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看威利·罗曼的悲剧

合集下载

卡伦 霍妮 精神分析理论精要

卡伦 霍妮 精神分析理论精要

霍妮的成熟理论 2009-01-26作者: zm 联系作者从《精神分析新法》一书开始,霍妮将神经症的中心特征,看作是因环境中压抑的力量而产生的对“自然本我”的扭曲。

治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恢复自我,重获自发性,并找到自己的重心。

霍妮在一篇名为《你能固守立场吗?》(1939)的论文中提出“真实的自我”这一术语,后于《自我分析》(1942)中再次提到,并首次采用“自我实现”的说法。

《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开篇,霍妮即对健康的人格发展与神经质的发展进行比较区分,前者个人能意识到他们的潜能,后者人们则与真实的自我疏离。

该书副标题为“实现自我的奋斗”,她的真实自我概念既是对健康心理也是对神经症认识的基础。

真实的自我并非一成不变的存在,它是整套“内在的潜能”--包括气质、才智、能力、禀性等--这些都是我们基因组合的一部分,而且需要有利的环境来培养发展。

它不是学习的产物,因为没人能被教作自我;但它亦非对外部世界的影响无动于衷,它是在能够提供多种发展途径的外部世界中通过相互作用得到实现的。

人们能够在不同的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实现自我。

尽管如此,婴幼期的某些特定条件是每个人实现自我必不可少的。

能使儿童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的“温暖氛围”,对儿童各种需要的善意满足,以及与周围其他人“愿望和意志的正常摩擦”皆属此类。

当父母由于神经症不能爱孩子,甚至不将他视作“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时,孩子会产生基本焦虑,阻碍他“自发地以真实情感将自己与其他人联系起来,迫使他寻找方法应对”。

霍妮 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            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 从《精神分析新法》一书开始,霍妮将神 经症的中心特征,看作是 因环境中压抑的 力量而产生的对“自然本我”的扭曲。治 疗的目的是帮助病人恢复自我,重获自发 性,并找到自己的重心。
爱的病态需要形成三种神经症人格 态度
• 对爱的永不知足 • 对爱的欲求与一般化的贪婪交替出现 • 对爱没有明显的欲求,但有一般化的贪婪。 每一种类型都表现出焦虑和敌意的同时增长
(1937《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格》)
惡性循環:焦慮→對愛的過份需求→冷落感 →敵意→由於害怕失去愛而不得不壓抑敵 意→憤怒→焦慮→安全感的需求增加
1、霍妮的社会文化的 神经症理论
神经症(定义)
动 力 来 源
女 性 心 理

2
破 坏
焦虑
焦虑 焦 虑 退 缩 力 从 神 情 经 症 性 境 权 顺 爱
神经症

VS
3
(一)神经症的定义
• 根据文化的和心理动力学的标准,霍妮把 神经症定义为“神经症是一种恐惧,由对 是一种恐惧, 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 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 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 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 心理紊乱。从实际的角度考虑,只有当这 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 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 才将它叫做神经症。 才将它叫做神经症。” (1937《我们时代的神经质人
格》)
焦虑和基本焦虑
• 心理学家霍妮,十分重视焦虑对于神经症的作用,把焦虑看作是神经症的动 心理学家霍妮,十分重视焦虑对于神经症的作用, 力根源。 力根源。
• 她把焦虑分成两类
一是焦虑(外显形式),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 一是焦虑(外显形式),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 ),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 二是基本焦虑 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 基本焦虑, 二是基本焦虑,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

卡伦·霍妮:精神分析新法第十四章神经症内疚感最初,人们并不认为内疚感在神经症中有重要作用。

对它们的研究,都是与力比多冲动或前生殖器的幻想或**的性质联系在一起。

但是,很少有人像马西诺斯基那样声称,所有的神经症都是内疚神经症。

只是在“超我”的概念形成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内疚感,并把它们当作神经症原动力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实际上,强调内疚感,尤其是无意识内疚感理论和受虐狂概念,只是“超我”概念的其他方面。

我之所以把它们分开加以论述,是因为某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可以得到恰当的关注。

