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

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把重庆建设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重要讲话精神,适应重庆“一圈两翼”的战略发展新格局的需要,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精神,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生态功能区划工作的通知》(环发[2002]117号)及其附件《生态功能区划暂行规程》的精神和具体要求,在全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更新、补充与修改,通过系统分析全市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的敏感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对原《重庆市生态功能区划》进行了修编。
一、区划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突出三峡库区的重要生态环境地位,以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前提,以保障统筹城乡发展和“一圈两翼”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目标,为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和人居生活质量。
(二)区划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开发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
发生学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
区域相关原则。
综合考虑自然区域和行政区域,妥善处理区县级尺度和全市尺度的关系。
相似性原则。
根据区域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分区。
区域共轭原则。
任何一个生态单元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
前瞻性原则。
充分把握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趋势且具有前瞻性。
(三)区划范围重庆市行政区域范围,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四)区划目标1.明确区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2.诊断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3.分析不同生态因子和生态过程对人类活动胁迫的敏感性特点;4.评价不同生态环境要素的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性;5.制定全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6.揭示重庆市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7.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城镇化发展与耕地保护研究——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间 。即在 主体 功 能 区规 划 时 注意 规 划 区域 的 城镇 化 进 程 与耕 地保 护 之 间 的协 调 平衡 。
中因弪济 与管理 科 学…… 一
29 经 0年第 捆 0域 济 区 5
主 体 功 能 区规 划 中城 镇 化 发 展 与 耕 地 保 护 研 究
重 庆 韦 北碚 区 为 例
文/ 袁敏 王 三。 刘 秀华。 王成
1。 3 西 南 大 学 资 源 环 境 学 院 重 庆 2. . 4 07 5 4 西 南 大 学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重 庆 0 1 . 4 0 1 0 7 5
关键 词 : 镇 化发 展 城 耕 地 保 护 主 体 功 能 区 重 庆 市 北 碚 区
Sud n t eUr a z to v l m e nd Cu tv td La o e to i t an un to src sPlnnn ——一A s t d t y o h b nia in De eop nta liae nd Pr t cin n heM i F c in Ditit a i Ca e S u y
Beb iThe u b n z ton lve n u tv t d ln r s r e h n iu ton o h t y a e r i e. r a ia i e 1a d c lia e a d e ou c sc a gest a i ft es ud r afom 99 O 20 7. swe 1 st ee 1 7 t 0 a l a her l— v n t e t m r nay e . n i ia e t e d v l m e tte d n t e drvig f c o so r niai n lv 1 a tbe we n he we ea l z d A d ndc t h e eop n r n i h i n a t r f u ba z to e e.Ac or i g t h c d n O t e r s ls man u to s r ginaia in houd a e e t l n e u ba nd r r lde eo e u t , i f nci n e o l to s z l dh r o baa c r n a u a v lpm e t a r ve x e sve e o in a e s n , nd p e nte c s i r so r a .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引言概述: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是指为了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推动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城市规划措施。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重庆大都市区规划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城市布局规划1.1. 区域划分:重庆大都市区包括主城区和周边的若干县市,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资源分布,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等。
1.2. 交通规划: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了一套完善的交通网络,包括地铁、高速公路、轻轨等,以方便居民出行和促进经济发展。
2. 城市绿化规划2.1. 公园建设: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了多个大型公园,以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同时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2. 植树造林: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项目,增加绿化覆盖面积。
2.3. 生态保护: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生态保护,保留和修复自然湿地、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3. 城市建设规划3.1. 建筑高度限制:为了保护城市形象和历史文化遗产,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了建筑高度限制,以确保城市建筑风貌的一致性。
3.2. 城市更新:规划了旧城改造项目,对老旧建筑进行改造,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居住环境。
3.3. 城市设施建设:规划了城市设施建设项目,包括水电供应、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基本需求。
4. 经济发展规划4.1. 产业布局:根据区域资源和市场需求,规划了不同产业的布局,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
4.2. 产业升级:规划了产业升级项目,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经济竞争力。
4.3. 人才引进:规划了人才引进和培养项目,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持。
5. 社会事业规划5.1. 教育规划:规划了学校的建设和布局,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
5.2. 医疗规划:规划了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布局,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改善居民的健康水平。
5.3. 社会福利规划:规划了社会福利项目,包括养老院、托儿所等,提供社会保障和福利服务。
重庆市九大主城区功能定位及产业布局汇总表

功能三:文化休闲区--以生态和滨水环境为依托的大型休闲、游乐、运动和教育设施
功能四:生态宜居区-—主城区以中高档住宅为主的房地产
支柱产业:重钢集团非钢产业,玻璃纤维制造产业,先进机械制造产业,百亿楼宇工业产业,电子信息产业。
建桥工业园
现代物流园:在重庆具有独特优势的现代物流园区
支撑产业:
1、房地产
2、专业服务业:以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软件开发、营销策划等领域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以法律诉讼、财务审计、规划设计、文化创意和教育培训等领域为支撑的智慧型专业服务业集群。
