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张衡传》同步练习(答案)2012.9
《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5题。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节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节选自《苏武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康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节选自《张衡传》)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相如引车避匿引:调转。
B.会论虞常论:判罪。
C.空以身膏草野膏:肥料D.连辟公府不就辟:征召。
《张衡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文言知识练习题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A.游.于三辅:游历、游学 B.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C.而无骄尚..之情:骄傲自大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看、视察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有都.柱:大 B .施关.发机:枢纽、关键 C .牙.机巧制:发动机件的枢纽 D .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征讨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用心思B.安帝雅.闻衡善术学:素常C.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再一次D.遂乃研核..阴阳:研究考验5、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国王骄奢..:骄横奢侈B.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C.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担心D.治.威严,整法度:治理 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出现错误的一组是( ) A.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典章法制 B.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符合、相合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豪族大户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形制、构造 C.一时收禽.,上下肃然:捉拿 D.遂共谗.之:诋毁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怪尝问天下所疾恶..者:痛恨 7、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盒盖隆起,形似酒尊.:通“樽”酒器B.后数日驿.至:驿站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方向D.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全、都8、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B.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C.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后十五都予赵D.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9、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傍行八道 B.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C.一时收禽 D.使人遗赵王书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举孝廉不行..B.言甚详明..C.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D.覆盖周密..无际 11、下列各句中的加点的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衡下车.. B.遂乃研核..阴阳 C.公车特征..拜郎中D.伺者因此..觉知 12、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单于壮.其节 B.吾得兄.事之 C.妙尽璇机之正. D.宁许以负.秦曲 13、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名词作动词 B.剑.斩虞常已 名词作状语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名词作动词 D.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形容词使动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公车特征.拜尚书 B.因入京师,观.太学 大王见臣列观. C.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以精.铜铸成 D.安帝雅闻衡善.术学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关于“属”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衡少善属.文 B.属予作文以记之 举酒属.客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C.名属.教坊第一部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吾属.今为之虏矣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16、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游于三辅,因.入京师”A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 .伺者因.此觉知C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D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7、对“施”和“发”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施.关发机 ③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使人发.书至赵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8、对“制”和“辟”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 ③连辟.公府不就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④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19、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才高于.世 B.以.精铜铸成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C.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D.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遂乃.研核阴阳 衡常思图身之.事 20、下列各项中“之”字的意义与例句“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B.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C.张口承之.D.士大夫之.族 21、下列特殊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B.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C.未之有也D.验之以事22、下列各句中的句式与例句“举孝廉不行”相同的一项是( ) A.信义安所见乎 B.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 C.连辟公府不就 D.今君乃亡赵走燕 23、下列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连辟公府不就②何以汝为见 ③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④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⑤验之以事,合契若神⑥举孝廉不行⑦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⑧张衡字子平,南阳西鄂人也⑨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力算A.①∕②④∕③⑧∕⑥∕⑤⑦⑨B.①⑥∕②④⑤∕③⑧∕⑦⑨C.①⑥∕②④∕③⑧∕⑤⑦⑨D.①②∕③⑧∕④⑥∕⑤⑦⑨24、下列各项中的句子,不属于状语后置句的一项是()A.验之以事,合契若神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D.连辟公府不就25、下列各句的解释出现不正确的一项()A.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苏武传 张衡传 课后练习题

