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合集下载

产科深静脉血栓的评估与预防内容

产科深静脉血栓的评估与预防内容

产科深静脉血栓的评估与预防内容
产科深静脉血栓(DVT)的评估与预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评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

在产科中,DVT常发生在妊娠期和产褥期,风险明显高于非孕期。

DVT主要发生于下肢,少数可见于肠系膜静脉、上肢静脉、颈静脉或
颅内静脉系统。

若血栓脱落并阻塞肺动脉,则会导致肺栓塞。

因此,对孕产妇进行DVT的评估和预防十分重要。

2. 预防:预防DVT的主要措施包括基本措施、物理措施和药物措施。

基本
措施包括抬高患肢、关节活动、促进下肢肌肉收缩和深呼吸等,同时应戒烟、戒酒。

物理措施包括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如循环驱动器。

药物措施包括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以及口服抗凝药物或氯吡格雷。

3. 风险评估:预防DVT应根据风险等级进行。

风险等级通常分为无风险、
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

对于高风险的孕产妇,应采取基本措施和物理措施,同时使用药物措施。

对于中风险的孕产妇,可采用基本措施和物理措施。

对于低风险或无风险的孕产妇,可采用基本措施。

4. 观察:在临床护理中,应密切观察孕产妇是否出现胸闷、气短、胸痛等肺栓塞症状。

一旦发现这些症状,应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请注意,具体的评估与预防方案可能因个人情况和医疗机构而有所不同。

如果您担心自己有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建议您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和预防。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医学创新研究2008年8月第5卷第23期M E D I C I N E I N N O V A TI O N R E SE A R C Hj沪.考量Z曰地j蠹雾参爹雾雾学学转蘑菇麟瓣黪搿髯黪箨彩摩雾转辫貉髫磐参誊貉舅零黪癣孚霆学髫磐箨磐黪籀彩爱孚萼孝荔磐萋爹荔鬓j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李雪琴王艳彬长葛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河南长葛461500)【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关键词】产褥期疾病血栓形成护理我院2002年12月~2006年12月收治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 V T)形成患者l l例,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本组l l例,年龄28—40岁,其中大于30岁8例,初产妇6例,经产妇5例,住院天数14—40d,平均18d,发病时间在产后1—21d,平均发病时间10d左右。

表现下肢肿胀、疼痛、增粗、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升高、产后发热、血象升高,患侧周径较健侧增粗3cm以上,l l例患者均采用卧床休息,溶栓抗凝、祛聚等药物治疗,同时肿胀肢体给予外敷肿消散,迅速减轻肢体肿胀,其中6例患者使用静脉腔内置管溶栓术。

1例肺栓塞PE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并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因人施护。

11例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肿胀肢体明显减轻,未发现新血栓形成及PE发生。

出院时复查行血管造影检查提示:患者下肢深静脉有不同程度的再通,随访12个月,所有病人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2护理2.1心理护理产后。

尤为剖宫产术后,由于产妇体质虚弱,疼痛折磨,心理承受力差,易给产妇造成心理和精神压力。

因此,护士应向病人解释产后或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症状、治疗方法、预后、注意事项及如何配合医生、护士,消除患者的顾虑,激发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及时反馈婴儿情况,与产妇多交谈,尽量满足其要求,耐心抚慰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2产褥期护理2.2.I饮食护理给予患者富有营养、易于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类清淡饮食,少量多餐,少食生冷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防治经验探讨

