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机制及对我国的借鉴

合集下载

日本学术机构技术转移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学术机构技术转移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策体系的演变和成效、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过程、运营模式等,全处大力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科技中介机构的进程中,基于日本的实践经验,建议建立专
门的国家级科技中介机构,并在财政、人才、信息共享方面加强配套措施。同时,学术机构附属中介机
构应逐步采取市场化发展模式,依照科研实力,独立或联合运营。
_、日本技术转移系统
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的破灭及老龄化加 速致使日本经济陷入衰退。日本政府认识到科技发 展是振兴国民经济的关键因素,从而开启了科技体 制改革。1996年,“经济体制改革方案”指出政府 将在科研支出、人力资源、科学技术和先进信息基 础设施四个领域采取措施,营造有利于产业界、学 术界、政府间的商业技术合作环境。当时日本尚未 建立起技术转移系统:一方面,企业为了寻求短期 经济回报而专注于新产品的应用研究开发,忽视了 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许多大学和研究机 构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但因学术界与 产业界联系薄弱,无法将研究成果商业化。因此, 创新体系的改革成为促进日本经济结构改革的解决 方案之一。在本章中,笔者将探讨日本技术转移系 统的政策演变,特别是引入科技中介机构对整个技 术转移系统的影响。
学术机构技术转移是指将学术机构的研究成果 转移至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复杂过程。为了匹配技 术供需两方的需求,许多国家都在技术转移体系 中引入了科技中介机构,负责在创新过程中提供 全方位专业化服务。近年来我国研发投入年均增 长达20%,每年产出3万多项科研成果。闪然而, 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 40%的水平,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应用技 术的问题十分突出。何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
(一)法律基础。1995年日本政府颁布“科学 技术基本法”(简称”基本法”),标志着科技体制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

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分析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是指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科学研究和创新,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发展。

这种合作模式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动力。

对于我国,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首先,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加速技术转移和产业化过程。

国外许多成功的产学研合作案例表明,通过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实际应用和商业化产品。

例如,美国的硅谷地区就以产学研合作为基础,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科技创新中心之一、因此,我国可以通过建立更紧密的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动技术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次,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在产学研合作中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打造创新生态系统。

通过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能够吸引和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研究人才,提高创新能力。

此外,产学研合作还能促进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人员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

我国可以参考国外的做法,加强企业与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提高我国的创新能力。

再次,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在国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中,企业、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之间通常会建立共享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机制,共同推动科研成果的共享和交流。

这种开放的合作模式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的交叉和融合,加快科研进展和创新成果的应用。

我国可以借鉴这种模式,通过建立共享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机制,加强科学研究的交流和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快速应用和推广。

最后,借鉴国外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和提升经济竞争力。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通过产学研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竞争力。

国外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推进科研成果转化的经验及启示作者:刘国艳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6年第30期科研成果只有转化成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才能形成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为了提升本国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主要发达国家都采取了诸如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联合、政府为创新成果创造市场需求等多种措施推进,其中许多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一、国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一)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市场需求充足的市场需求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为了支持本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动,美国等国家每年都为其提供一定份额的市场需求,以此调动中小企业创新积极性,有效降低政府采购成本。

小企业凭借其灵活的经营、迅速的市场反映,能够对新威胁、新技术、新能力的出现和发展快速做出反应,从而更快速地向市场推出产品;并且,在当前财政紧张条件下,小企业的参与也有利于促进竞争、降低采办成本。

(二)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科研成果要想实现转化前提是该项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潜力,企业作为生产主体,相对科研机构更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与行业需求,但研发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借助科研机构的研究力量为其解决技术难题。

为此,部分国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结成联盟共同研发。

如德国通过政策引导,推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结成密切合作的“创新伙伴”,共同制定创新计划,承担相应的创新项目,从而使政界、科技界和经济界实现统一,科研人员出成果,企业出资本,国家出政策并搭建企业界和科技界之间的桥梁,推进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一方面促使科研单位积极为企业创新服务,使其保持旺盛的创新热情。