《苏武传》练习一、基础知识:1.填空:(1)班固,东汉著名的,《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体例,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历史与文学巨著。
文学史上,司马迁与班固并称。
(2)“二十四史”是指由《史记》至《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
它的前四史是、、和。
(3)班固又是东汉最著名的的辞赋家,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2、下列句子,属于名词用作状语的是A、惠等哭,舆归营。
B、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C、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D、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3、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是A、收族陵家,为世大戮。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C、见犯乃死,重负国。
D、终不得归汉,空自苦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通哪个字。
①暴秦之欲无厌②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③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④辞决而行⑤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⑥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⑦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⑧同舍生皆被绮绣⑨独不怜公子姊邪⑩可得闻与5.选出“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组:()例: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士亦以此不附焉。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位。
⑧持节发河南仓粟以振贫民。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⑤⑦ D.④⑥⑧6.下列句中的“于”字已按其作用作了分类,选出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赵氏求救于齐。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③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④望长安于日下。
⑤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⑥而耻学于师。
⑦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⑥/②⑦/③⑤/④⑧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⑥/②⑦/③④/⑤⑧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张衡传同步练习及答案

《张衡传》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员径八尺(______通_______)(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______通_______)﹙3﹚傍行八道(______通_______)(4)形似酒尊(______通_______)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淡静。
古:今:(1)常从容..。
古:今:(2)举孝廉不行..拜郎中。
古:今:(3)公车特征..无际。
古:今:(4)覆盖周密..,乃知震之所在。
古:今:(5)寻其方面..,治威严。
古:今:(6)衡下车..俗人。
古:今:(7)不好交接..骄奢,不遵典宪。
古:今:(8)时国王..三.词类活用(1)妙尽璇玑之正.。
(正: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 )(3)又多.豪右(多:)(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善:)四.翻译下列句子并总结句式特点:(1)判断句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译: ) (2)被动句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译: ) (3)宾语前置句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译: )(4)介词结构后置句①果地震陇西 (译: )②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译: ) (5)省略句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译: )②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译: )③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译: )④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译: ) (6)状语后置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 (译: ) 五.一词多义观①观太学(观摩学习)②大王见臣列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③此岳阳楼之大观也(景像)④玄都观里桃千树(道士庙)⑤启窗而观(看)因①因入京师,观太学(于是)②蒙故业,因遗策(沿袭)③因其势而利导之(顺着)④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通过、经由)⑤因人之力而敝之⑥衡乃拟班固《两都》《二京赋》,因以讽谏(凭借)⑦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趁机)乃①精思傅会三年乃成。
(才)②遂乃研核阴阳(就)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却)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⑤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张衡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大全)

《张衡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大全)第一篇:《张衡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大全)《张衡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一、这篇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设题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并能分析课文结构,在此基础上抓住课文重点,进而了解张衡在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
答:⑴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①第一部分(第1段)写张衡的为人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②第二部分(第2-4段)写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③第三部分(第5段)写张衡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
⑵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可分为两层:一是仕途情况,以及制作浑天仪和著《灵宪》、《算图论》的情况;一是专门介绍候风地支仪。
显然,后者又是第二部分的重点。
二、翻译下列各句。
设题意图:积累常见重点实词,区别他们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常用义的不同。
⒈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译:虽然才能比一般人高出许多,但并不因此而骄傲自大。
(他)平时举止从容、态度平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结交。
⒉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译: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阴阳历算方面最用心。
⒊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译:张衡不趋附当时的权臣大官,所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
⒋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译:曾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但感觉不到地面动,京师的学者都认为它没有应验这很奇怪。