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感也许就当作内疚感来表达,因此可能使整个情形蒙上阴影。

它们要么是普通的无用感,要么依附于特殊的行动、冲动、思想、与**有关的幻想、**、涉及亲爱的人的死亡愿望等等。

但是,从临床上来说,导致确信内疚感在神经症中起了广泛而主导作用的,不光是这些相对来说较小出现的直接表达方式,更是那些经常出现的间接表达方式。

在那些被认为是构成内疚感的众多现象中,我将讨论一些特别重要的。

首先,某些类型的神经症病人沉湎于涉及每件事情的或明或暗的自我谴责:伤害别人的感情,为人卑鄙,不诚实,尖刻,想毁掉每个人,懒惰,虚弱,不守时。

这种反责通常与愿意承担不幸事件的责任有关,这种事件大可以大到谋杀一位达官贵人,小可以小到患了感冒。

这类人生病时,这责怪自己没有保重身体,没有穿足衣服,没有及时求医,或者没有防范传染病。

如果朋友有段时间没有拜访,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思量又思量,是否可能伤害过朋友的情感。

如果约会有误,他觉得肯定是他的过错,是他没有听仔细。

有时候,这种自我谴责表现为没完没了地思考他本该说些什么,本该做些什么,或者不该忘记做什么,不该太过分以致排除了其他活动或者造成了失眠。

很可能根本无法描述这种沉思的内容:他也许花上数小时苦苦思量他说过的话,别人说过的话,他本来应该说什么,他说的话有什么影响;他是否关上了煤气开关,是否因为没有关,有人来了会受到伤害;是否有人踩到人行道上的桔子皮而摔倒,而这块桔子皮他本该捡起来。

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及启示

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及启示

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及启示摘要:幸福的人,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

留守儿童心理和人格健康问题令人担忧,其发展问题倍受关注,文章从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出发,试析农村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发展表现以及影响等系列问题,并从家庭、学校和社区三者结合的角度,提出消解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教育启示童年期是人格形成的奠基时期,健康的人格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人数已达6100万之多,留守儿童因其特殊经历,成长之路充满了波折[1]。

他们的心理健康倍受瞩目,尤其是部分留守儿童长期体验亲情缺失、孤独、焦虑等负性情绪,不断沉淀在心灵深处,形成了稳定的人格结构,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成长。

这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已不是单纯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是深层的人格问题。

本文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理论出发,试析留守儿童神经症人格的形成,发展及核心表现,并就其消解之道提出对策。

一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卡伦·霍妮(KarenDanielsenHorney,1885-1952)。

目前,就笔者所查询到的文献中,大多数研究主要是运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对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分析与阐释,挖掘剖析人物性格或人物悲剧的病因。

如:HamidFarahmandian运用卡伦·霍妮的神经症人格对詹姆斯·乔伊斯小说进行研究,剖析其小说中人物的性格[2]。

赵梦鸽、戚涛等[3]从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入手,阐述了文化和环境对人格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分析了小说中威尔赫姆的顺从型人格。

蒋军[4]从霍妮式视角对《密码》进行解读,剖析其作品中的人物特点与悲剧成因。

王博[5]以神经症人格作为分析视角,对索菲亚·科波拉电影人物的人格形象进行剖析。

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就笔者所搜集到的资料,大量的研究主要聚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学校适应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

课程名称:变态心理学论文题目: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专业名称:教师评语:霍妮的社会文化的神经症理论摘要文章介绍了霍妮生平和其所提出的神经症理论,主要包括了霍妮对神经症的界定、神经症的产生、治疗,并在最后对其理论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评价1关于霍妮卡伦、霍妮(Karen Horne)1885年9月16日出生于德国汉堡。

大学期间,师从于弗洛伊德得意门生卡尔·亚伯拉罕,按受精神分析训练,于1915年获医学学位,成为柏林精神分析门诊的医生,1932年她应邀去美国,此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期,人们正为吃、住和工作等基本生存条件而担忧,并不像弗洛伊德所言的为性的问题所困扰。

面对这样的客观的现实,她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开始了她修正正统精神分析理论的历史,形成了她自己独特的观点,以文化决定论取代了弗洛伊德的生物决定论,认为“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文化环境和个人环境;如果我们未能详细了解某一特殊文化对个人所发生的种种影响,就不能理解个人的人格结构。

