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妊娠合并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例妊娠合并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的护理

1 病例资料

2008年10月20日我院收治一名患者,女,25岁,G3P0,因停经41周,下腹阵痛3h,血压高10min(180/110mmHg),入院诊断:“①G3P0孕41周LOA单活胎临产;②重度子痫前期;③胎儿窘迫”。入院查:T 36.8℃,P 90次/分,R 22次/分,Bp 180/110mmHg,神清查体合作,双下肢肿胀+++。专科情况:胎方位LOA,胎心音:140次/分,规则宫缩,宫口开3cm,S-1,胎膜已破,羊水Ⅰ°,后给予镇静解痉降压、吸氧,行急诊B超心电图等各项检查,在专人陪伴,严密观察胎心音、产程进展、生命体征及自觉症状等病情严密监护下,入院1小时后阴道顺产一成熟活女婴。产后第二天出现右下肢皮肤发红,腓肠肌压痛(+),自觉右下肢麻木感、酸痛,彩超示:胫前静脉声像改变:胫前静脉内径0.38,内透声差,CDFI显示血流信号充盈欠佳。诊断为右下肢血栓性静脉炎。经过综合治疗,患者自觉症状明显减轻,肢体明显消肿,疼痛减轻,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未出现血栓形成。于10月29日治愈出院,随访。

2 护理措施

2.1 产后护理

2.1.1 生命体征监测:每日分别测三次体温、持续心电监护、血氧监护,密切监测脉搏、呼吸、血压,遵医嘱Q6h给予心痛定10mg舌下含服;留置尿管,记24h出入量,密切观察尿量及性状;中流量间断吸氧,遵医嘱给予抗凝、溶栓、降压、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2.1.2 保持床单平整,皮肤清洁干燥,温水擦浴每日2次,每天更换病人服;会阴部保持清洁,每日用0.1%碘伏冲洗外阴,会阴切口单独擦洗,嘱产妇向会阴切口对侧卧位,按压子宫底以免血块积压影响子宫收缩,记录宫底高度、恶露的质和量,评估子宫复旧及恶露情况,遵医嘱给予宫缩剂;乳房保持清洁、干燥,经常用温水擦洗,指导母乳喂养。

2.1.3 体位护理:产后3~4d内和溶栓期间,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膝关节屈曲15°,避免膝下垫枕,使髂骨静脉呈松弛不受压状态,以利小腿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

2.1.4 预防并发症:口腔护理每日三次,使用儿童软毛牙刷进行口腔清洁,包括

舌面的清洁,采用生理盐水进行漱口,注意观察有无齿龈出血、口腔溃疡等,保持口腔清洁无异味,有效预防口腔感染;密切观察下肢肤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1.5 饮食护理:避免食用生硬食物,指导家属给予低脂、清淡、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饮食,以增强体质。保证水分摄入,多饮水可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血流速度,产后即可进食米粥、汤类,补充足够的钙、铁、碘等必需的无机盐类,以增加体液,防止脱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以防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1.6 湿热敷:血栓溶解后,采用按摩及湿热敷处理,用硫酸镁粉加到41~48℃温水中配成50%硫酸镁溶液,将纱布蘸湿后放在肢体患处,加用神灯照射每日三次,每次30min,护士每15~30min巡视一次,保持安全距离,以防烫伤。硫酸镁加用神灯照射,有利于保持温度外,更有扩张血管、解痉止痛、消肿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作用[1]。

2.1.7 心理护理:术后出现肢体肿胀,皮肤温度下降,肢体活动受限,疼痛,麻木,患者多表现为紧张、恐惧心理[2]。心理压力较重,护士要尽可能多向患者及家人讲解下肢肿胀、疼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消除病人的顾虑,让其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及护理。采取由产房负责接生的助产士进行产后回访,给产妇以亲切感和安全感,了解产妇的心理动态、家属的支持及提供自我护理、新生儿护理的知识等,及时发现产后抑郁倾向,指导产妇劳逸结合,与婴儿同步休息,保证充足休息。

2.2 抗凝溶栓时的护理

2.2.1 病情观察:每日测量并记录肢体周径2次,同时观察皮温、色泽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如患肢疼痛减轻,肿胀逐渐消退,皮肤颜色转红,皮肤温度转暖,表示治疗有效,反之则不佳[2]。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有无血尿、黑便,尤其要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出血迹象。遵医嘱按时行彩色B超检查、抽血化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抽血时尽量做到一针见血,保证标本符合检测要求。

2.2.2 静脉给药途径:采用双路静脉输液方式,即选用上肢静脉输入常规药物,选择患肢足背静脉作为输入抗凝溶栓药物专用通道。采用尿激酶、肝素钠作为溶栓药物。为了提高病患区药物的浓度,我们采用患肢远端浅表静脉给药,静脉穿刺成功后,抬高患肢15°~30°,以利于药物向心回流;为了防止药物由浅表静脉回流,增加药物在深静脉的浓度,可在胫骨中段或股骨中段加止血带,压力以阻断浅表静脉回流而不影响深静脉回流为度。尿激酶用药虽然安全,但文献报道有过敏现象

[3]。所以用药时要严密观察。出现过敏现象时除常规给予抗过敏药物外,还应通知医生做应急处理。

2.2.3 操作要求:抗凝和溶栓期间,尽量减少有创性检查和治疗。静脉穿刺时要做到一针见血,尽量减少穿刺次数,以防血管壁损伤。穿刺时止血带不宜捆扎过紧,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以减少静脉穿刺的机会。拔针时,应局部压迫5~10min,以防止出血。尿激酶稀释过程中不可剧烈振荡,稀释后立即应用,禁止与酸性药物混合使用。保持静脉通畅,确保在单位时间内将溶栓剂顺利滴注[4]。

2.2.4 恢复期的康复护理:适当下床活动增加肌肉收缩,加速静脉血液回流,防止新的血栓形成。运动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活动后不感疲劳为度,避免久坐久站。注意患肢保暖,避免外伤。血栓再通后,还要坚持口服抗凝药物3个月,预防复发。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妇产科常见并发症之一,本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发病因素包括:妊娠晚期由于血小板功能改变,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从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程中由于大量出汗、术后出血、液体相对不足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产后卧床休息,下肢活动减少,病人静脉血流迟缓,使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停滞于血管壁,形成血栓;下肢静脉反复多次穿刺或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药液,造成静脉内膜损伤;下肢受凉,引起静脉收缩,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5]。此患者由于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已临床治愈。因此,护理人员对产妇,应密切观察其下肢的变化,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