⒌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译:当时政治局面每况愈下,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三、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课外搜集资料,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
设题意图:旨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课文所记载的张衡的种种优良品质,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参考答案略)第二篇:张衡传答案张衡传【考题体验】【考题体验】1.乃,副词,才2.C.意动用法【知识梳理】 1.通假字(1)员径八尺(“员”通“圆”)(2)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3﹚傍行八道(“傍”通“旁”)(4)形似酒尊(“尊”通“樽”)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1)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苏武传》同步练习检测卷(含答案)

《苏武传》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
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
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节选自班固《苏武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B.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C.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D.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
张衡传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张衡传同步练习题及答案张衡传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A.属()文邓骘() B.逾侈()璇()玑C.驿()站河间相() D.骸()骨蟾()蜍()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同()(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同()(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同()(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同()(5)府吏见丁宁()同()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B.吾得兄事之C.且庸人尚羞之D.宁许以负秦曲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6)君何以知燕王(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8)求人可使报秦者(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10)甚矣,汲黯戆(zhuàng)也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
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 11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苏武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苏武传》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常惠,太原人也。
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移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汉嘉其勤劳拜为光禄大夫是时,乌孙公主上书:“匈奴发骑田车师,车师与匈奴为一,共侵乌孙,唯天子救之!”汉养士马,议欲击匈奴。
会昭帝崩,宣帝初即位,本始二年,遣惠使乌孙。
公主及乌孙王昆弥皆遣使,因惠进言:“匈奴连发大兵击乌孙,使使胁求公主,欲隔绝汉。
昆弥愿发国半精兵,自给人马五万骑,尽力击匈奴。
唯天子出兵以救公主、昆弥!”于是汉发十五万骑,五将军分道出。
以惠为校尉,持节护乌孙兵。
昆弥自将五万余骑,从西方入至右谷蠡庭,获单于兵将三万九千余,得马、牛、羊无数,乌孙皆自取卤获。
惠从吏卒十余人随昆弥还,未至乌孙,乌孙人盗惠印绶节。
惠还,自以当诛。
时,汉五将皆无功,天子以惠奉使克获,遂封惠为长罗侯。
复遣惠持金币还赐乌孙贵人有功者,惠因奏请:“龟兹国尝杀校尉赖丹,未伏诛,请便道击之。
”宣帝不许。
大将军霍光风惠以便宜从事。
惠与吏士五百人俱至乌孙,发龟兹西国二万人,令副使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从三面攻龟兹。
兵未合,先遣人责其王以前杀汉使状。
王谢曰:“乃我先王为贵人姑翼所误耳,我无罪。
”惠曰:“即如此,缚姑翼来,吾置王。
”王执姑翼诣惠,惠斩之而还。
后,代苏武为典属国,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
甘露中,后将军赵充国薨,天子遂以惠为右将军,典属国如故。
宣帝崩,惠事元帝,三岁薨,谥曰壮武侯。
传国至曾孙,建武中乃绝。
(选自《汉书常惠传》)文本二: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荒泽中。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参考答案一、实词1.引:(1)虞常果引张胜(牵引,供出)(2)引佩刀自刺(拿.举)(3)项王在睢阳,闻海春侯军败,则引兵还。
(带领)2.节:(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节杖,古代使者所持的信物)(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气节)(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季节)(4)常恐秋节至(节气)(5)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节操)(6)守节情不移(贞节)3.会:(1)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恰逢)(2)会论虞常(共同)(3)单于召会武官属(会合)(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应当)(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应当,表推测)4.使:(1)数通使相窥观(使者)(2)故使陵来说足下(派遣)(3)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据秦。
(假使)(4)使得奋大辱之积志(让)(5)单于使使晓武(派遣使者)5.当:(1)汉亦留之以相当(抵偿)(2)副有罪,当相坐。
(判处)(3)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抵挡)(4)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掌握)二、虚词1.益:(1)单于益骄(更加副词)(2)武益愈(逐渐副词)2.相:(1)数通使相窥观(互相副词)(2)副有罪,当相坐(偏指一方,你,代词)3.即:(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连词,假使)(2)昭帝即位数年(上)(3)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就在(某时)/当(时)4.以:(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介词,因为)(2)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3)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通“已”,已经)三、词类活用1.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使动,使……回去)2.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语,n-v,告诉)3.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4.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空以身膏草野(n-v,滋润,作肥料)6.天雨雪(n-v,下)7.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n-v,校正)8.杖汉节牧羊(n-v,拄着,手里拿着)9.单于壮其节(意动,认为……壮)10.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11.反欲斗两主(使动,使……争斗)12.使牧羝,羝乳乃得归(n-v,生育)13.言太守以下皆白服(n-v,穿白衣服)14.得夜见汉使(名-状,在夜晚)15.收族陵家(n-v,灭族)16.惠等哭,舆归营。
(名-状,用车子/ 名-动,用车子送)四、通假字:请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女为人臣子(女-汝,你)2.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县-悬,悬挂)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弆,收藏)4.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旃-毡,毛织的毡毯)5.空自苦亡人之地(亡-无,没有)6.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决-诀,辞别;衿-襟,衣襟)7.南乡号哭,欧血(乡-向,向着;欧-呕,呕吐)8.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宿-夙,早;昔-夕,晚)9.异域之人,壹别长绝(壹-一,一旦)10.士众灭兮名已隤(隤-颓,毁坏)11.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叛,背叛)五、古今异义1.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