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防治经验探讨
和辅助检查 , 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和静脉血管造影等确诊 。本组 患者行 静脉血管造 影 7例 , 阻塞 处充盈缺 损 , 端静 脉扩 张 , 于 远
静脉血栓栓塞 的发生率约高 5倍 , 特别是在剖宫产 术后 。 其起 病 隐匿 , 目前患者 住院 日渐短 , 且 早期往往 忽视 , 如感 染血栓 脱落随血液循环运行至肝肾 、脑肺 等重要脏器易引起脓毒血
p v hec r tv fe t o r et u i ee c . a
【 y Wo d 】P e ei d es T r o h bt C m iigt dt n hn s n et nmeii Ke rs u r r m i ae h mbh l is o bnn a ioa C ieeadw s r dc e p u s o e i r i l e n
维普资讯
一 0固囤绾国目圈回国昏
孕产 妇 下肢 深 静脉 血栓 的 综合 防治经 验探讨
周 蔺 徐 家文
( 古 蔺县中医医院 , 1 四川 古蔺 6 6 0 ) 4 5 0
( 合江县合江镇中心卫生院 , 2 四川 合江 6 6 0 ) 4 2 0
【 关键词 】产褥期疾病 血栓性静脉 炎 中西 医结合
疗效
S r e fe p r e c o l we x r m i e p v i h o u n p e p r n y i t g a e c n r l u v y o x e i n et o r e t e t d e en t r mb si u r e a tb n e r t o t o y
Z o &IXuJ w n . e at n bttc , h uL . i e 2 a D p r tfo s r s 死 t dt n l hns e i l opt u i cu t G Ln me o ei r ioa ieem dc s ilfG Ln ony u i a i C ah ao , o hn ; h u l e t cnr o Hei gtw , ei gcut ,u hu C ia 66 0 0C ia2T e bi ha h et p c l ef J n n H J n onyL Z o ,hn ,4 2 0 a o a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药物治疗的选择与注意事项行抗凝治疗,其安全性较高,且
对胎儿影响较小。
溶栓药物
02
对于急性VTE患者,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等,但需密切
监测凝血功能及出血风险。
注意事项
03
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肝肾功能等
因素,并密切监测凝血指标及病情变化。
非药物治疗方法的介绍与适应症评估
机械性预防措施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 治疗,如静脉取栓术、静脉内支架植入术等。
包括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IPC)和梯度压 力袜(GCS)等,适用于无法耐受药物或存 在药物禁忌的患者。
适应症评估
在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时,需充分评估患者 的病情严重程度、手术风险及预后等因素, 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感染导致血液高凝
状态
感染时机体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和 细胞因子,引起血液高凝状态, 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感染影响静脉回流
产褥期感染可引起盆腔静脉炎、 下肢静脉炎等,导致静脉回流受 阻,血液淤滞,易形成血栓。
其他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的孕妇 ,其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增加 。
生活习惯
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不断涌现。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新的方法 和技术,以更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妊娠期及产褥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不仅影响患者的 身体健康,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 响。未来需要更多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提 供全面的医疗照护和支持。
规范临床实践
专家共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解读和应用专家共识,可以规范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诊断和治 疗实践,减少不必要的医疗差异和浪费。

最新妊娠期及产褥期VTE诊治建议

最新妊娠期及产褥期VTE诊治建议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 和诊治专家共识解读—危险因素
2-1 妊娠期及产褥期VTE 的发生与合并相关危险因素的 多少及程度密切相关,危险因素越多、危险程度越高, 发生VTE 的风险越大。(证据等级:专家共识)
(1)VTE或VTE史 (2)VTE发病相关合并症:活动性自身免疫性或炎症性疾病、肾病 综合征、心力衰竭、1型糖尿病肾病、恶性肿瘤等; (3)暂时性危险因素:妊娠期外科手术、妊娠剧吐、卵巢过度刺 激综合征等; (4)产科及其他危险因素:VTE家族史、高龄、产次、肥胖、截瘫 或长时间制动、全身性感染、多胎妊娠、子痫前期、剖宫产术、产 程延长、死胎、严重产后出血或大量输血等。
如果体重低于 50 kg 或高于 130 kg,可寻求专家建议。
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2020 年昆士兰临床指南—LMWH高预防剂量
如果体重低于 50 kg 或高于 130 kg,可寻求专家建议。
妊娠期和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的预 防2020年昆士兰临床指南—治疗量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 专家共识推荐总结
1500万
puerperium: acute management (No. 37b) . 英国,2015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 治专家共识解读—发病机制
1-1 妊娠期及产褥期特殊的生理与解剖学变化致VTE 发 生风险增加。(证据等级:专家共识) VTE形成的“三要素”(高凝状态、血流速度缓慢、 血管壁受损)。
术后0-8小时:坐在床边;术后8-12小时:楼道散步 术后6-12小时:拔除导尿管; 避免脱水:术后6小时不可以饮水????
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风险因素及其相应的预防措

孕前VTE病史预防措施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疗专家共识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疗专家共识

