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怪杰辜鸿铭个人资料 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

合集下载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简介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

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

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曾被誉为天下第一骂人高手。

基本信息外文名Thomson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马来西亚槟城州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逝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中文名辜鸿铭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作品《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人物简介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

英文名众多,初用Koh Hong-beng,回国用Ku Hweng-Ming,另外还有Kaw Hong Beng、Amoy Ku,最为人知的是Tomson。

祖籍福建省惠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

骂在北大1917年,辜鸿铭接受了蔡元培的邀请,来到北京大学教英国文学和拉丁文。

同时受到邀请的多数是一些“新派人物”,如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等人。

辜鸿铭和新派人物之间理念不同,经常打嘴仗。

蔡元培之前的北京大学一直都是一个官府气息浓厚的学校,那时进了北大就相当于候补官员,据说清末的体操课上,教员都要这样下口令说:“官爷请向前一步走。

”在蔡元培担任校长之后,见多识广的大学生们接触的多数是自由、民主、进化论之类的东西,突然看见一个留黄色小辫相似洋人的老夫子登上讲台,发出一阵爆笑。

辜鸿铭简介_辜鸿铭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辜鸿铭简介_辜鸿铭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辜鸿铭辜鸿铭与托尔斯泰前北大英文系教授辜鸿铭知识渊博,学贯中西,身上具有许多矛盾的现象。

他既精通多种外文,又深谙西方文化,对之颇有感情;却信守儒家道德,中国传统文化。

身为近代的名牌大学教授,却在民国以后仍拖着稀疏小辫子,穿长袍马褂,甚至提倡纳妾。

世称其为京城一景,或誉之曰“文化怪杰”。

辜氏的“怪癖”自然遭到非议,不过他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他不但在中国传播西方文学与文化,而且由于亲历了西方社会列强的混战,看出西方文化的弊病,因而更感到中国文化的伟大,故而极力向西方推荐中国文化。

他游学西方时就以多种外文写作,在海外出版多种著作,认真宣传和弘扬中国文化,其著述早就为世界所新推崇。

正是出于此种意向,他想到了具有深厚人道主义思想的俄国文豪托尔斯泰,主动向后者赠书,把自己用英文写的《当今,皇上们,请深思!论俄日战争道义上的原因》和《尊王篇》两本书,通过俄国驻上海的总领事勃罗江斯基转递,送交托尔斯泰。

辜氏题赠的两本书如今仍珍藏在莫斯科以南200公里外托尔斯泰庄园的藏书室里。

其内容恰恰是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优越和批评西方文化的弊端。

《当今……》那本书从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观念出发,从东西方两种生活方式、两种文化的冲突来解释战争的起因,进而谴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政策。

《尊王篇》则介绍中国传统的政权观念和改良派的新思想,宣扬君主主义。

赠书在1906年3月送出,是年托翁78岁。

他接书后的欣喜之情是不言而喻的,便很快作出反应。

先是请秘书复信致谢,并让好友切尔特科夫把他在国外出版的违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邮寄回赠辜氏。

后又于同年9、10月间亲自写了一封公开的复信,题为《致一个中国人的信》,先后用德文和法文发表在德国的《新自由报》和法国的《欧罗巴邮报》上,在欧、亚两洲引起反响。

同时印出俄文版单行本。

这封信在中俄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后来已收入《托尔斯泰全集》(百年纪念版,第36卷),曾于1911年译成中文,登在我国的《东方杂志》(元月号)上。

晚清第一怪杰辜鸿铭

晚清第一怪杰辜鸿铭

晚清第一怪杰辜鸿铭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俊敏的他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

13岁时随义父前往欧洲接受西洋教育,就读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歌德母校德国的莱比锡大学,而后在法国、意大利游历和学习。

总共长达14年在欧洲游学,后回国做官执教。

几乎全盘洋化的学者,却是一副灰白小辫、瓜皮小帽和油光可鉴的长袍马褂直到终老。

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外语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被孙中山先生誉为“中国第一”反对西方的共和,却热衷中国的帝制视妇女缠足为国粹,把一夫多妻当作天理,曾为此留下世界级辩论:“壶一杯众”论年过花甲,背诵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这就是狂儒、怪杰、拖长辫的北大教授:辜鸿铭。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西方人眼中,辜鸿铭具有极大的魅力和神秘感,他们视这位古怪老头为北京城内比三大殿更重要的人文景观,到了京城不去见他,简直就跟入宝山空手而归没什么区别。

