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05
整体感知的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本内容、 把握主题思想、 分析人物性格
等
评价方法:通 过阅读测试、 课堂提问、作 业批改等方式
进行评价
评价标准:根 据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制 定合理的评价
标准
反馈与改进: 根据评价结果, 对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进行 反馈,并提出
评价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效果
教学策略: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如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以促进学生整体 感知能力的发展。
教学效果:教师应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以 评价教学效果。
学生反馈: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整体感知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满意度, 以改进教学策略。
教师培训:定 期组织教师参 加培训,提高 整体感知教学
能力
资源建设:建 立丰富的教学 资源库,方便 教师查找和参
考
教学实践:鼓 励教师在实际 教学中尝试和 运用整体感知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建 立科学的教学 评价体系,激 励教师提高整 体感知教学能
力
促进跨学科合作,推动整体感知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跨学科合作: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共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提高整体感知教学的效果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整体感知教学的认识和教学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应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以便更好地实施整体感知教学。
06
整体感知的未来发展
深入研究整体感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 实践经验: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和经验总结
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维能力 研究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浅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科阅读教学的特点越发凸现出来。
新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要求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
要真正学会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能力必须具备。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增强整体感知课文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着眼整体,从整体感知入手去研读课文。
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文的目光,没有立足于整体的思路,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如果掌握了整体各部分之间的规律和联系,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协调,那么这些部分的组合就会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功能,其功能将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课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课文中的字、词、句、段不是孤立的,必须把它们作为课文的一部分来处理而不是让他们游离课文之外。
只有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课文中来理解,才能做得恰如其分,也才能正确把握文章的精髓。
否则,就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弊端。
因此,在阅读活动中,必须让学生增强整体意识,使学生养成了整体感知课文的习惯。
二、要掌握方法,找准突破口(一)引导学生入境叶圣陶先生还有一句名言:“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教读文本前首先把学生带入作者写作时的意境,使学生与作者亲近、相知,产生情感的共鸣。
引导学生入境,使之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这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前提。
(二)辨明文体文体不辨就有盲目性,就会走弯路,影响整体阅读效率。
体裁往往决定了文章的形式和内容,因此,从辨别文体入手,即根据其特点和规律明确某一体裁的基本结构模式,就可以迅速而准确地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和内容要点,强化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比如散文,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是由景及情。
要理解文中的“景”,就必须按照其文体特点依次抓住特征、观察点、角度、顺序。
要把握作者的“情”,就要从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两个方面来完成。
间接抒情离不开想象联想、渲染衬托,直接抒情则必须抓住文中的议论。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

论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研究摘要:整体感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是一种阅读策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从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整体感知的概念、意义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
文章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阅读活动和训练,使学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水平。
关键词:整体感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策略;阅读理解;阅读训练正文:整体感知是指在阅读过程中,通过理解一个整体来理解文本的某个部分,也就是看到整张图画再去分辨其中的细节。
这种阅读策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主旨,从宏观上理解文本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例如,让学生先整体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分析文章的细节;或者让学生通过看图片、阅读标题等方式来推测文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角度、多维度的阅读活动和训练来提升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如设置阅读任务、组织课外阅读等。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可以促进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的发展。
因此,教师应该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层次和阅读能力的文本,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中找到感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总之,整体感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通过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而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手段。
阅读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语言能力。
但是,在阅读教学中,很多学生却遇到了难以理解和记忆的问题,这往往是因为学生缺乏整体感知能力。
因此,本文将从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培养整体感知的方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感知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细心 R [ 重地 想去 J
”
。
保
通 过 初读让 学 生对文章 有个 总 体 印 象
。
学 生 在通
。
存
”
;
小 猴 看 到 上等 的 麦 种
。
独 出心 裁地
,
“
全 种下 了 地
通过 指
,
教师可 以 鼓励学 生 说说 文 中 的 小 英给 人 留下什 么印
,
导 学 生抓住关 键 词 聪 明 能干
最后
,
体会 小 猪 的 憨厚 可 爱
摩 文章 的 关键
1
,
揣
小英 为 什 么有这 些变 化 ? 我们应 当如 何 看 待
“
( 第 6 自然段 )
”
具体 如 下
:
掌声
?
( 第 7 自然段 )
。
找 关键 词
《23
”
,
.
教师 再 从词 句 人 手
每 逢佳 节倍 思亲 》 这 一 课
、
,
让 学 生把文章 阅 读更精细化
比如
“
,
在 阅读
“
读苏 教版 三 年级 上 册 贯 穿 全 文 的 关 键 词是
有些
勾 践为什 么 要 卧 薪 尝 胆
( 提 醒 自己 时 刻 不 忘 报 仇 雪 恨
“
提 醒 自 己不
“
学 生怕 长 文章
,
担 心 要记 的 内容很 多 ; 有 些 老师 怕 长 文章
。
担 心 出现
潘 继云
、
忘 兵败会稽 的 耻辱
什 么?
