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优秀语文课堂《雨霖铃》教学实录

优秀语文课堂《雨霖铃》教学实录

优秀语文课堂《雨霖铃》教学实录优秀语文课堂《雨霖铃》教学实录《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词,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展开教学呢?以下是店铺精心准备的优秀语文课堂《雨霖铃》教学实录,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柳永、婉约词派的特征。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并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感悟诗词,结合创作背景,运用想象和讨论法,领悟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的意境、离别之情,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教学重点1.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2.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教学难点1.名句的鉴赏方法2.学会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在上一节的《望海潮》中,柳永带我们一起领略了钱江潮的壮观,西湖的美景,杭州市区的富庶繁华,那这一节,让我们继续随着柳永去感受他那凄美的离愁,请同学们翻到课本的35页,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人、写作背景、词牌简介师:学习新课文呢,首先我们来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

在上一节《望海潮》中呢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柳永,那现在就来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作者离开汴京时和他心爱的歌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景。

师:柳永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长于书写羁旅行役之情。

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叶梦得《避暑录话》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师:同学们知道“雨霖铃”这一词牌的由来吗?生:不知道。

师:那老师就给大家说说。

也写作“雨淋铃”,词牌名。

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贵妃。

后唐玄宗入蜀,霖雨连日,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

全国赛课一等奖-- 王之涣《雨霖铃》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王之涣《雨霖铃》教学实录

全国赛课一等奖-- 王之涣《雨霖鈴》教学实录引言:本文记录了我在全国赛课比赛中使用王之涣的《雨霖鈴》进行教学的实际过程和经验。

通过这次教学实录,我希望能向其他教师分享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技巧。

1. 教学目标:本课以王之涣的《雨霖鈴》为教材,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文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具体的教学目标包括:-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结构和意义;- 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审美感受和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背景介绍、诗句的分析和理解、以及诗歌的情感表达。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建立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情感和画面;- 导读诗歌:对诗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理解每个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听读互动:采用整齐的朗读和齐诵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和音乐感;- 讨论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体验,促进互动与思考;- 创作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创作和赏析,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教学实录:- 第一步:导入课题,介绍王之涣和《雨霖鈴》的背景;- 第二步: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情感;- 第三步:解读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讨论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第五步:诗歌创作,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第六步:诗歌赏析,鉴赏学生的创作,并给予肯定和建议。

4. 教学效果与总结: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反馈,我发现学生对《雨霖鈴》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赏。

他们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并通过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次教学实录不仅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也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兴趣和创作热情。

5. 经验总结与展望:通过这次教学实录,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的重要性。

《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实录

雨霖铃教学实录简介《雨霖铃》是唐朝诗人柳永所作的一首七绝,讲述的是作者在秋夜听雨之时所感慨的人生与情感。

它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珍品之一,曾被多次谱曲并被传唱至今。

作为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雨霖铃》的意境和诗歌技巧就成了众多中国古诗文爱好者的必修课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将一步一步地教授初学者如何学习《雨霖铃》。

诗歌分析作为一首唐诗,想要学习《雨霖铃》首先需要进行诗歌分析。

在这里,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诗歌格式《雨霖铃》是一首七绝,全诗总共有28个字,每句由七个字组成,可以分为四句。

从字数和句数上来看,它是符合七绝格式的。

内容和意境通过读诗,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的主题是“离别”,通过雨的形象来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转换和变化,在诗中,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大自然连通起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体现了“物我两忘”的意境。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分析每一句的含义:•一句:“寒蝉凄切。

” 雨夜中,间或传来一阵阵寒蝉的声音。

这既突出了夜晚静谧的氛围,又象征了季节的变迁和人生的短暂。

•二句:“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在这句里,作者通过描写一座长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待在长亭内,等待雨势逐渐减小。

•三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在这句里,“都门”指的是京都门外,在这里,作者留恋不舍,无心饮酒,却已经要离开了。

这里“兰舟催发”又通过舟的形象,将作品情感贯穿。

•四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最后一句,是整首诗最能让人感同身受的句子,作者困顿不堪,手紧紧握着伴侣的手,两人凝视看着,既无法言表又感慨万千。

教学方法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学习《雨霖铃》,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教学方法。

对诗歌的解析在学习一首诗歌时,首先要对它进行解析。

针对《雨霖铃》这首诗歌,读者需要认真理解它的意境和诗歌技巧,包括诗歌格式、内容和意境等等。

每个标点的分析在诗歌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将注意力放到每个标点上去。

对于学习《雨霖铃》的人来说,追踪每个标点,分析每个标点背后的情感,就能更好地理解整篇诗歌,并为学习奠定基础。

雨霖铃课堂实录雨霖铃名家教学实录

雨霖铃课堂实录雨霖铃名家教学实录

雨霖铃课堂实录雨霖铃名家教学实录雨霖铃课堂实录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二.学习诗歌,很讲究诵读。