”霍妮特别对神经症作了深人地研究,撰写了大量的神经症方面的文章。

她于1952年12月4日卒于纽约。

重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精神分析的新方法》(1939),《自我分析》(1942),《我们内心的冲突》(1945)和《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2 神经症神经症(Neurosis)也称神经官能症(psyctconeurosis),它是对一组非器质性的、轻型大脑功能失调的心理疾病的总称,主要包括瘫病、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症等。

但上述神经症都有程度、轻重不同的焦虑症状。

霍妮在《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就认为:“神经症乃是一种由恐俱、由对抗这些恐惧的防御措施、由为了缓和内在冲突而寻求妥协解决的种种努力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紊乱。

从实际角度考虑,只有当这种心理紊乱偏离了特定文化中共同的模式,我们才应将它叫做神经症。

霍妮的文化神经症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霍妮的文化神经症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思政教育霍妮的文化神经症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徐文超[1]龙小花[1]耿武奎[2]([1]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0;[2]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000)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c.2016.04.003作者简介:徐文超(1987—),男,山东青州人,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辅导员,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龙小花(1983—),女,广东韶关人,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耿武奎(1988—),男,陕西渭南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卡伦·霍妮是与阿德勒、荣格、弗洛姆同时代的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人物,她的关于心理学的思想不仅仅渗透于个人,而且她开始关注社会,认为这个社会人的病态归结于文化的发展及其发展中的问题。

她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精神分析神经症思想政治教育The Enlightenment of Karen Horney 's Cultural Neurosis Theory to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Xu Wenchao,Long Xiaohua,Geng Wukui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thoughts of Karen Horney,a major representative figure of the neopsychoanalytic school contempo-raneous with Adler,Jung and Fromm,not only involved individu-als,but started to focus on the society,holding that the morbid state of people in the society attributes to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Her thought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nlightening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 psychoanalysis;neurosi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1卡伦·霍妮人物介绍及其理论产生的背景卡伦·霍妮(Karen Horney ,1885———1952),出生于德国的犹太家庭,曾师从弗洛伊德,后因二战爆发移居美国,后期她反对弗洛伊德的传统观点,创立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

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霍妮与她的神经症理论曾茂春摘要: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她将神经症置于文化和心理的二维标准,认为神经症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焦虑和基本敌意,对基本焦虑的不恰当的防御方式使得个体与他人和自我关系的失调,并最终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基于对人格倾向和神经症的理解,霍妮提出了自己的治疗目标和步骤。

关键词:霍妮;神经症理论;人格倾向一、霍妮生平及学术思想(一)生平凯伦·霍妮(Karen Horney)1885年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犹太家庭。

1906年进入柏林大学医学院学习,1915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在此期间,霍妮先后师从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卡尔·阿伯拉罕及弗洛伊德的虔诚信徒汉斯·萨奇斯,接受正统的精神分析训练。

1917年,霍妮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

1918年霍妮成为一名精神分析临床医生。

1920年到1932年间,她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任教。

1932年,为了逃避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霍妮接受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所长弗兰兹·亚历山大的邀请,离开柏林来到美国,并担任了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

两年后,霍妮任职于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在该所任教并训练精神分析人员,创办诊所、开业行医。

在此期间,她著书立说,培养学生,宣传她的思想,直到1952年去世。

(二)学术思想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人物,她继承了弗洛伊德传统精神分析的一些思想、观点和方法,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扬弃。

她的社会文化神经症理论就是在批判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937年出版的《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是霍妮的第一部重要代表作,标志着她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精神分析的自己的独特思想。

在本书中霍妮引入了社会和文化因素来说明和解释人的心理和人的精神疾病,认为神经症的驱动力量不是先天的本能,而是后天的人际关系失调所形成的。

她批判了弗洛伊德的理论过分强调人类行为中的生物学因素而忽视社会与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的倾向。

女性心理学卡伦霍妮读后感

女性心理学卡伦霍妮读后感

女性心理学卡伦霍妮读后感读完卡伦·霍妮关于女性心理学的论述,就像是在一个满是迷雾的森林里突然找到了一张清晰的地图。

卡伦·霍妮可真是个厉害的角色。

她就像一个超级侦探,在女性心理这片神秘的领域里,仔细地探寻着每一个角落。

以前我觉得女性心理像一团乱麻,复杂得让人头疼。

但霍妮却能条理清晰地分析出各种情况。

她的观点让我觉得女性就像是被放在很多个不同形状盒子里的宝贝。

社会的传统观念就像那些盒子的形状,给女性设定了很多条条框框。

比如说,以前总是认为女性就应该温柔、顾家,要是哪个女的表现得太有野心或者太强势,就会被说三道四。

霍妮指出这是社会文化强加给女性的,而不是女性天生就该这样或者那样。

这就好比规定所有的花都得是一个颜色,那多无趣啊!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她谈到女性的自卑心理。

