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含水层组特征及其富水性

11含水层组特征及其富水性
11含水层组特征及其富水性

抽水试验分析报告.docx

水文地质抽水试验报告一、工程概述及试验目的 秣周车辆段与综合基地位于秣周路站东南侧,双龙大道与前庄南路之间。根据建设方提供的最新秣周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总平面布置图,车辆基地为西南~东北向呈梯形状,长约 730~912m,宽度在300m左右。 按照南京地铁三号线工程地质勘察招标文件的有关要求,以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我公 司在秣周车辆基地场地内进行了水文地质试验。 本次水文地质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该地区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地下水动态等水文地质条件,为后续施工防渗排水方案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的预期成果有: 1、确定场区含水层③-2c3+d3-4的渗透系数 2、估算含水层的影响半径; 3、单位涌水量; 本次抽水试验的执行标准和技术要求为: 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二、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一)、场区地形地貌 拟建场地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绕越高速南侧,南京协鑫生活污泥发电有限公司以北,东北 侧位前庄南路,西南为双龙大道。东北部原为江丘垂钓中心,垂钓中心内有多处鱼塘,垂钓中 心南侧为南京民光汽车贸易有限公司及青源产业园,有部分低层建筑。场地东北部有少量低层 建筑,详勘期间青源产业园已拆除。场地内的沟塘众多,深浅不一。场地地形略有起伏,陆域 地面高程在7.05~14.66m 之间,水域水底高程 5.54~7.32m 之间。详勘期间场地内的沟塘已大 部分被清淤填埋。 场地地貌单元为秦淮河冲积平原。 (二)、场区地层 试验报告

地层层号 名称① -1a杂填土①-1杂填土①-2素填土 岩土层分布特征 颜色状态特征描述 黄灰、褐 由碎砖、碎石、瓦片混粉质粘土填积,均匀性较差,局 松散部夹有大量混凝土块和块石,最大块径超过 1m。填龄不色、灰色 足1年。 褐色、黄松散 ~稍由碎砖、碎石、瓦片混粉质粘土填积,均匀性较差,道灰、灰色密路上为沥青路面和路基垫层。填龄在 5 年以上。 灰黄、灰 软~可塑 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植物根系,色均匀性较差,填龄在 10 年以上。 淤泥、淤泥 ①-3 质填土 粘土、②-1b2-3 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②-2b4淤泥质粉 质粘土 ② -3b2-3粉质粘土 ③ -1b1-2粘粉质粘 土 ③-2c3+d3-4粉土夹粉 砂 ③ -3b1-2粉质粘土 ③ -3b2-3粉质粘土 淤泥质粉 ③ -3b3-4质粘土、粉 质粘土 ③ -4b2-3粉质粘土 ③粘土、粉质-4a3-4+b3-4粘土 ③粉细砂夹-4c1-2+d1-2粉土 含卵砾石 ③ -4e 粉细砂 强风化泥K1g-2 质粉砂岩 灰色、灰流塑 黑色 灰黄、黄 软- 可塑 灰色 灰色流塑 灰色软- 可塑 灰黄、褐 可- 硬塑 黄色 灰黄色稍密 灰黄色、 硬- 可塑 灰色 灰色软- 可塑 灰色流- 软塑 软- 可塑 灰色(局部 硬塑) 灰色软- 流塑 黄灰、灰中密-密 色实 黄灰、灰中密-密 色实 棕红色砂土状 含腐植物,夹有少量碎砖。分布于暗塘及沟塘底部。 饱和,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 等偏高。 饱和,局部夹薄层粉土,具水平沉积层理。无摇振反应, 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饱和,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局部为粘土,见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有 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高。 饱和,粉砂局部松散,夹薄层粉质粘土,具水平层理。 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低。 局部为粘土。摇振反应轻微,光泽反应弱,干强度、韧 性中等偏低。 饱和,夹薄层粉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 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饱和,局部为淤泥质粘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 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饱和,局部混团块状粉细砂。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 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饱和,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 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饱和,夹薄层粉质粘土,局部有少量直径大于10cm的胶结 砂。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低。 混软 - 可塑粉质粘土,卵砾石含量不均匀,一般 5%~25% 不 等,粒径 2~6cm,少量大于 10cm,呈亚圆形,成份以 石英砂岩为主。 风化强烈,岩石结构完全破坏,岩芯呈砂土状及柱状, 手捏易碎,胶结较差,岩芯呈短柱状,取芯率 60~ 100%。 试验报告