况且《雨霖铃》又是一首词作。

我们知道,词是一种极具音乐性的诗体。

那么好,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齐读(第一次朗读,感情投入不够,学生大多读得直白,缺少感染力,这将和后面学生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本词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大家不要以为我们只能通过逐字逐句的推敲分析才能深刻地体会得到一篇文学作品的精妙之处。

我一直在考虑,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们是否真正地把握了一篇文学作品。

我觉得大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我的心是不是和作者的心以同一个频率在跳动,我是否被感动了。

如果你感动了,你又不妨用声音把它表达出来。

实际上,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防用我们的声音来表达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思,那个时候,你将会惊喜地发现,你获得了一种另辟蹊径的愉悦和享受。

基于这种考虑,我想这样来确定我们这堂课的主题:声请并茂地品读《雨霖铃》。

下面,我就想来试一下,我想用我的声音来诠释我所理解的《雨霖铃》。

可是我又不知道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背景音乐。

今天,我带来了三段音乐,请同学们帮我选择一个和《雨霖铃》的意境相匹配的配乐。

教师范读。

(在教师范读的感染下,学生初步体味到本词的意境,教师见学生听得颇有感触,趁机提出让他们利用他们此时此刻对本词的感悟来朗诵本词)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学生个读。

四、诵读不是比谁的肺壮气长,不是看谁更适合练狮吼功。

诵读有一定的艺术性要求。

我们应当以一种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绪相协调的感情来掌控和润饰好我们的声音。

雨霖铃教师课堂实录(8篇)

雨霖铃教师课堂实录(8篇)

雨霖铃教师课堂实录(8篇)[重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悟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也是难点)(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五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积极思维,热忱参加,并学会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根底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此时,音乐再次响起,学生借助幻灯片(或导学案)中给出的不完整诗句试着背诵全文篇二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肯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力量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简介篇三柳永,原名三变,少年时去汴京应试,常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由于擅长词曲,他还经常替歌伎们填词作曲。

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听了他的名字,批了四个字:“且去填词”。

以后,他就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到五十多岁才改名柳永,并考取进士。

他曾在浙江等地做过几任小官。

柳永晚年穷困潦倒,死后由歌伎们集资才得以安葬。

柳永的词比拟缠绵婉约,《雨霖铃》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

词人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非常压抑,无可奈何地离开京都,但想到从今不能再和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就更加苦痛。

《雨霖铃》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为衬托,抒发了词人因仕途失意和情场伤神以至飘落四海的感伤,基调非常消沉。

课后作业篇四教是为了到达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教师应当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到达“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将给学生布置一道赏析作业(导学案)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展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重点与难点:篇五把握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教学方法:篇六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争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教学过程设计(说过程,说亮点篇七首先(一)导入课文,营造气氛播放《送别》FLASH并诵读导入语,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气氛之中,为后面朗读作铺垫我设计的导入语如下: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布满了别离的苦痛。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第4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31141教学教材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31141教学教材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31141雨霖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 (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赛课一等奖-- 柳永《雨霖铃》教学实录
【学习目标】
一、品鉴意象
二、体味情感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刚考试完,很累吧。

星期六还在这儿听我的课,很辛苦啊!)我给大家放首歌,轻松一下,好不好?
生:(欢呼)好!
师:(播放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幻灯1:“音乐”)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师生听歌)
师:邓丽君深情、甜美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
生:柳永。

师:对啊!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品鉴意象、体味情感”)
二、整体感知
师:《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我们走近文本,触摸一下柳永的情感脉搏吧!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录音范读,可以跟着默读,边听边圈画出你认为最能表达作者离别心情的一句话。

(幻灯4:“文本、录音”)(播放曹灿范读)
生:(听)
师:(听)
师:那么,词中哪句话集中表现了作者和恋人离别的心情呢?请大家找出来。

生1:多情自古伤离别。

生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明确)大家听得很用心,也很善于动脑,作者的心情在词的下片表露无疑,那就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并提醒同学在书上标画出来)(幻灯5:【整体感知】“多情自古伤离别”)大家齐读一下这句话。

师:这句话表露出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伤心,凄凉。

师:是啊!佛言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悔、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是“爱别离”。

“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我们还学过哪些表现离别的名言呢?请同学回忆,举几个例子。

