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妮的人格理论

合集下载

霍妮思想概1

霍妮思想概1

霍妮思想概述摘要]凯伦_ 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是一位著名的美籍德裔女精神分析学家,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先驱。

她和弗洛伊徳一样,从临床实践中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焦虑理论,并且在此焦虑理论上发展了自己独特的神经症理论。

本文将介绍其神经症理论并对其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关键词]霍妮;基本焦虑;神经症;人格分型;人性[正文]一、基本焦虑霍妮认为社会文化的矛盾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我将环境及其困难置于问题的中心。

但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

”神经症“最终是由人际关系的障碍决定的”。

这种障碍往往首先存在于神经症病人童年的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亲子关系之间。

儿童必须得到成人的帮助才能满足需要,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儿童真正的爱,就会造成儿童的不安全感。

霍妮将这类父母行为称为“基本罪恶”。

一个儿童的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儿童产生敌意,霍妮称这种敌意为基本敌意。

这样,儿童就陷入一种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的不幸处境之中。

由于无能无助之感,由于害怕,由于敌意所导致的内疚之感等等,使他不得不压抑这种敌意。

基本敌意很容易泛化到整个世界和一切人,使人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潜伏着危险。

基本敌意及其压抑使人陷入焦虑,霍妮称之为基本焦虑。

这是一种在内心不知不觉地积累并到处蔓延渗透的孤独和无能之感,一种自觉渺小、无足轻重、无依无助、被抛弃、受威胁的体验,一种置身于一个充满欺诈、妒嫉、怨恨、背叛和荒诞的世界中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一块随时有可能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

可见,霍妮的焦虑理论还是在精神分析理论框架里,其将焦虑最终归因于童年的亲子关系中。

二、神经症需要由于处于一种被设想为具有的一种潜在敌意的世界中,孩童感到孤独和无助。

其基本焦虑的限制性压力阻止儿童以其自发的真正情感与他人打交道,而且,更主要的是,敌意和焦虑导致更深的不安全感和更深的痛苦,为了减轻这些基本焦虑,不安全感,儿童就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

霍妮 文化因素说的应用

霍妮 文化因素说的应用

最后,及时矫正儿童的不良倾向。霍妮认为儿童很容易形成诸如焦虑等不良人格倾向,而且常常以较隐秘的方式表现出来。事实上,儿童生活的环境既复杂又多面,家长也会对孩子施加一些负面影响,所以极易形成不良的人格特征。但遗憾的是,现在的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非常重视,一旦这两方面出现问题,家长总会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办法。而对儿童诸如胆怯、消沉、偏见、妒忌、撒谎、对爱畸形的渴望、自卑、孤独以及恐惧等不良人格特征往往忽视,任其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理论表明,个体人格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整个儿童期个体人格始终处在形成和塑造中。如果这个时期儿童的不良人格发展倾向得到矫正,儿童仍然能够形成健康的人格。反之,就可能导致个体严重的心理障碍。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了解儿童明显的或不明显的人格特征,发现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予以矫正,使儿童人格始终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是家庭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实验表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儿童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但是期望值的高低是因人而宜的。只有适合个体实验能力的期望值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当今社会,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常以个人的主观愿望为转移,常常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他们的实际能力也缺乏正确的评价,一味对孩子赋予很高的期望,使孩子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且也因其不能实现而带来父母、子女双方情感上的伤害,导致家庭气氛的不和谐,影戏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
可见,家庭气氛和父母的期望水平在儿童人格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家庭人格教育应重视家庭环境建设,父母应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态度,并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个体人格健康发展。
其次,提高家长素质,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长期以来,我们的家长只是对子女抱有很高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很少有家长意识到随着社会发展,自己的素质是否需要提高?而事实上正如霍妮所说的,父母饿子女之间的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父母怪异的行为,多变的情绪,畸形的爱以及对子女的不理解。因此提高家长的素质应成为现代家庭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这里所说的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就文化素质而言,很多研究成果都表明父母的文化素质和子女的人格健康有高相关。若父母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用自己的知识和强烈的求知欲去影响和教育子女,帮助他们适应社会并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就心理素质而言,可以说,父母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行为和于之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因为儿童生活在一种与父母心理交融的状态之中,他们对父母的内心的重大变化能觉察,父母的心理障碍也会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的心理上的某些病态往往可以在父母的精神状态中找到原因。因此在家庭人格教育中,一方面要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尤其是要让家长懂得并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艺术,引导孩子人格健康成长。另一方面要提高家长的心理素质,使家族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和平、稳定的心境下教育子女,给孩子创设一个有利于生长良好个性的氛围。

