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色彩的视觉感知与象征

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色彩的视觉感知与象征
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色彩的视觉感知与象征

美术学

151

艺术教育

ART EDUCATION 2012 · 10我们对物体的感知是通过视觉对物体的色彩与形态观察获得的。在视觉中,首先刺激眼睛的是光与色彩,然后才是物体的形象和肌理。对色彩的感知,是色光对视觉神经刺激的综合反应。

一、视知觉中的色彩感知视觉色彩的三要素是色彩的光感要素、存在要素、视觉心理要素。光感要素即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色相(H)即色彩的相貌,也

就是色彩的样子,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长相一般;明度(v)指的是色彩的明暗程度,明度高的色彩亮,明度低的颜色暗;纯度(c)又称彩度,指单一色相色彩加入其他色多少的程度,加得多,纯度低,加得少,则纯度高。色彩的存在要素指的是色彩存在的方式,如色彩的形状、大小、肌理等。色彩的视觉心理要素是人看色彩时产生的感受,如色彩的冷暖感、软硬度等。

生活中我们对色彩的感知无所不在,色彩原本也只是一种物理现象,本身并不具备情感、性格、冷暖、象征等属性。生活中人们却赋予了色彩寓意、情感和意义。这源于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淀了很多的视觉经验和感知。如红色象征喜庆、热情;蓝色象征清爽、智慧;绿色象征青春、活力、希望、生命;白色象征纯洁、神圣;黑色象征严肃、庄重,等等。

人赋予了色彩情感并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例如,波斯人把深蓝色当作思维的象征,而把浅蓝色当作生命之花;罗马人把紫红色作为权力的标志;印度人则把黄色视为圣洁的象征;在古代中国,黄色是帝王的色彩,象征着神圣和至高无上的权力等。色彩所形成的不同视觉感知,影响着我们对美的理解。苗族人民习惯用斑斓的色彩美化生活,在其传统的服饰图案中可感受到他们对色彩的独到感知和理解。

二、苗族服饰图案的色彩感知

苗族服饰因其独特的款式、图案,以及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色彩,一下就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苗族服饰无论盛装或便装,极重色彩搭配的装饰性。高纯度、强对比为其用色特点。服饰图案色彩的搭配十分讲究,同一幅图案纹样,色彩的配置不同,效果就大不一样,无论表现什么内容,苗族妇女都喜爱用红、蓝、绿、白、金、银等颜色。在大红的底子上,饰以各种层次的明度、纯度的绿色纹样;或在绿色的底上,饰以各种红色的纹样。有的以红色为主调,有的以绿色或蓝色为主调。在色彩的运用上,善于使用高反差、强对比的色彩搭配效果,充分体现色调的单纯、艳丽、明快和强烈的特点。

用少数颜色创造出五彩斑斓的色彩效果,是苗族服饰图案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简约的用色观,源于“五色论”,即青、赤、黄、黑、白五色。“五色论”中,将黑、白称为色,将黄、赤、青称为彩。

苗族人喜用红色,认为红色为最美、最有生命力的颜色,刺绣中用的最多的也是红色。苗族服饰图案的配色,正是我国古代传统审美观的延续和体现。

在用色进行装饰上,苗族妇女有自己独到之处,比如对各种色的巧妙搭配,对比色、互补色的使用,色彩搭配的规律和色彩的过渡等。图案以大红、粉红、翠绿、蓝、白等为主。以白、黄、红为主,施以绿、蓝色配之,图案就会呈现出两组色彩学中的对比色的配置,画面效果古朴而热烈。苗族妇女这种纯意识的、无师自通对民间色彩的运用,使得图案纹样形象更为生动。苗族刺绣图案的用色,尽管在图案中很难找到单种色彩,往往几种颜色交叉使用,但总能令人强烈地感觉到主次的搭配。例如黔东南台拱地区,妇女盛装时衣袖上图案的色彩以大红色为底色,主题龙纹以果绿为主,果绿、深绿、墨绿、蓝、黄等色为辅进行搭配,整个图案主题突出,色彩层次鲜明(图1)。再如,施洞地区装饰盛装的衣服绣片图案,主题纹样用深红与橘红形成大色块,然后用其他彩色线包边,在紫黑色亮布的衬托下显得艳丽却不花哨。苗族图案的用色,完全属于民间色彩学,这种配色的方法,不受外界所谓的固有色、条件色及色彩的构成规律的限制。它是苗族妇女的主观感受和民族审美观,在图案上大胆用色,呈现出强烈、古朴、神秘的色彩特征。

三、苗族服饰图案色彩的象征性表达

苗族服饰是一部穿在身上的史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服饰成为了记录本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的载体,图案的色彩在服饰中具有了象征民族精神、历史和文化的符号。

1.沉重的迁徙历史的象征性表达

距今约5000多年前,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居住黄河下游和江淮一带。后因部族战争的失败,受到排挤,不得不进行长时间大规模的迁徙,最终形成许多支系,在贵州黔东南、湘西以及滇、桂、蜀、琼等偏远山区定居下来。苗族远古迁徙中先民悲伤的情绪、对故土的思念及迁徙的经过,都以在服饰上刺绣各种彩色图案的方式记录下来。流传在黔东南苗族民间的故事中记载了这一历史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苗族女首领兰娟,采用在衣服上绣图案这一彩线记事的方法,记录了南迁的过程。过黄河时她绣一条黄线,(转第155页)

黔东南苗族服饰图案色彩的视觉感知与象征

◆ 彭咏 谢筱冬

【内容摘要】色彩是人类共同的感情语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色彩传达着不同的信息。文章从色彩情感的角度分析了苗族服饰图案的色彩特征及对色彩的认识、理解和运用,探寻了色彩的寓意、情感、冷暖及象征性,解读了色彩的象征性为民族文化载体的重要方式,体现了苗族深厚文化底蕴,加深了对苗族悠久而绚丽的色彩文化的认识。