含水层厚度的确定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布含水层厚度的确定 一、松散含水层厚度 第四系含水层的含水性比较均匀,其厚度根据地下水位、钻孔所揭露的松散岩层的颗粒组成以及岩性结构等,直接按钻孔揭露情况的编录资料来确定。 二、基岩含水层厚度 含水不均匀的基岩裂隙和岩溶含水层,其厚度的确定,一般是根据钻孔揭露的岩层裂隙、岩溶发育情况。钻孔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物探资料,以及必要时依据水文地质分层试验等资科结合成因和分布规律等,经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1)用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电测井及岩心水文地质编录资料,进行综合整理。按勘探剖面编制简易水文地质、电测井成果综合对比图。图中要包括以下内容:各钻孔揭露的地层、岩性及换层深度或标高; 岩心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岩石质量指标(即SQD指标)及电测井成果曲线; 岩心的线裂隙率、级岩溶率和较大溶洞的起止深度或标高; 钻孔水位观测成果曲线和水位发生突变、涌水、漏水段的起止深度或标高等。 综合研究分析上述成果,编制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分带图,在此基础上确定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的强、弱含水带的厚度。 (2)按裂隙或溶洞发育程度确定,一般采用如下指标衡量: 直线裂隙率小于3%的闭合状裂隙带,或虽然裂隙率大于3%但裂隙已被其它矿物如方解石、石英脉等所充填的裂隙带,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层。裂隙率大于3%以上的张性裂隙带,则可视为裂隙含水层。 溶洞发育程度,可采用岩溶率或岩溶能见率两个指标来衡量: 可用作图法编制矿区范围内岩溶率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或用反映溶洞发育与各种因索关系的溶洞投影图。从图上确定出岩溶率高、能见率也高的岩段为强含水带,次高岩段为弱含水带。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要点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 1.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试验期间,对原始资料和表格应及时进行整理。试验结束后,应进行资料分析、整理,提交抽水试验报告。 单孔抽水试验应提交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其内容包括:水位和流量过程曲线、水位和流量关系曲线、水位和时间(单对数及双对数)关系曲线、恢复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抽水成果、水质化验成果、水文地质计算成果、施工技术柱状图、钻孔平面位置图等。并利用单孔抽水试验资料编绘导水系数分区图。 多孔抽水试验尚应提交抽水试验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平面图、剖面图。 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还应提交抽水孔和观测孔平面位置图(以水文地质图为底图)、勘察区初始水位等水位线图、水位下降漏斗发展趋势图(编制等水位线图系列)、水位下降漏斗剖面图、水位恢复后的等水位线图、观测孔的S-t、S-lg t曲线[注]、各抽水孔单孔流量和孔组总流量过程曲线等。 注意:(1)要消除区域水位下降值;(2)在基岩地区要消除固体潮的影响;3)傍河抽水要消除河水位变化对抽水孔水位变化的影响。 多孔抽水试验、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均应编写试验小结,其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要求、方法、获得的主要成果及其质量评述和结论。 2. 稳定流抽水试验求参方法 求参方法可以采用Dupuit 公式法和Thiem公式法。 (1) 只有抽水孔观测资料时的Dupuit 公式 承压完整井: 潜水完整井: 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Q——抽水井流量(m3/d); sw——抽水井中水位降深(m); M——承压含水层厚度(m); R——影响半径(m); H——潜水含水层厚度(m); h——潜水含水层抽水后的厚度(m); rw——抽水井半径(m)。 (2) 当有抽水井和观测孔的观测资料时的Dupuit 或Thiem公式

含水层富水性的等级标准

含水层富水性的等级标准 按钻孔单位涌水量(q ),含水层富水性[注]分为以下4级: 1.弱富水性:q ≤0.1 L/(s ·m); 2.中等富水性:0.1 L/(s ·m)<q ≤1.0 L/(s ·m); 3.强富水性:1.0 L/(s ·m)<q ≤5.0 L/(s ·m); 4.极强富水性:q > 5.0 L/(s ·m)。 注: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钻孔单位涌水量以口径91 mm 、抽水水位降深10 m 为准;若口径、降深与上述不符时,应当进行换算后再比较富水性。换算方法:先根据抽水时涌水量Q 和降深S 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或图解法确定)(S f Q =曲线,根据Q -S 曲线确定降深10 m 时抽水孔的涌水量,再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孔径为91 mm 时的涌水量,最后除以10 m 便是单位涌水量。 ???? ? ?--=919191lg lg lg lg r R r R Q Q 孔孔孔 式中 91Q ,91R ,91r --孔径为91 mm 的钻孔的涌水量、影 响半径和钻孔半径; 孔Q ,孔R ,r 孔--孔径为r 的钻孔的涌水量、影响半径和钻孔半径。

附录三防隔水煤(岩)柱的尺寸要求 一、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 煤层露头防隔水煤(岩)柱的留设,按下列公式计算: 1.煤层露头无覆盖或被黏土类微透水松散层覆盖时: H f=H k+H b (3-1) 2.煤层露头被松散富水性强的含水层覆盖时(图3-1): H f=H L+H b (3-2) 式中H f--防隔水煤(岩)柱高度,m; H k--采后垮落带高度,m; H L--导水裂缝带最大高度,m; H b--保护层厚度,m; α--煤层倾角,(°)。 根据式(3-1)、式(3-2)计算的值,不得小于20 m。式中H k、H L的计算,参照《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的相关规定。

抽水试验报告-1

抽水试验报告-1

一、工程概述及试验目的 秣周车辆段与综合基地位于秣周路站东南侧,双龙大道与前庄南路之间。根据建设方提供的最新秣周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总平面布置图,车辆基地为西南~东北向呈梯形状,长约730~912 m 宽度在300m左右。 按照南京地铁三号线工程地质勘察招标文件的有关要求,以及场地水文地质条件,我公司在秣周车辆基地场地内进行了水文地质试验。 本次水文地质抽水试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该地区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地下水动态等水文地质条件,为后续施工防渗排水方案优化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的预期成果有: 1、确定场区含水层③-2c3+d3-4的渗透系数 2、估算含水层的影响半径; 3、单位涌水量; 本次抽水试验的执行标准和技术要求为: 1、《地下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307-1999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二、场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间。详勘期间场地内的沟塘已大部分被清淤填埋。 场地地貌单元为秦淮河冲积平原。 (二)、场区地层