霍妮(人物)

霍妮(人物)
霍妮
HHW
目录
01人物简介 02主要著作 03主要观点 04人物评价
一、人物简介
卡伦·霍妮(18851952),医学博士,德裔美 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 ,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 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 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 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 发展比弗洛伊德性的概念 更适用,是精神分析学说 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
这是一种拒绝承认冲突的防御机制,表现为否 认和嘲弄道德标准,在社会生活中摆出一副十足的 痞子相,弄不清楚自己实际相信的是什么。这种犬 儒主义可能是有意识的,实则为阴谋权术也可能是 无意识的,他们用表面顺从流行观念来掩饰对道德 的嘲弄倾向。
三、主要观点
(二)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
以上各种防御机制都是围绕着基本冲突而建立 起来的。霍妮把这整套防御机制体系称为保护性结 构。多种防卫措施可以综合利用,但其作用的大小 是不等的。保护性结构虽然能给人造成一种平衡感, 但它是十分脆弱的。实质上,这种表面的平衡感是 用极大的代价换来的暂时的宁静,它并没有解决冲 突。
三、主要观点
(二)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
逆众
就是儿童坦然地承受周围的敌意,并有意识或无意 识地决心抗争,企图成为击败对手的强者。
三、主要观点
(二)基本焦虑与防御机制
离众
就是表现为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 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如特定的空间、玩具、书籍、梦想等)。
三、主要观点
6、捉摸不定。
与呆板的自以为是相反的是捉摸不定。这种人 永远无法固守己见,他们会对自己的言行矢口否认, 或信誓旦旦地说不是那么回事。让这种人去做确切 的报告是不可能的,他们通常在领导面前虚张声势, 在群众面前装腔作势,讲起话来漫无边际,做起事 来颠三倒四。

卡伦霍妮

卡伦霍妮

卡伦·霍妮卡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1952)往往被认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者或新弗洛伊德派,因为她的一些概念都是精心之作,又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修正。

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霍妮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相信用社会心理学说明人格的发展比弗洛依德的性概念更适当。

卡伦·霍妮于1885年9月16日出生在德国汉堡附近一个名叫卡伦·丹尼森的小村庄。

父亲是挪威人,远洋轮船长,是一个笃信宗教、独裁而沉默寡言的人;母亲是具有荷兰和德国血统的荷兰人,泼辣而随和,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

父亲比母亲大 19 岁,和前妻生有四个孩子,均已成人。

除此外,她还有一个哥哥。

在霍妮的回忆中,父亲是一个可怕的人物,他看不起她,认为她外貌丑陋,天资愚笨。

同样,她感到母亲偏爱哥哥,对她十分冷落,因而其童年生活颇不快乐。

9 岁时,她改变了生活态度,她说:“如果我不能漂亮,我将使我聪明”,霍妮 12 岁时,因为治病而对医生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她就萌发了当一名医生的决心。

1901 年,在母亲的支持下她进入高中,父亲对她想当医生的想法极力反对,以致她的母亲为此同丈夫在 1904 年离婚。

1906 年,她进入弗赖堡大学学习医学,1908 年转至哥廷根大学,大学期间,她遇到了已婚的奥斯卡(Oskar Horney),他们在 1909 年结婚并生了 3 个女儿,但婚后夫妻感情不睦,1926 年离婚,此后曾一度于精神分析研究所另一位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相恋。

1909 年,由于抑郁症和性问题的困扰,开始接受弗洛伊德的嫡传弟子卡尔·亚伯拉罕的精神分析。

1910年,她的父亲去世了,1911年,她的母亲去世。

1913年,她获得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之后作为一名精神分析医生于 1919年私人开业。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曾茂春摘要: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她将神经症置于文化和心理的二维标准,认为神经症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焦虑和基本敌意,对基本焦虑的不恰当的防御方式使得个体与他人和自我关系的失调,并最终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基于对人格倾向和神经症的理解,霍妮提出了自己的治疗目标和步骤。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理论;人格倾向一、霍妮生平及学术思想(一)生平凯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

1906年进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191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霍妮先后师从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卡尔·阿伯拉罕及弗洛伊德的虔诚信徒汉斯·萨奇斯,接受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1917年,霍妮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