因此,科研机构选择科研项目,首先想到的是必须为将来的产业化服务。

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和开发的整个过程,深入了解这一成果形成过程的设计思路、工程结构和工艺方法等全部细节,也为它的产业化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更有信心发展这一创新产品。

(三)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为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企业创新的积极性,提升科研与产业的合作率,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主要通过简化政府拨款程序、资金拨付向重在科研与产业合作的项目倾斜,出台鼓励科研人员与产业之间合作的新政,并为其提供总额1.27亿澳元资金支持。

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高端人才集聚的主要做法及其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高端人才集聚的主要做法及其借鉴

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高端人才集聚的主要做法及其借鉴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高端人才的集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高端人才对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服务业发展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发达国家或地区采取了各种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世界发达国家或地区高端人才集聚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借鉴意义。

一、提供优越的人才环境1. 建设科研平台: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建设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大学和实验室,提供完善的科研设施和优越的科研环境,吸引了大批国际高端人才。

借鉴意义:我国应该重点发展基础科学研究,提高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改善科研条件,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能力。

2. 提供高品质教育资源:发达国家或地区不仅在教育质量上下足功夫,保障国际高端人才的子女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还通过制定各种扶持政策,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前来学习。

借鉴意义:我国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和改革,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改善教育环境,提升社会对教育的投入意识。

3. 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发达国家或地区设立了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为国际高端人才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并积极引进国际一流医疗资源。

借鉴意义:我国应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大对医疗资源的引进和利用力度。

1. 改善城市环境:发达国家或地区努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在此定居。

借鉴意义:我国应该加大城市改善力度,提高城市规划的质量,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2. 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发达国家或地区努力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如交通、通信、娱乐等,为国际高端人才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

借鉴意义:我国应该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条件,提升生活便利性。

三、提供优越的政策和待遇1. 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通过实行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免税政策等,为国际高端人才提供优质的税收待遇。

国外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机构的经验及启示

国外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机构的经验及启示

DOI:10.16660/ki.1674-098X.2005-5154-3826国外技术转移转化专业机构的经验及启示①岳振欢 魏颖 喻凯(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 天津 300011)摘 要:技术转移机构是实现技术转化和技术创新的重要组织,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设立了多种类型的技术转移机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章通过分析不同国家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模式、运行模式、管理模式等,总结其成功经验与启示:从科技成果供需两侧同时发力、设立合理规范的工作流程、重视技术经理人培训、加强不同机构的协同合作。

关键词:技术转移机构 运行模式 技术经理人 经验启示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09(c)-0240-04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Foreign Technology TransferOrganizationsYUE Zhenhuan WEI Ying YU Kai(Tianjin Institute of Science of Sciences ,Tianjin, 300011 China)Abstract: Technology transfer institutions are important organizations for techn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Germany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various type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stitutions, and they accumulated rich experience and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by analyzing the organizational model, operation mode and management mode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stitutions in different countries:both sides of the supply and demand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should be emphasized; a reasonable and standardized work f low should be established; training of technical managers should be emphasized;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institutions should be strengthened.Key Words: Technology transfer organization; Operation mode; Technical managers;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①基金项目: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计划《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与对策研究》(合同编号:19ZLZXZF00120)作者简介:岳振欢(1987—),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及全流程服务,技术经理人培养。

国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国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国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国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和参考□邵庆国/河南省开封市科学技术开发交流中心475002 摘要: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了美国、日本、英国、芬兰等国家关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提出了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值得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事业发展借鉴的若干方面。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经验借鉴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化,使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还应看到,在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尤其是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方面目前的确存在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既困扰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也影响着我国科学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0% 左右。

正因为如此,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和提升效益就将成为我国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重要任务之一。

