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笔法”集释(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孔夫子写书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惯的人的行为,记入青史的;但是人总是有缺点的,连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亲人、贤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惯的行为出现,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看不惯的行为,一古脑儿写进去了,那么人家一看到,对“所尊敬的人”、对“亲人”和“贤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

【也称】春秋笔削。

“春秋书法”、“微言大义。

【释义】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在司寇职位上审理诉讼案件时,判词若有可以和别人相同处,就不独自决断。

至于撰作《春秋》,他认为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子夏之流的高足弟子也不能改动一字一句。

弟子们听受《春秋》时,孔子说:“后代了解我的凭这部《春秋》,而怪罪我的也凭这部《春秋》。

”子夏,孔子弟子。

以才思敏捷,文学著称。

所以,孔子经常跟子夏探讨文学创作。

孔子身后,大多儒家经典是由子夏传下的。

但就写《春秋》而言,孔子是不肯让子夏发表意见的。

【背景】所以,孔夫子呀,宁愿隐晦行文,比如通过对材料选择,对贤者不利的材料不用,或者隐晦的叙述,或者在文字上讲究来委婉表达事实和作者的想法等等,这种做法相对于有什么说什么,在历史上有一个相对专名词,叫做“曲笔”。

“曲笔”就是该直着说的话,要把它委婉曲折了来说。

相反的,有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做法,也有一个专名词,叫做“直笔”,就是直抒的笔。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笔法只是委婉行为,并不是说谎,最多只是影射和隐瞒,而影射是靠词语的选择来表达的. 不是靠了解一套成文方法或者经过非常仔细的对比琢磨的话是根本无法辨认出的。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名词解释
春秋笔法是古代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文体风格,起源于先秦时期的春秋时代,流行于战国时期。

它是以春秋年号来冠名的一种史书,以君主立其年号而春秋笔法是以君主的罪恶和不道德行为为核心,以严谨的修辞和简练的叙述方式,将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表达出来。

春秋笔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简练明了:春秋笔法注重表达的简洁性,不啰嗦,避免主观臆断,力求将事实以最简练的方式呈现。

采用简洁而明了的句子结构,使叙述通俗易懂。

2. 正视罪恶:春秋笔法通过对君主罪恶和道德败坏的描述,暗示当时政治的黑暗和腐败,表达对君主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和讽刺。

3. 用典:春秋笔法善于运用典故和成语,通过引用经典故事和典型人物来衬托和比照当时的政治事件和人物,以增加作品的内涵和表达的深度。

4. 对景抒情:春秋笔法中常常有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和抒情。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和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5. 正史记述:春秋笔法注重历史真实性和记述的客观性,力求准确记录当时的事件和人物,避开主观评价和夸大。

6. 用字规范:春秋笔法注重用字的规范和精细,追求用字的准确性和精炼性,力求使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春秋笔法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在史书和编年史方面有所运用,也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它的简练明了的风格和对道德问题的关注,为后来的诗歌、散文以及小说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写作技巧“春秋笔法”集释

写作技巧“春秋笔法”集释

写作技巧“春秋笔法”集释
“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写作技巧,源自春秋时期的历史记载。

这种写作方式以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为特点,常被用来描述人物事迹、政治斗争、战争纷争等。

下面就来详细解释“春秋笔法”的特点和运用技巧。

首先,春秋笔法追求言简意赅,精准表达。

在叙事时,不做过多的描写和铺垫,而是直接点明主题,简明扼要地交代故事情节。

例如《春秋》中的“鲁庄公元年”一句,直接将时间和地点定位,为后续的故事展开奠定基础。

其次,春秋笔法善于以寥寥几个字揭示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简短的言语和行为,勾勒出人物的形象。

比如《左传》中的“武公为至公”、“召庆父忠党”。

这些简洁的描写,将人物形象一针见血地展现出来。

再次,春秋笔法善于使用对称和反复,营造出一种韵律和美感。

这种手法能够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记忆力。

例如《春秋》中的“宣公二年夏,曹伯克弑其君献公”、“衡阳君居天下三年”等,通过对句子结构和内容的对称排列,给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最后,春秋笔法强调“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在写作过程中,需要有所取舍,抓住主要矛盾和核心问题,避免篇幅冗长和内容散乱。