①-1a 杂填土黄灰、褐 色、灰色 松散 由碎砖、碎石、瓦片混粉质粘土填积,均匀性较差,局 部夹有大量混凝土块和块石,最大块径超过1m。填龄 不足1年。 ①-1 杂填土褐色、黄 灰、灰色 松散~稍 密 由碎砖、碎石、瓦片混粉质粘土填积,均匀性较差,道 路上为沥青路面和路基垫层。填龄在5年以上。 ①-2 素填土灰黄、灰 色 软~可塑 由粉质粘土混少量碎砖、碎石填积,局部夹植物根系, 均匀性较差,填龄在10年以上。 ①-3 淤泥、淤泥 质填土 灰色、灰 黑色 流塑含腐植物,夹有少量碎砖。分布于暗塘及沟塘底部。 ②-1b2-3 粘土、 粉质粘土灰黄、黄 灰色 软-可塑 饱和,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偏高。 ②-2b4 粉质粘土、 淤泥质粉 质粘土 灰色流塑 饱和,局部夹薄层粉土,具水平沉积层理。无摇振反应, 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②-3b2-3 粉质粘土灰色软-可塑饱和,切面稍有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 ③-1b1-2 粘粉质粘 土 灰黄、褐 黄色 可-硬塑 局部为粘土,见少量铁锰质结核。无摇振反应,切面有 光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高。 ③-2c3+d3-4 粉土夹粉 砂 灰黄色稍密 饱和,粉砂局部松散,夹薄层粉质粘土,具水平层理。 摇振反应迅速,无光泽反应,干强度和韧性低。 ③-3b1-2 粉质粘土灰黄色、 灰色 硬-可塑局部为粘土。摇振反应轻微,光泽反应弱,干强度、韧 性中等偏低。 ③-3b2-3 粉质粘土灰色软-可塑饱和,夹薄层粉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干强 度、韧性中等偏低。 ③-3b3-4 淤泥质粉 质粘土、粉 质粘土 灰色流-软塑 饱和,局部为淤泥质粘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泽, 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③-4b2-3 粉质粘土灰色软-可塑 (局部 硬塑) 饱和,局部混团块状粉细砂。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光 泽,干强度、韧性中等偏低。 ③粘土、粉质饱和,局部为淤泥质粉质粘土,无摇振反应,切面稍有

浅析抽水试验参数计算及含水层富水性特征

浅析抽水试验参数计算及含水层富水性特征 利用抽水试验方法查明水文地质特征及含水层参数是水文勘察的重要手段,文章利用钻孔抽水试验数据,采用稳定流公式法、作图法、解析法,较为准确地计算推覆体灰岩地下水的水文地质参数,并对参数的选择合理性进行了检验,最后根据资料分析其富水性特征,为煤矿安全开采提供依据。 标签:抽水试验;参数计算;富水性;推覆体灰岩 皖北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害威胁较为严重,发生多起突水事件,给矿井带来惨重的危害,利用地面钻孔施工合理的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特征,解放受水威胁煤炭储量,实现矿井安全生产,延长其服务年限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文章以钱营孜煤矿东翼推覆体灰岩勘探工程为例,综合研究钻探施工中水文观测和抽水试验数据,浅析抽水试验参数及含水层富水性特征。 1 研究区概况 钱营孜煤矿东一采区位于煤矿东南部,东部边界发育DF200断层,最大落差达500m,是东翼推覆体灰岩形成的直接成因。本研究区推覆体灰岩之上被厚51.65~90.30m的第四系所覆盖,局部第四系底含为粘土夹砂砾,形成“天窗”;顶部灰岩风化强烈,裂隙发育,造成灰岩水和第四系底部砂层含水层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对下部3煤层开采造成威胁。为解决推覆体灰岩构造的结构及空间分布、水文地质特征、与第四系松散层的连通性等问题,在推覆体倾向和走向上,钻探施工钻孔5个,对推覆体灰岩进行抽水试验。其工程布置图见图1。 2 抽水试验 2.1 稳定流抽水试验 稳定流抽水试验渗透系数和影响半径计算选用公式,水文地质参数见表1: 2.2 非稳定流抽水试验 单孔抽水试验完成后并同步观测恢复水位48h,以T1孔为主孔,其他孔观测孔,进行地面群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Q-S-T图见图2,参数计算方法采用lgs~lgt、s~lgt和s~lgr直线图解法及水位恢复法,现分述如下: 2.2.1 降深-时间(lgs~lgt)配线法 用同一观测孔不同时间的时间降深资料,作s~t双对数关系曲线与模数相同的泰斯曲线W(u)~1/u配合,取得配合点,求出T和μ,按下式计算: 式中:[W(u)]、[1/u]、[s]、[t]为配合点座标。

抽水试验设计

黑龙江省干流嫩江干流堤防工程 第七标段 巨宝排水闸站基坑降水 抽水试验 施工单位:湖北水总水利水电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二零一六年九月

审定: 审核: 校核: 项目负责人:编写人: 主要参加人:

1工程概况 巨宝排水闸站为自排与强排相结合的改建排水闸站,位于巨宝堤防上,桩号为10+877;自排流量21.3m3/s,强排流量10.08m3/s。巨宝堤防工程级别2级,防洪标准50年一遇,防洪水位162.79m,建筑物级别为2级。 1.1工程任务与规模 根据《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2010)中规定,排水闸站规模属于小(1)型,泵站等别Ⅳ等,泵站建筑物级别为5级。防洪标准20年一遇。 巨宝排水闸站为改建泵站,本次改建的主要土建工程由引渠、前池、进水池、泵房、压力水池及自排控制闸门、交通桥等组成,压水池与原排水闸涵洞衔接。 1.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1.2.1工程地质 巨宝排水闸站位于嫩江左岸漫滩之上,地势较低,地面高程在161.20~163.21m。 本次勘察所揭露的地层岩性为第四纪全新统(Q4al+l)及上更新统(Q3al+l)冲积地层,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人工填土(Qr): ①1堤身填土:高度3.0m,主要由低液限粘土填筑,呈可塑状态。 ①4杂填土:分布于堤段两侧,厚度1.6~3.2m,主要由杂土充填,松散,稍湿。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l): ①低液限粘土:黄色,层厚0.8~2.4m,呈可塑状态,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光滑,微透水~弱透水,分布连续。 ①3低液限粘土:灰色,层厚0.8~1.5m,呈软塑~流塑状态,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切面稍光滑,微透水~弱透水,分布连续。 ②级配不良细砂:灰黄色,层厚2.6~8.0m,稍湿~饱和、松散为主,局部稍密,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中等透水,分布不连续。 ③级配不良砾:黄色、灰黄色,部分钻孔揭穿该层,层厚11.6~ 13.1m,饱和,稍密-中密,成分以花岗岩为主,强透水,分布连续。 ③1级配不良粗砂:灰色,层厚0.9~1.4m,饱和,稍密~中密,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强透水~分布不连续。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涌(突)水危险性评价 A.1 顶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三图双预测法” A.1.1 三图双预测法 “三图双预测法”是一种解决矿井顶板充水水源、通道和强度三大关键技术问题的顶板涌(突)水预测评价方法。“三图”是指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和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双预测”是指在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 A.1.2 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 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是指矿层回采过程中诱发的顶板导水裂缝带加保护层总高度与矿层至含水层之间覆岩厚度之差图,它是矿层回采过程中顶板突水灾害发生的前提。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受控因素多,具有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除了受控于矿层覆岩岩性组合、塑与脆性岩沉积厚度比值和其沉积位置、倾角和构造条件以及原岩地应力分布等自然影响因素外,开采工艺、采高和工作面斜长以及具体的顶板管理方式等人为影响因素也同等重要地控制其发育总高度。导水裂缝带发育总高度一般可采用经验统计公式和数值模拟计算评价以及现场实测等方法确定。 A.1.3 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 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可通过影响控制含水层富水程度的厚度和岩性、地质构造、渗透特性、单位涌水量、钻孔岩芯描述和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抽(放)水试验和井下涌(突)水形成的地下水流场分析、地下水水化学场和地球物理勘探场分析等资料,根据多源信息复合原理,应用叠加功能编制形成。 A.1.4 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 顶板涌(突)水条件综合分区图是应用GIS的多源信息复合叠加功能,将前述的矿层顶板冒裂安全性分区图与顶板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分区图复合叠加处理后编制而成。 A.1.5 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 天然和人为改造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预测是根据研究矿井具体的充水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建立地下水流系统的三维数值模拟模型,在反演识别基础上,根据回采工作面周期来压步骤,分别预测在天然和人为改造两种不同状态下的回采工作面分段和整体工程涌水量。 A.2 底板涌(突)水危险性评价的“脆弱性指数法” A.2.1 根据对矿井充水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建立煤层底板突水的水文地质物理概念模型。 A.2.2 确定煤层底板突水主控因素。 A.2.3 采集收集各突水主控因素基础数据,并进行归一化无量纲分析和处理。

含水岩组富水性等级划分之欧阳家百创编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教学实习指导 欧阳家百(2021.03.07) §8.2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编制 8.2.1目的及任务 1:5万综合水文地质图是水文地质勘察工作的主要成果之一,是普查、勘探试验、长期观测等野外资料的综合反映。编制综合水文地质图的目的是全面、系统、清晰地反映工作地区的水文地质规律,阐明地区地下水类型及其埋藏条件,反映地下水形成特点以及含水岩组的富水性、岩性时代、水质、水量变化规律,地下水资源分布,并提出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措施,圈定地下水开发远景地区,为今后的水文地质调查和地下水资源的开发提供水文地质资料。 8.2.2要求 要充分、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并力争具有科学性、地区性、综合性、实用性、艺术性。为提高编图精度,要求综合水文

地质图在野外工作阶段及时确定含水岩组的分布界线及各类水点的位置和富水性界线等。 8.2.3内容及原则 主要内容包括: (1) 主图(1:2.5万或1:5万平面图,并附图例)。 (2) 剖面图。 (3) 辅助图件。 (4) 说明书。 主图反映多种水文地质因素,并有重点地突出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基本原则是,立足于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规律,考虑水资源的综合评价,突出地下水资源远景区,兼顾一般水文地质条件。潜水与承压水,松散岩层和基岩的含水岩组皆表现在一张图上。若下伏有主要含水岩组则以隐伏型加以表示,并有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控制水点,以便尽可能反映较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 主图的主要水文地质内容 (1) 含水岩组的分布。一般是数个含水岩层的集合体,且常处在不同的层位,因而要求以地质时代确定含水岩组的垂向顺序。 (2) 含水岩组的富水程度。由于比例尺和研究程度所限,除以水点资料圈定外,少数地区也可以依据类比法确定岩组相对富水性的强弱。研究程度较高,含水层富水性变化则应以井(孔)涌水量的大小圈定,其富水程度的指标数则在图例中标明。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docx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 1.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试验期间,对原始资料和表格应及时进行整理。试验结束后,应进行资料分析、整理,提交抽水试验报告。 单孔抽水试验应提交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其内容包括:水位和流量过程曲线、水位和流量关系曲线、水位和时间 (单对数及双对数 )关系曲线、恢复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抽水成果、水质化验成果、水文地质计算成果、施工技术柱状图、钻孔平面位置图等。并利用单孔抽水试验资料编绘导水系数分区图。 多孔抽水试验尚应提交抽水试验地下水水位下 降漏斗平面图、剖面图。 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还应 提交抽水孔和观测孔平面位置图 (以水文地质图为底图 )、勘察区初始水位等水位线图、水位下降漏斗发展趋势图 (编制等水位线图系列 )、水位下降漏斗剖面图、水位恢复后的等水位线图、观测孔的 S-t、S-lg t 曲线 [注]、各抽水孔单孔流量和孔组总流量过程曲线等。 注意:(1)要消除区域水位下降值;(2)在基