国外一些国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做法,对我国是否有借鉴和参考的价值呢? 一、国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相关做法 1.美国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美国建立了隶属于美国商务部小企业管理局的小企业发展中心(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中小企业信息中心以及多建在大学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小企业发展中心得到政府和各方面高度重视和支持,它被明确为非营利性机构,运行经费来自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其他收入。

目前已形成庞大的全国性网络,成为促进美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社会力量。

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手段是通过小企业创新研究项目SBIR(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支持企业的发展。

项目的具体实施由联邦政府各部委负责,各参与部委要拿出每年研发经费的2.5%作为SBIR 项目经费支持小企业创新研究。

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借鉴

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模式对我国借鉴摘要经济模式作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研究。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确立适宜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

有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后发优势,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经济经济模式市场经济模式一、经济模式概念辨析孔夫子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为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正名",即对于文章所探讨的概念的本质特点、范围和层面,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范。

1.概念辨析为了清楚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把与经济模式概念相近的几个概念加以分析。

(1)经济制度: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即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产、收入和消费决策的一组机制和制度,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决策结构、经营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

(3)经济模型: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关系进行抽象的、简化的表达。

表达方式可以是一张图、一个统计表或数学方程式。

因为所采用的基本上是数学方法,所以常称为"经济数学模型"。

(4)经济模式:各种经济成份的构成形式和调节经济运行机制的一定式样,是撇开经济活动中的次要因素和细节,对现实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框架和原则所作的抽象;也可以是对国民经济基本运行规则、增长类型以及主要经济政策在理论上的一种设计和构造。

前者属于实证研究范畴的经济模式,后者是规范研究范畴的经济模式。

根据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经济制度决定一国的性质,是社会经济深层次的东西,与政治关系较为紧密,具有稳定性。

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往往把经济制度看作象太阳系、河流系统、第1页共7页生物系统、机器系统等等一样的自然物质系统。