(成为皇帝亲近之臣)2.武等实在。
(确实活着)3.武使匈奴明年,陵降。
(第二年)4.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不抱成见)5.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今义:副词,表程度)6.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7.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8.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六、特殊句式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判断句)——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2.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断句)——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3.何以女为见?(宾语前置)——为什么要见你?(见你干什么?)4.见犯乃死(被动句)——被(匈奴)凌辱后才去死5.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被动句)——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德惠,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
6.陵尚复何顾乎?(宾语前置)——我还再顾念什么呢?7.虽欲报恩将安归!(宾语前置)——虽想报恩可归去哪里呢?8.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七、翻译下面的句子。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
2.单于益愈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单于更加想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使他与外界断绝一切联系,不给他吃的喝的。
3.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
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4.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
我李陵虽然无能和胆怯,假如汉廷姑且宽恕我的罪过,保全我的老母,让我得以施展在奇耻大辱下积蓄已久的志愿,或许也能像曹沫在柯邑订盟的举动那样,这是我当初日日夜夜都不能忘怀的念头!八、选择题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C )A.前后十余辈。
(批)B.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辈)C.因厚赂单于。
(贿赂)(“赠送”)D.召苏武受辞。
(供词)2.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C解析:A项,“女”通“汝”;B项,“畔”通“叛”;D项,“县”通“悬”。
)A.何以女为见?B.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C.单于召会武官属。
D.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
3.对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D应为“不要再说什么啦”。
)A.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于是眼泪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而去。
)B.常惠请其守者与俱。
(常惠请求看守自己的人一道去见汉使。
)C.来时,太夫人已不幸。
(我率兵离开长安时,你母亲已去世。
)D.勿复有云。
(不再有什么云了。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阴:暗地里)A.虞常果引张胜引:牵扯。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候:拜。
C.而收系张胜收:逮捕。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阴谋。
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一词多义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现象,平时要多掌握积累。
第一组中第一个“会”是“适逢”的意思,第二个“会”是“一起”的意思。
第二组中第一个“生”是“活”的意思,第二个“生”是“活着”的意思。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例句和A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为名词作状语,C项中为意动用法,D项中为使动用法。
)例句:空以身膏草野A.使人止晋鄙军,留军壁邺B.其一人夜亡C.单于壮其节D.欲因此时降武7.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不同的一句()例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A.见犯乃死,重负国B.皆为陛下所成就C.武留匈奴凡十九岁D.为降虏于蛮夷8.选出与下面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例句:(3)何以女为见?A.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B.子卿尚复谁为乎?C.非汉所望也D.皆为陛下所成就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根据文意,虞常谋划射杀卫律,未实施。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九、给加点字注音。
昆邪王()()且鞮侯()()阏氏()()煴火()左伊秩訾()浞野侯()丈人行()缑王()答案:hún yéjūdīyān zhīyūn zǐzhuóhánɡɡōu《张衡传》参考答案1、答案:CC项中“都”读dū2、答案:DD项中“视事”指治理事务3、答案:CC项中的“羞”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4、答案:BA项“五经”;C“拜”不指调动官职;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4、答案:BB项详明指详尽明了,与现代汉语相同5、答案:C项是宾语前置,而其他三项均为状语后置6、答案:CC项中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也指长安和洛阳7、答案:BB项均为“用”A表范围、在……方面;C前者为召,后者为验证;D项前者表顺承,后者译为根据8、答案:BB项中的“机巧”应翻译成“器械方面的巧思”9、答案:①于,介词a.表处所,在;b.表比较;c.表范围,在……方面;②因,介词a.趁(机会);b.通过、藉;c.因为;③a.召,动词;b.征象,证据,名词④a.精心,形容词;b.纯,形容词10、答案:①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他)却不去应荐,多次被公府征召,(他)也没有去就任——“举”、“辟”为被动用法,“不行”、“不就”省略主语“他”,即张衡“连辟公府”是“连辟于公府”,省略“于”②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才能奇特,累次召请(他),(他)没有应召——“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省略“召”的宾语和“不应”的主语(即兼语)“其”③用篆字山、龟、鸟、兽等图案雕饰——状语后置④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样的事——“所记”,“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结构“未之有”即“未有之”,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三、阅读课文选段1、答案:D.D项中征:验证2、答案:CC为以后,之后其他三项均为“用”3、例句(1)为省略句,例句(2)为宾语前置句参考答案:(1)果地震陇西(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四、拓展运用1、答案:C C项中樵:柴,名词2、答案:AA项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B项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C项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D项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答案:C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4、(1)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2)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3)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