【关键词】苗族 服饰图案 色彩 视觉感知 象征性

图1 苗族服饰图案

图2 苗族龙图案

图3 苗族服饰图案

苗族服饰演讲稿

苗族服饰——花中奇葩 苗族的历史文化是靠口头文学和服饰图画艺术来表达的。与许多无字民族不同的是,苗族不仅将历史传统倾注于口头文学之中,更将它倾注于图画之中,这主要表现在苗族的刺绣图案里。苗族老人对苗族少年进行历史文化教育时,常指点着服饰图案而说。苗族叙事性服饰图案不仅长盛不衷,而且十分丰富发达,可谓到了以服饰再现历史的地位,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它们包括缅怀祖先的创世图案、祭祀图案和记载先民悲壮历史的战争迁徙图案。在黔东南苗族服饰里,大量使用着“蝴蝶妈妈”、“姜央射日月”、“天地”、“黄河”、“长江”、“骏马飞渡”、“江河波涛”、“平原”、“城池”、“洞庭湖”等母题图案,这些图案均显示着苗族历史发展的轨迹。 苗族刺绣 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是苗族服饰主要的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他们的服饰有便装与盛装之分,平日着便装,节目或姑娘出嫁时着盛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苗族刺绣的题材选择虽然丰富,但较为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还有反映苗族历史的画面。苗族刺绣十分美丽,技法有12类,即平绣、挑花、堆绣、锁绣、贴布绣、打籽绣、破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缠绣、马尾绣、锡绣、蚕丝绣。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针法,如锁绣就有双针锁和单针锁,破线绣有破粗线和破细线。 苗族刺绣有一种极常见的人骑龙或骑水牯纹样,体现了苗族人民英勇无畏的气概和生活情趣。苗族民间艺术中的骑龙、驯龙、双龙的各种图案,再现了人们对龙敬而不畏的心理。苗族刺绣种类很多,从色彩上分,大体上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两种。单色绣以青线为主,刺绣手法比较单一,其作品典雅疑重,朴素大方;彩色绣用七彩丝线绣成,刺绣手法比较复杂,或平绣或盘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或龙凤麒麟为题材,刺绣成品色彩斑斓,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苗族刺绣另一特色是借助色彩的运用、图案的搭配,达到视觉上的多维空间。挑花也称数纱绣,是苗族特有的技艺,不事先取样,利用布的经纬线挑绣,反挑正取,形成各种几何纹样。挑花就是借助色彩和不规则几何纹样的搭配,形成多视角的图案,从而达到“则看成岭近成峰”的立体与平面统一的视觉效果。 刺绣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松桃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喜欢用粉红、翠蓝、紫等色,较为素净。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喜欢红、蓝、粉红、紫等颜色。黔中地带喜欢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成几何图案,喜欢大红、大绿、涤蓝等颜色。古藏衣上刺绣的蝴蝶纹,是苗族纹饰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装饰文化,除了蝴蝶纹绚丽的因素外,还与苗族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蝴蝶妈妈相关。在苗族人的心目中蝴蝶妈妈、大宇鹡鸟是苗族的始祖,是创业者,把这些蝴蝶、鸟纹绣在衣服上用以表示对祖先的尊敬与崇拜。这些图案还有明显的阴阳结合、创造生命的寓意。表达了苗族祖先对自然、宇宙、对生命起源的理解和认识。 苗族的银饰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

色彩视觉心理

色彩视觉心理 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1.共同感受色觉心理 (1)色彩的冷、暖感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色后,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 冷色: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很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这个示意图在最后贴。) 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冷暖感觉,暖色——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近的、重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的、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放等。冷色——阴影、透明、镇静的、稀薄的、淡的、远的、轻的、女性的、微弱的、湿的、理智的、圆滑、曲线型、缩小、流动、冷静、文雅、保守等。 中性色: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黄绿、蓝、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紫、蓝紫等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故易产生高贵、神秘感感觉。至于黄色,一般被认为是暖色,因为它使人联想起阳光、光明等,但也有人视它为中性色,当然,同属黄色相,柠檬黄显然偏冷,而中黄则感觉偏暖。 (2)色彩的轻、重感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3)色彩的软、硬感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改。明度高、纯底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

产品设计的色彩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产品设计中的色彩应用与材质、环境和光线的关系,以及产品的色彩应用对消费者心理和企业品牌形象的影响进行分析,总结出在产品设计中的色彩应用与其他方面的色彩应用的不同,并指出产品设计的色彩应用应从多方面考虑和完善. 关键词:产品设计色彩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or apply to product design and these in other areas by the research in the relations with the color apply, the materials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lay. It also point out we should think of many aspects to make the color apply to product design better and better. Key words: product design, color?? 色彩和造型一样都是造型语言,任何产品在我们心中都有一个理想状态需要我们去寻找,所以如何正确的找到更适合产品的色彩是和产品设计的造型是一样重要的。色彩对人们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如何让人们觉得这个色彩是产品应有的色彩而不觉得过分突兀?如何让产品更好的融合进它的使用环境?这都是色彩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家电的设计中,色彩和家电产品的外形一样要大众化,而在这种大众化的色彩的搭配下又可以给产品一个亮点,也就是如何用色彩给产品以独特性。比如大面积的淡色玻璃陪衬以小块的抛光金属是音响产品经常用的方式。色彩是有个性的,而不同的产品也是有自己的个性的,设计师的任务就是给人给产品都带来他们所最需要的色彩配置。 产品设计中的色彩不是孤立的,更有其独特性,这与绘画或者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是有不同的。在不同的材质下运用相同的色彩效果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环境下使用的色彩也是不同的、给不同的消费者使用的产品使用的色彩也是不同的、不同性质的产品也需要有不同的色彩,而在企业中还要考虑企业的标识性和企业的形象色彩等等。下面我就以上几个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一、色彩与材质的关系 色彩在产品设计中很重要,而产品的色彩不是单独存在的,是和材质与表面处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色彩,使用色彩和设计的关联就好比穿不同质地不同色彩的衣服来表现不同的气质一样。相同的色彩配置方案使用在不同的材质上,经过不同的表面处理后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材质不同,色彩给予人们的感觉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正是产品设计中的色彩运用区别于其他设计的色彩运用的最大不同之处。材质对色彩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相反色彩也对材质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在相同的产品上运用不同的表面处理后再运用相同的颜色进行喷涂后反映出的色彩效果就大有不同了,在亮光面上反映的色彩亮度较高,纯度也较高。而咬花(亚光)面上的色彩则明显降低了亮度和纯度。所以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同色物品仍然会因为材料反光折光等现象造成不同的色彩感觉,活用材质和色彩的搭配是提升设计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有时设计师往往只注意了造型的变化,使用了过多的装饰或者过多的分色处理,这只能给产品的喷涂或模具加工带来麻烦,其实擅用颜色和材质的搭配比造型的变化有时候更能达到好的效果。许多经典设计都并没有繁复的配色。更好的把握材质就可以作到:以简御繁。 透明与不透明材料的搭配给产品带来的特别效果

