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简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简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意义主体功能区的划分与建设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原则,划分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区的空间单元,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其中,重点开发区和优化开发区主要职能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增强财政创收能力,强化其对经济绩效考核;而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主要职能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弱化其对经济绩效考核。
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现阶段加强国土空间管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和探索,也是我国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对我国今后区域开发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我国区域发展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自身发展能力的双重约束,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缓解资源缓解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设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经济学理论尽管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但可利用土地面积有限,空间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衡,可利用的国土空间资源多集中在中东部,而西部地区多是高原、山地、沙漠等难以利用的空间;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半干旱的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53%,许多地区不适合大规模工业化与城市化;我国耕地、矿产、水、生物资源虽然总量丰富,但资源质量较差,分布地域差异大,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面临不同程度的缺水状况,100多座城市严重缺水;随着经济发展,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等等问题的出现,已经给居民生活带来巨大影响,部分地区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区域承载能力,开始出现了生态退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
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简介主体功能区是指城市规划中的一种功能分区,旨在为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将不同的功能集中在一定的区域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主体功能区的概念、特点、规划和例子等方面对主体功能区进行详细介绍。
一、概念主体功能区是指城市中以确定的空间范围为依据,按照城市的发展需要,将不同的功能集中集成的一种城市功能分区方式。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一般会划分为几个具有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功能区域,如经济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居住功能区等。
二、特点1. 专业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和布局都是由专业规划师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2. 结构合理:主体功能区的布局应当合理,旨在实现各个功能区的互动和相互支持。
3. 资源优化利用: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可以避免资源的过度闲置和浪费,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效果。
4. 发展方向明确: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能够明确各个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三、规划过程1. 调研和分析: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初期,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了解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功能区域的需求。
2. 制定规划目标: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规划师们可以制定主体功能区的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
3. 绘制规划图纸:规划师们会根据规划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规划图纸,明确不同功能区的位置和布局。
4. 审批和批准:规划师们完成规划图纸后,需要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和批准,确保规划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5. 实施与监督:一旦规划图纸获得批准,城市开发商和建筑师等相关方将会开始实施规划,并监督和评估规划的实施效果。
四、主体功能区的例子1. 经济功能区:一般位于城市的商业中心和工业区域,集中发展各种经济活动,如商务办公、商业服务、制造业等。
2. 居住功能区:主要用于城市的居民居住和生活,包括住宅区、公寓和社区设施等。
3. 文化功能区:用于文化和娱乐活动,包括博物馆、图书馆、剧院、音乐厅等。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是指在城市和农村发展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城市和农村的土地使用进行规划,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功能布局,以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合理布局与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乡规划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进行详细介绍。
城乡规划是指通过对城市和乡村进行规划,确定城市和乡村的用地和土地使用方式,使其能够适应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需求,实现城乡的有序发展和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包括宏观城市规划和村庄规划两个层次,主要包括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和村庄规划等。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主要指在城市和乡村发展中,将土地和空间按照不同的功能进行划分和利用,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域,并确定不同功能区域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项目。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核心是要根据区域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要求,合理布局城市和乡村发展,促进产业布局和功能布局优化。
主体功能区规划包括经济发展区、生态保护区、城市发展控制区和农村发展区等。
经济发展区是指重点发展产业的区域,包括工业区、经济开发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等。
生态保护区是指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公园和生态修复区等。
城市发展控制区是指限制城市扩张和控制土地使用的区域,包括城市规划控制区、水源涵养区和生态红线区等。
农村发展区是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区域,包括农业发展区、农村产业园区和农村旅游区等。
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密切,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基于城乡规划的宏观调控和空间布局,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和资源利用方式,实现城乡的有机衔接和协调发展。
城乡规划是指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需求和潜力,制定城市和乡村的发展战略和政策,规划并调控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和空间利用。
国家主体功能区

国家主体功能区国家主体功能区是指国家确定的有着特定的功能和任务的区域,是国家长期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基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具有相关的环境规划、生态保护、资源配置等要素。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和建设对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关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一些相关解读。
首先,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基于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
国家在划定主体功能区时,会考虑到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产业布局、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和评估,确定合适的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案。
其次,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为了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推动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