1918年霍妮成为一名精神分析临床医生。

1920年到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任教。

1932年,为了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霍妮接受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离开柏林来到美国,并担任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两年后,霍妮任职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在该所任教并训练精神分析人员,创办诊所、开业行医。

在此期间,她著书立说,培养学生,宣传她的思想,直到1952年去世。

(二)学术思想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她继承了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扬弃。

她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就是在批判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937年出版的《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是霍妮的第一部重要代表作,标志着她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自己的独特思想。

在本书中霍妮引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心理和人的精神疾病,认为神经症的驱动力量不是先天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人际关系失调所形成的。

她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人类行为中的生物学因素而忽视社会与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的倾向。

心理学 霍妮

心理学 霍妮

(2)文化环境
霍妮所讲的文化环境是宏观的社会 条件,是社会中人们普遍所共有的,有 时也称之为文化因素或文化条件,是个 体心理失调的最终根源。
(3)个体环境
霍妮所讲的个体环境是微观的社会条 件,是指个出生后所进入的具体情景,并非 只指个人的家庭环境,实际上是一个人所结 成的人际关系,有时也称之为个人经历。霍 妮认为,神经症在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这种 失调对人造成的重大影响在童年期,形成基 本焦虑的中介。
霍妮对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心理 是由生理构造所决定的观点提出了 怀疑,认为女性的心理特源自和女性 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及文化有关。
三、霍妮的的社会文化精神分析 与弗洛伊德传统的精神分析的比较
(一)继承
第一,霍妮继承了弗洛伊德无意识动机理论对无 意识的重视和研究。 第二,霍妮继承了弗洛伊德的重视早期经历的思 想。霍妮与弗洛伊德一样,非常重视童年经历在 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尤其是早期亲子间的关系。
(3)神经症的自我
霍妮反对弗洛伊德把人格分成伊底、自我 和超我三个部分。她指出,自我有三种基本的 存在形态。 第一种是真实自我(real self)。指个人成长和 发展的内在力量,是人类共有的,具有建设性。 第二种是理性化的自我(idealized self)。指个 体凭空设想的纯粹虚幻的形象,是不可能实现的形 象。 第三种是现实自我(actual self)。指个体此时 此地身心存在的总和。
2、文化困境
霍妮认为,现有文化的矛盾造成人与人之间的 分裂、嫉妒、怨恨、仇视和敌对,也带来个体的孤 独感、软弱感和不安全感。生活在现有文化中,我 们必须时常做出选择和面对冲突的,并且冲突的因 素是水火不容,彼此对立和冲突的倾向具有强迫性, 且整个冲突一直处于无意识之中,导致大部分人没 有意识到冲突,也不会想办法去解除冲突。正是未 得到解决的冲突造成了焦虑、沮丧等。

霍妮

霍妮

• 霍妮认为正常人同样有这些需要,这些需要可 以随现实条件的改变而灵活变动,而且各种需 要间不易产生冲突,因而能比较好地获得满足;
• 而神经症患者往往执迷于其中一个需要,而且 满足这一需要的方法也是脱离实际的,以致难 以获得满足,产生更高的焦虑,导致恶性循环, 成为刻板性与强迫性的神经质需要。
• 霍妮相信,这些神经症需要将成为稳定的生活 态度和交往风格,一直保留到成年,形成神经 症倾向(neurotic trends)。
• 神经症是一种由于恐惧,由于对抗这些恐惧形成的防 御措施,由于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 种努力所导致的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 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的社会文化中的共同模式, 才称作神经症。
• 霍妮12岁时决定将来进入医学院,1915年获得柏林大 学的医学博士学位。
• 1918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1934年加入纽约精 神分析研究所,1941年被同事投票解职。
• 离开后,她创办了自己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弗洛姆 和沙利文都曾经是其中的成员。从此综合社会文化因素 和积极人性观来研究心理冲突的模式在全世界发扬光大。
• ③逃避他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 (退 缩型,the detached type)——自弃(self-
resignation)
3、人生取向
• 三种神经症的行为方式继而又会发展为三种人 生取向,或称生活方式。
• ①自谦(self-effcaement),一种“爱的渴 求”的生活取向,表现为贬低自己,自卑,渴 求爱,对应于亲近别人的行为方式。
• 神经症患者强迫性地使用一种方式,而 压抑了另两种方式,但受压抑的方式也 可能自发的起作用,从而与患者所选择 的方式发生对抗。