3、休闲健康产业:以大型医疗服务机构为核心,以专科保健疗养服务为辅助的先进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渝中区
行政、商贸、金融、信息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三大功能定位:
1、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2、西部领先工业强区
3、现代服务经济强区
“一区带多园”产业布局
1、三大产业集群:中国铝加工之都,先进制造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战略性新兴产业:一大基地,七大新兴产业。
现代服务业:两大商圈(杨家坪、石桥铺),三大基地(物流产业、文创产业、休闲旅游)
大渡口商圈:独具现代购物公园特色的区域性商圈
北碚区
两江新区北碚片区核心功能区(蔡家、水土两大组团以及北碚新城、温泉城、农业园区和台农园)
“两高一特”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品质生态商住产业及特色旅游产业
传统优势产业:通机气缸头生产基地、渝能泰山100亿产业基地。
房地产业
会展业:重庆悦来国际博览中心、会展城星级酒店群、会展城商务总部.
总部经济:空港新城总部大楼、渝鲁总部研发基地、中渝国际都会、海航西南总部。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重庆大都市区规划是指对重庆市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综合规划,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繁荣。
本文将从规划目标、规划范围、规划原则、规划内容等方面详细介绍重庆大都市区规划。
一、规划目标重庆大都市区规划的目标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大都市区,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交通运输体系,提升交通便利性;保护自然环境,提高生态质量;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竞争力;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居住品质。
二、规划范围重庆大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重庆市辖区及其周边的若干县市区域,涵盖了重庆市主城区、主要发展区、重点产业园区等。
具体范围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和规划要求进行调整和划定。
三、规划原则1. 综合协调: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实现城市发展的综合协调。
2. 可持续发展:规划要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 人本导向:规划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4. 空间优化:规划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城市扩张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5. 公平公正:规划要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合理分配城市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四、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通过调整土地用途、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可达性和便利性。
2. 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强城市道路、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能力,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3. 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抗灾能力。
4. 城市功能提升:提升城市功能,加强产业布局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城市的经济竞争力。
5. 居民生活改善: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提高住房质量,完善社会服务设施,提供更多的公共文化、体育、教育等设施。
6. 城市景观塑造:通过城市景观规划和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品位和吸引力。
重庆城市区域规划调整方案

重庆城市区域规划调整方案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重庆市的城市区域规划亟需进行调整。
本方案旨在优化城市规划布局,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品质,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一、城市区域功能布局调整1.1 建设多功能城市以核心城市为主,构建一系列功能区域,如商务中心、文化创意区、科技创新园区等,通过优化功能布局,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1.2 强化发展节点在核心城市周边建设若干个区域发展节点,以促进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加强交通连接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人才和资金投入,推动区域产业发展。
1.3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合理调整城市的空间布局,加强城市的内部联系和外部对接。
通过加强公共交通、提升道路网络等措施,打破城市空间的孤立性,形成有机的城市群。
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1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对城市周边山水林田湖生态环境的保护,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区和生态补偿机制。
加大对水源地、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建设。
2.2 推动绿色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绿化,推动建设园林式城市。
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善景观质量等手段,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2.3 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大对空气、水质等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工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
加强环境监测与预警,提高环境监管效能,为人们提供更加清洁的生活环境。
三、交通网络优化与建设3.1 完善城市道路网络加强城市道路的规划和建设,提升道路网络的密度和容量。
优化路网布局,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行效率,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条件。
3.2 推进公共交通发展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和支持,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推广绿色交通工具,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增加公交站点,并加强与地铁、轨道交通等交通方式的衔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交通网络。
3.3 强化交通规划与管理加强交通规划与管理工作,推动交通一体化发展。
实行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加强交通管理和调度能力,减少交通事故和拥堵现象。
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2.21•【文号】国函〔2024〕32号•【施行日期】2024.02.21•【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32号重庆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重庆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重庆市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是直辖市之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和对外开放门户、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功能,更加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庆篇章。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重庆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664.00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064.0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92万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扩展倍数控制在基于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1.3倍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国家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79.9亿立方米。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保护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