比如,在经济发展方面,可以将重点产业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形成产业集群,提高经济效益。
在生态环境方面,可以将生态保护区划定为主体功能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再次,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通过划定主体功能区,可以避免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降低环境的破坏程度。
对于一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将其划定为资源开发区,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一些生态脆弱区域,可以将其划定为生态保护区,加强对自然生态的保护。
最后,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合理划定可以提高国家整体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主体功能区的划定可以更好地协调国家各个地区的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率。
同时,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建设,可以提高国家发展的质量,推动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是国家长远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意义。
通过合理的划定和规划,可以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提高国家整体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主体功能区是指在国土开发中,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确保生态安全,提出划定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和重要生态功能的保护区域。
主体功能区划是基于国家的生态保护和恢复战略,以自然地理单元为基础,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和需要,通过科学划定和合理布局,实现国土承载能力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主体功能区划是一个知识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主体功能区划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和特征,划定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根据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条件,划分为自然保留区、生态廊道、湿地保护区、水源涵养地、防护林带等生态功能区,以满足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
二、资源功能区划:资源功能区划是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类型和分布特征,划定不同等级的资源功能区,以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可以根据资源类型划分为矿产资源区、农业资源区、水资源区、生态旅游资源区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经营管理,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
三、城镇功能区划:城镇功能区划是为了促进城镇发展和提升城市功能,根据城镇规模、定位、产业结构等特点,划分不同等级的城镇功能区。
可以划分为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旅游区等。
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实现城镇的有序发展和优化配置资源。
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主体功能区划还包括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例如,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建立环境保护和管理制度,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
同时,根据不同功能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技术标准,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持续改善。
五、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划也需要考虑区域的协调发展问题,通过合理的区域规划和布局,提高不同区域之间的协同性和互补性。
可以通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推动产业转移、发展现代农业等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提升。
总之,主体功能区划是一个涉及生态、资源、城镇等多个方面的知识体系,通过科学划分和合理布局,实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恢复,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主体功能区划

那么,我们在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时, 那么,我们在进行主体功能区划时, 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 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定义有多种, 主体功能区:主体功能区的科学定义有多种, 从开发内容上, 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 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 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 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 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业地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 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主体功能的生态地区等。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我国国土空间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我国国土空间 —— 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空间结构失衡。 1 、空间结构失衡。 2、农村地区盲目开发严重, 导致耕地减少过多、 农村地区盲目开发严重, 导致耕地减少过多、 过快, 农产品供给安全面临挑战。 过快, 农产品供给安全面临挑战。 生态地区肆意开发和城市地区开发强度过高, 3 、生态地区肆意开发和城市地区开发强度过高, 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 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 许多国土成了不适 宜人居的空间, 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宜人居的空间, 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主体功能区划的指导原则:区域统筹、主体功能 主体功能区划的指导原则:区域统筹、 导向;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集约开发、 导向;以人为本、尊重自然;集约开发、持续发 客观实际、操作规范。 展;客观实际、操作规范。
湘鄂渝黔省际边缘生态区域协同研究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视角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视角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为了更好地开展城市建设和发展,科学地规划和布局城市各种功能区域,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战略性、长远性规划。
下面是一篇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700字的文章。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为了更好地开展城市建设和发展,科学地规划和布局城市各种功能区域,实现城市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战略性、长远性规划。
下面是一篇关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700字的文章。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如何更好地规划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首先,主体功能区规划要科学合理地划定城市的各种功能区域。
城市的功能区包括产业功能区、居住功能区、商业功能区、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绿地功能区等。
通过合理规划和划定,可以使各种功能区域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实现城市功能的高效协同运行。
其次,主体功能区规划要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
城市各种功能区域的规划和布局应该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和配置城市的土地、水源、能源、交通等各类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再次,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合理规划城市的功能布局,优化城市的资源配置,有助于提高城市的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
同时,规划和建设好城市的居住、商业、教育、文化、绿地等各种功能区域,可以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和布局城市的各种功能区域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通过合理布局绿地和自然保护区,减少城市的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城市的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

主体功能区规划概述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种城市规划的方法,旨在通过将不同的功能区划分为相应的区域,以促进城市的有序发展和提升人居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主体功能区,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优化。