档案案主:辜鸿铭(英文名是Amoy Ku)籍贯:福建同安属相:蛇生年:1857年卒年:1928年父亲:辜紫云母亲:不详配偶:正室姑淑,侧室吉田贞子好友:凌福彭、梁崧生等职业:先做幕僚后做官著作:《张文襄幕府纪闻》,《春秋大义》(翻译)等经典话语:你们见过一个茶壶配四个茶杯,可曾见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1921年,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游历中国,他首途上海,西方友人约翰斯与他握手话别,善意地提醒道:“你到了北京,不去看紫禁城也不要紧,但不可不见辜鸿铭啊!”辜鸿铭自嘲为Crazy Ku,这位辜疯子的魅力和神秘感究竟何在呢?看其晚辈学者和作家对他的描述,单是外表,就令人觉得有几分滑稽可笑:他生得一副深眼睛高鼻子的洋人相貌,头上一撮黄头发,却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不要说在民国十年前后的北京,就是在前清时代,马路上遇见这样一位小城市里的华装教士似的人物,大家也不免要张大了眼睛看得出神吧。

一代怪杰辜鸿铭

一代怪杰辜鸿铭

一代怪杰辜鸿铭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可是,也会常常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与天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

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归宗辜鸿铭,名汤生,字鸿铭。

1856年7月19日,出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的槟榔屿。

其原籍福建省同安县,先祖约于清康熙初年移居台湾鹿港,后又于乾隆初年以劳工移民马来西亚。

其曾祖父辜礼欢深得英殖民者的喜爱,并被推举为当地的最高行政长官——甲必丹(Captain)。

他膝下有八男三女,其中较为有名的有辜国栋、辜安平、辜龙池等。

辜龙池即是辜鸿铭的祖父,其子辜紫云即辜鸿铭的父亲,供职于牛汝莪橡胶园,勤劳刻苦,忠厚诚实,深得英国牧师布朗的信任,被委任为橡胶园的负责人。

辜鸿铭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二等公民‛的‚贵族‛之家。

其母亲是西洋人。

所以,他也自然烙下西洋母亲的印记,长得深眼隆鼻,脸部轮廓分明。

他自小便聪明伶俐,很得布朗夫妇欢心,并收其为养子。

约在1867年,布朗夫妇离开马来西亚,将牛汝莪橡胶园委托给辜紫云代管,并征得辜紫云的同意,把辜鸿铭带到苏格兰读书。

那年,辜鸿铭也只有十多岁。

在中国留学史上,其出洋留学时间之早,年纪之小,能与之比肩者,恐怕寥寥无几。

这段经历给辜鸿铭平添了几份夸耀的资本,他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

辜鸿铭最早在苏格兰公学接受启蒙教育,之后,又进入爱丁堡文法学校。

这所学校以教授拉丁文、希腊文以及英国古典文学而知名。

他精通多国语言,其最初的基础概源于此。

辜鸿铭曾在德国莱比锡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等著名的高等学府留学,获得文、哲、理、工、神等多个学位。

还是在巴黎大学时,一位老教授前来看望辜鸿铭。

谈话中,这位教授对中国文明尤为赞赏,他说:‚你们中国的《易经》是最有价值的经典,可惜我不通中文,这是我终身的遗憾。

关于国学大师辜鸿铭简介

关于国学大师辜鸿铭简介

关于国学大师辜鸿铭简介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

学贯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生平简介辜鸿铭于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马来西亚的槟城州)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

早年,他祖辈由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

他的父亲辜紫云当时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

他的母亲则是金发碧眼的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

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国的炮舰1840年就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辜鸿铭的义父布朗先生对他说:“你可知道,你的祖国中国已被放在砧板上,恶狠狠的侵略者正挥起屠刀,准备分而食之。

我希望你学通中西,担起富国治国的责任,教化欧洲和美洲。

”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

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

”到了英国,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并以优异的成绩被著名的爱丁堡大学录取,并得到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

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又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

后来,蔡元培去莱比锡大学求学时,辜鸿铭已是声名显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当林语堂来到莱比锡大学时,辜鸿铭的著作已是学校指定的必读书了,在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一书中曾提及辜鸿铭。