色彩给人的视觉心理效应

色彩的心理效应 一切以色彩为表现手段的创造活动,其意义都在于沟通某种色彩组合的视觉感受,使人产生一种心理的关系与共鸣。 一、色调------色彩视觉与心理的沟通 1、色调与色彩心理 色彩创作的意图表达首避免色彩感觉上的偏差,如果色彩感觉与表达的意图不符,无论怎样的配色,都会使人觉得不协调,而色彩会对人类心理产生影响,并在不知不觉中左右人们的情绪,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事实。 色彩心理是人对所看到的色彩的视觉刺激和心理暗示产生的系列联想。鲜亮的红色、橙色和黄色能够令人精神振奋,而蓝色和绿色则能平静我们的情绪;高纯度的色彩给人们华丽、气派的感觉,而低纯度的色彩给人一种朴实、素雅质感,混入黑色和灰色的冷色调,其沉闷、压抑的色彩环境令人意志消沉和绝望的感觉。不管是色彩的冷与暖、湿与干、远与近、轻与重、弱与强、柔软与坚硬、华丽与朴素都通我们的视觉经验与心理联想有关,这些感觉偏向于物理感觉的印象,而不是物理的真实物象,是我们的心理作用产生的主观印象。 色彩与形状的关系: 色彩学家通过测试发现色彩以纯色出现时会和人的许多感觉发生联想,其中造型因素有不少联系。当某一形状与某以色彩有相同的心理作用时,他们就构成了表现方面的对应关系;比如:红色的稳定、重量和不透明性给人一种静止、厚实、强烈、大方的感觉,被认为具有正方形的特征;黄色则被认为同三角形有关,是人们把改色相明快、敏锐、活跃、爽快、利落、刺激的特点同三角形的尖锐感以及好斗和进取的精神结合在一起;蓝色的轻柔、柔和、寒冷、通透、飘渺,被联想为海洋或天空之色,他给人们的感觉是浮动不定的、变化万千,因此,能滚动的圆球则成了他的造型代号;橙色的安稳、敦厚、温和、不透明,使其具有长方形的特征;绿色的冷静、清凉、自然、宽坦,对应了六角形;紫色的温和、虚无、变换、神秘同椭圆形的特征相对应。 色彩与民族传统: 民族及环境文化也影响着人类对色彩的感知,这就使色彩赋予了象征性的意义:在西方的工业文化中,黑色象征着死亡,哀悼者都会穿黑的衣服;在古埃及人的眼里,黑色是与准备迎接新生是连接在一起的,而不是世俗生命的结束;西印度群岛的人们使用鲜艳的色彩来祭奠死亡,因为这实际上是庆祝死者进入一个更好的世界。在中国,死亡的颜色是白色,穿着未经染制的白色衣服是一种谦卑的表示;而子昂艺术创作中,白色通常是纯洁、高尚的代名词,象征着和平与宁静。淡粉色使人对温情和浪漫产生联想,而过度夸张的粉色有暗示了甜蜜与肉欲。所以色彩的象征意义在很大程度具有名族性和区域性。 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色彩同人的性格、情感有关。人们能够感受到色彩的情感,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世界中,积累了血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产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比如,那些敏感的人喜欢红色,理性的人更加偏爱蓝色;性格外向的人喜欢暖色,而性格内向的人喜欢冷色;灰色因其代表着实用和理智,则被那些沉稳或保守的人喜爱;然而作为平衡,人们可能会被性格中所缺乏的特质的色彩所吸引。 红色:活力、力量、温暖、肉欲、坚持、愤怒、急躁、正能量等。 粉红:冷静、关怀、善意、爱情、无私、暧昧等。 橙色:喜悦、安全、创造力。 黄色:快乐、刺激、乐观、担心。

苗族服饰文献综述

苗族服饰 苗族历史悠久,人口众多,主要分布于我国贵州、湖南与四川地区。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中,服装与银饰成为苗家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符号。如果说银饰是苗族女性的代表标志,那么服饰则代表着苗家人独特的艺术作品。苗族服饰以夺目的色彩、繁复的装饰和耐人寻味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所以对于苗族服饰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苗族历史的回顾。 苗服形成的历史渊源 根据史籍记载和传说,苗族先民殷周时代已在今湖北清江流域和湖南洞庭湖一带生息。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巴蜀、夜郎以及荆州都有苗族先民活动。秦汉时,大部分苗族先民在武陵郡、牂柯郡、越巂郡、巴郡、南郡等地区定居,小部分继续迁徙到黔东南都柳江流域。嗣后,由于战争、饥馑、疾病流行、生育繁密、农田丢荒等原因而不断迁徙。同样也正因为这样,造就了苗服所独具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关于苗服的产生民俗界有多种观点,但是有一点是比较统一的:苗服的产生是多次迁徙与抗争的产物。 冯悦在《苗族服饰记在衣上的史诗》做如下描述“五千多年前苗族的祖先雄居于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这

片阔富饶的土地上,然而部落间的战争迫使他们不得不放弃故土被迫南迁,传说当时姑娘们舍不得故土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她们含着泪用千针万线把那些美丽的动植物绣在自己的衣裙上,带到很远的地方去并将这种服饰传给她们的后代,今滇黔旁乌蒙山区的花苗服饰,据说就是对故园山水、田林的记录。”石鑫进在《论述湘西苗女服》中叶对此做了侧面论证“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较小,一律穿刺绣花衣,包赭色绣花帕,配以诸多银饰。自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分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极大。” 苗服的地域特点 苗族服饰有性别、年龄及盛装与常装之分,且有地区差别。据清代《百苗图》所载,凡八十三种。另有湘西型苗族服饰考察资料称百余种。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以及海南型等五大类别和若干款式。 湘西型,流行于湖南湘西州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一带。古代男女蓄发椎髻的习俗已消失。今女我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的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