目标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城市的高效合理发展,并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通过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将不同的功能进行整合和协调,实现城市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
同时,主体功能区规划还旨在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合理规划各类功能区域,实现协调发展。
2.相对完整性原则:主体功能区应该相对独立、完整,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功能和配套设施。
3.侧重重点原则: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特点,明确主体功能区的发展重点和特色,突出特定功能。
4.有序开发原则:合理控制土地开发节奏和规模,防止无序扩张和资源浪费。
主要区划根据城市的发展需求和特点,主体功能区规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区域:生活功能区生活功能区是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区域,包括住宅、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基本设施和服务。
生活功能区应该紧密配套,满足居民的各类需求,提供舒适的居住和宜人的环境。
办公功能区办公功能区是城市的商业中心和办公中心,包括各类行政办公楼、商务大厦、金融机构等。
办公功能区应该交通便利,并配备完善的配套设施,为企业和机构提供良好的办公环境。
工业功能区工业功能区是城市的工业生产区域,包括工业园区、工业开发区等。
工业功能区应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为企业提供便利的生产和经营环境。
生态保护区生态保护区是城市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
生态保护区的规划目标是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
公共设施区公共设施区包括公园、广场、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
公共设施区应该满足居民的休闲娱乐、健身运动和文化教育等需求,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
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
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
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
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
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
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
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
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
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
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
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
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
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
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
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
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
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
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
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独立工矿空间。
9. 农业空间:包括农业生产空间、农村生活空间。
农业生产空间包括耕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包括农业设施和农村道路)空间。
农村生活空间即农村居民点空间。
10. 生态空间:包括绿色生态空间、其他生态空间。
绿色生态空间包括天然草地、林地、湿地、水库水面、河流水面、湖泊水面。
其他生态空间包括荒草地、沙地、盐碱地、高原荒漠等。
11. 生态产品: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舒适的环境和宜人的气候等。
是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产品。
生态产品同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一样,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产品。
如限制开发区域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就是生产和提供生态产品,包括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减少噪音、吸附粉尘、保持生物多样性、减少洪涝灾害等。
生产和提供生态产品也是创造价值的过程,也是发展。
12. 优化开发区域:是指经济比较发达、人口比较密集、开发强度较高、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从而应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
优化开发区域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区域,是带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
13. 重点开发区域:是指具有一定经济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聚集人口和经济的条件较好,应该重点进行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
重点开发区域是区域经济增长
的重要增长极。
14. 限制开发区域:分为两类,一类是农产品主产区,即耕地面积较多、农产品生产条件较好,尽管也适宜工业化城镇化开发,但从保障国家农产品安全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把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一类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即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功能重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不具备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条件,必须把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从而应该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地区。
15. 禁止开发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域,以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禁止进行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生态地区。
禁止开发区域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国家级、省级及以下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蓄滞(行)洪区等。
16. 城市化战略格局:格局是指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形态。
城市
化战略格局是指按照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
战略,对城市化地区所进行的空间总体布局和区域划分
17. 农业战略格局:为保障国家农产品供给安全,把增强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作为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国家和区域农业发展战略,对农业和农产品生产进行空间总体布局和区域划分。
18. 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把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首要任务,按照国家和区域生态保护战略,对生态空间进行总
体布局和安排。
19. 排污权交易:在实施排污许可证管理及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进步和污染治理,节约污染排放指标,这种指标作为有价资源,可以储存起来以备自身扩大发展之需,也可以在企业之间进行商业交换。
无力或忽视使用减少排污手段,导致手中没有排放指标的企业,可以按照商业价格,向市场或其他企业购买污染排放指标。
20. 自然灾害:灾害是指洪涝、干旱、台风、火山、地震、海啸、泥石流、火灾等给人类造成损失的自然异常现象。
21.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
22. 据点式开发:又称增长极开发,是指对区位条件好、资源富集等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资源,突出重点,点状开发。
23.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的稳定生态综合体。
这种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4.环境容量:是指区域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具有自净能力,可以通过大气和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
超越环境的自净能力,则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伤害。
25. 生态廊道:是指从生物保护的角度出发,为可移动物种提供一个更大范围的活动领域,以促进生物个体间的交流、迁徙和加强资源保存与维护的物种迁移通道。
生态廊道主要由植被、水体等生态要素构成。
26. 生态孤岛:是指物种被隔绝在一定范围内,生态系统只能内部循环,与外界缺乏必要的交流与交换,物种向外迁移受到限制,处于孤立状态的区域。
27. “一核、一轴、两翼”:以大连为核心,强化大连—营口—盘锦主轴,壮大渤海翼(盘锦—锦州—葫芦岛渤海沿岸)和黄海翼(大连—丹东黄海沿岸及主要岛屿)。
28. “一核、五带”:以沈阳为核心,打造沈抚、沈本、沈铁、沈辽鞍营、沈阜五条城际连接带。