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一、背景介绍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为了适应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求,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庆大都市区规划的背景、目标和具体内容。
二、规划目标1. 实现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和优化,提高城市综合功能。
2. 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3. 强化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4. 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5. 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
三、规划内容1. 城市空间布局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将重点关注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
通过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区域,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文化区和生态保护区等,实现城市功能的集约化和优化。
2. 生态环境保护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将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
通过建设绿色生态空间、推进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增加城市的绿地覆盖率和空气质量。
3. 交通网络建设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将加强交通网络建设,提高交通效率和便捷性。
包括修筑高速公路、改善城市道路网络、建设轨道交通系统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4. 产业结构优化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将优化城市的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
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5. 公共服务设施改善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将改善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包括建设更多的公园和休闲设施、提升医疗和教育资源、改善社区服务等,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四、规划实施1. 加强规划管理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将加强规划管理,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
2. 强化政策支持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将加强政策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预规划实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3. 推进项目建设重庆大都市区规划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优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项目,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第一章规划背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必须在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全市国土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分和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国土空间状况我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5度11′-110度11′,北纬28度10′-32度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华莹山--巴岳山以西2是方山丘陵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东南部和南部为武陵山和大娄山区。
地形地貌较为复杂。
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最高处大巴山川鄂岭,海拔2796.8m,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m;专栏1:国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领海、领空等。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物质空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由水、土、空气等自然要素组成,具有自然属性。
二是以人为主体,由各种人文要素组成,具有社会属性。
三是国土空间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主体功能区: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
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及军事、历史、民族等因素。
按照国家相关划分标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几大类型。
3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典型地貌;三是地貌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部为方山丘陵,中部为低山丘陵,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为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市域的东北、东南部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以及槽谷等喀斯特景观分图1:全市地形与高程图布,分布区域占幅员面积近40%。
总体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一是热量充足,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夏季高温,七、八两月最热,平均气温27~29℃,冬季阴冷,一月最冷,平均气温6~8℃;二是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mm,东北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少,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三是雾日多,属全国低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921~1570小时之间,万州以东七区县(自治县)在1300小时以上,中西部平行岭谷区在1100~1300小时之间,东南部、南部与主城区均在1180小时以下。
植被覆盖良好。
全市林地面积32731km2,占幅员面积的39.68%,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4绿乔木为主,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类。
自然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等,其中针叶林面积15254km2,占比最大,主要包括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以马尾松林和柏木林为主,多为天然次生林或半人工林;阔叶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等,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大娄山、巫山和大巴山区和平行岭谷丘陵区;灌草和灌草丛植被包括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草叶灌丛等植被类型。
栽培植被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蔬菜等农田作物植被和果、茶、桑等园地植被。
资源丰富但利用难度较大。