岩地区要消除固体潮的影响; 3)傍河抽水要消 除河水位变化对抽水孔水位变化的影响。 多孔抽水试验、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均应编写试验小结,其内容包括:试验目的、要求、方法、获得的主要成果及其质量评述和结论。 2.稳定流抽水试验求参方法 求参方法可以采用 Dupuit 公式法和 Thiem 公式法。 (1)只有抽水孔观测资料时的 Dupuit 公式承 压完整井: 潜水完整井: 式中 K ——含水层渗透系数(m/d); Q——抽水井流量(m3/d); sw——抽水井中水位降深(m);

煤矿水害含水层富水性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煤矿水害含水层富水性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摘要: 本文阐述了含水层富水性定量评价在煤矿防治水中的重要性和传统评价方法缺陷的水文机理,推出可解决含水层非均一性和单孔钻探偶然性问题的评价计算方法,并以一个矿区水文地质补勘为例,介绍了有效获取定量评价所需水文资料的现场勘测方法。 在华北地区,石炭、二迭系薄层灰岩及砂岩常构成开采煤层的顶板或底板充水含水层,当层间距较小时,厚层奥灰则构成开采煤层的底板突水威胁含水层,对这些水害含水层富水性的定量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它关系到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的复杂程度,矿井(含基建井筒)排水能力和抗灾备用排水能力的设计,疏排水措施的经济评价,水害防治基本方法,甚至煤层开采方法的选择与确定。因此,对富水性定量评价合理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合理方法需建立在合理的水理分析基础上。 1. 传统方法的缺陷 在传统勘探中通常用“钻孔单位涌水量”来定量评价含水层的富水性,但这是含水层富水性的一种定性评价方法,而不是定量评价手段。 砂岩和灰岩是非孔隙型的裂隙类含水层,裂隙含水层既存在块段的不均一性(分富水区和非富水区),又存在微观的不均一性(有大裂隙和小裂隙)。钻探是点式勘探,因此存在偶然性。一个钻孔打到的可能是大裂隙,也可能是小裂隙或无裂隙,这完全是偶然的(设想一下,如果钻孔截面积有工作面大,那么就没有这种偶然性了)。同一地点不同钻孔的水文探测结果常很不同,揭露大含水裂隙的钻孔,抽水量大,钻孔水位降小,单位涌水量就大,揭露小者水量小而降深大,则单位涌水量小。这种揭露小裂隙出现的现象称为瓶颈效应。单个钻孔所揭露裂隙与含水层裂隙系统的关系,好比一个测点附加电阻与电阻网的关系,虽是同一个电阻网,但附加电阻不同,测点的电压和电流量就不同。瓶颈效应的机理可用图式说明。图b 中A 代表概化的含水层,即一含水裂隙系统,b 为连通抽水孔C 与含水层A 的裂隙。裂隙b 渗流阻力为ρ,水头降Q s b ρ=?。含水层水头降为s A ,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q A 。传统方法计算出的C 孔单位涌水量为q ,则有 A A A b q s Q Q s s Q s Q q 11 +=+=+?== ρρ

抽水试验基本要求内容

§4.1基本要求 掌握抽水试验的目的、分类、方法及抽水试验准备工作。 4.1.1 抽水试验的目的 (1) 确定含水层及越流层的水文地质参数:渗透系数K、导水系数T、给水度m、弹性释水系数m*、导压系数a、弱透水层渗透系数K'、越流系数b、越流因素B、影响半径R等。 (2) 通过测定井孔涌水量及其与水位下降(降深)之间的关系,分析确定含水层的富水程度、评价井孔的出水能力。 (3) 为取水工程设计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数据,如影响半径、单井出水量、单位出水量、井间干扰出水量、干扰系数等,依据降深和流量选择适宜的水泵型号。 (4) 确定水位下降漏斗的形状、大小及其随时间的增长速度;直接评价水源地的可开采量。 (5) 查明某些手段难以查明的水文地质条件,如确定各含水层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边界的性质及简单边界的位置、地下水补给通道、强径流带位置等。 4.1.2 抽水试验分类 抽水试验主要分为单孔抽水、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采抽水。 (1)单孔抽水试验:仅在一个试验孔中抽水,用以确定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关系,概略取得含水层渗透系数。 (2)多孔抽水试验:在一个主孔内抽水,在其周围设置若干个观测孔观测地下水位。通过多孔抽水试验可以求得较为确切的水文地质参数和含水层不同方向的渗透性能及边界条件等。 (3)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在影响半径范围内,两个或两个以上钻孔中同时进行的抽水试验;通过干扰抽水试验确定水位下降与总涌水量的关系,从而预测一定降深下的开采量或一定开采定额下的水位降深值,同时为确定合理的布井方案提供依据。 (4)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是模拟未来开采方案而进行的抽水试验。一般在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不很充沛或补给量不易查清,或者勘察工作量有限而又缺乏地下水长期观测资料的水源地,为充分暴露水文地质问题,宜进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并用钻孔实际出水量作为评价地下水可开采量的依据。 4.1.3 抽水试验的方法 单孔抽水试验采用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多孔抽水、群孔干扰抽水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一般采用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方法。在特殊条件下也可采用变流量(阶梯流量或连续降低抽水流量)抽水试验方法。抽水试验孔宜采用完整井(巨厚含水层可采用非完整井)。观测孔深应尽量与抽水孔一致。 4.1.4 抽水试验准备工作 (1) 除单孔抽水试验外,均应编制抽水试验设计任务书; (2) 测量抽水孔及观测孔深度,如发现沉淀管内有沉砂应清洗干净; (3) 做一次最大降深的试验性抽水,作为选择和分配抽水试验水位降深值的依据; (4) 在正式抽水前数日对所有的抽水孔和观测孔及其附近有关水点进行水位统测,编制抽水试验前初始水位等水位线图,如果地下水位日变化很大时,还应取得典型地段抽水前的日水位动态曲线; (5) 为防止抽出水的回渗,在预计抽水影响范围内的排水沟必须采取防渗措施。当表层有3 m以上的粘土或亚粘土时,一般可直接挖沟排水。

