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及诗歌写作背景简介
文天祥及其诗词作品

文天祥及其诗词作品文天祥留给后人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天祥这位人物及其诗词作品吧!1、文天祥简介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1256年20岁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后人称之为“状元宰相”。
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大家知道,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以此判断文天祥是立德者,元太祖是立功者(秦始皇、隋文帝、元太祖分别第一、第二、第三次统一了中国)。
最后出面劝降文天祥的是元太祖,元太祖不让文天祥下跪,文天祥还是给他作了一个揖,这两个当时杰出的人物相见,也是惊天地泣鬼神!由于“帝欲用之,天祥不屈”(明·李贽评纂《史纲评要·元纪》)最终,文天祥就义。
元太祖杀之,又有些后悔,毕竟为文天祥的气节所感动!李贽在《史纲评要·元纪》(该书作者有争议)评价文天祥“死得好”,牟宗三评价曰“文天祥杀身成仁就是德,也就是福。
”(《中国哲学十九讲·圆教与圆善》李明辉记录)文天祥死得其所,德福齐聚,精神不死,万古流芳!果真是“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中庸》)2、文天祥的诗我们熟悉的文天祥的诗如:《过零丁洋》、《正气歌》、《扬子江》、《金陵驿》、《得儿女消息》等。
《正气歌》是文天祥的代表作,诗中一口气写了齐太史、董狐、张良、苏武、严颜、稽绍、张巡、颜杲卿、管宁、诸葛亮、祖逖、段秀实共12位杰出人物,歌颂了杰出人物的伟大德行,这些人物的伟大事迹感染了文天祥,文天祥以他们为行事楷模,牢固树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雄心壮志!对于这首诗,也有人认为诗味不够,如钱钟书先生《宋诗选注》坚持四不原则:1、押韵的`文件不选,2、学问的展览和典故成语的把戏也不选,3、大模大样的仿照前人的假古董不选,4、把前人的词意改头换面而绝无增进的旧货充新也不选),《正气歌》涉嫌1、2两原则,故而名落孙山。
文天祥作者简介

文天祥作者简介引导语:文天祥是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有关他的资料,大家了解多少?下文是小编收集的一些,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
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
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
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
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
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生平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
19岁时获庐陵乡校考试第一名,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选吉州贡士。
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
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
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
德祐元年(1275年)闻元兵东下,在赣州组织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
次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
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1278年被俘,后来被押送到大都(今北京),在监狱关了三年。
元军屡次劝他投降,都被他坚决拒绝了。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终失败。
1276年奉诏入福州,任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往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筹饷以继续抗元战争。
秋,元军攻入福建,端宗被拥逃海上,在广东一带乘船漂泊。
1279年被俘,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学著作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文山先生集》《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南宋时期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以爱国情怀和民族英雄形象为主题,深受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敬仰。
本文将从文天祥的背景介绍、他的爱国诗歌以及他的影响力三个方面来探讨他在民族英雄中的地位。
一、背景介绍文天祥(1236-1283),字希孟,号断却老人,福建福州人。
出生于南宋末年一个官宦家庭,自幼聪明好学,家境优渥。
他少年时期游学江南,师从程文石学习诗文和政治理论,思想逐渐形成。
1260年入仕,历任吏部尚书、枢密使等重职。
后来,元军南下,南宋政权岌岌可危,文天祥面临选择,坚守南宋,投身抗元救国的斗争,展现了他坚定的爱国情怀和胆识。
二、爱国诗歌文天祥的爱国诗歌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成就之一,他通过深沉的思考和犀利的笔触,表达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国家存亡的忧患。
他的诗作充满激情与力量,激发了无数民众的爱国热情。
首先,文天祥的诗歌表达了对国家的思念和忧虑。
他在《过零丁洋》中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无孤舟。
”这两句诗表达了他远离故乡和亲人的孤苦无依,以及他对家人的牵挂之情。
同时,他在《正气歌》中写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句意味深长的诗,传达了他对国家复兴的殷切期望。
他深知只有通过坚决抗战,才能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文天祥的诗歌彰显了他对民众的关怀和鼓舞。
他在《大石头城道中遇僧》中写道:“梅峰自怜无处依,加上限烟世界辞。
行尽天山红雨恨,驱羊驱马意思迟。
”这几句诗映射了普通人民的疾苦和苦难,文天祥以此鼓励他们坚定信念,团结抗敌。
他以身作则,为官不苟言笑,依法治国,使人民欣赏他的高尚品德和为民请命的精神。
三、影响力文天祥不仅是一位卓越的爱国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族英雄。
他的诗作鼓舞了许多志士仁人,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他的忠诚于国家、捧心于民众的形象,使他成为后世崇拜的对象。
文天祥的影响力还体现在他的思想和精神对后人的启示。
他强调的“忠君爱国,救国思想”被后世的爱国者所铭记,他的“顾全大局,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也影响了许多人。
文天祥成为状元的诗