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及启示

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及启示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7年第 10期·总第 280期
德 国 技 术 转 非盈
移中心
利型
科技基金、工 商协会企业 会费
基本的技术交易、信息查 询和咨询服务
弗 朗 霍 夫 非盈
协会
利型
科技基金、服
技术研发创新、成果推广 务费用
二、对我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的借鉴 (一)职能定位 联结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相关组织结构,建立“技术需 求挖掘、科技成果评估、技术及产权交易、专利技术储备” 的生产治理模式。技术转让服务机构为领头军,联合生 产企业,在特定行业内组建联盟,技术转移中介机构负责 联络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技术支持,生产企业负责组织 生产,进行成果产业化。这种联合体既可以是实体的,也 可以是松散的。这种治理模式相对其他模式,优点在于 成员间形成的合作长远而稳定,技术转移服务更加规范 化和活跃化。关 联 企 业、大 学、研 究 机 构 和 公 司,以 及 风 险投资合作伙伴和项目合作伙伴可以来此寻找技术援 助、申请专利、申请技术转让评估和专利许可。只有打造 全面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提供 “一条龙”技术 转 让 模 式,以市场为导向,解决有关服务主体在关键信息、市场 运作、资金支持、法律咨询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
一、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服务体系 (一)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和运行模式 1.美国。依托美国政 府 的 技 术 转 移 机 构 主 要 有 “国 家技术转让中 心 ”和 “联 邦 实 验 室 技 术 转 移 联 合 体 ”,是 非盈利技术转移机构。除此以外,美国其他的技术转移 机构大部分都依托高校和研究机构,且以非盈利形式存 在。运行最为出色的三种模式分别是斯坦福大学首创的 技术许可办公室模式、威斯康星大学的 WARE模式以及 麻省理工大学的第三方模式。 2.德国。对于德 国 企 业 而 言,技 术 创 新 是 经 营 战 略 中的重点,大型企业会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而中小型企 业在内部研发外,还会寻求外部技术转移服务,并长期同 技术转移机构进行合作。德国的技术转移体系中,除了 高校设立的技术转移中心外,主要有三个技术转移服务 中心: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是德国最大的完全市场化运 作的技术转移机构,除了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它还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今社会,技术创新和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 加快。是否具有完善的技术转移机制、能否快速进 行创新技术产业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 会能否可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指标。当前如何推动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快速实现科学技术产业化,是 我国“十三五”期间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分析与借 鉴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体系与运行机制, 尽快完善我国技术转移机制,加快我国技术转移事 业发展步伐,成为当务之急。
ZHANG Yan-qing, LI Li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Technology transfer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on strategy. It is the key link for enterprises to realize i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enhance its core competence. Management system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not identical, but they can offer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for China from the respects of comparative sound system of national policy, the variety of service, abundant resourc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perfect technology transfer mechanism. Therefore,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guiding role of government,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rientation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gencies to lead enterprises to increase innovation, and improve the industrialization consciousnes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thus to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transfer of China. Key words: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s organization; the system of technology transfer; industrializ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第31卷第1期 2015年3月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ourn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Vol.31,No.1 Mar.2015
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机制及对我国的借鉴
○ 张艳青,李立
(青岛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61)
[摘 要]技术转移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世界发 达国家技术转移的管理体系各不相同,但其国家政策支持环境相对完备,服务机构类型多样,研发体系资源丰富,可以 在技术转移机制构建及运行方面为我国提供相应的借鉴。为此,我国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技术转移服务 机构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产业化意识,以尽快完善我国技术转移机制,加快我 国技术转移事业发展步伐。