“ “
) 这 一 自然段 也 点 题
“
卧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只有具有全方位的整体感知先导知识,才能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在阅读中注重整体感知,古人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初中语文教学也应更加重视“整体感知”在阅读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是指学生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获得关于阅读文本的形式和内容的初步印象,是对文章初步的领悟和体会,它是“深入局部”的先决条件,是揣摩语言的基础,是进行其它一切学习的前提。
1.当前课堂教学中“整体感知”存在的误区1.1 匆忙研读,浅尝辄止。
有的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
才初读一遍课文,教师就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结果,学生所说的只是些枝节、琐碎的东西,所提的问题比较肤浅,对主要内容的感知也比较片面。
1.2 注重内容,忽视形式。
很多教师在整体感知课文时,往往只注重课文内容,而忽视了言语形式。
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
1.3 放任自流,缺乏指导。
课堂上,教师往往让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来整体感知,由于教师缺乏方法的指导,学习的提示,放任自流,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不得要领。
2.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策略笔者认为,“整体感知”并不等于学生自己的感知、把握,是需要教师引导的。
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环节,指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材料内容和形式),让课文中的“人”有个整体形象,让课文中的“事”有个整体概念,让课文中的“景物”有个整体轮廓,让课文中的“问题”有个整体思考,促进学生深入学习课文。
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和知识积累浅析

的练 习 初一 活动 课 就 有 , 套 《 习册 》 配 练 中也 有 。 如 初 中第 四册 “ 维拓展 ”板块 就有要 求用 反 义词填成 语的训练 : 为 思 “
一 一
高 了他 们 的 阅读 能 力 。 那么 . 中学 生 应该 如 何 进 行 阅读 . 该 从 应
中 积 累哪 些 知识 呢 ? 面笔 者 就 浅谈 一 下 自己在 教学 实 践 中所 下 做 的尝 试
一
用 ”“ 、舍
一
逐
”
一
“ 、
一
辕
一
辙”“ 嘲 、
一
一
讽 ”“ 备 、
一
一
患”“ 龙 、
一
一
、
引导 学 生主 动 感知 , 整体 感 知
脉 ” 。可 以说 . 等 几乎 每 个 成 语 的 背后 都 有 一 个 动 人 的故 事 , 耐 人 寻味 . 发人 深 思 。 生若 能 将 这 些成 语 故 事熟 记 于 心 , 学 不仅 能 启迪 人 生 . 而且 到 实 际运 用 时 就 能得 心 应 手 。
化 修 养 初 中语 文 实 践课 中就 有 警 句 的收 集 与评 比活 动 。除 了
的整 体 感知 作 为 一 个重 要 的 教 学 环节 参 与 到 阅 读 教学 之 中 . 抓
整体感知方法

整体感知方法西安高新一中,孟文鹏“整体感知”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得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
如何让学生较好地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本文拟提出几种常用的方式,就教于方家。
一.复述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复述内容。
观察其复述是清晰的,还是含混的;是有条理的,还是凌乱的;是准确的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信息,还是不得要领,鸡零狗碎。
通过复述,令学生呈现感知的收获,而教者也从中得到灵活施教的参考信息。
二.漫谈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随意谈谈对文章的感受,不提出任何限制,使学生能自由自在地倾吐自己的想法。
在此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见解,又会给其他人以启示,从而产生环环相扣,波波相连的教学效果,不独呈现其“整体感知”的收获,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联想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谈谈由这篇文章联想到什么。
可以是自己的切身经历,也可以是其他的相关信息。
由其“联想点”,可以判断其“整体感知”的质量,同时将课文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拉通,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深刻领悟。
四.换题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给文章换个题目。
这个过程,是学生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重要信息的再加工过程。
在呈现“整体感知”诸方式中,这是最常用,最容易出花子的一种。
学生所换题目,往往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中一些精彩之作,甚至给人超过原题之感。
五.亮点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就内容,人物,语言,结构四方面中的某一点来谈自己的感受。
可设置以下几种问法:说说文中你印象最深的故事或人物;你喜欢本文的语言吗,为什么?请说说本文的大致思路等等。
六.提问法七.总结法通读文章之后,让学生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受。
学生只有经过认真的阅读之后,才能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感知,从而才可能用较简短的文字概括这种印象。
这种方法,目前被许多电视节目广泛采用,主持人在节目终了时,往往会请嘉宾用一句话收束心情。
学生耳濡目染,对此法应不陌生。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作者:陈小兰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02期现实中的语文课堂教学对文本的解读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注重字、词、句、段的机械训练,忽视文章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的关系。
此种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违背了阅读的整体性规律,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诵读感知、复述感知、标题感知和思路感知是本篇论文探索有关“整体感知”的教学策略。
一、诵读感知策略“诵读”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读”,而是需要学生与文本作心灵的沟通。
例如《故都的秋》第三段,教师通常是让学生在通读全文揭示“文眼”的基础上,朗读该段,之后是按景物描写层次来分析文章,在此种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实际上是一堆无关紧要的知识碎片。
学生头脑中没有完整的形象,有的只是被敲打成碎片的空洞无物的话语。
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整体感知文本”,学生感知文本最实用的办法是“诵读”,而待其义自见。
在阅读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诵读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文中所描绘的景物以及作者融入的情感。
如《故都的秋》第三段,可让学生自由诵读该段,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秋院”的整体形象:“秋院”的描写有“一椽破屋”作陪衬,之后加上“浓茶”的意象,叠加上“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的意象,再叠上“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的意象。