原来很多时候,女性的自卑不是因为自己真的不够好,而是周围的环境老是暗示女性在某些方面不如男性。

就像考试的时候,明明女生的成绩可能比男生好,但就因为是女生,就可能被人觉得是运气好或者是靠死记硬背。

这种无端的暗示就像小虫子一样,一点点啃噬着女性的自信心。

霍妮把这些都说出来,就像是帮女性找到那些小虫子,然后把它们赶走。

而且,她还说到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的心理。

在爱情里,女性有时候会过度依赖男性,这可不全是女性自己想这样的。

社会文化总说女性要找个依靠,时间长了,女性就可能真的觉得自己离开了男性就不行。

霍妮就像一个知心姐姐一样告诉女性,要找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完全依赖别人。

这就像是告诉一个迷路的人,你其实有能力找到回家的路,不需要一直跟着别人走。

在婚姻里也是,女性往往被期望承担更多的家务和照顾孩子的责任。

要是女性想要追求自己的事业,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霍妮的理论让我看到这是多么不合理的一种现象。

女性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啊,为什么要被限制在家庭这个小圈子里呢?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被赋予了一种超能力。

当我再看周围的女性朋友,或者审视自己的时候,就能够用一种新的视角去理解很多行为和心理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看威利·罗曼的悲剧
作者:张丹丹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5期
摘要:《推销员之死》被誉为“美国梦不再”的代表作。

运用卡倫·霍妮的神经症理论,对书中主人公威利·罗曼的性格特征重新进行解读,并指出威利·罗曼的悲剧源于他的屈从型人格以及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没有准确认识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最终在自我异化过程中产生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他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威利·罗曼悲剧神经症理论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5-0101-02
阿瑟·米勒是美国最杰出的戏剧大师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

他的作品针砭时弊、直言不讳,其中《推销员之死》是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主人公威利·罗曼执著于自己的美国梦,但是由于社会和个人的种种原因,在经历了事业的失败、被老板解雇、两个儿子的碌碌无为,他的美梦化为泡影,最终走向了自我毁灭。

故事从一个小人物出发,揭露了“美国梦”的虚伪。

专家学者通过运用不同的理论或方法,对主人公威利进行剖析,分析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例如玛丽·贝思·贝特曼运用分离—个体化模型和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定义,发现悲剧产生于威利以及其家人没能很好地区分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1];朱迪思运用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指出威利是在日渐增长的羞愧感中最终走上了自杀的道路[2];宋秀葵借助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说明威利自我毁灭的根源在于他“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造成了他人格的自我异化和分裂,最终只能以结束生命的方式逃避内心与外部世界[3]。

这些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威利的悲剧提供了方向。

一、卡伦·霍妮的神经症理论
卡伦·霍妮是精神分析学说中新弗洛伊德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作为社会心理学最早的倡导者之一,她出版了《精神分析新法》《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自我分析》《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著作。

霍妮认为,不健康的成长环境会给人带来基本焦虑,为了应对实现中面临的基本焦虑,人们可能被迫寻求应对策略并形成不同的神经质人格,即屈从型人格、攻击型人格和孤立型人格。

屈从型表现出“亲近人”的特点,对温情和赞赏有明显要求;攻击型总是试图通过一些攻击
行为来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而对于孤立型,他们希望独处而不是合群;不同的神经症特征往往对人的自我实现产生不同的影响。

[4]
此外,霍妮在《我们的内心冲突》中还提到了人的三个自我,即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现实自我是人在现实中的真实存在;真实自我是一个潜在的自我,即可能成为的人;理想自我是一个人想成为的自我,是一个理想化的形象。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从现实自我成长为真实自我,继而追求理想自我。