14年的留学生活使富有天赋的少年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

_怪杰_辜鸿铭_李兴濂

_怪杰_辜鸿铭_李兴濂

本溪日报/2008年/2月/10日/第006版纸上讲坛“怪杰”辜鸿铭李兴濂在近代中国学界文坛上,有一“怪杰”,也有人调侃他称他为“怪物”,这个人就是拖长辫的北大教授辜鸿铭。

辜鸿铭,祖籍福建厦门,1856年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一个橡胶园里,自小被在当地传播基督教的苏格兰传教士布郎赏识并收为义子。

知识渊博的辜鸿铭,一生共获得13个博士学位,精通英、法、德、日、俄、拉丁、希腊、马来亚等九种外语,第一个将《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曾为六国使节充当翻译,协助张之洞创办闻名全球的汉阳铁厂和兵工厂等洋务,被张之洞称为“经纶满腹,杰出之才”,他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被孙中山和林语堂称之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年过花甲,背诵6100多行的无韵长诗《失乐园》,居然一字没错。

辜鸿铭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成为清末的第一大怪物。

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最爱的却是东方姑娘,辜鸿铭以“爱莲”名动天下,此爱莲非周敦颐的“爱莲”,而是中国古时女人特有的三寸金莲。

辜鸿铭曾戏称自己的成就主要归功于那双金莲,称其为自己的“兴奋剂”。

辜鸿铭的原配夫人淑姑,就是凭借那双长不及掌的金莲,把辜鸿铭所折服。

在辜鸿铭眼里,淑姑有一双“特别神气美妙的金莲”——中国旧式妇女所独有的小脚。

辜鸿铭写作时,遇到思路滞塞,文笔枯干,便会大喊:“淑姑,快来书房!”淑姑便会应声而至,坐在他身旁,伸出小脚,任凭辜鸿铭将一对小脚攥在手中摆弄,拿到嘴边嗅闻。

片刻,辜鸿铭便像“兴奋剂”那般来了精神,文思泉涌,洋洋洒洒,下笔有神。

辜鸿铭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成了他特有的一大癖好。

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

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

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历史趣谈辜鸿铭的趣闻故事集合 辜鸿铭的后代是谁?

历史趣谈辜鸿铭的趣闻故事集合 辜鸿铭的后代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辜鸿铭的趣闻故事集合辜鸿铭的后代是谁?
导语:辜鸿铭被称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人称“清末怪杰”。

他学博中西,对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都有自己很深的
辜鸿铭被称为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人称“清末怪杰”。

他学博中西,对于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都有自己很深的理解。

前二十年沉浸在西方文化的中的中国人,接触了中国文化之后,就成为中国文化的狂热崇拜者。

以至于后半生一直都致力于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让西方人真正的了解中国人。

这样一个在那个时代看起来如此有趣的人,名声自然不小,因此也留下了不少有趣的小故事供后世阅读。

煤油灯:
辜鸿铭,对于中国文化极为崇拜,后期在北大授学时,教授的是英文,因此没有太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

因此往往逮着机会,辜鸿铭就会大说一通。

有一次两位外国友人前去他家做客,那个时候辜鸿铭住的地方只是一个贫寒的小院子,家里用的还是煤油灯。

两个外国人就说,中国的煤油灯不仅电灯亮堂。

辜鸿铭当场反驳道,中国人需要的是心灵的明亮,并不在乎表面的亮堂。

小脚:
辜鸿铭对小脚,有一种变态的迷恋。

他的妻子就是一位小脚妇女,据说辜鸿铭每次写文,到了文笔枯竭时,都会将自己的妻子唤来,一边揉捏着妻子的小脚,一边文思如泉涌。

他曾说过,自己妻子的小脚是自己的“兴奋剂”。

他说:“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

”他认为:“三寸金莲走起路来婀娜多姿,会产生柳腰款摆的媚态,那小足会撩起男人的遐想。

女人的奇绝之处全在小脚。

”辜鸿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故事-辜鸿铭是谁?辜鸿铭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辜鸿铭是谁?辜鸿铭是怎么死的?

