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火枪兵及其战术阵型(图)
崇祯五年步兵营编制

旗队:各4队,旗队长一人(背旗),杀手旗加虎蹲炮炮手两人,运虎蹲炮骡车一辆,镇抚兵一人(腰刀、短铳各一把)。共52人。
局:火器、杀手各一旗,百总1,旗手1人,亲兵兼鼓号2人,局镇抚官一人,训导官1,救护兵4,共114人。
司:下辖4局,456人。
直辖火器分遣队1个:两个旗队,带刺刀燧发枪兵100人。
直辖救护队1个:20人。
直辖千总部辎重队,共120人,两轮马车30辆,每车载重3石,带干米50石,黑豆40石,负责保障5日份行军补给。
每鸳鸯阵千总部总计:1305
第二总第三总编制(方阵编制):
每小队:分三伍,队长1,伍长3,士兵12人,共16人。用长矛或燧发枪,长矛兵前排披甲。
崇祯五年步兵营编制(稿)
更新时间2013-6-13 20:42:21 字数:1532
战兵步兵营:下辖三千总部,第一总为鸳鸯阵编制,第二三总为方阵编制。
每营第一总(鸳鸯阵)编制:
小队:12人,队长1,长枪4,镗钯2,刀棒2,刀盾2,火兵1。队长和火兵各配短铳一把,刀盾配短标枪两支,队长明盔顶加红色小旗。
部指挥机构:千总1,副千总1(单独指挥所有火器旗队时负责),副千总1(单独所有团属炮时负责),亲兵兼旗鼓6,马8匹;千总部镇抚官(军法官)1人,镇抚兵4人,马夫1人,铁匠2人,裁缝2人。
直辖轻骑队:哨马、塘马、架梁共20人。
直辖部属重武器旗队1个,52人,两轮火箭车十五辆(每辆三百支),每三辆前后相连,配骡子两匹;大弗朗机三门(每门配子铳十个),每门配杂马四匹;弹药马车五辆
训练队三十人。
辎重队:五十人,作战时另配劳役、马夫。
中军:直辖参谋及亲兵旗鼓二十人,中军卫队五十人。总镇抚官1人,镇抚军士5人,救护兵十人。训导官十人。共96人。
消防史话---清末皇家消防队员

清末皇家消防队员
我国官办消防由来不久,不过古代消防并不称消防,而称火师。
而周称司煊、司耀;宋代称防隅、潜火军;元代、明代称救火兵丁;清代初年称防范火班。
古汉语中的“救”字,有阻止、控制的含义,古人所说的救火,也具有消防的意思。
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消防”一词从日本泊来。
才有消防队之称。
巡警学堂有消防专业科系。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朝中央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有消防处。
皇家消防队由巡警部的最高行政长官官衔称作“尚书”,由徐世昌担任。
消防队的最高行政长官称作“统带”,副职称作“邦带”。
皇家消防队队员是由年轻力壮的忠于帝王的太监中挑选出来的,其职责是驻守皇宫、西苑和颐和园,保障皇家消防安全,
那时所使用消防设备大多是从日本进口的。
当然,那时,世界上尚未发明机动泵浦消防车,日本人所能向中国提供的也仅仅是人力消防唧桶,马拉消防唧桶而矣。
消防队员的服饰,头顶龙脊铜盔,前沿短而后沿长,能防水。
一身黑色的亚麻防雨布做成的救火服,对开大襟,有一排。
清代火枪管理制度