通过深入思考和提炼,将文章的主线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

总的来说,春秋笔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巧,具有短小精悍、简洁明快、言简意赅、善于揭示人物形象、重视对称和反复、注重事实真相以及去糟粕取精华等特点。

运用这种写作技巧,可以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春秋笔法”集释

“春秋笔法”集释

“春秋笔法”集释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背景】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孔夫子写书的目的,本是要把那些他看不惯的人的行为,记入青史的;但是人总是有缺点的,连孔夫子所尊敬的人和他的亲人、贤者也不例外,竟也有使人看不惯的行为出现,如果孔夫子不管三七二十一,把这些看不惯的行为,一古脑儿写进去了,那么人家一看到,对“所尊敬的人”、对“亲人”和“贤者”的敬意,也就大打了折扣。

所以,孔夫子呀,宁愿说谎。

这种在历史上说谎,有一个专名词,叫做“曲笔”。

“曲笔”就是该直着说的话,要把它歪曲了来说。

相反的,有什么,就说什么;该怎么说,就怎么说的做法,也有一个专名词,叫做“直笔”,就是正直的笔。

孔夫子写《春秋》,本来是要用“直笔”来使“乱臣贼子”害怕的,但是写来写去,他竟写出那么多的“曲笔”,可见写“直笔”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笔法其实是一种妥协,是一种无奈!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

使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见《左传•成十四》。

)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的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

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解释一)孔子作《春秋》时,对于一些政治上的问题采用了曲笔的写法,即:不直接写,而是用某些象征、暗示等手法记录历史、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如写晋灵公不君,赵盾等春秋笔法:古人以为孔丘修订史书<<春秋>>,注意笔削褒贬,含有"微言大义".后因称文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很受杜甫的景仰。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此书的学术价值极高,直到今天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献。

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

“一曰微而显。

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

梁亡。

城缘陵是也。

”“二曰志而晦。

约言示志,推以知例。

参会不地,与谋日及之类是也。

”“三曰婉而成章。

曲从义训,以示大顺。

诸所讳避,璧借许田之类是也。

”“四曰尽而不污,直书其事,具文见意。

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五曰惩恶而劝善。

求名而仁,欲盖而彰,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

”(解释二)《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

例如我们熟悉的“曹刿论战”的故事,在书中仅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由于这本书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史料,是后人了解古代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书,再加上相传是经过孔子删削的,所以儒家奉为经典,把它作为自己学派的教科书之一。

两千多年来,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起到了无与伦比的作用,是我们的民族文化的精髓。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书不再具有象孟子所说的那种轰动效应了:“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对一般人而言,这本书的内容已渐渐显得不够重要,甚至感到隔膜。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患——忧虑。
将谏——将要进谏。 入——纳,指被采纳。
莫之继——没有谁继你之后(进谏)了。莫: 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之:代词,指赵 盾。因为在否定句中,所以置于动词“继” 的前面。宾语前置。 先——用如动词,在……之前先做……,这里 指先去进谏。 之——代词,这里指士季自己。 三进——三次向前走。及——到。 溜——即“霤”,房上流泻雨水的地方,即指 屋檐下。 所过——犯的过错,错误。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衬托手法表彰、显扬赵盾 的忠诚和正直。 2、联系所学的文字、语法知识,正确分析 本文中出现的双宾句、省略句、古今字、 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教学重点、难点
会正确分析双宾句、承前省略句的各种情 况,掌握古今字、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春秋笔法 2、谥号 3、学习第一段
固——巩固。 惟——同“唯”,仅仅。 赖——依赖。 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周宣王有了 过失,只有仲山甫来弥补。衮:天子之服, 这里指宣王。职:职责。阙:“缺”,过 失。 衮不废——衮服可以不被废弃,喻可以保 全君位。暗含君位难保之意。
翻 译
晋灵公不行国君之道。加重赋税用来装饰 墙壁。他还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 弹丸来取乐。有一次厨子炖熊掌没有炖熟,灵 公就杀死他,把尸体装在畚箕里,命妇女用车 载着经过朝廷。赵盾和士季发现了厨子的手, 追问厨子被杀的原因,并为这件事忧虑。赵盾 准备进谏,士季说:“您进谏,如果国君不采 纳,那就没有谁能接着进谏了。请让我先去吧, 没有采纳,您再继续进谏。”士季往前走了三 次,伏地行礼三次,到了屋檐下,晋灵公才看 了看他,说道:“我知道所犯的错误了,将要 改正它。”
稽(qǐ)首——古礼九拜中最恭敬的礼节。 稽:稽留。 人谁无过——人谁没有过错呢? 善莫大焉——没有比这更大的善事了(指能 改过)。焉:兼词,相当于“于是”。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谁没个开始的, 但很少有人能够有始有终。靡:没有谁。初: 开始。鲜:少。克:能。 夫——发语词。 如是——照这样改过。