霍妮

霍妮

• ③退却(resignation)。是一种渴求自由的生活取向,
表现为放弃努力,逃避冲突,寻求自给自足,追求自 由,对应于逃避别人的行为方式。
4、神经症冲突
(1)一是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 神经症患者理想自我往往与真实自我、现实自我 之间产生冲突,脱离了真实自我所提供的可能 性,以一种幻想的完美形象去贬斥、憎恨现实 自我。 • “应该”的专横(tyranny of the shoulds)。 • “我应该这样,你应该那样„„”
2、神经症人格
• ①趋向他人(moving toward people) (依从型, the compliant type)——自谦(self-effacement) • ②反对他人(moving against people) (敌对型, the hostile type )——自夸(self-expansion) • ③逃避他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 (退 缩型,the detached type)——自弃(selfresignation)
二、人结构
• 霍妮主张把人格看作是完整动态的自我 (self),自我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其内 部包含各种构成要素。她把自我区分为三种 基本存在形态: • ①真实自我 ②理想自我 ③现实自我 • 霍妮通过分析这三者的关系,揭示了神经症 的形成过程。
三、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
• 霍妮认为,人生最根本的奋斗是对安全感的追求。 • 基本焦虑:是一种独自面对严重问题且完全无助的感 受。 • 社会文化的矛盾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 的决定因素。特别是家庭成员间、亲子间的人际关系。 • “基本罪恶”和“基本敌意”导致儿童依赖父母又敌 视父母。 • “基本敌意”和对敌意的压抑会使个体感受到深深的 焦虑。——神经症形成的沃土 • 最终,健康人格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就被强烈的安全感 需求所取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症需要
7.寻求别人赞美的神经症需要 这种人常夸张自己的形象,并期望别人对 自己的吹捧和恭维. 8.获得个人成就的神经质需要需要 由于本质上的的不安全感,这类人对名望, 财富或举足轻重的作用怀有强烈的兴趣,常迫 使自己寻求更高的成就而不顾及后果.
神经症需要
9.自负和不依靠他人的神经质需要 这类人当他们试图去寻求满意的人 际关系而失败时,就会拒绝与他人来往, 而变成孤独寂寞的人. 10.寻求完美无疵的神经质需要 这类人由于害怕犯错误而受到他人 的批评,
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
卡伦霍妮 [Karen Danielsen Horney 1885.19.16-1952.12.04],德裔美国心理学家 和精神病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 物,社会心理学的先驱. 霍妮的著作: 《我们的时代的精神症人格》(1937), 《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自我分析》 (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 《精神症与人的成长》(1950),以及由她弟 子整理出版的《女性心理学》(1967).
神经症需要的三大类型
神经症需要的三大类型
1.顺从型——接近人(moving toward people) 这种适应模式包括感情和赞赏 的需要,寻求能够照管他生活伙伴的神 经质需要,以及将自己局限于狭小生活 领域内的神经质需要.霍妮把这种类型 的人称之为依从型 依从型(compliant type). 依从型 这种人可能会说"如果我依从,那我就 不会受到伤害"(Horney,1937,p.97).
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让孩子产生强烈不安的环境因素: 直接或间接的凌驾,冷漠和乖张的行为, 不尊重儿童的个体需要,缺乏真诚的指 导,轻视,过分赞扬或缺乏赞扬,缺少 令人依赖的温暖,不得不在对立的父母 中选择一方,责任过重或不须负责,过 分溺爱,禁止孩子与其他儿童交往,不 公正,歧视,不守承诺,敌意气氛等.
神经症需要
十种神经质倾向或简化了的三种神经质 类型被霍妮看作是为消除基本焦虑而采 取的原级防卫 原级防卫(primal defense),神经 原级防卫 质者会将其当作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他们不是去驾驭这些需要,而是受其驾 驭.这就给患者带来许多生活的问题和 内心的缺陷.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真实自我:那些在任何特定时期都能真 正体现我们自己的东西. 理想自我:是指个体希望将来能达到的 目标. 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存在差异.对正常 人而言,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异不会 太大.
神经症需要的三大类型
3 . 攻 击 型 — — 对 抗 人 ( moving against people) 这种适应模式包括权力,利用 别人,获得声望,寻求赞美,获得个人 成就等神经质需要.在许多方面,这种 类型的人与依从型相反.霍妮把这种人 称为敌意型 敌意型(hostile type).这种人可 敌意型 能会说"如果我有权力,那谁也不能伤 害我"(Horney,1937,p.98).
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得到满足 安全的需要 没有得到满足 基本敌意 压抑 基本焦虑 正常发展
对基本焦虑的顺应——神经症 需要
降低基本焦虑的策略——神经症需要或神经症 倾向 1.感情和赞赏的神经质需要 这类人的行动常 取悦于他人和迎合与他人,他们所关心的是使 他人对自己有良好印象.他们对被拒绝或失去 朋友极为敏感. 2.寻求能够照管他生活伙伴的神经质需要 这 种人常寻求和别人生活在一起,要别人保护他, 使他免于危险,并满足其需要.他们通常极害 怕孤独,被弃之不顾.
文化决定论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对常态行为和神经 症行为的形成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个人 的社会经历决定了其是否具有心理障碍, 社会经历也决定个体存在何种心理障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童年期有两种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满足需, 儿童这两种需要的满足完全仰赖父母 如果父母真心关爱孩子,给予温暖,就满足儿 童安全的需要,儿童就会得到正常发展; 如果父母对子女冷淡,有敌意,甚至憎恨,儿 童的安全需要就会受挫,儿童就可能形成神经 症.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对神经症患者而言,真实自我与理想自 我的关系存在问题:首先,神经症患者 对真实自我的印象是歪曲的.其次,神 经症患者完全受理想自我的控制,总是 以"应该是什么"来支配自己的思想, 此为"应该的专制".也就是说,神经 症患者的真实自我为非现实的理想自我 所取代,在人生当中起支配作用.
神经症需要的三大类型
2.退缩型——回避人(moving away from people) 这种适应模式包括自负,不依 靠他人以及寻求完美无疵的需要.霍妮 把这种人称为超脱型 超脱型(detached type). 超脱型 这种人可能会说:"如果我隐退,那什 么也不会伤害我"(Horney,1937,p.99) . 他们不以任何方式在感情上与他人发生 联系,在自己周围筑起一道任何人都无 法穿透的魔圈.
神经症需要
3.把自己局限于狭小的生活领域内的神经质需要 这种人的生活空间极为狭小并尽可能不去惹人 注目.他们特别谨慎,小心,以免他人对自己 的注意. 4.权利的神经质需要 这种人为了寻求权利常不惜去伤害他人, 他们唯一关心的是他人的驯从性,以为有了权 利就可以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神经症需要
5.利用他人的神经质需要 这种人生怕别人沾自己的光,他们 总是利用别人以达到个人自己的利益. 6.获得声望的神经质需要 这种人的自我评价是由社会认可的程 度来决定的.