湘西凤凰苗族服饰采风汇报

湘西凤凰苗族服饰采风汇报 湘西凤凰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和文化。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复,为中国56个民族所罕见,以至于可以依其样式、颜色来区分苗族各支系的名称。由于苗族人民长期居住于西南相对较为封闭的地区,因此服饰中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风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开放,其传统服饰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至今很多传统服饰和纹样都已失传。因此探究苗族服饰这部“无字史诗”就显得尤为重要。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民族的宗教信仰,蕴藏着民族对生活的希冀和诠释,是我们探究苗族服饰渊源的最为有利的依据。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较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它关系。此物就成为该氏族的图腾——吉祥物或象征。对崇拜之物,人们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情习俗,也有着各种崇拜仪式,常常会纹在身上或将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期保佑。 苗族的服饰 苗族的服饰花色纷繁,过去人们曾根据他们的穿戴而称呼他们为青苗、白苗、红苗、花苗,以及长裙苗、短裙苗等等。他们的穿著往往因地而异,居住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妇女,上身著大襟右袵衣,下身穿裤子,衣袖、衣领和裤腿都镶有宽阔的花边。 苗族服饰纹样概说苗族服饰纹样的基本特征之一。以苗族服饰中频繁出现的交鱼纹图案为例 ,通过图案纹样的流变 ,以及对该图案出现部位和组合关系的归纳演绎 ,揭示这一图案的原生象征意义在于凭借对鱼类交配情景的描绘 ,从而寄寓了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礼赞。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化了的生殖崇拜。将这样的图案融会到苗族服饰纹样中 ,用意在于祈求个体的世代延续、家族的兴旺繁衍、民族的繁荣昌盛。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学诠释所能揭示的苗族文化深层意念 而湘西苗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精神特征是巫术,这种巫术的精神特征又和艺术及现实完美结合,对稳定苗族族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苗族妇女服饰是中国乃至世界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沈从文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赞誉苗族妇女服饰为“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其绚丽多彩、丰富多样为其他民族所罕见。湘西苗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俗称“红苗”。杜甫曾留下过“五溪衣服共云天”的赞美诗句。 苗族银饰、头饰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苗族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在苗族妇女的节日盛装中,银饰占有特殊的位置。由于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各地苗族银饰品的种类和佩戴情况互有差异。湘西地妇女,除戴耳环、手镯、项圈外,还有银签、银冠、银披肩,其中银签造型古朴,具有形制精美、声音清脆、色泽光亮、一签多用的特点。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

浅谈苗族服饰纹样

浅谈苗族服饰纹样 在各式服装纹样中,苗族服饰对我来说有着某种特殊的感情,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仅仅觉得苗族之着装让我仿佛能够看到他们所特有的性格:纯朴、善良、可爱、勤劳且富有朝气…… 苗族服饰纹样中,象征性成为了她的灵魂,从而使得她独具魅力。苗族传统服饰纹样按照象征性含义的不同,可大致划分为力量性、生命性和吉祥性三种类型。 一、力量性 在人类早期,人们缺乏对自然界的认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对于自然界有许许多多无法解释的东西,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灵魂的;神灵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于是人们产生了对神灵的崇拜,认为神灵的力量超于一切。因此,有学者认为“世间最有力量的象征就是神灵,神灵与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以其潜移默化的能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生活。” 苗族在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从原始人类混沌时期的“万物有灵”认识观,演化成“神灵崇拜”的巫术活动以至宗教信仰的形成这一过程。苗族先辈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在与自然界的对立之中,从最初的恐惧、崇拜开始,继而祈望自己拥有巨大的力量,以征服自然、征服猛兽、征服敌人。这种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是苗族人的精神支柱,因此,代表着苗族人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性纹样开始大量出现,并体现在服饰上。 在苗族服饰纹样中有许多龙纹,其形态是综合了飞禽走兽及其它

动物最突出的特点后,经过创造性的艺术加工而塑造的(如图1)。 图1 龙纹图 它特定的寓意是:宽阔突起的前额表示聪明智慧,鹿角表示社稷和长寿,牛耳寓意名列魁首,虎眼表现威严,鹰爪表现勇猛,剑眉象征英武,狮鼻象征宝贵,金鱼尾象征灵活,马齿象征勤劳善良等等。总之,龙代表的是英雄之美、力量之美。同其他民族一样,苗族人民把龙的形象比作坚毅、强大、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象征,并以有这样源远流长的龙文化而感到自豪。在湘西苗族山寨,保留了“接龙”的习俗。接龙时,山寨苗王所穿的接龙衣,衣领及胸前背后都刺缀着成对的龙。 在苗族传统服饰纹样中,鸡纹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只不过是理想化的鸡。在苗族姑娘们的衣背、衣袖和围腰上随处可见那似鸡非鸡的飞禽,有的头如孔雀,张开双翅作飞翔状,有的头如龙头,顶上有冠,或单独使用或周围配以花卉、蝴蝶(如图2)。