心律失常。
心电图、胸部X线
高度可疑应完善V/Q扫描或CTPA检查
三、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预防措施
(1)高危因素的动态评估是预防妊娠期及产褥期VTE发生的重要手段。
评估节点:首次产检、出现新的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时、住院期间、分娩后 制定高危因素筛查表
(2)健康宣教、物理方法是预防VTE首选。
宣教内容:合理膳食、多喝水,规律孕期运动、避免脱水、避免长时间卧床、制动、鼓励术后早 期活动、 识别VTE的风险因素和早期症状
华法林
孕早期致畸风险、通过胎盘、孕期使用咨询专科建议、植入心脏瓣膜的女性个性化评估结合女性价 值观和偏好、哺乳期间可通、仅当需长期预防血栓或有治疗指征时分娩后使用
磺达肝癸钠 Xa因子抑制剂 阿司匹林
人工合成活化因子X选择性抑制剂,作用类似肝素,对肝素严重过敏反应且不能接受肝素治疗 不过胎盘、不过敏、不引起肝肾功损害、生物利用度高、发生血小板减少和出血风险低 避免孕期及哺乳期应用、用药信息有限,不建议与椎管内阻滞联合使用

妊娠期和产后活动能力下降
妊娠期及产褥期VTE的危险因素
(1)VTE或VTE史:既往VTE史、经治疗后仍存在的VTE史
(2)存在与VTE发病相关的合并症:活动性自身免疫性或炎性疾病、肾病综合征、心衰、 恶性肿瘤、镰状细胞病
(3)暂时性危险因素:妊娠期外科手术、妊娠剧吐、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
(4)产科其他危险因素:VTE家族史、高龄、肥胖、截瘫、长时间制动、全身感染、多胎、 子痫前期、剖宫产术、产程延长、死胎、严重产后出血、大量输血等
家族史
有VTE家族 史
无个人史
大于1项易栓试验检查阳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抗凝血酶缺乏
治疗性抗凝至产后6周或更长 治疗性抗凝或高剂量预防至产后6周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诊治 ppt课件

妊娠期及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疾病诊治  ppt课件
1. 产前:该指南推荐,对于存在 VTE 病史的女性,产前应尽早开始预 防血栓形成。对存在 4 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见表 1,除外 VTE 病史及 易栓症)的孕妇,应考虑预防性使用 LMWH 至产后 6 周;对存在 3 项 危险因素(除外 VTE 病史、易栓症)的孕妇,应考虑自孕 28 周起预 防性使用 LMWH 至产后 6 周,且产后应再次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
因此,指南指出,LMWH是产前和产后预防血栓形成的首选药物; LMWH的剂量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重。对应用过普通肝素的孕妇,只 需监测血小板计数,不需要监测抗凝血因子Ⅹ a 水平。同时,母乳喂 养过程中应用 LMWH是安全的。
PPT课件
18
该指南还提出了 LMWH 的使用禁忌证, 包括: (1)已知的出凝血障碍(如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或获得性凝血病)。 (2)活动性产前或产后出血。 (3)存在发生产前、产后大出血风险的孕 妇( 如 前 置 胎 盘)。 (4) 血 小 板 减 少 症( 血小板计数< 75×10 9 /L)。 (5)急性中风(出血或 缺 血 性) 的 前 4 周。 (6) 严 重 肾 脏 疾 病, 肾小球滤过率低于 30 ml/(min·1.73 m 2 )。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7)严重肝脏疾病(凝血酶原时间超过正常范围,或存在静脉曲张)。 (8)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200 mmHg 或 舒 张 压 > 120 mmHg,1 mmHg=0.133 kPa)。

下肢静脉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法

下肢静脉血栓的最佳治疗方法
首先,对于早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药物治疗是首选。

抗凝治疗是目前治疗下
肢静脉血栓的主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通过抑制血液凝固来预防血栓的进一步形成。

此外,还可以辅助使用抗炎药物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减轻炎症反应和改善微循环,促进血栓的溶解。

其次,对于中期和晚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介入治疗是一个重要的选择。

介入
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血栓摘除术。

溶栓治疗通过导管将溶栓药物直接注入血栓部位,溶解血栓,恢复血流通畅。

而血栓摘除术则是通过手术方式将血栓直接清除,可以快速缓解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例如,对于伴有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下肢静脉瓣膜修复术或者下肢静脉瓣膜置换术,以恢复静脉血流的正常功能。

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
体化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控制血栓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复查,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对于下肢静脉血栓的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是三种
常见的方法。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治疗的风险和效果。

只有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
发表时间:2017-01-03T17:30:09.0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5期作者:李勤
[导读] 在妇产科中,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并发症。

(四川省绵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溶栓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确诊的16例下肢静脉形成1周内孕产妇患者。