·100·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1卷
政府为促进经济和就业增长,提出了构建“创造经 济”的规划,并将技术转移及产业化列入创造经济 实现的核心课题。
(二)分散管理体系 采取技术转移分散管理体系的国家,中央政府 一般只负责制定有关技术转移政策和法律环境建 设,技术转移的具体工作由地方科研机构和大学设 立的技术转移中介来执行[1]。例如,日本政府在宏 观科技管理方面成立了两个机构,一个是内阁府下 设 的“日本 综 合 科 学 技 术会 议”,以抓 宏观 政 策为 工作重点;另一个是文部科学省,其职责是根据政 府 确定的 科 技 综 合战略和 方针 制定各 省厅 统一实 施的科技政策,制定和推进调整研究开发计划,确 保学术和科学技术研究的协调和综合性[2]。日本的 一 些大学 和 科 研机 构 设 立有专门的 技 术 转移 办 公 室(TLO)来负责具体的技术转移工作。虽然在日本 的整个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中,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政 府、大学以及民间力量,但是,日本政府的引导作用 十分重大。 (三)混合管理体系 实施混合管理体系的国家,一般既有专门负责 管理技术转移工作的政府部门,也依赖由地方科研 机构和大学设立的技术转移中介来实施具体的技术 转移工作。例如,美国国会明确界定了联邦实验室、 大 学 等 非营 利 组 织的 技 术 转 移职 责;美 国 联 邦 政 府则设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促进政府资助的科研 成果向产业界转移,并在商务部里建立技术管理机 构,负责对技术转移工作的指导[3]。又如,德国联邦 教育研究部(简称“联邦教研部”)是德国政府的科 技宏观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科技政策,进行宏 观管理。同时,除高校和研究所外,德国政府根据各 个地区和经济的需求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并且建立 科技成果和人才情报网络,为高校、研究所和企业 搭建一个沟通和技术转移的平台。 二、技术转移的国家政策环境 (一)技术转移法律机制 合理健全的技术转移政策法规是建设创新型国 家的基石,更是技术转移的制度环境基础。美国、德 国、日本、英国、韩国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技术转 移法律法规的建设,并将其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 重要战略组成部分。 1980年以来,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促使技术成果 转化,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包括《史机制及对我国的借鉴
·101·
德、法、英五国的相应比值。2005年以后,中国研发 (R&D)总经费的绝对值开始超过德、法、英三国, 在前述六国中已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居于第三位, 但在GDP中的占比仍处落后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全年我国 科 研 经费支出为10 2 4 0 亿 元。而德国R& D 经费支出 为6683亿元,虽然总量少于中国,但德国R&D经费 在GDP中占的比重远远高于中国。以2010年数据为 例,各个国家R&D占GDP的比重为:美国2.9%,日本 3.26%,韩国3.74%,德国2.82%,中国1.84%。德国的 R&D经费中,企业内部科技研发部门总支出为538亿 欧元(4494亿元人民币)。德国的汽车制造、电子、机 械制造等企业在科研领域的投入占了大部分,3/4的 科研经费支出产生于员工数超过1000人的大企业。
[基金项目]青岛市软科学研究计划(13-1-3-139-1-<6>-zhc) [收稿日期]2014-10-15 [作者简介]张艳青(1983-),女,山东滨州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 李立(1955-),男,山东青岛人,青岛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术创新法案》和《拜-杜法案》在内的20多部与技术 转移有关的政策与法案,目的就是要规范国内技术 转移行为,鼓励技术转移的实施。美国出台的一系列 法律法规不仅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强,且细节要求多, 涉及技术转移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和环节[4]。
日本大力效仿美国确立技术转移法律法规的做 法,通过20多年的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鼓励开 发创新,且能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体系。日本的 技术转移法律体系完整细致,并与制度、计划、政策 等辅助系统相结合,执行力刚硬,效果显著。
2.激励机制的类型和内容 激励机制对研究人员投身技术转移活动起着重 要的鼓励作用。目前,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激励机 制涉及两方面: (1)经济激励,主要是合理分配知识产权许可 证和转让的经济收益。如,为保障研究人员拥有“专 利收益”,法国规定发明人可获得50%的收益。德国 规定对发明者实行“发明者许可最低收益率保障”, 获得不少于30%的许可证收益;另外,对有意成立公 司的创 业者,可申请获得最高5 0万欧 元 投资种子资 金。美国为调动联邦实验室人员参与技术转移的积 极性,规定可以向有关人员发放奖金,技术发明人个 人所得不少于技术转移收入的15%[1]。 (2)非经济激励,主要包括将技术转移作为研 究人员晋升的指标、为创建及派生新企业提供支持 等。如,英国大学2014年开始实施“研究卓越框架” 评估体系,明确将技术转移作为晋升的一项指标。 爱丁堡大学允许教师离职两年创建和派生新企业, 从而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从事技术转移活动。 (三)政府政策支持 科技创新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很多发达国 家通过营造健全的政策环境,直接支持技术转移服 务机构,为技术转移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极大地促进 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学研的结合。各国对技术创 新的政策支持主要有: 1.财政政策 采用财税政策支持技术转移活动是各国普 遍采用的一种手段。如,美国设 立小企业管理 局 (SBA),实施各种担保和贷款计划,建立中小企业
韩国政府为鼓励和实施技术转移也制定了一系 列法律法规,并从2000年起,每3年制定技术转移中 期推进目标和计划。韩国已经实施5个技术转移与 产业化推进计划,其背景、任务各不相同,但在政府 引导和 扶 持、保 障方面的基 本做 法 是 一贯的。韩国 的“第1次技术转移与产业化促进计划(2001—2005 年)”,旨在制定技术转移促进法,设立技术交易所 并构建技术情报网等基础设施;“第2次技术转移与 产业化促进计划(2006—2008年)”,将技术转移促 进法更名为技术转移及产业化促进法;“第3次技术 转移与产业化促进计划(2009—2011年)”,引入新 发展推动基金和创新资本、技术信托制度,强化了 技术开发后的产业化资金资助问题;“第4次技术转 移与产业化促进计划(2012—2014年)”,强化公共 研究机构技术转移及产业化的技术转移机构(TLO) 的专业性,并通过技术金融等手段,强化了对中小企 业的支持;2014年4月,韩国政府出台“第5次技术转 移与产业化促进计划(2014—2016年)”,该计划提 出了保障技术交易市场顺利运行,保证中介利益等 未来两年的技术转移及产业化促进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