文天祥成为状元的诗(实用版)目录1.文天祥简介2.文天祥成为状元的背景3.文天祥成为状元的诗4.诗中的意义与影响5.结语正文【提纲】1.文天祥简介文天祥(1236 年 -1283 年),字履善,号文山,南宋末年著名民族英雄、爱国诗人。
他为官清廉,治理有方,关心民生,深得百姓爱戴。
在元军大举南侵之际,文天祥组织抗元义军,坚决捍卫国家尊严。
尽管最终兵败被俘,但他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位杰出英雄。
2.文天祥成为状元的背景文天祥成为状元的背景发生在南宋宝祐四年(1256 年),这一年,南宋朝廷举行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文天祥参加了这场考试,以其卓越的文才和深刻的政见脱颖而出,成为了状元。
3.文天祥成为状元的诗文天祥成为状元后,创作了一首名为《及第后》的诗,以表达自己对国家、人民的感激之情以及立志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这首诗如下:宝祐四年春,会试当选,献诗谢恩。
圣驾图巡跸,仙仗扈宸衷。
皇极控三极,帝乡环百崇。
雕轩跸路侧,龙驾天衢通。
肃肃瞻天仗,跄跄舞帝风。
万方待遇泰,百辟敬梯航。
大哉乾坤内,圣主宰其中。
宸衷垂圣谟,皇极敷淳风。
宝祐四年春,会试当选,献诗谢恩。
4.诗中的意义与影响这首诗以宏大的场面描绘了皇帝出行的盛况,表达了文天祥对皇帝的忠诚敬仰之情。
同时,诗中还表达了他对国家的繁荣昌盛、百姓的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以及自己立志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这首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状元诗的典范,传颂千古。
5.结语文天祥成为状元的诗《及第后》既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又传递出他对国家、人民的忠诚与关爱。
这首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了状元诗的典范。
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的故事

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的故事文天祥的诗《过零丁洋》是一首以史实为基础创作的诗歌作品,讲述了明朝末年忠臣文天祥在被元朝俘虏的困境中表现出的坚韧和强大的意志力。
故事发生在元朝统治中国的时期,当时的朝廷腐败无能,国家危机四伏。
文天祥作为一位忠于明朝的官员,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责任,不愿向元朝屈服。
然而,他的坚持不久之后遭受了失败,被元朝俘虏。
文天祥被俘后,被关押在一个名为零丁洋的孤岛上。
这个岛位于辽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海上,海风凛冽,浪涛汹涌,环境恶劣。
岛上的监狱十分严密,高墙深沟、炮台密布,固若金汤。
然而,困境并没有击垮文天祥的意志。
他在这片荒凉的孤岛上生活了数年,但他从未放弃对自由的渴望和对国家的忠诚。
他经常以诗歌表达自己对明朝的思念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这其中就包括了他后来创作的《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描绘了文天祥在孤岛上的孤独和对故国的思念。
诗中的“零丁洋”暗指被囚禁的孤岛,而“天涯”则是指远离故土的地方。
文天祥通过咏史抒怀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坚定信念和对国家复兴的渴望。
在诗中,文天祥以自然景物来表现自己的心境。
他描绘了海风凛冽、波浪汹涌的景象,表达了自己身处困境中的孤独和无助之感。
但尽管如此,文天祥没有被困境所摧毁,他依然坚定地守护自己的信仰和忠诚。
文天祥以诗歌的方式表达对国家的思念,不仅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寄托,更是为了激励自己坚持到底。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坚守和宣传,能够唤起更多人的爱国之情,推动国家的复兴和民族的崛起。
《过零丁洋》成为了文天祥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仅因为它表达了文天祥的坚韧和意志力,更因为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追求。
这首诗至今被广泛传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呼唤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与奉献。
文天祥诗两首