清代火枪管理制度清代火枪管理制度是清朝政府为了有效管理火器而设立的一套完善的制度。
清朝一直重视火器的生产和管理,认为火器是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升军队的火力和作战能力。
因此,清代火枪管理制度在清朝的军事制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军队的发展和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火器的生产和供应清代的火器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火炮,另一类是火枪。
火炮是一种用于炮击敌方阵地和城池的大型火器,火枪是一种用于步兵战斗的轻便火器。
清代火器的生产主要集中在皇家军械作坊和各地的军械作坊,由专门的工匠负责制造。
每个工坊都要按照政府的规定进行生产,确保火器的质量和数量符合军队的需求。
火器的供应主要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政府会根据实际情况下发火器给军队和驻防部队。
军队的火器装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直接影响到部队的作战能力。
因此,政府会保证军队的火器供应,确保他们在战斗中拥有足够的火力支援。
二、火器的管理和维护清代的火器管理非常严格,军队中只有经过训练和鉴定的士兵才能使用火器。
一般而言,每支军队中都有专门的火器鉴定员和火器监管员,他们负责检查和维护军队的火器装备。
在军队的日常训练中,也会有专门的课程教授士兵如何正确使用和保养火器,以确保火器的正常运作。
另外,政府也会建立火器库存制度,将大量的火器储存在军械库中,以备战时使用。
这些火器都会经过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它们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正常发挥作用。
政府还会定期组织火器检阅和测试,以评估火器的性能和质量,为军队提供更好的武器装备。
三、火器的使用和战术清代军队在作战中广泛使用火器,使其在战场上具有巨大的火力优势。
火器战术在清代的战争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帮助军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
清代的火器战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火器阵地:清代军队会根据敌军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建立火器阵地,用来炮击和压制敌方部队。
火器阵地一般都会设置在有利的地形上,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火器的作战效果。
2.火器配合:在军队的作战中,火器往往与步兵和骑兵等其他兵种配合作战。
详解清代的火绳枪、燧发枪和抬枪

详解清代的⽕绳枪、燧发枪和抬枪中国虽是⽕器的故乡,但迟迟未能出现标准化⽣产,其形制往往“长短尺⼨不⼀,亦各随其规式之便”,通常以重量粗略划分,较轻者为枪,较重者为炮。
从来源上看,主要有作战缴获、⾃主仿制、四⽅进献等。
现将其⼤略概述如下:清代⽕枪虽名⽬繁多,但皆属鸟枪及其变种。
从点⽕⽅式上看,可分⽕绳枪与燧发枪两类。
⽕绳枪鸦⽚战争前,清代⽕枪仍以⽕绳枪为主,按使⽤⼈群之⾝份等级,可分御⽤枪、兵丁枪两种,按枪⽀结构、装饰程度、有⽆星⽃、操作⽅式,可分奇枪、花枪、交枪、线枪、抬枪五种。
1.御⽤枪。
清代御⽤枪制作精良,且多有存世。
结合《皇朝礼器图式》之记载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实物,可知现存康熙御⽤⽕绳枪有三:御制禽枪与御制⼩禽枪皆铁铸,重6⽄左右,“⼝⾦莲瓣,前起脊,中四棱,后圆,近⽕门⾦双螭环绕……⾦素⽕机,加星⽃”,附⽊叉,□径14毫⽶,分别长3.5尺、3.28尺,装药2钱、1.5钱,铁⼦重3.4钱、2.7钱,弹药⽐约为1.8:1,按清代分法属交枪,按西欧通⾏标准属轻型⽕绳枪。
御⽤炮枪亦铁铸,通长219厘⽶,内径24毫⽶,加星⽃,附⽊叉,中加双⽿,形制介于枪炮之间,与西班⽛穆什克特⽕绳枪相似。
雍正御⽤⽕绳枪2.兵丁枪。
清代⽕绳枪中结构最异者是奇枪。
“凡奇枪皆通底,旁如牡钥,连床柄处下为屈戌,可开阖,药⼦皆实⼦,枪内开底纳之,从牡钥中固以铁钮,⼦枪六,长⼆⼨四分,如管,连⽕门,递发之,相续⽽速”奇枪但由于⽓密性差,其射程、精度及威⼒均不及前装鸟枪。
《皇朝礼器图式》中载有奇枪三种,树鸡神花奇枪与花奇枪皆⽶⽤交枪模式,加星⽃,附⽊叉,枪⾝长3.05尺,重6⽄左右,装药2钱,发射重3.8钱之铁⼦,弹药⽐为1.9:1。
花线奇枪因发射铁砂,并⽆精度要求,故采⽤线枪模式,不加星⽃,⽆⽊叉,枪⾝长3.35尺,重4.75⽄,装药2钱,铁砂3.2钱,弹药⽐为1.6:1。
花枪清代对花枪的定义⼗分模糊,所谓“通冶铁,皱起为花⽂”,主要从⽕枪的外观装饰⽽⾮结构功能进⾏区分,《皇朝礼器图式》也未将花枪独⽴成篇,⽽是散见于交枪、线枪篇中,仅在其中加⼀花字,以⽰区分,如神花枪、蒙古花⼤交枪之类。
大枪二十四势图解