然而,对于三个自我的混淆可能会扰乱人们的生活。

威利有一个坚守了几十年的“美国梦”却没能实现,最终走向了死亡。

研究发现,少有人从神经症理论对威利的悲剧进行解读,本文尝试用此理论为解释威利的自杀行为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二、威利·罗曼悲剧分析
1.威利产生基本焦虑的原因
霍妮提到,当“孩子感到,在一个潜在地充满敌意的世界里,他是孤立无助的”,他会产生“基本焦虑”,而“外界环境的各种不利因素均可使小孩产生这种不安全感”。

[4]在威利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离开家,以至于有关他父亲的事情需要他的哥哥比夫来告诉他。

在成长过程中,威利充满了不确定、困惑和不安全感。

而随着比夫进入丛林,只剩下威利自己,没有人教他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要如何跟别人相处。

因此,在威利的内心深处,他对社会和成功都感到焦虑。

在父亲和哥哥的成功的影响下,威利渴望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然而,他不知道该做什么,不知道该如何实现它。

因此,威利不得不依靠自己的理解或想象,而不是在现实中实践,这反过来又增加了他的不确定性、不安全感和焦虑。

2.威利的屈从型人格
焦虑中的威利逐渐形成了他的屈从型人格,即生活和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讨人喜欢。

威利认为只要良好的性格加上勤奋就能取得成功。

他将“只要讨人喜欢就会什么都不缺”[5]视为座右铭。

在工作中,威利试图与其他人,特别是他的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吹嘘自己的好人缘。

此外,他还利用这一原则教育他的孩子。

当威利知道他的大儿子比夫取笑别人或者制造恶作剧时,他关心的是别人是不是被逗乐了,而得到肯定答案后,威利不但不责备比夫,反而赞美他。

对于比夫的不读书,威利不觉得有任何不妥,反而认为他的儿子比努力读书的伯纳德好得多,因为比夫更有精气神和个性。

然而,当威利被毫不犹豫地解雇,就“好像丢掉吃剩的橘子皮”[5]时;当他的儿子对他没有一点尊重不顾一切地离开餐厅时,他意识到自己并非那个受人尊敬、受人喜爱的人。

对屈从型人格来说,他们所需要的只是被爱,一旦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不安的感觉和焦虑就会包围他们,使他们的生活变得艰难。

3.威利在异化中混淆了对自我的认知
从威利的妻子琳达那里,我们知道威利从未发财,从未成名,也不是有史以来最优秀的人物,而威利曾说的关于自己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他头脑中创造出的一个理想的自我。

他将自己视为一个拥有光荣工作的被所有人喜爱着的人,并总是告诉其他人他是多么重要和受欢迎。

而这却不过是神经症病人尝试创造出的一种自以为是的意象,是一个理想中的自我,“那种意象越是不真实,患者愈是敏感脆弱,就愈探求别人的肯定和承认”。

[4]直到威利意识到现实的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推销员,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公司,最后却被解雇了,他的两个儿子一事无成。

此外,他老了,没有时间和精力重新开始,特别是在激烈的竞争和残酷的社会。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威利无法接受现实中的真实的自己,最终走向了死亡。

三、结语
威利不安全的成长和生活环境使他产生了基本的焦虑,并使他陷入各种冲突。

在冲突中,威利由于对崇拜的需要和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形成了屈从型人格。

为了释放或逃离冲突,威利创造了一个理想化的形象,他是一个迷人的、受欢迎的人,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两个有前途的孩子。

他不遗余力地逃避真实的自己,一个矮小、平凡的推销员,不得不如此努力地工作来维持收支平衡,有两个一无是处的孩子。

然而,当威利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时候,现实与他的想象之间的巨大差距,最终导致他的悲剧。

参考文献:
[1]Bateman,Mary Beth.Death of a Salesman:A Clinical Look at the Willy Loman
Famil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1985(72):116-121.
[2]Wellek,Judith S.Kohut's Tragic Man:an Example from "Death of a Salesman"[J].Clinical Social Work Journal,1993(212):213-225.
[3]宋秀葵.理想自我的寂灭——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看威利·洛曼的悲剧[J].山东外语教学,2007(4):99-103.
[4]Karen Horney.Our Inner Conflicts[J].Bulletin of the Menninger Clinic,1949.
[5]Arthur Miller.Death of a Salesman[].UK:Penguin Classics,New Ed,2000.
责任编辑:刘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