下句说“城郭之非”只是暂时的,也 就是说,宋朝人民还要继续反抗,继续斗 争,广大的城池不会被元朝永远占据。这
两句对仗工整,蕴蓄着极深厚的爱国情感
和自信心。
饿死真吾事,梦中行采薇。 最后两句表明自己的态度:决心饿死殉 国。他出之以言,继之以行,于是开始绝食, 意欲死在家乡。而在绝食第五天时,即已行 过庐陵,没有能死在家乡。
南北两路。
此处写梅花不是实景,而是因梅岭而说
到梅花,借以和“风雨”对照,初步显示了
行程中心情的沉重。梅岭的梅花在风雨中摇
曳,濡湿了押着兵败后就擒、往大都受审的
文天祥的兵丁的征衣,此时,一阵悲凉袭上
了他的心头。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
颔联两句,上句是说行程的孤单,而用
问话的语气写出,显得分外沉痛。
这首诗逐层递进,声情激荡,不假雕饰,而 自见功力。作者对杜甫的诗用力甚深,其风 格亦颇相近,即于质朴之中见深厚之性情, 可以说是用血和泪写成的作品。
过零丁洋
文天祥
关于作品
《过零丁洋》选自《文山 先生全集》。本诗是文天 祥的代表作,录自《指南 录》,此诗作于1279年, 即被元军所俘的第一年正 月过零丁洋时。这首诗为 誓死明志而作。作者从国 家和个人两方面书写,极 写出国破之恨、哀怨之情。
理解颈联中“惶恐”、“零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 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 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 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 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 族气节。
古诗解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 朝廷选拔,如仕做官,
干戈寥落四周星。
文天祥简介_文天祥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

文天祥简介_文天祥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文天祥(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
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
宝佑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
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代表作品:《过零丁洋》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
其古诗全文如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扬子江》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
其古诗全文如下: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翻译】前些日子被元人扣押,被迫在北方漫游一段;今天,终于回到扬子江的大江里来了。
我对南宋的忠心,如同那指南针永远指着南方一样,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不恢复南宋王朝,我死也不肯甘休。
《金陵驿》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
其古诗全文如下: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翻译】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
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
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
《绝命词》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文天祥。
其古诗全文如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文天祥爱国诗《过零丁洋》

文天祥爱国诗《过零丁洋》
一、背景介绍
文天祥(1254年-1321年),字仲宣,号南薰。
南宋宁宗朝翰林学士,曾任宣
州知州、熙河路安抚使。
自幼才智过人,诗词文辞无不精通,被誉为“南宋四杰”之一。
“过零丁洋”是文天祥所作,是一首振奋人心、催人奋斗的爱国诗歌,也是文
天祥爱国思想的高度体现。
该诗虽然是文天祥运用艺术手法所著,但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向读者呈现了一个英勇而坚韧的民族形象。
二、诗歌全文
过零丁洋,人面桃花相映红。
船头看月,眼波惊鸿,夜泊秦淮近酒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枫林中秋夜泠。
三、解读诗歌
1.“过零丁洋”首句,“过”字表达了跨越、经过的含意,是渡过困难、
战胜挑战的象征;“零丁洋”是一个具象的名词,是指长江口所形成的海流
狭长深浅不一的河口,是海洋和长江之间的相互影响,象征着人生不易,充
满坎坷和阻碍。
整首诗提到了两次“洋”,从字里行间传递了一个“重重困
难困住人,英雄们要勇往直前”的含义。
2.诗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是一个意象极为鲜明的形容词句,通过桃花
和人面拼合,使人感觉到背后的真正含义——这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是
一股源源不断的爱国力量。
形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天祥及诗歌写作背景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
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
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
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
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
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