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

免之——使赵盾免于难。上古汉语“免” 单用,都指“免难、免祸、免罪、免刑、免死” 等。 对曰——有省略。意为报恩。 名——名字。 居——住处。 退——离开。 自亡——自己逃亡。此句主语省略,一说, 指灵辄逃亡;一说,指赵盾逃亡。案后说较长, 与下文他“未出山”相呼应。
本段写赵盾依靠灵辄得以死里逃生。表明 赵盾不但识人,而且随时爱人,终于得好报。
本段写晋灵公行为不符合君道被杀,赵盾 听说后返国。表现了赵盾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 心。
第六段
良史——好史官。 书法——书写历史的法则。 不隐——不为任何人隐讳。 受恶——指蒙受弑君的恶名。 免——指免于受恶。杜预注:“越竟则君 臣之义绝,可以不讨贼”,当然也就可以不受 弑君的恶名了。 竟——通“境”,国境。
诸——“之于”的合音。 畚——蒲、草之类编成的器物。 “杀之,寘诸畚”的主语不是“宰夫”。 载——等于说“持”。 朝(音chao阳平)——等于说“持”。
赵盾——人名,晋正卿,赵衰之字。下文 “宣子”是他的谥号。 士季——人名,即随会、晋大夫。 患——忧虑。 将谏——将要进谏。 入——纳,这里指接受谏言。
不食三日——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食(音 si去声)之 ——给他东西吃。食: 使动用法。 舍——同“捨”,这里指留下来。 宦——学习做事、谋生。“宦”和“学” 的区别:宦者学仕宦,学者寻经义。
近焉——指离母亲近了。焉:代词,相当 于“于是”。 请——请允许我。 以——介词,宾语“之”(指留下来的东 西)省略。 遗(音wei去声)——给。 尽——全都,这里用如动词,指全部吃掉。
饮(音 yin 去声) —— 让赵盾喝酒。饮: 使动用法,让 …… 饮,这是一个双宾语句。 “赵盾”是饮的近宾语,“酒”是远宾语。 伏甲——埋伏甲士。甲:铠甲,这里指武 士。 攻——杀。

“春秋笔法”集释

“春秋笔法”集释

“春秋笔法”集释教学参考1118 0822“春秋笔法”集释《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

使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见《左传•成十四》。

)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的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

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因而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很受杜甫的景仰。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此书的学术价值极高,直到今天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献。

他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让他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器,从此我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据说,有些外国学者感叹,区别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汉语的读音并不难;但不懂“春秋笔法”,理解汉语就难于上青天了。

的确,我们汉语那些弦外之音,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那种沉郁委婉,真苦了那些母语不是汉语的外国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笔法”集释教学相长0515 17:00::“春秋笔法”集释《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全书文字简略,叙事注重结果,一般不铺叙过程,写法很象今天的标题新闻。

使这本书卓立千古,具有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它具有高超的表现技巧,即“春秋笔法”。

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汙,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译文:《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

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见《左传•成十四》。

)遗憾的是,限于体例,左丘明没有充分的展开,我们只能看到他思考问题的结果,而看不到他思考问题的过程,因而“春秋笔法”这个时期还显得有些朦胧。

到了西汉,一代大儒董仲舒在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中,第一个结合《春秋》实例解说了这种笔法。

这是一大进步。

通过这样演绎,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加上汉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政治措施的推行,这种表现技巧具有了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条件。

只是董仲舒囿于汉初学术研究的陋习,行文多附会阴阳五行之说,因而后代不少学者把《春秋繁露》界定为哲学著作,因而也使得“春秋笔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最终完成“春秋笔法”普及工作的是晋代的杜预。

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十三世祖,武功卓著,学识渊博,很受杜甫的景仰。

他彪炳后世的著作是《春秋左传集解》,此书的学术价值极高,直到今天也属于有关学者的主要参考文献。

他在序言中,根据《左传》的论述,结合《春秋》的实例,逐条加以解说,把这种表现技巧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让他成为民众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利器,从此我们汉语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据说,有些外国学者感叹,区别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汉语的读音并不难;但不懂“春秋笔法”,理解汉语就难于上青天了。

