产期孕妇进行全面的高危因素筛查和评估非常重要。
常见的高危因素包括孕妇个人或家族有血栓病史、孕妇存在其他临床疾病(如高血压、糖
尿病等)、孕妇存在其他孕产期并发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
对于
高危孕妇,应该密切监测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个性化防治方案。
2. 预防措施的应用:根据孕妇的高危因素和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非
常重要。
常用的预防措施包括改变孕妇的生活方式,如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长时间站立
或久坐、进行适当的体力活动等。
可以考虑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如低分子肝素等。
需
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抗凝药物进行预防时,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监测指导进行使用,
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3.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怀疑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妇,应该尽早进行诊断
和治疗。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测定。
在诊断确认后,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包括使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切开术等。
应积极治
疗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4. 定期随访和复查:对于已经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孕妇,在治疗过程中应
定期进行随访和复查。
通过定期的超声检查和D-二聚体测定,可以及时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还应定期进行妊娠期相关检查和评估,如血压监测、糖尿病筛查等。
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防治模式包括高危因素筛查和评估、预防措施
的应用、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定期随访和复查。
通过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可以更有效地预
防和治疗围产期孕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保障孕妇的安全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