含水层厚度的确定

布含水层厚度的确定 一、松散含水层厚度 第四系含水层的含水性比较均匀,其厚度根据地下水位、钻孔所揭露的松散岩层的颗粒组成以及岩性结构等,直接按钻孔揭露情况的编录资料来确定。 二、基岩含水层厚度 含水不均匀的基岩裂隙和岩溶含水层,其厚度的确定,一般是根据钻孔揭露的岩层裂隙、岩溶发育情况。钻孔需易水文地质观测和物探资料,以及必要时依据水文地质分层试验等资科结合成因和分布规律等,经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1)用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电测井及岩心水文地质编录资料,进行综合整理。按勘探剖面编制简易水文地质、电测井成果综合对比图。图中要包括以下内容: 各钻孔揭露的地层、岩性及换层深度或标高; 岩心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岩石质量指标(即SQD指标)及电测井成果曲线; 岩心的线裂隙率、级岩溶率和较大溶洞的起止深度或标高; 钻孔水位观测成果曲线和水位发生突变、涌水、漏水段的起止深度或标高等。 综合研究分析上述成果,编制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的富水性分带图,在此基础上确定裂隙或岩溶含水层的强、弱含水带的厚度。 (2)按裂隙或溶洞发育程度确定,一般采用如下指标衡量: 直线裂隙率小于3%的闭合状裂隙带,或虽然裂隙率大于3%但裂隙已被其它矿物如方解石、石英脉等所充填的裂隙带,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层。裂隙率大于3%以上的张性裂隙带,则可视为裂隙含水层。 溶洞发育程度,可采用岩溶率或岩溶能见率两个指标来衡量: 可用作图法编制矿区范围内岩溶率随深度的变化曲线或用反映溶洞发育与各种因索关系的溶洞投影图。从图上确定出岩溶率高、能见率也高的岩段为强含水带,次高岩段为弱含水带。 (3)进行过钻孔简易分段注(压)水试验的矿区,可用下列指标划分含水带: 单位吸水率q>0.001L/s.m为含水带;q<0.001L/s.m时可认为是相对隔水层。 (4)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研究矿区的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或破碎带、岩溶发育的基本规律,可以划分出比较可靠的含水层厚度。对于各钻孔含水带厚度变化很大,又难于形成统一含水层的情况,可很据各钻孔强弱含水带所控制的面积,取其面积加权平均值,分别定出强、弱含水层的厚度。

关于含水层富水性单位涌水量定量评价方法存在的实际问题及改进技术途径的讨论

关于含水层富水性单位涌水量定量评价方法存在的实际问题及 改进技术途径的讨论 摘要:传统被广泛应用的抽水钻孔单位涌水量为一些文献和规程确定为含水层富水性定量评价的依据(标准),但在裂隙、溶隙含水层的实际应用中存在明显的不准确性问题,往往造成勘探工程的浪费,并贻误防治水等工程。本文阐述了这一严重缺陷存在的机理,并给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技术途径。 1.单位涌水量方法存在的实际问题 有些文献和规程,如《煤矿防治水规定》,将单位涌水量,即含水层抽水钻孔涌水量与水位降深的比值作为含水层富水性评价的依据(标准),这种传统被普遍应用的单孔单位涌水量的定量评价方法在裂隙和溶隙含水层的实际应用的效果上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问题是缺少准确性。 例如,某一煤矿井筒在施工中对将要揭露的下伏溶隙含水层打了7个钻孔,钻孔涌水量由零至数拾每小时立方,7个钻孔之间单位涌水量的差别在数倍,数拾倍至百倍以上。 单位涌水量定量评价含水层富水性无准确性的害处是:1)造成勘探工程的浪费;2)含水层富水性的错误信息会贻误供水工程,特别是防治水工程。 2.问题存在的机理分析 出现这种定量评价不准确的原因有二:1)含水层的不均一性,裂隙、溶隙地层含水系统由纵横交错大小不一的含水裂隙构成;2)一孔之见的偶然性,抽水钻孔口径小,相当于一个点,是打到大裂隙

或是打到小裂隙纯属偶然(设想一下,如果钻孔截面积有足球场那么大,就没有这种明显的偶然性了)。 问题存在的机理可用数学式表示。 设钻孔打到微含水裂隙,则抽水水量Q 很小,如1m 3/h ,而钻孔水位下降S 很大,如100m ,但实际含水层含水裂隙系统的水位下降甚微(若打一个观测孔的话),如仅1cm ,100m 和1cm 之间为10000倍关系。这是由于揭露微裂隙钻孔与含水层含水裂隙系统之间存在瓶颈效应,有一个附加阻力R ,R 是大是小完全是偶然的(见图)。 ① — 大裂隙 ② — 小裂隙 ③ — 微裂隙 ④ — 无裂隙 图 裂隙(溶隙)含水层瓶颈效应机理图 图b 中A 代表概化的含水层,即一含水裂隙系统,b 为连通抽水孔C 与含水层A 的裂隙。裂隙b 渗流阻力为ρ,水头降Q s b ρ=Δ。含水层水头降为s A 。含水层单位涌水量为q A 。传统方法计算出的C 孔单位涌水量为q ,则有 A A A b q 1ρ1s Q ρQ s s ΔQ s Q q +=+=+== 钻孔所揭露裂隙的渗流阻力ρ是随机的,上式当ρ→0(大裂隙)时,q→q A ,当ρ很大(微裂隙)时q →0。这就是说,传统方法计算A 含 水 层 抽水孔 裂隙 b C ① ② ③ ④ 抽水孔 图a 图b