色彩与视觉

色彩与视觉 发布时间:2007-09-04 10:22:37 作者: ◆ 颜色感觉要素 一个物体在视觉上引起的颜色感觉是由以下三种因素决定的: (l)物体表面将照射光线反射到主间的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化学结构与组成、表面物理与表面几何特性。 (2)照明光源的性质,即光源的波长构成特性一光能在相关视觉波段范围内的能量分布,从光源的色品质量而言,也就是它的色温。 (3)眼睛的感色能力,主要决定于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系统的光线感受能力和处理与传送光刺激的能力。 ◆ 色彩视觉的三要素 1.色相色相是色彩的一种最基本的感觉属性,这种属性可以使我们将光谱上的不同部分区别开来。即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感觉采区分色谱段。缺失了这种视觉属性使无所谓色彩了就像全色盲人的世界那样、根据有无色相属性,可以将外界引起的色感觉分成两大体系:有彩色系与非彩色系。 (l)有彩色系即具有色相同性的色觉。有彩色系才具有色相、饱和度和明度三个量度。 (2)非彩色系即不具备色相属性的色觉。非彩色系只有明度一种量度,其饱和度等于零。 2.饱和度饱和度是那种使我们对有色相属性的视觉在色彩鲜艳程度上做出评判的视觉属性。有彩色系的色彩,其鲜艳程度与饱和度成正比,根据人们使用色素物质的经验.色素浓度愈高,颜色愈浓艳,饱和度也愈高。描述饱和度感觉的程度词是浓、淡、深、浅。非彩色系是饱和度等于零的状态,正如同我们在彩色显示器上将色彩逐渐调淡,到最后便成了黑白画面一样。 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眼睛对色彩的饱和度感觉也不一样。眼睛对红色的光刺激强烈,对绿色的光刺激最弱,饱和度低。因此,中国满大街小巷里跑的红色出租车.从视觉科学来讲,其实是一种视觉污染,没有人喜欢长时间盯着红色的出租车,这么多的红色会引起人的烦躁不安的情绪。而司机之所以选择红色的理由无非有两条,一是红包车价格便宜(红色染料易得到),另一个理由即是所谓中国人喜欢红色的吉利。其实真是一种以讹传讹的误解,毫无科学道理。 3.明度明度是那种可以使我们区分出明暗层次的非彩色觉的视觉属性。这种明暗层次决定于亮度的强弱即光刺激能量水平的高低。请注意:不要对这一定义产生误解,即并非有彩色系便没有明度属性,只是强调明度这一视觉属性是排开色相属性,只涉及明暗层次的感觉,就像用黑白全色胶卷拍照片,只记录明暗层次而不记录色相那样。根据明度感觉的强弱,从最明亮到最暗可以分成三段水平:白-高明度端的非彩色觉;黑-低明度端的非彩色宽;灰-介于白与黑之间的中间层次明度感觉。绘画中的素描和不着色的雕塑就是利用这种明度层次来表现艺术主题的。 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眼睛的明暗层次感随光线变暗而急剧变得迟钝起来。当光线弱时,我们不太能分得清明暗层次.同样在强光下,眼睛对明暗层次也会变得迟钝。研究也发现,人眼睛在555nm的黄绿色段上视觉最敏感.因此,从打动知觉能力的强弱角度看.略带黄绿色光最醒目。人们还发现.人眼的光谱敏感度也是与亮度水平有依赖关系的在低亮度水平下这条光谱机敏度曲线将会向短波方向平移.使人眼对短波系列的色彩变得相对地更为敏感起来。这使得拂晓之前和日暮之后,室外景色变得幽蓝,蓝紫色的花草或物体变得醒目起来.夜色总是一派乌蓝景象便是这个道理。这为我们设计户外广告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可以根据各个地方的日照特点和不同的环境,设计选择醒目的色彩基调,同时根据广告的面积和高度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

产品色彩设计

[键入文字] 人观察物体时,最初20秒,色彩影响占80%,形态占20%,2分钟后,色彩占60%,形态占40%,5分钟后,各占一半。 产 品 色 彩 设 计

【形态美】 视觉心理学所关注的就是使视觉元素合理定位、合理走向、合理分布,使版面有明确的视觉焦点、清晰的视觉脉络及合理的空间分布,形成一个有秩序的充满美感的形态。 色彩感 色彩感主要包括轻重感、动静感、距离感、体量感、冷暖感,红、橙、黄属于暖色,蓝色为冷色,绿色和紫色为中性色。 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的冷暖倾向主要由色相差别决定。高明度色含光量多,显得膨胀、前进。 暖色,明色,纯色——膨胀色,前进色; 冷色,暗色,浊色——收缩色,后退色。 色彩的轻重感: 主要因素是明度:高明度-轻\低明度-重; 其次是纯度:高纯度-轻\低纯度-重; 再次是色相:暖色-轻\冷色-重。 色彩的动静感 指色彩引起兴奋或安静的反应所产生的感受, 暖色和高纯度的色彩对观察者产生强烈的刺激, 冷色和明度、纯度较低的色彩会使人产生静默的 倾向。 色彩的距离感 暖色、高明度色、高纯度色有拉近距离的感觉,冷色、低明度色有距离边远

的感觉。 色彩的软硬感 主要取决于明度和纯度。 软色——高明度低纯度; 中间——高明度高纯度,低明度低纯度; 硬色——低明度高纯度的色、黑、白 色彩的兴奋感与沉静感 与色相冷暖的关系最大,其次是纯度 兴奋色——暖色,高纯度色 沉静色——冷色,低纯度色 色彩的华丽感与朴素感 取决于纯度和明度 鲜艳华美——高纯度;质朴柔和——低纯度。 明度高的色比明度低的色华丽。 色彩的明快感与忧郁感 取决于明度与纯度 明快、活泼色——明亮鲜艳的色 消沉、忧郁色——深沉灰浊的色 女性:明色;男性:纯色或深暗色; 女性对色彩的判断感受高于男性,针对女性的设计对色彩的设计需要谨慎。

浅谈苗族服饰的纹样

浅谈苗族服饰的纹样 摘要 苗族历史悠久,聚居地域辽阔而复杂,苗锦苗绣服饰图案艺术的发展体现了苗族妇女的价值认同以及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民族审美个性。不同的地域环境和支系形成了绮丽多变、纹饰繁富的多样性风格。 关键词:苗族服饰妇女价值纹样艺术绮丽多姿民族审美 引言 苗族服饰向来以绮丽多姿、纹饰繁富的特点为世人称道。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苗族有些简陋的吃住生活与他们织绣染装服饰艺术的五彩缤纷、灿烂夺目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反差。在苗族服装饰纹图案精美绚丽多姿的背后,有些人家连床铺被盖尚不齐全,食物常年以酸汤菜为主的条件下,在服饰上从不含糊行事。从发生学的角度上来看,任何民间艺术品背后所蕴藏着的意涵、人文涵及象征意义都与该民族或群体的生存、发展和思维方式休戚相关,特别是一些民族风俗习惯在民族和群体中一般来说是约定成俗、口传心授的。 正文 一、苗族服饰图案纹样艺术的人文背景 服饰织绣染装艺术在苗族社会中能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得以经久不衰的繁荣和发展,一方面体现了这一约定成俗的民族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则体现了苗族妇女自身的价值观,即能力的体现和审美的体现。这两种价值观的体现对其社会声誉和择偶、婚姻缔结产生直接而重大的影响。苗族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吃的、用的都基本上由家庭自己生产,妇女除参加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之外,纺织、刺绣或蜡染是她们一生的主要劳作。因此,纺织绣染在苗族中成为人们评价妇女能力高下的一个主要标准。美誉四方的妇女,必定是纺织绣染做得最好、心灵手巧的妇女,她们会受到人们的敬重和喜爱。反之,不善纺织绣染的妇女,会受到人们鄙视,给待婚姑娘在择偶、婚姻上带来不利甚