大枪二十四势图解中平枪又称“中四平枪”。
明清枪法术语。
沿用至今。
中平枪是最基本的持枪姿势,即枪的根部紧靠自己腰间,双腿略屈,枪尖正对对方胸腹之间的持枪势。
枪法基本攻防动作,如拦、拿、扎的练习,均以中平枪势为基础,两人对扎,一般也以中平枪势为运用枪法的出发点。
故拳家称中平枪分“枪中之王”。
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十《长兵短用说篇·枪诀》:“中平枪,枪中王,高低远近都不妨。
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
去如箭,来如线,指人头;扎人面,高低远近都看见。
”程宗猷《耕余剩技·长枪法选》:“中四平枪势,枪中之王,诸势之首,着着祖此,而变化无穷。
”《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二十四枪势》的第二“四夷宾服势”,即中平枪势。
其谱云:“乃中平枪法。
为六合枪之主,作二十四势之元,妙变无穷。
自古迄今,各械鲜有当其锋,诸势莫可同其趣。
”上平枪又称“高吊四平枪势”。
明清枪法术语,沿用至今。
比中平枪势略高的持枪姿势,将枪端在自己的齐胸高度,枪不必紧靠胸上,双腿微直,较中平枪势略显轻松。
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二十四枪势》的第三势“指南针势”,即上平枪势,其谱云:“其类用近乎中平,而着数不离六合之变。
有心演悟,二十四势之中可破其半。
”(见图)程宗猷《耕余剩技·长枪法选》:“高吊四平枪势,此是初持枪之势。
将枪托开,稍离胸前,以示其能。
及临敌,则以枪低挨腰旁,而变中四平。
”参见“中平枪”、“扎枪”条。
下平枪又称“低四平枪”。
明清枪法术语,沿用至今。
是较之中平枪势为低的一种持枪姿势。
将枪压至自己的腹胯部位,双腿蹲屈程度大于中四平势,全身紧张程度亦大于中四平势。
戚继光《纪效新书·长兵短用说篇·二十四枪势》的第四势枪“十面埋伏势”,即下平枪法。
其谱云:“门户紧于上平,机巧不亚中式,精于此者,诸势可降。
”(见图)程宗猷《耕余剩技·长枪法选》:“你立中四平,枪为待守之法,我即用低四平,将枪入你枪下,用梨花摆头而进。
清朝的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与运用

清朝的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与运用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统治时间长达267年。
在这个时期,清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壮大,其中古代兵器火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清朝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与运用。
一、早期火器的出现清朝的早期,火药、火枪等早期火器已经开始显露头角。
火药作为一种炸药,已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
而火枪作为火器的一种早期形式,初期的火枪仍然非常简单粗糙,常常是一根铁制枪管与一个点火装置的组合。
当时的火药充实度较低,火枪射程有限,准确度也不高,但已经具备了伤害敌人的能力。
二、改进与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逐渐改进和创新了古代兵器火器。
清朝的火器制造工艺得到了显著提升,火药的纯度得到了改善,火枪的设计也进行了升级。
清朝还大规模引进了西方火器技术,扩大了兵器的种类和规模。
例如,火炮成为了清朝重要的攻城工具,火箭车则成为了清朝军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清朝的火器制造业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使得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火器在战场上的应用在战场上,古代兵器火器对于清朝的军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火炮的攻击威力强大,能够攻破城墙、摧毁敌方设施,对于保卫领土和扩大版图功不可没。
火药的燃烧和爆炸也给敌人造成了恐怖的伤害,产生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火枪的射击能力在当时也起到了重要的战术作用,成为了清朝军队进攻和防御的重要武器。
四、火器的影响与局限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和运用对清朝的国力和军事力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加强了清朝的国防能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火器的出现也改变了战争的形态,让战斗更加残酷和血腥。
但是,古代兵器火器也存在着局限性。
火器的制造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给清朝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此外,火器虽然在近距离射击上有一定的作用,但在远距离和精确度上还不够成熟。
总结起来,清朝的古代兵器火器的发展与运用在当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火炮、火箭车、火枪等火器的运用,使得清朝的军事力量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古代前装火枪发展的4个阶段