的确,我们汉语那些弦外之音,那种王顾左右而言他,那种沉郁委婉,真苦了那些母语不是汉语的外国人。

杜预是这样解说“春秋笔法”的。

“一曰微而显。

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

称族尊君命,舍族尊夫人。

梁亡。

城缘陵是也。

”(为了减少阅读障碍,我把杜预列举的《春秋》实例,全部调换成文字通俗的事例。

下同。

)第一种不直说含意,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意思自明。

在中学教材《廉蔺列传》的“完璧归赵”一节中,全部是以“相如”相呼,但独只一句“引赵使者蔺相如”出现了姓氏。

别小瞧了这一“蔺”字,这就是“春秋笔法”。

在中国,如何称呼人,加不加姓氏,每个人都心知肚明。

太史公在叙事时不忘刻画人物,这一“蔺”字写尽了秦王前倨后恭,急切想获得玉璧的心态,胜过了千言万语。

又如中学教材《改造我们的学习》的第一部分,毛泽东写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是可歌可泣的。

”从文章脉络看,这里通过这一百多年来优秀人物的失败和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伟大胜利进行对比,用来说明马列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他巧妙地使用了“微而显”的笔法,明明想指出他们的“过”,却着力在他们的“功”上做文章,“可歌可泣”一语,高度赞扬了他们的精神可嘉,未竟之语,读者自可补充完整:至于他们革命的结果,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这样一方面客观地评价了历史人物,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由衷的尊敬。

试比较,把“可歌可泣”换成“卓有成效”“收效甚微”就可看出这种笔法的妙处。

调换前者是溢美之辞,调换后者,伤人感情。

再如中学教材《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写烈士冯铿的那句有名的话:“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

表面看来这是对冯铿的否定。

可是稍一琢磨,你就会产生疑问:鲁迅先生不会对死难烈士如此刻薄吧。

这时你再细玩文意,才发现原来鲁迅使用了“春秋笔法”,不着一字,尽其褒贬。

他否定的是烈士外在的东西,高度肯定的是烈士内在的精神。

“体质是弱的”,目的是来反衬意志是强的;容貌“并不美丽”,目的是来反衬思想品格的美丽。

这样,鲁迅同时讴歌“左联五烈士”,在写法上却避免了重复单调。

这个例子可以作为“文见于此而起义在彼”最好的注脚。

“二曰志而晦。

约言示志,推以知例。

参会不地,与谋日及之类是也。

”文字并不复杂,但表达的意思却很隐晦,人们通过用词的不同,努力去获取更多的附加信息。

例如“张三视察了某地”,我们从中可以推知,张三是位有一定级别的领导,某地是他的辖区,从某地的性质可以推知他主管的范围,他来到某地是工作的需要,也许预示某种敏感的事件将要发生等等。

又如“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了坦率的交谈”。

“坦率”意味着双方存在明显的分歧,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并且可以推知,双方有妥协的可能性,但离预定的目标有很长的距离,不排斥事态会进一步恶化等等。

又如中学教材《内蒙访古》中,谈到赵长城时,写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秦始皇面前就站着一个孟姜女,控诉这条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在这里,用了一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扩大了句子的容量,增加了许多附加信息,鲜明表明自己的观点。

作为历史学家,坦言自己不知孟姜女何许人也,可见此人纯属子虚乌有。

从逻辑上讲,她的控状自然不能成立。

作为攻击秦始皇的主要“炮弹”都不能成立,那么对秦始皇就有个重新评价、重新认识的问题。

这样后面讴歌赵武灵王就来得自然流畅了。

许多年轻教师讲到这儿只觉得好,但就是无法从理论上进行解说。

现在引入“春秋笔法”这个概念后,这个问题好象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三曰婉而成章。

曲从义训,以示大顺。

诸所讳避,璧借许田之类是也。

”这是指避讳。

从《春秋》始,避讳在中国逐渐发展成为一门学问,个中玄妙,绝非三言两语能说得清楚明白。

举个有趣的小例子。

“原来”在唐宋前一直写成“元来”,明朝建国后,巩固政权是头等大事,统治者最担心的就是“元来(元兵卷土重来)”,普通民众对元朝歧视汉人的政策深恶痛绝,自然也不愿意“元来”。