服饰图案的纹样习题参考答案

第4、5、6讲服饰图案的纹样习题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几个或多个相同的单独纹样可以构成连续纹样 2、(√) 二、简答题 1、简述服饰纹样的分类。 答服饰纹杨从构成形式上可分为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群合式纹样。 (1)单独式纹样指具有相对连续纹样而言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并能单独用于装饰的纹样。单独纹样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单独用于装饰。单独纹样的造型相对完整,因此用途很广,服饰设计中单独纹样的运用可引导观者视线,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连续式纹样是运用一个或几个装饰元素组成单位纹样,再将此单位纹样按照一定的格式作有规律的反复排列所构成的图案。 特点:连续式纹样的最大特点在于其条理性、重复性和连续性,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连续式纹样按其构成形式可分为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 二方连续纹样是由一个或几个基本纹样组成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方向有条理的重复排列,并能无限延长的图案。一般用于下摆边、腰带、裤口边等位置。四方连续纹样是以一个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进行有规律地反复排列,并可无限扩展、延续的面状图案。多用于纺织品的图案设计 (3)群合式纹样是由许多相同或相近或不同的形象无规律地组成的图案,可以任意延展,也可以按需要随时停止,根据其构成,可以分为带状群和与面状群和 2、简述服饰纹样的表现技法 服饰纹样的表现技法很多,不同的表现技法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

(1)点线面结合的套色表现技法①1、色块平涂色块平涂法是服饰纹样设计中常用得表现技法之一。平涂法是一种不露毛笔笔痕,将调匀的颜色平整地涂在图形轮廓里的方法。平整,洁净是其特征和要求,因此在涂色时要注意保持厚薄一致,同时要处理好运笔及趁湿衔接等技巧。②平涂加勾线勾线平涂是平涂与线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涂好颜色关系得图形中用线勾勒轮廓,或先用线勾勒出物象轮廓和结构,再填充色彩。勾线的工具可以多种多样,勾线的色彩,亦可根据需要随之变化。勾线平涂易获得装饰性效果,线条越粗装饰效果越强。另外,可根据需要适当留飞白,产生一种光感。色块之上,还可以叠加如点、线等的装饰,增强装饰性。③色彩退晕又称晕染法,是工笔画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用毛笔将同种颜色或不同颜色由浅及深或,或从浓到淡,由此转向另一色,进行循序渐进的变化,使纹样具有明暗层次感。色彩退晕的特点是形态含蓄细腻,过渡自然,不见笔触,变化微妙,层次分明。对表现纹样的光感、起伏感和体积感上尤为见长。 (2)干湿结合的混色表现技法混色与套色的不同点在于,对画面的颜色有意识地进行了不均匀的处理,产生了浓淡、深浅、薄厚、粗糙与细腻等多重变化,使图案的色彩效果更加奇妙、丰富。颜色千湿、薄厚的运用是这类技法的主要特点。混色法有以下几种手段。①、皴染法渲染法一般多与色块平涂结合使用,在底纸或底色上,用干毛笔蘸上不加水的颜料蹭到画面上,类似中国山水画中的干皴法,不仅可以使色彩丰富,还能产生一种肌理变化②、渲染法渲染法有薄画法和厚画法两种。 A薄画法用水彩、稀释水粉等水分较足的颜料上色后,用清水毛笔染或与另一色衔接,也可依靠水色自然融合。渲染法画出的图案色彩绚丽奇妙、效果明快,适用于画背景或较大面积的纹样底色。B厚画法也叫晕色法,主要使用水粉颜料,在颜色未干时,用湿毛笔将颜色慢慢染开或与其他色衔接,形成从一种颜色向另一种颜色的逐渐过渡。 三、分析题 分析服饰纹样色彩搭配中对比与调和的关系。

色彩视觉感知1

色彩感知报告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彩多姿的世界里,自然界的蓝天白云、绿树红花以及如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里都充满丰富的色彩。色彩种类之多,但是人眼所能分辨的就达2-8万种之多,它对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有着诸多的影响。许多成功的艺术家更多地利用自然地光和色来强化内心感受,可见,色彩是绘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和艺术语言它能使绘画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那么我们要学习美术来说,只有熟悉和掌握色彩的相关关知识和应用技巧,才能描绘和制作出富有美感的作品。那么,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色彩的视觉感知。 一、光与色 1、因光生色 大家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即使你睁大双眼,眼前仍旧是一片漆黑。不仅难以看清各种物体的方位和大小,就连白天可以辨别的各种色彩也都荡然无存了。但当我们打开手电后,光线照射范围内的物体呈现出色彩,不见光的地方仍从色彩的产生到被人的视觉感知,与光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色彩是光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光就没有色彩。 2、光色 对于光与色的研究,17C英国物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通过三棱镜将白色的日光分解为红、橙、黄、绿、青、蓝、紫六种有明显差别的色光,这就是著名的光的色散现象。 不同的色光,它们的波长是不同的,我们的视觉可感知光的波长在380-780CM之间,称“可见光”,光可分为可见光与不可见光,不可见光通常是指紫外线、红外线、远红外线等。 3、物体色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能见到的那么多的色彩中,大家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叶子为什么是绿的,轮胎为什么是黑的?色彩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首先,我们大家都知道,物体是不会发光的。只有当光照射到物体后反射到人眼中,才有了色彩的感觉。是物体在接受光照的同时吸收了部分的光波粒子,此时就产生了物体色。由此可知,叶子之所以是绿色,是因为日光照射在叶片上,叶片吸收了除绿色光以外的所有射线,余下的绿色反射到人眼中,因此产生绿色的感觉。而轮胎之所以是绿色,是因为它基本吸收了所有的有色光,所有看上去呈黑色。 除上述外,我们还要了解2个概念,加色混合和减色混合。加色混合,是指色光混合,