含水层厚度的确定

布含水层厚度得确定 一、松散含水层厚度 第四系含水层得含水性比较均匀,其厚度根据地下水位、钻孔所揭露得松散岩层得颗粒组成以及岩性结构等,直接按钻孔揭露情况得编录资料来确定。 二、基岩含水层厚度 含水不均匀得基岩裂隙与岩溶含水层,其厚度得确定,一般就是根据钻孔揭露得岩层裂隙、岩溶发育情况、钻孔需易水文地质观测与物探资料,以及必要时依据水文地质分层试验等资科结合成因与分布规律等,经综合分析研究确定。 (1)用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电测井及岩心水文地质编录资料,进行综合整理、按勘探剖面编制简易水文地质、电测井成果综合对比图。图中要包括以下内容: 各钻孔揭露得地层、岩性及换层深度或标高; 岩心采取率、冲洗液消耗量、岩石质量指标(即SQD指标)及电测井成果曲线; 岩心得线裂隙率、级岩溶率与较大溶洞得起止深度或标高; 钻孔水位观测成果曲线与水位发生突变、涌水、漏水段得起止深度或标高等。 综合研究分析上述成果,编制裂隙或岩溶含水层得富水性分带图,在此基础上确定裂隙或岩溶含水层得强、弱含水带得厚度。 (2)按裂隙或溶洞发育程度确定,一般采用如下指标衡量: 直线裂隙率小于3%得闭合状裂隙带,或虽然裂隙率大于3%但裂隙已被其它矿物如方解石、石英脉等所充填得裂隙带,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层、裂隙率大于3%以上得张性裂隙带,则可视为裂隙含水层。 溶洞发育程度,可采用岩溶率或岩溶能见率两个指标来衡量: 可用作图法编制矿区范围内岩溶率随深度得变化曲线或用反映溶洞发育与各种因索关系得溶洞投影图。从图上确定出岩溶率高、能见率也高得岩段为强含水带,次高岩段为弱含水带。 (3)进行过钻孔简易分段注(压)水试验得矿区,可用下列指标划分含水带: 单位吸水率q〉0、001L/s。m为含水带;q〈0.001L/s.m时可认为就是相对隔水层。 (4)根据上述资料,结合研究矿区得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或破碎带、岩溶发育得基本规律,可以划分出比较可靠得含水层厚度、对于各钻孔含水带厚度变化很大,又难于形成统一含水层得情况,可很据各钻孔强弱含水带所控制得面积,取其面积加权平均值,分别定出强、弱含水

矿区含水层破坏程度评价

矿区含水层破坏程度评价 在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都日益紧急的情况下,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设计有利于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资源开发。而矿山地质环境这块,含水层破坏程度的评价,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分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各种资料及现场调研的基础上,同时对广达矿矿山对周边地质环境的含水层破坏进行了现状评估。对广达矿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分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标签:广达矿;含水层;现状评估 1 概述 随着煤矿业的快速发展,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物质保障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地质环境问题。在长期的煤矿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矿山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1]。当今人类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地下水作为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己经成为了人民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世界范围内约有1/3的人口使用地下水作为饮用水[2]。近年来煤矿开采对地下水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对人类造成危害,研究煤矿开采对含水层的破坏意义重大[3]。煤炭开采对浅表含水层的破坏主要形式有:以防治矿井水害为目的进行的人为疏干排水;采动形成的导水裂隙对上部含水层的自然疏干;由于采动形成的地表沉陷和裂缝,对地下水原始径流的破坏[4]。 2 研究区概况 平顶山市广达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达公司)属平顶山市卫东区集体企业,位于平顶山市程平路以北,平顶山-郏县公路以西,魏寨村西北约1500m处,南距平顶山至许昌公路约1.5公里,距北环路北200m,西与洛宝路相连,东距大乌路200m,有碎石公路通往矿区,交通便利。矿井井田位于平煤十矿井田范围内,广达公司四周及深部均为平煤十矿井田范围。该矿行政区划属河南省平顶山市卫东区东高皇乡管辖。原广达煤矿为立井单水平下山开拓,开采水平标高-36m,开采煤层为五2煤(丁5-6),主井、风井井筒落底五2煤层底板5m处,技改后主采四1(戊11)煤层。 3 含水层破坏现状分析 含水层破坏现状分析主要基于现阶段矿区井巷开拓数据、本次地下水现状调查、矿方提供的地下水观测资料及基础水文地质数据进行。分析内容主要有含水层结构破坏、水位下降等方面。 3.1 垮落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 覆岩移动变形对含水层的影响主要受垮落带、导水裂隙带控制,根据《建筑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word精品