生1(预设):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屈原《九歌·少司命》)
生2(预设):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
生3(预设):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生4(预设):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
师:很好!大家的知识面很广。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多情之人因离别而感伤的心情是非
常普遍的。

而柳永的这种“伤离别”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我们投入感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品品柳永独特的离别情。

师生:(齐读)“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大家品出柳永与众不同的情感来了吗?想好了,请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预设):我觉得柳永的“伤离别”比一般人更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季。

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
三、重点探究
师:说得真好啊!说你是柳永的知音也不为过啊!那么柳永和爱人的离别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看词的上片,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边读边标示出词中的意象。

生:(读)
师:(巡视点拨)好!大家读得很认真。

词的上片作者描写了哪些意象呢?
生:寒蝉、长亭、骤雨、兰舟、泪眼、烟波、暮霭、楚天(板书)
师: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凄凉、沉寂。

师: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生: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师: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品味。

1、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
2、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好吗?为什么?
3、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实际上有千言万语。

此时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能否试着代他说两句?展开想象写一写,和大家分享。

(幻灯6:【重点探究】“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三个问题)
生:(就上述问题分组展开讨论,然后和大家交流。


师:文学是想象的艺术,大家丰富的想象填充了柳永留下的艺术空白。

那么,与恋人离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请位同学为大家朗诵词的下片。

生:诵读。

师:好,读得很有感情。

思念是一种说不出口的痛,而柳永又是如何表达的呢?你认为哪句最能代表柳永的心声呢?为什么?说说你的看法,与大家分享。

生1(预设):我认为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师:前面我们分析了,这句最能体现作者的离别情绪。

生2(预设):我认为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幻灯7:【重点探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师:这一句被词评家贺裳称为“千古俊句”,经你一分析,当之无愧啊!“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

生3(预设):我认为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

恋人离开,百无聊赖。

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师:非常有文采的见解啊!谢谢你和大家分享!
生4(预设):我就说说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

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师:能用所学知识相印证,并有自己的感悟。

很好!我们无论选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的相思苦和离别情。

带着柳永的离情别绪,我们再一次来齐读这首词吧。

四、综合领悟
师:这首《雨霖铃》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

假设让你为它取个题目的话,你会拟个什么样的题目呢?请说明理由。

(幻灯8:【综合领悟】“问题:拟题目”)
生1(预设):秋别。

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秋天的关于离别的故事。

师:很切题,好!
生2(预设):伤别。

因为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就是“伤离别”。

师:能扣住情感拟题,读的深入。

生3(预设):思念。

因为词人对恋人的思念无处不在,我觉得用“思念”比较好。

师:不错。

我给你改一个字,改成“相思”是不是更好呢?我觉得柳永和恋人是彼此思念,这样更能说明两人情深意长。

五、拓展应用
师:词还有个别名,大家知道叫什么吗?
生:“诗余”
师:对,“诗余”。

可见诗词本是一家,那么大家能不能选取《雨霖铃》中的意象,把这首词改写成诗呢?试试看吧!(幻灯9:【拓展应用】“词改诗”)
示例1:
别佳人
帐饮都门外,相望兰亭边。

凝噎留意处,执手望泪眼。

晓风杨柳岸,良景徒虚年。

纵有千番情,更与何人言。

示例2:
长亭别
寒蝉凄切骤雨歇,执手相望语凝噎。

杨柳晓风残月夜,那堪冷落清秋节。

生:(创作,展示)
师:(交流,评点)
师:(总结)
我曾在《忆柳永》中这样写道:“忍把浮名换浅唱,只为儿女道情长。

烟花巷陌君常在,倚翠偎红平生畅。

奉旨填词无冕王,井水歌罢美名扬。

多情最是雨霖铃,至今想念柳七郎。

” (幻灯10:【总结】“《忆柳永》”)什么是经典呢?我想应该是指那些历经时光打磨和岁月淘洗而依然名之为典范的作品。

一曲雨霖铃,千古离别情。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读这首词,我们知道,人世间有一种情感叫离别,有一种感觉叫心痛,有一种心情叫相思。

字里行间弥漫的是柳永说不尽的离别情,道不尽的相思苦。

在这样的经典里沉醉千年又何妨!让我们投入地走进《雨霖铃》,用我们的深情诵读向那位伟大的词人柳永致敬吧!(师生齐读)
六、布置作业
阅读柳永的《蝶恋花》,思考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鉴赏短文。

(幻灯11:【总结】“《忆柳永》”)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附:板书
雨霖铃
柳永
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象意境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