一是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丰富,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为355亿立方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1233立方米。
二是可利用土地资源规模较大,达到9732平方公里,但人均水平较低,只有300平方米左右,后备资源空间有限。
三是5矿产资源储量丰富,已查明矿产资源54种,累计查明资源储量列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16种,但组合条件不佳,独立矿种缺乏压倒性优势。
四是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自然景观主要包括峡谷、溶洞、水景、名山及森林草场等共约202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文化遗址、古石刻、古战场等共约122处,但高级别景点图2:重庆市林地空间分布图数量较少,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仅有27处。
自然灾害频繁。
灾害受灾范围广,突发性强,破坏严重,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旱灾等。
地质灾害较突出,主要有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
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为60%。
气象灾害较频繁,旱、涝、风、雹、高温、冷害、雾害、雪灾、泥石流和雷电灾害常有发生。
第二节综合评价6综合考察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条件,全市国土空间具有以下主要特点:--山多地少,适宜开发土地资源稀缺。
市域内山脉绵延,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地表较为破碎,图3:重庆市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空间分布图可利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
一是人均可利用资源少。
山地面积占幅员面积的75.8%,丘陵和台地占21.8%,平坝只占2.4%。
全市只有1/3的区域适宜大规模高强度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除去已有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可利用土地资源只占幅员面积的12%左右,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只有350平方米左右。
二是区域分布差异大。
全市可利用土地资源主要集中在一小时经济圈,占61%,渝东北次之占26%,渝东南只占全市的13%,部分区县(自治县)人均可利用土地资源只有几平方米,而部分区县(自治县)则高达七7百多平方米,相差数百倍。
三是可利用土地的质量差距大。
一小时经济圈、特别是渝西地区地形地貌相对较好,坡度不大,可利用土地集中连片,利用条件较图4:重庆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空间分布图好,而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可利用土地资源呈细小斑块状分布,开发成本高,对环境影响大,总体上不适宜大规模、高强度开发。
--江河密布,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市域内降雨充沛,水系发达,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嘉陵江、乌江之外,还有流域面积在300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8条,全市可利用水资源总量355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的本地水资源量163亿立方米,可利用的过境水资源量192亿立方米。
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用水难度大:一是地区差异大,西部丘陵平坝区域经8济发达,人多水少,东部高山深丘区域相对落后,人少水多。
二是汛期非汛期差异大,分别占可利用总资源量的70%和30%左右。
三是部分地区缺水情况突图5:重庆市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图出,由于土壤含水层薄,保水能力差,加上水利设施不足,渝西等部分地区工程性缺水情况突出,望天水现象突出。
--生态敏感,工业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受限。
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加上人类活动的影响,全市水土流失和石漠化较严重。
水土流失面积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48.55%;石漠化面积9257平方公里,占全市幅员面积的11.23%,是全国八个发生严重石漠化地区之一,酉阳、巫溪、彭水、巫山、奉节、秀山、万盛等区县(自治县)石漠化区域占幅员面积比重都在15%以上。
适宜大规模人类活动的区9域较为有限。
--环境特殊,污染消纳能力较弱。
一是地处长图6:重庆市环境容量空间分布图江上游和三峡库区腹地,对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三峡水库的正常运行影响较大。
二是位于盆地边沿,常年风速低,主城区年平均风速仅1.2米/秒,空气流动慢,空气污染的稀释能力不强。
三是三峡水库成库后水流速度降低,水污染的溶解能力明显下降,全市次级河流27.9%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灾害频繁,对人类活动影响大。
大库区、大山区加上地形地貌较为破碎、降雨较为集中,导致市域内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强度大,而承灾能力和抗灾能力较弱。
是全国四大地质灾害多发区之10一,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达13417处,三峡库区、长江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地质灾害相对较为严重。
图7:重庆市自然灾害危险性空间分布图第三节发展形势与面临的挑战直辖以来,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国土空间开发速度明显加快,建设用地年均增长0.96万公顷,耕地面积年均减少3.48万公顷。
全市国土空间开发呈现以下主要特征:--开发强度高。
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340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6倍,人均土地面积0.29公顷,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9%,土地利用率91.3%,开发强度6.92,居西部地区第一位,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1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以及人口增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将持续增加,开发强度将呈现刚性增长趋势。
--利用效率低。
单位城镇空间集聚的人口偏少,城镇的人口密集度偏低,特别是部分小城市、建制镇、开发区占用的国土空间较大,空间资源浪费严重。
2008年底全市人均城镇工矿用地44.7平方米,比"十五"期末增加7.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用地252.2平方米,增加16.8平方米,超过国家控制水平;仅45%的区县(自治县)单位建设用地产出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集约用地水平较11低,产业发展空间集中度不高。
--结构不协调。
相对于生活空间而言,生产空间偏大;相对于城市居住空间而言,农村居住占用空间偏大;相对于公共设施和绿色生态空间而言,生产和居住空间偏大。
产业和经济集中的区域未集中相应人口,集聚近80%经济的一小时经济圈只居住了全市60%的人口,渝东北、渝东南仍有几万人生活在高寒山区等不宜人类活动的区域。
区域发展差距较大,2008年"一圈"和"两翼"人均GDP比为2.3:1,人均财政收入比为4:1。
专栏2:开发强度、土地利用率和国土空间结构开发强度:是指一个区域中建设用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建设用地包括城镇建设用地、独立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的总和。
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土地利用率:是指一个区域中已开发利用土地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已开发利用土地包括城乡建设用地、耕地、林地、园地以及其他农用地等已开发和已利用土地的总和。
国土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国土空间的构成及其分布。
如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建成区、独立工矿空间)、农业空间(包括耕地等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居民点占用空间)、生态空间(包括林地等绿色生态空间和沙地等其他生态空间)、基础设施空间(包括交通设施占用空间和水利工程设施空间)的比例,农业空间中农业生产空间与农村居民点占用空间的比例等。
空间结构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耕地、生态空间等成为工业和城市建设空间后,调整的难度很大、代价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