所有患者均采用肝素抗凝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

统计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溶栓治疗前后下肢阻抗溶剂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4例,无效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且溶栓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下肢阻抗容积波图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在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时候,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同时,结合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关键词】妊娠;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5-0138-02
在妇产科中,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并发症。

但是这种并发症一旦产生,就会对孕妇、胎儿以及产妇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直接性威胁,同时这也是引发产妇、孕妇肺栓塞的重要原因[1]。

对于此种疾病,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确诊的16例下肢静脉形成1周内孕产妇患者。

研究分析溶栓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9月确诊的16例下肢静脉形成1周内孕产妇患者。

所有患者中妊娠28~38周的有6例,产后分娩2周内的患者有10例。

年龄为20~40岁,平均年龄为(29.7±5.7)岁。

在治疗前,所有患者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后,进行下肢阻抗容积波图明确患者病情。

确认所有患者患肢均为左侧,且为中枢性血栓。

经询问了解到患者均为妊娠及产褥期的一周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同时也确定所有患者并无溶栓与抗凝禁忌。

1.2 方法
在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患肢末梢静脉给药,尿激酶25~50万U/2h,连续静脉滴注一周的时间。

患者治疗期间每隔4h检测1次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在其恢复至基础值2倍左右,首次给予肝素的量控制在70~100u/kg,通过静脉注射给药,随后便可保持1000u/h持续性静脉滴注,同时每隔4h检测患者凝血活酶时间。

根据检测的最终结果,调整肝素使用剂量。

在持续性静脉滴注一周后,改为皮内注射直至产后6周。

在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时候,肝素使用时间至少维持2d。

在患者溶栓治疗的时候,还应口服肠溶阿司匹林75mg,连续服用5d,随后便可单纯使用肠溶阿司匹林直至患者可下床活动。

患者需保持平躺2周,患肢穿上弹力袜,并抬高20cm,保持患肢略微高于心脏平面。

选用的辅助药物有右旋糖酐,每天使用剂量为500ml。

在治疗期间还应观察患者患肢肿胀、血常规、尿常规、血小板计数等各项指标。

并观察患者溶栓治疗后将患肢与健侧对比肿胀、疼痛、皮肤弹性、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

溶栓治疗1周测定患肢血管CDU与IPG。

统计分析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
治愈:经有效治疗后,重复CDU表示静脉回流畅通,且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好转:经有效治疗后,发现重复CDU表示静脉回流已经有明显改善,且相对比治疗前各项临床症状有所减轻;无效:经对症治疗后,观察发现患者重复CDU表示静脉回流并未发生变化,且临床症状与治疗前并未发生任何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在此次研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研究中产生的数据均利用SPSS17.0软件处理,对比数据的时候采用t检验原理。

在对数据进行检验后,使用χ2验证,验证结果<0.05,就表明统计的数据与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治愈12例,好转4例,无效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且溶栓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下肢阻抗容积波图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可以说,在产科中产妇、孕妇妊娠及产褥期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是一种极为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据不完全统计,孕产妇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死亡率可达到17%。

在胎盘剥离后,产妇、孕妇孕期的凝血、纤溶系统就会发生改变,由此也就为预防性止血提供有利条件[2]。

但是这也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创造了机会。

相对于正常妇女,妊娠期及产褥期妇女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性明显较高。

在研究分析导致临床这种结果原因的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与纤溶酶原-纤溶酶系统有关系。

在此阶段,孕妇、产妇的纤溶酶已经产生纤维蛋白,这种物质会及时溶解血栓,由此也就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

根据临床研究的结果,妊娠期下肢静脉静脉血栓多出现于27周后,产后2周,其多为单侧,左侧最为常见。

而在明确患者病情的时候,需要借助其他各项检查。

一旦确定病情,就需要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主要是根据血栓快速溶解,改善静脉回流来减少对静脉瓣的损伤,以此便可治疗严重的肢体缺血,有效预防血栓形成综合征。

根据临床取得疗效,就可理解为溶栓治疗相对抗凝治疗效果更明显,且更彻底治愈疾病[3]。

综上所述,在治疗妊娠及产褥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时候,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的同时,结合肝素抗凝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安全性相对较高。

【参考文献】
[1]刘洪珍,王桂珍,齐少春等.经颈静脉留置导管治疗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36-37.
[2]胡晓鹰.36例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对策[J].中国药业,2012,13(A01):112-113.
[3]潘美珠,陈玉琴,苏琼英等.妊娠及产褥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及护理措施探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3(11):732-73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