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霍妮将父母不能满足儿童安全需要的行为称为 "基本罪恶(basic evil)". 基本罪恶包括:冷落子女,拒弃子女,对孩子 怀有敌意,明显偏爱某个孩子,奚落孩子,羞 辱孩子,行为乖张,不守承诺,阻止孩子与其 他孩子接触. 基本罪恶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敌意,这种敌意 会泛化为对一切人的敌意,此为"基本敌意" (basic hostility).
神经症需要
事实上,正常人也有上述需要.但是正 常人的需要是适应的,或适可而止的, 不像神经症患者那样,一种强烈的需要 完全排斥了其他的需要.正常人不会把 自己的生活完全局限于一种需要;当条 件发生变化时,他们也会改变自己的需 要.
神经症需要的三大类型
霍妮将上述十种神经质需要归为三大类 型,描述了神经质者对其他人的适应情 况: 第一类:接近众人; 第二类:远离众人; 第三类:反对众人.
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
由于各种需要仰赖父母满足,害怕父母,对父 母的爱,敌意会引起内疚感,故儿童会压抑对 父母的基本敌意. 由于对父母的敌意会泛化到整个世界和所有人 身上,儿童会感到世上的一切,世上的所有人 都是危险的,并且感到孤独和无助,产生强烈 的不安全感,儿童因此产生焦虑,此为"基本 焦虑(basic anxiety)".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神经症患者陷入理想自我的错觉中,这 是一种不能反映现实又不易改变的错觉. 患者越是强烈地追求这种理想,就离真 实的自我越远,其神经症就越严重. 正常人也有各种理想,但它们是符合现 实而易于改变的.
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精神治疗的目的 在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间建立一种 合理的,符合现实的关系,使病人接受 现实的自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未 来的,合理的目标.把自己从自己的 "应该的暴虐"中解放出来,应该经验 到正常人的成功和失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