古代前装火枪发展的4个阶段第一种火枪——火门枪,也就是中国的手铳。
这个要感谢蒙古人,至元十六年(1279),元朝政府集中各地工匠于大都(今北京市),在宋朝火枪的基础上,研制出了一种新式武器——火铳。
这种火铳符合现代对枪械的定义,是第一种发射弹丸的金属管状火器,现代步枪的老祖宗。
欧洲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此类武器,最早出现于1364年。
现代步枪的雏形——火绳枪。
200年后,到了16世纪早期,欧洲出现了火绳枪。
16世纪晚期的火绳枪具备了现代步枪的几乎所有特征,有枪托、扳机、发火装置、瞄准具,总之一看来就是一支“枪”。
16世纪中期火绳枪随西班牙人传到日本,之后被明朝名将戚继光大量引入中国军队,就是著名的鸟铳。
注意明朝军队装备的火绳枪甚至比欧洲的还要先进,这缘于当时中国先进的冶金技术。
不用明火的火枪——燧发枪。
火绳枪手需要随身携带火种,很不方便,到16世纪中期,出现了用齿轮摩擦火石打火,从而引燃火药的打火枪,这种枪不再需要明火了。
但直到17世纪中期,燧发枪上一种简单却有效的火石打火机构的出现,才宣布火绳枪的淘汰。
明朝著名发明家赵士桢在1610年出版的《神器谱》上介绍一种齿轮打火枪,而祯八年(1635),南京户部右侍郎毕懋康著的《军器图说》中,记载了一种燧发。
英国军队正式装备燧发枪是在1680年,而1644年明朝的崇祯皇帝已经上吊自杀了。
不需要齐射的火枪——火冒击发枪。
1805年,英国乡村牧师福赛思决定用雷汞给火枪点火,他和蒸汽机的发明人瓦特合作,于1807年终于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支击发枪。
在其后的20年间,不断有新式火冒击发枪出现。
燧发枪虽然不需要象火绳枪必须保护火种那么麻烦,可扣扳机到火药被点燃之间有个时间延迟,所以对付运动目标必须很多枪齐射才能保证击中目标。
而击发枪克服了这个缺点,从此步枪真正成为一件精准的武器。
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军队已经装备了精准的击发枪,但出于成本考虑,燧发枪也大量存在军队中。
清朝末期新式军队组图

清朝末期新式军队组图描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推行“新政”,编练新式军队。
1904年,清政府正式划定新练军队军制,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
图为由江苏抚标改编后的续备亲兵中营长官合影图片:描述:1900年后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截止1911年,江南练成新军二镇。
图为江南常备新军炮队官兵及其装备。
描述:1911年初,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新建陆军(北洋军)的控制,检阅新编练的军队,炫耀清朝的军事力量,派大臣载洵等校阅陆军。
图为出任的校阅陆军大臣合影。
左起荫昌、载搜、载洵、奕寿、载涛、麟公、帕王、谭学衡。
描述:清朝末年山西新建的陆军军乐队。
图片:描述:清朝末年设立的安徽武备学堂教习头班毕业学生合影。
图片:描述: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为培养高级军事人才,在一些地方设立军事学堂。
图为设在南京的江南将备学堂官长教习合影。
图片:描述: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新编成的广东陆军操练情形。
图片:描述: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新编成的江西九江警察官兵合影。
图片:描述:清朝政府为了培养新式军事人才,规定在京师及各省建立陆军小学堂。
图为1905年山西巡抚宝棻视察山西陆军小学堂与学生合影。
图片:描述:清末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后,配置在江苏吴淞狮子岭炮台的新军官兵。
图片:描述:清末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新编成的湖南湘威常备军统领和官兵合影。
图片:描述:清末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新编练的江南水师鱼雷艇官兵。
图片:描述:清末清朝政府编练新式军队时,在吴淞狮子岭配备的八百磅后膛钢炮。
图片:清朝末期新式军队已经基本上和国际接轨了,不仅是武器装备,就连军服也不再是以往的前兵后勇了,甚至还有了军乐队,不知道他们的军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