⑵当有抽水井和观测孔的观测资料时的 Dupuit 或Thiem 公式 抽水试验确定渗透系数的方法及步骤 1?抽水试验资料整理 试验期间,对原始资料和表格应及时进行整理。试验结束后,应进行资料分析、整理,提交 抽水试验报告。 单孔抽水试验应提交抽水试验综合成果表, 其内容包括:水位和流量过程曲线、水位和流量 关系曲线、水位和时间(单对数及双对数)关系曲线、恢复水位与时间关系曲线、抽水成果、 水质化验成果、水文地质计算成果、施工技术柱状图、钻孔平面位置图等。 并利用单孔抽水 试验资料编绘导水系数分区图。 多孔抽水试验尚应提交抽水试验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平面图、剖面图。 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还应提交抽水孔和观测孔平面位置图 (以水文地质 图为底图)、勘察区初始水位等水位线图、水位下降漏斗发展趋势图 (编制等水位线图系列 卜 水位下降漏斗剖面图、水位恢复后的等水位线图、观测孔的 S -1、S — lg t 曲线[注]、各抽水 孔单孔流量和孔组总流量过程曲线等。 注意:(1)要消除区域水位下降值; (2)在基岩地区要消除固体潮的影响; 3)傍河抽水 要消除河水位变化对抽水孔水位变化的影响。 多孔抽水试验、群孔干扰抽水试验和试验性开采抽水试验均应编写试验小结,其内容包括: 试验目的、要求、方法、获得的主要成果及其质量评述和结论。 2. 稳定流抽水试验求参方法 求参方法可以采用 Dupuit 公式法和Thiem 公式法。 (1)只有抽水孔观测资料时的 Dupuit 公式 承压完整井: —亠£ 潜水完整井: 式中K ------- 含水层渗透系数 (m/d ); Q ――抽水井流量 (m3/d ); sw ——抽水井中水位降深 (m ); M ----- 承压含水层厚度 (m ); R ―― 影响半径(m ); H ――潜水含水层厚度 (m ); h ――潜水含水层抽水后的厚度 (m ); rw —— 抽水井半径 (m ) 。

含水层隔水层与水文地质单元

含水层、隔水层与水文地质单元 一、含水层与隔水层 (一)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基本概念 地壳浅表部的岩石,大都呈层状分布,所有的松散岩层和固结的沉积岩都基本如此,部分变质岩和岩浆岩也属此种情况。松散岩层中,同一岩性单元其孔隙分布均匀、彼此连通;固结的坚硬岩层,如果发育的裂隙或溶隙在整层说来,密集和均匀的程度比较一致,连通性也好,宏观地看上述岩层整体上具有透水性,因此,它们首先是透水层,能够接受水的渗入;然而,岩层的透水性强弱也是不同的,例如,松散的透水层的下部为透水性极弱的另一岩性单元或者坚硬岩石的深部裂隙较上部十分微弱。于是,渗入上部岩层的水在下部受到阻止而在上部透水层中聚集起来,形成一定厚度,并出现地下水面,水面下岩石空隙被水饱和,这部分透水层即可成为含水层;另一方面,作为含水层,其所赋存的水量在生产上要有一定意义,所以含水层的确切定义应该是位于地下水面以下,能够透过和给出相当数量地下水的岩层。而厢水层则是不能透过和给出水,或透过和给出的水量甚少,对实际目的意义不大的岩层。在理解含水层和隔水层基本概念时,首先应明确它们的区分不在于含不含水,而在于水的存在形式。帖土层虽然含水但几乎都是结合水,不受重力支配,常温常压下不能透水,因而是隔水层;空隙大的岩层中,主要是重力水,故为含水层。其次,在划分含水层与隔水层时,要注意其相对性和用于实际目的的针对性,以供水为例,对能够给出和透过十分有限水量的岩层,若在水源充沛、需水量很大的地区,可不划归含水层,但是,如果该岩层是在水源极其区乏、需水量不大的地区,就可以列入含水层,可资利用。再例如,粗砂层中的泥质粉砂夹层,显然可视为隔水层,但如果泥质粉砂是夹在粘土层中,就可将其视为含水层,这就是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的相对性。僵化地规定出绝对的定量界限井据此加以划分,则往往脱离实际,不利于生产。是不可取的。最后,还应考虑到,实际工作中由于某些条件的改变,隔水层向含水层的转化,如通常情况下,粘土层为隔水层,但在较大水头差的条件下,部分结合水也要发生运动,从而可以透过和给出水量,故应视为含水层或透水层了,对这种兼具隔水、含水性能在条件变化时又能转化的岩层,可称作半含水层或半隔水层。岩层透水性在不同方向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就是所谓透水性的各向异性。如果透水性在同一方向基本是相同的,则称该岩层为均质岩层,严格说这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能为计算方便概化为均质岩层。否则称为非均质岩层。对于均质岩层、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讲解

《水资源分析与评价》 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 学院 : 专业班级 : 学号 : 姓名 : 设计时间 :

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 (2) 第一节自然地理 (2) 第二节地质条件概况 (4) 第二章水文地质条件 (6) 第一节地下水类型及其特征 (6) 第二节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 (7) 第三节地下水的动态特征 (8) 第三章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9) 第一节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 (9) 第二节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0) 第四章地下水资源评价 (10) 第一节地下水水量评价 (10) 第二节地下水水质评价 (16)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20) [前言]:

中文摘要:本课程设计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评价。得到地下水资源量为9193万m3/a,地下水开采量为7903万m3/a,超采量为1287万m3/a。针对评价情况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字]:平原区地下水资源水均衡法评价 第一章自然地理及地质状况 第一节自然地理 一、交通位置 迁安市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北部,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区内,属于低山丘陵区,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自河谷平原区向四周逐级升高,地处海滦河流域,境内有河流16条,总长311km。 二、地形地貌 迁安市属于低山丘陵区,中不覆盖有较厚第四季沉积物的低洼地区为迁安盆地。为更好地与以往的工作成果进行对比,这次调查将迁安市划分为低山、丘陵和平原三个地貌区。 迁安市地市总体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并以阶梯状自中间平原区向四周分四级升高。迁安市总面积为1208km2。其中,低山区面积264km2,占总面积的21.9%;丘陵区面积409km2,占总面积的33.8%;平原区面积535 km2,占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