中国历史故事-辜鸿铭是谁?辜鸿铭是怎么死的?人物档案中文名:辜鸿铭外文名:Tomson字:汤生号:立诚国籍:中国民族:汉族祖籍:福建泉州府同安县出生地:马来西亚槟城州出生日期:1857年7月18日去世日期:1928年4月30日妻妾:正妻淑姑(中国);妾室吉田蓉子(一说吉田贞子,日本人)子女:儿子辜守庸,女儿珍东、娜娃毕业院校:爱丁堡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主要成就: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翻译“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大学》;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中国人的精神》。

辜鸿铭是晚清著名文人,号称“清末怪杰”,他既精通西方文学,也在东方文学中学有所成,学贯中西,整个下半身都致力于对中国文化的宣传,认为只有中国的文化才能拯救现在这个黑暗的世界,所以致力于向西方宣传东方文化。

1857年7月18日,英国人布朗先生在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的橡胶园里迎来了一个新生命,这个人就是被称为“清末怪杰”的辜鸿铭。

辜鸿铭是一个混血儿,父系血脉是一位中国人,母系血脉则是一位西洋人。

辜鸿铭的祖辈从中国福建泉州府惠安县迁居南洋,积累下丰厚的财产和声望,父亲辜紫云在布朗先生的橡胶园里当总管,有一口流利的闽南话,会讲英语和马来语,而他的母亲则会讲英语和葡萄牙语。

在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下长大,使得辜鸿铭天生就对语言有一种敏感性。

再加上布朗先生对他犹如子女一般的教导,是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的基础。

年幼的辜鸿铭在多元化的环境长大,耳濡目染的都是西方的知识,对于自己的家乡并不熟悉,只偶尔能从父亲这边知悉一二。

再加上他十岁的的时候,布朗夫妇将他带去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英国,辜鸿铭更是对自己的国家陌生无比。

尽管在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告诫他,要他铭记自己是中国人。

年幼的辜鸿铭虽然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并将这个身份牢牢记在耳中,但自己的国家到底是什么样的,他还是不清楚。

直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他才开始了解中国文化,并且疯狂的对自己国家的文化着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怪杰辜鸿铭个人资料辜鸿铭的子女后人简介
>辜鸿铭(1857.7.18-1928.4.30),字汤生,号立诚,自称慵人、东西南北人,又别署为汉滨读易者、冬烘先生,英文名字Tomson。

祖籍福建省同安县,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

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创获甚巨;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原名《春秋大义》)等英文书,热衷向西方人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1927年,辜鸿铭从日本回到故国。

不久妻子淑姑去世。

日本人推荐他做新组建的“安国军政府”大帅张作霖的顾问。

张作霖对这位穿前清服饰,留小辫的老古董很奇怪,直截了当地问:“你能做什么事?”辜鸿铭怔怔地看着这位大帅,丝毫也找不到当年张之洞总督那待人如宾的影子,乃拂袖而去。

1928年4月底,奉系军阀张宗昌内定辜鸿铭为山东大学校长,辜鸿铭也有意前往执掌。

但染了感冒,请了法国医生来看,不见好转。

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2岁。

个人评价:《论语》英译本出版序言:辜先生不小的功绩是翻译了儒家四书的三部,他不仅是忠实的翻译它,而是一种创造性的翻译,超越了中西方观念与思维方式的鸿沟。

吴宓(《大公报》)发表的悼文中说:除政治上最主要之一二领袖人物应作别论外,今日吾国人中,其姓名为欧美人士所熟知,其著作为欧美人士所常读者,
盖无有如辜鸿铭氏。

自诸多西人观之,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有力之宣传员也。

林语堂(《辜鸿铭集译〈论语译英文〉》):鸿铭亦可谓出类拔萃,人中铮铮之怪杰。

北京大学英文教授温源宁《一个有思想的俗人》:在生前,辜鸿铭已经成了传奇人物;逝世之后,恐怕有可能化为神话人物。

其实,他那个人,跟目前你每天遇见的那许多人并非大不相同,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

辜鸿铭的子女:儿子辜守庸,日本夫人贞子所出,倍受辜鸿铭溺爱。

用守庸自己的话说,是过了一辈子公子哥儿的生活。

成婚后,育有四男二女。

长子辜能以解放后到台湾卖文为生。

1957年,辜鸿铭百岁冥诞时,辜能以组织力量出版辜鸿铭的著作。

次子辜营商解放后留在北京。

女儿珍东、娜娃是淑姑所生的两位千金。

这两位小姐不仅聪颖明慧,学得多国语言,而且也继承了乃父的性格,骄傲、清高。

辜鸿铭死后,他的两个爱女十六岁的辜珍东和辜娜娃在苏州削发为尼,作了她们最后的的归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