色彩的视觉心理与运用

色彩的视觉心理与运用 一、色彩的视觉心理 任何色彩都是通过人的眼睛来传递色彩信息,并起到打动视知觉的作用。色彩之所以能吸引人的注意力,与人的视觉心理有关。 色彩在引起人的视觉感受之后,能引起人的心理反应,正如一首优美的乐曲能使人感觉悦耳动听,剌耳的怪叫能使人烦躁一样,颜色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有的刺激,有的悦耳,有的和谐,有的则失调、杂乱。视觉器官的这些感觉纯属人的生理反应。这些反应随之带来的是人心理上的反应:刺眼、杂乱的色彩会使人感到烦躁不安,而和谐悦目的色彩会使人感到舒服和平静。色彩的心理表现效果一般可归纳出如下几个方面: 1.色彩的冷暖 “冷”和“暖”这两个词原指温度经验,现在用来表述颜色的一种表情属性,在这两个感觉领域之间,必定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但是也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颜色的某些属性必能唤起人们在温度方面的感觉。人对色彩的感觉是长期以来社会实践的结果。 冷色和暖色是指不同性质的色相造成冷或暖的不同色觉。绿、蓝、紫色给人以寒冷和沉静的感觉,属于冷色系统;红、橙、黄色给人以暖和、热烈的感觉.属于暖色系统。 生活中,我们形容某些场面或者人时,常用“热烈的气氛”、“冷落的场面”、“热情的接待”、“冷冰冰的面孔”来表现。听后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觉,“冷落”、“冷冰冰”使人心寒、退缩;“热烈”、“热情”则使人高兴、舒畅、受到吸引。同样,色彩的冷与暖也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效应,暖色除给人以暖的感觉以外,还显得吸引人,由于其光度、色度强,给人的感觉强,从而还有扩张及逼近

的效果,即颜色好像在向外扩张,而且有距离观者很近的效果。冷色则相反,不仅给人以冷的感觉,甚至还好像在收缩,而且有距离观者很远的效果。 色彩的冷暖区别不是固定不变的。例如,红色与蓝色是色彩冷暖的代表包,绿色与紫色居于它们之间,是中性色,但它们若与红色相比则显冷,与蓝色相比则显暖。绿色中蓝的成分多时,呈蓝绿色,偏冷;紫色中红的成分多时,为红紫,偏暖;紫色中蓝的成分多时,为蓝紫、偏冷,如此等等。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色彩的冷与暖,是在对比中产生,在对比中存在,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如蓝天的冷和太阳的暖。一般来说,除红色、蓝色以外,单纯一种颜色将很难说出它的冷或暖。冷暖不仅受色相的影响,还受明度和饱和度的影响。高明度往往使颜色发冷,而低明度则使颜色发暖。所以,倘若要比较两个纯颜色的冷暖,我们必须使它们的明度相同方能作比较。一种颜色可能达到的饱和程度随明度不同各不相同,而饱和程度的降低,可能使暖色更暖,冷色更冷。 色彩的冷暖与视觉心理,是色彩的一个重要性质。我们要学会正确地运用它,处理好冷与暖的关系,在各种视觉媒体的画面中,创造出和谐的色调与多彩的艺术效果。 2.兴奋与沉静 兴奋色:由高纯度的暖色系构成。 沉静色:由冷色系构成(包括灰色)。 3.轻与重 色彩的轻重主要取决于明度,明度相同时,高纯度轻、低纯度重.冷色轻、暖色重。

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应用

————————————————————————————————作者:————————————————————————————————日期: 2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色彩及应用 色彩的导向设计。色彩在视觉传达设计当中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我们生活在色彩的世界当中,色彩对我们视觉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周围的环境色彩越来越繁多,怎么样才能使起到引导或警示等作用得导向设计脱颖而出,在众多的色彩环境之中显得醒目,是值得研究的。一般导向设计都运用比较醒目的色彩,以期发挥最好的引导或警示等效果。但在特定的环境里,也需要有相适应得导向设计色彩的运用,例如医院一般运用比较柔和的色彩,既避免了使人心情烦躁,又给人视觉上产生一种舒适感,而不是运用过分醒目刺激的颜色,否则会引起病人烦躁不安,不利于身体健康;又如按照人们常规的视觉习惯,红色一般代表禁止,黄色代表警示,绿色代表允许等等,最常见的要属十字街口的红、黄、绿交通信号灯,对以上含义的表达可以说是最恰当不过了。交通信号灯若是运用柔和的色彩毕竟会给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还会因对信号灯的辨识不清而引发交通事故。色彩在导向设计当中色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的人性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艺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说:“在眼睛和头脑里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响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感情体验的主要领域。”由此可见,色彩的设计直接与受众的审美心理相联系,色彩作为事物的表象在人脑中由于人的心理作用和文化因素产生出某种深层次上的审美意义。基于人们对色彩的情感体验、色彩联想和象征的色彩设计,即为色彩的人性化设计。色彩设计的人性化是基于设计心理学理论,以品牌认知为目标,通过对消费者色彩心理及情感体验的研究来制定相关产品的色彩策略。要使色彩设计人性化,就要增加视觉传达作品在感官上的刺激。简单地说,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就是用来赏心悦目的,色彩的设计与搭配就是为了制造强大的视觉的冲击力,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销售产品,实现产品的经济价值。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在购买商品时,视觉因素是最主要的,消费者往往会因为一个产品的色彩而产生购买欲望。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多元素、多学科交叉的设计学科类。 一、视觉传达设计 (一)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概念 视觉传达设计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是兴起于19世纪中叶欧美的印刷美术设计的扩展与延伸。现在通常认为: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视觉传达设计包括:“视觉符号”和“传达”这两个基本概念。 “视觉符号”是指眼睛所能看到的能表现事物一定性质的符号,如摄影、电视、电影、造型艺术、建筑物、各类设计、城市建筑以及各种科学、文字等用眼睛能看到的,它们都属于视觉符号。“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等。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基本特点 1.视觉传达设计通过视觉形式传达信息 视觉传达设计具有“沟通性”。它通过视觉媒介表现并传达给观众信息,也需要观者的接受。设计中的传达应该使对方理解、接受而传达。 2.视觉传达设计多是以印刷物为媒介的平面设计 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主要还是以印刷物为媒介的平面设计,如:招贴、宣传手册、图书、标志、包装印刷、杂志等。