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秋院”的整体形象,让学生感觉到:这北国的秋院,是别一心境中的郁达夫所描绘的特有的图景。
二、述课文感知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复述课文是使学生阅读达到“整体感知”的有效策略。
如魏书生老师执教的《梁生宝买稻种》,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并复述一遍。
运用此种策略能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易于引导学生阅读进入“整体感知”。
三、变换标题感知策略标题是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掌握这把“钥匙”,就能窥见其中的奥妙。
组织学生变换文章的标题,就必然会调动学生阅读全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选取不同的角度来给文章拟定标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整体感知
摘要: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于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难以发现作品的内在美,更难以真正把握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意义要义角度必要性
在2000年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提出了“整体感知”的阅读新理念,针对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字词句篇、语修逻文面面俱到的扣挖肢解,主张让学生自己整体感知文章,让学生自己直接参与文本的对话,而不是老师将筛选好的东西喂给学生。
所以本文以“记叙文阅读”为例,谈谈对“整体感知”这种理念的个人认知。
一、整体感知的作用和意义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对7-9年级学生整体感知能力的明确要求。
而且考查学生对记叙文的整体感知能力的阅读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也屡见不鲜。
例如: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件事?写了这些事的用意是什么?怎样给文
章划分段落层次?即使是一些关键句的含义分析,也离不开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融会贯通。
例如:“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句话有着深刻的含义,作者强调要将人生中面临的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个小的困难,再一个个地克服它们。
学生们只有明白了文章的主旨,把它放在全文的语境中,才能清晰地明确这句
话的内涵。
二、整体感知的要义
孙荻芬先生说:“感知课文内容,是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明确指出:“整体感知课文是阅读理解的起点,也是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读物的一种近乎直觉的认识。
”据上所述,我们可以把整体感知课文的要义归纳如下:
1.学生是阅读行为的发出者,是阅读的主体。
2.整体感知课文基本上属于感知阶段,是对课文的“直接的反映”,“近乎直觉的认识”。
3.整体感知强调阅读的整体性。
三、整体感知的方法和角度
在阅读教学中,提出整体感知课文的要求,是对阅读规律的遵从。
那么,我们可从哪些方面加以整体感知呢?在进行记叙文的整体感知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即在阅读全文后,弄清文章的大意,并能对文中的意思进行准确表述。
主要方法有:
①浏览标题,粗略了解内容。
多半的标题能揭示文章的基本内容。
如:《散步》写一家人散步的经过;《藤野先生》记叙的是有关先生的主要事迹。
②通读全文,抓住材料的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a.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要弄清写了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围
绕主要人物写了哪些事件?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阿长与〈山海经〉》重点写了她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刻画了一个不幸又热望平安,粗俗而心地善良的劳动妇女形象。
b.叙事为主的记叙文,要抓住记叙的线索和要素,弄清重点叙述的部分。
如:《故乡》一文记叙了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其中着重叙述的是我“在故乡”的经历和见闻。
c.写景状物的记叙文,要弄清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如:《春》一文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勃勃生机的春天景象
2.整体感知文章的思路结构。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就是为了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划分记叙文结构层次的主要方法有:
①以时间的先后划分。
有些记叙文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安排材料,我们可以抓住表时间变化的词语来理清层次。
如《海滨仲夏夜》一文,找出表时间的词语,层次就清晰了。
②按地点的变换划分。
有些记叙文依地点的变化来安排材料,据此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以地点变换为依据,文章自然分为两部分。
③按照作者的情感变化来划分。
如:《荔枝蜜》一文,作者以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从“不大喜欢”到“想去看看”到“赞美蜜蜂”再到“想变成蜜蜂”,这正是划分此文结构层次的依据。
3.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思想。
所谓主题,是指作者的写作意图、
目的。
它是阅读记叙文的重点所在。
理解文章的主题,一般有以下的方法:
①分析标题。
有的记叙文的标题就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因此我们阅读文章首先要先“审题”。
如:《不朽的失眠》《敬爱生命》。
②分析议论抒情句。
记叙文中的议论句往往点明事情的意义;抒情句则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
有的记叙文开篇点题,开头部分以议论抒情句点明文章的主旨,如:《白扬礼赞》开头一段“白扬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扬树”。
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在结尾处归结主旨,如:《紫藤萝瀑布》最后一段中的“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③分析人物的语言。
有时作者会借助人物之口表达自己的看法,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从人物的关键话语中理解文章的主旨。
如《故乡》中母亲的叹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
通过上面对整体感知教学模式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模式符合我们认知规律的特点,它提倡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知识的掌握都应是完整的,而不仅仅是凤行麟爪。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起福:《语文教学心理学》,语文出版社,1994年版
[2]《叶圣陶与语文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月日2月出版
[3]高学成:整体阅读三步法浅探,《安徽教育》,199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