这样上下一心,“元来”自然地成为“原来”。

恭维别人,其实也是避讳的一种曲折表现,避开你最不愿听的话,说些你最爱听的话,自然关系就显得融洽了。

再举个有趣的例子。

古代御医,官至五品,正好够“大夫”这一级别。

后代称呼医生为“大夫”,最初就含有恭维的意味:您的医术太高明,够格给皇上看病。

久而久之,就成为天下医生的通称。

至于这种现象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其它行业,只能说明语言的演变还有许多奥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以上三点,是“春秋笔法”的部分内容。

这些当初的高超表现技巧,今天已为人们所熟知。

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中国人都是运用“春秋笔法”的大师,区别只是在于自觉与不自觉,好与不好的程度上。

这同时也可说明,一种高超的表现技巧,一旦为大多数人所掌握,它就只能算是一种基本技能了。

“四曰尽而不汙,直书其事,具文见意。

丹楹刻桷,天王求车,齐侯献捷之类是也。

”这是指照事实录,不加掩饰。

给读者提供足够多的客观事实,引导读者作出预期的结论。

由于没有鲜明地表明观点,又由于事实是客观的,再加上结论是读者自己作出的,因而攻击力极强,使受攻击者处境极为尴尬,想辩解都不知从何下手。

这里提供一个巧妙使用“春秋笔法”来狠狠打击敌人的实例。

现代史上的“三•一八惨案”发生后,刘和珍等人惨遭杀害,鲁迅非常悲愤,他迫切希望全国人民能迅速觉醒,认清刽子手的真面目,于是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他谈到烈士们遇害时,写到“其一是手枪”,又写到“从背部入,斜穿心肺”。

这里罗列的事实是客观的,反动派无法否认的。

读者根据这些事实边阅读,就边开始作出自己的判断:“其一是手枪”,那么其二、其三是什么?长枪。

官配手枪,兵带长枪,有官有兵,说明是有预谋的。

“从背部入”而不是从正面射击,属于偷袭,自然是场大屠杀。

于是读者对“三•一八惨案”就作出了自己的结论:这是一场有预谋的、属于偷袭性质的大屠杀。

一个政府到了连杀人都只敢偷偷摸摸的时候,就离灭亡不远了。

读者得出的这个结论正是鲁迅想说的话。

只是鲁迅当时身处那种险恶的环境,他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能象读者那样去直接控告执政府。

为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打击敌人,他就巧妙地使用了这种技巧,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里我们还原历史的真实:执政府的卫队是个手枪团,所有的卫士全部佩带手枪;卫队与游行队伍垂直相遇,发生了冲突,子弹射击的方向自然会有违常理。

可以比较一下,如果鲁迅按照一般的写法,详细完整记叙事件的全过程,文章的效果又将如何?“五曰惩恶而劝善。

求名而仁,欲盖而彰,书齐豹盗,三叛人名之类是也。

”好人就应该让他名垂青史,恶人就一定要把他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从《春秋》始,中国文人就有一种极强的责任感和是非观,即使因此受尽磨难,虽九死而犹未悔,留下了好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在中学教材《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就非常娴熟地运用了这种笔法。

魏忠贤生前修造生祠,显然希望名垂千古,于是偏偏不称他的名字,而只以“魏阉”“大阉”呼之;而被杀的五人,虽然“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由于他们能够“激昂大义,蹈死不顾”,认为他们应该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迹,所以不厌其烦地记录了五人的名字:“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

这样就非常轻松地达到了惩恶而劝善的目的。

又如中学教材《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写这些诗文的目的,他说的清楚明白:“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说白一点,就是准备流芳百世。

在这篇序言中他介绍了自己不得为而为之的惨烈遭遇,同时也把卖国贼拉上了历史的审判台,梳理全文,你发现只出现了两个人名:吕师孟、贾元庆。

文天祥认为正是由于这两个人,“国事遂不可收拾”,他们是乱臣贼子,千秋万代后也不能让他们逃脱惩罚。

所以他在自己的诗文里记下了他们的名字,让他们背上千古骂名。

文天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

今天在我们缅怀那些志士仁人的时候,我们脑海中不时也会浮现出一些代表着罪恶的名字。

这就是“春秋笔法”的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