简述植物图案纹样在服装上的运用上课讲义

简述植物图案纹样在服装上的运用

浅析植物图案纹样在服装中的运用 【摘要】植物图案作为图案分类中的一种,在服装中的运用极其普遍,服装的款式变化极其丰富,植物图案的运用能力为服装的款式增添更多的美感。通过面状构成的方式,将植物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抽象与具体相协调,与人体的起伏和服装的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服饰上构成贴切的装饰形象,进一步强化了服装的幅度感和张力感,赋予服装以截然不同的特点和感觉。 【关键词】植物图案服装 我国的服装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代设计师笔下的服装图案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有的洒脱、有的严谨;有的古朴、有的华丽;有的细腻、有的简洁;有的夸张、有的内敛,色彩斑斓的装饰之美给人们留下极其美好的印象。特别是植物图案纹样反映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越来越强化,往往被人们通过象征、寓意、表号、谐意等方法,赋有一定的思想和寓意,来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寄托。现代服饰设计更是大量运用山、水、植物等作为主题,以其五彩缤纷的自然色彩,优美、挺拔、秀丽的形象,运用夸张、变异、内涵、延伸的设计理念来设计时装的款式、色彩、面料和饰物;服饰中所使用的面料、印染及刺绣、图案、花边纹样等,绝大部分表现主题是植物或动物或自然界生物之造型或其造型的变异,这亦是近年来又开始流行的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风靡设计界的又一时尚潮流。 一、植物图案被广泛运用于服装中的优势、特点 服饰图案的形象千变万化,包罗万象。服饰图案从取材内容上可分为人物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风景图案、几何抽象图案五类。当这些图案的设计与服装款式相协调,为服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突出设计主题的时候是其价值真正的体现。但这五类图案中无疑植物图案是占有绝对优势的,并被服装设计师们广泛运用。其主要优势如下:

色彩给人的感觉

色彩给人的感觉 一、色彩的温度感 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温度。红、橙、黄色常常使人联想到东方的太阳和燃烧火焰,因此有温暖的感觉,称为暖色系;蓝色、青色、蓝紫色常常使人联想到大海、晴空、阴影,因此有寒冷的感觉,称为冷色系。 凡是带红、橙、黄的色调称为暖色调,凡是带青、蓝、蓝紫的色调称为冷色调。绿与紫是不暖不冷的中性色。无彩色系的白色是冷色,黑色是暖色,灰色是中性色。 暖色使人兴奋,但容易使人感到疲劳,和烦躁不安;冷色使人镇静,但灰暗的冷色容易使人感到沉重、阴森、忧郁;只有清淡明快的色调才能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二、色彩的重量感 白色的物体轻飘,黑色的物体沉重,这种感觉是来自于生活中的体验,如白色的棉花是轻的,而黑色的金属是重的。色彩的轻重感主要决定于明度,高明度色具有轻感,低明度色具有重感,白色为最轻,黑色为最重。凡是加白提高明度的色彩变轻,凡是加黑降低明度的色彩变重。 色彩的轻重与知觉度有关,凡线性度高的暖色具有重感,线性度低的冷色具有轻感。 色彩的轻重感的基本规律为: (重)>低明度>中明度>高明度>(轻)白(重)>高线度>中纯度>低纯度>(轻) 明度低的深色系具有稳重感,而明度高的浅色系具有轻快感。通常室内色彩设计大多采用上轻下重物法,天花顶棚适宜采用明亮的浅色,而地面一般采用较深沉的色彩。

三、色彩的强弱感 色彩的强弱决定色彩的知觉度,凡是知觉度高的明亮鲜艳的色彩具有强感,知觉度低下的灰暗的色彩具有弱感。色彩的纯度提高时则强,反之则弱。色彩的强弱与色彩的对比有关,对比强烈鲜明则强,对比微弱则弱。有彩色系中,以波长最长的红色为最强,波长最短的紫色为最弱。有彩色与无彩色相比,前者强,后者弱。 四、色彩的软硬感 色彩的软硬感主要取决于明度和纯度,高明度的含灰色具有软感,低明度的纯色具有硬感。色彩的软硬感与色彩的轻重、强弱感觉有关,轻色软,重色硬;弱色软,强色硬;白色软,黑色硬。 五、色彩的距离感 色彩的距离与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纯度都有关。人们看到明度低的色感到远,看明度高的色感到近,看纯度低的色感到远,看纯度高的色感到近环境和背景对色彩的远近感影响很大。在深底色上,明度高的色彩或暖色系色彩让人感觉近;在浅底色上,明度低的色彩让人感觉近;在灰底色上,纯度高的色彩让人感觉近;在其他底色上,使用色相环上与底色差120°~180°的“对比色”或互补色”,也会让人感觉近。色彩给人的远近感可归纳为:暖的近,冷的远;明的近,暗的远;纯的近,灰的远;鲜明的近,模糊的远;对比强烈的近,对比微弱的远。 六、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 色彩的明快与忧郁感主要与明度与纯度有关,明度较高的鲜艳之色具有明快感,灰暗浑浊之色具有忧郁感。高明度基调的配色容易取得明快感低明基调的配色容易产生忧郁感,对比强者趋向明快,弱者趋向忧郁。纯色与白组合易明快,浊色与黑组合易忧郁。色彩的兴奋与沉静感 色彩的兴奋与沉静取决于刺激视觉的强弱。在色相方面,红、橙、黄色具有兴奋感,青、蓝、蓝紫色具有沉静感,绿与紫为中性。偏暖的色系容易使人兴奋,即所谓“热闹;偏冷的色系容易使人沉静,即所谓“冷静”。在明度方面,高明度之色具有兴奋感,低明度之色具有沉静感。在纯度方面,高纯度之色具有兴奋感,低纯度之色具有沉静感。色彩组合的对比强弱程度直接影响兴奋与沉静感,强者容易使人兴奋,弱者容易使人沉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